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7: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诗经》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诗经》看》。

第一篇:从《诗经》看

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先民的婚恋观及婚姻制度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解读来分析上古人民的婚恋观以及其时的婚姻制度。认为:先秦的婚恋总体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虽然当时已有礼法的存在和约束,但并不像后来那样严重,并且主要正对的是贵族。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自由 礼法

《诗经》中的婚恋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描写婚姻生活的诗,一类是描写恋爱的诗,以及婚姻和爱情兼有的诗,这些我们可以统称为婚恋诗。而从描写主体来说,又分为描写平民的婚恋诗和描写贵族的婚恋诗。婚恋诗是《诗经》中最为动人的部分,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婚恋诗则又反映了先民们的婚恋观,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先民对婚姻的观念,及其潜在的文化内涵。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作三百零五篇,虽然周公制礼是在西周早期,但是周礼对时人的影响远没有后人想象得那样强烈。《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是侧重给贵族成员预设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则顺乎自然,依照旧俗治理。周代的典籍《周礼·天官·大宰》上云:“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就是说周代统治者制定八条法律来治理国家,其中第六条为依照旧的婚俗来统治百姓。因此,给后世妇女带来深重灾难的礼在《诗经》时代,其影响力,特别是对民间女子是有限的。而《诗经》时代,去古未远,各种原始风俗还大量遗存,再加上还没有受到后世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因此那些来自于田野乡邑、大多收于《国风》中的诗歌,大多歌咏的是我国上古先民们至真至纯的情感,是人类初始阶段的自然之声。透过这些天籁之音,通过对这些诗歌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发现,原来远在二、三千多年前,在《诗经》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竟曾经有过那么活泼、那么清新、那么浪漫、那么自由、那么勇敢、那么幽默、那么智慧而又那么美丽的情感和抒情。而这种自由的、以感受之上的性爱抒情,竟出自西周时代。以至千百年来,那动人的旋律不断在人 1 们耳畔萦绕,轻轻地拨动人们善感的心弦,引得无数后人在《关雎》与《蒹葭》那动人的旋律中徜徉,徒生对先民时代真挚美丽爱情生活的向往。

“婚姻”在《诗经》时代已是通用名词。《诗经》婚恋题材的作品,不仅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婚恋生活及其文化内涵,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最突出的婚姻观念,即以广家族繁子孙为主、求内助促经济为次的婚姻目的和不平等的男女主从关系。《诗经》时代宗法社会已经建立,婚姻虽然表现为男女个体的结合,实质上是两个姓氏的结合,是家族群体的扩展和延续,正如《礼记·昏仪》所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仪礼·士昏礼》也记载,古时新郎出门迎亲,父亲会郑重地叮嘱儿子,“往迎尔相,承我宗事”重申接妇成婚事关宗庙继祠的婚姻主旨。正所谓为族娶妻为重,为己娶妇为轻。所以,继承本族血统、繁衍一家子孙成为《诗经》时代婚姻的重要目的。《诗经》中不少篇目都表达了对多子多孙的向往和赞赏。《小雅·绵》写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用大瓜小瓜连绵不绝比喻周民族子孙繁多,宗族兴旺。《唐风·椒聊》则以花椒多籽起兴,赞美妇女多子,“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小雅·既醉》、《周南·桃夭》等诗篇都表达了同一愿望,可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是《诗经》时代人们十分看重的。男人娶妻求内助是《诗经》时代婚姻的另一重要目的,《礼记·祭统》总结为,“既内自尽,又外求助,婚礼是也”。妻子是丈夫的内助,贵族妇女侧重于精神协助,下层妇女侧重于劳动协助。反映西周农奴生活的《豳风·七月》写到:“同我妇子,彼南亩”,妻子把饭做好后送到地头给丈夫做好后勤服务。《卫风·氓》中的弃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也是一个典型的辛勤治家的贤内助。《小雅·谷风》、《邶风·谷风》等诗篇也描绘了以勤家睦邻为德的好妻子。《小雅·楚茨》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歌,其中写到:“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可见,贵族妇女不像下层妇女那样辛苦操劳,需要时她只是在厨师做好菜肴后端出来招呼宾客就行了。《小雅·斯干》中还写到对女子长大后的希望,“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治罹”,不要违背长辈和丈夫的意见,不要议论是非,做好家务,不给父母造麻烦,直接表明了《诗经》时代对女性社会地位和角色职能的定位。

先秦的婚制,源于先秦的礼制,是先秦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昏仪》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又说:“男女 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王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仪礼》记载了关于婚礼的准则和仪节,其中在求婚到完婚的过程 中有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谓纳采,是指男方托媒人带着书信和礼物,到女家说合婚事,如果女方父亲接受了礼物,就叫“纳采”。所谓问名,是指在女方接受了礼物,表示允许的情况下,男方再派人带着礼物到女方探问姑娘的名字、年龄、生辰八字等,然后回来在自家的宗庙里占卜凶吉。所谓纳吉,是指如果占卜结果是吉兆,就又派人带着礼物把佳音告知女方,至此“婚,姻之事于是定”。所谓纳征,是指纳吉之后,男方送给女方正式的聘礼。所谓请期,是指纳征之后,男方再以礼物到女方请订结婚的日期,这时“主人辞,宾许”,女方要再三表示不敢自定,男方便将预先占卜决定的吉日提出来,这叫“请期”。所谓亲迎,是指完婚的吉日定好后,届时新郎奉父母之命亲自到女家迎娶,因亲迎的时间在黄昏,故称为昏礼。

