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文学功能看《诗经》
从文学功能看《诗经》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的价值是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文学的功能是有很多的,最基本的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此外还有凝聚功能、益智功能等。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的。
《诗经》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认识功能。《诗经》中的《七月》这首叙事诗,它虽然是一首用于祭祀活动的诗歌,但却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西周初期的社会风貌,通过描写农民一年的劳动过程,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还有《将仲子》这一篇章,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因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和干涉,而不能与自己的恋人相会的痛苦心情和矛盾心理。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矛盾心理的描写反映在旧礼教的桎梏下恋爱不自由的主题。在《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人和社会的理解,可以让我们观风俗、晓人情,从这些诗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关于古代的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下人的命运等,从而引发我们思考。
文学作品包含着一定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些内容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赞否等思想感情倾向,作者所表达的自己的情感会引发读者的一些共鸣,也会在这些方面对读者起到一个启蒙和教化功能。在《诗经》中,《新台》这首诗是卫国人假托齐女的口吻来讽刺卫宣公本来是为儿子娶妻,最后却占齐女为己有的不道德的行为,揭露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生活的腐朽。《载驰》一篇内容是许穆夫人听到卫国被灭的消息,决定到曹地慰问卫君,并计划向大国求援但却遭到拒绝。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真挚热烈、沉郁悲壮而又缠绵悱恻的爱国情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关切故国命运而又有远见卓识的爱国者形象。诗中洋溢着的爱国情感也常常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诗经》中的《氓》是一首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无端抛弃的女子的自伤之诗。全诗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成功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同写爱情的还有《柏舟》一篇,塑造了一个感情炽烈、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妇女形象。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古代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坚强不屈的精神和追求人性自由的勇敢行为,这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度的。《诗经》中的许多诗对读者都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他们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还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促使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很重要,但却不能一味地强调认识和教育功能,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也很重要。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在《硕鼠》这首怨刺诗中,诗人把统治者比做贪婪凶残、人人厌憎的大老鼠,是一首带有控诉性质、体现了强烈底层意识和愿望的诗作,也正是这种坦率、真诚的控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公正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在读者心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使这首诗在审美上的力度得到了加强。《芣苢》一篇用了“采”、“有”、“掇”、“捋”等六个动词,就把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欢愉之情流露出来,语言质朴无华,和谐自然。而且会让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的同时不禁想象出古代妇女们劳动的样子。在文学作品中,文学的审美功能会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学形象及思想内涵,这也是将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精神财富的必经之路。
文学作品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也有娱乐功能。文学的娱乐功能指的是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诗经》中的诗大多采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的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于音乐美,诗句以四言为主,排列划一有序,分章明显,章与章之间讲求平衡、匀称、有节。如《月出》一诗重视声韵效果,多用双声、叠韵字,表现出了宛转的情思和优美的音节,为读者描绘出了月下美人绰约风姿和诗人劳心幽思的动人形象。《静女》一篇,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双关语及移情于物的手法的运用,把一对恋人的约会场面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欢愉而幽默的情趣。同时,姑娘天真活泼和小伙子淳朴憨厚的性格,也在这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娱乐功能能够让读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寓教于乐,能更好地把《诗经》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诗经》是一部既优秀又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把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这些基本的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当读者欣赏这部作品时,这些功能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让读者受益匪浅。
第二篇:从国家治理与政协功能看协商民主
从国家治理与政协功能看协商民主
叶小文 袁廷华 《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1日 01 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深入推进协商民主。
现代治理和协商民主,内里相通、相辅相成。现代治理不同于传统控制、管理和统治的紧要处在于,治理的权威既来自于政府,也来自于其他相关社会主体;治理不仅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命令——服从,而是由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彼此互动、相辅相成。因此,治理本身即内涵了对于协商民主的要求。现代治理和协商民主都依托于民主的深化,都遵循“官民”合作与共治的相同逻辑,两者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的关系。协商民主离不开现代治理,现代治理也离不开协商民主。没有协商民主,就不会有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就不会有持续互动的沟通对话,就不会有广泛的共识、科学的决策,政府因此而缺乏必要的权威,那自然就谈不上有效的治理,更遑论善治。
协商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于确立和完善各领域的基本制度,保障这些制度良性运转,以维护由核心利益关系、核心价值观共同搭建起来的基本的社会秩序。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完善?治理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既要坚持共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又要依靠社会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我们的国家治理必须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努力实现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落实,是实行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汇集和依靠群众智慧,形成和尊重人民意志,致力于有效参与和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因而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质言之,协商民主以尊重差异、多 元兼容为前提,以理性平和的对话协商为方式,以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增进共识、促进和谐为目的。因此,协商民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有助于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有益于保障人民群众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民主既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载体。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单位等渠道,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协商,以求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工作机制。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化体系,渗透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及基本单位政治生活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协商,即: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重大事务进行协商)、社会协商(执政党、人大、政府等国家权力中枢与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就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协商对话)、基层协商(基层领导机构与基层广大群众之间进行的一种协商议事和对话的制度)。其中,人民政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在:
其一,人民政协由各政党、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组成,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诉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外又一重要的民意吸纳、提取的制度机制。
