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子百家名言集
修身之经典
随着西周王朝衰亡,中国走进了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一段盛世,造就了思想之大家,著出了传世之文章,奠定了国学之基础,形成了中国之文化。
诸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孙武、张仪、苏秦、尹文、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百家: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最有影响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诸子百家派别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宣传各自思想。修身是基础,包括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中学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诸子百家著作中可以寻找出道德修养、尊师重教、文化学习的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勉。
道德修养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辨别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我完善
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准备
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基础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品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处世
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追求
尊师重教
吕不韦: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尊师》 孔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礼记《礼运》
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礼记《礼运》
吕不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吕氏春秋《劝学》
劝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吕不韦: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辩说,以论道;----吕氏春秋《劝学》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ku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耳聪,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荀子《劝学》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五、兵家:代表人物:孙武。作品:《孙子兵法》
六、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第二篇:名言警句诸子百家
政府:
1、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诚信是公务员和政府的根本)
2、圣王以贤才为宝,不以珠玉为宝。(人才、民意的重要,要重视民意,吸纳民智,珍惜民力)
3、一沐而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周公对人才的重视,我们现在也要重视民意)
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群众路线)
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忧患意识)
6、不能得鱼而忘筌,要始终牢记权为民所赋。只有服务人民,扎根基层,才是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才能为&&&&(党的群众路线)
7、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作为公务员要谨慎,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把得住原则)
8、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本)
9、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
10、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本)
11、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谈从自身做起,发展自身实力,自然能吸引人才,自然能海纳百川)
12、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谈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忧患意识)
1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止(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以民生为本,以民意为基。同时狠抓落实,形成长效机制)
14、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党的群众路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5、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党的群众路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源)
16、十人树杨,一人伐杨,则杨不复也。(公务员的德育问题,不能因为一部分害群之马导致我们整个公务员队伍形象受损)
17、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18、硬实力的提升主要看投入,软实力的提升主要看态度
公正:
1、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2、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3、去私而就公,则民安而国治。
4、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5、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
法律、道德:
1、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监管作用)
2、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私(法律的规范作用)
3、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律的公平公正)
4、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律的规范作用)
5、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使民众统一和谐,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搞好社会风气,没有德育教化也是不可以的)谈法律道德的双重监管作用
6、不法法则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依法治国,执法必严,法治社会)
7、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人者莫明于礼义(道德)
8、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9、扬汤止沸,沸亦不止,去其火则止矣。虽然法律的作用是强大的,但是暴秦的二世而亡也告诉我们,单方面法律刚性管理是不能长久的,只有法律道德刚柔相济,长远兼顾,一面削其表患,一面去其根由,才是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因此&&
10、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道德教化的作用)
监管:
1、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监督、听取批评意见,广纳民智)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民意对于政府就如苦口良药)
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为人民服务,民意的补充监管作用体现于此)
4、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政府要有这样的精神,寻求多重监管,寻求多种途径,广纳民智,广采民言)
转折:
1、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道尧舜之德无益于治。说西施的美丽,无益于让自己变得漂亮,讲尧舜的德政也不能帮助我们治理好国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才是我辈公职人员当务之急。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此题来说,我认为,要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政府、社会多个层面通力合作(转折)
2、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细小的水流,不堵塞,就将扩展为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也会酿成熊熊大火。同样的,一个小问题不及时解决,乘以13亿,则势必会成为心头大患。因此,在这里我们不但要发现问题,更要寻思解决之道。就题目而言(弊大于利或者全部是弊端题目谈解决措施的转折句)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现象的发生,但想要从根本上长远的、有效的解决问题,我想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社会:
1、缟素不能自分于缁墨,圣贤不能自理于乱世(环境给人的影响)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gdp1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欺诈行为较少,同时,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也会导致类似事件发生(欧洲马肉**)
3、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问题类题目,深入谈)
4、橘生**则为橘,生**则为枳(环境对人的影响)
5、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
6、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也(学习的风气)
7、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互相帮助,互助互爱的社会风尚)
个人: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2、同己不予,异己不非(人际关系,谈如何与他人处理工作中的关系。和自己一致的不过分夸耀,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也不要背后非难)
3、丹漆不文,白玉不雕(艳红色的漆器不用装饰,莹白的玉璧不用过分雕琢。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一定能看到,党也一定不会辜负。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认真工作,努力付出)
4、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谦虚、谨慎)
5、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长逸者,则志不广。(居安思危,忧患意识)
6、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勤奋、敬业)
8、圣可积而至,涂之人可以为禹(学习,积累)
9、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精益求精)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毅力)
