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思成的故事》课堂直播
建筑的灵魂 文化的丰碑
——探究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刘丽娟
师:《梁思成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两件事来表现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一是险攀应县木塔;二是保护日本奈良古城。我们首先来看“险攀应县木塔”一事,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对建筑文化的痴迷的?
生:“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古塔已非常破旧,被灰尘掩埋,然而梁思成却为此惊奇和兴奋,因为他清楚古塔的价值。这是梁思成求真、务实、敬业精神的体现,更反映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
生:“梁思成第一个地往刹尖攀援。”“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古塔木板已经枯朽”,“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说明千年古塔经过风霜的洗礼、岁月的变迁,已经非常危险,但梁思成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这写出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痴迷,他把古建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坚毅、执着、无畏的建筑学家的人格魅力。
生:作者认为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古塔,不是为了探险,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源于一种来自生命的热爱,是为了传承历史,宣扬文化。古建筑是他灵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若是古塔有知,必把梁思成视为知己了。
师:岁月的烟尘终究掩盖不住文化的光芒,应县木塔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痴迷古建筑、把古建筑视为灵魂的梁思成来说,一定会看作是历史给予他的最高荣誉了。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保护仇敌日本城市奈良的“惊人之举”了,同学们能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生:因为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因为“他知道,地球上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全人类。”所以,在民族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行为的战争年代,梁思成凭着他对古建筑的执着和痴迷,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毅然为保护古城奈良奔走呼告。
生:梁思成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建筑学家,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和职业的责任感,梁思成才冷静下来,理智下来,做出了让美国军官困惑不解的“惊人之举”。
生:梁思成保护仇敌的古城,并不是不爱国,并不是不仇恨日本侵略者,而是“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超载了战争的结果。“保护日本奈良古城”这件事既可看做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痴迷,但更多体现的却是梁思成浓厚的历史责任感,这是梁思成人格魅力的 最光彩之处。
师:正是出于对古建筑文化发自生命的热爱,才使梁思成做出了平常人想不到,也做不出的“惊人之举”!梁思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真正的建筑学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正像梁思成的文化精神的历史丰碑吗?!
作者:刘丽娟
地址: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邮编:274700 邮箱:liulijuan@163.com QQ:358540628
第二篇:梁思成的故事赏析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1901--1972),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主持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怀仁堂的翻新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
一
1915年,14岁的梁思成考上清华预科,读书期间在体育、绘画、音乐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全校运动会上,他曾获跳高第一名;在音乐和美术方面也有很好的修养,他擅长钢琴、小提琴,还是学校管弦乐队的队长并当第一小号手。他还十分关心政治,“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中坚分子。一次,他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同学们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参议员曾彝进当众道歉,在军队护送下凯旋回校。同学们叫他“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23年,是梁思成在清华读书的最后一年,5月7日这天,梁思成骑着大姐赠送给他的摩托车,后座带着弟弟梁思永,从北京城西驶向南边追赶队伍。8年前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从德国手中接管山东,这一天是“国耻日”。车骑到南长街口,被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金永炎的轿车撞倒,金永炎竟然连车都没下,从窗口扔出自己的名片给前来的警察处理后事,然后便驾车扬长而去。军阀金永炎嚣张惯了,但他的名气比起梁启超来差得远,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他出面道歉并承担全部医疗费,还拿司机做替死鬼,最后连总统黎元洪也出面替他求情,梁家才罢休。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均不太好,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以后的年月里,粱思成的鞋子都是专门定做的。
二
抗日战争前,梁思成为了解我国古建筑的分布情况,给全国每个县的邮政局长汇去两块大洋。虽然梁思成做教授收入很高,但给每一个邮政局寄去两块大洋,那也是一大笔钱。他也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写邮政局长收,并给每人写一封信说,我们在考察保护中国古建筑,希望你收到两块大洋以后,能把你们县境内的古建筑拍照片寄回来。其实,梁思成靠这种方法收集资料,心里也没有底。他所做的工作,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让梁思成特别感动的是,全国所有的县,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都拍了本县的古建筑照片,给他寄了回来。
三
1937年夏天,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在五台山发现唐代佛光寺,两人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就在这时,“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一天,梁思成突然收到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请他参加会议,他知道日本人已经注意自己了,要想不当汉奸,必须立即离开北平。第二天,夫妇两人只带了一些随身换洗的衣服,其它所有东西不管贵重与否都来不及处理,只好扔下,开始了长达9年的流亡生活。
四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兵临城下。一天晚上,梁思成的老朋友、民主人士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来到梁家。来人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在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划出禁止炮击的地方。梁思成非常认真地将北平的重要古建筑一一标注地地图上,并十分恳切地对来人说:“请你们务必保护好这些古建筑”。解放军代表慎重地对他说:“请您放心,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物古迹,我们就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1949年10月1日,梁思成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初,梁思成向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最终,首都城市规划“一边倒”地采纳苏联专家的建议,拆旧城原地建新城,并按照领导人的设想,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城墙倾毁,思成心碎。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说,“五十年后,会有人后悔的。”悲伤的预言不幸全部言中。北京交通拥堵和严重污染,成为当今最头痛的问题。
五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向全国各地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周总理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为了将来能让更多的人们非常醒目地从长安街能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传统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变为坐南朝北。根据参加过设计施工的专家回忆,纪念碑的结构设计方案曾征集到140多件,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最终选取修改的方案是由古建筑学者梁思成制定下来的。
梁思成对我国的古建筑研究有极大成果,他在结合了多处古建筑外形的基础上,设计形成了纪念碑的雏形,并在碑顶上破天荒地加了个“小屋顶”的装饰,这个极具特色的“小屋顶”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新建筑物之上。
第三篇:梁思成的故事文章
