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课程标准

时间:2019-05-15 02: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课程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课程标准》。

第一篇:汉语课程标准

[转载](收藏)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第三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1)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2)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5)

一、总目标„„„„„„„„„„„„„„„„„„„„(5)

二、阶段目标„„„„„„„„„„„„„„„„„„„(6)

小学阶段„„„„„„„„„„„„„„„„„„„(6)

初中阶段„„„„„„„„„„„„„„„„„„„(8)高中阶段„„„„„„„„„„„„„„„··„„·(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4)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14)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5)

三、教学建议„„„„„„„„„„„„„„„„„„(16)

四、评价建议„„„„„„„„„„„„„„„„„„(21)附 录

一、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暂缺)

二、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暂缺)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也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汉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应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发挥积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汉语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土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毋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中小学阶段的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应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1:3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应以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要切实考虑学生学习阶段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年龄特点等实际,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语言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以及El常生活中,都能学习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逐步养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

汉语课程还应注重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重视综合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受到第一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应将汉语与第一语言在文字的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适当进行比较,以便帮助学生及时排除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汉语课程应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B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应以考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考查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所具有的汉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程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汉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汉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而又丰富的学习领域,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要以课外阅读为主,可以采用读书、朗诵、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可以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还可以组织各种汉语活动小组,拓宽学习渠道,创设运用氛围。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课程标准从小学至高中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级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3.阶段目标分别从“口语交际“(小学阶段为“听力”和“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小学阶段为“写话”,初中阶段为“习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用学习”的要求,以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实际应用。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增加对多样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发展汉语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和发展汉语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4.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汉语。5.学会汉语拼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能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能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二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理解、把握主要内容,捕捉所需信息,读后有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学会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适量古诗文,能理解大概内容。7.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学习常用句式、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闯、反问),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8.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能根据El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要求做到: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和收集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养成作文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一)听力

1.努力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汉语,能认真听,认真记,注意力集中。

2.能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听别人讲汉语,锻炼听的能力。3.听别人讲汉语,努力听懂大致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或讲话的.中心意思。

4.用汉语交谈时,能边听边与人交流。(二)口语表达

1.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敢于开口,善于模仿,多说汉语,在说汉语的场合,尽量用汉语进行交流。

2.学说日常用语,用词尽可能准确,表达基本正确。3.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三)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常用汉字和词语产生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2.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13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4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3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写话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比较熟练地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规范、整洁,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比较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词语,学说普通话。注意辨别和熟记所学汉字的声调,了解第一语言和汉语在语音上的区别。5.学习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四)阅读

1.学习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能借助民族语言文字的对照帮助,或借助字典、词典和日常积累,基本理解课文生词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词句的意思。. 5.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随课文学习汉语常用句式,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注意辨别汉语和第一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

7.诵读浅易儿歌,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初步领会儿歌的内容。8.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ml叹-,l-、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旬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浅易诗文60篇(段)。

10.努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与同学交流谋辫读物潮其他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五)写话

1.能围绕某个话题,乐于用自己学过的汉语字词和常用句式写一段话。愿意将自己写的话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写话的快乐。2.模仿或练习写一二百字的语段。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出来。要求做到:内容比较具体、清楚、连贯,语句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

3.尝试在写话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学习写日记、留言条、请展条、通知等,尝试甩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5.四年级以后,课内写话每学年不少予20次。(六)应用学习

1.能围绕学习和生话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外阅读或与他人交谈,共同讨论。.

2.结合汉语学习,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有条件的地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汉语实践活动。在话动中,尝试用汉语思维和交流。

初中阶段(一)口语交际 1.听入说话认真耐心,理解其大意,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2.具有较好的会话能力,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有一定条理。5.用汉语交谈时,语音和语序基本得当。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二)识字与写字

1.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25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6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5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2.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用硬笔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三)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00字。学习略读和浏览,扩大知识面。3.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阅读程度适宜的文章.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初步见解。

4.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学习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能基本辨清汉语和第一语言在句式以及使用词语方面的区别。

5.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顿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和括号的用法。’

