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_大百科全书(DOC)

时间:2019-05-13 12: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音韵学_大百科全书(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音韵学_大百科全书(DOC)》。

第一篇:汉语音韵学_大百科全书(DOC)

Hanyu yinyunxue 汉语音韵学

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历史语音学大致可以划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一组历史上的材料,推求它当时代表的音。

比如研究《诗经》押韵音、《切韵》音等等。这有时候需要从现代方言材料倒着往上推求。

第二是就某一个或一组音,把它从某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变成现代某些音的历史叙述清楚。

这两个方面经常是互相交叉,互相验证,互相辅助的。

学术研究的方法、结论是从材料产生的。音韵学的材料不幸有残缺的。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和结论。

底下以材料为纲,把过去研究家采用的方法举例讲出来。也就是介绍音韵研究“做什么”、“怎么做”。这两样讲明白了,音韵学“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最后说说音韵学发展的简史。

韵文

各民族在史前或有史的早期,即便没有文字,就有史诗了。这些史诗多数有半专业的人演唱或是念。和史诗同时或稍后又产生了抒情的民间小诗。有些诗可能押韵,汉族的最早的诗就大部是押韵的。最早结成集的就是《诗经》。

先民多半迷信。有的故事,包括一部分史实;都在算卦的卦辞里保存着。这种卦辞也大半押韵,保存在《易经》里。

在开始结集的时候,这些押韵绝大多数是好听、顺口的。年代久了,语音变了,就有些地方不顺口了。比方《诗经》的第一首《关睢》第一章的 1、2、4句末字是“鸠 ”、“洲”、“逑”,很顺口,第三章的1、2、4句末字是“得”、“服”、“侧”,就不那么顺口了。这时候就有人出来研究。研究的结果,认为现代读音“服”念[-u]类音是错了,应当念[b]。出错儿由谁负责呢?由唐朝官方承认的《切韵》和它的修订本《唐韵》负责,因为他们把“服”和读“族”“屋”的字收在一韵。用这个观点写成书的,就有顾炎武的《唐韵正》。虽然他也有所承受,不过他是第一个作得详尽的。有单讨论古四声的,就象江有诰的《唐韵四声正》。体例都是先列一个字,再说明“唐韵”注音怎么“错”了。

根据“正”的结果,有人把许多古书用来押韵的字标出来,有的加上自己认为对的音注。这么作的有顾炎武的《诗本音》等等。直到现在,还有人继续作。

“正”了以后,把几千常用字分成多少类,或者叫“部”。作法常是列十几个格子,每个格子里写上本部包括《广韵》的哪几个韵。这样,除零星的例外字以外,大多数字该归入什么部就一目了然了。这种工作就叫分部的工作。如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一。为表示根据充足,还有单把入韵字列成谱的。例如《六书音均表》四。

从整理单个韵脚字到分部在方法上是跨进了一步:自然科学的方法总是从个体审查到分类的。不过韵脚字分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分类有些不同的地方:实例太少,使分类的界限不清。清代人给“阳唐”部[-、-i]分类界限相当清楚,例外不多。因为这个部字数多,押韵就容易遵守比较严格的规矩,提起“闭口九韵”(即现代粤、客、闽南文读里用[-m]收尾的部)来,因为字少,诗人们就往往漫出分部的界限──内容和形式有矛盾,内容总是冲破形式。把这九韵里哪些字分成两部,清代人从来没有统一的结论。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说:“九韵古人用者绝少,既难识别;其可分者,又犬牙错出,莫辨宾主:可勿论其短长也。”就反映了这个情况。这是材料少带来的先天缺陷。

分部定了以后,人们发现还有本属甲部的字押进乙部去的情形。一派人认为这是字少韵难押,偶然出韵。就给这种例子起了个名字叫“合韵”。最详细的还有给这样的字列出谱来的。比方王念孙就有《合韵谱》。

有人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合韵这个提法,就说某些字从原来的甲部流进乙部去了。从部说, 这叫“通”;从字说,就叫“转”。讲“通转”是因为材料是汉字,和拼音文字里说句“a变成e”那么清楚的话比起来,困难得多,所以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义。从戴震开始讲“相配互转”、“邻近递转”到孔广森(1752~1786)“阴阳对转”,再到章炳麟、《成均图》的“对转”、“旁转”、……六种“转”算发展到顶点了。

以上提到的人和著作都把注意力集中到《 诗 》上,《易》、《楚辞》就摆在次要的位置。后代人学会“分部”、“合韵”或“通转”两种方法,有人把它们应用来讲汉魏六朝诗赋的韵。罗常培、周祖谟就曾经列过这种谱。至于给唐诗、宋词列谱的人就多了。

谐声

《说文解字》收了9000多字,80%是谐声字,比方“工”字北京音念gong,韵是-ong。从“工”声,也就是说用“工”作主谐字来表示全字读音的有功、攻、红、空、邛、汞、贡、……后头全有-ong这样的音。段玉裁《六书音均表》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这么一来,研究谐声字可以用不到700个字作代表,正好象用一个“工”代表“功”等7个以上的字一样。虽然谐声字大量产生的年代,开始比《诗》、《易》早些,结尾晚得多,但是它们的音分起类来跟《诗》韵大致相合,所以有人把主谐字(像上文的“工”)列成表来和韵谱印证。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二就是。

有人把主谐字派生出来的字整个儿分层次列在底下。这样做的有好几个人。比较通用的是严可均(1762~1843)的《说文声类》。

“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只是说大势。“求”在《说文》是象形字,画了一件皮袄。“裘”只是加了个偏旁。可是“求” 在“尤幽”部,“裘”在“之咍”部。换句话说,谐声里也不真能“万字而必同部”,也有“通转”。所以严可均书后头有个十六部《声类出入表》。结果几乎没有一个部不跟另一个部有通转关系。

甲骨金文释读的多了,就有人比照《说文声类》来造表。现代人孙海波《古文声系》就是。《说文》以后还陆续产生了大量谐声字,也有人列谱,象沈兼士《广韵声系》。利用谐声研究声母的没有专书。异文

一部书传抄久了,不能保证一字不走样。秦始皇烧书,《诗》因为好背,汉初就又流行了。离烧书时间不过十几二十年。可是就有齐、鲁、韩三家,字句不完全一样。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写石经,《公羊春秋》碑后有“颜氏言……”等字样,记下异文。世传《春秋经》三家文字就有差异。左氏《经》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金文作“鼄

”,《公羊》作“邾娄”。看来这个地名在《公羊》家是念[*tro]一类音。清代钱大昕利用古书异文证明古代没有某几个声母,比方《诗·邶·谷风》“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服”,结论说“古无奉纽”,扩大了说“古无轻唇”。这些异文里多数可以反映先秦两汉文字通借的情况,间接反映古代一些语音情况。《左传》昭公十五年“费无极”,《汉书·古今人表》作“费亡极”:这就是“鱼阳对转”的好例子,可以给讲“通转”的人提供旁证。清代人用得多。不过异文有起得比较晚的。不都可靠。

读若读如等

汉代人给经书作注,经常用“×读若×”;“×读如×”。从字面看,“若”只能翻成现代话“像”。至于像到什么程度,那没法子肯定。有些“读若”简直暗示某个字是错字,该改成另一个字。《周礼·大卜》:“三曰‘咸陟’”,郑玄(127~200)说:“陟……读如王德翟人之‘德’,言梦之皆‘得’”。这就是等于把“陟”改成“德”。“德”是从“得”派生的词。

