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道思想

时间:2019-05-13 12:5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的天道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的天道思想》。

第一篇:孔子的天道思想

孔子的天道思想

(第一册)

二○○二年四月至八月于天津

没有耶稣就没有西方文明,而没有孔子也没有东方文明。孔子和耶稣是研究不完的课题,尤其是孔子关于“天道”方面的论述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一九五七年,我在经学大师石松亭教授启发、指导下,以儒家《十三经》和《老子》、《庄子》等书,参照基督教《新旧约全书》开始写这篇文章,历经四十五年,加上亲身经历,今始整理出下列思绪。

耶稣思想里的神是具体的,而孔子思想里的神是抽象的,孔子称之为“天”、“上帝”或“神”。确切的说,孔子通过对“天理”的研究而认识天理,又因为对天的相信而坚信天理。后世儒者又把“天理”和“良心”连接在一起,构成“天理良心”说。“天理良心”四字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人也知天理良心。人经受各种挫折、打击,事过之后皆能忘记,惟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做了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则永远是抹不掉的伤痛。邓小平老人家也说过:“林彪不死,是无天理”,说明“天理”是客观存在。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是“格物”(大学一章)。在《易经·系辞》里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也就是说,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调查研究,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由你自己找寻有没有“天”和“天理”的存在。也就是说,你要认识头顶上有个天你才能以诚信办事,才能谈到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

按照孔子的思路,举例来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都容易理解,这是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造成的,是简单的物理学原理。然而地轴和地球运行轨道之间不是以九十度相交,而是有一个二十三度半的倾斜度。我们不知道这个倾斜度是怎样形成的,别管地球转到什么地方,而这个倾斜度不变。假如没有这个倾斜度,太阳将会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也就没有春夏秋冬。热的地方将把动植物热死,而冷的地方也会把动植物冻死,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要根据孔子的思路,这当然是“天的安排”。外国也有个大大有名的科学家就是达尔文,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动植物,创造了“进化论”。他否定了“圣经”上说的“上帝造人”的说法,认为物种是由进化而来。然而他的最后结论却是“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不否定上帝,却在寻找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因而得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论。

用达尔文的原话说:“不是最聪明的能活下来,也不是最强的能活下来,而是能适应的能活下来”。所谓“能适应”就是适应“天意”,也就是适应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天意”的体现,不能违背。孔子更以亲身经历说明他对天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得来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在五十岁时才“知天命”,所以现在我们把五十岁称为“知命之年”。正因为孔子能知天命,所以他虽受到各种不应有的打击和迫害,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态度不变。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为什么能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因为他相信天是正确的,毛病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求自己的行动符合天意。

孔子为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周游列国,但遇到不少麻烦。《庄子·秋水篇》写道:“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孔子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不但不惊慌,反而弹琴唱歌。说明他有一种“死生由命”的精神,为了正义的事业将生死置于度外。幸而宋人发现认错了人才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而给以放行。

然而另一件事却对孔子打击巨大。那就是他最优秀的弟子颜渊,也就是唯一能了解他和继承他的人,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死了。孔子大哭道:“噫!天丧予!天丧予!”用白话说就是:“哎呀!老天爷呀,你可要了我的命啦!要了我的命啦!”由于这一重大打击,孔子认为上天给他的使命不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政治家或建立一个强国,而是有更高的使命。于是他回国后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给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教训。他也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灭亡,而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古国现在只有一个中国,中国能有今日也是和孔子多方面的教导分不开的。

孔子闲居时和学生们说道:“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礼记孔子闲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有四时的运转,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有风雨霜露等各种现象,没有一件不是对我们的启发教育。大地载负着神的生气,因此有风、有雷,风雷又川流不息的流动,因此又有各种动植物繁生,这不就是对我们的启发教育吗!”

在礼记上还有下列一段谈话: 哀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对曰:“贵其不己。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天道,孔子回答说因为天道不已,所以重视。如日月东西相从不已,无论多么长久的时间也不闭歇,这都是天道的不已。天道好像没有作为,可是宇宙万物都是由它造成,并且把造成万物的道理明示给世人,因为天道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重视。

以上这些话是解释明白了,不过总有些叫人听起来费劲,不如以色列在《圣经》 里说的明白。根据《圣经》的意思、我个人的理解,可以做这样的叙述:

当初上帝在太空漫游,时间长了有些厌倦,于是想有个家。经过一番劳动创造了一个地球,上帝在地球上住着又感寂寞,想造出一个人来和他谈话,于是他用泥土造了一个人。造成之后他看着不太顺眼,于是给以加工,头部、躯干、四肢都给以精心计算,找出最佳比例。这样一来,人体的形状就好看多了。

人的头部和面孔是看起来是否顺眼的关键,所以要格外加工。造完了头再造鼻子、眼、耳朵、嘴,这些都造完了比起其它动物来要好看多了。但上帝是个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是有严格要求的,为了使人的面部好看又给人造了头发,人有了头发就好看多了。但上帝仍感有缺陷,又经过一番苦思终于发现眼睛的上方不好看,于是又给加了两道眉毛。这样一来,人就成了地球上最高艺术品,是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比不了的。人的外形是造好了,但为了使人能活所以还得造内脏,也就是造心肺肠胃、循环系统、呼级系统等等。但最难造的是神经系统和脑部,现在看来造人的脑子是宇宙间最复杂的工作。上帝用了已经有几百万年的时间,直到现在还没有造得完好无缺,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使人的脑子完好无缺并能产生完好无缺的好思想。就人脑的制造过程来说,时至今日仍属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好埋怨上帝,既然造人而为什么不造得完美无缺,以致世界上发生那么多不顺心的事。实际上上帝一天也没停的在苦干,不过现在还没有将造人的工作完成。上帝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人类自己改造自己,所以这是很难的一项工作。

上帝为了使人能够存活,要造水、造空气,要造植物和动物,这样人才能有吃、穿、用。但更大的问题是燃料,因为地球上的草木是有限的,能解决吃的问题而解决不了做饭的烧柴问题,于是又造了地下的煤。当煤用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又造了石油。上帝怕石油也有一天会用完,于是又造了原子能。总之,人没有想到的上帝全给想到了。

为了使地球上有光亮和使植物能生长,所以要造太阳。又考虑到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和动物不利,所以又造了天空中的臭氧层,这样阳光对人就有利无害了。为了能使地球上有春夏秋冬,所以叫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地轴有个倾斜度,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和热带、寒带、南北温带,各地带能有不同的出产以供人享用。上帝为了使人能在晚间行路时方便,于是又造了月亮,这样也能使人在晚间观赏,并能写出赞美月亮的诗句。上帝为了使人能满足生活和交通需要,所以又造了各种金属,如金、银、铜、铁、锡、铅等等,以解决人的各种需要。另外,黄金能制成戒指、耳环、项链等装饰品使人更加美丽,上帝看着也高兴,又制造了各种宝石,也是为了人的爱美的需要。上帝又创造了人的艺术才能和技术才能。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写字、有的会唱歌、跳舞等。又如骑自行车、开汽车、开飞机等都需要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车辆没有发明的时候就有了。例如在自行车发明之前谁也不相信车子只有两个轮子而能骑上去不歪倒,但事实上骑上去后不用考虑怎样操纵它,它自能按照人的意志前进。又如表演杂技的本事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骑马、射箭、弹琴等需要练,但在根本上说也离不开先天的技术智慧。

上帝创造了人和动物的各种本能。小鸡出壳之后就会吃米,小鸭出壳之后就会游 水,见了天上的老鹰它会惊叫躲藏。各种鸟类都会搭窝和布置巢穴,而且孵卵的本事不用任何人教它。河鱼总是逆水而游,如果顺水而游将会跌入瀑布或进入大海,自己的命就完了。鹰也好逆风而飞,甚至能飞到气流之上,如果顺风而飞将会被吹入大海上空再也回不来了。小猫、小狗不怕人,甚至会讨人喜欢,而小老鼠见了人就怕得要死。所有这些无师自通的本领,如果没有上帝的创造是不可能具有的。

人和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预见性。大象快死时,会找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去死。大雨将来时蚂蚁会往高处搬家,尤其是地震将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很多动物的表现不正常。军马在作战命令下达之前,士兵们还没得到消息时军马就昂首长嘶,既表示胜利信心也为自己的将会战死而哀鸣。

人是万物之灵,在重大事件来临之前会有不同程度的预感,而且预感的准确性是相当高的。预感和推测以及测算、规划等是性质不同的。例如某人发生了车祸,事先就有预感,而在事情发生之前并无任何苗头显示。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上帝能前知并向人传达了某种信息。

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的政治风云。有些巨大变化是预言家所没有想到的,然而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事实。上帝创造了人的命运,在命运脚下无论多聪明的人或多么有权威的人也束手无策。谁也没有办法使自己的头发变白或变黑,更没有办法长生不老。在足球赛场上你明明把球踢进球门,但主裁判却说“不算进球”,你是任何办法都没有。上帝就是人的命运的主裁判,他的裁判有时明显的不合理而你也无可奈何。就连孔子是大圣人他也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耶稣也在没有任何罪过的情况下被钉十字架。说明上帝是主观而又独裁,他不顾人们高兴不高兴。上帝发怒时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雨,把喜玛拉雅山都淹没了,他要灭绝全人类,只有挪亚一家人躲在方形的大木船里得以存活下来,上帝的威严是无法抗拒的。上帝有上帝的是非观,我们赞成也好反对也好,上帝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而行。我们要了解他的意志、顺从他的意志,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他的意志而改造他的意志。用容易使人听懂的话说,要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并且也只能根据大自然的规律而改造自然状况。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在研究范围。

孔子提倡通过“格物”来认识主宰宇宙的上帝,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活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

我按照孔子的关于格物的思路写出了以上关于自然界的现象,并吸取了以色列人的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理论。但是,孔子的有神论和西方的有神论也有不同之处。首先,关于“上帝”这个名词不是外来的,而是孔子的创造或“中国制造”。以色列的《旧约》称上帝为“耶和华”;天主教称上帝为“天主”;耶稣教称上帝为“圣天父”。而称宇宙主宰为“上帝”的,首先发现于孔子的著作。孔子在《诗经·大雅》里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上列诗句难解释的在“莫”字,如果解释为“慕”,则为“仰慕”的意思。把这诗写成白话就是“伟大的上帝啊!你到了人间是多么的威严显赫。你考察四面八方,寻找仰慕你的人。”这可能是在祭典上唱的一首歌,而被孔子记录下来了。当《圣经》传入中国以后,翻译这书的人把宇宙的主宰翻译为“上帝”但也有的释本翻 译为“神”。孔子在多数情况下称上帝为“天”,而称“神”的时候有时指上帝,有时指祖先的灵魂或别的小神。

孔子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大众是天的代表。人民大众看到的就等于是上天看到的,人民大众听到的就等于是上天听到的。”也就是说他把老百姓的地位看得和上帝的地位一样高,这是孔子的有神论思想的一大特色。而西方的有神论者却把全人类都看成是上帝的奴仆甚至是羊群,这是东西方在对神的认识上的不同之处。

孔子称君王为“天子”,即天的儿子。而把老百姓看做神的代表、天的代表,其地位在天子之上。孟子据此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理论。

孔子在《易经》里把“地在上,天在下”的现象称之为“泰”。在这里他把“地”代表老百姓或被领导者,而把“天”代表君王或领导者。他认为只有老百姓的地位高高在上,国家才能有“安泰”的局面。

孔子在《易经》里又把上帝比做“乾元”。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孔子这段话描述了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意思深奥,我实在无能力给以翻译。难怪西方人说上帝完成了三大工程:一是创造了地球;二是创造了人类;三是创造了圣经和中国的易经,说明易经也是研究不完的课题。

我的体会,这段话大致是这样子:“伟大的上帝啊!万物由于你的创造而出现。日月星辰都是你创造的,所以你是宇宙的主宰。由于你的指挥,世界上才有了云和雨、各种品物包括动植物等有形体的东西才能够出现”。“大明”是指太阳。由于有太阳能落下又升起,地球上才有了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

但是“时乘六龙以御天”以下的话就属预言,不好理解了。

“六龙”是什么?几十年前人们理解为飞机,后来宇宙飞船出现又认为是指宇宙飞船。但现在的飞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御天”,即统治太空的程度,所以今后还可能有大的发展。

“乾道变化”是指发展和进化。“各正性命”是说出现了更多的物种。“保合”是指数量增多。“太和”是指质量提高。“贞”是与天地共存的意思。对于核武器的出现,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看法。西方人根据《圣经》推断,认为是世界末日和人类毁灭的苗头。而中国人根据《易经》的推断却认为是保卫世界和平、防止国际大战的一种巨大的力量。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五十七年,而西方鼓吹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未发生。所以,对于孔子说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现在只能理解为核武器的出现而保卫了世界的和平,但也应理解为将来会有更大的发现或发明出现,使世界上真正出现“万国咸宁”的大好局面。孔子这段文字的前几句相当于《旧约》的《创世记》,后几句相当于《新约》的《启示录》。也就是说,孔子只用五十多个字就写出了以色列人的《圣经》的几千万字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大文笔在中国属首位,在世界也属首位。所以弟子们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再者,当时《旧约》尚未传入中国,而《新约》尚未出现,而孔子为什么能写了和《新旧约》相同的内容,这也被认为是“上帝旨意”一种凭证。

孔子对上帝的看法只用了十个字加以表达,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上帝的表现可用一个“健”字来形容。君子人应以此为榜样,要求自己在各方面不断进步,而且永不停步。

孔子认为,只要能按照这话的意思去做,你就可以成为“大人”,你的地位不但能和上帝平列,而且连上帝也让你三分。下面是孔子的一段精彩的文章,也是孔子得意之笔。见于易经的《彖辞》,其文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以上文章是孔子对“大人”的解释。作为大人他能德配天地,所以与天地合其德。他能明并日月,头脑的清楚明亮和行为的光明正大能与日月相比。他做事有步骤与四时一样有顺序。日月星辰的运转都是有顺序的,绝不是乱七八糟。一天就是一天,一天等于二十年是不可能的。春天过后只能是夏天,要想春天过后就变为秋天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事不能犯急性病也不要犯慢性病。所谓“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要考虑做事的后果。上帝不考虑你的动机只考虑你做事的结果,如果结果好连鬼神都欢喜,如果结果不好这就是“凶”连鬼神也不饶你。

如果看准了你将要做的事对各方都有利,将会出现大吉大利的结果,你就大胆的去做。哪怕你走在上帝的前面上帝也不阻止你,你走在上帝的后面上帝也不催促你。这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意思。

所以孔子说:“连上帝都不阻挡我,何况是某些人呢?何况是鬼神呢?” 孔子又认为宇宙间有一种规律,而这种规律又不是按一般常理所能体会到的。有的事情按一般常理说是不能办到,然而冒险去办的结果却把事情办成了。所以他说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话,也就是对明明没有任何希望的事,而他却不死心拿死马当活马治,然而坚持不懈的结果却把原来没有希望的事情办成了。有的癌症患者经科学鉴定没有任何存活的希望,然而他不死心,千方百计的寻找医治的办法,结果居然能存活下来。说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话不是主观唯心论,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唯物思想。

