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作文详解及例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3:3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作文详解及例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作文详解及例文》。

第一篇: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作文详解及例文

盐城市、南京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试题解析

本次的作文材料是一则民谣,表达的是民众朴素的处世感受,情、理皆不算深刻。但还是有不少考生未能理解民谣。有的仅抓住“难”字立意,写人生遭遇的晴雨祸福,或人生选择之难、取舍之难。甚至有考生由“四月天”联想到林徽因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爱情,谈诗意,论温婉的人格,可谓离题万里,让我如见六月雪。

再浅白的材料也需关注文本整体。这则材料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提出观点“难做四月天”,后三句具体解释“难”的原因。各种作物对天气的要求不同,四月的天气难以兼顾。民谣是在感慨周到满足各人需求之难。(有学生将之概括为“被要求”甚至“被刁难”,则稍过了些)从成语“众口难调”到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都是讲的这个生活感受。

作文要把这个感受想讲出深度和新意,除了将之落实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使之具体化、生动化外,就需要细化材料中的逻辑,再追问一下“天”和“四月”的内涵。

“天”为上为尊,其寒温晴雨是对农作物的施与。对应人事,这里为难的主体应该也是相对上位者,是管理者、决策者、主持者等主动输出方,而众人是被动的需求方。所以,这个“难”,不是处于人际关系夹缝中的左右为难,也不是底层员工面对多位上级驱使的应付之难。“众口难调”出自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所录丁谓罢相后的《斋僧疏》:“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用周宣王时大夫仲山甫和商武丁佐臣傅说的典故,是在感慨为相之难。小说《坚硬的稀粥》讲的是一家四代同堂,全家早餐品种的决定权在一家几代以及保姆手中传递,其间纷争不断。这些说的都是因权力而有责任,因责任而受责难,与本次材料“天”的身份定位中暗含的逻辑相通。

再看“四月”。夏则万物葱茏,秋则万物肃杀,冬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此三季,天之生杀并无偏私。唯有四月,万物生长而各有其特性,故所需天气不同。相应的,难做之人居于领导的独特角色外,其所面对的群体还处于“四月”般的生命阶段,都在各自求发展,争机会。《坚硬的稀粥》发表于1989年,隐喻的正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在思想理念上的争锋。从这个意义上说,“四月天”的烦恼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班里搞个活动,同学们各自提供方案,班干部会感到难以兼顾,但总比全班无人关心、一片死寂要好。单位安排个工作,大家挑肥拣瘦、趋利避害,领导会感到难以平衡,但总比部下都麻木接受、敷衍应付要好。正所谓“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讨论至此,我们其实已经从“难”是什么,为什么,说到了怎么办。这种社会群体的本源困境,是无法实际摆脱的,只能作心灵上的调试以求积极应对。有考生用“但求问心无愧”“做好自己”来解决,稍显佛系。有的说“把握好自己的时节”,多少参透了儒门圣教天意多变、天威难测的哲理。这则民谣有的版本还有第二段,说是“做天莫做四月天”,就是放弃责任的道家遁世了。

当然,你我皆凡人,平时未尝考虑如何施加普施雨露,考场上要替天开药方,谈何容易。如果改变角度,从稻蚕桑麻的角度来谈天,以平民的视角来谈对管理者的理解,倒容易写出合情合理的好文章。

最后,我们妄测一下命题人的苦心。一份试卷需要面对两个市甚至全江苏的考生和老师,有时还要顾虑几个“刁钻”的老师。题目之难易,答案之宽严,无论如何把握,都难免遭人抱怨。权力愈重,忧患愈深,得之心而寓之于作文材料。故此题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正如上文所言,有人对一道好题“要”着“盼”着,正说明大家还有对语文分数的需求,还有对智慧生长的需要。想到这里,至少我已经释然了。

四月天难做,难在兼顾众生。考场优作难选,也难在兼顾众生。因为不同学生在审题、立意、章法、修辞方面的需求不同。如果点评一些单方面特点突出的文章,那选评文章就成了开中药铺,选者难尽,观者难精。如果只选一些满分作文,自然容易做到人皆仰望,无可挑剔。但满分作文往往浑然天成,无迹可求,望洋兴叹之余,难免有入宝山空还的遗憾。所以我们这次选评文章不求面面俱到或异韵高标,只在章法一点上着眼。下面四篇我校学生的文章,虽然分别以材料中“做”“天”“难”“四月”为切入点,语言风格各异,但都以“知其难、析其难、解其难”的顺序行文。大家揣摩这些文章,应该会找到材料作文的构思门径。

