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思成发言稿
梁思成发言稿
本文是倪吉昌先生提供并保存下来的,登在《古建园林技术》上,后记中有述。
文章重点不是讲专业的,从字里行间读来的是对中华古建筑的爱。梁先生的精神就在与此。文如下:
漫淡中国建筑(梁思成先生为参加中国古迹名胜学习旅行的各国学生所作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报告发言稿)1957年4月4日
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欢迎来自欧洲几个国家的二十几个学生,并且为你们作一次关于中国建筑的报告。让我在这里表达我对你们的热烈欢迎。我现在准备简略地给你们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然后把中国建筑近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少数代表性的建筑物介绍一下,然后根据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几个城市里主要的有趣的建筑也介绍一下,使得你们到了那里能够更好的了解那些地方的建筑。当然,有时候绘画和雕刻往往是跟建筑物混合在一起的,我也预备附带提到它们,但是关于绘画、雕刻以及其他有关的艺术,你们已经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的报告中所听到,我就不再多谈了。我这里所谓中国建筑主要是指的汉民族的建筑,由于你们旅行的范围都在汉民族居住的地区,所以关于少数民族的建筑也不在这里谈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来说大概已经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千年中,以黄河中下流域为发源地,这个体系逐渐推广到了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和新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广大地区里,虽然各民族的建筑都各有一些个特征,但是它们都有更多的共同性。首先,它们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用木材构成框架,墙壁都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隔断墙,镶在这框架里面的。其次,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上,在水平和垂直的木构件交接的地方往往用一种梯形的方块和臂形的木材层迭起来作为过渡部分,以减少水平和垂直之间相交点的剪力,这种组成的构件,我们叫它做斗拱。第三个特征是出檐很远,屋面弯曲,以及在四面有檐的建筑物上,檐角翘起。第四个特征是利用木料上的油漆做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上往往画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第五,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谓“一所房子”大多数是由若干座个体的建筑物和一些附属建筑,如回廊、围墙等等围绕成一个庭院。这种布置常常强调中轴线,但在一些游玩性的建筑中布置也很随便,往往随同地形自由分布。当然,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是这几点,并且中国除了木结构之外也有砖石结构,在这里不详细地谈他们的特征了。
几个历史时代的代表作:
城市规划方面: 大家也许在报纸杂志上已经看到中国的考古学家不久以前在郑州发现了一座大概是公元前一千三四百年或更早的城市的遗迹,抱歉的是发掘的工作刚刚在开始,我们还不能看出这个城市的面貌,虽然如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大约在三千年以前或更早,中国已经有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当时的一个皇帝已经命令他的一个大臣在现在的洛阳有计划的建造一座城市,考古学家和建筑史家们正在寻找这个城市的遗迹,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不过发掘尚未开始。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城市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一直到近代,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年开始,经过多次改建,一直留存到今天的北京城就是这样的一个最辉煌的范例。这个城市以皇帝的宫殿做中心,座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宫殿的附近有皇帝的大花园和庙宇,以及贵族和为宫廷服务的人的住宅,在它们的外围才是老百姓的居住区。皇帝的宫殿有一道围墙围起来——就是你们将要看到的故宫紫禁城,另一道次要的围墙把花园庙宇和贵族宫廷居住区环绕起来.这个墙除了极少部分外已经不存在了。外围住宅地区四面都用雄厚的城墙环绕起来。过去中国所有的城市,无论大小,除非由于地形的限制,都是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规划起来的。你们将要去参观的西安、曲阜都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在曲阜,在中轴线上的不是皇帝而是孔夫子,另一个城市南京虽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是中华帝国的首都,但由于地形的条件,它的规划就不象北京这样对称。