孔子在晚年才开始写书,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当时没有纸和笔只能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像这样大的工作量实在不能想象是怎样完成的。恐怕他自己也不相信能够完成,然而毕竟完成了。这也证明他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理。由于孔子的理论在任何时代都有适用之处,就连反对他的人实质上所持有的也仍是孔子的某种观点,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他不断地创造时代潮流而又随着时 代朝流而进。连焚书坑儒的李斯和秦始皇又何尝不是孔子的门徒,只不过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阴用其言,而阳弃其身”罢了,表面上反对他而骨子里仍然采取的是他的某种做法。

向上帝祷告是有神论者的共同点,孔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孔子病了,门徒劝他祷告,孔子说:“某之祷久矣。”也就是说他不但知道祷告,而且已经祷告很长时间了。另外,对“久”字可有三种理解:一是祷告时间很长;二是祷告的次数很多;三是对祷告已有多年的历史,但也可能三者皆备。正因为孔子有祷告一说,后来人们把儒家列为宗教,孔子成为儒教的教主。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回教合称为五大宗教。但过去在大多数老百姓习俗中只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很少有人把孔子当做神来供奉。所以解放后国家只承认四种宗教,儒教这个名词也就在社会上消失。

孔子虽也祷告,但对祷告的看法和其他宗教不同。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也就是说犯了大罪,得罪了老天爷,你祷告也没有用,关键还在你个人行为的好坏。有些犯罪分子在逃避刑罚方面所用手段极其精巧,然而最终难逃法网。所以总结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

其他宗教和孔子的看法不同。别管犯了多大罪,只要在神前祷告全可以免罪或减罪。所以美国人说:“没有一个小偷在行窃时不祷告的”。按一些外国人的想法,只有在上帝面前犯罪才是最大的犯罪,其他犯罪都是次要的,而且是经祷告、忏悔也是能获得神的赦免的。

而孔子的看法却是:在人的面前犯罪就是在天的面前犯罪,怎样祷告也没有作用。江泽民主席在宗教事务会议上说:“不了解宗教就不了解世界。”

比如说,你认为耶稣是以色列人就在以色列人面前赞扬耶酥,你必然会受到反对甚至怒斥。《圣经》的前一部分叫《旧约全书》,后一部分叫《新约全书》,以色列人只承认《旧约》而不承认《新约》。所以不承认耶稣,而且把基督教视为“邪教”。以色列信仰的是“以色列教”,信仰《旧约全书》。大体意思是:以色列人的祖先有个叫雅各的,后来更名为以色列。以色列娶了四个妻子,生了十二个儿子,有了一个大的家族。后因旱灾全家逃荒到了埃及,在埃及住了有几百年,家族人口繁多,和埃及人产生了矛盾。因为受不了埃及人的压迫有个名叫摩西的带领这个大家族逃回了以色列的老家,并且开始建立了一个国家,定为名以色列。以色列既是人名又是国名,以色列国分为十二个小国,其中十一个都在外国侵略下消失了,只剩下其中犹大国又称犹太国仍能留在原地,所以以色列人又称犹太人。《旧约全书》写的就是犹太人的家族史,其主要思想是解释摩西带领家族由埃及逃回老家的路上,由上帝向摩西下达的十条“戒命”。这部历史由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写起,写出历代祖先的事迹并写出历代的“先知”的教训和预言。因为这部书写的是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所定的条约,所以又叫《约书》,只能遵照执行,而不允许有新的解释。后来以色列出了一个革命者叫耶稣,他认为原来的约书条文太死,而且难以遵照执行,于是对条文做了新的解释。以色列人为此大 怒,迫使占领者罗马总督下令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门徒流落到罗马等国,继续宣扬耶稣的教诲。关于耶稣和门徒的历史、和门徒们之间的书信组编成一部新书,相当于耶稣和上帝定的新的条约,所以取名为《新约》。耶稣的门徒所成立的教会为基督教,既相信新约也相信旧约,新旧约合在一起称为《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王坦丁信奉了基督教,以后传遍欧洲和非洲,又传到俄罗斯,新大陆发现后又传到南北美和澳洲。

然而以色列人三千年来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原则,只信旧约不信新约。虽然流落在五大洲但坚持自己固有文化和习俗,不与外族人通婚,保持双层国藉。所以以色列虽然亡国已有几千年,但他们却始终保留固有文化,保留着家族姓氏和血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出头帮助他们在原以色列故地建立独立的以色列国,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在美国的资助下返回自己的老家。

在明朝时,就有四百多犹太人来到中国。但因中国文化的巨大优越性终于同化了他们,几代人以后就全变成了中国人。所以以色列复国以后其人民虽然来自世界各国,而却没有从中国回去的。

由于回到以色列的人其中也有信奉东正教和基督教的人,所以宗教情况繁杂而信奉旧教的仍占多数。

以色列人写的圣经虽不是一人所写,也不是一代人所写,然而却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篇文章。其结构之巧妙可说无以复加,其理论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艺术性也是无可比拟的。尤其其中的诗篇不但能朗诵而且能唱,使人能有一种艺术享受。凡是有教会的地方也是人群集中的地方,每每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天津的滨江道西边有个教堂,东边有个维斯理基督教会,造成过去的独一无二的繁华。

以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能战胜各种动物的原因在于以群体为优势。人若没有群体比起其他动物并无多大优势。孔子和耶稣推崇上帝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有利于人群,这种办法对组织生产和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群体的生活等各方面都是有利的。汉朝以“独尊儒术”而强大。罗马以崇拜基督而强大,虽因几次十字军东征而造成战乱,但耶稣教义却传遍几大洲。终因其精神文明而带动物质文明,致使原来落于中国的西方世界反而走在前面。由此看来,耶稣的教义又有胜于儒家的地方。但从另一面看,埃及、罗马、希腊等古国全灭亡了,而只有中国仍能屹立于世界,这又是中国的了不起的地方。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南北朝和唐代曾在中国盛行。后来佛教成为民俗,在人们心目中已觉不出是属于什么宗教。解放后,人们因受唯物主义教育信佛的人少而又少。近些年各地建庙、塑佛像实际上不过为旅游点缀,有信的,也不过求佛保佑,但对佛教经义却茫无所知了。

就宗教的角度说,现在是世界三大宗教鼎足三分。在西方看来,中国和东南亚以及日本、南北朝鲜信天、信孔子,所以仍属儒教,当然另外两大教是基督教和回教。宗教也是一种政治力理,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了解世界。

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纠纷说,几千年前曾是以色列的地方,但以色列被外来侵 略者赶走之后,巴勒斯坦人已经居住了几千年。五十多年前以色列人回来又占了巴勒斯坦很大地方,尤其是耶路撒冷,它是以色列人的神庙,又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但对信回教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它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这样的圣地是不能让人的。现在两方纠纷的根源在宗教,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另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已经扯皮近六十年,至今仍无解决办法,关键仍在宗教问题。所以也是应当了解的。以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看,哪种思想能适应客观环境,也就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就能存在下去,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琳琅满目,不管世界怎样变化它总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面。不管欺诈手段多么高妙,不管弄虚作假怎样天衣无缝,然而最后结果也敌不过“诚信”二字。孔子的思想也可说以诚信为基础,所以时至今日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精神力量。

孔子对“诚”和“信”的论述很多。如“不诚无物”、“民无信不立”等,但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也就是说,不带任何偏见的对世界上的事进行观察,它的未来前景可以预先知道。即其结果是好还是坏,必然能够预先知道。这里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以“诚”的态度来观察和判断才能达到前知的目的。举例来说,当日本开始进攻中国的时候;当法西斯进攻欧洲各国和苏联的时候;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这些战争一开始就不难看出其结局。所以有些情况能前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有人问孔子能不能知道“十世”以后的事。古人习惯以三十年为一世,所以十世就是三百年。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也就是说“连三千年以后的事我也能知道。”那么能知道三千年以后哪一件事情呢?孔子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意思就是:“三千年后也会有大智大慧的人发扬我的学说,我愿意等候三千年而不怀疑。” 因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不但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论述。即便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接受,但若干年后必然会有人继承他的学说而加以发扬光大。

孔子所说“百世”实际意思是“不论多少年以后”,不一定是三千年。事实上三百多年后到汉武帝时,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就占了统治地位。但儒者们却坚信孔子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要到公元二四四九年才能实现,因为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公元二四四九年才到三千年,但若从孔子逝世算起则会到公元二五二一年。一九五三年我到曲埠孔庙参观,见到大成殿内悬有大字条幅。上书:“三千年后,其道大光”这也只是表达孔门弟子的一种理想,还不能说是预言。

孔子的话能成为预言的见于《列子》一书。据《列子》说,孔子曾说:“五百年后西方有圣人出。” 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如果说此话时是五十岁,那么五百年后就到汉平帝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元年,这一年耶稣降生在以色列的伯利恒。所以孔子所指的“西方圣人”只能是耶稣。又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降生后有两个“东方博士”前去参拜耶稣,并且献上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东方博士”当然是孔子的门徒,是中国人。从而说明中国人承认耶稣已经走在以色列人的前面,耶稣虽是以色列人但是以色列人至今不承认耶稣,这种奇妙现象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二○○二年五月六日写至此)以上是我于二○○二年四月廿八日至五月六日共九天时间写的一些内容。因为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信笔而挥不成篇章。尤其对上帝创造人类的过程写得如同电视剧的“戏说”,态度很不严肃,想修改又无从下笔,于是就不想再写下去,仅作为一个资料保存,俟他日再写时之参考。日前,侄女婿李本信拿去看了几天并把全文都抄写了一遍。他说过去只上过中学,高中毕业后虽看了不少书而知识是零散的、不完全的,看了我的文章突然有一种大学毕业的感觉。因感到这篇文章太珍贵所以抄了下来,并希望我继续写下去。另外谈到文章中没有明确个人观点而要求我说说个人观点。我说我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狱,也不相信有鬼神。尤其不相信有灵魂,所以一个人住在深宅大院也不害怕。我不但不怕鬼,而且希望能发现鬼。如果发现了鬼说明我死后也能成鬼,我游览五湖四海也不用买飞机票,登上月球也不用坐飞船,甚至能离开太阳系、离开银河系而遨游宇宙,这是多么开心的事,可惜完全做不到。从这点说我可以说是唯物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的主要标志是承认客观存在,凡是客观存在都要承认。佛教认为人有“三生”,就是指过去的一生、现在的一生、未来的一生。你可以不承认三生,但是不能不承认使人认为人有三生的一些事例。《红楼梦》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就有早已互相认识的感觉,红楼梦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对“一见如故”这种感觉却不是虚构的。不承认人在某种情况下曾有这种感觉那就不是唯物的。又如,我初次到镇江金山寺就有重游故地的感觉,实际上在到金山寺之前连金山寺的照片我也没有见过。另一次我在泰山的歇马岭的路旁坐着休息,突然发现周围的景物和我过去在梦中所见到的景物完全相同。你说,我的梦又是怎么来的?

现在我通过对人的基因的思考,这些问题可说完全解决了。

我们知道,儿子的生命来源于父亲的一个细胞,而这个细胞里又有一个细胞核,而细胞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细胞核由圆球发展为葫芦形,再往前发展葫芦由中间断裂变为两个球体。到这时,原来的一个细胞里就有了两个细胞核,于是整个细胞也由球形变成葫芦形,进而分裂为两个细胞。就这样,两个变为四个,四个变为八个,八个变为十六个。按几何级数发展,不久时间就分裂为千万、万万个。但不管分裂成多少个而实际上仍然是原来的那一个。所以,儿子的细胞就是父亲的细胞,儿子的基因就是父亲的基因,而父亲的基因又是他的父亲的基因。确切地说,我们现代人的基因仍然是百万年前的人的基因。古人早已死了但基因仍在我们身上活着,所以我们的出生年龄虽然很短,但我们身体上的基因年龄,也就是生命年龄却不知已有几百万年。无论你是否承认然而这是客观事实。

也就是说,由地球上有生命时起我们就已来到世界。由有人类算起我们的生命也有百万年以上,如果百万年以前没有你,你不会从天而降。一般来说,儿子是父亲生的,然而实际上却是分出来的。“生”和“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从基因角度说,儿子的基因是父亲的基因的一部分,所以儿子的基因和父亲的基因年龄相同。而父亲的 基因又和祖父相同,而祖父又和他的祖父相同。我这样说,如果还听不明白可再举一例子,如果把一头蒜分成十瓣种在土里,过一段时间这十瓣蒜变成十头。请问这十头蒜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分“出来的,而不是”生“出来的。即便再种下去变成千头万头,但仍然是那原来的一头蒜的继续和发展,只不过数量变了,其基因仍然是原来的基因。

我说以上这么多的话,在于说明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这百万年以来的重大事件通过基因仍在我们脑中保留。例如,远古时期蛇类对人的危害最大,所以我们至今仍然怕蛇,明知是无毒蛇我们也怕,连婴儿见了蛇也怕。古代人类捉到一个小鸟、小动物则喜欢得不得了,所以至今连幼儿也喜欢小动物。古人的喜怒哀乐,即七情六欲无不在我们身上保留。甚至在历史上某些年代得过什么样的严重病症也在基因上刻有印记,所以医学上要考查家族病史。由此推断,在某朝某代我们见过某种景物、见到某种人物,难道就不会在基因上留有痕迹吗?正因如此,佛教徒认为人有“前生”。又因人类积累的经验多、推断能力强,所以又认为有“后生”。“三生”之说是唯心的,但是这种思想的产生却不是没有根据的。时至今日,我们认识了某位德高望重或在某方面能对我们有帮助的人,不免说句:“能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无形中也就承认有“三生”。另外,道教主张“参禅”,也就是静下心来回忆前生的事。比如说我是一九二八生,我要追想一九二八年以前的事,当然这是唯心的。听说达摩老祖为参禅“面壁”十九年,也就是脸朝墙壁静坐了十九年,终于悟出了某种真理宏扬了道教。而写《庄子》的庄周被道家尊为“南华老祖”,他写的书被尊为“南华经”。庄周曾说:“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外国人认为庄子说的“造物者”是指上帝,而“外生死无终始者”是预言耶稣。所以尊庄子为“中国的先知”。可叹我们的古书不但无法译成外文,甚至也无法翻译成白话文。别说易经等先秦的书,就是把唐诗、宋词译成白话文那么它的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人的灵魂是无限的。可以说,自从有上帝的时候就有我,而若干年后等到大圣人出现的时候而我也不会消失。庄子的话是能启发人思考。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人类仍然是百万年前的人类的一部分。由基因证明,现代人的基因和百万年前的人类的基因并无区别,或说并无太大的区别。由此推断,百万年以后的人类仍然是现代人的一部分。谁的子孙能延续到百万年那不好说,但百万年以后的人类肯定是现代人的子孙后代,那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因此,我们应当为百万年以后的人类设想,尽量给他们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百万年以前的祖先就给我们留下了有用的东西,例如对火的使用就是百万年前发明的,如果人类至今不知用火,真不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百万年并不是很长的时间,如果太阳还能燃烧十亿年,而百万年只是其千分之一,即便只能燃烧一亿年,而百万年只不过是其百分之一的时间。所以人类今后的时间长的很。