1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事不能两行而成。(专心)
1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勤能补拙)
1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行动、坚持)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常思己过)
15、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坚持原则)
1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扎根基层,不知道基层的艰辛)
17、天下者,难得而易失,难常而易亡(坚持)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9、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方法的重要性)
20、顺风而呼者易为气,因时而行者易为力。(方法的重要性)
21、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不能固执己见)夏桀有关龙逢这样的贤才,商纣有微子、比干但是都亡国了。告诉我们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22、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交流沟通方法、度的重要性,人际题目用)
2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习、积累)
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持)
25、志不强者智不达(坚持)
26、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自知之明,合理发挥自身的才能)
27、山峭者崩,泽满者溢。(谦虚、谨慎)
28、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积累,学习)
2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取长补短)
30、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吸纳他人意见)
帽子:
1、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帽子)
2、见一叶而知天下秋,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肴(帽子)
3、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组织题帽子,谈周密的部署和详备的谋划是组织好活动的七点)
4、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组织题,领导让你做一件小事)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日常工作中,我要做好领导交给我的每一件小事
6、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我刚到单位,其他同事不了解我对我有意见,也是很正常的(人际题,其他同事对你误解)
7、(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噎废食;以偏概全;管中窥豹,不见全貌;
8、各位考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要以多种方法,多种视角,客观公正的看待它。决不能管中窥豹,不见全貌。只有深入思考,深入剖析表面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我们才能公允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总结: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经过这次工作,我深刻的认识到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
2、知难而前行,善始而敬终。正如&&所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总结: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经验、教训和启示。对今后的工作,我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我相信,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我一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工作的更好更快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格言联璧》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格言联璧》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被误读两千年的“刑不上大夫”《格言联璧》诸子百家名言名句《管子》名句 《老子》名句 《晏子春秋》名句 《论语》名句 《孙子》名句 《墨子》名句 《商君书》名句 《列子》名句 《孟子》名句 《慎子》名句 《庄子》名句 《苟子》名句 《韩非子》名句 《吕氏春秋》名句
墨子名言选粹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孟子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上《道经》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刿,直而不绁,光而不眺(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单(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以圣人云:受邦之訽(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荀子名言(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爱 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明 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持 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自 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诚 信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 耻62.记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改 过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厚 仁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87.仁者寿。——《论语?雍也》88.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9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贵 和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敦 亲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重 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好 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审 势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勤 俭20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奉 公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217.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务 实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243.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自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明志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诚信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轻诺必寡信。——《老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持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重义
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3.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贵和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_'莀P'莀?山木》
厚仁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第四篇:诸子百家读后感
诸子百家读后感
(一)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公孙玲珑的诡辩之术令对手哑口无言,实在是令人折服。《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虽然他还很稚嫩,但为了找到小月,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我们在遇到他人的质疑时,逃避无疑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来战胜它,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只是以天明这个稚嫩的孩子作为主角,不过因为被刻画的很逼真,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随着他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诸子百家读后感
(二)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诸子百家读后感
(三)之前看诸子百家的着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良药,依法治国是底线,是社会最后防线,我们不能只靠这一道防线来规范社会的,应在依法治国之上再加一个以德治国的上层防线。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以后,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赞同他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统一各家的名字,我们可以统称为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爱,真实、自由、宽容,公开、公平、公正,仁爱、正义、自强。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些其他的历史限制内容在其中,可是用现在的思想去与祖先对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论现在仍然很先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收获,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我觉得独具魅力,真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第五篇:诸子百家经典总结
1.儒家经典书籍 知识补充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定位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2.道家经典书籍
《老子》、《庄子》 3.法家经典书籍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4.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5.纵横家: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6.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7.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