先秦的婚制,首先是针对贵族统治阶级制定的。《诗经》中有不少反映贵族婚姻的诗篇,大都反复强调了具有“三重”特色的婚制准则,并大都具有鲜明的聘娶和媵嫁色彩。具体说来,这些诗篇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排场大。如《卫风·硕人》、《召南·何彼矣》、《大雅·韩奕》等诗都描写了贵族豪华奢侈的媵婚场面。这些使庶民百姓叹为观止的盛大婚礼,表现出了贵族阶级挥霍享乐的本性。二是怨愁多。在婚制礼法下的贵族女子,没有什么婚恋自由可言,更不上什么“爱情”,她们的婚姻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是贵族婚恋诗中怨愁多的主要原因。此外,礼法规定诸侯之女嫁到别国,只有父母在时才能回娘家省亲,父母死后,则不能再回国,只能派大夫去慰问自己的兄弟。这是贵族婚恋诗中怨愁多的又一重要原因。能够冲破这种礼法禁令的贵族妇女仅为个别,如《风·载驰》中的许穆夫人便是一例。而多数已嫁的贵族女子则只能忍受礼法带给她们的痛苦,如《邶风·泉水》、《卫风·竹竿》都表现了远嫁在外的贵族女子不能返乡探亲的怨愁心情。三是丑闻多。以聘娶和媵嫁为特征的贵族婚制,虽然赋予了男子多妻的特权,但却满足不了他们腐化享乐的欲望;婚制要求女子对自己的丈夫要绝对忠贞,但总有一些 3 女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贞操。统治阶级为保证贵族婚姻不出乱子而立婚制,但由于剥削阶级腐朽堕落的本性,致使本阶级内部时有淫乱之事发生。如《邶风·新台》、《风·墙有茨》、《载驱》诸诗,都记载并揭露了贵族荒淫乱伦的丑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的诗篇,都是民间作品,可见人民群众对虚伪丑恶的婚制,对贵族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是十分鄙弃和厌恶的。

《诗经》中的民间婚恋诗也反映了民间婚俗和贵族婚制礼法带给它们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主要是指那些以高崇拜遗风为基础,以民间婚俗为指导的情歌,这些情歌表现了人们自由、大胆、热烈而又纯洁坚贞的婚恋生活,抒发了人们情爱的和谐欢乐以及种种相思与苦恼的真情实感,这类诗歌在《诗经》婚恋诗中占多数。就消极影响而言,主要是指那些在贵族婚制礼法的影响下,民间青年男女的婚爱遭受压抑,不能自主并由此导致婚后家庭悲剧的诗篇。典型的如《王风·中谷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等。这些诗歌,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弃妇的悲惨命运和人们对不幸婚姻的控诉、对礼教的揭露和反抗。先秦婚制礼法对民间婚恋的影响和控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诗经》时代前后五六百年,正是统治阶级的婚制礼法逐渐形成发展的时代,也是它对民间婚恋的制约力量逐渐加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婚制礼法必然会与自由恋爱发生冲突,《诗经》中的一些诗篇,也生动地记录和描写了在这种冲突下的人们的婚恋生活和他们婚恋观的变化。典型的如《郑风·将仲子》、《风·柏舟》及《 》。《将仲子》是一种类型,诗中写一女子对自由恋爱心向往之,但要付诸实践时,却又顾忌到“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的压力。以前的人们自由恋爱是合法的而这时却要通过父母之命和社会舆论的认可,但同时她又深爱着自己的恋人,欲拒约会而于心不忍。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她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一再用爱怜、恳求的语气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苦衷,希望对方“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不要越出礼制的规范。诗歌真实细腻地表达了这个女子的痛苦心情和内心的矛盾冲突。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的实行,在先周时期就应 4 该开始了。《大雅·大明》就有“文定厥祥,亲迎于渭”之句,是说周文王“定婚卜卦都吉祥,亲迎却在渭水旁”。其中,“文定”指定婚礼,即六礼中的“纳征”,文王结婚时还实行了“亲迎”礼,亲迎于渭水之滨。据王巍先生介绍,婚嫁中的问名、纳吉、请期等三礼中都有占卜的内容。占卜之后,卦体上没有不吉利的话,男女才可成婚。连民间恋歌的《卫风·氓》都要“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然后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作为政治大事的贵族婚姻更要占卜一番。《召风·鹊巢》、《何彼襛矣》、《郑风·女曰鸡鸣》、《有女同车》、《丰》、《齐风·著》、《小雅·车辖》、《大雅·韩奕》也都反映了“亲迎”的婚俗及贵族女子结婚时的宏大场面。亲迎之时,礼节特别多:母亲要为女儿“亲结其缡”(《豳风·东山》),父母告戒女儿“无违夫子”,新郎俟新娘于堂(《齐风·著》),赠新娘以佩(《郑风·女曰鸡鸣》),然后才乘车同归(《郑风·有女同车》)。《鹊巢》中的女子出嫁之时,有车“百两御之”;《何彼襛矣》“言齐侯嫁女,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远送之”,出嫁场面更是宏大;《女曰鸡鸣》第三章写“亲迎”时新人以佩相赠;《有女同车》与《丰》的后两章也都写亲迎之礼,新郎亲迎后“有女同车”,并“驾予与归”;《著》则写“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的新郎亲迎新娘于女家,并按礼节先俟之于“著”、再俟之于“庭”、最后才来到女方“堂”前;《小雅·车辖》通过亲迎途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新郎喜悦的心情;《韩奕》中的新郎是韩侯,新娘是“汾王之甥,蹶父之子”,双方身份高贵,所以场面宏大:“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由此可见,贵族男女的结婚场面与普通百姓的差别。