6.诵读浅易诗文,大致理解作品的内容。背诵浅易诗文60篇(段)以上。

7.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四)习作

1.懂得习作是为了用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2.学习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的语言材料,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3.学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要求做到:内容比较具体、完警,语句比较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4·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信和常见的应用文.如表扬信、感谢信、申请书等。

5·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6·课内习作每学年不少于20次,有一定速度,60分钟完成300字

(五)应用学习

1.学习利用书店、图书馆、影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语言材料,尝试写简单的学习笔记。

2.学习策划简单的汉语实践活动,学写简单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组织讨论或演讲,能用.自己的话发表看法或感受。4.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 .. 1.能耐心仔细地倾听,并借助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2.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词语和常用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根据需要调整内容和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音准确,语句通顺;复述转述,完整准确,把握要点。就适当的话题,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进行一般性辩论、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二)阅读

1.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识字量,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并能在1:3语交际、阅读和作文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性文章。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性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50字。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阅读记叙文,了解事件概况,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弄清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8.随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9.诵读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以上。

10.能利用书店、图书馆j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语言材料。11.扩大阅读面,学会制订阅读计划,课外阅读书报杂志上的文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三)作文

1.作文要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2.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主要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乐于用文字表达。

3.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不少于500字。能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

4.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5.具有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平时能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列提纲.起草稿.完成作文。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章通顺。能与他人交流作文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7.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20次,每篇字数不少于500字,60分钟完成。(四)应用学习

1.能自主拓宽学习汉语的渠道,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表达和交流中,从语音、语序和关联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能辨清第一语言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提高交际能力。„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报告或总结。„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观所援引资料的出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l·教科书编写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科书编写应体现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编排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教科书内容,设置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保证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现象有足够的再现率,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3·教科书编写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的内容和要求,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4·教科书应采用自编和选编相结合的形式编写,以适应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防止照搬普通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小学教科书应以自编为主。自编课文应适合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听说读写要合理安排,不同学习阶段各有侧重,语言文字要浅易、规范;选编课文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语言文字应朴实、规范,题材和体裁要多样化,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阅读。

5·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知识应少而精,结合语言实际运用适当安排;课堂练习既要重视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型力求多样化,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6·教科书既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又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既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又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要具有针对性;既照顾大范围使用的要,又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要增加教科书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理安排基本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的需要,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用.重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体现第二语言课程编写的特色和设计的创新,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汉语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一般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书店、图书馆、展览馆、壁报、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等.也都可以成为汉语课程的资源。2.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汉语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汉语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学习活动。

4.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语、用汉语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汉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二)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

汉语教学建该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功能,是指汉语教学应以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不同的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提供恰当的范例,使学生积极参与汉语学习、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功能。结构.是指传授基本的汉语知识。如学习和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偏旁部首和笔画笔顺规则,学习和了解汉语的表达习惯等。因为语言结构本身既符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感到得心应手,也可以借此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知识的传授,应结合语言实际运用恰当安排,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文化,是指汉语教学也要兼顾文化。既适当提供汉语文化和正确的交际行为,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汉语准确、流利地介绍和说明其他民族文化,能做简单的文化对比,增强对多样文化的认同感。随着年级的提高,教科书的文化内涵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听说读写互相配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汉语教学要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应做到听说读写互相配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小学阶段要从学习汉语拼音人手,以训练听力栅识字写字为主,逐步向阅读过渡;初中阶段应以词语教学和阅读训练为主,兼顾听说训练;高中阶段应以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为主,兼顾口语交际训练。

(四)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汉语的综合应用

努力改进汉语的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应用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综合应用汉语的氛围。

(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与汉语基本素养的培养、汉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些内容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六)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七)具体建议