几个历史性的代表作: 考古学家曾经发现过大约三千三百年前乃至可能更早的建筑遗址。在故宫博物院里,你们会看见一个模型,那是不久以前发现的一个最原始的建筑遗址的模型,我们还不能给它做出一个上层建筑的复原图,所以只好请你们去看那个模型,用你们的想象力替它们建造一所房屋吧!在河南安阳县附近,考古学家发现的遗址证明在公元前十三或十四世纪中国木框架结构的体系已经肯定的形成了。那是从等距离行列安排的石头柱基和残余的木柱的下段整齐的安排在一个土筑的台基上而推论出来的。伟大的汉朝给后代留下了一些石阙——那就是宫殿、庙宇或是坟地前面的甬道开始的地方两旁竖立的石头墩子,在这些阙上,我们可以看到前边所提到的一些特征,例如木框架、斗拱和屋顶,在那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类小小的纪念物已经完全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关于比较古老的木建筑,我在这里只预备介绍少数几个例子。中国现存最古的木结构都在山西省一座佛教圣山——五台山。其中一个比较小,并且保存得不太好的是公元七八二年建的,其次一座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是公元八五七年建的。我们这个小小的聚会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为它庆祝诞生一千一百周年吧!这座建筑物假使你们拿它同北京的建筑物(十五世纪以后的)比较,就会看见他们表现出很不相同的比例,特别是在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上,房檐的宽度上和屋顶的坡度上。这一座建筑物除了建筑物本身之外,同时还保存了一千一百年前的三打以上的佛象,一小片壁画和书法。另一座纪念性的木结构建于公元九八四年、在河北省蓟县,是一座两层带一个夹层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物是围绕着一个十六公尺的观音菩萨像而建造的,虽然比佛光寺的大殿晚约八十年,在风格上它们是一致的。山西省应县有一座高五层——五个主层加上四个夹层——的木构佛塔。这座佛塔是一○五六年建造的。它的平面是八角形的,每一层都有平座和檐子,塔顶上有一个铁刹,全部共高六十六公尺。这三座建筑物虽然相隔二百年,一座是单层的,一座是二层的,一座是五层的,也有平面长方形和八角形的,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一致的。在这些建筑中我们看见了木框架和斗拱在中国建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木匠极高度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比这些时代更晚的建筑物,在你们旅行之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在下面介绍各城市的建筑时再谈,这里就不继续下去了。当然,你们会注意到佛塔是中国风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有时他们在城里,有时在山上或江边。有时让密茂的树林做背景,有时借着河湖的水显出倒影,过去佛塔在中国跟教堂的尖塔在欧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占据着很相象的位置的。虽然在宗教意义上它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风景里,在人的审美观念中,中国人都是热爱佛塔的。佛塔在公元前后就从印度随同佛教传到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佛塔是一座公元第六世纪初叶的砖塔,高约四十公尺,在河南省嵩山嵩狱寺,这座塔平面是十二角形的,高十五层——事实上是一个很高的塔基上面一个很高的塔身,最后加在上面十五层密密的檐。除了塔身之外,这座塔并没有任何装饰,但是它就以它的优美的轮廓线取得它的最高度的艺术效果。以后各时代遗留给我们的塔数以千计,除了象嵩狱寺塔这个类型之外,还有
(一)单层塔,例如公元五四四年建造的山东神通寺四门塔,(二)层数分得比较明确的多层塔,例如涿县云居寺塔,(三)在一个大台上建造五个、七个乃至九个的群塔,例如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十八世纪),(四)酒瓶形式的喇嘛塔,例如一二七一年建的北京妙应寺塔和一六五一年建的北海白塔。这些不同类型的塔型之中,有些是用砖石模仿木结构的形式的,它们用砖石做出梁、柱、斗拱、椽子、檐子、平座等等的建筑构件,另外一些比较朴素,更充分的单纯用砖取得艺术效果。最后,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就是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墓,在介绍北京的建筑时,我再比较详细的谈一谈。
各城市的一些主要建筑: 现在我按照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些城市里最重要的建筑简略地介绍一下: 北京 北京最主要的建筑当然就是皇帝的宫殿,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整个建筑群又是同北京的整个城市的规划有机的联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它的最外边的大门就是在它前边四点六公里的城门,其次就是离它约一点五公里的正阳门,然后又经过天安门以及其他的两座门才达到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之内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跨过河上的石桥,走到另一座门,进了这座门,你就隔着一个将近三百公尺的大庭院看见皇宫的最主要建筑物太和殿了,太和殿的后面有一个正方形的比较小的殿,更后面又有一座稍微大一点的长方形的殿。这三座建筑物构成一组,立在三层的白石台基上。在主殿太和殿前宽广的庭院的两侧各有一座楼,以及较为低小的廊庑环绕起来。大理石台基上有雕刻极为华丽的栏干和踏步,建筑物的墙壁、柱子、门窗都油成红色,屋顶全部用黄色琉璃瓦,屋檐以下,墙、柱、门窗以上的额枋和斗拱都用蓝和绿为主加上金色和红色为重点的装饰彩画,这样就强调了受光面的温暖和阴影下的阴凉。当天晴日美的时候,蓝天日云和这些高低起伏的金色屋顶辉煌灿烂的颜色对比,给人以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象。这一组叫做前三殿。