另外,说“若”不过是“像”,有人拿他来讲古韵分部,也不周全,还得加上不少讲“通转”的话。除“读若”以外,还有《公羊》何休(129~182)注的“长言”、“短言”、“内而深”、“外而浅”,高诱(东汉人,生卒不详)注《淮南子》的“急气言”、“缓气言”等等,都因为材料太少,下定义各家意见不一,也没什么人利用。

声训

《易·说卦》说:“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这里训释字和被训释字声音非常近。可能一个是通语、一个是行业语,或是两个词是同源词。后代的研究者发现每一对字音近,就起个名字叫“声训”。《说卦》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是创始的。《书·尧典》:“在璇璣玉衡。”伏生《大传》说:“璇者,还也;機者,幾也。”已经用声训了。伏生从秦活到汉。汉代人大大发展了这种注释法。到《白虎通》达到极盛。汉末刘熙、《释名》就写成专书了。过去讲古韵的人常用声训作古韵分部的辅助材料。清代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的比较详细。利用声训研究声母的人比较少。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曾利用《释名》“天显也” 证明“天竺”译的是古波斯文Hindu,等于梵文Sindhu“身毒”。

反切和韵书

反切出现,最早在汉末。历来相传是孙炎开始作的。章炳麟《国故论衡·音理论》说:“……是应劭时已有反语。”日本释安然《悉昙藏》一引《韵诠·反音例》云:“服虔始作反音,亦不诰定。”看起来反切是东汉末创始的。有了反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的注音方法。

如果有人为上千个字作了反切,人们就可以推测出来他的声韵有多少类。推测用系联的方法。这是清末陈澧创始的。这里又分 3种情况:①同用: 冬都 宗 切、当 都郞切

同用“都”字,所以“冬”、“当”是一类。②互用:当 都郞切、都 当孤切

两个字互用,所以是一类。③递用:冬都 宗 切、都 当孤切

原则是后一个字给前一个字作切,再后一个字又给第二个字作切,所以这一串字是一类。除此以外,还有反证法。比如《广韵》支韵 妫 居为切、规

居随切。既然切上字同类,那么“为”、“随”韵不同类。

靠这些方法,再加上别的一些补充手段,人们有研究专人专书用的反切上下字的。现代人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可以算最早的这类著作。有人把上万个常用字分成若干组,每组里的字音相同,在前头加一个○,在第一个字底下注上反切,若干组音节后半发音相同,放到一处就叫一个“韵”。每韵用第一个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组后半发-ong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个字“东”作代表,就叫东韵。若干个韵总结集成一部书,就叫韵书。现存最有权威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本书残缺,有几种增修本,最通行的是宋代修的《广韵》。拿《广韵》作《切韵》的代表,用系联法推求它的声类韵类的第一个人是陈澧。他著有《切韵考》内、外篇。从“照穿床审禅”里分出“庄初神山”,让流行的“正齿”音分成两组,从“喻”里分出“于”,让三四等分开,都是他创始的。把“支、脂、……”等韵分成三、四类,让人们注意到“重纽”现象也是他的贡献。

从汉末到隋,作反切的人也有不完全一致的。这是时间地域的不同造成的。《广韵》“卑”字“府移切”,在现代大多数方言里可能切出一个像“飞”字的音。宋代修《广韵》,每卷后头就加一行“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第一个字就是“卑 必移切”。所谓“类隔”是说两类切上字历史上来源相近,互相代用。“音和”是类隔的反面,也就是正常的反切。有人就利用这种“类隔”反切作线索,加上别的材料,证明在古音里这两类不分。钱大昕《古无轻唇》、《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两篇文章就是出名的开创工作。研究古韵的越分越细,研究古纽的越并越少。这是材料方法造成的,未必十足反映真相。

反切的方法是用切上字的声母,切下字的韵母合成一个新音节。有时候切上切下字连着念恰好就是要切的新音节,像“雍”用“於用” 作切,只是偶然碰巧了。有一种改良者,想把一切切上字都改用-e、-i、-u、-收尾的,一切切下字都用零声母字,让反切变成连读。这种人用心很好,效果可不好。明吕坤(1536~1618)的《交泰韵》就是这么作的。结果为符合上头的两个条件,像“空屋”切“酷”那样的例不易多得,就不得不找好多怪字来作切上下字。比方用“翁”给“终”字注音就是。改良方法是历史语音学方法论范围里的东西。

时代一久,语音变了。比方元代人演戏的语言就和《切韵》的大不相同,也就有人出来作新反切,编成新韵书。周德清(元代人,生卒不详)的《中原音韵》就是最有名的。那里切上下字、韵数变动很大。

用同一种书的不同本子互相校勘,也是音韵学的辅助部门。用古今两种以上韵书比较,是语音演变史的准备工作。陈澧就把这两种工作全作过。有些韵书亡佚,研究家从别的书引用他的字句并企图恢复原书面貌。最早的是清代纪容舒的 《唐韵考》。这本是辑佚工作的一部分。

韵书是给韵文押韵用的。这两项研究经常互相交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本是从北曲用韵归纳出来的,后来也被作曲的人遵循。清代樊腾凤的《五方元音》是北方人的新韵书。

对音

从先秦起,汉族人就曾经和外国接触,试着记下他们的地名, 族(国)名。《山海经·海内经》里有“天毒”,就是Hindu,《史记·大宛传》的“身毒”,今天的印度。汉武帝时候的“匈奴”,梵文叫Hna。这些最早是口头相传。到东汉明帝时,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驼经,来到洛阳,出《四十二章经》,里头就开始出现像“阿罗汉”(梵文arhan)那样的对音。到初唐,密教盛行,需要对译大段的咒语,对音事业大大兴旺起来了。古代“念”佛是一心想念佛。密教念佛,是大段的背梵文咒。咒靠汉字写。后人研究哪些梵文音用什么汉字记,是研究当时汉字读音的捷径。另外唐初汉藏王室通婚,立碑结盟,有一大批人名、官名,是双语的。这种对音材料也是极有用的。罗常培《知彻澄娘音值考》和《唐五代西北方音》就是利用梵汉藏汉对音研究作成的。日本、朝鲜、越南人记录的汉字读音,也曾被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利用。元代有八思巴(1239~1280)创的蒙古字,那对音是研究古官话的资料。

等韵

从武则天时代起,密教大量流行。密教掺杂着巫术,得大量念咒;咒音不准,引来恶果。人们就开始学悉昙。悉昙就是梵文的识字发音的入门读本,包括字母、拼读、连音规矩等等。汉族和尚学了它,得到分析语音的能力和术语。他们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汉语语音。最早的尝试是分出汉语的开头辅音。明吕维祺(1587~1641)《同文铎》说:“大唐舍利创字母三十,后温首座(守温)益以‘娘、床、邦、滂、微、奉’六母,是为三十六母。”叫“大唐舍利”可能为的是和日本著名尼僧“舍利”分开。但是历代高僧传里不见大唐舍利。敦煌出的“南梁汉比丘”《守温字母》残卷里可只有30个字母。可见早期和尚们是比照梵文来分析汉语的声母的。一是创造了三十六字母,并按发音部位把它们分成“喉牙舌齿唇”,每一个部位又按发音声带颤动不颤动分出“清、次清、浊、清浊”四个大类。二是把韵母分为开合两类和四个等,分开合这一点显然是汉族创造的。梵文悉昙章横行以a、、i、等14个元音为次序排,和它们拼的字母写成竖行,按k、kh、等33个辅音分组排,粗分类可以说按发音部位排。中国和尚是把悉昙章转了一个顺时针90°角,横行是喉牙舌齿唇,竖行是一个(分平上去入)或一组韵。这样,就列出早期的音节总表来了,那就是等韵图。研究者从这种图表出发,对《切韵》和当时的语音能够有比较明确和细致的了解。