1.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

从小学阶段一开始,就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应鼓励学生敢说、多说、说好;对学到的常用句式能够举一反三,大胆地应用于日常说话和交际之中。平时也要充分重视听话和说话调练.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中,注意纠正学生因受第一语言习惯或汉语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语音和语序等方面的问题。2.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包括“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考试。要求掌握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按照笔顺规则正确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工具书的习惯。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正确拼读,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学生加授汉语,开始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小学和初中阶段)内,都有可能用第一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思维.这是一般规律。许多少数民族(如蒙、藏、维、哈、朝鲜和柯尔柯孜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是不分声调的,这一点和汉字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是难以掌握汉字的声调,尤其是二声和三声;难题之二,是感到汉字难写。基于这些情况,在教学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汉字的声调.弄清四个声调的区别。要使学生懂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节,有它的声调。有些汉字具有几个声调,不同声调表达不同的意思。只有读准记住所学汉字的声调。才能正确掌握汉字的读音,会说标准的普通话。汉字是方块字,其笔顺规则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拼写规则是不相同的。写汉字,一定要按照笔顺规则写,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好。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克服这些难点,积极地学习汉字。3.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信息、了解社会、发展思维、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篇: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班

汉语课程标准(修改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我国各民族都要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汉语在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教育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 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但汉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它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学同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二、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获得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汉语学习科学和文化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正确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要运用汉语来进行交际、学习其他学科和发展自己,不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学习。学生是在母语尚未完全掌握的背景下同时学习汉语的,汉语学习与本民族语的学习应该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和学生的母语一样,要把汉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际交际、完成交际任务中掌握汉语知识,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尽快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汉语教学要为双语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服务。因此,汉语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结合各学段的整体课程安排,主动联系其他学科学习,尽量满足学生用汉语学习其他课程的需要。

(三)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和任务型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汉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学习汉语要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用汉语做事来实现。汉语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个交际任务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成功,达到能用汉语做事。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促进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汉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

汉语课程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注重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要组织各种汉语小组学习活动,拓宽汉语学习渠道,创造汉语学习和运用的环境。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按十二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汉语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交际能力和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3.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设计要考虑到新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语言环境和汉语学习的条件的不同,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体现汉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达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目标。文化适应能力是指没有文化障碍,能够自由、得体地和说汉语的人交往。

1.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社会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综合文化、科技素质。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养成汉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6.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7.具备识字写字能力。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以上,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8.学会使用6000个词语和200个习惯用语,能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9.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词类及其使用、句子的构成和主要类型,形成一定的语感,用来帮助理解语言难点,提高表达能力。10.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汉语工具书或双语工具书。

11.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少量的古诗文。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性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意思,捕捉所需信息。读后有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12.阅读一定数量的、包含各种文体和内容的现代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60万字以上(小学、初中各30万字)。

13.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逐步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般交际和学习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任务。

14.具备一般的写作能力。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写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词、句运用基本正确、通顺;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养成勤动笔写和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

15.具备用汉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对汉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一般的汉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书写一般的词语和简单的句子。基本上能用汉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二)口语交际能力

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老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讲话; 3.能完全听懂课堂用语、他人的问候或招呼;

4.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句流畅、基本正确; 5.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6.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课本剧; 7.能够参与数学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

(三)识字、写字能力

1.能认读所学汉字,根据录音或汉语拼音,读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 2.能够书写简单的汉字,笔画、笔顺基本正确; 3.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4.能模仿范例写简单的句子; 5.能独立地做数学题。

(四)阅读能力

1.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2.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3.能正确朗读所学课文

4.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基本读懂数学课本。

(五)汉语知识目标

1.了解汉字的读音:声母、韵母、声调,能整体认读音节; 2.了解汉语拼音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字母正确发音;

3.学习有关话题范围的1000个左右的常用词,掌握800个以上的词语;

4.能识读3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正确书写100个常用汉字。5.掌握基本笔画笔顺和汉字的间架结构,能在田字格内仿写汉字。6.掌握100个以上常用句式; 7.能基本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六)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开始把汉语学习和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逐步适应双语学习。

(七)学习策略目标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 4.在词语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 5.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6.积极运用所学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对汉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基本理解与个人或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而简单的语言材料。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简单应用文及其他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词典写出一般句子。能参与角色扮演、讲演等活动。能用汉语学习数学等学科。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口语交际能力