做真正的“四月天”

江浙地区有句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为何如此?因为四月正是万物复出之时,蚕、麦、秧、麻、茶都指望着适合自己的天气,故而难做四月天。可依我看,四月天便是四月天,它压根烦不着地上的事物,更没有什么必要去迎合它们的种种要求。

天是智慧的,它确实做了自己。相比之下,人就要逊色多了。许多人绞尽脑汁想要迎合别人,却发现满足了一批人,又会招致另一批人的不满。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

人与人是相似的,他们都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又有着千差万别,因为他们喜欢的东西总有不同。西方有句谚语,直译过来叫“子之佳肴,彼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当我们尝试去成为某个人群的“佳肴”之时,便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另一群人眼中的“砒霜”。迎合所有人,是完全不现实的。

那么,我们能否只迎合一部分人呢?这诚然可行,也有许多人正如此做。可当我们做出如此行为的时候,我们也在将自己的人格拱手相让。

帕斯卡曾说:人是有思想的苇草。失去思想的人,与苇草无异。那些迎合他人的人一定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恰恰是在将自己变为这样的苇草。试想,若是一味地去迎合某一些人,我们的行动将不再被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们的--所支配。长此以往,我们迎合的行为会成为惯性。既然行为对思想具有反作用,那么自己本真的思想的沦陷,也是早晚的事了。这样的人,虽不至于落得邯郸学步那样的下场,也会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赵国人”,完完全全的失去了自己思想的故乡,失去了本我。

相反,那些不愿迎合他人的人,恰恰是最自得其乐的。李白不甘宫廷里的谄媚,拂袖而去,留下了多少千古名篇?凯撒坚持己见,推行改革,又何尝不为千古佳话?凡此种种,古今中外,数不胜数。而靠迎合他人,最终成就所谓“事业”的,尽管在当时看来名望颇高,但终究会因为缺少个性而湮没在历史的灰尘中,逐渐为人淡忘。

因此,与其去迎合身边种种,不如发掘真我,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四月天”。

本文思路清晰,其章法结构堪称应对材料作文的典范。先分析材料,再由天及人,道破本则材料的意蕴:“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然后进一步分析事理,指出人与人的差别造成了需求的必然不同,论证了“迎合所有人,是完全不现实的”。由此探讨解决之道。先驳斥了“只迎合一部分人”的方案。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把驳斥的重点落在了“迎合”上,而没有去剖析“一部分人”的需求与其他人需求的关系,所以后面提出了“不迎合”的解决方案,彻底无视他人需求。这个方案空泛而不切本文所提出困境的实际,是本文的一点遗憾。(陆平老师)

天地不仁

古语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他把万物都当作草狗对待。

我有时也会想,如果天地真的有所谓“神识”、“灵智”,他会怎样对待这片大地上的人、事、物呢?会像杂剧中的情节一样,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孤女降下六月飞雪吗?或是在英才陨落之时,天地变色,阴风怒号?

不会的,因为苍茫世界中的我们在天地面前就像芥子一样渺小,正如前进中的大象,不会因为面前的蚂蚁而停止脚步,不断运行中的宇宙,对我们的悲欢生死没有半分兴趣。江浙有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因为百姓觉得没有办法同时满足喜欢温的小麦,喜阳的水稻,喜雨的麻,喜荫的茶……但其实天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为难--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下雨时便下雨,雨下够了就出太阳--谁会管你想要的是什么?

天地不仁,它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不在意。

但正因为如此,天地又何尝不是仁的呢?各种喜好不同的作物,天从不偏帮哪一种,统统一视同仁。人们说“天地不仁”,只是因为天不特别对某样东西--尤其是自己--仁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铁面无私,天地才被冠以了不仁的恶名吧。但正是这种不给人任何侥幸的“恶”,让万物不再寄希望于改变天地,而是通过顺应天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喜温的,建造了温室;喜阴的,种在山的阴坡,喜阳的种在阳坡,喜雨的种在迎风坡,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了吗?