宋代人开始允许“××同用”,和尚们因此也敢大胆归并。安然《悉昙藏》二说:“又如真旦《韵诠》五十韵头,今于天竺悉昙十六韵头皆悉摄尽,更无遗余;以彼罗 卢何反 家 古牙反 摄此阿、阿 引 ……。”和尚们归并汉语韵成十六摄(parigraha)是从武周开始的,为唐音分类提供了线索。凡在一摄里的韵彼此相像,后来有些书干脆就合并。语音变了,韵图也逐渐随着变。到了明清的时候,有些人就大刀阔斧地描写方音,像《戚林八音》就是。到这个阶段,等韵就完全摆脱了《切韵》的旧框框,人们研究它们,宁可说把它作为研究近古通语或方音的材料。现代人陶燠民《闽音研究》就借助于《八音》。再底下的学者就受东西洋影响试拟新字母了。

直音

从读若到反切,是在记音技术上一大进步。可是举个最好认的字来说明某个难字的音和它相等或相似这种方法也方便。《广韵》“拯”字注说“无韵切,音蒸上声”(故宫本王仁昫《切韵》字迹模糊,似亦即此语)就是个好例。因为这个韵里别的字全是怪字。这可以说明直音还有它的作用。唐代唐玄度作《九经字样》说:“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他注音“‘刊’,音‘渴平’”,就是利用讲四声八病的文艺理论家“刊、侃、看、渴”是“正纽”(两句里用两个同纽的字就算文病),倒过来给“刊”字注音。其余古注像东晋郭璞《山海经南山经》注说:“,音几。”早就有了。

碰上一组字同音,里头只有两个常用,直音就遇上困难。用难字帮不了读者的忙,用不十分常用的字常遇上“甲音乙”、“乙音甲”这类循环注音的例子。

研究家用直音,可以证明在某时某地两个字音相等。比如“‘屿’,音‘序’”。今天厦门人鼓浪屿的“屿”正念“序” [su]。这两个字在《广韵》里本是同音字。

借词

近两个世纪,西欧北美的人跟汉族往来,从汉语借过去一些词。汉族是喝茶的发明者,别的民族就一面学这种习惯,一面学这个话。北方人茶念ch,俄罗斯人就学会说чай,日本人说チャ。南方出口茶的地方是厦门。厦门人茶念[te],荷兰人学说tee,英吉利人学说tea。从这里可以推测某一个时代汉语某些方言的个别字音。

国内少数民族也曾经大量地向汉族借过字,比方藏族学汉话“铜子”,就说dotse。

这方面的研究,搜集资料的有赵元任《广西傜歌记音》,分量很大。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星。这种研究总跟民族交通史交叉。这种资料也是“古已有之”了。梵文里称中国为“支那”cna,印度古史诗《摩诃波罗多》里已经有了,不过很零星。玩弄语言

汉族人和别的民族一样,也有利用语言来寻开心的习惯。在意义方面有双关一类手法,在语言方面就有用“愚魏衰收”来嘲笑魏收的体语,也有“……创‘同泰’寺。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的事(《世说新语》)。到现代有利用反切原理造隐语的切口,有歇后语里利用同音词的,像“外甥打灯笼──照舅”那类,可以作证明古代不同音的字“舅”、“旧”在现代北京话念得一样的例证。这些材料零散,也可以作研究音韵的辅助材料。

方言

现代方言绝大多数是从南北朝的音演变下来的。北齐颜之推在《家训·音辞》里评论各地方音,认为最淳正的数金陵和洛下两处。现代方言,除闽方言以外,都可以用《切韵》作起点讲它的演变。即便是闽方言,特别是闽南话白话音,虽然缺舌上,轻唇两组音,却并没出《切韵》的范围,更没出钱大昕学说(见古纽)的范围。闽南“老”字有上、浊去两种音。前者跟一切“官话”、粤等方言相合,后者正是“浊上变去”的好例,这是在唐代已经发生的现象。国内的学者从来没怀疑过:现代汉语方言包括闽方言都跟《切韵》音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调查明白了现代方言,可以倒推出来《切韵》的面目的轮廓。当然这种拟构法有缺点:瞄准差一点儿,中靶差几尺。拟构出来,免不了有些不着边际的成分在里头。这得靠别的材料来校正。只要不断进行修正,最后还是能够获得比较正确的结论的。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的好例。此外像利用汉语和同系语如藏语的词音比较来推测古汉语语音等新兴边缘学科,都还在萌芽状态,不详述。

简单的回顾

回顾音韵学发展的历史,那道路好像闪电一样曲折。大致看它的主流,可以粗略地分为4期。当然,这些期是互相交错的。

第1期从汉代起到宋代为止。这一期的成就主要是有人发现了一种析音的方法,比如说汉末人发明了反切,用来给汉字注音。这件工作本身是语音学的工作,并不是历史语音学。不过给历史语音学储备了资料。又比如从吕静作《韵集》,开始把字按音分类,引起了夏侯詠(原作该)等人仿效,写了《韵略》等书,直到陆法言《切韵》出现,在汉族的语言研究里出现了详尽的韵书,成为中国语言学里独有的音序语素典。在析音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工作也是断代描写,记录资料性质。又比如唐五代僧徒讨论用哪些汉字对哪些梵文音合适,从玄奘《大唐西域记》里批评旧译讹、略的话起,直到五代正式订出字母,随后比照印度《悉昙章》造出等韵图,列出那个时代的音节总表。这一来使汉族有了比较语音学的雏型。功劳是大的。不过也只限于断代,仍旧是资料性质。

另一面,也有颜之推等人在陆法言家讨论“古今是非,古今通塞”,颜著《家训》评论古韵书。又比如陆德明在《诗·燕燕》的《音义》里说:“南,如字。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一方面引了最早讲叶音的话,一方面对他的任意性表示反对,作出解释。这些才是真正的历史语音学。第一期可以叫“萌芽期”。

第2期大致可以说从宋代就开始了。宋代吴棫采用叶音说,后人不从。但是他却开始给古韵粗粗的分部。经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提倡,清代顾炎武发扬光大,古韵学才走上科学化的路。一方面排斥了叶音说的任意性,一方面建立了古今音不同的史的概念。音韵学才脱离了偶发的阶段,进入了正式研究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者原始的动机是求给《诗经》、《楚辞》的韵脚定出顺口、悦耳的念法来。这是“通经”的工作。另外,顾炎武希望从语音复古唤起汉族人的民族意识来,未免迂曲少功。但是这也是“致用”的工作的一种内容。到段玉裁“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的说法出来,就利用音韵学来讲文字构造和通借了。

