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
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向二、三产业为主体转化,产业结构内部也在不断的提升。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不同时期的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形成各种海洋产业,有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近20年来形成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滨海旅游娱乐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医药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经形成七大类型:航运和通讯的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旅游和娱乐、海上废物处理、海洋军事利用、海洋调查研究等。
统计显示,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海洋产业的产值为130亿美元。到了7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十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80年为3400亿美元,1992年达到6700亿美元。2002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约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
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比2004年的12841亿元大幅增长约1.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比2004年的3.9%大幅提高5.63个百分点。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总产量1990年跃居世界首位,目前约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3。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997年29公斤,开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造船业产值世界第二,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三,海洋经济发展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已位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海洋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的重点集中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环境与资源保护三个方面。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目标,世界各国纷纷制订“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水养殖、海洋药物、功能新基因、环境保护等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尽管中国海洋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但海水繁殖与养殖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许多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9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863计划,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海水繁殖和养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在海水养殖物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保存上,中国进行了包括组织培育及细胞工程育苗研究,虾、贝类三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研究等,掌握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对虾、牡蛎、扇贝、珠母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等。另外,在对虾性控技术、全雌牙鲆种苗培育、名贵的石斑鱼性控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在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上,我国主要进行了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芋螺毒素的基因工程和药物研究、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中,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目前已分别构建了正常和病变的对虾组织CDNA文库,测定了近百个病毒表达序列标记(EST)及近千个对虾表达序列标记,开发了实用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快速检测的PCR试剂盒,使我国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尤其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方面。海洋产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平均水平。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七五”初期的51∶16∶33,优化升级到2004年的30∶24∶46,2009年显著提高至5.9∶47.1∶47.0。海洋产业结构逐步实现高级化。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占比的平均水平超过60%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全球海洋捕捞业产量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约8500万吨。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捕捞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船上安全加强。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改造渔具以及作业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目标的成功进展以及有选择的捕鱼技术的成功应用,以便更有效地专捕特别体积的鱼和鱼的物种以及其它海洋生物,并力求减少对海底栖息地的影响。用于改进海底栖息地分级的航海设备和工具最近的发展使得捕捞行业能更有效地捕捞特定资源并减少对深海栖息地和群落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人类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3%的海洋渔业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21%的渔业储量正被适度开发,即还能够提升开发量的渔业储量只占24%;而52%的渔业储量已被完全开发,不能再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更为严重的是,24%的渔业储量已被过度开发,其中7%的渔业储量已枯竭。粮农组织的统计结果还显示,占开发总量30%的10种最大的渔业物种中,有7种处于完全被开发或枯竭状态。
中国目前也面临严峻的渔业资源污染、过度捕捞等生态环境问题。如:局部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渔场形不成鱼汛,海洋珍稀物种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2000年,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4571万吨、产值564.7亿美元;养殖产品上市率从1970年的5.3%增加到2000年的32.2%。目前,世界水产养殖和贸易仍保持快速增长,养殖水产品的增加稳定了水产品国际贸易,减轻捕捞对资源的压力。如欧盟渔业产品中有17%来自于鱼类养殖。
中国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70%,但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仍很低,处于低附加值、低效益、高成本发展阶段,并以透支未来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主要问题有:(1)传统的综合养鱼方式仍作为主体,而国际上则普遍关注水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崇尚绿色水产品。(2)养殖品种仍以四大家鱼为主,无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3)养殖饲料营养不高,水产养殖饲料的革命仍遥遥无期。中国水产养殖饲料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且随着新一轮养殖热潮的到来,饲料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网箱养殖一直沿用鲜活饵料,甚至连新兴起的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也使用小杂鱼作为饵料,这些饵料除极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量的成为残饵,流失到自然海域;加之养殖鱼类排放的大量有机物,不但污染周围的水域环境,而且由于对海中幼鱼资源的大量捕捞,造成自然资源饵料基础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国家禁渔效果。(4)经营形式仍属于小而全、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济,水产养殖发展始终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而是逐步走向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充斥市场,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并成为制约养殖产品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与传统海洋经济不同,现代海洋经济的的一大特点,就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全过程,几乎都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持。海洋开发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正由于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引发全球性的海洋开发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捕捞、海水制盐和海洋航运业;70年代以来,海洋油气开发、海水增养殖(海洋农牧化)、海洋旅游和娱乐逐步成为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兴产业。国际海洋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发展态势相仿,产业结构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同时,产业内部结构看,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便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性逐步被沿海国家提上议事日程。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在议会上提出“向海洋进军”的口号。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出”美国必须开发海洋”,要“开辟一个支持海洋学的新纪元”。尔后,不少国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纷纷推出了海洋开发战略。世纪之交,海洋开发战略又成为各国的热点。
美国1999年提出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从沿海旅游、沿海社区、水产养殖、生物工程、近海石油与天然气、海洋探求、海洋观测、海洋研究等11个方面制定未来发展的重点。核心原则是维持海洋经济利益、加强全球规模的安全保障、保护海洋资源和实行海洋探求四个方面。2000年美国颁布《海洋法令》,2004年发布《21世纪海洋蓝图—关于美国海洋政策的报告》及《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日本是最早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1961年,日本成立海洋科学技术审议会并提出了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指导计划。在70年代中期又提出海洋开发的基本设想和战略方针。早在1980年,日本海洋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达到了10.6%。他们一直把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方向,“期待海洋这一无限的空间所具有的矿物、生物、能源、空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维持日本的社会经济需求。2007年,日本国会通过《海洋基本法》,设立首相直接领导的海洋政策本部及海洋政策担当大臣。”
加拿大在1997年颁布《海洋法》,2002年出台《加拿大海洋战略》,2005年颁布《加拿大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海洋战略确定了三个原则和四个紧急目标。三个原则是: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的措施。四个紧急目标为:现行的各种各样的海洋管理方法改为相互配合的综合的管理方法;促进海洋管理和研究机构相互协作,加强各机构的责任性和运营能力;保护好海洋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经济的潜能,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力争使加拿大在海洋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实现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政府和有关各方制定了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深对海洋的研究;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加强海运和海事安全;加强对海洋的综合规划;振兴海洋产业;加强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海洋保护意识观念。在海洋研究方面,加拿大政府在2003年拨款近8亿加元的海洋科技开发经费,制定了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定义,广泛收集海洋资料,保护资源开发和海底矿物资源,加强了海洋科学和技术专家队伍建设等。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方面,加拿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加强了对海洋生物种群、海洋气候变动、海洋深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并采取了限制捕捞捕杀濒危海洋鱼类和动物的措施。为保护鳕鱼、大马哈鱼等珍贵的鱼种和鲸等海洋动物,政府投资近5亿加元,建立各种研究所和保护设施。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加拿大制定了海洋水质标准和海洋环境污染界限标准,采取了对石油等有害物质流入海洋的预防措施。加拿大还设立了“沿海护卫队”负责保护海洋环境,沿海护卫队对化学物品和石油的泄漏事故能迅速做出反应,能在很短时间内对大面积污染物进行清除。为了应对海洋中的泄漏事故,海洋护卫队在全加拿大设立了72处战略设施。这些措施为保护加拿大海洋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1999年成立国家海洋办公室,负责制定国家和地区的海洋计划,提出要使海洋产业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产业,同时保持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并确定海洋生物工程、替代能源开发、海底矿物资源开发等为海洋经济急需发展的产业。提出改良所有渔业的加工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海洋油气开发、造船、观光等方面提具体的发展措施。
