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时间:2019-05-13 13: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第一篇: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第一教时《长城谣》

【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写下你所了解的情况:

2、加点字注音

焉支 yān zhí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焚 fãn ...... 躯体 qū 敕勒 chìlâ ...

3、解释词语(第一、第五两个做一般性了解)

焉支——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

险要,历代驻兵防守。(课文注解②)隘口——狭窄的山口。(课文注解③)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4、熟读全诗,把握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5、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6、背诵诗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炽热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眷念。而这种刻骨的爱国之情,并不是诗人所独有的,这种情感是所有被海峡阻隔了五十多年的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由两位著名的台湾诗人创作的,同样是表达了乡愁、乡思主题的诗作。一首是席慕容的《长城谣》,一首是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检查预习1)

(屏幕显示如下字幕,并配有席慕容的相片及其作品的图片。)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听读或教师范读《长城谣》 正音(检查预习2)

释词(检查预习3)

3、整体阅读,合作探究如下三个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的内容)

⑴ 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⑵ 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对于第一问,估计学生大多能回答出思乡、乡愁、爱国等答案。这都是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问,争取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象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象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⑶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在抒情诗歌当中,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情况非常普遍。

4、分节阅读,合作探究。

⑷ 朗诵第一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什么说长城“冷眼”“无情”?

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⑸ 朗诵第二节。思考:本节写什么?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⑹ 指名学生朗诵第三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梦回长城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教师语:诗人激越的情绪在这一节渐渐趋于深沉平缓。思绪飞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旁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梦。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黄河,永远奔流,就像我们这伟大的民族,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5、学生齐读《长城谣》。

第二教时 《一片槐树叶》

【预习导引】

1、把作者的情况简单地写在下面:

2、加点字注音

槐树 huái

蝉 yì

荒莽 mǎng ..chán

翼..

3、熟读全诗,了解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4、把握诗歌吟咏的对象,体会诗中情感。【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检查预习1)。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2、教师进行背景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检查预习2):

huái

chán

mǎng

槐树

荒莽

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并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③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教师总结

A、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B、文章结构图: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

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6、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共同来回忆。

略举几例: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字。

⑴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fãn()起 ⑵多少个ài()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⑶浅灰黄色的huái()树叶 ⑷蝉yì()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2.两诗的作者分别是 和,两人均是 诗人。3.乡愁乡思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以下诗句并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是()

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片槐树叶“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是因为,“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又因为。5.《长城谣》一诗的第三节是实写还是虚写?

6、对《一片槐树叶》第一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B.诗人想通过写槐树叶,揭示历史的内涵。C.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乡。D.对槐树的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1.依次为:焚、隘、槐、翼 2.席慕容;纪弦;台湾 3.C 4.它凝聚着故国的情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国。(意近即可)5.虚写

6、A

第二篇:《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焉支yānzhī隘口ài蹲踞dūnjù

躯体qū焚fén敕勒chìlè(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诵第3节。思考:

(1)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2)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五、板书设计 长城谣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一片槐树叶》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1、介绍作者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明确体裁,把握主要内容:

明确:与《长城谣》一样,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2、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诗歌第2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诗歌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6、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三、研读欣赏 ⑵体味语言

1、第1节仔细读来,其实就是一个长句子,主干是“这是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诗歌中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

明确:(1)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平常,并不起眼,并不绚烂。

(2)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

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变得如此的不寻常。(3)„„一片„„一片„„一片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反复吟咏,诗韵绵长。

2、第2节中,诗人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了什么?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1)忘记了收藏这槐树叶的地点、时间。(2)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3)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对于故国的惦念!

3、第3节是直接抒情的部分,同学们知道“花飘香的季节”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明确:秋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天是怀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四、课堂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不平常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平常

忘了来历——平常

没有损坏——珍贵

蝉翼般滑落——轻

故国的泥土——重

何日?——!

作业:

《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两首诗歌之间的共同点。教学反思:

刘少亥

第三篇:现代诗两首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寄托其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请学生谈谈听歌时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适时引入——《长城谣》

二、了解作者席慕蓉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教师补充有关的内容。席慕蓉:

原籍内蒙古,现居住台湾,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其诗秀美、清新、易懂、好读。自学指导一——朗读《长城谣》,(多形式朗读

1、自由试读

2、指名朗读,评价

3、听老师范读,注意听语速、语调、重音、感情的处理。

4、集体朗读

自学指导二——感受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认识主体意象——长城

体会作者感情——依恋、赞美

再现诗中情景——“梦回故乡”

(身居他乡,心系故国)学习方式:

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认识意象,然后逐小节朗读,抓住重点句子分析,体会意境及感情。第一节:以历史的角度,凸现长城沧桑 第二节:书法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自学指导三——比较阅读: 读席慕蓉的《乡愁》,再次感受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体会寄情于物的写法

1、朗读《乡愁》,说说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交流理解

自学指导四——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由朗读诗歌,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 提示角度:用词,写法,感情角度都可以。5分钟后交流

当堂训练:练习一

一片槐树叶

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3、学习本诗以小见大,借助具体意象表达感情的方法。朗读《长城歌谣》,学习《一片槐树叶》,出示学习目标,请学生朗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一、介绍作者纪弦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教师补充有关的内容。纪弦:

原籍陕西,1948年赴台北教书,1976年移居美国,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在诗坛享有很高的威望,胜利现代派诗的倡导者。

二、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远离大陆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尔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引发了他深挚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这一片槐树也尽情抒发子的怀乡之情。自学指导一——朗读诗歌,感受意境之妙

1、请听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后自由朗读两遍,初步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写作背景,带着问题朗读并思考(1)、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中是最美丽的一片?(2)、诗中:“古老的诗集”仅仅指一本书吗?

你有更多的联想吗?它还象征了什么?

(3)、第三节中的“故国呦„„去享受一个„„的季节”有什么深意吗? 10分钟后交流对问题的理解。学习效果检测:

1、结合背景回答问题

2、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自学指导二——评品写法

朗读诗歌并思考:作者对故国的眷恋借助什么来表现?

作者对此意象作了怎样的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种后交流 学习效果检测:

1、回答问题。

2、谈谈启示 当堂训练

诗人由一片槐树也而引发联想,生活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一枚邮票”、“一把小刀”“一张照片”等是否也触动过你?试着用诗的形式写下来,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并进行比较,写下异同点。

2、搜集表现乡愁的诗词、文章,抄写下来。

第四篇:现代诗两首

衡南六中语文组

《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注音略)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衡南六中语文组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

当场成诵!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衡南六中语文组

赏析诗歌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衡南六中语文组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第五篇:《诗两首》导学案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第四课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重点】有表情的朗读诗歌。【学习难点】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1、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了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以及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被誉为“诗歌的太阳”。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诗集有《波士顿以北》《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洛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他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3、学法

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义——读出情感——读出哲理;在合作互动中通过: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预习检测】 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 萋()足 迹()路 径()【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欺骗”指的是什么? 瞬()息

忧郁()

幽()寂

尴()尬()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下载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6《现代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导学案

    语S版三年级上册 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

    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咏雪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 3.会运用比......

    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诗两首》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雨 巷 戴望舒 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3.理解诗中象征......

    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材分析抓诗理】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

    《诗两首》导学案

    2014年秋季磁灶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1[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新语丝]......

    2 现代诗两首

    2、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两首诗的教学均按反复朗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立体会为主。 3、......

    第六课《现代诗两首》

    八年级语文教案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教案2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教案2细节 第六课《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

    敬畏自然教师用导学案

    《敬畏自然》导学案 【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关键段和句,筛选相关信息,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2.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体会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3.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