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读后感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读《教育文摘》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有感
青岛四方实验小学:曲伟宁
在人人都追求成功的当代社会,怎样去理解“成功”?对于孩子的教育,“成功”和“成长”的区别在哪里,哪一个更为重要?不久前,著名媒体人杨澜来到北京史家小学,在以“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为主旨的“史家讲坛”上,作为一名家长代表,她用自己两个孩子的教育经历,讲述了对于教育的观察和思考。这是我在教育文摘上读到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成长毕成功更重要》。
师长的期望左右着孩子
“怎样才能成功?”一位史家小学的学生在杨澜开讲之前这样提问,这也是她经常被问及的问题。“看来,当今社会人们对成功过于着迷了,而对成功的理解也太过狭义了。”杨澜说,成功意味着在竞争中获胜——这样狭隘的理解一直在左右着众多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
“有一次陈凯歌导演接受我的访问,说到儿子弹钢琴的事,大人和孩子都很痛苦。终于有一天,他对小儿子说别弹了,没想到,孩子竟跑到钢琴前深深鞠了一躬。此情此景,陈凯歌不禁落泪了„„”这件事也深深触动了杨澜,“孩子是认为自己辜负了家长的期望,是不是这样的期望束缚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呢?”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太渴望成功了,很多家长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家长们期望孩子学习优秀、出好成绩,这也是每个老师和家长的愿望。因此,现在社会的怪现象是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是否优秀。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按照事先定做好的模具来生活的零件而已。对于多数孩子为了好成绩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社会活动力、动手动脑的能力的自主力------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打个寒颤,现在的教学真的要审视一下,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个有21年教龄的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你的教学要为学生教点什么?你要把什么看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孔子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知道将德育作为教育的之首。在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受当时社会的升学的压力能忘记这些吗。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成熟化,更应该以育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将学生的成长放到第一位。学生的成长的培养包括很多,如:学生的行为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的培养等等都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盲点,在当今追求升学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过分的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孤独没有自己说话的伙伴;有的孩子成绩很好但从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对各项活动表现的冷漠;还有的孩子自私不会和别人分享。
针对这些,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就经常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活动中去体验更多的生活常识,更多的交流经验,更多的分享乐趣。
一、在活动中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我们班的小班干部轮换制、争当班主任小助理等,都是给孩子们展示的平台,让孩子们在竞争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更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班级在正当卫生标兵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能为班级出把力的就出把力,全班都能动起来,就为这个卫生小标兵,无论在操场上还是在班级个个都能把自己看成是主人,有意识的去捡拾身边的一片纸花,一个食品袋。当然老师要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公平公正的表扬。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每个节日都充分的给他们自主的权利,让他们自己筹备策划,准备。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完成自己的计划,由个体变成全班总动员。从这个活动中能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
二、在学习中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学记》说:“教然后知困”,意思是说,当自己教人时,就会感知自己有哪些困惑。“知困”,就是知道自己对哪些知识没有搞明白。“然后能自强也”,“自强”是自己努力。一个人愿意自己努力,就可以学好。自己努力的前提不是外在压力促使的,而是自己自觉自愿的,是自发的,只有这样的努力,才是最有效的努力。自觉努力的前提是“知困”,而“知困”的前提是“教”——自己展示知识,与人交流知识。因此,在学习中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讲说知识至为重要。
因此,在预习交流中让孩子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成长读后感
今天上午的语文课,是学习第11课《成长》,成长读后感。
《成长》是一篇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它通过小约翰送报纸挣钱,表现了小约翰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小约翰的父母为了培养小约翰的生存能力的良苦用心和不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
小约翰的故事,我感同身受。我父母对我关心备至、宠爱有加,在学习上有求必应,但在生活的小事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比如在零花钱的问题上,他们从不随意给予,十分小气,要我自己想办法挣零花钱,并提醒我可以卖废旧物品挣钱,读后感《成长读后感》。我如梦初醒,把废旧的书籍报纸收集起来,忙得满头大汗地背到废品店,卖了十多元钱。我十分珍惜我辛苦挣来的钱,除了买学习用品之外,我再也舍不得花掉它。从此,我还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喝的易拉罐、塑料瓶,我一个一个地积攒起来,聚满了一纸箱又去卖钱。
今年暑假,我十分想去参加《潇湘晨报》“小报童”勤工俭学卖报活动。因为参加了石鼓区少儿艺术培训中心的学习,所以不能如愿以偿。以后有机会再去参加吧。