圣经里虽说有世界末日,但未明确时间。而说创造地球和人类共用了六天时间。但又说明这六天并不是日出日落的六天,而是“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也就是说应该把一天看成一千年再乘以一千。那么一千年乘以一千就是百万年,这和科学家推算的由猿变人用了百万年时间并不矛盾。况且耶稣也说他所说的话只是一个比喻,人 们应该由比喻领会其含义而不要把比喻看成事实。这样说来,圣经里所说的天堂、地狱、世界末日等都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其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思考。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过五千多年,这五千年和地球的年龄相比不过九牛一毫而已。所以人类社会仍处于青年时代,甚至可以说是童年或婴儿时代,所以人类社会的前景是美好的。共产主义和世界大同一定能够实现,这也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

所谓世界大同,同者,相同也。也就是人类的思想走向统一,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进而完成政治经济的统一。具体地说,儒教、佛教、道教、耶稣教、回教等五大宗教走向统一,另外唯心论和唯物论思想走向统一。

事实上,现在五大宗教的尖端思想已经统一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尖端也已经统一了,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侧面不同罢了。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即所有物质都是假象,物质本身是不存在的。而马列主义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客观存在,而存在是运动的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存在。如果把这话说的再明白一点,客观存在的是运动的形式,而不是物质。这两种理论所表达的是同一内容,甚至说两种理论可以划等号。我说这话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听不明白的。

我现在借用爱因斯坦的意思来说明这一问题。原来人们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后来人们发现物质的最小单位不是分子,而是构成分子的原子。爱因斯坦对原子加以研究才知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而在原子核周围又有电子、质子、中子等围绕着原子核急速的旋转。原子核密度大、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做一间屋,而原子核却只有小米粒大小,但它的重量却是整个原子的二分之一。所以爱因斯坦认为如果能使一个原子的原子核裂变,就能使其他原子产生连锁反映,形成一个大爆炸或释放出大量能量,后来专家们根据他的理论造出了原子弹。原子内部原有大量的空间,但由于有电子、质子等很小的粒子在急速旋转,所以使原子形成一个实体。

所以我们见到的各种东西表面上看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它的原子内部是急速的运动着的。所以马列主义哲学认为,没有运动也就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物质。儒家的易经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的关键在出现两仪。所谓两仪就是一阴一阳两种力量,正是因为有两种力量所以产生了运动,而天地万物又全由这种力量的运动而产生。这种理论也是和马列主义的矛盾定律相通的。

而从《圣经》的总体思想说,是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一切有形物质都是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只有真理不变,其他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黑格尔持此观点,也为马克思所接受。马克思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哲学,也是和黑格尔的启发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可见各种宗教的尖端思想,各种学派的尖端思想已有统一的趋势,这对促进历史的发展,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信息事业的迅速发展,更促进了思想统一的进程。所以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具体事件的矛盾将会上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奇妙的地球等节目,有的是进口的。摄制者的目的在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上帝的神奇安排,说明上帝的威严无法抗拒,从而进行有神论宣传。而我们播放的目的在于通过自然现象说明自然界自有它本身的规律,用不着神的安排,从而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我通过看电视增加了科学知识,加深了对唯物主义的认识。

例如,以前进入埃及法老墓中研究木乃伊的考古学家几乎全会在几个月或几年内死去,于是有人认为法老墓中有咒语,考古学家是中了咒语而死。通过看电视知道现已查明木乃伊及其周围有剧毒物,人在中毒时不能察觉,但时间不久就会死去。又如,我国有年代的历史由公元前八四一年开始,而此前的历史只有帝王的名子和重大事件,而没有具体的年代。近年中国历史学家发现商代天文记录中有“天复旦”三个字,经研究,知道所说是一种日蚀现象。就是早晨天亮不久,出现日蚀,天又黑了。但日蚀过去后天又恢复了明亮,好象出现了两个早晨。历史学家为求知道这次日蚀的具体年代求助于天文学家,我国的天文学家终于测出了“天复旦”的具体年代,这就使我国有年代的历史往前推了八百多年。这使我认识到,无论研究什么学问都得依靠科学,不相信科学是不行的

而通过看科教片,也产生了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一次见到医生把人的心脏取出来放在玻璃器皿里,而这心脏仍在不停的跳动,真使我毛骨悚然。

我们知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是物理学的重要原理。既是科学原理就无例外,有一个例外就不是科学。凡是静的东西如无外力推动它就不会动,而动的东西如无外力阻挡或推动它的力量消失,那么也不会静。

人体内的血液能够在人体内流动的原因在于心脏的推动。心脏一停,血液也就不流动了。由此可知血液的“动”在于心脏的“力”。但心脏也不过一个空壳,如果不在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给以压力,则心脏也不会反复不停扩张之后又收缩。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使心脏一张一缩。如果说心脏自己会动,就等于说桌子、椅子自己会动,完全否定了物理学原理,如果自然现象那就不必要再讨论,因为我想知道的是具体情况。然而谁又能说出其具体情况呢? 不但心脏的跳动原因不明,而胃的蠕动原因也不好理解。假如没有一种外力它们怎能自己会动,我们连自己身体的情况都弄不明白,怎么了解宇宙间的事情呢?所以这问题只有自己去想,不能光考虑别人说什么。

马克思说真理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只不过我们现在认识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应满足于已有的认识,而要认真的去追求。自己要走自己的路,而不要管别人怎样说。当哥白尼说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的时候,没有人不说他是胡说,是疯子。然而在说这话的时候地球确实正在转。

不要认为唯心论的东西全是无稽之谈,有些东西他只说对一半,然而也是可贵的。例如唯心论认为颜色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人的视觉的感觉而已。通过光学研究知道某种物体将光线全部吸收即呈黑色,全部反射就呈白色,而吸收一部分则呈红黄蓝等色,如果没有光线也就没有颜色,归根结底颜色本身也可以说并不存在。因为没有光 线就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视觉同样没有颜色。就如同声音,它是由于空气振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声浪在真空里不能传播。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声音,没有听觉也听不到声音。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说法也是相对的,因为宇宙没有边缘所以也就没有中心。为了工作方便,假定以地球为中心,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也叫夏历,那是我们的祖先远在夏朝以地球为中心而测算出来的,因为阴历有用于农时,故在农村仍用阴历,我们不能说它不科学。

(以上文章由二○○二年八月十六至廿八日写)

孔子的天道思想

(第二册)

二○○二年四月至八月于天津

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是说:“太阳由东方升起。”其实太阳并没有动,而动的是地球。但是你又找不出另外一句话能表达出“太阳升”这一现象,所以“地球中心说”虽说是不科学的,但仍然是有用的。比如你看看太阳或月亮就能够估计出当时是什么时间,无意中你仍然以地球为中心。

同样道理,我研究孔子的有神论并不是宣扬孔子的有神论,而是找寻孔子的论述中有没有对我们的思想有启发的理论。更确切地说,不是无用,而是有用。

现在我抄录孔子在“乾卦”里的一段话,可看看孔子的话是有用还是无用。“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以上这段话,直接翻译成白话也没有用,因为仍然不能明白说的是什么。

据我理解,这是说的某种事物发展的六个过程。

以人的一生为例,一般也要经过六个过程,确切地说要经过六个不同的年龄段。在六个年龄段中因为环境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自己的注意力和活动的重点要随着年龄的改变而转移。

初九,指人生第一阶段,大约在十岁前后或者说是五岁到十五岁这一年龄段。人好比在土壤下面破卵而出的小龙,但仍然要在地下潜藏一个时期,而不要钻出地面而企图有所作为,这就是“潜龙勿用”的意思。但并不是睡觉,而是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如果不学习而去从事其他活动,那就耽误了自己的一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好坏就关系到未来的前途,但关键问题仍在自身的努力。比如现在国家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制,这十年就是竞争过程,这十年内学习情况的优劣大体上就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命运。当然文盲成为百万富翁的人也是有的,但毕竟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现象。由古至今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没有不是在学业上有基础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是第二个年龄段,即二十岁前后,或说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一阶段好比小龙已经钻出地面,客观环境大有改变。到此阶段主要考虑的已不仅是学习,要确定自己的政治观点,要确定自己想干什么行业,要考虑建立自己的家庭。

总而言之,这一年龄段的成功与失败已不是全由自己的主观因素来决定。自己的主观努力至大能起到百分之五十的作用,而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就要看机遇。机遇是什 么?机遇仍不外是人,也就是说在此阶段关键问题是能否遇见能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人。

凡是能对你的事业、前途有帮助的人,哪怕只提醒你一句话,这种人对你来说,也属于“大人”。但是话又说回来,你如果没有前一阶段在学习上的努力,别人想帮助你也无能为力。另外,大人也要由你自己去找、去联系。机遇是有的,但是却需要去找,光坐等是不行的。

人的一生不外是往前走了一步或两步,而二十多岁的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以我来说,我二十二岁步入教师行列,可说一生只往前迈了一步,但这一步今日看来是迈对了,中间虽有波折,然而迎来一个美好的晚年。我要说我有什么本事那纯粹是吹牛,只不过赶上机遇而已。用孔子的话说,我是遇到了“大人”,用我的话说,应归功于党的领导。我的主观意志不过起了百分之五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孔子说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依此类推,就是到了三十岁前后,或说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这一年龄段就进入“九三”,所处环境和地位又有变化,自己的主观努力又起重要作用。人到了这个年龄在工作单位属于壮劳力,工作担子要比别人重,而且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也比较重,所以不得不整天忙忙碌碌不得休息。而且还要事事谨慎小心,防止意外的事情发生。甚至在晚上不工作的时候也要对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前思后想,检查一下是否有漏洞。但是只要把应注意的事情都能想到做到,那么不管面临的情况是何等的困难艰险,而你也能安然度过。所以孔子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一九五八年,我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和一些大学生、大中学教师、机关干部等数千人被送农场劳动。很多人唉声叹气一肚子苦闷也不敢说,在劳动上更是感到负担沉重打不起精神。而我却认为人的价值表现在对社会的奉献和自我牲的精神,至于别人如何对我、如何看我那是另外一回事,能不考虑就不考虑。所以对各项劳动任务我都能积极主动并超额完成,对打水、打饭以及搞卫生等小劳动,我也是带头去干。另外,写诗、写文章、搞壁报鼓动大家的情绪,每天晚睡早起,没有闲着的时候。后由农场转入工厂,我更是积极钻研技术成为技术能手,先后在农场和工厂干了二十一年,不但身体和精神没受损失,而且文化知识没有丢弃,所以后来又能重登讲坛,教授中专和高中古文课。这是和党的教育分不开,和马列主义的教育分不开,同时也和易经的哲理对我的启发分不开。因为易经的哲理是不知经过多少万年千锤百炼而形成,到孔子始成为文字。它不但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据说外国人是根据易经的数学理论而研究出计算机和电脑,而我对此茫无所知,真是太大的遗憾了。

以上这段话原意是解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可是拉远了。简单的说,人到了三十岁前后必须终日乾乾,奋力拼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以上这句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前后,事业上已经有了些基础,比三十岁时候的情况好多了,但是还要小心,如果不小心,仍会掉入陷井。“或跃在渊”就是要小心掉入陷井的意思。但是只要你有一个危机感,加以小心就会平安度过,并出现美好的前景,迎来九五的飞龙在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前后人一生的事业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好比由一个在地面爬行的土龙一跃而起飞上天空成为飞龙。在此情况下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寻找接班人和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就给自己的一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前功尽弃,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此点。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指年轻有为而又能继承自己事业的人。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到此年龄应注意培养儿孙,事业有成的还要注意培养助手、学生、徒子徒孙,对于执掌政权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更是突出的首要问题。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周文王他的武装实力足以灭商,然而他把这任务交由他儿子武王去完成。曹操的实力足以灭汉,然而他始终居于魏王的地位,而等自己死了之后由儿子去当皇帝。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指说不尽,然而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不但有司马师、司马昭继承他的事业,而且有孙子司马炎灭魏、灭蜀又灭吴,建立了四海统一的大晋王朝。

历史上失败的例子也很多,突出的是秦始皇和隋文帝。自公元四二○年国家分裂为南北朝,继之而起的是五胡乱华,国家混乱情况长达一百六十一年,直到隋文帝才统一中国,国家有了一个安定的局面。然而他死后才四年时间他儿子隋炀帝就把国家搞得不像样子,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掌权后才出现一个真正的稳定的局面。隋文帝的文治武功尤其是个人生活作风方面叫人无可指责,然而他的功劳后人也就无法再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事件,无论哪一朝帝王也比不了他的功劳,尤其是统一文字更是对中华文明无可比拟的贡献。欧洲为什么统一不了,关键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文字。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语言千差万别,而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可说全靠文字,中国字是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爱中国字要超过爱自己的生命。中国字虽不是秦始皇创造的,然而他能把六国的字体统一起来这个功劳也是无比重大的。总而言之,秦始皇的功劳远大于他的过失,然而就是因为没有把接班人问题解决好,他死之后胡亥、赵高合谋杀扶苏、杀李斯,使得天下大乱,秦始皇也就成为千古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

而孔子只用了“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八个字,指出了人的事业达到高峰时的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更是外国人无法想像的。

下面解释最后一句话: “上九:亢龙有悔。”

孔子对此自有解释,抄录于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也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岁前后事业已经有成,儿女也不用操心,吃穿住用等问题也已经解决,能有这种环境就该知足了,千万不要再贪得无厌了。如果再贪得无厌只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的日子在前面等着,所以说是“亢龙有悔”。亢者,不宜前进而前进之意也。例如:汉武帝不但当了皇帝而且把疆土扩大到西域,其武功是前所未有的,他的享受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仍不知足,幻想长生不老。于是往东海求神仙,更叫人炼仙丹给他服用,但是不但未能长生不老,反而中毒而死。民国时代有人当了总统还不死心,又自封为洪宪皇帝,结果引起蔡锷云南起义、各省宣布独立,迫不得已取消了皇帝称号,但国人责骂之声仍不绝于耳活活给气死了,死时年仅五十八岁。

近些年来,这样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有些当官的趁退休前的掌权日子想尽办法捞钱。捞到百万还不知足,进而捞到几千万,甚至有捞到上亿的仍不知足,其结果是把自己捞进监狱、捞上断头台。到了那种地步当然要后悔,然而悔之晚矣。

孔子这话是给贪得无厌的人敲一下警钟,读易经的人更应明白这层道理,懂得什么是进退存亡。我写以上这些只不过解释孔子在易经开头说的一句话。概括起来说,人在青少年时代应注重学习,学习好了才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有个好的职位。在进入壮年之后更应辛勤工作,不要误入岐途,这样到老年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成功之后仍要谨慎,不要头脑发热造成大的失误。而人生六个阶段又是天命的安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如果你在青少年时不学习,壮年时游手好闲,到了晚年肯定无好结果。所以虽说命由天定,实际命运仍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我认为孔子这话实质上是人类社会若干万年实践经验的结晶,不过由孔子写成文字而已,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我于十七岁时在天津崇化学会国学班听龚望老师讲易经,对孔子这段话谨记在心。近六十年时间可说一帆风顺,中年虽经风吹浪打而我依然闲庭信步,正因有风浪才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我实不能分辨我的思想是唯心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经六十年实践证明确是真理的东西,难道就不是真理吗?总之,不管孔子在易经里写的这段话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而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所以写出来并非多此一举。另外,我解释孔子这段话的意图也在于解释孔子的总体思想——即天命论。