与其说是天地,不如说它是“规则”吧,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时令、季节,乃至于秩序、规定、法律……对大奸大恶之人,规则自然会惩罚他,天地对他来说,自然是“不仁”的了,而顺应规则行事的人,只会觉得处处顺遂如意,天地对他来说又是“仁”的。但天地及规则本身并没有什么人们认为的“仁”或者“不仁”,我们如何去评价他,它根本不会在意。

不以各人之“仁”为“仁”,或许这才是“天地不仁”的意思吧。

本文在入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上很有特色,显示出了运用材料的智慧。入题方面,文章没有整体解析材料,而是把材料中的“天”作为了思考的起点,由对“天地不仁”古语的分析逐步进入材料设定的“满足不同需要”的话题。解决问题方面,文章强调了“民谣”只是百姓看法,扣住材料的同时,又引出天的实际做法与“民意”作对比,从而引出解决之道。

文章行文到最后又有升华,以“天”象征规则,在更广阔的空间谈“仁”与“不仁”。这一“转”,一方面加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也淡化了“需要”的主题,其利弊得失尚难定论。但最后“不以各人之'仁'为'仁'”点出“不同需要”的话题核心,照应了开头的“天地不仁”且又深化之,保证了文章的完整。

我有千面,我从未变

我们的四肢仿佛是被看不见的线牵着,自愿而被迫地被摆布着。不同的操纵者勒令我们做不同的动作,于是手臂在空中僵硬成了铅,成了扭曲而怪诞的后现代派雕塑。

正如江浙民谣中所唱的,似乎连不可一世的老天都艰难地彷徨着,不知是该晴该雨。而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却不只有老天难做。

君父、社稷的召唤让诗人们奔波,而亲人、友人的思念却让他们的一片冰心孤处安放,只好对着阴晴不定的天色与上天一道无奈而失意。

于是面对世界要我们扮演的一个个角色,我们中的勇敢者不再忍受,他们决然怒起,撕毁了脸上虚伪的面具。

正如《家》中的觉慧,他绝不允许自己像大哥觉新那样对痛苦地拉扯。他毅然地摆脱了封建礼教和家庭的束缚,他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本来的面目。

然而觉慧的勇敢是基于他的无牵无挂,不管不顾。而作为一个人,强烈的社会性要求我们考虑着自己与周围一切的关系,照顾他人的情感,满足他人的幸福。正如老天,不管它是晴是雨,他的身下都是天下苍生的生活和幸福。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不可推却的责任。于是我们自觉地戴上一张张面具,在不同人面前扮演着不同角色。

于是我们成了千面人,面具与脸庞被血肉连接着,因心中的爱而无法摘下。这不同于最初的痛苦与无奈,这是在与爱的博弈中陷入策划好的生活的凄凉。

然而这种凄凉不似一个牵线木偶的绝望,这种由爱生发的情感指引着我们,它引导我们去回忆,回忆一些最初的欢欣与疼痛;它引导着我们去触摸、感受千百面具上那肌肤的温暖力量;它引导我们迈开脚步,从而踏上一条通向永恒的回归之路,一条朝圣之路。这条路将引领我们去发现在面具下埋藏的最本真的自我,在目的地我们也终将摆脱命运的无奈与凄凉。

就好像我们头顶的天空,晦明变化,四时交杂,可天空的本质却完好地躲藏在厚厚的云层之上,等待人们去发现。下雨时,人们终将感受到它的清新,晴朗时,人们终将享受它的温暖。它以多变的面容与亘古不变的真心对待所有人的需求。

因爱而戴上面具,在面具下发现最初的爱。漫长的人生里原来我们从未变化。

本文由“难”字起笔,借牵线木偶的比喻以形容之,“不同的动作”切中了材料中的“不同需要”,“自愿而被迫”点出了困境的特征。只是笔法稍嫌隐晦,如能点出“满足需要”,在考场作文阅卷中可能更具优势。