总之,《诗经》中大量的婚恋诗生动地再现了《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的婚恋生活,凝固了上古先民两性生活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悲哀与欢乐,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婚姻生活。《诗经》时代,是人们从人类的第一次理性觉醒中暂时获得解放的时代,这时候的人们最容易面对自己本真的情感,并让自己本真的情感略无障碍地自然流露出来,这些诗作是那样地清澈纯净、柔婉舒畅,是那样地无拘无束、直率放达,充满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原始气息。而其中少数被打上宗法社会烙印的诗作,则又多了些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意蕴和内涵。受现代生活影响远离了本真的人们不妨把自己置换成诗中的歌者,去发现久违了的心灵深处稚子的心,5 去延续我们的传统的根。

参考文献:

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

第二篇:从《诗经》看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从《诗经》看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全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诗经》主要是按照风、雅、颂进行规整分类,其中又以国风最具民俗特色和民间史学价值,可以被称作是中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有关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诗篇,更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精彩至极。

在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解体,而封建制度还仅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建立,因此,这一时期对两性的限制还不严厉,两性关系比较自由。“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多体现在男女的爱情婚姻方面。爱情,即“男女相爱的感情”,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题材。毫无例外,《诗经》中也包含大量描写爱情婚姻的诗作,它们的内容主要包括恋爱、相思、结婚甚至于离婚,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从这些爱情婚姻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比较开放、自由的,其情感大都直率真挚、热烈健康,当然也不乏委婉含蓄、缠绵感人。一.诗经时代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

表达这一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仅仅是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还有女子对心仪男子大胆率真的求爱,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从中均可以看出“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先说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热烈追求。众所周知,古代可以说是男权社会,那么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求,是比较常见的吧。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着的情怀。如《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以一个贵族少年的口吻,倾诉对一个劳动少女的痴情想往,呈现出追求、失败、再追求的爱的三部曲: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贵公子自从见了那心爱的姑娘,就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最后只能在梦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在这首诗中,追求者不顾社会等级悬殊的限制,一往情深地追求衷心所爱的姑娘,从而,一个情窦初开、性情坦率并且毫不掩饰和压抑内心情感的青年男子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两性关系之自由”。

又如另一首少男的深情呼唤——《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个男子热烈的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他便好象隔了“三月”、“三秋”、“三岁”未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女子热烈、发自肺腑的爱意,同样的,从侧面它也体现了“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再来说说女子对心仪男子大胆率真的求爱。这一类诗作则是出自那个时代的女子之手,用以表达女子大胆、率真、诚挚的追求。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个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了男子的怀里。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虽然“琼琚”远远贵重于“木瓜”,但爱不分贵贱,它们都是爱的象征,是爱的承诺。女孩用自己质朴、直接的行动换来了自己的爱情,可以说《卫风·木瓜》是最能体现先秦时期的女子对爱情大胆、热烈、率真的追求的篇章。