当今世界有五十亿人,这五十亿人不外三种思想体系,即:无神论、有神论、天命论。有神论说服不了无神论,无神论说服不了有神论。然而无论是有神论或无神论全逃脱不了天命论。

天命论承认天,但是并不等于有神论。它是介于有神与无神之间的另外一种思想体系,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天命是什么?天命是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没有各种客观因素就没有天命。

构成天命的每一种因素孔子都称之为“机”。

两种以上的机相遇或会合称之为“机会”或“机遇”。

每一件事情的办成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机,有时需要若干个机,缺一不可。例如我写这篇文章至少要具备四个机。一是脑子里有可写的东西;二是有表达和书写的能力;三是有时间;四是有写字的地方。以上四个机如果少一个我这篇文章就 写不成。

这四个机具备才构成我有写这篇文章的命运。为什么说是命运呢?因为我只能掌握前两个机,而后两个机却要看客观条件,如果老天不给我后两个条件这篇文章也就写不成了。

人的一生所办理的各种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多种机碰到一起而构成,而人的主观因素所能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事情能否成功仍需要多种因素的会合,为了说明这一种现象孔子创造了一个词,就是“天命”二字。

现在人们因感到“天命”二字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改称“机遇”。然而机遇二字包括的内容只是“天命”的一部分,它和“时运”可说是同义词,而“天命”是指人的一生或重大事件。

我前面引用孔子在易经里说的一段话,可说是人的一生命运的总纲,其中就贯穿了天命的思想。具体地说,努力学习、认真的工作这是人的本分,也是通过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但是你的主观努力并不一定能达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大人”提拔你、帮助你,你也得不到合适的职位。另外,你辛勤劳动也不一定出效果,有了效果也不一定能为别人承认。即便你一帆风顺、飞龙在天也仍然有栽跟头、追悔莫及的时候。这是总结了人类社会多少代人的经历而发现的一条客观规律,不管你有多少聪明智慧,不管你有多么大的本领,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任何人也无法和这个规律抗争,所以只能说是天的意志,所以称之为天命。

但是,认识天命和不认识天命却大有区别。认识天命的人可以临危不惊、临难不惧;人不知而不愠;胜不骄、败不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遇有不顺时不怨天、不尤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认识天命、顺从天命。一个认识天命的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人是万物之灵,虽然在客观上抗拒不了天的力量,但是人的主观意志却应抗天,也就是说应该认识天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在这多种因素中有很多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掌握的因素,人只要能掌握了若干因素就有了扭转乾坤的力量。人不能和天的规律抗争,但是却可以以天的规律和天抗争,所以孔子只说“知命”而不说“认命”。“知命”是指认识抗天的条件,而“认命”却是向天投降,孔子是至死不投降的。人要抗天应至少具备四个条件,或说掌握四个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第一,考虑问题要从多数人的利益考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与天地合其德”。第二,要有调查研究和了解真实情况的能力。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与日月合其明”。第三,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与四时合其序”,该办的事办晚了固然不行,而办早了却更坏事。第四,有些事情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即是“吉”还是“凶“,应有先见之明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对这些事情多数人看不出其性质和解决办法,而鬼神能看出,自己也能看出。在此类事情上能和鬼神的看法一致,所以孔子说“与鬼神合其吉凶”。

所以只要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不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做到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孔子的话都是适用的。中国人能有坚强的生命力、战争力、凝聚力是和孔子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从历史上看,世界上除以色列之外再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华民族相比,以色列灭亡达三千年而又能复国,而中华民族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所谓“人定胜天”。用欧阳修的话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而自己掌握的因素越多越对自己有利。例如人都希望长寿但是这由不得自己,然而若能掌握一些长寿的因素那么多活十年二十年也许不成问题。过去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我现已七十五岁,身体没有毛病,骑自行车能跑几十里,看报不用戴眼镜。能有这样体格的原因第一是性格开朗,能嘻嘻哈哈就嘻嘻哈哈。第二是看书多,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书。古人说“明哲保身”原意是明白哲理才能保养身心,并不是叫人抱好人主义。一九五八年和我同去板桥农场的很多人没活到五十岁,主要原因是生气、不理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只是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于是气出毛病,一命呜呼。也有人在问题得到平反后几天时间就死了,原因很简单,原来认为自己“罪有应得”所以受点委屈能够忍受,而一旦得知自己无缘无故的被“改造”二十年,这种损失是无法形容的,不是心脏病发作就是脑充血,没等去医院就寿终正寝了。而我却因看易经、看庄子、看圣经、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而不看断章取义的“发展”出来的文章,自己心中有了一套“哲理”,于是不易想通的事也就想通了,这说明人的情绪是使人寿命或长或短的重要因素。至于其他方面我却无可奉告,因为我既抽烟又喝烟,而且不讲卫生、不喜运动,经常吃肥肉而胖不了。尤其怕打针、怕吃药,工作五十年没报销过几次医疗费。像我这样居然至今未死,其原因只能是一个字——命。而其他道理解释不通。

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只要缺一个或多一个因素就会使人的命运改观。而且在这些因素中也可能有几个客观因素一个主观因素,也可能有几个主观因素一个客观因素。有神论者强调客观因素,认为只要有上帝的帮助什么问题全解决了。无神论者认为主观因素是变化的根据,客观因素是变化的条件,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我在邓小平老人家复出之后由一个黑五类一夜之间变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客观因素,我连自身因素的百分之一也找不到。马寅初因建议控制人口的增长而被定为右派,他也挖不出自己有什么错误思想,也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外因而无内因。所以强调内因或强调外因都是片面的。

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既不在内因也不在外因,而在于时间。同样一句话在二十多年以前说出口就是反革命的,而在今天说就是正确的。所以人的“命”和“运”离不开“时”,所以叫“时运”。农业合作化本身并不是不对,而是实行的时间不对。现在家庭承包期是三十年,恐怕用不了三十年给他地他也不要了,那肯定还得走向合作,合作的先决条件是机械化,有了机械化自然会走向合作。又如,你买了十张彩票而一个奖也没中,而别人只买一张却中了大奖,你找不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买的时间不同,所以说别人有时运而你没有时运。易经的主题思想在说 明由于时间的变化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所以通过对时间的研究而找出变化的前景你也就有了“先见之明”。孔子说:“履霜坚冰至”,你见到地面上有霜就应知道结冰的日子不久就要来临,就应准备棉衣和冬煤。对于未来的情况谁也无法预测,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未来情况的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叫“机”或“天机”。孔子是研究天机并且是敢于泄露天机的人,他根据历史的发展和数理的推算知道中国在若干年后要出现一个物产丰富、人身自由的时代,他把这个时代取名“小康”,为什么叫小康我不理解,反正名字是他起的。而促使小康社会实现的决定因素不在群众而在“圣人”,而圣人又在什么时候出现呢?孔子说是百世,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孔了对未来情况的推断能力是无人能够比拟的。

孔子说圣人的出现时间要在“百世”之后,儒者们硬说一世是三十年,百世是三千年,于是在孔庙里挂出“三千年后,其道大光”的横幅,其实错就错在对“世”的理解上。把三十年算作一世是没有根据的。秦始皇明确规定:一代皇帝称为一世,所以胡亥继位后称为秦二世,大体上说一世是二十五年而不是三十年。孔子说“百世”是说二千五百年而不是三千年。再者,由孔子时代到清朝末年,掌握全国政权的皇帝实际上有九十多个,民国之后虽已无皇帝,但是有国家领导人不能不算数。依此推断,也当在二十世纪末或二十一世纪初,小康社会和圣人出现。

以上关于年代的推算先不必争论,主要应该看一看有没有圣人。圣人是有条件的,不够条件的人们虽喊万岁也仍然不够条件。孔子把条件说的很清楚,那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等四项标准,够此标准的才合乎孔子说的“大人”或“圣人”标准。

以上说的四项标准也先不谈。我们就谈由于这样一个人的作用,能平反冤案一百万件,擦干他们的眼泪并使他们的子女抬起头来,有考高中、考大学、入团、入党,并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就这一件事来说就能称得起圣人。况且他使几千万知识分子不再称为“臭老九”,而且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他使几万万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耕耘的自主权,使一亩地的产量由一百多斤跨跃到一千多斤,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像有这样丰功伟绩的人是不是圣人?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行市场经济、保护私营工商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前所未有的提高。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天实现了,这样重大事件的因素在孔子时代就已产生,当时是属于“天机”,孔子不但能知道天机,而且敢于泄露天机。他说“梦见周公”,周公是小康社会的代名词,可见孔子只能预见到小康社会,预见到小康社会的具体景象并记在《礼运·大同篇》里,预见到小康社会实现的具体时间,而对“大同社会”只能预见其景象在时间上就说不清了。孔子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而不惑”三个字说得何等雄伟有力、何等自信。而马克思的预见就不完全准确了,他预见资本主义很快就会腐朽崩溃,并且是世界性的,同时也是通过世界性的阶级斗争而建成世界性的社会主义。然而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资本主义仍然有活力,世界性的阶级斗争除了苏联和中国之外,其他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并未出现。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德意志、南斯拉夫、苏联、蒙古等十个社会主义国家反而退回到资本主义。马克思没有预见到 股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没有预见到相对论的出现使科学的发展出现那么高的速度。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然而人们照他的话去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时间性。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搞早了,计划生育抓晚了。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现了对时间性的高度重视和高度的科学性分析。例如,确认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经济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而不提十年赶英国,十五年超美国。因为人家也在前进,我们无法预测。

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中国特色”四个字非常重要,这是说我们办事要以国情为根据,而不是以教条为根据。过去吃亏就吃在教条主义。马克思的话并没有错,错在根本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不知道马克思究竟说过哪些话,而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马克思头上。例如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恐怕谁也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找不出这句话。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谁就能获得胜利,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因为出了一个好的领导人而由困境中走出,并实现了小康。而苏联出了一个戈尔巴乔夫而使国家解体。这种客观现实促使我研究天命论。天命论不是唯心论,而是客观世界的现实在我头脑里的反映。

我学习马列主义的第一课就是社会发展史。即由原始共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强调的说明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规律。既然是规律就不能有例外,九个九只能是八十一而不能是八十二,然而现在竟出现了八十二,不是运算的毛病就是规律的毛病。苏联和东欧不但倒退回资本主义,而且把有神论的大旗举的比美国还要高。东正教的势力成为基督教派中一个强大的势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找到多种原因,然而不能排除的一个原因就是“天命”。从内因说,苏联即便经济、政治上存在问题,但是比中国在文革时期的情况好的多。从外因说,国际上虽有反苏势力,但在当时主要矛头是指向中国,中美关系实质上已断交,连大使也撤走了。所以无论从外因、从内因说苏联不会解体,即便解体也应由量变到质变。然而苏联的变化是未经量变而出现质变,尤其是军事力量毫未削弱,更是没经量变的一个证明。这也否定了马克思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先由量变而达到质变的规律,另外,通过此事也否定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说法。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上提议“停止中央委员的活动”,中央委员们居然连一个站起来反对的也没有。若在中国即便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也有人敢反对,而苏共的中央委员们连一个反对的也没有,于是戈尔巴乔夫的提议获得通过。

我在电视上特别注意这个镜头,感到实在是不可理解的怪事。那么多的中央委员却任由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摆布,并且因此而形成整个的苏联共产党由戈尔巴乔夫一人摆布。对此我不禁要问群众到哪里去了?群众对国家大事有没有发言权?群众有没有力量?群众是不是真正的英雄?

如果我不同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说法,那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我眼见到的事实是群众在关系到自身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却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我究竟相信什么?

从有神论的观点说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上帝的安排,但是这种说法又太空洞。世界上有五十亿人,而持此观点的不能少于三十亿人。就以国家说,除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四个无神论国家外,其他如美、英、法、俄、德、意、加拿大、西班牙、南北美、印度、日本等,凡是能说出名字的国家可说全是有神论国家。所以在人数上说有神论的说法占优势,然而真理是不能投票表决的,不能认为多数人赞成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但马克思又认为归根结底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所以马克思抨击的是教会而不是耶稣。而教会既不能和耶稣划等号,更不能和上帝划等号。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类要求得解放必须靠自身的努力,而没有神仙和皇帝来解救你。而圣经也说“天国是努力,只有努力的人能够进入天国。”马克思青年时代一直追随神学家黑格尔研究神学,后来发现天堂不在天上而在地球上,于是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仍然是有神论的。

毛泽东于一九五三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我信过教,信过康德主义,后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才得到了改造”。“改造”二字是双关词语,把袍子改成马褂叫“改造”,而把袍子扔了另做一件衣服就不叫改造。毛泽东这话实质上是向众人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因为根据教义只要有一天信仰,而终身不会改变。毛泽东的话一般人不能完全理解,而基督徒心领神会,这是给自己留个退路以便将来见上帝时表明自己已经当众表明自己是信仰上帝的。另外《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列为“老三篇”是用一篇古文改写的,古文原文没有上帝一词,而毛泽东在此文中提出上帝一词是让人有上帝的概念,另外着重说明只有上帝的力量才能搬走大山。话说到此,已经把话说完,另外加上一句“人民大众就是上帝”这是一种文字技巧,目的在掩盖主题思想,即把意见表达出来而不被别人抓住把柄。另外也是为抬高上帝的地位,把上帝和“人民大众”划等号,人民大众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当然也是至高无上的。毛泽东把他警卫部队定名为八三四一部队,含义是自己能活八十三岁,能领导革命四十一年,即从一九三五遵义会议到一九七六年的四十一年。在他逝世后人们才理解毛泽东是有神论和天命论者。凡是世上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超凡的智力,而智力达到一定高度无论是政治家或科学家,都自然而然的相信世界是由上帝主宰。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上做出巨大贡献,但他们对上帝的信仰至死不变。