1.能完全听懂老师用汉所作的讲解;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 3.能借助提示听懂教师讲述的故事。4.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5.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 6.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7.在上述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三)阅读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与课文程度相当的短文的内容; 3.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汉文的其他学科教科书;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

(四)写字词能力

1.汉字书写比较流利,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汉字表达基本意思; 3.能参照范例写出简单的话语和应用文; 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五)汉语知识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汉字; 2.发音清楚自然流畅;

3.学习有关话题范围的1500个以上的常用词和10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能使用最常用词语1000个以上;

4.能识读6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正确书写300个常用汉字。5.汉字书写较流利,形体正确。6.掌握基本句型200项;

(六)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确立汉语学习的目的,了解汉语学习的意义,能自觉地用汉语去学习其他学科,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

(七)学习策略目标

1.初步掌握汉语知识的部分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2.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乐于表现,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汉语。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有较明确的汉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5—6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二)口语交际能力

1.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2.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3.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4.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5.能就一般的学习和生活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6.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7.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8.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9.能用汉语参与小学各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能力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和陈述顺序; 4.能读懂数学、科学、计算机等教材的内容,正确理解和运用;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7.除教材外,小学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字以上。

(四)作文能力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一般应用文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4.五、六年级,每学期的作文不少于6篇。

(五)汉语知识目标 1.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能整体拼读; 2.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3.熟悉汉语拼音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字母认读汉字、查词典; 4.学习常用词语4000个左右和200个习惯用语,掌握3000以上汉语常用词的用法;

5.能识读汉字2000个以上,会写1000个以上,书写流利、工整。6.能熟练地查词典,解决疑难词语。7.掌握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

(六)情感态度目标

1.有较明确的汉语学习目的,喜欢学习汉语,能主动学习。2.在汉语学习中,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有继续学习的兴趣。3.开始注意积累学习经验,寻找好的学习方法。

(八)学习策略目标 1.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2.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

3.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4.在使用汉语中,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汉语中的进步与不足。第四学段(7-9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述清楚且有一定连贯性。能读懂供初中学习阅读的汉语原著及汉语报刊。具有一般的实用写作能力。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口语交际能力

1.在听话中,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2.能根据所听的内容做笔记;

3.能根据话语中的线索把相关事实和信息联系起来; 4.能听懂故事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结果。

5.能用汉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表述基本清楚且有一定的连贯性; 6.能根据命题,稍做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 7.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8.能对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三)阅读能力

1.能看懂一般场合下浅显、真实的书面语言材料,获取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2.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3.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4.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5.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30万字以上。

(四)写作能力

1.能就熟悉的话题做简单描述或说明,语句基本通顺,表达基本清楚且有一定的连贯性;

2.能写出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较长的应用文; 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4.每学期作文不少于6篇。

(五)汉语知识目标 1.在实际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学会使用6000个词语和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4.能识读汉字3000个以上,掌握2500个以上。

5.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 6.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六)情感态度目标

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有较明确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精神,能持续地投入学习。

(七)学习策略目标

1.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3.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4.主动拓宽汉语学习的渠道; 5.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汉语的机会;

6.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汉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汉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活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汉语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彻底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会沟通和交流,学会协作和分享。

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汉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汉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4)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汉语;(5)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6)活动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7)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汉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汉语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支持和帮助用汉语学习其他学科。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汉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汉语学习进行,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双语教学需要两种语言文化基础。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用汉语学习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和理科课程,同样也离不开汉语文化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汉语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关于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的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是阅读、听说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应该分开,写字可以晚一点开始,从易到难,逐步增加数量。1—2年级要多认少写或不写。

识字教学要以儿童最常用的生活用语和一般的学校学习用语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识字与培养听说能力相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规则、汉字部件和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要机械训练那些繁琐而又偏难的笔画笔顺规则。

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在于帮助掌握汉字读音和学习普通话。因此,拼音教学要和口语交际相结合,要与识读汉字相结合。要培养整体拼读能力,尽可能避免机械训练。拼音学习要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了解世界、发展思维、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积累汉语知识,获得阅读能力。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默读和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默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词汇、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词汇、语法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关于口语教学