从钱大昕开始讨论古纽,创立“古无轻唇、舌上”音的理论,直到曾运乾的《喻母古读考》,研究古纽的稳步发展着。但是精神和讲韵部的一样:分类,和类与类之间的通转。精神是越古的就越好。总的看起来,这个时期的音韵学从给经学服务出发,到“小学”“蔚为大国”,音韵为《说文》作注脚结束,始终没离开经学,因为“小学,所以通经”。清代经学最盛,所以讲古韵讲谐声的真是百花齐放。里头也有毛奇龄(1623~1716)这样专跟流行说法唱反调的人。古纽跟通经关系没那么直接,就比较冷落。这就是第2期的为经学作附庸的精神。第2期直到1940年左右才结束,可以叫“分类期”。在这一期里,音韵学从“自在”的变成“自为”的了。

第3期从清代陈澧作《切韵考》内·外篇开始。上期作者材料多、引书博,免不了有粗枝大叶的地方。陈澧开始就一部书──《广韵》的反切作深入的研究。有多少声类,多少韵类?声类能分清、浊不能?四声相承关系怎么样?以及字属几等?是开口还是合口?有一字多音的没有……,等等。就各个方面作了细致的研究。这就是彻底分析一批材料内部提供的信息。这跟印欧语史学里所谓一种语言内部的上溯大致相像。从这里开始,方法可以说是相当科学化了。以后研究《切韵》音的人,每个人都下过这样的工夫。

陈澧虽然没见过《切韵》残本,可是他先抓《切韵》音系是“一发中的”了。切韵上承上古音,下开现代音的局面,正是研究音韵学的核心资料。音韵学家许多人,各有贡献。但是第一个找着正门的金钥匙的是陈澧。推求上古音韵,解释古方言的,讨论古韵文的,调查现代方言的,都拿切韵音系作始发站。这个时期的高潮晚到20世纪50年代。这第3期可以叫“内析期”。

第 4期从20世纪30年代高本汉发表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开始。他的工作里用了一种新方法──印欧比较语史学的比较法。从各个方言现在读音出发,加上外国译音,像日本的吴音、汉音,越南朝鲜的汉字音,等等。他用比较法上溯,推求并且用音标记录出所谓“7世纪长安音”,实际上是洛阳及其附近地区的通语音。高本汉的材料偏重西北。东南方言,如客家话,连第一手材料都没有。偏巧在保存汉语语音古代面目方面,东南远比别的方言重要。只看见北方话广州话阳平吐气,就把“並”定成 [b’],虽经陆志韦、李荣二家纠正也坚决不接受。甚至于内部分析工作还不如陈澧仔细,竟把重纽现象抹杀。这些在欧美都让好多人以讹传讹,工作说不上完美。不过他带来了新方法,运用了新材料。所以在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方言资料上他和陈澧成了“百世不祧之宗”。现在讲音韵学的多数学者都在他们的流派里头。这个第4期和第3期一样,还远没结束。第4期可以叫“旁征期”。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北京,1963。

(俞敏)

第二篇: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目:音韵学

班 级:2010级文本(1)班

姓 名:吴佑红

学 号:2010021028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音韵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人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学好了音韵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有人会问: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音韵学。

一、音韵学。

要想学习音韵学,懂音韵学,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简单说来,音韵学就是一门口耳之学。我们每天都要开口说话,其实这里面也就有音韵学了。

二、音韵学的作用。

学好音韵学是很重要的,说它是一门“绝学”也不是乱讲的。一个古代汉语专家,如果你不懂音韵学,那么你是徒有虚名。一个考古家,不知道音韵学,那么你也是扯淡。甚至你想更好地学好现代汉语,你也要懂音韵学。那么,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

(一)、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

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如果你没有学音韵学,你就看不懂什么《辞海》、《辞源》。所谓“句读之不知”,何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含义,何来知道古人到底是说什么啊?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异体字、假借字这些也是音韵学的一些知识。

又如查古代汉语字典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古人那字怎么读,古代注音是用反切,你没有音韵学的基础,你就不会知道反切是什么。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同样,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如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说音韵学是学习古代汉语和汉语语音史的基础中的基础,音韵学就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把钥匙。目:音韵学

班 级:2010级文本(1)班

姓 名:吴佑红

学 号:2010021028

(二)、音韵学对方言的作用。

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要想学好方言,了解方言,你就要知道这个方言的读音,来历。如沿河方言中的“天”读“ting55”。“有了馒头就不要面(ming51)”这些读音在与普通话读音的有很大区别的。

(三)、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要求音韵学功底深厚(尤其是殷商古文)。在考究古代词义上,音韵学(尤其是古音学和北音学)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

训诂学要求较高的金石学基础,很多史料都来自金石,最典型的如甲骨文、古玺文、金文和汉画像砖。这些可以提供一些为正史所不传的历史信息。

训诂学还要求博览群书,明察秋毫。可以通过微小的细节判断文物及文献的真伪。

(四)、音韵学对古代诗歌的作用。

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认识汉语音节的特点,对把握古诗的句式特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的音节结构,非常规整。这种规整的音节结构,很容易形成汉语语音的整齐、均衡的美。古今诗人,把汉语音节的这种独特功能,应用到诗歌创作中,创造了不知多少千古传诵的名联。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鲁迅《自嘲》诗中的一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都是利用了我们汉语音节的整齐、均衡美,构成很工整的对仗。只有学好音韵学,你才能了解是哪个押韵,你才更能体会诗歌之美啊。

(五)、音韵学对现代汉语的作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规律,跟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懂得了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才能进一步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

我们只有掌握了音韵学,我们才能了解语音演变的规律,才有利于做好现代语音规范化的工作。

想学好普通话,也要了解每一个字的发音,我们在学普通话是,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是方音。你学好音韵学,你就能更好理解现在我们普通话与方言音的区别,这才更好发出普通话读音。

(六)、音韵学对学外语的作用。

学习外语,不管是英语、俄语、德语,还是其它语言,都是要发音。在发音时候,你都了了解发音是细微变化,那么你就得学国际音标,这是就会学有关音韵学的知识。如英语的thank 读(θæŋk),只有知道了国际音标,才能更好的发音。

音韵学的作用其实还很多的,还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历史系等学科都有关联的。所以说,音韵学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只有学好了音韵学,你才能学会更多语言,你才行便天下都不怕。只有学会了音韵学,你才更好地了解我们古代的语言,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只有学好音韵学,才能把我们的文化推广到世界。

第三篇: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n,-ŋ,-p,-t,-k,-l,-ʔ)。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ŋ、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ŋ,鋼kŋ,郎nŋ,桑sŋ(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音法》都是这种分法。前者自内向外,分为喉、舌、齿、唇、牙;后者自外向内,分为唇、舌、齿、牙、喉。

(5)七音

在“五音”的基础上把“来”母别立出来称为“半舌音”,“日”母别立出来称为“半齿音”,是为“七音”。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张麟之改编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6)九音

在《切韵指掌图》中有“九音”说:把“半舌”与“半齿”并称为“舌齿音”,把“唇音”分为“重唇”与“轻唇”,“舌音”分为“舌头”与“舌上”,“齿音”分为“齿头”与“正齿”。

(7)清浊

“清”、“浊”的区别在于声带的作用。“清音”是指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带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8)全次

“全清”是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清”是指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全浊”是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浊”是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3.关于韵母的概念(1)韵母