韩国1996年组建海洋水产部,统管除海上缉私外的全部海洋事务,2000年颁布韩国海洋开发战略《海洋政策—海洋韩国21》,目标是使韩国成为21世纪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确定韩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世界化、未来化、实用化、地方化”四化。具体目标是:创造尖端海洋产业;创造海洋文化空间;将韩国在世界海洋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2%提升到4%;成为世界第5位的全球海洋储运强国;成为海洋水产大国;具有实用化技术的海洋强国;成为人类与海洋系生态共存的典型海洋国家。
欧盟为保持现有的经济实力,并为在高技术领域内增强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尤里卡的海洋计划(EUROMAR)的原则之一:加强企业界和科技界在开发海洋仪器和方法中的作用,提高欧洲海洋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已启动的和已完成的项目中的海洋环境遥控测量综合探测(MERMAID)和实验性海洋环境监视和信息系统(SEAWATCH)已向中国推销,SEAWATCH在世界市场海洋仪器设备产品中已得到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尤里卡海洋计划的第二期海洋科学技术的海洋技术项目中的水声应用部分主要有:水下图象传输技术、长距离声通讯技术、用声学技术研究沉积物的现场特性,用SAR和回声测深仪研究浅海水下地形的动态特征并开发海底地形测绘技术等既先进又实用的技术。2005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综合性海洋政策》及《第一阶段海洋行动计划》。此外,英国公布了“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并将颁布《海洋法令》。法国制定了海洋科技“1991-1995年战略计划”,2005年成立海洋高层专家委员会,专责制定国家海洋政策。
中国国家海洋局1963年成立。1982年中国投票支持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1年中国召开首次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并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计委发布《90年代中国海洋政策和工作纲要》。1995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开发规划》。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及其行动计划。199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中国海洋政策》。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海洋产业”。200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综上所述,海洋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3、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升级加速,管理走向现代化
就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看,日、美、俄、欧洲等发达国家渔业发展的特点是:紧密依靠当代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海洋捕捞为基础,以渔业机械化为突破口,以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为目标,努力提高渔业的整体实力,加快渔业现代化。
在养殖领域:养殖生产在向三化推进:养殖机械化、品种良种化、管理自动化。养殖形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或工厂化养殖;经营过程实现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养殖技术以生物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克隆技术、疫苗、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为主。如日本研究的牙鲆、条斑星鲽的克隆技术,已生产出大量的具有相同基因的克隆鱼,欧洲各国对多种鱼贝类三倍体育苗技术已达到实用化程度。
在捕捞领域:发达国家在渔业资源探测技术、渔船捕捞自动加工体系、渔港建设现代化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很快,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率达产量70%,产品附加值高,加工领域由单一食品向医学、保健、卫生、饲料、工业用途扩展,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工艺、质量方面实行二次加工,对量多体小的低值鱼深加工,提高渔获物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率。
在饲料、渔药领域:发达国家目前主要做法是针对不同鱼类品种,生产最宜配合饲料,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效益,鱼药生产强调高效(高选择性)、安全(对人和环境影响)。
就管理而言,发达国家在渔业资源、捕捞、养殖、贸易等方面向现代化、国际化与标准化发展,并通过立法等形式实现对 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渔业管理组织模式上也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如在日本,渔业劳动组合的实施很有特色,这种渔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既能反映渔业劳动者愿望与要求,又能传达政府在渔业宏观管理上的政策和法规。
在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
●将渔业资源监测调查作为常规任务,资源监测结果巳成为渔业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
●注意渔业资源增殖和移植。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重视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努力提高近海渔业资源的生产潜力,优化群落结构;
●努力保持渔业天然资源的可持利用,配额捕捞是通行的手段。如欧盟和挪威以每年资源调查数据,对资源安全进行评诂,确定每种渔业资源年总允许捕捞量(TAC)。
●重视环境保护。水产养殖场包括在海区养殖都有采用全封闭式水质循环系统,养殖废水排放经过卫生处理。为保护水产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保证产品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在产品的质量管理方面,发达国家逐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采用较高的卫生和技术标准。欧盟从1995年开始,对原有的法规进行重新审视、集中合改革,陆续推出对食品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生产者自我控制体系等一系列指令,逐渐形成了对每一种食品(水产品)生产管理的新法规。并要求第三国对欧出口产品必须有等同欧盟有关指令的管理法规和管理效果。例如,欧盟就曾以我国尚没有等同于欧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残留监控体系为由,1996年6月停止从我进口禽肉,1997年7月禁止从我国进口双壳贝。
发达国家与地区从发展的可持续性着眼,日益关注海洋捕捞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通过立法等方式,严格限制捕捞品种、水域、如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处不仅对目标鱼类种群,而且还对非目标鱼类品种、海鸟和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及管理。并考虑到这些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海洋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力量。
1995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最新政策趋向,重点是在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政策。这包括关闭渔场和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护生境;大规模海洋生态系统计划;保护栖息地措施;以及采取其它正确的管理办法——如团体配额等。并在某种程度上,渔业应在“生态系统基础”上管理,满足这样广泛呼吁的要求意味着渔业的相关生态过程及渔业本身均应以图示的形式记录下来。
4、海洋工程的高技术研究与高资金投入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安全都离不开海洋工程设施。由于海洋环境条件恶劣,海洋工程设施技术要求高,批量少,品种繁杂,因此,海洋工程大多属于“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工程。为在开发和占有海洋的竞争中取得主动,一些发达的国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十分重视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海洋高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已获得了许多技术上的成就和经济的利益。这些技术领域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技术、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深潜技术、海洋资源与生物开发技术等。如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各种大型能源运输船、特殊货物运输船、高速船、各类工程船及海洋调查测量船等。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已获广泛应用;海洋张力腿式平台(TLP)、独柱式平台(SP)以及浮式生产储运系统(FPSO)以及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物(VLFS)等研究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为了提高海洋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在新型简易平台、边际油田开发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新型无潜水员遥控水下开采系统工程已在一些国家的深海油田试验运用。在深海技术方面,载人潜器、无人潜器和无人无缆潜器已竞相开发,深潜器技术发展迅速。
人类对海洋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海洋交通及通讯通道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安全,都需要大量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船舶工业作为面向海洋的装备工业,在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最近25年中,世界船舶工业在进军近海石油工程制造业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大量的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和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大多出自传统的船舶工业。日本在开发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物方面已走在其它国家的前面。日本建造的海上人工岛和拟议中的“海市蜃楼”建设将变成现实;美国将利用日本对造船业开发的超大型浮式海上结构物建设海上空军基地;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和石川岛播磨工业公司正在联合研制“巨鲸”海浪发电船;美日等国在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目前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则在 30%左右,科技进步在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目前约为46%。
5、海洋油气开发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不断更新
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海洋油气开发日益被各国重视。资料表明,全球的海底石油总蕴藏量约有1400亿至2000亿吨,占陆地石油储量的30-50%。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石油,已发现的油气田约1600多个,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发达国家的油气开发十分重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使各种工艺技术日趋完善。国外油田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合理选定分离压力与级数,采用合一设备简化流程;原油预脱水技术,液——液旋流分离技术、油气混输技术、油气水不分离计量技术、油气田自动化技术。先进国家普遍采用SCADA系统,近年来又推广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无人值守和生产过程的优化,形成了完整的软硬件体系。油田生产运行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是世界油田地面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国外各公司都本世纪初,管道建设仍然会延续上世纪末的趋势——低成本与环保主导未来石油管道技术。目前管道建设仍以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先进国家输油管道均采用密闭输油技术,降凝剂和减阻剂种类多、效果好。高凝(粘)原由添加剂处理长距离常温输送技术。顺序输送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输送介质多达100多种类,形成了配套的技术。输气管道正向着高压力、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网络化方向发展,陆上输气压力达到12Mpa,最大口径1420mm,X80级管道已经建成。采用高强钢管道、高压力输送天然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输气管道内涂层技术应用广泛。作为大型天然气供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储气库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较成熟,到1998年达到596座。总储存能力5755×108m3,总有效工作气量3076×108m3。主要以枯竭油气藏为主,其次是含水层和盐穴储库。天然气超声波计量技术应用增加;防腐材料种类繁多,内涂层技术广泛应用,从原材料、涂敷技术到检测设备都比较完善。风险管理技术、管道防腐及剩余寿命评估技术正在不断完善。未来可能出现的油气储运新的关键技术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和天然气吸附储存技术。