我说以上这些是不是企图以有神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不是的,完全不是的。有神论者只知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指责别人。无论到哪个教会他们只宣讲经书内容绝不谈论政治,更不涉及任何领导人,对马列主义凡能吸收的地方全予以吸收。例如:为解决阶级矛盾他们以股票做为工资的一部分发给工人,使工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家,工人的利益和工厂挂勾当然就不会再造反。为了解决贫富不均他们兴办社会福利使残疾人和年老无力者也有生活出路,所以虽不实行计划生育而人口却不过速增长。尤其在国家的经济管理和企事业管理上更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犯教条主义。列宁说:“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这理论对社会主义有用,而对资本家同样有用。我以上说的有神论者不包括封建迷信的土地爷、灶王爷、五大仙以及形形色色的邪教,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孔子的易经更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息息相通,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最终奋斗目标不是死后升天,而是实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和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只不过是名词的不同,找不出区别在哪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都是科学的、先进的、正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就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尤其在中国除去马克思主义再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用西方的理论行吗?用孔子的理论行吗?全是行不通的。而我东拉西扯的说了那么多和马克思主义不相干甚至是不相容的话,其目的在扩充人们的思想领域。也就是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光是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就要耗去很大时间,更别说读圣经和孔子的著作。另外,看圣经只能了解字面上说的是什么,然而不理解其含义究竟是什么,所以看了也等于没看。再说读孔子的书,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容易,要说读易经就难了。易经把社会现象归结为八八六十四种,而每一种社会现象又分为六个时期或六个阶段的内容,而这六个时期的情况又各自不同。所以莫说看懂易经的含义就连看懂字面也非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不行。而我对易经、圣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尖端思想或多或少的有所理解,所以信笔一挥也能起到一个使人开阔思想的作用。对研究学问在的人来说应该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坚信不疑。

苏共为什么失去执政党地位,归根结底原因在对马列主义理解不深又执行不利。而在同一时间,中国共产党反而前所未有的壮大,归根结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所以理论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谈些问题不过提供参考,是对是错就很难全由个人想象。

我写的东西有的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我的思想是互相矛盾的。在考虑个人命运方面我是听天由命的,然而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我又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这篇文章也是既无篇章也无结构,也是受读论语的影响。孔子一会儿谈天道、谈天命,一会儿又说不谈“怪力乱神”,有的话语几个字而《乡党》篇竟长达六百多字。所以我感到别管怎样写只要把思想写出来就行,如考虑篇章反而把思想放跑了,根本写不成了。现在感到有必要说明此点以做交待。

(二○○二年九月十二日写至此)

下面再谈谈有关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是否理解天道。如果能够理解天道哪怕早晨才理解而在当天晚上就死去,那么你这一辈子也不白活。而像仲由这样的人虽然各方面都好,可是因为不能理解天道所以一辈子也就白活了。人都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如泰山。而仲由这样的人照这样下去活的没有价值,而将来的死也不会有价值。

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强调天道的重要性,并不是叫你到晚年才去研究天道。天道的作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天太平。” 上述目标达不到时可以独善其身,若能达到则可以兼善天下。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的生活情况非常贫困,只有一个吃饭的竹器和喝冷水的瓢,又住在低矮、破旧、狭小的小胡同里的房子里,此事若放在别人将会愁急得不得了,而颜回却仍然生活得很快乐。所以孔子用赞叹的口气说:“贤哉!颜回啊。”颜回这种表现说明他对孔子的天道的理解,所以得到孔子的赞叹。而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吃穿住用先不必说,远隔万里可以通电话,出门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坐在家里可以看电视。电视转播的足球赛比亲自坐在看台上看的还清楚,人民大会堂表演的节目你能看清演员的表情,而且唱腔道白还给你打出字幕,我们想想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古人好得太多了。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感到很幸福,内心深处仍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向往绝对的幸福、快乐和自由,在心理上存在一种不平衡,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活得又苦又累。原因在哪里?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道”的理解。孔子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尤其使他悲痛的是唯一个能继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颜回也英年早逝。他的政治主张在鲁国得不到支持,于是周游列国去游说,而在列国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被别人赶的东奔西跑,“畏于匡,饿于陈蔡”。最后回到鲁国教书,但是收的学费又低得很,只要送给他一捆干肉就可以无定期学下去,所以至今仍把学费称为“束修”,修者干肉也,束者一小捆也。但今日的“束修”就不止一捆干肉,少说也得一口整猪,学费高的地方一进校门就得先拿几万元,买猪能买一大群。而孔子处于那种穷困环境不但不烦恼而却能活得很快乐。

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也就是:“吃点粗粮,喝点白水,把自己的胳膊弯起来枕在头下睡觉也仍然有乐趣在其中。如果叫我做那不义的事而升官发财我是不干的。我是把富贵看得和天上飘的一小块云彩一样淡薄。” 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例如朱自清教授宁愿全家挨饿也不去领美国人施舍的洋白面粉。李白、杜甫、白居易以至南宋的陆游,他们在那样的艰困生活和那样不公正的对待下还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诗篇。王羲之的书法、曹雪芹的小说不但空前而且绝后,在今后的历史上不易再现。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他们心中有个“道”。“道”是什么?

道是一种客观存在,道是一种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有多种侧面,从各个侧面观看道的内容全不一样,然而实质上仍然是一个。

从经济看它是发财之道;从政治看它是治国之道;从军事看它是取胜之道;从医学看它是养身、治病之道;从人生看它是决定人的命运之道,正如一首苏东坡的诗所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上此山中。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如果把天地二字解释为地球,这句话就好懂了,也就是说“道”是地球的妈妈。在没有地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道,由于有了道以后才产生地球,所以“道”是“天地之母”。再说的明白一点,在没有地球的时候就有了物理学定律,正是因为有了物理学定律以后才有了地球。依此推想,在太阳系、银河系产生之前,已经有了物理学定律,而物理学定律的简称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一种。

老子说的“道”和易经是相通的。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宇宙中产生了阴阳两种力量的时候才开始有“道”。而在这两种力量产生之前宇宙是一片空白,什么全没有,所以称之为“无极”。无极产生太极,有了太极的时候就有了阴阳两种力量,有了两种力量就有了运动,有了运动就有了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运动也就没有客观存在,也就没有天地万物。说来说去和马克思的理论跑到一条路上去了。

对以上理论都不如基督教的圣经表达的生动、简洁而又能容易使人理解。圣经的表达方法是:由于有了上帝才有了一男一女,男的叫亚当,女的叫夏娃,又由于有亚当和夏娃才有了全人类。圣经的特点是以说故事的方法说明多方面的客观规律,但是要理解深透也是不容易的。易经和圣经有多方面相通的地方,但易经说的抽象,圣经说的具体。例如圣经里记耶稣说:“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跟随我的人必然得救。”所以信教的人只要信就行了,不用再费多少脑子。

而孔子说的易经的道却是曲折、复杂、千变万化的,而且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想象。而且从数理说它不用十进制,不是由一到

二、到

三、到四,一直到十这样一步步上升,而是只用零和一两个数字搭配往上跳动。现在的计算机为什么比算盘的运算要快千百倍就是因为它采用的是易经的二进制。计算数字是如此而推测问题也是如此,表现在事物的发展形式上有时不经量变而质变。例如西藏由奴隶社会一变而为社会主义社会,粮食由亩产百斤而一跃达到亩产千斤,所以“跨跃式发展”的说法和易经的道理是相通的。在一般人印象里一是最小的数字,而在易经里一却是最大的数字。有了一,一切数字全能产生,而没有一就没有数字。例如,在一后面加一个零是十,加两个零是一百,加四个零是一万,如果把百千万前面的一字去掉就只剩下了零,即什么全没有了。在社会现象上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君子可以战胜十个小人,而一个小人可以战胜十个君子,关键是君子小人所在的位置。一个秦桧可以战胜十个岳飞,一个林彪可以迫害一大批老干部,而一个邓小平的坚强领导却改变了十三亿人的命运,小人不再得势。

“夏至一阴生”是说阴的力量虽小但它却是一个无敌的力量。虽然表面上看天气一天天变热,然而实质上太阳由这天起开始南移,热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冷的力量,东南风将会一天天软弱无力,而西北风将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现象到了冬至又立即往反面发展,出现“冬至一阳生”的局面。太阳由这天开始北移,表面上看天气一天 天更冷,然而阳气的力量却在不断的增大,由一变为二,由二变为三,到了三月份就形成“三阳开泰”,阳的力量处于绝对的优势,而阴的力量再也招架不住了。所以说“季节不饶人,年龄不饶人”谁也抗拒不了季节,谁也抗拒不了衰老。这就是孔子的“天道”的内容之一。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实际上孔子对“言性”与“天道”并未少说,关键是人的智慧高低不同,所以听了也是白听。只有颜回、曾参两人能听懂,以后曾参传给孔子的孙子名叫子思的,子思又传给孟子。孟子为了宣扬孔子的学说也走访了梁惠王、齐宣王等人,但他的“仁义之道”始终无人理睬,只好回山东老家著书,写了《孟子》七篇,对孔子的学说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学说才占了上风。然而到唐代由于佛教思想占了上风,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带头写出好的理论文章以宣扬孔子的学说。同时诗人们也写出了大量的好的诗歌颂扬孔子所提出的道德情操,终于使儒家思想战胜了佛教思想,并使中华文化放出耀眼的光彩。

到了宋代,朱熹等人对孔子的有关天道的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发挥,然而却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尚空谈而脱离实际,以至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而导致宋王朝的复灭。到了明代王阳明发扬了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和性善说,使儒家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占了统治地位。清代更以孔子的思想为正统思想,曾国藩高举孔子的旗帜战胜了太平天国,然而却因这种思想的博大精深、琳琅满目而导致妄自尊大、闭关自守,而导致和世界潮流脱节无力抵挡列强的入侵。五四运动后的六十余年时间虽打倒孔家店,然而孔子的理论已形成民俗。改革开放后更以爱国守法、诚信待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见义勇为等做为以德治国的内容,并且以法律形式加以肯定。尤其是孔子理想的小康社会两千多年没能实现而现在实现了。一九九九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为了庆祝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周年,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祭祀大典,并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华人和国际友人,中央电视台做了实况广播。这也说明孔子的思想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然而对于孔子有关“天命”和“天道”的论述,人们理解的不多。

对于孔子论述的天道,不但现代人理解的不多,就连他的弟子们也理解的不多。他先后有三千弟子,其中身通礼仪、骑射、架车、书法、文章、数学、音乐等六门功课的就有七十二人,然而只有一个理解天道的颜回却死了。再讲这个问题多数人都不感兴趣,于是孔子说:“予欲无言”,什么话全不说了。

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意思是: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记录什么呢?因为子贡的文笔好,大家推举他记录孔子的言行。孔子死后弟子们聚会在孔子坟前回忆孔子生前的言行,三年后才大哭一场离去。而子贡独自一人留下又用了三年时间整理资料,也就是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才写出一部《论语》。后因秦始皇把此书列为禁书予以焚烧,到汉代解除禁令,诗经等几部书出现了。而《书经》是由一位九十岁的叫伏生的老人背诵,由别人记录下来的。而《乐经》却至今仍未发现。其禁书中的《论语》是孔子的后人把它在盖屋时泥在墙里,后来 刘邦的孙子封为鲁恭王,占据了孔家的屋,在拆屋翻盖时发现了大量竹简。然而在拆墙时就把竹简搞乱了,于是就不论先后次序的用皮条给以暂时穿在一起,以待研究。而抄这书的人因感内容不衔接只好把能连接的话凑一两句,前面加上“子曰”。例如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明显可以看出既然用“亦”字说明前面还有话,因为“亦”当讲做“也”,可见孔子必然先说了一件或几件快乐的事之后,才说“学习也很快乐。”然而这书发现之后即被定为“经书”,谁还敢改动。直到一九四六年才经严范荪先生的学生石松亭把论语整理成一本完整的书并出版了两千册,书名定为《论语正》。一九四九年徐悲鸿把此书献给毛主席,毛主席亲笔给徐悲鸿回信说:“《论语证》一书看过。此人是个人才,应予安置。”但未提能否再出版。六六年文革开始时,石松亭因担任天津人民政协文史研究组组长的身分及“宣传旧文化”等罪名就被抄家,并遣送到四川,七十年代初才又回天津。他想把《论语正》再加研究和解释,问我是否还保存此书,我把仅存的一本《论语正》也给了他。没想到后来在批林批孔时他被捕入狱,以后因病住进监狱内的医院,并死在医院。在病危时他女儿石慎聪被允许进医院探视,石老师唯一愿望是希望我能去医院和他见上一面,但是他的愿望不能实现。因为他当时的情况是关押审察并未判决,近亲属探视已属特例,我是他的学生连亲属也不是所以是不能容许接见的。不过他女儿能把他这句话告诉我,我也就明白他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对孔子的思想研究下去。石松亭老师研究孔子主要参照易经和圣经,而我除此之外还参照现代科学和马列主义。我不考虑会有什么结果,只为体现人生价值。孔子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代表,他的遗产也留给了全世界,哪怕只解释清楚了他的一句话也是对社会的一项贡献。

刚才本来谈论子贡和孔子的谈话,但又扯到别的问题上去了,还是把话拉回来继续研究孔子的谈话。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兴焉,天何言哉?” 孔子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其含义我们写一本书也写不完。

孔子这句话首先肯定有个天,而天又是有意志的,但是天的意志不是用语言表达,而是用事实表达。由于地球的地轴有个倾斜度,通过绕太阳的公转而行成春夏秋冬才能有动植物的生存,这是天的意志,而不是自然规律。如果说是规律就无例外,而月亮的地轴就不倾斜。如果是规律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而月亮上却没有昼夜,因为地球的自转如果说是由于地球公转的离心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那么月球和地球之间同样存在离心力和吸引力的关系(或称向心力),同样应该二十四小时自转一周。而却为什么我们只能看见月球的一个侧面而永远看不见它的另一面,这又有什么规律可言。再者,水和空气都是一种物质,既然地球上有水、有空气,而其他星球上也应当有。然而和地的距离很近的月球上却没有,这有什么规律可言。

当然规律是有的,没有规律就没有科学。不理解气象规律就无法进行天气预报。然而我们手中所掌握的这点规律毕竟是有限的,要想以有限的知识说明无限的宇宙只能是自找麻烦。“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不知道的事情你只应说不知 道。不应肯定的说没有。

有的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心里也不承认有上帝的人,而登上飞机后心中就默念“上帝保祐”。如果在飞行中出现不正常情况,他会大声喊上帝。结婚要选双日子,电话号码要八八八,要一六八,给他四四四或五一四、五二四、五七四,他打心眼里不愿要。上吊死过人的屋子他不愿住,旅馆十三号房间他不喜欢。贪污、欺骗、弄虚作假,举凡做伤天害理的事的时候心中全然没有上帝,而到了法庭上忽然想起上帝来了。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不谈人的死后情况,也就是不谈天堂,也不谈地狱。然而他指出你能见到事实由你自己去下结论。但应特别注意的是孔子的天道论并不是叫我们掉入唯心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亲身实践中找出经验和解决办法。对下列一段话来说是过去读过孔子书的人都能背诵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二字在汉、晋、隋唐、北宋一直都解释为“实践”“考查具体的事务”。到南宋时朱熹解释为“格去物欲”这个关键字的错误解释导致儒学走向唯心论和教条主义,到清代出现汉学、理学两派,汉学家仍坚持认为是“实践”。以上这段话和孔子提出的忠、恕、仁、义、勤、俭、智、信、廉、勇等都是孔子提倡的道德准则和办事原则。尤其强调时间观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要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所以孔子称为“圣之时者“。尤其在身处逆境、困境时更要有摆脱逆境、困境的办法。不要灰心,要有创新的勇气、见义勇为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惜牺牲性命而换取人生价值。

文天祥在牺牲后身上留个字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思想是孔子的天道思想的体现。孔子的天道思想不是消极的、唯心的,而是积极的、向上的,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只有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的放出光辉。

(二○○二年九月十七日写至此)

孔子的天道思想

(第三册)

二○○七年二月十二日题

什么叫天道?