韻母是一個音節中聲母之後的音質成分。韻母可以進一步分析爲“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和“韻尾”三部分。“韵母”不需区别声调。漢語普通話中,韻母的結構較聲母複雜。聲母由一個音素構成,韻母則不一定由一個音素構成。

韻母並不一定全部由元音構成。普通話中韻頭、韻腹两部分一般都是由元音充當,韻尾則可以由輔音充當。此外,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在有些方言中甚至可以跟其它輔音拚合爲一個音節。

(2)韵

即“押韵”的“韵”。从韵腹算起,不管韵腹之前有没有介音,或韵腹之前的介音是否相同。韵书里的“韵”有声调的区别。

(3)韵类

反切下字的分类。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要做区别。

(4)韵部

比“韵”和“韵母”含义要广,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管韵头和声调是否相同。

(5)韵摄

等韻學的概念。等韻圖把韻尾相同、韻腹相近的韻歸併在一起,称爲一“攝”。韻攝是按照音近原則歸併韻得出的大類。歸併的原則是:不計聲調、不計韻頭、韻腹相近、韻尾相同(或相近)。《广韵》中公有16个韵摄。

(6)阴、阳、入

根据韵尾的不同,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 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

(7)舒促

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入声韵只有入声调。所以音韵学上把前二者称为“舒声”,把入声韵称为“促声”。

4.关于声调的概念(1)声调

聲調是一種超(非)音質音位。音位是具體语言中最小的有區别詞的語音形式作用的語音单位。非音質成分也可以作爲區别意義的手段。漢語的聲調的特點:一个音節之内的音高變化,音高的變化是連續的。

(2)四声

传统音韵学对声调的分析法,分为“平、上、去、入”四类,也叫“四声”。用这四个字代表四声是举例性的。开始提倡“四声”大约是在齐梁之间,首先发现其存在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是六朝的文人周顒、沈約等,他们受佛教徒“转读”佛经的影响而开始研究。“四声”只说明声调的四种类别,具体调值不明。

(3)调值

調值是聲調實際的高低昇降的音值。(4)调类

調類是聲調的類别,調類的名稱是按照它同古漢語四聲的關係確定的。調值和調類是两回事,調類是相對固定的,相同的調類在不同方言中的調值卻不一定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5)平仄

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也就是说,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是诗词格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

5.反切

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叫反切。前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字称为反切下字,拼出的另一个字被称为被切字。产生的时代大约在东汉后期。

反切的方法是把一个单字的音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用两个方块字作代表。第一个字只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只取其韵母与声调,合起来成为所要拼出的字音。

反切的优点在于:(1)避免了用生僻字給常用字注音

(2)可以給所有漢字注音 反切的缺点在于:(1)部分反切不能切出现代音

(2)反切上下字含有多余成分

(3)切语用字纷繁

(4)简单的字有时用复杂的字作切语

(5)唇音字不分开合

6.《广韵》的由来和体例

《广韵》这部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等人奉皇帝命令修订的,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正式的名称是《大宋重修广韵》。它是根据陆法言的《切韵》以及唐代许多《切韵》增订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李舟《切韵》等)编成的。《广韵》一开始并不是这部韵书的专称,因为唐宋韵书多沿用《切韵》这个名称,有的称为《广切韵》,有的又简称为《广韵》。

体例: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共二〇六韵,所收字26194个。

先按聲調分大類(卷):平声分“上”与“下”,所以分为五卷。

同一聲調內分韻(韻目):平声分五十七韵,上声分五十五韵,去声分六十韵,入声分三十四韵。

同一韻內按同音字分小韻(紐):每一纽字数多少不一。每一纽的第一个字的下面用小体字加以注释之后,又用反切注音而且表明本纽所辖的字数。反切所注的音是指这一纽所有的字音而说的,至于某一个字有另一个读法,又音在該字下用反切或直音注音。

7.陈澧 系联法

我国第一个根据《广韵》里的反切来研究《广韵》声韵系统的人是清代的音韵学家陈澧。他采用的方法叫“系联法”,步骤是:找出《廣韻》所有的反切上字,查出每個反切上字的反切,比較反切上字的反切上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本条例:凡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必属于同一声类。(2)分析条例:凡两个反切下字同一韵类的,那么上字不必同声类。

(3)补充条例: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切语,可以从“又音”和“互见”的反切来加以考证。

陈澧根据上述条例系联出四十个声类。他把“照、穿、床、审、喻”母各分为两类,又将“明、微”两母合为一类。陈澧的系联法有一定科学性,但在实践中没有完全遵守他所定的条例,所以其分析出的四十类不够准确。

8.等韵的基本概念(1)等

韵图根据介音或主要元音的细微差别把韵母分为四等。从一个韵来说,“等”的区别只是说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并不涉及到主要元音的问题。但在一个韵摄之内,等于等的差别就不仅是介音的有无或不同,而是包含了主要元音的细微差别。简言之,韵等区别韵母开口度的大小:一等最大,二等次大,三等次小,四等最小(三、四等都有i介音)。

(2)呼

中古的韵母有开口呼和合口呼的区别。开口呼是指不圆唇的韵母,合口呼是指圆唇的韵母,即韵头带[u]或[w],或主要元音是[u]的。

“四呼”这个术语在清代由音韵学家潘耒正式提出。按普通话的情况,凡是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叫开口呼;以[i]作韵头或韵腹的叫齐齿呼;以[u]做韵头或韵腹的叫合口呼;以[y]作韵头或韵腹的叫撮口呼。

(3)转

按四等与四声的关系,并合若干个韵为一“转”。“转”是受佛经“转倡”的影响而得名的,意思是说,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而成各个字音。“转”跟“第一图”、“第二图”意思相近。

(4)摄

“摄”和“转”的含义基本上相同,也是把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若干个韵拼合在一起,称为一摄。不过,“韵摄”比“转”所包括的范围要宽,它是在四十三转的基础上把相近的几个转进一步加以合并,成为十六韵摄。

9.比较《广韵》三十七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异同。

(1)三十七声母中,重唇音还没有分化;三十六字母中“帮、滂、並、明”分化为“帮、滂、並、明”和“非、敷、奉、微”;

(2)正齿音还没有合并为一组;三十六字母中,“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床、审、禅”;(3)匣母還沒有分化,喻母還沒有形成;三十六字母中,匣母一二四等成为匣母,三等(即云母)归入喻母,以母归入喻母。

10.十六摄中哪些韵摄四等俱全?

蟹摄、咸摄、山摄

11.《广韵》中有哪些四等韵(只列平声和入声韵目即可)?