口语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开端和小学汉语教学的中心。小学阶段应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主,初中阶段要继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具有用汉语流利、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应该重视在口语交际中积累语言知识,锻炼汉语交际能力。口语教学更应该贯彻任务型教学活动,以话题和情景为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在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4.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学习书面表达的形式,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学习活动。写作能力是汉语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汉语的写作要求不宜太高,可以分阶段实施,小学低段只要求少量地写汉字,以写词、词组的形式交流; 3-4年级以书写句子为主,能够完整地写出一句一句的话;5-6年级以书写应用文、段落和简短的记述文为主,基本能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初中起,进行作文训练,在文体上以写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形式多样,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倡仿写、写读书笔记等,不断积累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采用多种批改作文的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5.关于真实交际

真实交际是汉语教学的最高阶段和最终目的,它是应用所学的汉语知识和交际能力,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进行真实的汉语交际。它体现了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汉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交际活动的紧密结合,是检验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

真实交际可以以任务、情景设计的方式组织,真正做到用汉语做事。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汉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汉语课程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内容的立体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评价目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汉语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和汉语素养。

(二)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汉语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评价、考试不能依据教材进行,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学好汉语,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三)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汉语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四)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终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和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学段课程终结性评价可采用期末考试或结业考试等定量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论文、表演或演示等形式,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考试应包括口试、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口语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的听力理解、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和交际的有效性,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或语言知识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也应避免单纯语言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的比例;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助于学生思维表达的主观题。

(六)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学校和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教师要客观分析和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对教师汉语教学水平的评价,不能单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汉语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探索的基础上,经常获取反馈信息,总结和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与课程改革一同进步。

(七)具体评价建议 1.识字、写字、汉语拼音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整体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查字典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2.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侧重理解和表达的流利、完整,不要过分追究发音和语法的正确性。

3.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考查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把握。

评价默读,要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性理解和运用能力。

4.写作(1)写作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书面表达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2)写作评价要重视学生真情实感的组织和表达,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然后加以组织,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3)重视对写作中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的评价。要关注学生运用汉语的态度、习惯和准确度,关注学生能否围绕文章中心,有条理地叙述事情,表达思维,能否正确运用常用字词和标点符号,语言运用是否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4)重视对作文语言材料搜集过程的评价。要用积极的评价进行引导,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语言材料。

(5)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应注重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6)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作文的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有条件的学校,提倡建立作文档案。作文档案除了存留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作文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作文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5.真实交际

真实交际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考察在真实情景中学生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参与交际实践,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达到培养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的目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参与,不断实践,提高汉语交际能力;(4)汉语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和知识面。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

6.教材应突出引导学生掌握汉语学习过程和方法。汉语知识的提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练习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题型丰富多样,题量适中。

7.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尤其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真实交际活动,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8.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树立大汉语教育观念,促进开放式汉语教学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大汉语教育包括:人的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关系);内容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汉语教育资源的利用、开发);方法的关系(利用学到的汉语知识、能力及文化思想学习新的东西);多种方法的运用。要求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去学习汉语,提高交际能力。2.要注意开发丰富多彩的社会汉语教育资源。

要开拓广泛的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汉语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汉语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汉语环境,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努力为汉语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汉语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学习活动。

5.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语、用汉语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

第三篇:《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2006 年下半年国家教育部在满洲里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通过了经多次修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它的出台标志着新课程背景下,对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具有统一规范作用的新的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意味着 1982 年我国针对少数民族汉语课程建设制订的第一部法定文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汉语教学大纲》)的结束。

《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它不仅是各民族中小学必须要遵守和达到的最低标准,也是各民族中小学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编写教课书的主要尺度。

把《汉语教学大纲》改为《汉语课程标准》,这不单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给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制定的《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汉语教学大纲》实施 20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汉语课程标准》从教育宗旨上,更加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确立了以提高汉语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定位。

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强调了三维目标,即要求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三是从教学形式上强调了整合,即从过去的强调教师、教材,到现在的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要求我们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四是教学理念上强调了树立五个观,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实质上是交往或对话„„)、教师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教材观(教材是载体;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和评价观(确立具有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价体系„„);