6、海洋娱乐产业已成为拉动海洋经济的重要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利用海洋资源结合消费社会人们的猎奇、个性和品位休闲心理,发达国家滨海旅游娱乐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有机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结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美国的游钓爱好者从1982年的2000万人猛增到1988年的6000万人,估计目前已超过8000万人。据全美休闲渔业协会统计,在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个休闲钓客,估计每人年消费平均仅为1100美元,累计3520万个钓客的消费总额达387亿美元,钓客人数远超过高尔夫球和网球人数。1991-1996五年内休闲渔业的实际总消费增长36%,这些消费金额在美国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全美提供120万个就业机会;创造总额约283亿美元的家庭收入(工资)和为联邦政府增加31亿美元税收。休闲渔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3倍以上。英国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每年需要1.4亿尾以上。在加拿大和欧洲各国,以游钓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都十分盛行和发达。日本,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渔村渔港环境,发展休闲渔业。特别是1975年以后,随着日本国民收入和业余时间的增加,利用渔港周围的沿海作为游乐场所的人数逐年增加,游钓作为健康的游乐活动之一,发展更快。日本休闲渔业人数约60O0多万,其以海上游乐方式多样性(船钓、矶钓、防波堤钓、退潮滩涂采捕等)、并以游乐渔船安装现代化设备及严格安全对策见长。台湾为摆脱近海资源逐渐衰退,远洋渔业竞争 激烈,船员劳力不足价格高等困境,自1990年开始实施减船政策,为进一步引导渔业转型,适应隔周休二日制实施后公民休假时间增加的需求,在沿海港口渔区大力兴办休闲渔业。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休闲渔业中心的设施,包括从事海上观光钓鱼的游艇码头、渔人码头、海鲜美食广场、海钓俱乐部、海景公园、儿童娱乐场及相应的旅馆和旅游服务设施。休闲渔业帮助了“已近黄昏”的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力的改革”。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海洋旅游业在全世界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目前主要开发的项目有:
1、潜水活动;
2、帆板运动;
3、水下观光;
4、海洋公园等,尤其是海洋公园已成为各国海洋综合娱乐主要场所。如70年代初在香港建成的海洋公园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海洋水族馆之一。日本到1974年,已在各地建了20个海洋公园。加拿大的国家海洋公园是1987年建造的,面积达130平方公里,为此还制订了《加拿大国家海洋公园政策》。美国,已有14个国家海洋公园和湖岸公园。荷兰的鹿特丹市,1985年建成了海洋乐园。在意大利,约建有500个海滨旅游中心。邮轮和游艇旅游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前景广阔。
7、海洋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模式发展
海洋是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海上货运量占全球货运总量的60%以上。全世界共有港口9800多个,其中贸易港2300多个,年吞吐量亿吨级的超过10个。
上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航运企业认识到把物流管理与实体分配结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于是提出了综合物流的概念。到了80-90年代,企业将综合物流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形成了供给链的概念。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世界贸易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行业包括国际运输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不少航运企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海洋运输的基础上,全面价入物流服务,积极配合货主对运输服务更高层次的要求,以货主为中心全面提高门到门运输的服务水平,将给自身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目前国际航运已从单一的纯海洋运输逐渐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化,并成为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8、海岸带综合开发与城市化的协调
不少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的开发过程中,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岸带城市规划发展综合考虑。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步形成海岸城市带。如日本在战前就曾提出“国土规划”概念,战后为充分利用其海洋资源,自1950年公布《国土综合开发法》以作为基本法,进而确立了以“太平洋海岸带”为重心的方案。先后经过四次国土综合整治计划的实施,形成了由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临岸城市构成的“太平洋海岸城市带”。上面四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国土6.6%,却集中了人口41.2%,产值47.9%。为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开发聚集于海岸且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生活空间,还计划在新世纪于太平洋海岸带建造大的人工岛五座,其中在东京南面建立一座25平方公里的海上城市,可容纳100万人口。另规划新的国土开发轴,建设环日本海海岸带与城市带等。以海岸城市为中心的海岸经济带,是日本国土开发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
美国1972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海岸带管理法,规定领海线内海洋资源由各州政府管理,领海线外海洋资源由联邦政府管理,各州基本参与了海洋开发与管理,并制定有地方法律和实施计划。这对于美国西海岸开发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欧洲学者西格弗里德说:在美国日益成长为太平洋大国过程中,西海岸是“连接远东的一个世界边疆”。随着“阳光地带”加州崛起,产生了旧金山硅谷高科技区,还形成了以洛杉矶为中心的美国第二大经济中心。西海岸城市带成了当今美国最为活跃的增长带,带动了举世注目的太平洋热。美国与日本海岸城市的平均密度为每一百公里。
韩国从70年代开始强化临海工业带建设,明确滨接黄海的西海岸为开发重心,投资320多亿美元,建设120余大规模工程。政府成立海洋部以指导海运、造船、水产、港湾工程等四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发展。
9、加强海洋综合考察与调查研究
为了提高国家的海洋力量,世界海洋强国都很重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调查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调查工作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重点海区随着国家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英国、前苏联等海洋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很长时间,整个冷战时期,基本上都执行大洋战略,战略核武器装备在核潜艇上,称霸大洋。他们需要了解大洋的海洋环境,不断提高大洋军事海洋学水平,为大洋战略服务。因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些国家花费很大的力量进行大洋调查研究。1957-1976年,世界大洋考察的次数达到17306次。
10﹑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态势
联合国《21世纪议程》郑重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预测21世纪应是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海洋孕育了地球最早的生命,也许还将提供包括人类未来的蛋白质、能源、矿藏资源和发展空间等等人类最需要的一切。因此,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必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
21世纪初期,海水直接利用、海洋化工、海洋药物将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深海采矿、海洋能发电正在进行早期技术准备和资源勘查,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形成产业。7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在许多国家,海洋经济的产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科技进步是海洋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1997年世界海洋委员会把当前海洋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课题归结为四类:科学文化进步,包括揭示生命起源、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海洋人类学)的研究;探索和开发海洋财富,包括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渔业)、油气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能源利用、空间利用和旅游、海洋环境净化容量等;生命支持系统研究和保护,包括海洋与气候、生物多样性、健康和废物清除、防灾减灾等;其他类,包括海洋管理、海洋经济学、论理学、海岸科学、培训和教育。
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日益被重视。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正在兴起的海洋产业的一部份。近年已经开发和正待开发的有海上卫星发射平台、海上航空基地等大型海洋结构物。未来的海上城市、海上工厂和超大型的深水海洋结构物的开发建设等表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执笔: 郁芳 杨明)
第二篇: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
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
第50期简报 2004-12-5
东方科技论坛第50次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1日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由第二军医大学承办,论坛主题为“中国海洋药物研究与发展战略”。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易杨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元兴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焦炳华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
一、会议背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海洋是一个开放性复杂系统,在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里生活着20多万种动、植物和大量的微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含有与陆地生物不同的、化学结构特异的活性物质(化合物)。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症等疑难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日益严重,仅病毒性疾病平均每年就新增2 3种,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的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为了开辟新的药源,世界各国都在开发陆地天然药物和制取化学合成药物的基础上,转向从海洋生物中探索新的药物资源。
(一)国外对海洋药物研究的投入和研究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20世纪90年代,许多沿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基本国策。美、日、英、法、俄等国家分别推出包括开发海洋微生物药物在内的“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洋蓝宝石计划”、“海洋生物开发计划”等,投入巨资发展海洋药物及其海洋生物技术,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也相继建立海洋药物研究机构。走在世界生物制药前列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投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NCI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的经费各为5000多万美元,NIH用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基金2000年已增加了11%,与合成药、植物药基本持平。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用于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欧盟国家强强联合,于1989年制定了海洋科学和技术计划,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约为1亿多美元,由欧洲的8个国家19个海洋生物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主要寻找抗癌和抗艾滋病的海洋药物。截止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已从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型化合物有10000多种,其中申请专利的化合物有200余种。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40余种海洋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其中进入Ⅱ期临床研究的海洋药物有以下几种:从总合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分离得到的大环内酯苔藓虫素A(bryostatin A,抗肿瘤作用),从海洋被囊动物Aplidium albicans分离得到的环肽化合物脱氢膜海鞘素B(dehydrodidemnin B,作为蛋白合成抑制剂能抑制细胞分裂,具有抗肿瘤作用),从海洋被囊动物Ecteinascidia turbinate的海鞘素Ecteinascidin 743(Et 743,使DNA烷基化,具有抗肿瘤作用),从海洋软体动物Dolabella auricularia中分离得到的海兔毒肽dolastatin 10(抑制微管形成,具有抗肿瘤作用),从软海绵(Halichondria okadai)中分离得到的软海绵素(halichodrin B,与微管结合,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他如海绵毒素(spongistatins)、异同源软海绵素B(isohomokalichondrin B)、隐藻素(cryptophycins)、层状素N(lamellarin N)等亦已进入临床研究。
