第一篇:语文: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来自第二实验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 比较难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理解,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二、说教法
1.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吸引阅读、思考兴趣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力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花费略长一点时间,首先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二)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1.教师范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2.扫清障碍朗读:强调字词的认识,对学生有疑问的词句进行解答,对理解有难度的可安排造句。
3.学生自读:以学生品味、交流心得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运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练习。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1)“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4)分组讨论最后一段,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确定合作形式。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1)“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3)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4)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采用竞争方式调动积极性
此步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4.学生诵读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四)扩展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线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毕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那么你会如何去做?让我们高唱着进行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二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教学重、难点。
读: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我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2)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
(3)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3)分析比喻的含义,品味比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读: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来设置的。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以及本课的时代特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投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理解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
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强化课上朗读,课堂教学力求突出读的环节,本文篇幅不长,语言又形象而有气势,很适合学生练习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也是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体现,还配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迁移。
读:“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散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对现在的初一学生而言,李大钊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都太陌生太遥远了,因此在创设情境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觉得之前的课文《黄 河颂》虽然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在情感上与本文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在国运艰难之时振奋民族精神的壮歌,所以借助《黄河颂》来迁移情景,我认为可以较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投影: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黄河水道九曲回环,但滚滚浪涛却从未停止过奔腾。中华民族也曾遇到艰难险阻,但不屈的国民却推动她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在艰难的岁月里,它也曾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就是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读:这个导语说不上精彩,不过操作性较强。
2、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二)检查预习
读: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特别是自读课文,强调字词的识记,夯实基础是尤为必要的。
投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崎岖 回环曲折 逼狭 ....
2、在括号里填汉字,补全词语。
阻yì()险jùn()zhuó()流 亦复如shì()一xiè()万里 绝壁断yá()
3、解释词语
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一泻万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三)整体感知
1、读课题:
⑴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都重读)⑵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读重音?
(“雄健的国民”重读)
⑶ 我们再读一次,将两次读得体会结合起来。
2、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走进文本,熟悉文本,才能够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的是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然后,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明快、雄健、节奏要鲜明、洪亮、磅礴激越的情感,铿锵有力。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
(2)教师范读课文。
读: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读:“读”的环节意在达到初步感知文章情感、指导朗读的目的。
3、结合标题解读文意。
读:由于前面指导过学生读标题,学生应有自己对文章的体会,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上我选择从标题切入,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了三个问题。
(1)联系全文分析,第1段“艰难险阻的境界”具体指怎样的境界?(2)“雄健的精神”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请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
读: 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背景帮助理解,背景资料的提供以学生的预习为主。鼓励他们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热情,培养他们结合背景解读文章的意识。投影: 例如 :探究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怀:
(2)“雄健的精神”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请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雄健的精神”,就是“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在国运艰难的时期,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优秀的华夏儿女身上。李大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雄健精神的国民。
追问:结合着你的预习资料,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李大钊先生的事迹?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师: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超越时空、激情澎湃的心声。
是的,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才更能锻造国民的雄健精神;也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魂的闪现。
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情感共鸣之后,老师可再往前推进一步。
师:同学们,“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不仅是先生一个人的壮怀,这趣味也是高尔基在《海燕》中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欢唱------读:此环节设计的目地是解决重点难点,培养学生从标题切入感知分析文章的能力。
4、再读课文。这一次是以全班齐读的形式,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享受革命者这份豪迈的情怀。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铿有力,生动形象而富有说服力,这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意在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们体会比喻在文章写作中的效果作用,所以把文中的喻体首先呈现给学生,请他们再细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找到本体,并体会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③崎岖险阻的道路——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④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⑤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⑥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作用:作者意在激发起国民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让雄健的国民们勇敢、执著的向前拯救危亡的国家。言语中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
读:学生小结比喻的作用: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因为我们平时在很多课文中都曾分析过比喻句的作用,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困难,此步骤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中国如雨中的浮萍飘摇不定,而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经济连年增长,崛起的态势备受世界瞩目,那么我们还需要“雄健的精神”、“雄健的国民”吗?
读:从而达到德育训练的目地。明确: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读: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四、课堂小结。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铭记一段李大钊的话语,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结束吧,让我们的人生也奏出雄健的强音: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五、作业
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比喻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的独特感受。(100字左右)
读:意在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六、板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雄健的国民(扭转)→艰难的国运→自信富强的民族 读:板书是想呈现出标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照作用。
第三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 教学知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4、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 比较难理解,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二、说教法
1、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吸引阅读、思考兴趣: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力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花费略长一点时间,首先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2、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⑴ 教师范读:
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⑵ 扫清障碍朗读:
强调字词的认识,对学生有疑问的词句进行解答,对理解有难度的可安排造句。
⑶ 学生自读:
以学生品味、交流心得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运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练习。
3、研读课文:
⑴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① “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
②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③ 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
④ 分组讨论最后一段,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⑵ 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确定合作形式。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
⑶ 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① “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 “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③ 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④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采用竞争方式调动积极性:
此步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⑷ 学生诵读: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4、扩展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线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毕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5、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那么你会如何去做?让我们高唱着进行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吧。
6、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四篇: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范文模版)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比喻句的精采运用 2.欣赏浩荡雄奇的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与爱国精神
学习任务
一、文体知识
1.背景资料:五四运动期间,一些知识分子陷入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虽有满腔的爱国热血,但看不到中国的希望,正处于彷徨之中。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就极力引导他们投身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2.作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二、字词知识 1.给生字注音 旅途 逼狭 阻抑 险峻 崎岖 ......亦复如是 一泻千里 奇趣横生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险峻—— 崎岖—— 阻抑—— 丛山叠岭——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三、组织朗读课文
四、课文欣赏与分析
1.简单概述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下面的事物在文中都是作为本体出现,请你找出他们相应的喻体来。长江大河—— 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长江黄河穿沙漠、进山峡——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3.找出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相呼应的句子。
4.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旅途征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怎样理解其中的含义?
5.第四段与第一段和文章主题有什么联系?
6.第五段与第二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号召国人要怎样做?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解释“雄健的精神”的意思是什么?
五、课堂评价
六、作业
练写词语,写学习体会和自我评价
第五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来自第二实验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 比较难理解,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二、说教法
1、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吸引阅读、思考兴趣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力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花费略长一点时间,首先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二)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1、教师范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2、扫清障碍朗读:强调字词的认识,对学生有疑问的词句进行解答,对理解有难度的可安排造句。
3、学生自读:以学生品味、交流心得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运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练习。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1)“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4)分组讨论最后一段,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确定合作形式。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1)“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2)“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3)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4)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采用竞争方式调动积极性
此步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4、学生诵读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四)扩展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线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毕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那么你会如何去做?让我们高唱着进行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