在它们的后面,通过另一道大门,又有一组规模较小,但是布局大致相同的后三殿,再往后就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花园,花园后面就到皇宫后门了。这两组建筑形成了故宫的轴线,在轴线的左右还有许多用围墙围起来的较小的组群,是皇帝日常居住办公以及安置他自己的和他父亲或祖父遗留下来的妻妾的地方。每一位皇后居住在那样一个围绕起来的组群里,由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坐在高级监牢里一样。紫禁城的前面,在天安门的左右,是太庙和社稷坛,太庙是皇帝历代祖先的庙,社稷坛是土地和五谷的神的庙。后者象征着皇帝对国家的统治权。在建筑布局上,你们可以注意到,太庙里边是由围墙围绕的比较密集的建筑群,而社稷坛则以一个空旷的地段上一个低矮的坛为主体,然而在建筑布局的均衡上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效果。附带可以提到,社稷坛的大殿和他的后殿建于一四二○年,是北京现存最古的两座木建筑。这两座皇帝的坛庙,现在己成为人民的公园,太庙是劳动人民文化宫,而社稷坛是一个一般性的公园,叫做孙逸仙公园。而故宫已经成为人民的博物馆了。在故宫的后面,在中轴线上有一座人造的小山,山上有五座亭子,中间的那一座亭子标志着北京城的几何中心。在紫禁城和景山的西面,利用一系列天然湖沼建成了皇帝的花园,现在其中北面的两个湖已经是公园。在这里边我要特别提到北海这一部分,在公元十二世纪,当时的皇帝已经把北海和它南面的中海建成了他的私人花园了。十三世纪中,蒙古大汗忽必烈统治中国的时代,把北京定为他的首都,把北海花园进一步修建起来,今天你们所看见的那座仙境一般的岛就是马可勃罗在他的游记里详尽的叙述过的。这座山的顶上,在古代原是一组宫殿建筑,到1651年,才换成了现在这座白塔。在山坡上布置了许多庙宇和亭台楼阁,岛的北面临着广阔的湖水,修建了半圆形的回廊,与这个山岛隔湖遥遥相对的是若干组庙宇和休息居住的庭院,以及著名的五龙亭。所有这些建筑,都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你们就要去游览这些地方或已游览过了,我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当然,你们也会去看天坛,那是皇帝一年一度祭天的地方。天坛在北京城的南部。一片广大的园地,用两层围墙环绕。围墙平面形式南半是方角的,北半是半圆的,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内围墙以内的南北轴线上布置了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三座主要建筑物。它们的平面都是圆形的。由三层白石台构成的圜丘和单层檐的皇穹宇前后毗连,在轴线的南端,三重檐的祈年殿的轴线的北端,相距约600公尺,用高约3公尺的甬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主要建筑物都用蓝色琉璃瓦,也是象征天的颜色。除去轴线上的三组建筑物外,天坛广大的地段上还有少数次要组群,其余地段都栽植柏树。作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是一个善于利用广阔的空间的一个杰出的典范。这一组的布局是十六世纪中形成的。现存建筑物是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北京城西北约25公里的颐和园是一个利用天然的小山和湖泊建造成的皇帝的大花园。从十二世纪起,当时的帝王已经开始经营它。现在的规模是十八世纪定下的,而建筑物大多是十九世纪末年重修或重建或增建的。园子很大,你们就要去游览,没有必要在这里叙述。我要指出的只是几点分析: 首先是在进入宫门以后,一座大殿给游览者以一种庄严整肃的感觉。绕过大殿到它的后面,是一连串封蔽的庭院,没有什么天然景色。但走出这封蔽部分,踏上长廊,除了长廊本身一种“长短莫测”的感觉外,游览人会惊喜地发现左手边一片广阔的湖面和右手的山坡相对衬。山坡上有零零落落的一些小组群。走了约几百公尺的长廊后,突然在眼前出现一个小广场,正对小山——万寿山——的山峰,以及以山峰为主的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从湖岸的码头和牌楼起,一直到山顶的佛香阁和万佛阁止,布置了一系列左右对称极为严肃的宫殿组群。这种格调的突然转变,给人以十分意外的感觉。从高处的佛香阁下望,可以得瞰全湖景色,在其中在湖的南部安置了一个小岛,作为远景的主题,完成了一幅“画面”。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的方法,从高处西望(或从湖上西望),园外的玉泉山和它的塔,以及远处的西山,都被组织到颐和园的构图里面来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园林师利用自然条件的高度技巧和艺术成就。万寿山背面的布局与前面成强烈的对比,全是葱郁的松林和曲折的小河。小河北岸就是园墙,但是园林师用小山和大树把它遮住,使游人不觉得已走到边缘上。颐和园内还有一个小园——谐趣园。许多廊榭环绕着一个荷花池布置起来,自成一个小局面。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惊喜地说“这是所谓浮在水面的建筑”。我觉得他的形容是很恰当的。建议你们也去看看。在北京正北约40公里的明代皇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我也不准备在这里详细介绍它的建筑物。我只愿指出这些皇陵的设计者的伟大气魄。13个陵寝布置在大片山坡上,最远的相隔好几公里。它们有一条总的神道,长约8公里。这条神道的布置是把几十公里以外的山岭组织在内的。到神道开始的地点,那就是在著名的石牌坊那里,请你们让司机停车,站在牌坊中轴线上,向正北望假使天气晴朗你们可以看到远处山岭的主峰整整地落在牌坊中轴线上。然后你们除了欣尝那些石兽石人之外,还可注意神道(可惜现在公路不完全走神道原路线,而且汽车速度太快也不易领会)的路线,当它进入山口以后,每在左右两山之间时,总是略近低的山,使你感到左右的山是一样高的,这就在非对称的自然环境中取得对称的幻觉。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师利用自然条件,大胆组织空间的最杰出的,也是气魄最大的一个范例。从我上面的叙述中,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我的介绍都还暗示了中国建筑的另一特征,那就是,中国建筑给予人的印象都是从一个“画面”,引导到另一个“画面”,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每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尝的,如同慢慢地开展欣尝一幅手卷一样。与这相比,欧洲的建筑往往将一个立面全盘托出,如同一张欧洲画一样,令人一览无余。这是中国建筑(以及中国画)与欧洲建筑(以及欧洲画)极不相同的一点。你们看了之后也许会同意我的看法的。在洛阳你们所要看见的主要是龙门的雕刻我就不在这里细谈了。