美国NCI的科学家从一种海洋蓝细菌(Nostoc ellipsosporum)分离到一个由101个氨基酸组成的抗HIV蛋白-cyanovirin-N(CV-N),它能与HIV表面的gp120结合,从而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和入侵;CV-N对不同株HIV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如对HIV-1(IIIB)(以MT-2为攻击细胞)的EC50为0.00016 mol/L,对HIV-1(MN)的EC50为0.0023 mol/L,对HIV-1(89.6)(以PBL为攻击细胞)的EC50为0.0073 mol/L,对HIV-1(89.6)(以Mo/M 为攻击细胞)的EC50为0.0368 mol/L,对HIV-1(RF)(以CEM-SS为攻击细胞)的EC50为0.0001 mol/L。CV-N亦已进入临床研究。
(二)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概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包括渤海、黄海、南海、东海四大海域。海岸线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万公里,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不同气温带。拥有四大类型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海洋药物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海药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中药大辞典》(1977)收入海洋药物144种。丰富的海洋资源赐予了我们宝贵的财富,为研究开发海洋药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国内沿海省市都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有数千名科研人员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的研究与开发。1996年,我国已正式启动了海洋“863”计划(“819”主题),将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列为重点课题。
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项目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发现了一批新型抗艾滋病、抗肿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海洋药物。中科院在芋螺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中,获得了一种含25个氨基酸、3对二硫键的新芋螺毒素,并得到了基因工程高表达,该毒素具有强力的镇痛作用和较高的用药安全性;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率先从鲨鱼软骨中分离到一种具有抗实体瘤生长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通过构建软骨cDNA文库,获得基因工程表达产品;我国科学家获得了77个的海蛇毒素新基因,有些具有药用价值;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从南中国海来源的草苔虫中分离鉴定了9种大环内酯类成分,体内外试验显示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中的一种为新型的大环内酯,命名为草苔虫内酯19(Bryostatin 19),已基本完成了临床前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在海藻多糖类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抗肿瘤新药K-001也已完成了全部临床前研究,并建立了专门的原料养殖基地。甲壳质衍生物916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也已申报了临床研究;中科院海洋所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藻类研究,开发出具有抑制肿瘤生物活性的藻兰蛋白;山东海洋药物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共同合作,利用基因工程研制强心多肽海葵素(anthopleurin),以期解决天然来源稀少和含量低的难题;中山大学化学系在从南海的海绵、海藻、珊瑚等生物中获得100多种新化合物。相信海洋生命活性物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必将为海洋新药的开发提供与陆地生物结构不同、活性特异的先导化合物。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加入WTO,几乎没有其它行业象医药领域这样面临知识产权和源头创新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市场上95%以上的药物仿制国外,在WTO新规则下,尚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仿制药物被认为是严重侵权,专利保护期外的药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为此,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扶持民族药业,加大了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和支持新药(抗生素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的研究,以应对新形势下对医药界提出的严峻挑战。上海的医药工业今后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为此应提早做好准备,大力开发海洋生物药物,保证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框架下不落伍。
(三)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业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已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十分有限,主要来自于沿海或近海,与我国海洋庞大的资源总量相比不太相称,特别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开发偏少;
2、一类海洋新药十分罕见,这与我国新药开发的总体水平一致,创新有待加强,仅仅在剂型上的改进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海洋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4、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以上这种局面是有其历史原因造成的,海洋药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生物毒素是当时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往往含量极低且结构复杂,难以合成,药源问题成为限制海洋药物发展的主要瓶颈,再加之标本采集手段的限制,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很难满足药物开发的需求。由于海洋微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海洋药物的研究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大量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初始来源大部分甚至可能全部来自低等海洋生物及其共生微生物。而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生物反应器等生物技术生产生命活性物质,对于低等生物来说要比高等生物易于实现得多。众多学者认为,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药物产业化的主导技术和关键手段。
海洋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受到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原因有3点:一是大量耐药菌的出现要求抗生素更新换代;二是多年来对陆生微生物资源的发掘已使其日见匮乏、难以为继;三是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由于需要特殊的研究手段和较高的技术设备保障,始终未被人类集中有效地开发,大量新物种产生的新物质既是现有抗生素绝好的换代品遴选者,也是抗肿瘤、艾滋病、免疫调节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期望药物。
(四)上海市开展海洋药物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集团化。从格局来看,目前已形成了上海、青岛、厦门、广州为中心的4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江苏省科委投入1600万元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在南海海洋所设立了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福建省科委设立了2000万元的海洋药物研发基金。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设立了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02年)、中国药学会设立了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1982年)、中华航海医学会设立了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亦正在筹建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这些学术团体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工作。
上海虽然是中国发达的沿海城市,在医药和生物工程领域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在海洋药物方面的研究已明显落后于青岛、厦门、沈阳等城市。山东和广东省历来重视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的研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本领域的研究。上海具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学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人才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另外上海还有一批历史悠久、设备先进的制药企业和长期从事医药生产的管理队伍,这些都是发展海洋生物药物的基础。尽管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人力少且分散,但是,这支队伍年轻精干,协作精神强。相信经过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上海海洋药物的研究必将在近期内有较大的突破。
二、会议简况
东方科技论坛理事会施强华副秘书长和第二军医大学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分别致辞。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所、北京306医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上海水产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军医学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海军411医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药检所、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洋海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军药学研究所、上海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东海制药厂、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市药学会等20多家单位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会上十多位专家先后就我国海洋药物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疫苗的发展策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我国海洋药物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发展战略、海洋微生物相关的新药发现与工业化、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药学应用前途、中国南海海洋生物中新的天然产物研究及海洋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的研究等专题进行报告并展开热烈地讨论,学术气氛浓厚。
三、会议内容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易杨华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海洋药物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的主题报告。易教授指出,海洋生物技术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非常重要手段。应用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新的药物已成为新药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和发展方向。中国已成为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大国,但还不是研究的强国。面对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如何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科研水平,形成自主的开发海洋药物的科研体系和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目前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科学家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他认为当前制约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主要表现为:
1、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不足;
2、样品采集困难;
3、品种鉴定后继无人;
4、基础研究薄弱,研究范围不够广泛;
5、研究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投入方向上偏应用轻基础,而且急于求成;
6、产业化程度低以及学风上浮躁等等。同时他大声呼吁应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且应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目前这种不利状况,通过专家们的讨论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为上级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主管部门应对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提供更多的扶植,同时,也应更多地进行宣传,提高科技界和产业界对海洋药物研究的认识和了解,扩大海洋药物研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促进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尽早赶上世界前沿发展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疫苗的发展策略的思考”的报告。鱼类养殖是海水养殖的发展重点。然而,随着海水养殖业的逐步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病害的大规模爆发,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免疫预防已成为养殖渔业细菌性疾病控制的标准策略和手段。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当前商用鱼类疫苗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为了更好地开发高效、实用、经济、安全的海水鱼类疫苗,我们应该采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并举的策略,加强免疫药理学特别是细胞和粘膜免疫体系的研究,为疫苗的高效免疫应答和给药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加强对我国海水养殖病害主要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工作;对于海水鱼类养殖业中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在阐明其致病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弧菌、气单胞菌等减毒活疫苗;病毒疫苗以DNA疫苗为长远发展方向,主要以虹彩病毒疫苗作为突破口,建立探索揭示鱼类的免疫学体系的平台工具为初步目标,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商业化疫苗的开发。目前,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为:
1、以化学疗法为特征的抗生素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和取缔;
2、作为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病害防治措施免疫预防技术正成为国际现代海洋农业的先进手段和主要前沿研究与开发领域 ;
3、针对各种主要养殖鱼类病害的新型疫苗开发应该成为未来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的重点研发领域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所王长云教授作了题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的报告。报告说:人类的发展依赖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鉴于陆地资源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在海洋资源中,海洋生物资源最为重要,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又是世界关注的热点。海洋特殊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资源已成为拓展天然药用资源的新空间。王教授强调了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开发利用的海洋药用资源种类十分有限。目前开发利用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80%来自于沿海或近海,与古代我国本草纪录相比虽然有所发展,但与我国18000多公里海岸线,南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所蕴藏的海洋药物资源相比并不相称。而且这些已开发药物资源主要是海洋动植物,对于当前国际上极为关注、具有极大药用价值的海洋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研究开发偏少;
2、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缺乏系统评估。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目前,对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物种、资源量、分布特征、时空变迁等缺乏了解;对海洋药用生物的有效成分、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没有准确掌握。现在使用的许多传统海洋药物资源中,有的原有药效定性不准,有的定性甚至错误,某些海洋药物原有药效由于生存环境变迁已经发生变化,但未做跟踪研究;
3、部分重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趋于枯竭。近些年,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严格管理,某些过度的海洋开发利用行为,不仅直接破坏近海生物链,造成包括许多传统重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濒临枯竭。而且由于这类活动的强烈干扰,造成部分海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一些重要海洋生物栖息地严重丧失,进一步加剧了一些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灭绝;
4、研究开发技术有待建立和完善。如样品采集/保真采集、培育、鉴定技术尚待建立;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水平不高;生物活性筛选,特别是普筛、广筛不够;先进生物技术手段应用较少;药物后期研发经验不足;研究技术平台需要建立和完善等等。建议我国“十一五”及未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开发要做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药用生物物种、分布、资源状况等)、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评价工作;建立海洋药用生物标本库、基因库、种质库和数据库;重点开发海洋大型生物资源和海洋微生物资源;重点发展深海生物资源采样、培养和应用技术、海洋药用微生物资源筛选、分离、鉴定、培养、发酵技术、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克隆、表达技术以及海洋活性天然产物高效筛选、分离、鉴定技术等。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海洋药物研究室林厚文副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海洋药物开发'瓶颈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成为新药的重要来源,但药源问题一直制约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国家层面的有效组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与整合,发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作用,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加强资源调查,开展普筛和广筛,发现、挖掘和利用各种海洋药物资源,构建药用海洋生物资源种质库。建立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纯化和活性筛选的技术平台,提高活性物质筛选技术和开发技术水平,逐步完善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数据库。应该关注海洋微生物在生产新型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潜力,从建立菌种库入手,积极借用陆地模式,同时发展具有海洋特色的系统,探索小分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组合表达模式,定位与生物活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克隆可以药用的功能基因,建立具有海洋生物特色的表达系统和生物反应器技术,为开发海洋生物活性产物提供充足的材料。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谭仁祥教授作了题为“海洋微生物相关的新药发现与工业化”的报告。海洋微生物代谢物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降血脂、调节酶活力等,具有诱人的开发潜力。现代发酵工程是实现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和保证。谭教授强调,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进一步扩大筛选范围,寻找新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并加强研究海洋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和代谢调控方式,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研究适合海洋微生物来源活性物质的发酵工艺,并注重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制造,促进海洋微生物来源药物的产业化。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文翰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药学用途探讨”的报告。如何确定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药理药效模型,从大量的新颖结构的海洋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新药先导化合物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开发创新海洋药物的瓶颈之一。林教授结合其实验室初步研究结果与大家一起探讨了海洋药物研究的可行性途径。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郭跃伟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南海海洋生物中新的天然产物”的报告。郭教授介绍说,一些低等海洋生物如海绵等为抵御天敌,体内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何充分利用这丰富的化合物资源,是海洋带给化学家、生物学家和药理学家的挑战。郭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已分离得到的几种化合物结果新颖,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或抗肿瘤活性。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焦炳华教授作了题为“海洋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的研究”的报告。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其种类约为陆生微生物的20倍以上。海洋微生物由于其苛刻的生存环境,从而可合成一些结构新颖的抗生素,这是陆地微生物所不具备的。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新抗生素,实际上是由陆生资源发掘向整个自然界的延伸,具有重要的意义。焦教授率研究组在国内首次开始对东海海域进行深入的海洋微生物生态学调查以及微生物来源新抗生素的研究。共筛选出36株活性菌株,对其中3个活性菌株(海洋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各1株)进行了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工作,共获得14个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为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开发做出了贡献。
四、会议目的 会议就我国海洋药物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广泛地讨论。与会者认为,欧美日等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海洋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我国的海洋药物研究虽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研究水平和资金投入方面与西方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影响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甚至是瓶颈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对所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取得更多的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发展拓宽思路,为政府的科技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快地与国际研究水平接轨。
五、专家共识及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为了促进我国海洋药物进一步发展,科技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产业界需要共同努力,制订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制约海洋药物研究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主要瓶颈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
1、尽快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药用生物物种、分布、资源状况等)、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评价工作,建立海洋药用生物标本库、基因库、种质库和海洋天然产物数据库;