《成长》的故事启示我: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劳动的成果才是最甜蜜的,才会最珍惜。
四年三班:李璨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的真切感受,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小作者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出一个道理:自食其力,其乐无穷。点评老师:罗元新
第三篇:《成长》读后感
《成长》的读后感
读王海鸰的长篇小说《成长》,用了一天半时间,一口气的速度。
喜欢王海鸰所有的作品,任何一次匆匆的选择,都不会有遗憾。从《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到《成长》,我都一一细读。《成长》里,北大毕业的婆婆海云、人大毕业的媳妇安叶、副师长级别的公公湘江、英俊优秀的飞行员丈夫彭飞、逐渐成长的儿子冬冬一家人构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尖锐的矛盾和割不断的爱。正如书页的第一行所写的:很多家庭纷争起因都是微不足道。
为了照顾孩子,海云成了随军家属,一生在失落和关爱儿子中度过;为了迁就家庭,安叶当不好记者也做不好编辑,最后弄得自己异常敏感异常痛苦;为了尊重,婆媳之间话不挑明事事谦让,充满客套讲究礼节闪烁智慧;为了尊严,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激烈的矛盾激烈的冲突,但仍然无法结束彼此的牵挂和爱。
人生啊,岂是爱和不爱,好人和坏人那么简单区分的。
在《成长》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的影子。海云的无奈和失落我有;安叶的追求和彷徨我有。话说棋逢对手是种精彩。与优秀的人交往,你可能受挫但同时也可能获益。海云的豁达体谅,是安叶多大的幸运啊。知性而又善良的长辈,该是怎样的令人起敬。
海云是个伟大的母亲,她出现在儿子生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扶儿子继续前行;海云是个明理的婆婆,在安叶渴望重返职场时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并揽下照看孙子的重任;海云是个柔情的母亲,在儿子发生种种错失焦头烂额时,会闪着泪花对安叶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令人动容。
“你妈妈在休息。”这是父亲对儿子撒的最大谎,因为此时,母亲已经在关注儿子飞行的揪心和紧张中停止了呼吸,而电话中的儿子还要继续飞行。
母爱呀,随时随地!生命的代价!
作为父子,湘江与彭飞似乎有着势不两立的矛盾,他们共爱一个女人:湘江的妻子、彭飞的母亲。可见,一个优秀的女性,是所有男人的支柱。当然,这个男人必须是优秀的,懂得识别的,而不是见年轻美丽温柔就倾倒的那种。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生理需要,仅仅为了追求舒适简单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无需拼搏无需努力。可是,与优秀的人结伴生活矛盾冲突并继续爱下去,那才是生活的能力生活的精彩。
王海鸰,一个带着儿子的单亲妈妈,我仿佛看到了她无数个孤独的伏案的夜晚,在干干净净的家里掏心写作。短发,清瘦,干练,戴眼镜的王海鸰,每天用头脑生活,用头脑写作,把每一个简单的细节的心理活动透彻地分析无限地展开。我相信,知性女性,都会佩服王海鸰,而不敢说喜欢她。她写完了,心头一松,就去看海了吧。作品背后的涟漪,与她无关。她又去发现新的结,新的痛,新的生活的本质。
在书中,王海鸰告诉我们:做父母是需要能力的。不要认为只要我们生育了孩子,就当然成了父母。以为是父母就拥有了天然的教育资格和教育能力并且终身拥有,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所谓青春叛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长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没有能力教育的家长不如干脆放弃自以为是的教育,那样至少可以使孩子免受干扰和误导。
在新经济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首先就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而终生学习,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学习,是终生的事情,而成长,也应贯彻生命的始终。共同成长,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第四篇:成长 读后感
读《成长》有感
这是一本围绕一个家庭探讨父与子,母与子,夫妻之间关系的长篇小说。小说写得很细,每一次吵架,每一次抉择,每一次转变。
父与子的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会有矛盾的,都说儿子和母亲关系好,女儿和父亲关系好,也许不无道理。父亲湘江大多数时间在忙,没有时间陪儿子彭飞,缺乏感情交流,不免有些生疏。但父亲又是不太会说好话的人,导致父子关系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中。直到儿子有了自己的家,遇到了不知所措的困境时,第一时间想到了向父亲求助,这可以看出儿子内心深处还是需要父亲,需要父爱的孩子。当然这期间,不仅儿子在慢慢成熟,长大,父亲也慢慢地有了转变,也在“长大”,对待儿子的态度变得温和,耐心。
父与子的关系无论曾经多么的恶劣,总有一天儿子会体会到父亲的不易,父亲以前做的种种好的,坏的事情,都是为了儿子着想,天底下有哪个父亲会做出伤害自己儿子的事情呢?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何况是有感情的人类呢。
母与子的关系往往会比父与子的关系好得多,母亲的心思细腻,善于与儿子沟通,负责儿子的日常吃喝住行。文中母亲海云又是在儿子小时候就成为了全职母亲,母亲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父亲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关系自然很好,而且海云还是个聪明的母亲,这些年来几乎儿子的所有事都还算妥当。
我一直觉得母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一个女人做了母亲,就有了新的时间表,新的生活方式,要为了孩子放弃很多东西,他们愿望很简单,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长。孩子小时候都会很依赖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呵护,夸奖,也许从那时候起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夫妻之道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吧!但无论怎么变化,总得有一个人懂得退让,忍让,宽容,总得有一个照顾家,照顾孩子,这样的日子才过的下去。两个人光有感情,都是强势,是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彭飞当初就是相信爱情会击垮一切困难,可是事实证明了他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愚昧,两个人都把事业看得很重,不能照顾家,照顾孩子,最后以离婚结束,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我总是感觉婚姻离我还很远很远,对于夫妻,家庭,婚姻的关系,我更是想都没有想过,但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怀疑,难道真心相爱的人,不一定能拥有完美的家庭吗?光有爱情的婚姻真的走不远吗?