文章一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在连连的炮火笼罩之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国内几乎只剩下了废墟,唯有两个城市幸免于难,京都和奈良。盟军最终听取了梁思成的建议。
硝烟散尽,隆隆的炮声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仍然难以愈合。然而幸运的是京都和奈良躲过了那场浩劫,两座千年古都,依然是生机勃发。时至今日,多处古建筑群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观光览胜。当人们漫步古都,徜徉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为人类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时,不会忘了60多年前的那个中国学者。
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师的远见和胸襟令人钦佩,日本人尤其心存感激,都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起此事,眼眶湿润的说道:“父亲当时作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悚然动容。如果说这是两个人的战争,胜负其实早已分晓。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文章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梁思成知道旧城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如何保护不成的时候,仍然发出最后的呐喊。他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旧城的城墙和城楼。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可以使我们后人洞悉当年的情景(“○”为毁城者的言论,“△”为梁思成的辩护):
○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那么,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隔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当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再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城墙阻碍交通。△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城墙除 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但这样的争辩很快就结束了。争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内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
这一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随后,北京城墙不幸地被拆毁了。
为保护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几回。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为妨碍“几十万人民群众的队伍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力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
梁思成的确书生气,直到1957年,他还在抗辩:“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就针对北京市区规划提出,将北京的行政中心建到老城之外,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但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决。批判者说,梁思成是为古而古,妄图将北京老城当做一个博物馆保存起来。对此,梁思成曾对当时北京市的一位负责人直言:“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跑了几年城建,王军越来越理解梁思成:“梁先生不是为古而古,而是与城市的现代化联系起来的。”
梁思成当年躺在病床上预言:这个城市还没有长大,现在只会得一些伤风感冒的小毛病,但我已经看出,他将来会心肌梗塞,得高血压。
虽然他本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但是王军看到了这个城市心肌梗塞和高血压的病症。今天,北京城已经不堪重负,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稀缺,许多文物建筑被毁坏。
在山西海拔2000多米的霍山,为寻访梁思成夫妇当年考察过的一处古建筑,王军驱车几个小时才上了山顶,而梁思成当年则花了12个小时步行上去的。
“在那个高度,我终于理解了梁思成。”王军深有感触地说,“他实际上被一种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里了。”
第四篇: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课 题课 型课 时上课日期作者姓名单 位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主读课 年3月12日 刘 源
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梁思成的故事》 2 201
3倾听建筑学家的爱与憾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梁思成的故事》(2课时)
【文本解读】
本文是文学散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勘测山西应县木塔,第二件是说服美军,日本古都奈良因而免遭轰炸和破坏。作者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加以叙述和描写,而且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中交织着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包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这篇文章作者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言,赞赏了梁思成的精神思想,使读者真正领悟“建筑的灵魂”。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有明显的异同。通过比较,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本文的行文脉络:全文紧扣第一句话“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用精彩的语言讲述了两件事情,从而表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重点句: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教学设想】
1.主要学习点。
⑴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⑵比较学习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的异同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课文内容较长,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疏通表层文意。
【相关课程标准】
“默读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读出个人独特感受,获得有益启示,对作品(作者)情感作出评价,能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3.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难点:发现本文写法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评价任务】
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梁思成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围绕“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梁思成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梁思成的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师:这些建筑都是梁思成的作品;的确,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将智慧化作庄严神圣的国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等著名建筑。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板书课题)
2.简介梁思成及作者
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当代作家。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生默读课文3—5分钟)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及时点拨和提示:
找出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找出事件的起始段。
套用格式:谁+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 师生明确:
第一件事:梁思成在60年前勘察应县木塔。
第二件事: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奈良古城。
三、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师: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多媒体展示)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1.60年前梁思成勘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经历,你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 师生活动步骤:
①教师引导,多媒体出示:
·品味语言。
·体会内容是否真实。·找出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从不同方面,各抒己见)
②小组学生共同完成问题后,小组代表发言:
·有想象的成分。
·作者虽然没有经历,可是感觉内容真实。·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等。·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