五是从实施策略上,突出了第二语言学科特点,强调了汉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汉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汉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时代特点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强调了把握和实施有别于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学,适应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学形式和学习策略。

六是从教学管理上,富有弹性,为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汉语课程标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它不限制上线,提倡多元评价,鼓励师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富有人文性和灵活性。

《汉语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有如下的特点:

①《汉语课程标准》从小学至高中十二年一贯整体设计,在 “ 总目标 ” 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提出 “ 阶段目标 ”,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这有利于明确民族学校的责任和要求;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②根据三维目标的达成角度,设计了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目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③阶段分明,大体有序。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每项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剃度,循序渐进,有些目标剃度不太明显,则大体有序即可。比如,朗读的目标是这样安排的:小学阶段----“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中阶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中阶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性文章 ”。又比如,写作按 “ 写话---习作---作文 ” 序列安排。再比如,识字先于阅读,阅读先于作文。

④目标设计数字化、板块化。如《汉语课程标准》把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识字、识词、背诵、阅读、写作等目标以数字形式明确下来,以此提醒民族中小学学生阶段性汉语学习方面的最低目标。《汉语课程标准》为了更加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听力、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应用学习板块(综合性学习);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应用学习板块;把高中阶段分为口语交际、阅读、作文和应用学习板块。

⑤课程目标,富有时代性。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统一协调各板块目标要求。比如,在不同的板块提出以下方面的目标:略读和浏览;搜集处理信息;电脑输入汉字;提出阅读、书写、作文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自己的体验、有独到的见解等。

⑥注重了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比如,不同板块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目标,具有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普通话在汉语拼音、阅读、口语交际中都有所涉及,在同一学段,要求都是一致的。还比如,板块之间相互渗透。复述、讨论、交流等目标集中在口语交际板块,又散见在阅读、作文、应用学习之中。

为了确保《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还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教学评价、实施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策略、创造空间活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把《汉语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的变化:一是《汉语课程标准》在 “ 拼音 ”、“ 识字、识词 ”、“ 语法知识 ” 方面的要求与过去没有大的变化;二是《汉语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比过去稍微减少;三是《汉语课程标准》增设了 “ 听力 ” 板块和应用学习板块,明显强化了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四是《汉语课程标准》加大了写话或习作的次数(10 次→ 20 次);五是《汉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语言应用的重要性。

2001 年《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2002 年末,受全国朝鲜族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委托,由延边教育出版社牵头出台了《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课程标准》,并对《民族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简称《延边补充规定》)。我们把《延边补充规定》与《汉语课程标准》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的不同:一是《延边补充规定》的识字量、阅读量和背诵量明显地多,略低于《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延边补充规定》的每学年的写话或习作量比《汉语课程标准》少;三是《延边补充规定》的各种要求比《汉语课程标准》高,比《语文课程标准》低。

我觉得《汉语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延边补充规定》的有些内容有必要相应的调整,但考虑到《汉语课程标准》是所有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所以我们朝鲜族学校的目标应确保最低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朝鲜族学校毕业的学生更好地应付未来上高一级学校和走出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汉语课程标准》,我觉得目前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通过汉语教学,不断提高汉语素养。

学生总是生活于特定时代,课程内容应呼应时代的发展,向时代开放,与时俱进。在汉语教学方面我们应注重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注重汉语素养的培养。汉语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它不但要求我们侧重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还要培养综合的素养、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不但要培养健康的体格,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个性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还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我们应从三维目标的操作层面上,始终把汉语素养的提高放在重要的核心位置上。.要抓住汉语学习的关键环节,尽快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汉语课程标准》把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目标上。汉语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我们应通过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应用学习等板块,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对民族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从“大语文”的角度出发,注重汉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摆脱对老师同学的依赖、对教科书的依赖、对训练的依赖,要注重三个 “ 结合 ”,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研究性阅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多样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的终身受益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兴趣最能培养个性,现在教育最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充满个性。我们应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的学生在形式发展上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意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学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第四篇: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