平声:齐、先、萧、青、添

入声:

屑、锡、帖

12.《广韵》三十七声母中哪些只与三等韵相拼?哪些不与三等韵相拼?(1)云、日、邪、群(2)匣

13.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舌面音声母tɕ、tɕ‘、ɕ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1)[tɕ]母的来源是:精母(如,绩、迹)、从母仄声(如,寂、净)、见母(如,家、加)、群母仄声(如,巨、局);(2)[tɕ‘]母的来源是:清母(取、趣)、从母平声(情、晴)、邪母平声尤韵(囚、泅)、溪母(去、曲)、群母平声(穷、琼);(3)[ɕ]母的来源是:心母(小、笑)、邪母(序、俆)、晓母(吓、虾)、匣母(杏、形)

14.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卷舌音声母tʂ、tʂ‘、ʂ、ʐ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1)[tʂ]母的来源是:知母(忠、竹)、澄母仄声(轴、重)、庄母(争、责)、崇母仄声(乍、助)、章母(种、钟)、禅母入声职韵(植、殖);(2)[tʂ‘]母的来源是:彻母(逞、宠)、澄母平声(呈、虫)、初母(创、窗)、崇母平声(床、崇)、昌母(尺、冲)、船母平声(船、乘)、禅母平声(成、城);(3)[ʂ]母的来源是:崇母仄声止韵、志韵(士、仕、柿、事)、生母(色、生)、船母<古平声麻韵、真韵和古仄声>、书母(叔、束)、禅母<古平声麻、虞、脂、之、宵,古仄声除职韵以外的其他各韵>(尚、勺)

(4)[ʐ]母的来源是:日母(惹、如)

15.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零声母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

微母(无、巫)、疑母(开:呆、合:我、撮:乐)、影母(开:哀、齐:益、合:沃、撮:冤)、云母(齐:尤、合:卫、撮:于)、以母(齐:用、合:悦)、日母止摄开口。

16.举例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f声母来源于《广韵》音系的哪些声母?

非母(夫、肤)、敷母(峰、蜂)、奉母(符、冯)

17.找出《广韵》三十七声母中的全浊声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普通话中的演变规律。並母:古平声,今读[p‘](袍、傍);古仄声,今读[p](抱、办)奉母:今读[f](芬、费)

定母:古平声,今读[t‘](团,条);古仄声,今读[t](邓、动)从母:在洪音韵母前 古平声,今读[ts‘](才,层);古仄声,今读[ts](自,罪)

在细音韵母前 古平声,今读[tɕ‘](钱、秦);古仄声,今读[tɕ](静,匠)澄母:古平声,今读[tʂ](肠、传);古仄声,今读[tʂ‘](仗、赵),少数字读[ts](泽、择)

崇母:古平声,今读[tʂ‘](愁、馋),少数字读[ts‘](岑、涔)

古仄声,“止”韵“志”韵今读[ʂ](士、事);其他各韵今读[tʂ](状、助);少数字读[ts](骤)船母:古平声,“仙、谆”二韵今读[tʂ‘](船,唇);“麻、真”二韵今读[ʂ](蛇,神);“蒸”韵今读[tʂ‘](乘)或[ʂ](绳)

古仄声,今读[ʂ](舌、实)

群母:在洪音韵母前 古平声,今读[k‘](葵、狂);古仄声,今读[k](跪、共)

在细音韵母前 古平声,今读[tɕ‘](旗、权);古仄声,今读[tɕ](具,件)邪母:在洪音韵母前 古平声,“之”韵今读[tʂ‘](词、辞),其他各韵今读[s](松、随);

古仄声,今读[s](穗、颂)

在细音韵母前 古平声,“尤”韵今读[tɕ‘](囚、泅),其他各韵今读[ɕ](徐、寻)

古仄声,今读[tɕ](谢、像)俟母:古平声,今读不详;古仄声,今读[s](俟)禅母:古平声,“麻、脂、之、宵”四韵今读[ʂ](谁、时),“虞”韵今读[tʂ](铢)或[ʂ](殊),其他各韵今读[tʂ‘](仇、纯)

古仄声,今读[ʂ](社、石),“职”韵今读[tʂ](植)或[ʂ](寔)匣母:在洪音韵母前 今读[x](华、户)

在细音韵母前 今读[ɕ](学、咸)

18.举例说明中古四声到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1)古平声 清音声母演变为今阴平如,今天飞机攀登

浊音声母演变为今阳平如,然而流行盘旋

(2)古上声 清音声母、次浊声母演变为今上声 如,鼓舞子女好友

全浊声母演变为今去声 如,件舅是坐淡抱(3)古去声 今普通话中一律读去声

(4)古入声 清音声母演变为今阴、阳、上、去 如,一七

八、菊福竹、笔百匹、毕的祝 次浊声母演变为今去声 如,岳入六纳物药 全浊声母演变为今阳平如,食杂独白俗服

19.普通话中不送气塞音、塞擦音在与阳声韵相拼时没有读阳平的,为什么?(不会)

20.效、果、假三个韵摄各有几个韵母?演变为普通话中的哪几个韵母?演变的条件是什么?

(1)效摄 四个韵母:豪韵,演变为[au]韵;肴韵,演变为[iau]和[au]韵;宵韵,演变为[au]和[iau]韵;萧韵,演变为[iau]韵

(2)果摄 两个韵母:歌韵,演变为[uo]、[γ]、[a]韵;开口三等戈韵,演变为[ie];合口一等戈韵,演变为[o]、[uo]、[γ]韵;合口三等戈韵,演变为[ye]韵(3)假摄 一个韵母:开口二等麻韵,演变为[a]、[ia]韵;开口三等麻韵,演变为[γ][ie],合口二等麻韵,演变为[ua]韵。

21.普通话中哪几个阴声韵韵母没有入声的来源? uai、uei、ɚ、ɿ、ʅ

22.普通话的ɚ韵母的来源是什么?

止摄三等开口日母

23.普通话的ɿ韵母的来源是什么?

止摄开口三等支韵、脂韵、之韵。

24.举例说明普通话ʅ韵母来源于中古哪些韵摄?

止摄、蟹摄、深摄入声、臻摄入声、曾摄入声、梗摄入声六韵的知、庄、章三组。

25.举例说明普通话中ən韵来源于中古哪些韵摄?

深摄开口三等庄组、知组、章组、日母,臻摄开口一等见系,三等庄组、知组、章组、日母;合口一三等帮系。

26.举例说明普通话中an韵来源于中古哪些韵摄?

咸摄开口一等、二等、三等知系;合口三等。山摄开口一等、二等帮系、泥组、知系,三等知系;合口一等帮系、三等非、敷、奉。

27.举例说明普通话中aŋ韵来源于中古哪些韵摄?

宕摄开口一等帮系、端系、见系;三等知组、章组、日母;合口三等非、敷、奉。江摄开口二等帮系。28.将下列音韵地位折合成普通话的读音:

精之开三平止 澄之开三平止 日止开三上止 知肿合三上通 日漾开三去宕 见麻开二平假 昌麻开三平假 余马开三上假 章真开三平臻 精仙开三平山 帮虞合三平遇 明虞合三平遇 疑语开三上遇 定豪开一平效 从海开一上蟹

(兹

才)章支开三平止 定歌开一平果 见之开三平止 清阳开三平宕 疑虞合三平遇 见觉开二入江 精麻开三平假 匣马开二上假 定模合一平遇 帮东合三平通 知宵开三平效 来萧开四平效 知支开三平止 章麻开三平假 心萧开四平效 匣觉开二入江(zhi1,tuo2,ji1,qiang1,yu2,jue2,jie1,xia4,tu2,feng1,zhao1,liao2,zhi1,zhe1,xiao1,xue2)29.拼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徒红切 古劳切 胡简切 莫包切 徒礼切 哀都切 徒果切 胡管切 tong2 lao2 xian4 mao2 di4 wu1 duo4 huan4 都牢切 息姊切 知鱼切 都回切 呼光切 都皓切 苦郎切 胡安切 dao1 si3 zhu1 dui1 huang1 dao3 kang1 han2 都年切 胡改切 从敏切 徒年切 胡典切 如六切 胡老切 胡田切 Dian1 hai4 jin4 tian2 xian4 rou4 hao4 xian2 呼东切 呼官切 户公切 呼古切 徒管切 呼鸡切 呼后切 都礼切 Hong1 huan1 hong2 hu1 duan4 xi1 hou3 di3 30.以前练习中(含课堂练习)与此复习题不重复的部分。