“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却不只有老天难做”引出正文,略写忠孝难以两全的普遍困境后,单提出了觉新之难和觉慧的解决方式——“毅然摆脱”。文章的精彩之处就是在此能作进一步剖析:“觉慧的勇敢是基于他的无牵无挂”,从而挖掘到了“难做四月天”的本质原因:爱与责任。而新的解脱之道由此产生:因爱而生难,就在难中感受爱,在爱中获得力量。当然,这一部分因为缺少例证,略显凌空蹈虚。这多少是因为前文强调“不同”和“变”较多,在“需求”这个关键点上着墨不够。

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那位风流才子恐怕想不到,他眼中单纯美好,惊艳如才出阁小姐的和煦四月天,竟是这一年十二个月中最操劳忧心的管家婆。

她不像三月,只消保持温暖再落两场雨;她不像六月,可以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它不像八月,一味吹风也未尝不可;她也不似腊月,严寒中任意一点暖阳都叫人感恩戴德。

她的一阴一晴,一寒一暖,都影响着同一时空下每一个生命在接下来大半年的兴衰存亡。这何止“两难”境地,简直是陷入了玲珑阵,动弹不得。

不过这也是那位才子的比喻最传神之处--人间四月天。四月天,最似人间。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它生来就担负着为春天作结,为夏日蓄势的责任。生命不再是统一的幼苗,而成了个性独特的少年,她必须负责。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所面对的大千世界早已不是亿万年前单纯混沌的样子。沉淀后凝集的复杂,你我必须负责。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她必须在责任之下作出选择,她要深思熟虑,要步步斟酌,要让这些生命见到下一个夏天的蓬勃,她必须选择。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生命已经开始,就决不会停息。既然不会停息,选择权最好握在自己手中,从出生到死亡,从一言一行到待人接物,作出选择才有可能披荆斩棘,到达彼岸,你我必须选择。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她无论怎样选,都会在一些生命身上扎刀子:养了麦,冻了蚕,暖了秧,干了麻,还夺了采茶姑娘的笑脸。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选择不是一对一错,取对舍错,而是权衡利弊,或是为了利弊,辜负了心中坚守的信念原则,或是执着与信念,放弃了那个可得回报的计策。你我可能会寝食难安,会在人生中接下来的每一天不断自责与后悔,但你我必须甘之如饴,因为有责任,所以必须选择。

所以四月是成为四月的,在痛苦纠结过后,依旧牢记所最初的高尚使命的四月才是那四月天。所以人间是成为人间的,在明白两难境地,进退不得后,还依旧追求的,方是那世间千万年来最大的奇迹。

世界是个万花筒,用更多的眼光去观察吧,我希望你在最后抉择后,保持绝对忠诚。“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那是人间在认清真相后,依旧义无反顾,坚守使命的笑声。它成就了四月。它成就了人间。

本文可谓因题入诗,以诗写题。

本次考试不少同学直接有材料联想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又联想到林徽因,所以文章仅写了温暖、美好的人格,成了偏题之作。本文也联系到了那首诗,但多引了句“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就扣住了材料的核心:满足不同需求。入题又准又巧,充满诗意。

拟人化的“四月天”意象确立之后,下文就由“四月”和“人间”的关联反复推求,交映生色,逐层深入。先由“管家婆”的比喻和与其他几月的比较,来凸显出“四月天”之难。进而分析四月之难,难在责任的重大,难在选择的必须,难在取舍的伤痛。这种依托意象的行文方式,造就了本文的诗意风格。

最后是困境的解决。文章提出“依旧追求”本身便是奇迹来,立意甚高,可惜讨论不够充分。以“坚守使命的笑声”作结,虽然在意蕴和章法上是完满的,但在节奏上有戛然而止的遗憾。

第二篇: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作文解读

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文意解读及参考范文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刪除细节。

此“细节”非彼“细节”

【文题解读】这段文字出自于诗人北岛的新书《城门开》出版之际,接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林思浩的一次的专访。当时林思浩问道,“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是这么回答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可见,这里的“细节”指的是我们的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伴随我们成长的人和物,它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情感交流,细小 的审美情趣,细密的文化内涵······这些细节应该具有小、慢、真、美、趣等特点。然而,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让我们的心再也无法安然,无法淡然地去静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无法从容地去品尝生活的原酿,只是一味的地“匆匆,太匆匆”向前奔走,蓦然回首,不禁发出“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慨叹。所以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慢慢走啊,欣赏啊”!更不能因为某种利益原因而随意删除我们的生活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丢失我们生活的“根”!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材料针砭时弊的倾向十分明显 “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矛头指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社会现状