前面写的两本所谈可以说全是有关天道的内容。天道是上天的语言,但是上天不是用语言说话,而是用事实说话。

我们考查一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事实,就可以知道天道的存在,从而解决思想问题,并找出自己的前进方向。

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就可以明白很多问题。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所以中国人称之为天河或银河。英美人称之为“牛奶之路”。银河是宇宙中一个大的星系,所以称为银河系。是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和无数的星云、星团构成。

如果在银河系以外看银河系,可以看出它不像球体而像怀表,中心厚而边缘薄。这个怀表的直径是十万光年。光年不是时间,而是计算距离的单位,也可说是个长度。

光的速度是每秒钟三十四万公里。它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做一光年,一光年等于十万亿公里,所以银河系的直径是十万亿公里再乘以十万,那就是一百万万亿公里。但是在上帝眼里银河系并不算大。若干个银河系组成一个星系,名字叫本恒星系。而本恒星系以外还有无数的外恒星系,外恒星系以外还有无限空间,要想知道这空间还有多远就不能用光年来计算。比光的速度更快的是人的脑子,太阳的光线射到地面要八分钟,而人的脑子可以在一秒钟内到达太阳。

人的脑子在一秒钟内可以达到几万万光年,然而人由生到死也想不到宇宙的边缘。如果有人说宇宙的边缘在某处,那么某处之外又是什么呢?

佛祖释迦牟尼说,人类居住世界叫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三千个大千世界构成宇宙。所以又把宇宙称为“三千大世界”,但此说仍有局限性,远不如中国的易经把宇宙称为“无极”更有科学性。

银河系内虽有千万、万万颗星球在运转,然而却是井然有序的在自己应走的车道 上飞速前进。谁也不撞谁,谁也不碰谁。

这难道是偶然现象吗?

我想,任何一个不存偏见的人、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也不会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在严格控制,那必然出现一团糟。你碰我、我撞你,连太阳这个星球也不知早已飞到哪里去了。

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天的语言、上帝的语言、黑格尔和孔子的语言。我们无法否定,如果否定就只有否定这种客观事实,因为上帝始终未发言。

所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兴焉,天何言哉!?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许多恒星之一,距离银河中心约有三万光年。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银河,就是银河系的星球在天空的密集部分。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无数小行星、彗星、流星等。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质量是地球的三十三万三千四百倍,表面温度是六千摄氏度,内部温度是一千五百万度,内部不断地进行原子核反应而产生大量的热能。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它们的卫星。

现依次论述如下:

水星按离太阳远近的次序为第一颗星。因为离太阳近所以绕太阳公转周期只八十八天,而自转期却长,需五十八天十五小时。所以谈不到昼夜和四季,温度高,当然也没有空气和水,它的体积也小,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五。

金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为第二颗星。公转周期是二百二十四点七天,自转周期是二百四十三天,而且是自东向西逆转,也就是太阳要从西边出来。金星是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因为金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运行轨道的内侧,当然我们在夜里看不见金星。

因以上原因,我们有时在天快亮时能见到它,所以称之为启明星。有时在日落之后在西方见到它,但不久也落入地平线,为之取名为长庚星。我国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

上帝在地球之外又设立八颗行星不是没有目的,也许其目的之一是叫我们看看这些星球存在的缺点,而明显的看出地球的优点。也表明上帝创造地球是费了多么大的心血。

地球按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这是第三颗行星。形状像球而略扁,赤道半径是六千三百七十八点二公里,极半径是六千三百五十六点八公里。和太阳的距离是一亿四千九

百五十九万七千八百九十二公里,绕太阳一周时间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自转一周时间是二十四小时。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人类和动植物因此可以生存。地球有一个卫星,即月亮。本身不发光却能反射太阳的光。直径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引力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绕地球一周为二十九点五天。只有一面永远朝向地球,故每月自转一周。根据月亮绕地球定的历法称阴历,全年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比太阳年差十一天。但按阴历可以准时看到月亮,如果没有月亮地球上将会枯燥乏味。

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称做一个天文单位。在此距离,地球上所需总的热量恰到好处。另外,还通过自转而有黑夜、白昼和春夏秋冬,这种优越性是其他任何星球所没有的。再看看其他星球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所言之不谬也。

在地球轨道内侧是金星,而外侧是火星。下面谈谈火星情况。

火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计为第四颗星。比地球小。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是六百八十七天,自转一周是二十四小时三十七分。颜色发红,周围有稀薄的大气,有两个小卫星。在火星探测器登上火星之前人们一直有个猜想,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甚至有比地球上的人类更聪明的人。然而经实地探测,才知火星上不但没有生命,甚至连水也没有。

如果火星上也没有生命,说明在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上能找到生命的希望就很小了。因为其温度远在摄氏零度以下,生物难以生存。

对火星情况已如上述,下面再谈有关木星的情况。

木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排列为第五颗星。绕太阳一周须经十一点八六年,而自转却很快,只需九小时五十分。而它的体积却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个,居然是地球的体积的一千二百九十五倍。另外,它的卫星多达十四个。

因为木星在地球轨道外侧而且个子也大容易见到它,又因为它每十二年在空中绕行一周,每年在周天移动周天的十二分之一。所以中国人以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定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数做为纪年,后来又冠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数,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既用以纪年又用以纪月、纪日,所以中国自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以来的历史全有准确的年代,甚至连月日也不差。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表示木星位置的十二个字,又可以用子鼠丑牛等十二种动物代替。只要记住自己的属相,那么自己的年龄就准确无误,所以古人把木星称之为岁星。关于木星的情况大体如此,下面再谈土星。

土星按离太阳远近的次序应排在第六位。绕太阳公周期约二十九点五年,自转周期为十小时二分。表面温度为零下一百五十度。体积比木星略小,比地球大七百五十倍。是九大行星中第二个大行星,有十个卫星。奇怪的是周围有明亮的环状物,称之为光环,是由冰和铁等组成。近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的飞船穿过光环接近土星不受任何障碍。我国古代称土星为镇星,是因为它将近三十年才环绕太阳一周,运行缓慢,好

象坚守阵地,所以称之为镇星。

如果地球也像土星那样三十年环绕太阳一周,那么冬季和夏季都要延长到七年半,恐怕谁也受不了。下面应谈天王星了。

天王星太阳系里的第七颗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约八十四年。光度较弱,用望远镜才能看到。表面温度接近摄氏零下二百度,周围有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甲烷即俗称的沼气。有五个卫星,并有八个光环。

关于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都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利用望远镜才观测到的,所以古书无有记载。

海王星是太阳系第八颗星。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百六十四点八年。光度弱,肉眼看不见。表面温度接近零下二百度。周围有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有两个卫星。冥王星按离太阳远近次序计为第九颗。在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二百四十八年。表面温度为零下二百二十度。有一颗卫星绕它运转。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星、最冷的星、最远的星,又是公转周期最长的星。

以上九大行星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要跟随太阳在银河系内运行。太阳在银河系内以每秒钟八公里的速度往前跑,一小时就要前进两万八千八百公里。当然地球除了自转公转外,也要在一小时内随太阳再跑两万八千八百公里。但这还不算完,因为银河系又是本恒星系的一员,所以银河系也以每秒八公里的速度在本恒星系内运行。这样说来,地球还得在一小时内多跑两万八千八百公里,两数相加就是五万九千六百公里,按近十二万华里。

而本恒星系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也在外恒星系内运行。这样说来,地球在宇宙内移动的位置还得再增加数字,那就得请教天文学家了。

我说以上内容全是科学事实,而这科学事实就表达了上帝的语言。

中国有十三亿人,比天上星球的数目要小得多。可是这十三亿人要没有人维持秩序,能在各方面井然有条吗?

别说是个国家,就是一个县、一个村、一所小学,如果没有人维持秩序也不行。可是我们看看天空有那么多星球,而且没有一个不在运动,然而却丝毫也不紊乱,不但不紊乱,而且其运行时间的准确程度使人不可思议。人虽是万物之灵,然而谁又能造出一种机器比星球的运转更精确,而且千年万年不出毛病。所以我们如果不怀偏见就应想一想,是不是在有一种力量在支配、在控制、在指挥,而这种力量是否有意志、有目的。

当然光凭这一点也许还不能使人信服,所以我才把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情况加以介绍。其中所有数字都是抄自官方出版书报绝无虚假,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找出答案。

首先谈谈地球怎样得到适宜的光和热。如果没有适宜的光和热,动植物就无法生存。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完成下列四件事,即:

一、制造光源和热源;

二、安排好地球和太阳的距离;

三、使地球能自己转动;

四、要有春夏秋冬。

要使地球上有光有热必须创造一个太阳。太阳的体积小了不行,热度不够也不行。所以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表面温度是六千度,内部温度是一千五百万度。如果没有这么高的温度,则地球上的亮度不够。现在太阳有了,进一步就要考虑地球和太阳的距离。

太远了不行。像冥王星温度在零下二百二十度,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也都在摄氏一百度以下,什么也活不了。但是太近更不行。像水星表面温度达千度以上,这更要命。所以把地球轨道安排在离太阳一亿五千万公里,在这个位置地球上有了一定的热,也有了一定的光。

我们要想把一块山芋烤好也得不停的转动,光烤一面也不行。所以地球必须有自转。

自转太快不行。木星自转一周是九小时五十分,白昼不到五小时,不利于植物生长。而自转太慢也不行。像金星自转周期是二百四十三天,等于没有自转。

根据人的需要,所以把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二十四小时。人的需要就是上帝的工作需要,地球为什么有自转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上帝的意志。如果扯到离心力、向心力等方面去,那纯粹是信口开河。月亮为什么不转?尤其是金星,不但不向东转,而且是向西逆转,这就更说不出任何理由了。

前面说的四件事已经完成三件,地球也转动起来了。然而日光只能射到赤道附近,故南北两半球的植物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很不利于生长。为解决此问题,所以又使地轴有个倾斜度,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动植物也就繁茂起来。

在此应特别提醒一句,那就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是属于派生的自然规律,而地轴的倾斜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意志,既说不出道理也找不出理由。只有一个理由,是上帝为满足人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我说的以上这些话实际上没有我自己的话,我只不过是把上帝的话翻译成人们能听懂的话罢了。如果说我翻译的不对,就请你来翻译。

别的不说,单说地轴有一个二十三度半的倾斜度问题,请问这是根据哪一条物理学定律而形成的。即使把全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专

家全请来,恐怕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在他们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只好说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一个科学术语,是用来吓唬或应付老百姓的一个托词。别管遇到任何解答不了的问题,只要说是“自然现象”就可以万事大吉。

用“自然现象”四个字来推托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它否定了“自然现象”的目的性。如果请一位皮肤科专家或生理学专家讲一讲“人的头发为什么能不断的增长?”他们能从多方面说出一大堆的头发能生长的道理,或许还能说出哪种洗头液对头发有好处,并说出其原理使人相信,因而还能达到促销作用赚上一笔。

然而这全是骗人的鬼话。

如果问他“头发和眉毛全长在人的身上,为什么头发增长而眉毛却不增长?”他们也只好拿出最后一件法宝:“自然现象”四个字。然而“自然现象”是有目的的。既然有目的就会有知觉、有意志,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确实存在。如果“自然现象”没有意志则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一是头发、眉毛全增长;

一是头发、眉毛全有固定长度,而不再增长; 另外也可能是眉毛不断增长,而头发却不增长。

然而事实上却没有出现上述情况,这就说明“自然现象”是有意志的。它的意志表现在:一是能使人美观,另是能使人得到保护作用。

杨贵妃虽然美丽,但是要把眉毛、头发剃了去,恐怕也不好看。

眉毛不但能使人好看,而且能挡住额头上流下来的汗水,保护了眼睛。但是却不应叫它增长,如果它增长就会挡住眼睛的视线,起到了反面作用。

而头发却起到安全帽的作用。另外,夏天能防晒,冬天能防冻。人身上不长毛而头上长毛,也更说明这个“自然现象”对人的头部的格外重视。

然而应说明,“自然现象”表现的是上帝的意志而不是人的意志。如果头发白了只能把它染黑,而无办法用自己的意志使它自己变黑。

综上所述,可见“自然现象”只不过是科学家们给“上帝意志”起的另外一个名称。事实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无论是哥白尼或达尔文,很少有人不相信上帝的意志。

因为无论是太阳系的构造、地球的构造、动植物的构造,尤其是人体的构造无不体现出上帝的意志。达文尔虽说人不是上帝创造,而意思却是说不是“直接”创造,而他的最后结论却是“天地万物全是上帝所创造”。生物界虽有竞争,然而优者未必胜,劣者未必败,决定的关键还在于“天择”。

据达尔文说,世界上的古猿分优、中、劣三种,最劣的一种在森林中斗不过前两种,于是被赶出森林,不得不在平原上寻找食物,生活条件差多了。他们要用腿在地面奔走,用脑寻找生活和居住等方面存活的出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他们汗流满面、劳苦终日才得饱食,这种最劣种的古猿却变成了人类。不是他们选择了上帝而是“上帝选择了他们”。

所以“物竞”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天择”。

以上内容是由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体,以至进化论,归结在一起是说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孔子说的天道。

天道就是上帝的意志。

孔子的天道和宗教不同之处,在于只谈世界,而不谈天堂,也不谈地狱。只谈现实而不谈来生。

人类未来的美好世界建立在地球之上而不是在天上。

(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写至此)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音乐家、数学家和体育爱好者。他的弟子三千人,而身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当然包括音乐、数学和体育,另外还包括书法。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一语双关的话。韶是尧舜时代的音乐,尧舜时代家天下还没有开始,是由德才兼备的人主持国家事务,不是由君王说了算,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尧舜时代的无比的向往。另外也说明韶乐确实艺术水平高,而孔子又是个音乐迷,听了一次音乐居然会三个月神魂颠倒,连肉味也吃不出来了。另据庄子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说明他不但有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精神,而且对音乐达到痴迷的程度。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搜集各地的民歌。光是好的民歌他就选择了三百零五首,歌词写在《诗经》里,而歌谱写在《乐经》里。不知秦始皇出于什么政治目的,把《乐经》也烧了。

我想,他秦始皇虽不愿意叫老百姓听音乐,而他自己不能不爱听音乐。将来秦始皇的陵墓打开时,《乐经》仍有一线的复出的希望。

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音乐?