另一首《召南·摽有梅》集中笔墨描写了女子期盼心上人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落了三成,还剩七成,女子期盼趁着吉时,有合乎心意的男子来向她求爱,此时的女子大胆热情中带着羞怯,直白率真中带着委婉。时间继续流逝,原本七成的梅子此时只剩下三成,可是还是没有合适的人来向她示爱,此时的女子之前还从容的心情就急切起来了,于是她说:“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光阴不等人,只要有合意的男子求爱于我,那么就在今朝,我就可以跟他成婚。这女子不顾世俗禁忌,大胆对心爱的人儿说出自己的心意,实在令人称道。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而不得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比男子更果敢、勇猛。如《墉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但是却得不到家里人的许可,于是她仰天悲号:“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这样惊天动地的话,这样响当当的誓言,即使是现代也未必有人敢说出口,更何况是一个女子,一个先秦时期的女子,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两性关系之自由”了。相类似的,《墉风·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彩虹一道在东边,无人敢指和轻言。年轻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相去远。彩虹一道在西边,大雨下了好半天。年轻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以后见。匆匆找我情郎去,只想结成好姻缘。女大当嫁无信条,父母做主不情愿。这首诗反映了女子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可见其对封建礼教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律的强烈反抗以及对婚姻自由的勇敢追求,可谓表现“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的典范。二.诗经时代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国风·氓》可谓是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女子一生由恋爱、结婚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要数其被弃后的幡然醒悟了。在故事的开始,似所有爱情故事的开始一样甜美,甚至带着浪漫的气息,自然而然的,他们陷入了爱河,又获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顺理成章的结了婚。可惜,好景不长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因女子勤劳家务,长年累月,而又生活艰苦,导致身心过早憔悴,青春流逝,韶华不再,她可怜地被抛弃了。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终女子明白了感情不能强求,于是发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深深感慨,毅然决然告别过去。在三千多年前可以把婚姻之事看得如此清晰透彻的女子,怕在厚厚的一本《诗经》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可见“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三.诗经时代偷情的情景

歌德曾经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两情相悦,爱情的火苗怎样扑都扑不灭,一个人的好运气来了,万水千山都难以抵挡。《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主人公就是如此。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一头死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该诗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则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但从侧面看,全诗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大胆生动的情景,虽然艳情,却不失含蓄的情趣,构成美妙的意境。

纵观《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处处隐喻着先秦时期开放、自由、活跃的民风,男女之间的关系没有像封建时期那样处处受限制,可见“先秦时代两性关系之自由”。

第三篇: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梁小兰

(10汉语言文学

2010011020)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了殷商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其中的弃妇诗入手,通过分析弃妇面对她们各自不幸的婚姻所流露的情感态度,总结出她们共有的品格——坚忍、温顺、善良。最后对比国外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弃妇形象,给予这种品格更多现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诗经;弃妇;品格;思考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古代婚姻遭遇不幸的女子心中的哀歌,它唱出了惨遭丈夫抛弃的妇女痛苦、委屈的心声。“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当昔日华丽的婚姻宫殿破碎之后,这些可怜的女子又如何去面对眼前残酷的事实?《诗经》中的一首首弃妇诗向我们描述了她们充满辛酸与苦楚的心路历程。

一、弃妇情感态度分析

在《诗经》弃妇诗中,女子被丈夫抛弃后最普遍的、最自然的情感态度便是独自哀伤。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社会独立生存。《春秋·谷梁传》中说到:“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可以想象弃妇所处境地的艰难。她们内心的孤苦无助也就可想而知。《邶风·谷风》中的妇女被丈夫赶出家门时,她“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步子迈得格外沉重,心中满是留恋,不愿离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谁说苦菜味儿苦呢?和我的痛苦比起来,它就像荠一样甘甜。可见弃妇的内心苦到何种程度。《中谷有蓷》中的弃妇更是痛苦得声泪俱下:“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先是长吁短叹,后是仰天长啸,最后无法控制心中的悲苦,泪落涟涟,泣不成声。没人能理解她们当时的心情,她们的委屈也无从诉说,只能自己暗自落泪,独自悲伤。

悲伤过后,有些弃妇还是不愿放弃,仍要尽最后一丝力量去挽留早已破碎的婚姻。《遵大路》中,女子在大路上扯着丈夫的衣袖和手,苦苦哀求:“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无我魗兮,不寁好也!”声嘶力竭地乞求丈夫不要厌恶她,抛弃她,整个画面看了都催人泪下。然而有些弃妇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江有汜》中的妇女被抛弃后,还自信地说:“不我以,其后也悔!”“不我以,其后也处!”“不我以,其啸也歌!”不说被弃后自己会忧愁悲歌,而是说丈夫将来会后悔、忧愁甚至号哭。“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周啸天,《诗经鉴赏》)可见,无论是哭着挽留还是笑着接受,这些弃妇对破碎的婚姻、对背叛自己的丈夫依然还抱有希望,希望会有回到从前温馨的一天。

另一些妇女痛哭过后,看清楚了丈夫的本来面目,不再对这段婚姻抱有幻想。她们也不愿再继续沉默,而是要大声控诉。《氓》中弃妇怨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指出丈夫三心二意,不能从一而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揭示丈夫虚伪的嘴脸,愿望达成之后,就露出本来面目,拳脚相向。《小雅·谷风》里同样说道:“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在过去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之间互相扶持,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一旦生活好之后,丈夫竟然狠心将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弃,暴露了丈夫只能同苦不能共甘的卑劣;最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呵斥丈夫忘恩负义,心胸狭窄。对这样的丈夫,她们已彻底绝望,不是留恋,而是满腔的悔恨。