2、重点发展深海和极端环境中生物资源的采样和人工培养技术;发展海洋药用微生物资源筛选、分离、鉴定、培养、发酵技术;发展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克隆、表达技术及海洋活性天然产物高效筛选、分离、结构测定技术;
3、通过国家层面的有效组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与整合,发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作用,组成科研攻关团队,建立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纯化和活性筛选的技术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
4、加强基础研究,厚积薄发,不急功近利。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开展海洋化学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学及海洋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方向的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吸引更多的学者投入海洋药物的研究队伍;
5、国家和地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的研究经费,进一步扶植海洋药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急需的用于治疗疑难疾病的一类创新药物研究;
6、上海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学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政府应增加对海洋药物的投入。尽快制订上海市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7、开展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组织联合攻关,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仍至全国的龙头作用;
8、向兄弟省市学习,在研究条件成熟的科研院校设立上海市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建立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技术平台,抢占我国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制高点。
第三篇:农民工返乡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农民工返乡与地方经济
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专业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在这次危急中,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从而迫不得已返乡。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将会导致社会稳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分析农民工的返乡原因以及造成的社会问题,提出建
设性的建议,对于在目前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就业
前言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通知》第三条
专门谈到“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国家已制定了大量支持农民工
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争取以创业带动就业,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二十字方针,近年来,福建省在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同时,大力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
据初步统计,目前,福建省回乡创业人数已达20多万人,占已转移就业劳动力总数的6.5%,福建主要是以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如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改善农村信贷服务,放宽融资条件,试行林权抵押、农村房产抵押等贷款担保机制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工
返乡创业政策,宣扬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为此在暑期特地对福建省尤溪
县福廷坑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况进行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主题的口头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是那些以前在外地以打工为生的工人,如今回乡创业的农民,以及那父
母是在外地打工为生,只身一人选择回乡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口头问卷调查为主,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
简单的口头问卷调查,因为创业人数有限,还有一些上网调查的资料。
问题:是什么决定性的原因让你回乡的?你回家之前有想过要做什么,还是打算走一
步算一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在这个创业方向的?回乡创业主要遇到什么困难?动
用了什么方法解决这些困难的?等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和条件
在这次的调查和上网查找资料中总结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及条件:
1、在采访一个竹厂企业家时,他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无论你月薪多少、年薪多少,总是替别人打工的打工仔,有一句老话:‘工字不出头’,已经深刻的点出打工者的悲哀本质”。我想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梦想和期待,都盼望着有一天能自己当家作主作老板,就算产业再小也是自己的,那是一种不一样的满足感。所以说在这种的“野心”驱动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在少数。
2、在调查中显示很多人都透露出他们在外打工多年都存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为什么还要替别人打工、受别人眼色呢?许多农民工在手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一些技术经验,有了资本就可以衣锦还乡创业。在多年的大城市的熏陶下,农民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般打工仔了,他们在各个岗业中摸爬滚打,积累出的经验和人情世故足够成为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
3、调查还发现外出打工多年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之间的二重壁垒的存在让很多打工者的权益没有得到根本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一片大好,经济指标呈良性增长,经过多年就业的农民工他们的人力资本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员工的工资却止步不前。再加上员工的各方面权益都跟不上,许多企业的劳动者权益水平都处在经济发展之前虽说国家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但是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有完善的福利制度,一般的企业都是在尽量的在最低福利的情况下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使得工人对就职单位感到失望,再加上过大的的压力而萌生出一种“反正这么点工资还不够日常开销的,不如回家另谋出路„„”等的想法。由此走上“返乡创业”之路的农民工不在少数。
4、由于国家和政府正在进一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自东向西的梯度发展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为中西部地区本身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看见了家乡的前景,而且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家乡政府也是大力支持农民创业的,特别是对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更是大力支持,他们的见识和眼光使他们有更大的机率成功,乡政府也希望能通过扶持他们成功创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况且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的生活,既然家乡有着和大城市一样的待遇,是谁都会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发展。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在返乡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首先,家乡经济发展环境是返乡创业者最大的顾虑之一。农民工返乡创业仍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据多方调查了解,越来越多在外事业有成的农民工想返乡创业,但对家乡的政策、环境等还心存疑虑。虽然家乡政府是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但是毕竟这只是
上面的大方针,等到落实到地方各个部门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毕竟潜规则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受到多方面的刁难是在所难免的。经济发展环境是返乡创业者最大的顾虑之
一。比如,在我们村有些地方,办理相关手续的门槛较高,加上其它诸如土地问题、企业店面周边治安环境问题,还有再加上少数部门和个人“吃、拿、卡、要”等违纪问题,严重打击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
2、其次是创业者不能充分享受到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么多年来,不可否认我们村的政府是有过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直接引进外地人的资金来创办企业,毕竟这样资金、人才能够一步到位,比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功率高的不只是一点半点。所以说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我们那地方有点受到忽视,多大的打击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3、最后是受到资金的制约,不能放开手脚去干。在调查提问时有提到资金问题,新创办的企业主表示资金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建立之初缺少资金。“打工积累”是有限的,大概只有极少部分创业者在开始第一步是全部用打工收入。二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大都是民营性质的中小型企业,虽然一些企业在成长性方面被看好,但由于缺少资质信用担保,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可能性极小,痛失不少商机。
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难的对策:
1、各级政府的监督部门应积极地监督当地政府去做好适时引导和务实服务等工作。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时代的新生事物,我们政府只要保障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热情越来越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就会越来越强。为了能给农民工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地方应该加强公共基础措施的建设,强化政府工作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水平,要像对待外商一样对待返乡创业者,解决关卡多、办事难等诸多问题。
2、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改进资信评估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和评级发布、失信惩戒等机制。建立和完 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采用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和政府小额担保贷款制度。
3、建立扶持激励机制。一是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牢固树立 “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努力营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舆论氛围。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三是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技术扶持。
4、加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培训。可由地方政府协调,聘请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定期不定期地对创业者开展专题讲座。或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委托普通高校、行政学
院、党校等院校进行定向培训和到省市级、国家级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学习锻炼等形式进行技能、法规、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经济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
三、调查总结及体会
据政府提供数据,福廷坑村从2000年至2012年期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大概500多人,回乡创业的有127多人,较为成功的有20人,口头问卷调查15人。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家各有各的回乡理由,但大家都普遍透露出一种情绪,在外面打工压力实在太大,过快的城市节奏使得他们身心疲惫。而且在精神上被这个大城市压得透不过气来,既不能实现自己的报复,又不能享受生活,还不如回乡换一个活法。而且他们都是听说了家乡的良好政策才怀着满腔热血准备大干一场,可惜虽然政策很完善,但是并没有在地方很好的实施。家乡的政府的办事态度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企业地址不好买,贷款缺少资质信用担保,营业执照迟迟不批,这些都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感到挫败。但是还是有许多人在困难中崛起,成为乡村里的骄傲,所以说困难不是决定性因素,事在人为,不然怎么会有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总是只有一部分人成功?