西安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的都城。在唐朝,西安城的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北京城还大三分之一,我们可以说,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城市。今天的西安只是唐朝西安的一小部分。现在的城墙和城楼都是明清两朝重建的。这个城市象罗马的戍城一样,用两条相交的干道把城市分成四块。在这两条干道的相交点上安置了一座鼓楼,标志着城市的几何中心。这座鼓楼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在现在西安的南郊还存在着两座唐朝的佛塔,被称为大雁塔和小雁塔。在唐朝,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城墙范围以内的。大雁塔是一座平面正方形高七层的砖结构,是公元701至704年之间建造的。在这以前约50年,伟大的学者、佛教徒和旅行家玄奘在完成了多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之后,修建了这座塔的前身作为收藏佛经的地方。不幸地由于某一种历史记载上没有说明的原因,使得这座塔需要重建和大规模的改建。记载上说,玄奘所修的那座塔是印度形式的,而改建的时候却采取中国形式。现在的塔就是那一次改建后留存下来的。十二个世纪以来,这座塔曾经多次修缮。现在所看见的表面处理大概是在明朝的一次修缮中,照原来的形式做的。但是有些建筑史家认为现在塔的外表全部是明朝改建的结果。在这问题上,我们还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座塔,在形式上,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三类型的多层塔。在轮廓线上,逐层向上缩小是很稳重乃至多少呈现一点严厉的气氛的。但在墙面的处理上却采取了非常轻巧但极其整洁的手法,表现了木结构的柱子和檐枋的形式。一千二百五十多年来,这座雄伟的建筑物屹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一个伟大城市的地址上,标志着中国和它的邻邦在文化交流上光辉的事迹和千千万万的后人对于伟大玄奘的怀念和敬意。小雁塔和大雁塔遥遥相对。在造形上,它挺拔秀丽,属于上文所说的嵩狱寺塔类型的塔,与大雁塔形成有趣的对比。同嵩狱寺塔一样,它的艺术效果完全是由它的线条的轮廓取得的。在墙面上,这座塔没有任何的装饰处理。这座塔是公元669年建造的,大约在四百多年前,经过几次强烈的地震,垂直地裂成两半,又继续屹立到今天,是建筑结构学中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加固修缮,使这座塔能够继续存在一千年或更长的年代。
南京 南京也是在历史上屡次成为中国首都的一个城市。由于它的特殊地形,它的城市布局是不规则的。由于它的战略位置,历代的建筑物都在战争中毁坏殆尽。现在保存的只有一些皇陵和宫殿的、受过破坏的残余部分。当你们到达南京的时候,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的教授将会对你们做更多的介绍,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了。
曲阜 你们所要去的一个小城市——曲阜——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家孔夫子的家乡。从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世纪初,孔夫子的政治和伦理的理论已经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从那个时候起,政治为了纪念孔夫子,就在他的家乡,把他住宅保存下来并且在旁边给他修建了庙宇,还把他的子孙封了爵位。这个传统一直保存了两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哲学虽然受到了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的影响,但是孔子的威望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一天比一天尊崇起来;他的子孙的爵位也逐渐升到公爵的崇高地位。这种情况完全在曲阜的建筑的发展中反映出来——他的住宅和庙宇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建中,不断地扩大,终于在十八世纪中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规模。在曲阜,孔庙的地位比皇宫在北京还显得重要。一系列的庭院,由南到北,把小小的曲阜城完全划分为东西两半,而东半部之中又被由三间小小的茅屋发展而成的巨大华丽的公爵府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孔庙里的殿堂都用黄色的琉璃瓦同皇帝一样尊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曲阜的孔子庙。