“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刪除细节。”被删除的应该是曾经生活中存在过的、不该被删除的,却在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下遗失的、忽略、忘却的点滴。

立意建议:

应对“没有细节”的背景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进行关照和反思,从而表达积极思想和美好愿景;

当然,北岛的话是他对于时代的独立思考,有其独特性和深刻性,但能否作为这个时代全面而精准的概括呢?对此应允许作辩证思考,比如:谈及时代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要关注宏观走势,抓住荦荦大端,才不至于落伍和迷失。言之有理亦可,但比较冒险,慎选!

【参考范文】(非学生作文,修改后的一篇现代文阅读,供大家参考)

一条少年的街道

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想通过它找寻童年生活的细节,然而就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那还是我的少年的街道吗?

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我们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

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牲畜是乡村的风景,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掰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我回乡寻找,寻找我曾经的过往,我还能找到吗?

傍晚,我和儿子一起走在村庄的街道里,告诉他我和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故事,告诉他这就是我少年的街道。他迷茫地看着一个村庄的街道,看着我,摇摇头说,没意思,你看这街道多单调。

多么单调?他击中了我。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乡村视角、一个孩子对父辈乡村生活细节的评估吗?单调?难道已经没有人再喜欢这样的单调了吗?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

那一夜的寒风中,我独自在少年的街道上站了很久。

第三篇: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

2014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高三了!

作为高三23班的一员,我们都是这个集体的主人,共同担负着建设这个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承载着含辛茹苦的父母的希望,社会的关注,老师的期望和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这个集体,为父母、为老师、为关心我们、为关注我们的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我们要努力营造出一个环境宜人,学习气氛浓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让你们每一个人都享受学习,享受学习带给你们的收获,快乐,享受学习带给你们的聪明和智慧。

在高三的这个起始阶段,你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明年高校中的一个好苗子,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两年前你们满怀信心兴高采烈地走进砺儒,而一年后却带着遗憾垂头丧气地走出去,我更不愿意!

回顾过去,我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的历程是无悔的;展望未来,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现在到了这个真正出成绩的关键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有丝毫的懈怠,我们不能让曾经的付出付之东流,而是要更加顽强地书写我们精彩的人生篇章。

高三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

高三对每一个学子来说,她是人生的重要旅程,我们注定要去攀越书山,跨越题海,这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能吃苦,能忍耐的精神,还必须保持一种有信心,有志气,一定要有作为的状态。

高三是一种在信念支撑下的执着与顽强。

有人说: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xiexiebang.com)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回避挫折,但你可以东山再起,从头再来。高三是紧张的,也是让人向往的;高三艰苦的,但也一定是收获的,发言稿《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无怨无悔的拼过一次,也许是人生最难得的财富。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高三意味着科学与高效。

高三不同于其它年级,繁重的学习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科学而高效学习方法。我们都知道,模仿一个成功者的全部,未必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但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认识别人的缺点,根据自身特点来规划自己的高三,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体现科学与高效,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策略。有人说:“人不怕自己腿瘸,就怕瘸了还不会用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学们必须走科学、高效的学习之路,才能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

我们都是集体的主人,我们都对建设集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大家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那我就是这个家庭的掌柜,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必须瞄准这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统一的协调和安排下用充足的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赢得胜利,从而实现自己心中那个埋藏已久的梦。

最后我以这个家庭掌柜的身份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学习扎实一些,生活俭朴一些,日常节约一些,把你钟爱的Mp3和手机先存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扎扎实实地完成第一轮复习,以坚实的基础构建知识的高楼大厦。

第二、调整心态,排除各种家庭、社会和外界因素带来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生活的环境避免不了要遇到这样那样的琐事,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好学习与生活。让一切因素都成为我们学习不竭的动力。