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但汉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它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学同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二、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获得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汉语学习科学和文化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正确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要运用汉语来进行交际、学习其他学科和发展自己,不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学习。学生是在母语尚未完全掌握的背景下同时学习汉语的,汉语学习与本民族语的学习应该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和学生的母语一样,要把汉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际交际、完成交际任务中掌握汉语知识,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尽快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双语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服务。因此,汉语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结合各学段的整体课程安排,主动联系其他学科学习,尽量满足学生用汉语学习其他课程的需要。

(三)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和任务型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汉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汉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学习汉语要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用汉语做事来实现。汉语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个交际任务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成功,达到能用汉语做事。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促进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汉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注重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要组织各种汉语小组学习活动,拓宽汉语学习渠道,创造汉语学习和运用的环境。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按十二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汉语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交际能力和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

3.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设计要考虑到新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语言环境和汉语学习的条件的不同,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体现汉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文化适应能力是指没有文化障碍,能够自由、得体地和说汉语的人交往。

1.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社会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综合文化、科技素质。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养成汉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

4.具备识字写字能力。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以上,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使用6000个词语和200个习惯用语,能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6.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词类及其使用、句子的构成和主要类型,形成一定的语感,用来帮助理解语言难点,提高表达能力。

7.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汉语工具书或双语工具书。

8.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少量的古诗文。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性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意思,捕捉所需信息。读后有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对汉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一般的汉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书写一般的词语和简单的句子。基本上能用汉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二)口语交际能力

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老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讲话;

3.能完全听懂课堂用语、他人的问候或招呼;

4.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句流畅、基本正确;

5.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6.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课本剧;

7.能够参与数学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

(三)识字、写字能力

1.能认读所学汉字,根据录音或汉语拼音,读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

2.能够书写简单的汉字,笔画、笔顺基本正确;

3.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4.能模仿范例写简单的句子;

5.能独立地做数学题。

(四)阅读能力

1.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2.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3.能正确朗读所学课文

4.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基本读懂数学课本。

(五)汉语知识目标

1.了解汉字的读音:声母、韵母、声调,能整体认读音节;

2.了解汉语拼音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字母正确发音;

3.学习有关话题范围的1000个左右的常用词,掌握800个以上的词语;

4.能识读3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正确书写100个常用汉字。

5.掌握基本笔画笔顺和汉字的间架结构,能在田字格内仿写汉字。

6.掌握100个以上常用句式;

7.能基本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六)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开始把汉语学习和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逐步适应双语学习。

(七)学习策略目标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

4.在词语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

5.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6.积极运用所学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对汉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基本理解与个人或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而简单的语言材料。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简单应用文及其他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词典写出一般句子。能参与角色扮演、讲演等活动。能用汉语学习数学等学科。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口语交际能力

1.能完全听懂老师用汉所作的讲解;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

3.能借助提示听懂教师讲述的故事。

4.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5.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

6.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7.在上述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三)阅读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与课文程度相当的短文的内容;

3.能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汉文的其他学科教科书;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

(四)写字词能力

1.汉字书写比较流利,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汉字表达基本意思;

3.能参照范例写出简单的话语和应用文;

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五)汉语知识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汉字;

2.发音清楚自然流畅;

3.学习有关话题范围的1500个以上的常用词和10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能使用最常用词语1000个以上;

4.能识读6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正确书写300个常用汉字。

5.汉字书写较流利,形体正确。

6.掌握基本句型200项;

(六)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确立汉语学习的目的,了解汉语学习的意义,能自觉地用汉语去学习其他学科,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

(七)学习策略目标

1.初步掌握汉语知识的部分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

2.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乐于表现,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汉语。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有较明确的汉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5—6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二)口语交际能力

1.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2.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3.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4.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5.能用汉语参与小学各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能力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和陈述顺序;

4.除教材外,小学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字以上。

(四)作文能力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一般应用文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五)汉语知识目标

1.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能整体拼读;

2.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3.熟悉汉语拼音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字母认读汉字、查词典;