我们可以说是一座中国少有的建筑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保存着很多座从汉朝以来历代的石碑;在木构的建筑物方面,最古的有1195年和十三世纪后半叶的碑亭;有1502年的藏书楼;有1730年的有雕刻华丽的石柱的大殿以及一直到1933年重建的许多次要的和附属的建筑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虽然都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他们是过于专门的学术问题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在曲阜城中,还有一座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庙,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和孔庙共处在一个小城中,就不免显得很小了。在曲阜城外约9公里是孔子的坟墓所在,那是一座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很大的坟墓。你们就要去看,我没有必要在此叙述了。在新中国,孔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已不再是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指南,但是中国人民并不忘记孔子在中国长期的灿烂的封建文化中有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的言论里还是有许多至理名言,足以为我们今天所能接受的。至于孔庙和公爵府的建筑,无论作为组群或者作为个别的建筑物来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可尊贵的遗产。人民政府正在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份文化遗产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
泰山 泰山是中国古代所谓五狱之一,是当时孔子所常到的地方。它给了孔子思想上很多启示,也常常被他用作比喻来申述他的理论。因此,在中国后代无数的著作中,“泰山”已经成了一个常见的名词。它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奇怪的是泰山上虽然有不少关于孔子的遗迹,但是,在建筑方面所有的庙宇大多数是道教的。这些庙宇过去由于年久失修损坏很严重,人民政府也正在逐步的把它们修复起来。
大同 在古代,大同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城市;当时的汉族和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文化交流或战争争夺之地。在公元第五世纪,鲜卑族所建立的魏朝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都城;在公元第十至十三世纪,它是契丹族的辽朝和女真族的金朝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北魏的统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大同西北的云冈给后代留下了伟大的艺术创造—石窟雕刻。辽金两朝在大同城内建造了一些佛寺,其中有两处一直保存到今天。关于云冈石窟的佛象雕刻郑振铎先生已经跟你们谈过,所以在这里我只跟你们谈一谈在石窟雕刻中所看见的北魏建筑。首先是,这种石窟是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它的概念是印度的,但在形式上,特别是在建筑处理上,它是中国的。由于当时的鲜卑族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所以在跟汉族接触以后,很快就吸收了汉族文化。包括建筑在内。因此,云冈石窟中所看见的建筑都是汉族的。在这里面,我们首先看见它所表现的若干建筑类型,其次是一些建筑的处理手法和装饰。在类型方面,主要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物。它们都具备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特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八角形的柱子及极其简单的斗拱;在两个柱头之间的横楣上的倒V字形的斗拱大概从第九世纪以后就不再使用了。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最流行的做法。在一个石窟中的前厅里的左右两面墙上你们可以看到两个典型范例。此外,在许多洞窟中的叙述佛经故事的浮雕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门、城门、围墙等等类型。另一主要类型就是浮雕中的佛塔,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象一座亭子那样的单层塔,那是比较接近印度的窣堵坡(Stupa),其次是木材框架结构的塔,虽然是多层的,但每一层的构成单位却跟刚才所说前厅墙壁上的浮雕佛殿是一样的,它是中国原有的一种高层建筑,被采取来为佛教服务的。第三种是将第一种垒叠而成的。表示着它是一种砖石结构。这些塔的顶尖上都有一个很高的刹。这些刹,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印度窣堵坡的缩影,被安放在一座中国传统的高建筑上做为装饰,从而形成中国式的佛塔。在建筑处理和装饰方面,除了刚才所说的中国传统手法之外,我们看到了许多西方所常见的装饰母题,如须弥座、莲瓣、连珠、万字文、卷草等等。这些据我个人的考证,大多数都是从亚洲西部发源向西流传到希腊和欧洲,而在另一方向却到了中国。在石窟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略似希腊的爱欧尼式(Ion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它们无疑的是从希腊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而传到中国来的。这些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花朵,是人类生活中最可尊贵的东西。我只能在这里指点出少数的几种,其余的请你们自己去发现吧。大同城里有两处著名的佛寺,叫做西大寺和南大寺。西大寺原来的规模很大,但是现在只留下一座正殿和一个经藏了。正殿是十一世纪后半或是十二世纪前半建造的。在面积上它是仅次于北京太和殿的一座巨大的木构建筑。