第四篇: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课时安排:14学时

第一节

关于声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

一、声纽:

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三、三十六字母:

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四、五音,七音: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 三十六字母拟音; 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练习:

一、比较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二、将国际音标辅音表改成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三、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第二节

关于韵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韵部,韵目,韵摄,开合,洪细,阴阳入,对转,旁转。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即韵部代表字(标目)。中古韵书以该韵第一个被注字为韵目,上古音的韵目由韵部划分者自定。也有用序数或两个字作为韵部标目的。

三、韵摄(摄):

等韵学概念。宋元等韵图按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条件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亦即韵母的16个大类。

十六摄名目按《广韵》206韵次序(不分四声)依次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各摄所辖韵部见教材135-136页。

四、开合,洪细: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阴阳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六、阴阳对转(对转):

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音变现象。对转的条件是主元音相同,对于古音而言还须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

七、旁转:

韵母主要元音改变而韵尾不变的音变现象。练习:

一、简述古代开合洪细与普通话四呼的基本对应关系。

二、简释王力上古三十部表的结构,并列出其中所有对转、旁转关系。

第三节

关于声调的概念

教学重点:中古四声,平仄,舒促,确定方言字调的原则,标调法。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二、平仄:

诗词格律中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三声。

三、舒促:

音韵学上对声调的另一种分类。平、上、去三声发音可以延长,较为舒缓,合称舒声;入声发音短促,故又称促声。

四、方言调类确定原则:

调型、调值与调类没有绝对固定的关系,确定方言字调是根据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

五、标调法:

四角标圈法,调值标调法,调码标调法,五度标调法。练习:

一、练习一第一题。

二、练习三第二题。

第四节

古代的的注音方法

教学重点:反切,直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反切:

反切是古代最主要的注音法,用一个汉字的声母和另一个汉字的韵母及声调拼合起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被注音的字叫被切字,用来注音的两个字中,表示声母的叫反切上字或切上字、上字,表示韵母及声调的叫反切下字或切下字、下字,上字、下字以及表示拼音的“切”或“反(翻)”字眼合起来构成被切字的切语。

二、譬况:

通过描写说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给被注字注音。这种注音法只见于东汉至晋,例子也很少。

三、读若(读如):

用“A读若(读如)B”或“A读若(读如)BC„(之B或C)”的形式,表示被注字与“读若(读如)”后的字音节相同或相近。

四、直音:

用“A音B”或“A音BC„之B(或C)”的形式,表示被注字音与“音”后的字完全相同。

直音法变通形式: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第五节

等韵图

教学重点:等韵图,等,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

一、等韵图(韵图):

古代用汉字分别表示声母、韵母、声调而以图表形式制成的汉语音节声韵调拼合关系表。韵图的基本结构:分图表示开合,以四等区分洪细。表示声母,有的用七音加清浊概念,有的用字母;表示韵腹、韵尾和声调,有的以韵目兼表,有的把声调另外标出。声、韵及调在四等中纵横交叉处即所表音节的音韵地位,有音无字处用圆圈表示。

二、等:

韵图中根据韵腹及韵头发音状态的差异而划分韵母类别的概念。韵图中每韵又各分成上下四层以表示四等,三、四等有[i]介音而一、二等没有,二等以下各等韵腹的发音部位又依次比上一等韵腹较前较高。四等实际也是对韵母洪细的进一步划分。

三、转:

本指声、韵展转相拼,由此引申为每一个图的代称。练习: 练习三第四题。

第三章

《广韵》音系

教学目的:掌握《广韵》的基本体例,熟悉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语音演变的基本规律,并从而理解反切今读的部分规则。

教学重点: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韵、调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10学时。

第一节

《广韵》的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广韵》的基本体例 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韵》的由来:

音韵学知识的积累,韵书的发展,唐宋科举考试的需要。

二、《广韵》的基本体例:

四声分卷,206韵,小韵(纽),释义,注音,小韵字数,小韵间隔标志,又音。同用、独用。

206韵四声相承相配关系。附见。

四声韵数不等的原因。上声韵目今音去声的原因。

三、《广韵》音系的性质:

承袭《切韵》音系,是在隋唐时代共同语基础上兼收方音、古音成分的一个综合音系。练习:

一、练习四第二题。

二、熟记《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第二节

《广韵》的声母系统

教学重点:从《广韵》到普通话声母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比较:

轻唇四母尚未由重唇音分出,没有娘母,正齿音分出庄组四母,喻三尚归匣母。

二、《广韵》到普通话声母的演变: 全浊清化。

知、章二组、庄组大部分合流为卷舌声母zh、ch、sh。精、见两组细音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

除少数例外,影、云、以、微、疑5母合流为零声母。练习:

一、熟记《广韵》三十五声母表。

二、根据《广韵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比较表》分别列出普通话各声母的中古来源。

第三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教学重点:从《广韵》到普通话韵母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韵》206韵、293韵类和142韵母的关系。

二、《广韵》到普通话韵母的演变: [m]尾韵全部并入[n]尾韵。入声韵全部转为阴声韵。

除果、假二摄外,主元音大量合流。原开、合二呼演变为开、齐、合、撮四呼。

演化出4个新韵母: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卷舌央中元音和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练习:

一、简述中古开合洪细与现代四呼的关系。

二、练习七第二题。

三、练习七第三题。

第四节

《广韵》的声调

教学重点: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调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调演变的基本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第五节

反切今读

教学重点:运用前阶段已学全部知识理解反切今读的部分规则。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字母清浊对声调变化和声母送气与否的影响。

二、声母对韵母的影响。

三、韵母对声母的影响。

四、唇音反切轻重、开合问题。

五、其他问题。

练习: 练习八第三题。

第四章

上古音系

教学目的:掌握关于上古音系的主要结论和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关于上古韵部的主要结论,关于上古声母、声调的主要观点。课时安排:6学时。

一、上古韵部:

1、王力上古音三十部:

《诗经》时代无冬部(归入侵部),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由侵部合口音分出冬部,为三十部。

2、黄侃古本韵二十八部:

较之王力三十部,韵目有同有异,而且幽、觉不分而统称沃部,脂、微不分而统称灰部。阴阳入搭配也有不同:歌、萧无入、阳相配,灰配没、痕而屑、先无阴声韵。

二、上古声母:

1、钱大昕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章太炎娘日二母归泥说。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黄侃照组一分为二(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说。钱玄同邪纽归定说。

2、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归泥、喻三归匣、照组分为两组之说已成定论,王力三十二母已吸收这些观点,但日不归泥,喻母虽为舌音而自为一母,照组虽分两组而不归入精组、端组,邪母也仍自为一母。

3、黄侃古本声十九纽:

除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外,吸收钱、章、曾三说,另将邪归心、群归溪。

4、复辅音声母问题。

三、上古声调:

尚无定论。王念孙、江有诰谓已有四声,但具体字归类与中古不尽同,可能较近实际(《诗经》时代至秦汉)。

练习:

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部表、三十二声母表、黄侃古本韵二十八部表、古本声十九纽表。

第五章

其他韵书简介

教学目的:了解《广韵》之外最重要的几部韵书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声类》,《切韵》,《刊谬补缺切韵》,《集韵》,《平水韵》与诗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

课时安排:4学时。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1、(曹魏)李登《声类》:第一部韵书,佚。第二部韵书是(晋)吕静《韵集》,亦佚。

2、(隋)陆法言《切韵》:唐宋时代影响最大的韵书,中古音代表作,佚,今仅见唐抄残页。

唐人修订《切韵》今可见者有: 孙愐《唐韵》,今存残卷。裴务齐《刊谬补缺切韵》,残卷。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王一》、《王二》存残卷,《王三》足本。

3、(宋)丁度《集韵》:

在《广韵》基础上增字、增音而成,基本体例略如《广韵》,但语音系统已经改变。此书的音韵学价值不如其训诂学价值。

4、《平水韵》与诗韵:

《平水韵》包括107韵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106韵的《平水新刊韵略》、《草书韵会》、《韵府群玉》等南宋、金人韵书,以前二书刊于平水(平阳府城别称)得名,由《广韵》206韵逐步合并。106韵的《平水韵》成为元明清时期的诗韵标准。

5、(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曲韵书,近古音代表作,完全打破《切韵》系统韵书的编撰体例,并以当时语音为准,但“入派三声”的性质尚有争议。

6、(清)戈载《词林正韵》: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平水韵》106韵韵目。

第五篇:汉语

2014年秋季学期《职业汉语》大作业

《职业汉语》大作业

注意事项:

1、登录个人工作室,网上提交大作业;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短文缩写(30分)

要求: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阅读5分钟,阅读时不做摘抄记录。5分钟后,请你将其缩写成一篇短文。只需复述文章内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自拟题目。字数为500左右。

一对衣着简陋的夫妇坐火车去了波士顿,到了目的地,他们就直接找到哈佛大学。这会儿,他们已经胆怯地走进了校长接待室。“对不起,我们没有预约。但是,我们想见校长。”那穿着破旧的手织套装的丈夫轻声对秘书说。

秘书的眉头微皱:“哦,校长,他整天都很忙。”“没关系,他们我们可以等他。”穿着褪色方格棉布的妻子微笑着说。几个小时过去了,秘书没再答理他们。秘书不明白这对乡下夫妇和哈佛大学会有什么关系,她希望他们会气馁,然后自个离开。可看来他们丝毫没有想走的意思,尽管不太情愿,秘书决定还是去打扰一下校长。“可能,他们只需见您几分钟。”秘书对校长说。校长的确很忙,他可能不会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那些他看来无关紧要的人身上。尽管忙得烦恼,校长还是点头同意会见他的客人。女士告诉校长:“我们的儿子进入哈佛大学一年了,他爱哈佛大学。他在这里很快乐。”“夫人,谢谢你的儿子爱哈佛大学,你知道,哈佛大学的学生都会爱哈佛大学。”校长说。“可是在一年前,他意外地死了。”“哦,真不幸,夫人。”“我丈夫和我想在学校的某个地方为他竖立一个纪念物。”“非常遗憾,夫人!”校长被这个想法感动了,但他说,“你知道,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进入哈佛大学死去的人竖立纪念物。如果这样做,这哈佛大学不就成了公墓了吗?”“哦,对不起,先生!”女士赶紧解释,“我们并不想要竖立一尊雕像,我们只是想说我们愿给哈佛大学建座楼。” 校长的目光落在这对夫妇粗糙简陋的着装上,惊叫道:“一栋楼!你们知道事实上建一栋楼要花费多少钱?仅在哈佛大学的自然植物,价值就超过了750万美元!”校长为这远道而来的夫妇感到悲哀,他们真是太幼稚了。女士沉默了,校长松了口气,他终于可以和这夫妇俩说再见了。

女士转过身平静地对她的丈夫说:“亲爱的,这笔耗费不是可以另开一所大学吗?为什么我们不建立一所自己的学校呢?”面对校长的一脸疑惑,她丈夫坦然地点了点头。斯坦福夫妇离开,他们去了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他们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

二、教师节到了,请你为学校的老师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节日贺词。(30分)

三、根据下面的材料以杨铭的身份向北京东方创远公司人事部写一封求职信。

职业汉语

第 1 页

共 2 页

2014年秋季学期《职业汉语》大作业

求职者杨铭,男,32岁,现在山东省青岛古诺实业有限公司供职,为求得事业的更大发展,想到北京东方创远公司谋求营销部经理一职,希望东方创远公司安排他面试。

杨铭毕业于青岛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古诺实业有限公司从事营销工作,曾成功地制订了几次营销策划,为古诺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活动打开了局面,本人有信心胜任东方创远公司营销部经理职位。

杨铭是从5月8日的《人才市场报》上看到北京东方创远公司招聘营销经理的广告而去应聘的。杨铭的联系地址是:山东省青岛市合肥路古诺实业有限公司,电话是:0532-8657****;186****7896。杨铭还附了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和营销策划书复印件各一份。写求职信的时间是2014年10月12日。

(本题40分)

职业汉语

第 2 页

共 2 页

下载汉语音韵学_大百科全书(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音韵学_大百科全书(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14 更新时间:2009-3-23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两个特点:声......

    汉语

    汉语,你在哪里 ——在中国教育培训联盟(四川绵阳)秋季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稿 ◆小荷作文/河马校长引子 主持人: 接下来演讲的一位,是来自江苏的,苏州的小荷作文创始人冯斌先生——......

    汉语入门

    汉语拼音入门 声母、韵母、声调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起头的音节叫声母,声母后面的音节叫韵母。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

    汉语词汇大全

    汉语词汇大全 推荐二字 阿爸 阿昌 阿大 阿弟 阿斗 阿飞 阿附 阿哥 阿胶 阿姐 阿拉 阿里 阿妈 阿曼 阿妹 阿娘 阿婆 阿姨 阿谀 埃及 挨边 挨次 挨打 挨到 挨饿 挨个 挨过......

    汉语词汇大全

    汉语词汇大全 二字 阿爸 阿斗 阿飞 阿胶 阿拉 阿里 阿婆 阿姨 阿谀 埃及 挨边 挨次 挨打 挨到 挨饿 挨个 挨过 挨肩 挨近挨骂 挨整 挨着 挨揍 哎呀 哎哟 癌变 癌病 癌症 艾......

    汉语多音字汇总大全

    汉语多音字汇总大全 A 部 1. 阿 2. 腌 3. 挨 4. 拗 5. 熬 ①ü 阿罗汉 阿姨 ②ý 阿附 阿胶①ü 腌臜 ② yün 腌菜 ①üi 挨个 挨近②ái 挨打 挨说 ①ào 拗口令 ②niǜ......

    汉语介绍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简析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 口张蕾高若腾(石家庄学院外语系,石家庄050035) 关键词:欧·亨利小说“欧·亨利式笔法” 摘要:欧·亨利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知篇......

    汉语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汉语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10)班,只有25名学生,经过一年来的学习从整体来看,都有一部分自学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好学生,也都有一小部分不会学习,不善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