第三、用愉快的心情学习,用钻研的态度学习,用坚强的意志学习。

高三是艰苦的,但高三一定是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也许开始的时候,你是凭着一股冲劲,雄心勃勃,希望无穷,然而,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信心开始动摇,意志渐渐放松,不免对自己怀疑,对前途绝望,许多人因此不能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我希望我们能以坚强的意志学习,不论路途多么艰难崎岖,不论身体多么困乏疲惫,我们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第四、正确处理好与任课老师的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我们和老师打成一片,和谐而愉悦地合作才能更加高效地复习,避免走很多弯路,请大家记住:在学习中,老师永远不会过时。

总之,高三比拼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也是斗志与决心的比拼,我们要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以必胜的心态走过高三的每一天,用心中的理想指引前进的方向,只要这样,我们的高三就是充实的,我们的高考就是无悔的,我们的高三也一定是成功的,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2014年的高考中,高三23班一定会硕果累累,我们都会成为那一刻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2013年7月31日晚笃行楼 《2014届高三第一次班会发言稿》

第四篇:南通市2013---2014届第一次模拟作文审题立意

南通市2013---2014届第一次模拟作文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所以如有考生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自然景物之美,表明未能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判为四类卷,如有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每点都写,但都写不透,表明未能抓住材料中心,此类作文应判为三类卷,如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而写,应判为二类卷以上。当然这只是从审题的角度考虑,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选用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2.对立意的思考

(1)“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2)“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大概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附:费孝通老先生于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观点

第五篇:南京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立意解读及参考

南京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立意解读及参考范文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

活中刪除细节。

【文题解读】这段文字出自于诗人北岛的新书《城门开》出版之际,接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林思浩的一次的专访。当时林思浩问道,“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是这么回答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可见,这里的“细节”指的是我们的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伴随我们成长的人和物,然而,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让我们的心再也无法安然,无法淡然地去静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无法从容地去品尝生活的原酿,只是一味的地“匆匆,太匆匆”向前奔走,蓦然回首,不禁发出“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慨叹。所以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在商业化和娱乐化得时代,我们更应该“慢慢走啊,欣赏啊”!更不能因为某种利益原因而随意删除我们的生活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丢失我们生活的“根”,才能“记得住乡愁”,而不会成为到处飞舞散落的“九秋蓬”!

【参考范文】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为2015届高三县第一次调研考试(2014年10月)命制现代文阅读时选取的一篇素材,我想稍作改动,还是比较切合文题立意的。

一条少年的街道

安 庆

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想通过它找寻童年生活的细节,然而就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那还是我的少年的街道吗?

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我们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牲畜是乡村的风景,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我回乡寻找,寻找我曾经的过往,我还能找到吗?

傍晚,我和儿子一起走在村庄的街道里,告诉他我和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故事,告诉他这就是我少年的街道。他迷茫地看着一个村庄的街道,看着我,摇摇头说,没意思,你看这街道多单调。

多么单调?他击中了我。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乡村视角、一个孩子对父辈乡村生活细节的评估吗?单调?难道已经没有人再喜欢这样的单调了吗?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

那一夜的寒风中,我独自在少年的街道上站了很久。

下载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作文详解及例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作文详解及例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市 2019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解析版

    南京市 2019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语文详细解析 2018.09.05 本次零模考试五道积累与运用题,题型依旧常规,分别为词义辨析题,排序题,病句题, 文化常识题和交际用语辨析题。参考 2......

    2014年南京市建邺区中考第一次模拟思想品德试卷

    2014年南京市建邺区中考第一次模拟试卷九年级思想品德(开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

    高三第一次作文

    高三第一次作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传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泉眼,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

    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教师版)

    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初......

    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受刘主任委派让我在此发言谈一下我带班的经验,真的是诚惶诚恐,在坐的每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无论从哪个方面将都是值得......

    2014年南京市江宁区中考第一次模拟试卷[五篇范例]

    2014年南京市江宁区中考第一次模拟试卷九年级思想品德(开卷)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1. 2014年1月10日上午国家科......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语文1.本次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上指定......

    高三第一次模拟试题2012年2月10日

    12. 某国2011年A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每小时生产l0件,每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为5000元。假如该国甲生产者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为每小时生产A商品8件,2011年甲生产者的劳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