因为音乐是上天向人们预示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段。无论词和曲虽是通过人的手写的,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凡写词曲的无不绞尽脑汁往好处写,然而写出的

东西好坏却不是自己能预料到的了。

有的词曲从字面看多有不吉利之词,然而内含大吉大利。也有的词曲虽盛赞繁华景象然流露的却是将亡之音。就连作者也是一时灵感冲动,恐怕叫他再照同样水平写一首,而他自己也再写不出来了。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者写这句歌词的时候确是根据当时国家危险的情况所写,没有考虑到这句话有多么高深的哲理。但这句话却意味着“否极泰来”之意。前面我已说过:太阳已到南纬二十三度半,也就是已到冬至。由这天开始阳光将向北移,表面上看天气还往冷处发展,而实质上阳刚的力量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巨大力量。为时不久,东风将会压倒西风,迎来春暖花开的明媚的春天。

田汉写的这首歌词再配上聂耳的曲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气壮山河的宣言。它使人激励、使人奋勇、使人为国家民族而献身。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唱的原因却又有了居安思危的新意。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我想再没有哪个国家的国歌能像中国的国歌这么响亮。

孔子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而音乐又是祯祥将至的最准确的信号。我们听听解放军进行曲和骑兵进行曲那种欢快、豪迈的曲调和一往无前的那种气概,正预示着百万雄师下江南和秋风扫落叶一样的追歼残敌。

而在同一时间也有另一种曲调,那就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恐怕跑出大陆容易再想回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国民党的太太小姐和歌女们当时最爱唱的歌曲,而他预示着什么?那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自从一九五三年我首次听到《歌唱祖国》这首歌曲,至今转眼五十年。五十年来长盛不衰,而且每唱一次就感到又多了一层值得歌唱的内容。正如孔子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凤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易经·乾卦)音乐既是大气候的反应,又预示着大气候。

南宋灭亡之前已有多首歌曲预示,如: 烟笼河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如: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却把杭州当汴州。

南宁气数已尽,虽有那么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努力和牺牲,但也回天无力。

陆游在《示儿》一诗写道: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说明他在绝望中仍坚定的抱有希望,也说明天下大事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音乐却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揭示了大气候的苗头。

孔子在他的言论中谈到关于“乐”的地方还不少,主要是提示学生们不要忽略了“乐”。因为也是孔子的天道的内容之一,不可不知也。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首在于乐,其次才是科学的落后。

天主教徒聚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唱歌,耶稣教徒聚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唱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汉族同胞一生中能唱几次歌,简直无法相比。对我来说可更是个“乐盲”,贝多芬的音乐好在哪里我就听不出来,而外国人听中国的京剧也摸不清头脑。学不了的东西大可不必硬学,关键是学习人家的精神。

西方社会在我国的明朝以前并不比我们进步。在明朝时,欧洲的意大利带头搞起了文艺复兴。也就是把原来认为已经古老过时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重新评价、重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高潮,如雕刻、绘画、音乐、戏曲、文学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顶点。在文化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政治上的民主,而民主又带动了科学,科学又带动生产力,生产力又产生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自一八四○年英国开始侵略我们,我们不但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站立起来,但仍闭关自守失掉了不少有利时机。

西方社会是有一整套的新的东西。我们学习西方不见得要学一整套,但是应当了解西方的整套的东西是什么。

了解西方的科学到比较容易,无论是导弹、卫星、原子弹、电脑、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甚至基因、克隆技术,凡外国人有的我们很快也能拥有,尤其在电子通讯产业上,在世界上我们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要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却不容易,因为思想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又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但应知道西方的企业管理等不少领域是和西方人的思想密切相连的,如果不了解西方人的思想,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来。

要想了解西方人的思想,我们必须先使自己的思想高于西方人的思想,只有居高临下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此情况下只有借助于孔子。凡是西方人有的思想,孔子的思想里差不多全有,而孔子有的思想西方人不一定有。

要想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出来,只有站在孔子的立场才能把话说彻底。好比在戏台

上演诸葛亮就得说诸葛亮的话,演周瑜就得说周瑜的话,演孔子就得说孔子的话。这是我的一种写文方法。

有关孔子的天命、天道、天理等思想内容可以说全来自有神论。我们可以借助孔子的有神论思想来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在了解了西方人的思想后,才能全面了解西方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一整套做法的情况。然后才能知道我们缺少的是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再说的简单明白一点:

有神论的宗旨在说明神对人的充满的大爱,而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爱。爱是基本原则,爱是总纲,纲举才能目张。所以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要以爱为指导思想。他们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又以博爱为重点。这是大体的情况,如果连大体情况都不能了解,具体情况就更难了解了。

这种爱的思想才是他们的动力的源泉,也是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我们是学还是不学,又用什么办法来学呢?

真是天大的难题。

有人可能会说我信口开河。难道那么多去过外国的人不了解外国,而你一个没走出过国门的人反而自认为对外国的事了解得很清楚,这不是怪事吗?

诚然如此。然而具体小事我确实了解的不多,但对于众所周知的大事我难道也不能了解吗?

举例说,里根当上了美国总统,而他的儿子却因失业就和别的失业人员一样去领救济金。而在中国不但总统的儿子不会失业,连县长、乡长的儿子也不会失业。现在下岗人员有几百万,其中有几个县长的儿子?恐怕连乡长的儿子也没有。

反过看,在中国又有几个当儿子的在他爹当了官之后能够不利用他父亲的权势给自己谋点好处。其实利用官员的权势的不仅是其子女,连七大姑八大姨也全沾光,甚至县长的汽车司机别人也得高看一眼。

在中国这种现象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为怪。而在外国像总统的儿子领救济金也不认为是怪事,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足为怪。

但是,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中国落后的不仅是科学和经济,而且在道德方面也有不如人家的地方。再举一例:

美国总统克林顿因和白宫实习女生莱温斯基有点不正当男女关系,在众议院有议员提出对总统弹劾,居然能获得半数以上赞成票得已通过。后来又经参议院表决,幸

而按宪法规定参议院弹劾总统需三分之一议员通过方能生效,所以弹劾总统案因参议院未获得三分之二的支持而告吹。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人家的民主。

当然,国情不同,对民主的理解也不同。

然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不同的地方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低,而且道德水平也低。在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他是陆海空军总司令,他一声令下,立即能发动一场战争。但是他要想发动一场“反右斗争”把成千上万的好人弄到台上批斗,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把副总统、国防部长和其他部长、州长们统统批斗一番,他不敢这样做。尤其是没有人能听他的。

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国家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所遭受的不应有的灾难,不应当把过失全推在某一个人身上。归根结底在于把孔子的以天理良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丢了,而又不能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来代替,出现了一种道德真空状态。只要对自己有蝇头大的好处,就不顾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儿子检举爹、妻子揭发丈夫,他们明知是违背良心的诬陷,然而只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也只好表现自己能响应上级号召。领导指到哪里自己就打到哪里,至于打的正确与否,那就与自己无关了。这场灾祸不是突然间就会来临的,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远自五四运动时,一方面打倒旧礼教,迎来了西方的进步思想马列主义。另一方面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扔掉了。

既然迎来了马列主义就应用心的学习一下马列主义。然而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连县团级以上老干部有几个读过资本论的,连介绍马克思思想的《反杜林论》恐怕也很少人知道。哪怕看看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能对马克斯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所以虽然口头上大喊按马克思的立场观点看问题,而对马克思说的是什么都茫无所知。于是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阶级斗争就是马列主义的唯一内容,认为阶级斗争是纲,其他一切都是目。

这就连孔子思想中的最宝贵的一点也扔掉了。那就是“考虑任何问题不能脱离时间性。”

五四运动时,无产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要想获得政权当然需要阶级斗争。但到四九年建国之后,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由于时间的变化各种情况也都变了,在此情况下仍然强调阶级斗争,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少数坏人还是有的,那就交给公安司法解决就行了,而不能把阶级斗争做为基本国策。但是又因为已把阶级斗争做

为国策,不斗又不行,于是又想方设法制造假想的敌人。

于是动用自己说的“阴谋”的办法,强迫知识分子说自己心中的“不满”,没有不满也得瞎编几句,否则过不了关。当这些人轻描淡写的说了几点意见之后,再给了添枝加叶、无限扩大,然后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这样一来,无论学校里或机关里,有点知识或技术水平的都劳改劳教去了,剩下的一些人都变得比绵羊还老实,说出话来全是歌功颂德,再无逆耳之音了,果然是伟大的胜利。而教学成绩和行政效果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了。

简而言之,斗完教师斗资本家,斗完资本家斗干部,无论当省长的、当县长的、当厂长的,甚至连小学当校长的无一不挨批挨斗。最后找不到可以斗的对象只好发动群众斗群众。群众斗群众的场面可伟大啦!先是几十人互斗,再是几百人、上千人,先是互扔石块、砖块,因为扔不远换成玻璃瓶子,一场武斗过后地面上碎瓶子能收几卡车。但这仍不过瘾,最后连真刀真枪也出现了。究竟为了什么?

谁也说不出为了什么,好像斗的本身就是目的。

谁能理解马克思倡导“阶级斗争”的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是“爱”而不是“恨”。

只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人,才能明白这一层道理。

马克思目睹了广大无产者饥寒交迫的情况,所以认为应该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其着眼点在对世界上最广大人群的一种热爱,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不为夺取政权,也不为个人名利着想。他的最终目的是想使世界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他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无数的革命先烈也正是在马克思的思想光辉照耀下而献身革命,可说“虽九死而不悔”。无产阶级在开创历史的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能有小挫而不会有大败。所以每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便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近二十多年,无论是来中国访问的客人或是我们国家出访的领导人,他们和我们的领导人见面后,无不异口同声的赞扬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伟大成绩。

然而他们的话并不完全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的成绩是有形的,而道德方面的提高是无形的。正因为邓小平理论使得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和智慧空前提高。

人与人之间可以开诚相见、无话不谈,而政府所想的也在于如何在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谋取各方面的利益。在物质生活和人身自由等各个方面,是我们的先人以至先人的先人所没想到的。

总而言之,这二十多年的提高应把思想道德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而物质生活的提

高放在第二位。

反过来说,我宁愿要二十多年前的艰苦生活,而不愿要那时候的政治空气。不但我会这样说,人人也都有这种感觉。所以说也只有中国人能了解中国,外国人是永远无法了解的。

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名符其实的史无前例。无论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而要和现在的情况比那就差的太多了。尤其是发展速度,那更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所没有的。

全国大中小城市别管是哪个城市,只要有几个月的时间没去,如果再去看看准是又变了一种模样。

至于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更是众所周知,也是几句话所不能说完的。

九一年六月廿四日,西郊区政府安排我们老教师和一些老干部到西郊疗养院去疗养。路经杨柳青时,见一家居民的大门上写有一幅很好的对联,我顺手抄了下来。对联内容是:“万里江山重见尧天舜月,九州草木共浴时雨春风。”我想,尧舜时代的情况也不过如此。这说明中华民族有了伟大的复兴,而远景更有无限的光明。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大的自豪是在我们国家出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不但能指导我们的国家,也能指导全世界,而我们自己却始终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

凡读了我的文章而又能有所理解的人,不但能对孔子有新的认识,对世界情况有新的认识,对马克思的学说有深一步的理解,而且对自身的前途命运以及人生价值会有一个新的思考。起码说你的思想领域放宽了,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知道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复杂性;知道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能放弃主观偏见,少走弯路。

在世界的东方出现孔子的同时,也在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位大哲学家,因而有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其后罗马兴起,不但吸收了希腊文明,而且接受了基督教思想,建成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国家,而且其统治时间维持千年之久。其后因宗教分裂又引起各民族间的分裂以至战争。由于各民族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但罗马帝国灭亡了,而且其优秀的文化也毁坏怠尽,甚至连史书也不复存在。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所以那时的欧洲称为“黑暗大陆”。人们在漫长的痛苦岁月中得出了经验教训,放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团结在基督教的旗帜下,寻找古老的甚至已经被遗忘的旧文化。由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古老的文化不但得到了复兴,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欧洲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已经历四百年而仍有其生命力。一方面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和道德两股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法律不但能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能保护知识产权等各种应由公民享有的权益,推动了科学发明和学术思想的发展。而道德不但弥补了法律的不足,而且比法律的要求更高级、更完善。

法律之能有力量在于司法力量的威慑和强制。而道德的后盾力量在于一种信仰,42 如果没有一种信仰力量,也就没有任何作用。

欧美各国信仰的是上帝、是耶稣。中国两千多年信仰的是孔子,孔子的力量超出任何时代的法律的力量。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秩序基本上是稳定的,而且**的时间短、规模也小,没有欧洲那样的长时间的大动荡。

由于孔子的超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和汉族文字的固定的准确的含意,使得中华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语言,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这才使得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始终没有文化中断的文明古国,又同时又是一个最新型的政治进步的国家。中国能有今日兴盛虽有多种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即便身在异域他乡,甚至在域外传几代人而仍以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待人处事,所以能够得到多助维持国家的强大。这是别的民族比不了的。

我们今后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但要借鉴中国本身的历史经验,也要借鉴外国的历史经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应认为已达顶点,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亦不可忽视者也。

(二○○二年十月四日写至此)

公元二○○二年十月四日写完以上内容之后即不拟再写。因为所写内容已达个人思想的顶点,好比登山在到达顶点之后,再往前走只能是下坡而不是上坡。二○○四年五月回安徽淮北濉溪故乡,侄女婿李本信见我所写后两卷内容大为惊叹。他认为我这书可说是百科全书,无论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人文,以及各家各派的尖端思想无所不包,而且行文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致入微,有时却又如滚滚大江一浪高过一浪,令人拍案叫绝、令人兴奋不已、夜不能寐。于是将以上文章四万四千余字全文恭录,附于家谱,做为传家之宝。惟望我再能写下去,再攀高峰。我听此言颇有感触,盖一篇文章能使人乐于阅读已属不易,若使人不但能阅读且能全文抄录之,则更是千百年来少有的。

列宁有句名言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

邓小平老人家倡导的一句名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的所有论点、论据、论证都来源于具体问题而不是教条,都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才能为人所接受。更应说明的是,我的很多论点是来源于我的老师们的教导和启发,很少有个人的发明创造。在神学方面我无限崇拜石松亭老师,而在哲学方面又是张申府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张老师的学问是一流的,所以我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也是一流的。

今年八月十八日我买到一份《文友报》,上面有张申府和张岱年、张崇年在一九

八一年的照片,并有“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的情况介绍”。早在一九二○年张申府和李大钊、陈独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虽是共产党最早的创办人,并且介绍了周恩来、朱德等很多人加入了共产党,可是他后来却脱离了政治埋头研究哲学,他是第一个把罗素的数理哲学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一九四七年和一九四八年我在大学学习时,张申府老师主讲哲学。他不但广泛的介绍了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并且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那时天津还为国民党所统治,在那种时代他居然敢去课堂上公开讲马列主义,说明他的胆量和魄力,同学们也以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张申府先生对马列主义深有研究,他认为应该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理解马列主义,而不应片面的强调阶级斗争。做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时时想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广大人民的利益,要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在历史上应尽的责任和使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应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不计个人利害,不管别人怎么说,但方向一定要正确。可以说正是由于张先生的一种浩然之气对我的感染,所以我敢想、敢干、敢说。我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今值二○○四年国庆节,重读两年前所写文章感到应把张先生的教诲写一写,也表明自己不忘本。

申府老师比我大三十多岁,我现已七十七岁,我想他已不在了。他虽是共产党的创始人,可是和毛泽东的观点不一致,所以在解放初期就被逐出学校大门,后因生活无着落经周总理安排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也就默默无闻了。而历史书上也只提共产党的创始人是李大钊和陈独秀,而不提张申府。但是“人亏天补”,他竟健康长寿,到八十年代他已九十多岁了。有美国一位大学者舒衡哲到北京访问他,并写了一本“张申府访谈录”,这位五四时代的风云人物才又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对这问题怎样解释呢?我的解释是“天意”。人的本事无论多么大也逃不脱天意的安排。只要能明白这一点,一切想不通的问题也就想通了。

不过应当明白的是,老天爷有时候也有偏心眼,所以有的人一辈子倒霉,而有的人一辈子走好时运。我说这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而我说的是客观事实。我说这话有错吗?你能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吗?