这本书探讨的问题真的很让人回味,深思,我们也是这样慢慢得成长,成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抉择。我们要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多看看前车之鉴,要学会自己勇敢得面对问题,独立得解决问题。成长或许夹杂着苦涩的味道,但又有哪个人不经历磨难就能长大呢?
第五篇:成长经典读后感 2007
成长经典读后感 2007-03-05 19:09
成长经典读后感
成长经典是一本好书,它的序言是打开成长经典的支点,它为我们详细介绍书中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合作,关于自强,关于处事,关于美德,关于友谊等方面,为我深刻理解书中的故事奠定了基础。我被这本书迷住了。西方有一位哲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刚开始认为支点真的可以撬动地球吗?后来我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哦,原来支点这么重要。它包含在生命中的每个方面比如说:爱、感恩、友谊、等。它们说起来简单,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碰到的感受到的,拥有的,而又需要的。但是要真正具有这些素质,能够在实际的生活里身体力行,却又不是那么容易。在这里它们恰像是一个个支点,平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旦我们拥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撬起我们生命的地球。
成长经典关键词第一个就是“爱”。俄国人托尔斯泰他说:“我们爱他人,不是因为那些人对我们友好,有益处,而是因为我们在每个人身上都认出了那存在于我们中的同一的灵魂”。我读了爱心为首,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我明白了要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奉献爱心给他人,这样自己也会得到爱。
通过读成成长经典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做一个完人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去感恩,如何去遵守规则,如何去爱护别人,如何去实现梦想……这就须要对生活有充分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成长经典是一本好书,它的序言是打开成长经典的支点,它为我们详细介绍书中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合作,关于自强,关于处事,关于美德,关于友谊等方面,为我深刻理解书中的故事奠定了基础。我被这本书迷住了。西方有一位哲学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刚开始认为支点真的可以撬动地球吗?后来我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哦,原来支点这么重要。它包含在生命中的每个方面比如说:爱、感恩、友谊、等。它们说起来简单,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碰到的感受到的,拥有的,而又需要的。但是要真正具有这些素质,能够在实际的生活里身体力行,却又不是那么容易。在这里它们恰像是一个个支点,平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旦我们拥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撬起我们生命的地球。
成长经典关键词第一个就是“爱”。俄国人托尔斯泰他说:“我们爱他人,不是因为那些人对我们友好,有益处,而是因为我们在每个人身上都认出了那存在于我们中的同一的灵魂”。我读了爱心为首,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我明白了要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奉献爱心给他人,这样自己也会得到爱。
通过读成成长经典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做一个完人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去感恩,如何去遵守规则,如何去爱护别人,如何去实现梦想„„这就须要对生活有充分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
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
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
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作者:王树
读《教师成长》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做一名现代化不落伍的老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为人教师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艺术家.素质教育下的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更是一门神奇的艺术.教师应学习让人折服的艺术本领,能够巧妙而准确的拨动每位学生的心弦,从而演出和谐而美妙的乐章.要具有语言艺术,能够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同时洞悉教材,超越教材,把深奥难懂的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一语道破玄机,达到一语解惑,一语启智的奇妙境界,常记得,老师的一句精辟话语会常使学生萦绕心头,终身难忘;一句中肯的批评,常使学生幡然醒悟而惭愧不已.老师精妙的语言让学生听之入盛,回味不已。
以前我的认识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的工作的确需要奉献。这次阅读后的体会是新课程中有爱心,有创意,能够扩展教学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产生影响的具有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师。如关于真才实学的老师。也许“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有些过时,但若将自己拥有的那桶水变成不断更新的“活水”,又有何不可?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以学生为友,甚至以学生为师都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勤学善思。
刘教授讲到电影《烛光里的妈妈》的场景时,我感受颇深: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优秀教师的形象无外乎就是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的身体大多不好,有的带病上课,甚至当场晕倒。他们没有天伦之乐,老人卧病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活泼可爱的孩子没人带,只能反锁在家;亲人过世,却不能赶回家见最后一面。教师是凡人,不是笼罩在崇高光环中的圣人,教师不应是站在讲台上拖垮早已患病的疲惫身躯,而充当学生含泪学习的崇高榜样;教师也不应无情地把正发高烧的子女留给年迈的父母,自己却被颂扬为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典型。依靠透支健康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无疑是杀鸡取卵。教师们不能再像一部部快速老化的汽车超负荷地在公路上疾
驶,社会应该重视教师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在教师中大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想要做一个好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来严格要求自己:
1、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体贴与理解学生;
2、对待学生讲原则,一视同仁,不歧视后进生;
3、平易近人,有亲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4、经常地鼓励学生,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
5、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6、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不一味给学生讲大道理;
7、能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8、讲课语言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有幽默感;
9、珍惜学生时间,不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10、不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标准。
《教师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前楼中心小学黄亚煌
从教以来,接触新课程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虽然教材基本知识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备课就总是想到不够新颖吧?