还有一些妇女,她们已经从悲痛、怨恨中跳出来,更清醒、冷静地认识这场不幸的婚姻。《氓》中的弃妇告诫后人:“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不要太迷恋男子,日后一旦遭到男子抛弃,就很难从痛苦中走出来。显然,弃妇已经看到自己如此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丈夫的过度依恋,把丈夫视为生活的全部,一旦失去这种支撑,便会一下子崩溃下来。这是经历一番痛苦的感情挫折后才得到的结论,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我行其野》中的弃妇也平静地说:“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思复。”既然你不爱我,我也只好搬回老家住。说得坦然,不留一丝眷恋之意,那是因为已彻底醒悟;“成不以富,亦只以异”确实不想再任由你摆布,我只能离开走上归途。正如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最后出走的娜拉一样,她要摆脱丈夫的玩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就如前面说到的,一个被丈夫休弃回家的女子境遇注定不容乐观。回家投靠兄弟,极可能像《氓》中说的那样“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不能体谅其中的苦楚反而还会加以冷嘲热讽。或是像《邶风·柏舟》说的那样“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即使有兄弟也无法依靠,每次向他们诉苦,都碰上是他们发怒的时候,他们根本没心情听你诉说,更说不上同情你的遭遇。如果仅仅是这些问题还好,更麻烦的是其他人的流言蜚语。在古代,女方被休都会有一定的缘故,典籍《大戴礼·本命》中记载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一旦妇女遭受丈夫休弃,人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到女方身上,以捍卫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尊贵地位。如朱熹在《诗集传》中就评论《氓》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显然朱熹是以封建卫道者自居,故意扭曲事实来说话的。不管怎么说,在古代社会,女子被休回家中都是一件丑闻,按理女子应该誓死保卫自己的婚姻,即使死缠烂打、忍气吞声也要留在夫家,可有些女子就可以愤然离去,足以见得她们性格的刚烈。

总结以上各种弃妇的情感态度,可以发现,古代女子遭遇婚姻变故时,主要有四种态度:一是独自哀伤,暗自落泪;二是存有希望,极力挽回;三是不甘沉默,极力控诉;四是彻底醒悟,断然离去。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没有出现报复丈夫或是新妇的仇恨心理。她们最愤恨时也只是对丈夫控诉几句,发泄完怒气,还是自己默默舔舐伤口,直至时间的双手将伤口抚平。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古代女性懦弱的表现,她们在传统封建礼教下,长期受压抑,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只会顺从,不敢反抗。但本人更愿意相信这是源自中国女性内心深处的温顺与善良。面对婚姻的破碎,她们固然痛苦,但从没想过通过伤害谁、报复谁来获得减轻,她们不是那种看到所恨的人痛苦,心里就倍感舒坦的人。她们也不是不敢去抗争,而是知道这样的抗争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伤害。忍住悲伤,顺其自然。伤口再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有愈合的一天。坚忍、温顺、善良,这便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性格特质。

二、与国外弃妇形象对比

相比国外文学中的弃妇形象,性格差别就很大。最典型的是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本是一国的公主,为了伊阿宋,她窃取金羊毛,背弃亲人,杀害兄弟,并跟随伊阿宋逃到了异邦雅典。可是后来伊阿宋却为了获得王位,狠心将美狄亚抛弃而去迎娶该国的公主。而国王还要迫使美狄亚和她的两个儿子离开这个城邦。美狄亚痛苦到极点,最终满腔的怒火爆发了:“让我亲眼看见他,看见他的新娘和他的家一同毁灭吧!”她用计谋毒死了国王和公主,甚至还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无辜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对负心人伊阿宋,乃至整个不公的社会进行报复。很多人都为美狄亚的反抗行为拍手称赞。的确,美狄亚敢于痛诉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当理性的控诉上升为一种疯狂的报复行为时,性质就完全变了。这种报复心理就跟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听到的“凭什么你们可以这么幸福而我要这么痛苦”“既然我得不到,你们也别想得到”等这类话一样可怕。这种心理可怕到可以把一个正常人的心灵完全扭曲。美狄亚的复仇心理已经让她彻底丧失了理智,竟然向两个天真无邪、无力反抗的小孩伸出了冰冷的刺刀,再怎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无法解释这一残忍的行为。美狄亚的遭遇的确很让人同情,但她疯狂的报复行为只能解释她的残暴。与《诗经》中的弃妇与之相比,很显然就能看到中国古代女性身上的宽容与大度,温顺与善良。国外的弃妇形象还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原本已是卡列宁的妻子,一个孩子的母亲,在调解兄嫂之间矛盾的过程中遇到了渥伦斯基,两人一见钟情。安娜为了和渥伦斯基在一起,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名声,但最后渥伦斯基竟然担心上流社会对安娜的偏见会影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基本上等于将安娜抛弃了。安娜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断然来到他们第一次碰面的火车站,卧轨自杀。死前她愤怒地向这社会控诉:“这全是谎言,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又是一个妇女命运遭受不公的例子。然而一个生命就此消失,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哪个弃妇的命运不悲惨?要用生命的代价来摆脱这种苦境未免过于沉重?如果安娜内心能够再坚强一点,走出悲伤,或许她后来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古代的女性在这方面就显得很坚忍。同样是被抛弃,她们痛苦过后还是能够咽下悲伤,继续接下来的生活。活着就是希望!