如果承认老天爷有偏心眼,就应研究一下老天为什么有偏心眼。道理很简单,就是老天对有的人看着顺眼,而对有的人看着不顺眼。根据这个道理你再研究一下哪些人在老天爷眼里顺眼,而又有哪些人被老天爷看着不顺眼。当然这就是一种学问了,不过这是人间一个大的学问。可是你有了这个学问之后,你就能知道哪些人能叫老天看着顺眼,而哪些人被老天看着不顺眼。

简单的说,你要想叫老天看你顺眼,你得承认老天的存在。你承认他,你才能顺他的意思去做。所以古人才总结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句话。

至于怎样才算顺天那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了。

我写这本书就是专门研究老天爷的心理,你若能知道老天爷的心理当然就会讨老天爷喜欢,只要老天喜欢你,你当然就会万事亨通了。

天上地下一切权柄都在老天手里,老天是宇宙间最大的物质力量,只要老天看重你而任何人对你也无可奈何。基督教称老天为上帝,以色列人称老天为耶和华,庄子称老天为造物者,老子称老天为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早上才明白天道,而在晚上死了,那么这人就不算白活一生。

我这书传达的是天道,也是耶稣的福音。凡能读我书的都是有福的。哪怕你一生一事无成,但是你只要确信头顶上有个天,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经过一生的研究确信有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任何人、任何时代、任何方法都无法推翻的客观真理。

(二○○四年十月四日写至此)

第二篇: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三篇:孔子思想

1、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2、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3、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4、自省 忠信

5、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6、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7、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8、无改于夫之道。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

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9、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0、“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

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1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12、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

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14、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

15、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16、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

少后悔

17、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19、“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提出“仁、义、礼”,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20、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

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21、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22、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

23、仲由字子路,端木赐 ,字子贡

24、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25、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第四篇:孔子外交思想

孔子外交思想之我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是中国外交实践蓬勃发展、外交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时期,原因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

西周衰微、各个独立主权国家产生、大国间争霸到最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剧烈变革。春秋战国期间的动荡不仅为秦国一统天下提供了准备条件,而且为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契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界先后形成了以管子为代表的霸权学派、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仁义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

代表的自然学派、以文仲和范蠡为代表的超限制学派、以苏秦和张仪为代表的谋略学派以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权力学派1。这些学派及其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古代中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最高成就。

春秋时期占据主流外交思想体系的应该说是理想主义,各诸侯国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些主流的公认的价值观念或者意识形态的规范和约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正是这个时期理想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信”曾一度是约束各个诸侯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这一点在有关于他的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孔子认为,一个由天子统治的恪守周礼的社会才算得上是完美的社会。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一直贯穿于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之中。“平天下”的理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之上推动各个诸侯国进行大一统。因此,孔子从自身及其学生的言行出发,向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不断努力,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孔子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礼”的思想的论述当中,本文主要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分析孔子为什么要兴“礼”、为什么看重“礼”和如何兴“礼”这三个问题,同时将孔子的外交思想与近现代的外交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孔子的外交思想对近现代外交思想的影响。

一、孔子为什么要兴“礼”

首先,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阶段。各诸侯国中违反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僭礼的人屡见不鲜,上至诸侯国的君主和臣子,下至庶民百姓对于“礼”都毫无遵守可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4连诸侯国的君主和正卿都做不到“礼”所规定的要求,可见当时社会之中制度的混乱局面。“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5连按照周礼

所规定的去侍奉君主都要被认为是在向君主谄媚,可见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孔子看来,天子应该有天子之礼,诸侯应该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天下才能够安定繁荣,正所谓孔子所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6。孔子的 这一思想中不乏流露出古代等级秩序的严格,而这对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第24页.2 《论语·八佾》第26章.引自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1版,5月第2次印刷.第38页.如无特殊说明,后文所引《论语》均出自此书,不再做单独说明.3 《论语·八佾》第10章.第31页.4 《论语·八佾》第1章.第26页.5 《论语·八佾》第18章.第34页.6 《论语·颜渊》第11章.第143页.其次,孔子所推崇的“仁义礼信”实际上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人而不仁,如礼何?”7孔子的学生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8中领悟到“仁先礼后”这个道理,因而受到了孔子的称赞9。

“仁义信”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追求,而“礼”是外在的表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孔子希望通过推崇和恢复周礼来规范人们外在的行为,然后由外及内地恢复和巩固人们内心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孔子的学生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10,即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便是“仁”。这正是孔子想要说明的道理。孔子认为,当人们内心的“仁义信”得以巩固和加强,尤其是君主和臣子,那么整个社会就不难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1的效果,不再需要用严峻的刑罚治国,这里

再次流露出孔子“礼治”和“德治”的思想。孔子的“礼治”“德治”思想并不仅仅限于治国,国家间交往、对国际关系的处理亦是如此,这种思想在近现代

国际关系思想中仍然存在,笔者在后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二、孔子为什么看重“礼”

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不可更动的根本,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所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对周礼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哪怕有他的学生说“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12孔子都会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3来表示自己不允许别人对于

周天子的讥讽。那么,“礼”真的有这么重要么?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14一句话概括出孔子认为“礼”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即使中原诸国没有君主,也比虽然有君主但是没有“礼”的“夷狄”要好。这说明孔子认为,如果发挥得当,“礼”的作用要大于一个君主的作用,治理国家最高水准在于百姓自治而不需要君主统治,再次突出了孔子“礼治”的重要思想。

除了上文所说的,“礼”可以帮助人们规范外在行为进而巩固内心“仁义信”等道德标准之外,“礼”还可以指导人们的其他道德标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5也再次说明了“礼”的重要性。

孔子不仅从“礼治”方面论证礼的重要性,而且从个体的角度也对“礼”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不知名,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16

孔子如此看重“礼”,因此他认为,关于“礼”的仪式、形式不能省,无论什么原因,否则外在仪式和形式的淡化就会造成当时社会不重视“礼”乃至僭礼的现象层出不穷。“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7孔子认为,为了维护“礼”,即便牺牲一头家畜也是在所不惜的,再次反映出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麻冕,礼也; 78 《论语·八佾》第3章.第27页.《论语·八佾》第8章.第29页.9 引文同上 10 《论语·颜渊》第1章.第138页.11 《论语·为政》第1章.第15页.12 《论语·八佾》第21章.第35页.13 引文同上 14 《论语·八佾》第5章.第28页.15 《论语·泰伯》第2章.第89页.16 《论语·尧曰》第3章.第241页.17 《论语·八佾》第17章.第33页.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18

孔子在这里又表示赞同用比较节俭的黑绸帽代替麻织帽,但是却不赞同臣子直接在堂上拜见君主,应该是先在堂下拜,而后在堂上再拜。两个事例相对比说明,孔子真正所在乎的是人们内心对于“礼”的重视,外在形式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在不涉及根本原则的情况下,孔子还是主张节俭的。戴不戴帽子和戴什么材料的帽子是两个问题,而和祭祀杀不杀羊,臣子在堂下有无叩拜是一类问题。这里也体现出孔子具有灵活性的一面,正所谓“大事讲原则,小事会变通”。

三、孔子如何兴“礼”

孔子深谙“礼”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推动兴“礼”,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孔子以身作则,第二个方面是孔子通过言行教诲学生以及为官者。

孔子的君臣父子各行其礼的政治伦理信念要求自己毕生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以及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在《论语·乡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处处符合“礼”的要求,表现出孔子是一个一举一动都符合周礼的正人君子。例如,“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9表现了孔子在朝的言谈举止,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和言行都不尽相同,也正所谓“看对象讲规矩”,体现孔子在朝知礼的一面。孔子对于“礼”的遵循也表现在自身衣食住行方面,例如“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20“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21

孔子对于学生和为官者的教诲中也无不体现兴“礼”的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2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4“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5这些教诲都告诉学生及为官者应当如何以“礼”约束自身的行为、治理国家、处理君臣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四、孔子“礼”思想与近现代国际关系

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解读,不难对于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孔子思想中的“礼”的含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礼意或礼仪,即表示对他人敬重的态度和各种仪式的程序和规则,二是礼制或礼法,即国内外的各种制度和法规等。那么孔子这两种关于“礼”的思想与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思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或者说在哪些方面是具有传承性的?

第一,孔子认为“礼”是强国之本,这个思想与当今学者普遍认同的制度是立国之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指出,对于春秋时期所处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诸侯国来说,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礼制,否则就会“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26。孔子的“礼”不仅会在国内层面对国内的臣子百姓进行约束,同时也会在国际层面上对各个诸侯国进行约束。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孔子对于“礼”的 1819 《论语·子罕》第3章.第99页.《论语·乡党》第2章.第111页.20 《论语·乡党》第7章.第115页.21 《论语·乡党》第9章.第116-117页.22 《论语·颜渊》第1章.第138页.23 《论语·学而》第12章.第12页.24 《论语·八佾》第19章.第34页.25 《论语·里仁》第13章.第43页.26 《论语·子路》第3章.第151页.理解颇相似于今日学者对软权力中制度因素的理解。另一方面,孔子还用“礼”和“礼”所带来的效果向周边国家辐射,从而形成一种吸引力,使得本国不战而屈他人之兵,从软性机制上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第二,孔子认为“礼”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在孔子看来,“礼”对外交活动进行了规范,通过“礼”各国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国家社会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是国家间相互合作和友好往来的基础。这种思想可以说在当前国际社会仍在沿用,国与国之间规范的外交文书、礼宾制度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孔子特别强调大国遵守“礼”会对于国际合作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小国也积极加入到规范的国际合作之中。孔子的思想中,对于大国垂范的作用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7,“其身正,不令而

28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三,孔子认为“礼”是国际秩序稳定的支柱。孔子认为,国际秩序的维持并不一定非仰仗王权国家不可,有的时候“礼”的效果更好。中原诸侯国曾多次陷入无君主状态,然而社会各阶层依靠良好的“礼”依旧运行的井然有序,相比周边有君主的“夷狄”更加优越。“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29孔子的 这种思想与当今世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颇为相似。在后者看来,在没有霸权存在的条件之下,制度可以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虽然两者的观点颇为相似,但是两者的原理不尽相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原理在于国家对于利益的追求以及妥协,而孔子则认为“礼”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国际社会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尽管如此,这两种思想的殊途同归还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孔子认为“礼”应该相互往来,这种思想与当今国与国之间平等的交往关系是相吻合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0这种思想在外交领域的应用就是对霸权体系和强权政治的反对,主张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交往,合作共赢。

2728 《论语·为政》第1章.第15页.《论语·子路》第6章.第153页.29 《论语·八佾》第5章.第28页.30 《论语·卫灵公》第24章.第191页.

第五篇:孔子思想论文

孔子,是我们的教育家,思想的指导者。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和平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核心。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孔子思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孔子的思想

[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政治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主张用礼来治国,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制度。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越南、日本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杨润根《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2003版。

2、杨朝阳、修建军主编《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3、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齐鲁书社2004年版。

4、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

5、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篇二:孔子思想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一、好学是成才之钥匙

对于“好学”,在《学而第一》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意思是说,要做到饮食不求奢侈与满足,居住条件不要求舒适与安逸,但对学习与工作要勤快,说话要小心谨慎,到道德高尚、有学问的人那里去讨教端正自己,就算是好学了。事实上,孔子强调好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把做人放在了首位。《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意思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因此,研究生要培养德性,学会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是好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孔子的一生又是勤奋问学的一生,他从十五岁“志于学”后,终身学而不倦。直到晚年,还津津于易经,手不释卷而韦编三绝,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求学精神,是值得研究生学习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特别是孔子的好学还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绝句。因此,重温“好学”精神,养成“好学”习惯,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生成才的必修课。

二、忧患意识是成才的内需

孔子《论语泰伯》中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刻忧患自不如人的自觉意识。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业上,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到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忧患,无一不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忧患意识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便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时刻怀有“以道自任、为道献身”忧患意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并有为“道”、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即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这种忧患意识值得人们学习。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所应秉承的基本思想。当代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的精神。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忧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并激发出把建设祖国作为己任的壮志。

四、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子路说六言六蔽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事实上,孔子告诉了我们处世与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为仁虽然好,若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往往会分不清是非善恶,这种好人就是“东郭先生”。有许多人心存善良,仁慈爱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对,若学问不够,不能明辨是非,有时帮助一个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帮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学问。“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其意思是爱耍聪明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就容易非常放荡、任性。许多年轻人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对自己不够检束,这就是荡的表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过分的自信且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因此,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意思是直率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说话尖酸刻薄。直爽的性格本来是优点,但若不分场合、不分尺度地指责与批评别人,不给人留情面,结果得罪身边的人,难以与人共处,结果被孤立,未能有所作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是指的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乱子。有的人勇敢、脾气大、莽撞却不学礼度且缺乏修养,做事不周全就容易出乱子。“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是指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他就会变得狂妄自大、满不在乎,容易铸成大错。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段话的意思是,冉央求着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回答说: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就自行设定终止线了。这里孔子批评冉在为自己的退缩找借口,这个借口乍一听似乎还有点道理,但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不思进取的一个开脱,缺少持之以恒的品质。

有的人做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持之以恒。其实,许多成功都是努力坚持的结果,正如“水滴石穿”、“愚公移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我们做事时缺失了这份坚持的力量,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比如,奔月工程曾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梦想,可到如今我们的宇航员能够实现太空行走,我们的卫星能够绕月飞行,梦想变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结晶。追溯孔子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问学水平,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当代研究生必修的内容,任重而道远。

篇三: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

随着 科学 技术和 现代 工业 的 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 中国 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经济 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 理学 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 政治 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 历史 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 自然 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 规律 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 现代 教育 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 企业 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 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 历史 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下载孔子的天道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的天道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孔子思想论文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以下是“孔子思想......

    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正确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子思想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中学初中语文课文有一篇“论语六则”。课文很短,摘录了《论语》的六句话。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大部分警句:......

    浅议孔子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仁学思想【内容摘要】孔子把“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使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以“爱”释“仁”,把仁看作是高尚人性的目标,是理......

    孔子仁学思想

    孔子仁学思想孔子主张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周礼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亲亲上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培养人具有孝悌的品格是最基本的。孔子仁学另一个特点是由己而不由人,即......

    孔子思想论文

    论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现当代教育仍然有着......

    孔子德育思想简论

    孔子德育思想简论 周德昌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 育活动,经验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进......

    关于孔子思想的演讲稿

    孔子思想 光耀千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五班的赖思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孔子思想光耀千秋。 有这样一本书,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 有这样一本书,......

    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1、仁的思想 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