③组间合作后,小组代表班级展示摘录: 〃“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们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看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从“大风中”写到了环境险恶,更衬托他无畏的精神。
④师评价总结: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之举。
2.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你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抓关键词语、句子来分析,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多媒体出示)
重点研读——走近梁思成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梁思成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法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写内容(理解具体词语、关键句子)的角度研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
请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并在组内推荐代表发言。
师生总结:
梁思成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的无限热爱。
3.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首先结合具体事物理解本句话;其次联系梁思成的具体身份加以理解;再次体会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具体事情: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具体身份:对建筑有深厚感情的建筑学家。弦外之音:自己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提示自主理解,小组间合作探究,从不同方面各抒己见)学生: 梁思成把自己比作辽代的一块木头,写出了他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同时,自己“又”像辽代的一块木头,身不由己,这是一种无奈的忧愤。
师评价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四、比较探究——感悟梁思成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强调:从两个方面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体会两篇文章的主题;分析全文内容(即全文以什么为主)。不同点:了解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从而分析选材上的不同;分析写作手法、表现方法上的不同。(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最佳答案)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神风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是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探究文本内涵,多角度地解读文本,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
学生自主理解,同位探究,展示摘录: 学生1:“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只能”两字,强调了梁思成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学生2:作者用抒情的、诗意的语言高度评价梁思成的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3:这是对梁思成在20世纪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也无他这样的人物而产生的深深遗憾。
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 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3.师生归纳总结:
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多媒体出示: ①叙述、描写、议论交错进行,紧密结合。②不时出现合理的联系和想象。③使用限制性的语言。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师:残缺的砖瓦、斑驳的墙壁、滋生的蔓草,它们在诉说人类历史的逝去,它们在诉说人类对文化漠视!怪不得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这样诠释他: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此时此刻,你对梁思成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新的认识或感悟。
(多媒体出示)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学生先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我的认识:
生1:梁思成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建筑学家,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和职业的责任感,梁思成才冷静下来,理智下来,做出了让美国军官困惑不解的“惊人之举”。
生2: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古塔,不是为了探险,而是源于一种来自生命的热爱,是为了传承历史,宣扬文化。古建筑是他灵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若是古塔有知,必把梁思成视为知己了。
我的感悟:
生1:学习本文后,从梁思成的叹息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生2:“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同学们试想,在学习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执著的敬业精神吗?
师总结: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梁思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真正的建筑学家!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勘察应县木塔
对建筑的认识
灵
魂
保护日本奈良
文化精神
古建筑被毁忧愤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从事件中体会寓情于叙写法上。但这只是教学任务之一,这就对于如此感情深厚的文章,我们应该用心去感悟,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体会他们对于建筑的执着,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魅力。
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水平很难达到,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先用优美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对主人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始终贯穿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的感受人物的魅力。
不足:学生对于古建筑的感受理解不够深刻。
第五篇: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模版]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
惋惜(wān)
宝坻(dǐ)
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方法提示:
1、寻找相关段落;
2、提取关键词语)明确:
(一)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
(二)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三)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略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2、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一、直接导入:
二、预习检测
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
三、品读课文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提示: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明确:
1、“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 我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勇敢,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
2、“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体。”我从“毫无顾忌”“摇摆”读到了一个敬业、无畏、对工作热爱的梁思成。
3、“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
四、研读课文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
梁思成有超越常人的理性,瞩目历史的远见,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文化视野广阔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的精神的人。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小结
这个世纪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梁思成!但梁思成不能只属于这个世纪,他属于世界,属于人类,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秉承他的文化精神,做一个世界主义者!
六、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