在那几天的走乡窜巷中,我收获良多,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去实践调查我大概不会这么快认识到他们不只有创业成功的风光一面,还有创业的艰辛。但是他们就算再困难也甘之如饴,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大城市中回到家乡,感受到的不只是家乡人得温情,更重要的是家乡土地的厚重气息让他们迷恋,深深地眷恋着那份气息。为家乡奉献,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为能够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感到骄傲。
第四篇: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及与经济发展关系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轨道交通全称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指城市中有轨、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国际上已上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铁路、市郊铁路、有轨电车、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旅客运输,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或者说,一般将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
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道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1、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根据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市郊铁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独轨铁路和有轨电车等类型。
(1)市郊铁路
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与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城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铁路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干线铁路的技术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道等其他类型不同,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千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道
一般说来,地下铁道是指修建在地下隧道中的铁路。这样理解,也许在地下铁道修建的初期没有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道,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必须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内。对世界各国地下铁道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发现,地下铁道还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与微型地铁三种类型。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能最大;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能较大,通常采用高站台;微型地铁,又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径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权专用,运能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
轻轨的涵义是指新车辆对轨道施加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市郊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比较相对较轻。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才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现代轻轨系统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乘坐舒适、噪声较低等优点。对世界各国轻轨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表明,轻轨也存在多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种技术标准并存发展的情况。高技术标准的轻轨接近于轻型地铁,而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有轨电车。
(4)独轨铁路
独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梁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独轨的线路采用高架结构,车辆则大多采用橡胶轮胎。从构造形式上可分为跨骑式独轨与悬挂式独轨两种。跨骑式独轨是列车跨坐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形式,而悬挂式独轨则是列车悬挂在轨道梁下运行的形式。
(5)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通常采用地面线,有时也有隔离的专用路基和轨道。隧道或高架区间仅在交通拥挤的地带才被采用。旧式的有轨电车由于其与公共汽车及行人共用街道路权,且平交道口多,因而其运行所受的干扰多,速度慢。现代有轨电车与性能较差的轻轨交通己很接近,只是车辆尺寸稍小些,运营速度大幅提升。
2、按路权及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否专用及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的不同,轨道交通系统可分为路权专用、按信号指挥运行,路权专用、按视线可见距离运行和路权混用、按视线可见距离运行等类型。
(1)路权专用、按信号指挥运行
路权专用、按信号指挥运行类型系统的特点是线路专用,与其他城市交通线路没有平面交叉。由于路权专用及按信号指挥运行,行车速度高且行车安全性好。属于这种类型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市郊铁路、地下铁道和高技术标准的轻轨等。
(2)路权专用、按视线可见距离运行
路权专用、按视线可见距离运行类型系统的特点是线路专用,与其他城市交通线路没有平面交叉,行车安全性较好,但由于无信号、按可视距离间隔运行,行车速度稍低。属于这种类型的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是中等技术标准的轻轨。
(3)路权混用、按视线可见距离运行
路权混用、按视线可见距离运行类型系统的特点是线路与其他运输车辆和行人共用,与其他城市交通线路有平面交叉。除在交叉口设置信号控制外,其余线路段按可视距离间隔运行,行车速度与行车安全稍差。属于这种类型的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是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和有轨电车。
二、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一、纽约地铁
纽约地铁诞生于1904年,是美国纽约市的快速大众交通系统,也是全球最错综复杂且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历史悠久的公共地下铁路系统之一。纽约地铁24小时运行,整个地铁系统中有很多独特的艺术作品。1904年10月27日,纽约市的第一趟地铁列车缓缓驶出市政厅车站,地球上的城市地下铁道从此诞生了(第一条地铁是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当时参加纽约地铁建设的工人有3万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爱尔兰人或意大利移民以及成为成千上万人的工作场所,是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地方,是城市四通八达、奔流不息的大动脉,也是纽约市的一条地下艺术。
美国国会地铁(Congressional Subway)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连接美国国会大厦和美国众议院,美国参议院的地铁。仅限议员、议会相关人员与职员使用,是一个免费的电气化轻轨系统。整个系统有三条线路,分别是国会大厦和参议院之间的两条线路(国会大厦——罗素参议院办公大楼,国会大厦——狄克参议院办公大楼——哈特参议院办公大楼),国会大厦和众议院之间的线路(国会大厦——瑞本众议院办公大楼)。
二、巴黎地铁
巴黎地铁是法国巴黎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于1900年起开始运行。巴黎地铁总长度220公里,居世界第十二位,年客流量达15.06亿(2010年),居世界第九位。有14条主线和2条支线。巴黎地铁被称为全世界最密集、最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每个地铁站设计独特,内部装饰各异,成为展示该国文化艺术的窗口。
巴黎人对他们的地铁系统是十分自豪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巴黎地铁无论从其覆盖的范围,管理的完善还是运行的效率来看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水平。巴黎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艺术氛围,这可从普通老百姓的嗜书如命上可体现。无论在站台等车还是坐在车厢内,男女老少大多悄无声息地捧着本大块头的小说或诗集在研读,与香港地铁内人人看马经,翻充斥歌星、影星野史的报刊不同。我不知道在哪个城市的哪种交通工具上还看得到集体读小说的场景?
三、莫斯科地铁
莫斯科地铁,全称为“列宁莫斯科市地铁系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还是世界上使用效率第二高的地下轨道系统(第一是纽约)。地下铁道考虑了战时的防护要求,可供400余万居民掩蔽之用。莫斯科地铁各个地铁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地铁站。
莫斯科地铁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2014年11月5日,莫斯科地铁开放俄罗斯经典文学虚拟图书馆。莫斯科地铁站免费向乘客提供100多部经典文学作品,乘客只需用智能手机或平板扫描编码,就可以浏览图书馆的虚拟书架。
四、东京地铁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东京地铁总里程达到世界第四位。作为拥有如此之多的人口的城市,东京地铁从根本上舒缓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此外快捷的地铁也有效控制了汽车的数量,使得东京也避免了在城市高速发展中遭受了像墨西哥城那样的环境污染,在东京,只有百万富翁和计程车公司才买车,大多数的人便是这样整日整夜地过着“线上”生活,而其中的一半时间,又在地下。地铁是东京最乱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但又是东京最活色生香的“梦华录上河图”东京地铁公司的前身为1941年依“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法”成立的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又称为营团地下铁)。
五、伦敦地铁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总长超过400千米。1856年开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它长约7.6千米,隧道横断面高5.18米、宽米,为单拱形砖砌结构。1863年1月10日,地铁开放,第一天的乘客总数就达到了40000人次。按照当年7月的统计,地铁向公众开放的前六个月里,乘客数目达到477万人次,平均每天有26500人次乘坐。在非节非年的平常日子,伦敦地铁每天的客流量是200万人次。每年的客流量大约8亿5千万人次。而在上班高峰的时间里,牛津街地铁站入口处一个小时的客流量是2万2千5百人。而伦敦的人口其实只有700万多一点。可见它受人们的青睐。
伦敦地铁最初的一部分大都会铁,亦为世界上第一条市内载客地下铁路,该条铁路在帕丁顿(现在的帕丁顿站,Paddington)和临时的法灵顿街站(现在的法灵顿站西北)间运行。该线于1863年1月10日通车,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铁路线。
三、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状况
2014年末,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173公里。其中,地铁2361公里,占74.4%;轻轨239公里,占7.5%;单轨89公里,占2.8%;现代有轨电车141公里,占4.4%;磁浮交通30公里,占0.9%;市域快轨308公里,占9.7%;APM4公里,占0.1%。
图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各制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轨道交通是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交通方式的统称。地铁建设正在掀起高潮。2014年3月28日,兰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计划于4月底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全面开工建设;长春地铁2号线5月全面开工;重庆2014年新开工轨道交通大学城——璧山段;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将于年底全线开工;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开工在即;郑州市2014年开工的地铁项目最多,分别是郑州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郑州地铁2、3号线一期工程和郑州地铁5号线工程。