《诗经》弃妇诗里的弃妇没有过多像国外女性那样的“壮举”,但她们的坚忍、温顺、善良,无疑更能凸显人性的闪光点。话不是说得越大声就越有力量,“壮举”不是表现得越壮烈就越代表女性的坚强与勇敢。相反,国外女性的那些所谓报复与自杀恰恰暴露了她们人性上的弱点。报复,是因为对别人的伤害无法释怀,而报复的过程,正是自己残暴、冷酷、奸险的人性丑态暴露无遗的过程。自杀,表面看起来很壮烈,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抗压能力弱,无法接受现实的表现。中国古代女性的沉默,是因为内心的足够强大;她们没有去报复,是因为内心的宽广;她们没有选择暴力,是因为心灵深处的善良。这便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女性品格。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弃妇”现象似乎愈演愈热。我们经常可以从网络上看到某某悍妇街头暴打“小三”的画面,不是刮耳光就是扯住头发厮打,甚至有些是撕烂对方的衣服或是群殴。试问这是怎样一种粗野的人性展露?这不是一种抗争,是一种野蛮,一种粗暴。真正的抗争应该是像古代的卓文君那样,冷静下来,用理性、用真情打动丈夫。当然,不是每一个负心汉都是司马相如,会羞愧难当,回心转意,既然努力过后都无法挽回,那么何不像《诗经》中有同样遭遇的弃妇一样,咽下悲伤,用坚韧、温顺、善良来保留生命最后的一丝尊严。雨后的天空,会因为多了风雨中的洗礼,变得更加晴朗!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诗经鉴赏》周啸天 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4、《外国文学史》朱维之 赵澧 崔宝衡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模版)

学科代码:2120501011 学 号:082001010016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求 是 学 院(本 科)

题 目: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

情生活

系: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8级 姓

名:陈泽佩 指导教师:张先坦 博士

完成时间:2012年 4 月 5 日

从《诗经》看封建礼教中的女性爱情生活

陈泽佩

摘要:作品可以反映时代,《诗经》作为中国的魁宝,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也见证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封建礼教,人们都说这是杀人不眨眼的礼教,这些片面的词语,不免给人们留下疑问和困惑,爱情本来就是自己的事,他们却这么难得到。《诗经》中描写浪漫爱情、美丽风景的背后,却有着许多泪流满面的脸,这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去追寻。关键词:诗经;人生束缚;爱情;价值;悲剧

Abstract : the work can reflect the times, “the book of songs” as the treasure of China,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collection of poetry, also witnesse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of feudal ethical code, people say it's kill in cold blood rites, these one-sided words, tend to leave people doubt and bewilderment, love is their own things, they are so difficult to get.“ Book of songs” describes the romantic love, the beautiful scenery behind, but has a tearful face, which makes us can not help to explore, to pursue.Key words : Songs of life;bound;love tragedy;value

作为统治了中国时间最长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拥有自己的概念。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但什么是封建礼教呢?它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但其实,秦以后中国正式进入极权专治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统治者加诸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筒(简称清华筒)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也就是说《诗经》跨越的的较大,从封建制度的萌发到形成,封建制度的成熟,也让《诗经》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广泛。并且《诗经》的作者得成分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烈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也就不难说《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放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有些诗,如《魏风.碩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菅》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的和女的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秦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得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外《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发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前面我已经说到《诗经》中的作品可以显露出那个时代的特性,而那个时代最明显的特性是什么?是封建制度。所以接下来我就要举例其中一些诗歌,具体来述说《诗经》中的女性爱情生活。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样的《诗经》人物里的悲剧,才会让我们更加怜悯,更加想看清那个时代。

一、《诗经》女性爱情诗的类型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经典之作《国风·郑风·子衿》就是很好的代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国风·郑风·子衿》是一首爱情恋歌。并且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格调健康明朗。“美女”虽然非常爱慕小伙子,等待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她没有让这种爱泛滥,只是在等待,没有因为思念而去找他,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写男性相思之苦的《陈风 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女子相思或单恋的,还有《郑风·狡童》、《秦风·晨风》、《周南·卷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女性对完美爱情、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敢于反抗的奋斗者

爱情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道路上会有不少的崎岖和坎坷,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其中《鄘风 柏舟》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女性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三)刻骨铭心的相思者 说到刻骨铭心,我们不来不看看有较大的影响力的 《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此诗以雄雉起兴,抒写想念、瞻望以及无奈之情态。其主旨,一般认为是妇人思念远役的丈夫。诗的前二章都是以雄雉起兴。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而丈夫久役,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先是怀想,后是劳心,思妇的感情层层迭起。接着思妇与所见的日月构成意象空间,让人想见思妇正在伫立遥望的情景,加以前文所见雄雉的点染,便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道之云远”把思妇的视线指向其久役的丈夫,它与一章“自诒伊阻”相承为义,分别从空间的距离(“远”)和空间的间断(“阻”)来说的。“曷云能来”,是对思妇“悠悠我思”的现实回答,也是思妇瞻望的必然结果。道远路阻,丈夫无法回来,这也深深透露出对当时现实的无奈。所以,他对丈夫的思念,将是无穷尽的。

