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材分析抓诗理】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目标制定重发展】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重点)
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课前准备重自主】
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1)我会读写生字词
岭(lǐng)峰(fēng)只缘(zhǐ
yuán)浑(hún)莫(mò)腊(là)不识(bù shí)(2)我会查字典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
;“峰” 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
(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疑()
腊()
浑()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
(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
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友情提示: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教学设计重展示】
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
1、自由背诵古诗。
2、激趣导入: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读一读诗题。友情提示:“题”、“游”后停顿
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
1、朗读展示: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 学习《题西林壁》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
3、我会悟:交流读懂的内容。(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
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从低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诵读指导: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识庐山真面目。
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习《游山西村》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 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
3、自由练读
诵读指导: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
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
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诵读方式: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比较阅读,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总结升华: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绝境逢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作业设计:
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无题》)
第二篇:《诗两首》导学案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第四课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重点】有表情的朗读诗歌。【学习难点】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1、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了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以及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被誉为“诗歌的太阳”。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诗集有《波士顿以北》《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洛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他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3、学法
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义——读出情感——读出哲理;在合作互动中通过: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预习检测】 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 萋()足 迹()路 径()【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欺骗”指的是什么? 瞬()息
忧郁()
幽()寂
尴()尬()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第三篇:古诗两首导学案
语S版三年级上册
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字词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认真拼读三遍。()()()()()()
诗 帝 岸 绝 鸣 翠()()()()()()
窗 含 岭 泊 吴 船()()
辞 啼
二、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看拼音,写词语。
Shīgē
jué duì
cuì niǎo
chuāng hu()()()()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_______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两岸猿声啼.不住.
。啼: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第三课时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5、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2、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3、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请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在采集本上。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背给大家听,看谁背的好。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
第四篇: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咏雪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3.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难点)资料链接 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掌握字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王凝.之()无奕.女()道韫.()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是。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古今异义词):俄而:骤:
欣然:拟:差: 未若:因:
5、用“/”给文章断句,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延伸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1.纷纷白雪像2.咏雪的古诗句: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课后反思: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 语调。
3、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二、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疑难问题,要用笔做标记,为交流作准备,完成下面练习。
1、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2)去后乃.至(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5)友人惭.(6)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1)期日中,过中不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用文中语句回答。(1)太丘为何舍友而去?(2)客问元方,元方以何答之?(3)客为何怒? 元方何以对答 ?
(4)友人惭,何以见得?
三、合作探究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
2、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有人认为做得对,有人认为不对,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日常行为有无做到诚信?
关于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祝福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后反思:
课题:荷叶母亲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资料链接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二、读“荷”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姊妹()散()菡萏()徘徊()欹斜()荫蔽()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拓展延伸
1、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你的?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
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课后反思:
课题: 金色花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美,人性美。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创读课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顺利过关)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解读背景,了解文体。
泰戈尔(1861——1941)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一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代表作品有诗集 《》《园丁集》《》《吉檀迦利》等,1913年获得奖。
2、散文诗是兼有和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3、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查字典或求助老师解决。
4、感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文中的“我”变成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然后以“我读出了一个妈妈(或孩子)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形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回报母爱)
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
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只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的甘甜,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四、反馈练习(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笑嘻嘻()嗅到()匿笑()祷告()沐浴()花瓣()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将我小小的影子又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C.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D.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3、读下面的这首小诗,不屑第二节的空缺内容,是指与第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4、实践作业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如:做家务、洗衣服、洗碗、扫地等)并写一篇心得体会。课后反思:
第五篇: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诗两首》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雨 巷
戴望舒
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3.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4.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新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为新诗地位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现代诗歌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2.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3.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 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4.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1926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和追捕,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据施蛰存回忆:“望舒、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雨巷》的问世,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该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撑()着
②彷()徨()
③寂寥()
....④彳()亍()
⑤惆()怅()
⑥颓()圮()
......⑦雨巷()巷()道 ⑧走尽()尽管()
....2.词语释义
(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颓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导学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点一 初读
【问题1】这首诗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问题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问题3】结局是怎么样的?
探究点二 感受意象
【问题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拓展】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感的一种手法。
【问题2】这些意象特征词传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语言品味)
【问题3】这些意象组合到一起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拓展】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探究点三 走近《雨巷》,解读《雨巷》的象征意义 【问题】你对诗歌表达的思想主旨有怎样的理解?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到1922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乘飞机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因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
徐志摩的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猛虎集》(1931年)、《云游》(1931年)。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2.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卓有成就,他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3.作品时代背景
《再别康桥》:1920年,23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起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诗人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处倾诉,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篇《再别康桥》。4.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康桥情结贯穿在诗人一生的诗文中。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荡漾()
②青荇()
③浮藻()
...④沉淀()⑤长篙()
⑥漫溯()...⑦满载()
⑧斑斓()
⑨笙箫().....
【课内导学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点一 初读
【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问题2】这首诗歌在送别对象上与传统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探究点二 感受意象
【问题1】读了全诗,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提示: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问题2】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问题3】这些意象构筑出了一幅幅什么样的图画?又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 探究点三 表现手法
【问题1】诗歌第1节写自己“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写自己“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二者是否有些重复呢?
【问题2】赏析“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拓展案
一、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如:(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怀远等情思。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5)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象征美丽、高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所以丁香也代表愁怨。
二、素材运用,仿写句子。
1.【2014·沈阳】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
读哲学使人深刻,读历史使人睿智,读诗歌使人灵透。你看:一篇《祸兮福兮》给了我们一把利剑,劈开纷繁的世界,让人将利弊得失看得清楚;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书呈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之美,更有隐在其后、超越其上的一种大美情怀。
2.【2014·成都一诊】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6分)
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1)答:(2)答:
3.【2014·资阳二诊】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意象或文化景点常常萦绕于我们的脑际,甚至日久弥深,不时触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分别写一句话。要求:①展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内容得体,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6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
三、徐志摩的离别诗《沙扬娜拉》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赏析: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
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 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