当前很多城市热衷于修地铁,甚至把地铁定位成城市“名片”。但是按照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城区人口应在300万人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这让很多城市望而却步。上述这些正在推进的地铁项目基本上都是在审批权下放之前由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的。
2013年5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发布,明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核准。这激发了一些三线城市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积极性,以四川为例,审批权下放后,包括绵阳、南充、宜宾、泸州等城市都做了各自的轨道交通建设设想。另外,南通、唐山、洛阳、烟台、包头、呼和浩特等城市也正积极准备上马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在各种轨道交通方式中,地铁造价最高,从每公里造价来看,有轨电车是2000万元左右,轻轨成本是2亿元,地铁成本是5亿元,而有些城市的成本会更高,兰州平均每公里造价约7.46亿元,深圳三期地铁每公里造价达9亿元。高成本之下,对地铁的资金需求是巨量的,比如“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的地铁建设资金需求量高达1551.5亿元;西安目前规划建设6条地铁线路,总投资额将达1058亿元,而西安市2013年财政总收入仅902.5亿元。修建地铁需巨额投资,运营时还要政府进行补贴,地方财政本就捉襟见肘,尤其要重视项目的融资风险,在各种轨道交通方式中,是否必须上马地铁项目也需要认真考量。
四、城市轨道交通与经济的发展
在住宅、汽车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点后,轨道交通也必然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将是来自城市经济中的住宅、汽车和快速轨道交通。
(一)“住”“行”互动提升城市结构
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无法顺利实现的原因,既有体制上的问题,如住房制度改革、二级市场开放等,也有政策上的问题,如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等,但重要的是城市发展战略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由不同规模的城市组成的城市圈,尤其是以特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圈。以日本为例,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城市圈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强调发展中小城市有其必要性,而大城市更应发展,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按照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因为拥挤、污染等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这中间的问题出在城市发展思路上。大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着“城市结构提升”的问题。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城市结构转向以市区轨道交通为主,居民居住逐步向郊区和卫星城转移(这样住房面积才可能扩大,价格才可能明显下降),并通过高速公路等与市区连接的格局过渡。其中当务之急是发展快捷、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地铁、高架和地面轨道运输)。大都市的市区交通不可能依赖私人轿车,传统的地面公交系统也难以胜任,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轨道交通。此举也是解决污染和拥挤问题的治本之策。
大都市市区交通必须以现代公交系统(轨道交通)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轿车不可以进入家庭。大都市的私人轿车可以向外走(与住房向郊区和卫星城转移相适应),也可以成为闲暇时间的重要代步工具。而在较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私人轿车则可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国际上发达的大都市可以做到现代化的公交系统与普遍拥有私人轿车并行不悖,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样一个新的城市结构中,住宅、汽车、快速轨道交通就成为重点,并能够形成对中国现有的大多数产业的巨大带动力量。按经济增长8%计算,内需不足的缺口约为2-2.5个百分点,计1800-2200亿元。通过努力使住房需求增加700-800亿,轨道交通投资需求增加500亿,轿车需求增加200-300亿,加上其他方面的新增需求,以及上述需求的派生需求,内需不足的缺口是完全可以补上的。
就住宅而言,应当关注“住”和“行”之间的互动关系“行”的问题解决不好,郊区和卫星城的住宅将难以形成足够的购买力,这样居民想“住大房、住便宜房”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住宅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行”既包括快速轨道交通,也包括私人汽车;前者需要政府投资和安排,后者也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先解决住的问题,不考虑行的问题的观点有很大片面性必须从“住”“行”互动、互补的角度加以理解;从更广泛的意义说,应当重视“行”,特别是汽车进入家庭对城市化、就业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房地产业而言,由“行”而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强将大大提高已有土地资源,特别是以往交通不便地区的土地的利用效率,直接的效果就是这些地区的土地升值。
(二)突破政策瓶颈
调整城市发展思路,提升大城市、特大型城市结构,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面临的基本问题。
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轨道交通。当前不能仅局限于政府财政资金,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直接或担保发行轨道交通建设专项债券,由此筹措到的资金主要用于贴息。融资的主渠道应向国内非政府资金和外资开放,以政府财政贴息、收费、沿线部分项目开发权捆绑出让等方式吸引这些资金进入。不少外商对轨道交通项目感兴趣,轨道交通完全可能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领域。
轿车政策以鼓励为主。现行的有关政策基本上将轿车作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看待,以限制为主。各种收费达200余种,占轿车实际零售价的20%-50%。由此导致了车价居高难下,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一倍以上。在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面对如此之高的车价,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严重限制了消费和市场容量。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市场容量上不去,生产厂家达不到规模生产的水平,成本也难以下降。打破这种僵局的首要措施是调整政策,改限制为主为鼓励为主,清理并减免对轿车的限制性税费,争取使轿车购买费用下降20%左右,使销售量能有一个大的增长,几大轿车生产厂家逐步接近规模生产水平,促进成本显著下降,并展开价格和服务竞争,从而进入“价格下调,产销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价格进一步下调,产销量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这一战略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而必须采取的。与此同时,要相应发展汽车服务业,降低车辆使用费用。这方面的潜力不可小视。人们经常抱怨的“停车难”等问题,从另一种思路考虑,恰恰反映了汽车业成为新增长点的潜力。
在住宅方面,当前的重点是要已出台的一些措施付诸实施,加快二级市场的发展。在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从各地和各部门的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实施包括适度减免住房交易税费、住房收入货币化、存量与增量调整挂钩以化解分配不公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五篇:中国海洋争端(形势与政策)
我国海洋现状:我们领海周边有八个国家,分别是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在黄海海域,由于中国曾帮助朝鲜打败美韩联军的原因,朝鲜与我们国家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虽然存在争端,但他们也没有什么过激行为。而对于韩国,它不是一个友好的国家,凭借和美国的关系,搞所谓的军事演习,耀武扬威。在南海海域,菲律宾慢慢地强大起来以后,不甘心海洋的面积太小,置“国际海洋法”于不顾,在南海抢夺我岛屿!致使在南海引发了一波抢夺我岛屿的“热潮”。越南更是狂的没边,抢占了我国20多个岛屿。总体局势在我国积极的努力下还算平静,但岛屿的归还工作依然会继续坚持下去。目前,最令我们头疼的和日本在钓鱼岛上的争端。由于东海大陆架存在大量的资源,而日本急缺各种资源,日本不打算放弃这些资源,从而多次挑起事端。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策略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解决海洋争端,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开拓国家发展的利益空间和安全空间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循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我国一直坚持通过平等协商,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的管辖权界限。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已与越南就北部湾划界问题进行了协商与谈判
(二)、尊重历史的原则。目前我国被其他国家侵占的岛礁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历史上早就属于中国,只是由于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战略位置日益突出,而使周边国家顿生凯觑之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承认沿海国享有“ 历史性所有权”,我国在南中国海享有的历史性权利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我国在南中国海标注的九段断续国界线为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周边国家所认可,在很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上也标示了这九段国界并注明属于中国。
(三)、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大到大陆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充分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主导原则。我国是宽大陆架国家,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七,我国历来主张大陆架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大陆架的划分也应该依据自然延伸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国际法中划分大陆架的主导原则,也是我国捍卫海洋权益的有力武器
(四)、公平合理原则。海洋权益和海域边界的划分还必须兼顾公平合理的原则,要全面考虑岸线比例、人口的规模和密度等因素。
(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搁置争议并不是对邻国侵占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的认可,而是在双方认识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主动回避,以求国家关系的大局不受局部争端影响的一种暂时性的措施。搁置争议也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要通过保持克制,避免摩擦,缓解紧张的矛盾,然后通过在一定年限内的共同开发,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为未来解决争端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我国能够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与邻国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鉴于周边的环境,我国政府的态度及应当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一)、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止周边国家侵害我海洋权益,保护我海洋资源,针对有关国家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战略高度作好我国海洋产业、海军发展的规划。
(二)、建立高效协调机构。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管理或是各个部门各管一摊,力量太薄弱。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使我国外交、海洋机构、海军、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
(三)、加快联合性调查开发。
(四)、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
(五)、实施决定性力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