4.能识读汉字2000个以上,会写1000个以上,书写流利、工整。

5.掌握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

(六)情感态度目标

1.有较明确的汉语学习目的,喜欢学习汉语,能主动学习。

2.在汉语学习中,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3.开始注意积累学习经验,寻找好的学习方法。

(八)学习策略目标

1.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2.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

3.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4.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汉语中的进步与不足。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汉语能力目标总体描述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述清楚且有一定连贯性。能读懂供初中学习阅读的汉语原著及汉语报刊。具有一般的实用写作能力。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口语交际能力

1.在听话中,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2.能根据所听的内容做笔记;

3.能根据话语中的线索把相关事实和信息联系起来;

4.能听懂故事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结果。

5.能用汉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表述基本清楚且有一定的连贯性;

6.能根据命题,稍做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

7.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8.能对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三)阅读能力

1.能看懂一般场合下浅显、真实的书面语言材料,获取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2.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3.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4.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5.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30万字以上。

(四)写作能力

1.能就熟悉的话题做简单描述或说明,语句基本通顺,表达基本清楚且有一定的连贯性;

2.能写出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较长的应用文;

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4.每学期作文不少于6篇。

(五)汉语知识目标

1.在实际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能识读汉字3000个以上,掌握2500个以上。

3.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

4.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六)情感态度目标

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有较明确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精神,能持续地投入学习。

(七)学习策略目标

1.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3.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4.主动拓宽汉语学习的渠道;

5.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汉语的机会;

6.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汉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第五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护理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

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 38 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急救护理技术》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护理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以达到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该课程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护理药理》、《常用护理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一起构成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并为后期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院内、外常见急诊的救护知识、救护技能,体验急诊救护工作中的良好工作态度。

二、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形成和建立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2)能力目标

① 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② 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呼吸机的使用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等。

③ 具备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瞬间判断、初步应急处理以及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

②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③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三、教学条件标准

1.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医院工作经历,具有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书,具备各种急救护理技术和ICU监护技术能力,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并能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能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方面的最新进展。兼职教师应具有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书,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2.实训条件标准

具有急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具有仿真模拟的急救护理训练场地,包括仿真

急救护理实训室、仿真模拟ICU病房。要有二甲以上的附属医院及实习医院、120急救中心为学生提供急救护理的临床实习。

四、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学方法

五、教学学时分配

六、考核与评价

1.评价内容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其网络化管理、急诊科管理、ICU的设置与管理;2)急救护理技术评估方法,针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3)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呼吸机的使用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等;4)正确、全面的身心护理;

5)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6)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7)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忙而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8)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2.评价方式

包括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其中学生自评10%,教师评价50%,实习实训指导老师评价40%。3.考核方式

包括口试、笔试、操作、答辩、写实习实训报告。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急救护理技术》(校本教材)

《护理实训教程》

①《急救护理技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组编写的校本教材。

② 2006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护理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的护理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骨干教师一道,编写出版了《护理实训教程》(含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教程)一书,这是湖北省高职高专第一部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的实训教程。

2.参考资料

①敖薪.急救护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周秀华.急救护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③刘均娥, 敖薪.急诊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④王庸晋.急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⑤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⑥江观玉.急诊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⑦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⑧谭进.急救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⑨刘昌权.急救医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⑩方海云.临床常见急症护理程序.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下载汉语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课程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

    2014年秋季学期《职业汉语》大作业 《职业汉语》大作业 注意事项: 1、登录个人工作室,网上提交大作业;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短文缩写(30分) 要求:仔细阅读下......

    汉语

    汉语,你在哪里 ——在中国教育培训联盟(四川绵阳)秋季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稿 ◆小荷作文/河马校长引子 主持人: 接下来演讲的一位,是来自江苏的,苏州的小荷作文创始人冯斌先生——......

    汉语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14 更新时间:2009-3-23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两个特点:声......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仅靠课堂上的......

    课程标准心得

    课程标准心得 阅读了《生物课程标准研修》这本书之后,结合平时高中生物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一,关于高中......

    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教师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

    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堂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辟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环境氛围;二是重视学生的听觉艺术,把发展音乐听觉放在重要位置;三是大幅度降低了乐理,乐谱知......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