其二,人民政协是我国特有的专事协商的政治组织,有着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和制度化的组织形式,有着人才荟萃、智力雄厚、位置超脱、下通上达的优势和特点。人民政协的协商,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其三,人民政协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最大的体制组织。人民政协将国家权威与各方面、各领域的社会精英联系起来,并通过社会精英的代表性功能的发挥,将国家权威与社会公众连接起来。通过协商与合作,国家权威被自觉认可并获得稳定的支持来源,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也有序参与到政策形成过程中,从而建立起国家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关系。在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通过人民政协的改革和完善,能够架构起一座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桥梁。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作为一种民主形态,其功能主要有以下方面:
——价值引领、导向功能。政治协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的领导、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利益表达、协调功能。面对社会和利益多元化,通过协商进行利益表达,求同存异,协调关系。
——决策协商、咨询功能。政协委员中人才众多,分布层面广,知识层次高,社会联系广泛,他们通过协商和咨询,对决策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政策选择方案,推进决策科学化,降低决策失误导致的政策风险和社会问题,使决策更能够全面反映各个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社会疏导、稳定功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政治参与路径,使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维护有了合法的代表,公众意愿的上达有了制度化的方式,从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无序的、非理性的、抗争性的政治参与,保持社会的稳定。
——凝聚共识、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权力中枢,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他各政治主体通过民主的、平等的、真诚的协商来讨论公共事务,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政治协商使决策更加符合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求,从而能够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与支持。协商和讨论,使参与者体验到决策是共同做出的,增强执行政策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推动政策的输出和执行,更加自觉履行服从国家权威的义务,更加主动地参与和维护政治体系。
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加强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使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
一是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增强人民政协制度效力。
二是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切实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有效性。三是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调整和充实政协协商的主体。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着眼于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认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的合理设置和调整问题,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力量和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吸纳到人民政协中来。
四是完善人民政协的界别组成机制。人民政协是由界别组成的统一战线重要工作机构,界别不仅体现为政协参与单位的广泛性,而且体现为不同特色政治力量的代表。
五是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形式。当前人民政协的协商形式主要包括议事协商(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对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协商)、资政协商(政协及政协委员与党政等权力部门之间的协商如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政协内部协商(界别协商、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一要进一步完善议事协商,关键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要进入人民政协协商程序。二要进一步完善资政协商,关键是强化人民政协与国家权力部门的良性互动,使民意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到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完善过程中,使人民政协在资政、监督方面发挥更加切实有效的作用。三要进一步完善政协内部协商,关键是要更加充分地开掘人民政协人才、智力积聚优势,汇聚各界别的智慧和力量。此外,还要探索政协委员与社会公众的协商和对话制度等各种新的协商形式,如政协信息公开制度、政协委员与社会公众对话制度、公众旁听和评议制度、应急协商制度等,搭建人民政协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叶小文,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袁廷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第三篇:从大众传媒的音乐教育功能看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从大众传媒的音乐教育功能看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 张力元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众传媒所具有的音乐教育功能,以及这种教育功能所具有的潜隐性,进而通过分析国内目前的媒介生态环境阐明了提高媒介素养以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音乐教育 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素养
当代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把“大众传媒”定义为:“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始终处于被传播媒介包围着的世界中。从原始人类以声音、烽火、岩画等方式传播信息,到文字的发明,尤其是以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发明为标志的印刷业的兴起,更是直接推动了传媒的大众化趋势;电的发现以及无线电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报纸的普及和电影技术的发展使传媒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向“大众”化转变。随着西方国家传媒业的发展,作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媒在其原有的物质属性上逐渐兼具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大众传媒”一词也从原来的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网络等具体的媒介物质信息载体指向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的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公开信息载体和传媒组织及机构。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媒体对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各种音乐信息充斥于人们的视听空间,同时也在悄无声息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
一、大众传媒的音乐教育功能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就中国音乐教育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专业音乐教育的受教群体相对较小,仅为一小部分具有特殊天赋的音乐人才。学校音乐教育覆盖面虽然非常宽广,但它有着特定的范围,一般要在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时间内才能开展。与这两者相比,社会音乐教育具有形式灵活多样、受教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开展范围极为宽广,几乎散布在文化、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当中。其中社会音乐培训、音乐考级和大众传媒是目前中国开展社会音乐教育最主要的三个途径。作为社会音乐教育开展主要途径之一的大众传媒,……
……
(全文见《音乐传播》刊物)
第四篇: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共()篇。又被称为是()或()。2.《诗经》的“六义”指的是。3.颂是指 的乐歌,包括()篇,()篇,()篇。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5.风是指,《氓》选自。
6.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有篇,小雅有 篇。《采薇》选自。7.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为赋比兴下过定义,其曰赋者 比者
,兴。
8.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第一首伟大的政治抒情长诗的是 的。它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的是。9.“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 和《楚辞》中的。10。屈原的代表作有。(至少四部)
11。楚辞指。《楚辞》是指。
12.屈原,名()
字()
。“离骚”
之意。13.《诗经》名句:他山之石。言者无罪。
一日不见。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14. “儒家六艺”指()、()、(《礼》)、()、()、()。(《乐》失传。
15.《玉台新咏》,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南朝()编。
第五篇:《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1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9、“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诗经》的文学常识2《诗经》名称由来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6]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9]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9]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历史评价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基本都是淫诗。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