在整体比例上,特别是在柱高和斗拱的比例上,它不如上文所说的那几座最古的,唐朝样式的木建筑那要豪壮。若是把唐朝建筑和北京宫殿的建筑跟它比较就可以看出它正好介乎二者之间。经藏是西大寺现存两座建筑中比较古的一座建筑,是1036年建造的。它是一座很小的建筑,但在比例上却还保存唐朝的样式。在内部,它的天花板和上面的彩画也是十一世纪的做法,和北京宫殿里的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建筑物里,有保存完整的泥塑象,大约有三打,都是十一世纪的作品,是中国雕刻史中极可珍贵的一个塑象群。同样可贵的是靠着三面墙壁的佛经柜子,上部完全用建筑形式处理,制作非常精巧,也可以说是一件十一世纪的建筑模型。它是一件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和中国其他的建筑不相同,西大寺的主要建筑是面向东方的。这是由于契丹民族拜日的原故。南大寺是十二世纪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群。在个别建筑物的□□□□和西大寺正殿比较接近。我在这里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由群的□□□□□□□□对称甚至可以说接近呆板的。另一点就是这些建筑物的□□□□□□□□板,把梁架结构全部显露出来,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取□□□□□□□□□要看中国古代木匠的技巧,在南大寺的建筑可以找到□□□□□□□□□□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缺点,例如大门之内的庭院当中□□□□□□□□□的一组斗拱就过于复杂沉重,无论在结构上或者□□□□□□□□□□一种艺□过份成熟以后就常常出现这种弄巧成拙。(以下残缺)
后记: 1957年4月4日上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正谊路团中央会议室,为20余名来自欧洲的大学生,讲解了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几座名城的介绍。那天,梁思成先生可能是腿疾发作,他一只腿跪倚在椅子上,但始终用单脚站在那里,用英语讲解,其讲至风趣之处,常引得在座的外宾开怀大笑,并热烈鼓掌。那年,我20岁,是陪听并兼帮梁先生放映幻灯的三个中国人之一。事后,我一直将这份珍贵的讲稿保存着。时值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它献给诸位读者,以示我对大师的诚挚怀念。倪吉昌 2001年6月26日
第二篇: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第三篇:深怀梁思成专题
深怀梁思成
——《梁思成传》读书心得
论文摘要:
梁思成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大师于一生的传奇人物。在日本的美好童年使他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而与林徽因的美好爱情与婚姻也使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遭遇多大的挫折,也能坚强乐观面对并克服。他是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是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他为中国建筑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是对祖国一片赤胆忠心的人民儿子。梁思成传奇的一生,既有神采飞扬的一面,也有孤寂落寞的一面,实在称得上是精彩之至。
关键词:梁思成 建筑 爱国
1901年4月20日,对于流亡日本的一代大师梁启超先生来说,是一个令人最感舒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的“长子”出生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但也多灾多难的梁思成。在这样的一个家族生长着,这样的父亲的教导下,梁思成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操与高雅的乐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它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大师于一生的传奇人物。作为一名建筑师,他所设计的建筑作品一向讲究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处处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家,他在北京城的规划中竟然想到将雄伟的城墙设计为“环城公园”,这不仅是一项世界绝无仅有的伟大设计,而且还把对人的关怀“捧上了天”。作为一名建筑教育学家,他时刻体现出“君子爱人以德”的理念,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学识教授给学生,还将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传递给每一个需要温暖的弟子。作为一名古建筑保护专家,他不仅提出了“但愿延年益寿,不希望返老还童”和 “修旧如旧”等这些如今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物保护的重要原则,而且还发出过“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就像剥去我一层皮”这样痛彻心扉的惊人呐喊。作为政坛明星和学界巨擘梁启超的儿子,他并不曾陶然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20世纪最美丽、最有才华女子林徽因的丈夫,他以自己坚实、沉稳而宏大的结构在支撑妻子的轻盈和灵动之外,依然在自己或者说在他们共同的学术事业中,创建了至今也无人能比肩同行的成就。作为父亲,他用慈爱、温和、风趣、乐观和民主的家风滋养着两个孩子的同时,也将自己高贵的品格传递给了一双儿女,使他们在各自领地里自由地奔突前行。