通过学习《教师成长》,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
总的来说,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还是具体的课堂操作能力,个人基本素养等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另外,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请教其他老师,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成长.路径》是徐州市教科所郑飞所长主编的,他们为教师专业发展,为名师成长做了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好事。这本书的编辑模式分编辑者言,自己笔下的自己,他人眼中的他,成长历程四个板块。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高峰体验,那些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愈来愈强大的精神和思想感染了我。
书中一共记录了12人的成长路径,有上下求索的秦晓华,清静自守的陈伟国,追梦的人曹玉辉,诗意生活的高青,甜甜语文的魏星,开拓生命的周奎英,深思潜行的沈宁,草根学者冷学宝,享受生命的刘杰,蜕变人生的张忠诚,本色质朴的王玉敏,坚韧执着的尹建林。在这12人中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起点高的,有起点低的,有在城市中心小学的,也有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乡村学校的,有我们陌生的,也有我们身边熟悉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路径,他们都在文化的大地上,发现了
自己的位置,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追梦人曹玉辉是我们县很出名的校长,他的“乌托邦”教育引领着他和他的团队,在地处边远的农村,在条件简陋的小学,演绎着大气的教育人生。打造乡村教育的乌托邦是他的梦想,他先让心灵到达那个地方,接下来,就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他“打造诗意文化学校”,“成就时尚个性教师”,“发展勤奋儒雅学生”。程言峰老师称他为“怪人”,“凡人”,“狂人”,“超人”,“奇人”“高人”。有的说曹校长在瞎胡搞,老师有病去探望,教师过生日送蛋糕,让校长开会时“西装革履”,在厕所里养金鱼,植花草,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设置开放的“图书角”,像批改学生作文一样给教师的读书笔记写评语,别说还真有两把刷子。曹校长很平凡,无架子,无距离,是挚友,是兄长,是同事,是导师,坦坦荡荡,真真切切。曹校长是读书的狂者,思想的狂者,工作的狂者。他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为伟大,化树木为森林。“不走寻常路”是他的口头禅,他有超人的创造,超人的细腻,超人的能力。曹校长身材不高,但是他所取得的成绩,须仰视才见。其办学风格蜚声内外,青年教师有了茁壮成长的土壤,其个人得到广泛认可,被评为徐州市名校长,市课改先进个人,市优秀读书校长等。曹校长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走自己的路;在同事留恋的目光中,走自己的路;在心灵的召唤中,走自己的路;在同行惊叹的目光中,走自己的路;在贴着乡村教育的“地面”,走自己的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蜕变人生的张忠诚老师。他是一位连能否胜任语文教学工作也让校方担心的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他从醒悟的那天起,就让人刮目相看,他开始“恶补”,认真读书,读书让他重新认识
自我;读书让他在网络世界中畅游;读书让他明确自己前行的方向;读书让他使学生爱上了阅读;读书让他淡离网络,重回人生起点。很多老师都说他是一个传奇,一是坏孩子变成了好孩子,二是村小也能跑步出特级。他到底有什么窍门,使了什么绝招,走了什么野路子。他给我们总结了五条:第一,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二,能够遇到好老师。第三,能够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第四,要感到读书是福,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第五,读书最为重要的是坚持。张忠诚老师成功了,是读书悄悄地改变了他。成功没有偶然的,成功从来都是青睐努力的人,成功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我办公室李召侠老师说的好,不要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以前总是任凭窗外教学理念变换,用一本教参以不变应万变,毕业十年了,总觉得忙忙碌碌,平平淡淡,两手空空,一声概叹。自己该清醒了,自己身边那么多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论起点有多低,无论有多么平凡,只要善于读书,坚持不断反思与提升,都可以发展起来,成长起来。与书为友,天长地久,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状态,让读书使我们永葆青春,增长智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遨游书海,呼吸书香,丰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