(四)哀怨忧郁的失恋者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曾说过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覆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

《郑风·褰裳》这是一位女子责备情人变心的诗。这位女子的性格爽朗而干脆,富于斗争性,与《郑风·狡童》中那位软弱缠绵的女子绝然不同。有人说她“用情不专,可说是‘人尽夫也’一个实例”。这是不正确的,似乎还存着“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老眼光。

更有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卫风·氓》这种经典之作,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二、《诗经》女性爱情悲剧的原因

女性只是在简简单单的追求一份爱情,却有这么多的悲剧在发生,让我不得不想这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一)女性自身的迷茫

《秦风·蒹葭》、《周南·汉广》、《陈风·月出》等诗篇中,在男性眼中有着朦胧迷离、可望而不可及的女性。因为当时社会的的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女性凄迷而无助,向往又胆怯。面对男性的追求,她们退守一角,在自身的挣扎中成为爱情的困守者。《汉广》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本诗中的青年男女在追求者与被追求者之间架起了一段长长的距离。男主人公一方面觉得毫无希望,另一方面又有更强烈的期望,“之子于归”就是由期望而生出的。其实那个女子更是失望中包含着希望,希望中包含着失望,但举步维艰,不知何去何从。所以他们之间永远有“汉之广矣”那么一段距离。这是女性为保护自己而设的一段距离,但却又使自己困守一方。这段感情的失败,与女性心里的迷茫是密切相关的。

(二)夫权制下的女性

我们再来看看男人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小雅·谷风》和《卫风·氓》的主人公面对丈夫的恶行,不管是懦弱还是坚强,却都是不得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可见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的现象已普遍存在。面对如此境遇下的女性,如《王风·中谷有》中的女主人公却只有“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乃矣”的哭泣与哀伤了。

周代社会未婚男女虽能自由恋爱,但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已经形成,婚后发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抛弃,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让当时很多女性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夫权制”。更有“三从”束缚女人的言行。“三从”之义,在周代不像秦汉之后那样严格遵行,然而它确实已是压在女性头上的阴影,给女性的婚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自由。

除了男尊女卑的现实外,女性与男性的冲突还表现在女性作为大多数社会形态下的弱势群体,其自身的懦弱更给了男性以可乘之机。《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即是如此: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结局。在夫权制的通知下,男性掌握财产权,女性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在婚姻中处于被摆布的从属地位。而在此基础上又逐渐产生了相应的礼教,使女性受到丈夫的任意欺凌又无处申诉。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而诗中的弃妇也只能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全无能为力。

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但是真正像《氓》之主人公那样坚强的又能有几个?夫权制的存在,使女性与男性的冲突越演越烈,在以男性为尊的社会,女性终究避免不了悲剧的。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三)封建社会中的女人性

周代社会,人们的婚姻爱情生活比之后来较为自由,但是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对那个自己真心喜欢但却有些不够成熟的青年,因为担心父母反对、兄嫂阻挠、众人议论,所以反复劝告不要采取过激举动:一不要翻墙,二不要爬树,三不要到后园来找自己。直言相告,明确要求,不是不爱,是父命难违、人心难测、人言可畏。

在《周礼·地官·媒氏》有这样的记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里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而具有影响力。在《将仲子》所表现的,也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

还有《齐风·南山》之“匪媒不得”、“必告父母”都昭示着父母及媒妁之言在婚姻中不可转移的决定权。虽然《风·柏舟》中的女子有“之死矢靡它”的决心,但却又不得不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哀叹。除了来自社会传统上的压力与不平,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样使女性在生活中哀苦无告。

西周初期,社会还算比较安定,而后诸王开始对外用兵,结果却带来国势日下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征战不断,国无宁日,直至平王东迁,周王室地位危不可言。在这战争连绵的时代,加上战争带来的徭役,受伤害最大的只能是下层人民。社会环境造成了当时普遍的夫妻离散的社会现实。因而,《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思妇怀人时诗篇,述相思之苦的诗。如《周南·汝坟》、《召南·草虫》、《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等。思妇的生活充满的是无时无刻对丈夫的思念、担心,这种生活状态是社会环境限制下产生的,妇人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等待丈夫归来。从这种等待中,我们可以体会周代妇人的心情感受。

爱情的悲剧不仅仅单有爱情,封建礼教束缚的也不仅仅是爱情,因为无论他们爱情的结局如何,这都将影响到女性的一生,也同时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和理想。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的爱情也许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却真实的揭露着那个时代女性爱情、甚至广大人民的生活现状,是实至名归的中国魁宝。

参考文献:

[1]刘毓庆.《诗经百家别解考》[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2).[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3]张国际.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 》.2005(1).[4] 章太炎.朱自清.郭万金.《诗经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5]石俊霞.爱情诗中女性的美[J].《名作欣赏 》2007(18).[6]夏传才.《诗经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致谢辞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先坦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班主任赵天平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贵州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杜静和寝室的好姐妹,在百忙之中总是抽出时间来帮我。感谢一起欢笑一起惆怅的日子,不论何时,请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感谢陈某某,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为了梦想,我们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梦想的天堂再次相遇。还要感谢你帮忙校对,论文的顺利完稿也有你的功劳。四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感谢我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