梁思成传奇的一生,既有神采飞扬的一面,也有孤寂落寞的一面,实在称得上是精彩之至。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梁思成的美好童年都是在日本度过的,他的记忆从横滨开始,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到后来迁到须磨的“双涛园”,在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骑自行车,做尽一切顽童所做的事,“双涛园”给了梁思成一个魂牵梦索的童年生活。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梁启超的血液,他继承着父亲的优良品格,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依旧充满了乐趣。他的兴趣广博而高尚,除了爱好音乐 1 和美术之外,小时候脚有残疾的梁思成竟对体育运动也十分热衷,他这种健康而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在无形中也培养了他积极乐观而又敢于进取的精神和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对梁思成来说,性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是他在颠沛流离的艰难困苦和“文革”那无比凄惨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林俩人的爱情故事一直都备受关注,梁林第一次见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气,广播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的梁思成,同样给年少但较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心动的记忆。
梁思成,赤诚的爱国者。每当仰望国旗,看着国徽的时候,总会想起他。是他参与了国旗、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他用自己的血肉身躯为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北京古建筑,是他为我们保留了这么美好的中华古迹,是他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得以真正的传承。对于出生在日本,并在日本度过美好童年的梁思成来说,对日本的感情“总是交杂着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憎的矛盾思绪”,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形势的变迁”,他“对日本的憎恨和厌恶占据了上风”。而对于在美国度过美好大学时光的梁思成来说,他是一直怀有美好感情的,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才有所改变。由此可见,梁思成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曾经说过“多年来我感到幸福的是国家需要我,因此我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这就是梁思成的爱国情怀。
在晚年陷入无尽落寞和遭受空前批判的梁思成,虽有一腔爱国主义的无比热诚,但病弱的身体已经严重地衰落下去,他这时已经不起外界任何不良的侵袭和干扰。最后,梁思成还是抵不过病弱的身体,于1972年1月9日与世长辞,享年71岁。
别了,思成。别了,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别了,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别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事业的推动者。别了,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的开创者。别了,建国初期几项重大工程的主持人与设计者。别了,对祖国一片赤胆忠心的人民儿子。
参考文献:
1.窦忠如著《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林与舟著《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东方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3.李辉著《梁思成 永远的困惑》,大象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第四篇: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第五篇:梁思成的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颜值很高的朋友梁思成,下面看一下他的介绍 姓名:梁思成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职业: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毕业院校:清华学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
女生
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父亲: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妻子: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
人生经历: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
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二、教学过程
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