感谢身边所有的家人、朋友与同学,谢谢你们四年来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缤纷时代,将会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第五篇:从文学功能看《诗经》

从文学功能看《诗经》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的价值是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文学的功能是有很多的,最基本的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此外还有凝聚功能、益智功能等。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的。

《诗经》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认识功能。《诗经》中的《七月》这首叙事诗,它虽然是一首用于祭祀活动的诗歌,但却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西周初期的社会风貌,通过描写农民一年的劳动过程,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还有《将仲子》这一篇章,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因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和干涉,而不能与自己的恋人相会的痛苦心情和矛盾心理。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矛盾心理的描写反映在旧礼教的桎梏下恋爱不自由的主题。在《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人和社会的理解,可以让我们观风俗、晓人情,从这些诗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关于古代的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下人的命运等,从而引发我们思考。

文学作品包含着一定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些内容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赞否等思想感情倾向,作者所表达的自己的情感会引发读者的一些共鸣,也会在这些方面对读者起到一个启蒙和教化功能。在《诗经》中,《新台》这首诗是卫国人假托齐女的口吻来讽刺卫宣公本来是为儿子娶妻,最后却占齐女为己有的不道德的行为,揭露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生活的腐朽。《载驰》一篇内容是许穆夫人听到卫国被灭的消息,决定到曹地慰问卫君,并计划向大国求援但却遭到拒绝。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真挚热烈、沉郁悲壮而又缠绵悱恻的爱国情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关切故国命运而又有远见卓识的爱国者形象。诗中洋溢着的爱国情感也常常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诗经》中的《氓》是一首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无端抛弃的女子的自伤之诗。全诗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成功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同写爱情的还有《柏舟》一篇,塑造了一个感情炽烈、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妇女形象。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古代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坚强不屈的精神和追求人性自由的勇敢行为,这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度的。《诗经》中的许多诗对读者都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他们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还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促使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很重要,但却不能一味地强调认识和教育功能,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也很重要。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在《硕鼠》这首怨刺诗中,诗人把统治者比做贪婪凶残、人人厌憎的大老鼠,是一首带有控诉性质、体现了强烈底层意识和愿望的诗作,也正是这种坦率、真诚的控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公正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在读者心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使这首诗在审美上的力度得到了加强。《芣苢》一篇用了“采”、“有”、“掇”、“捋”等六个动词,就把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欢愉之情流露出来,语言质朴无华,和谐自然。而且会让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的同时不禁想象出古代妇女们劳动的样子。在文学作品中,文学的审美功能会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学形象及思想内涵,这也是将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精神财富的必经之路。

文学作品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也有娱乐功能。文学的娱乐功能指的是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诗经》中的诗大多采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的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于音乐美,诗句以四言为主,排列划一有序,分章明显,章与章之间讲求平衡、匀称、有节。如《月出》一诗重视声韵效果,多用双声、叠韵字,表现出了宛转的情思和优美的音节,为读者描绘出了月下美人绰约风姿和诗人劳心幽思的动人形象。《静女》一篇,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双关语及移情于物的手法的运用,把一对恋人的约会场面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欢愉而幽默的情趣。同时,姑娘天真活泼和小伙子淳朴憨厚的性格,也在这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娱乐功能能够让读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寓教于乐,能更好地把《诗经》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诗经》是一部既优秀又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把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这些基本的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当读者欣赏这部作品时,这些功能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让读者受益匪浅。

下载从《诗经》看(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诗经》看(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从《诗经》通假字看声母在通假关系中的作用

    李圣楠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由口耳之学向书面文学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通假字,在通假字借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 程莉蓉 内容提要: 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本文从......

    《诗经》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及成就

    第一,《诗经》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农耕、蚕桑、采摘、纺织、染色、建筑、狩猎、捕鱼、缝纫、搓绳、修缮、畜牧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

    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从抗震救灾看企业管理 ——谈流程管理、执行力和持续改进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4.20”地震已造成四川雅安等13个市(州)69个县150余万人......

    从高考作文看教育改革

    又是一年高考过去了,关于语文作文题,最乍眼的应该说是陕西‘中国的发展’,有一些专家说‘陕西太空’。如果说陕西的目大,或许可以理解,但如果说是空,也许并非如此,‘中国的发展’这......

    从改革开放看解放思想

    从改革开放看解放思想[来源: 本站 | 作者:岳 金 林 | 日期:2008年12月23日 | 浏览530 次] 【大 中 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30年也许只能算得上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

    从中国足球看人才培养

    从中国足球看人才培养 在“6·15惨败”后,中国足球再度被接二连三的后续事件推上风口浪尖:道歉信、主帅卡马乔下课、巨额合同纠纷。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不过是国足上演的又一出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