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几个故事? 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一、测绘___________
二、保护___________
三、为_____________感到惋惜
重点品读——走进梁思成
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进梁思成,请同学们先来品读第6段“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赏析句子
1、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_________的梁思成。
2、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
我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梁思成。
3、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梁思成。
4、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我从“大风中”读出了环境的____,更衬托他______的精神。
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勘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勘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第10段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
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原来他是一个视建筑为生命的人 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而 建筑是客观存在的,他为什么要把建筑作为生命呢?
因为建筑是科学和美学的结晶,建筑可以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人类的智慧、技艺 例如:
埃及的金字塔,在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古代人类的文化。
中国的故宫,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皇权思想;它精巧的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赵州桥、秦始皇陵、布达拉宫、黄鹤楼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重点研读——走进梁思成
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比别人想的更深、更远,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的旷世之举,这一举动是什么?保护日本奈良
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第14-22段,说说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1、第14段写他的妻子的弟弟、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而他仍保护日本的奈良 他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2、第16段“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第17节可以看出,他在建筑与国仇之间选择了建筑。
他是一个热爱古建筑的人
同学们齐读19段,再次感受他的境界。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在“勘测应县木塔”时所表现的对古建筑的热爱,两种热爱一样吗 不一样。“山西应县木塔”是自己国家的,梁思成应该爱。而这里的保护日本奈良则是在梁思成面临国耻家仇下仍然去保护,是种大爱。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而科学则是没有国界的。
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不止是敬仰,更多了一份感动。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一定是寂寞的,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也有着不被人理解的深深的遗憾,这遗憾是什么?
辽代古庙被拆
这遗憾化作一声叹息: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1957年,北京47座城门角楼被拆,至今仅有3座残存。据说当年梁思成奔走求告,竭力保护北京城墙,城墙被拆的前一天晚上,他沿着北京城墙走了一夜,哭了一夜,这种遗憾多么令人动容!听了梁思成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对建筑无比的热爱。世界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因为热爱音乐,贝多芬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
因为热爱科学,爱迪生在一次硫酸差一点弄瞎他的眼睛,但他没有被危险吓到,还继续顽强的实验。因为热爱读书,鲁迅在冬天每当夜读难耐时,他便取一颗辣椒放在嘴里来驱寒,因为热爱,消防员在面对被困群众时,他挺身而出,把生死置之度外。因为热爱,教师甘为人梯,孜孜不倦,春风化雨。
因为热爱,医生用美好心灵和精湛技术呵护每一位病人,使病人的生命延续。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也会因为热爱,选择专注、用心、坚持。你愿意交梁思成这个朋友吗?请大家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