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

时间:2019-05-15 11: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

第一篇: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

课题: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知识链接:

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2、[注释] 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重阳节的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预习任务:

1.“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3.初读课文,了解。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悟: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 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

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8.指导诵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

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

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学习收获:

第二篇:古诗两首导学案

语S版三年级上册

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字词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认真拼读三遍。()()()()()()

诗 帝 岸 绝 鸣 翠()()()()()()

窗 含 岭 泊 吴 船()()

辞 啼

二、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看拼音,写词语。

Shīgē

jué duì

cuì niǎo

chuāng hu()()()()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_______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两岸猿声啼.不住.

。啼: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第三课时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5、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2、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3、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请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在采集本上。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背给大家听,看谁背的好。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

第三篇:5、古诗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学习准备

回宫格本

学习时间

两课时

课前(两个课时共用)

学案自学

第一课时使用:

(一)初读课文《题西林壁》。

1、读正确、流利。

(二)、自读课文,理解诗题、诗意。

1.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标注。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再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5、理解后两句。

a、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b、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6、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使用:

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认会“腊、浑、豚” 并一字组两个词,写在书上的蓝线内。会写“莫、腊、浑、疑。”

2、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3、自由吟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2、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方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说说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课中(第一课时)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

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组内轮流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5、理解后两句。

a、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b、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6、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班级展示:

1、展示展示读课文。

2、展示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3、展示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4、展示古诗背诵。

四、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五、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六、达标测评

课中(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组内交流生字。

2、组内交流读读诗题的大概意思。

3、组内轮流吟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试着串讲诗意。

2、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方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说说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二、班级展示

1、展示生字词。

2、展示读课文

3、展示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4、展示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5、展示古诗背诵。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一、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二、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代诗人所写。前两句,后两句。

2、《游山西村》是代诗人所写。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水复”对“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今后你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疑无路”对“” 课后

第四篇:课题古诗两首

[课题]《古诗二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丁连香

[教材简解]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1)做学问应有的精神态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2)做学问应有的方法——书本知识的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人借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是由于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这一现象,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背诵,感悟两首古诗所蕴涵的读书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读书的精神态度、方法和重要性。[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学设计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培养语感。力求通过图文结合,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观察、体会、感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表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设计思路] 苏教版教材在古诗编排上体现了整合的思想,每一组两首诗或共同反映同一主题,或表达相似的情感体验,或展现相对应的景物描写。《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我抓住读“书”有“感”,串连两首古诗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读准古诗、感知诗意、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品读,读中入境、读中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朱熹为何以《观书有感》为题?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观书有感》中作者借景喻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和书结下了情缘,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人的谈话。这些的温暖的话语时时激励着我们,给了我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和信心。你能告诉老师你平时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吗?

(生交流)

2、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相信大家对读书这一话题会有新的感悟。

3、板书课题。

4、简介:这两首诗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一首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一首是朱熹写给所有人的。他们对读书的领悟值得我们学习。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一)多媒体出示两首诗和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两首诗。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像这两首诗描绘的景象,并自己练着说说诗意。4.提出不懂的问题。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纸:书本。

绝知:彻底弄清楚。始:才。

躬行:亲自实践。鉴(jiàn):镜子。

徘徊(páihuái):来回移动。渠(qú):它,这里指方塘。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wâi):因为。

(二)生自学古诗,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集体交流

1、检查读诗 相机正音

(1)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收获一定很多吧,喜欢这两首诗吗?谁来读第一首诗。

指名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相机正音:聿(yù)

指名读《观书有感》相机正音:鉴(jiàn)徘徊(páihuái)为(wâi)(2)过渡:同学们诗读得很好,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让人刮目相看。诗句意思读懂了吗?

2、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①你能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②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学习要刻苦,要坚持不懈,学习非一日之功„„)③由这两句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想到了哪些人?

(成语:不遗余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十载寒窗、水滴石穿、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④朗读这两句诗。

⑤小结: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并且要持之以恒,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这就是我们读书应有精神和态度。陆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陆游的另一首诗《读书》。

读 书

——(宋)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教师略作解释,强调陆游晚年仍然坚持读书,每天还要读书二万言。)(2)多媒体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①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②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实践出真知)

③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多媒体出示补充资料《纸上谈兵》)

④你有实践出真知这方面的体会吗?

⑤小结:实践出真知,这一学习方法真的很重要,书本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亲自实践相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⑥想像说话。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都想到了什么?会怎么说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多媒体出示)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

3、过渡:如果说《冬夜读书示子聿》使我们明白了读书应有的态度、精神和方法,那么《观书有感》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习《观书有感》。

(1)出示补充资料(简介朱熹图文并茂)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自幼刻苦读书,19岁时考取了进士,由于南宋王朝统治的腐朽,他一颗报效朝廷、献身国家民族的心屡屡受挫。于是他便放弃仕途,致力于著书立说、研究学术、毕生执着于教育。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渊博的知识、精深的思想以及如此卓越的成就,使得朱熹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宗师”的“朱夫子”。

(2)指名交流,师相机交流。

这首诗,你觉得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清)池塘“清”体现在哪里? ①生交流 一鉴开 共徘徊(红字闪烁)②你想到哪些形容池塘清澈的词语。

(清澈明净 风和日丽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云影浮动)③看图想像,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池塘的清澈。④看图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⑤池塘里的水为何这么清澈呢?指名回答。(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表面意思。)

⑥这两句诗一问一答,让我们了解到了池水清澈的原因。怎么读才能读好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质疑问题 解决难点。

①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诗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读书,写的全是方塘中的景色。有人说题目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②生思考。

③交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相机点拨。(4)创设情境(配合画面音乐缓缓流淌):

①同学们,此时此刻也许他正在为了一个学术问题在屋里冥思苦想,也许他读书读得累了,来到湖边散步,也许,他正趁着良辰美景和友人谈古论今,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大理学家,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宗师”的“朱夫子”,他会都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结合下面的两个句式来说说。

句式一: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就一定要。

句式二: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只有

,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②这本书仅仅是捧在手里的书吗?(更是一本大自然的书。)那你又是怎样理解活水的呢?我要当好一个老师,你觉得需要哪些活水?如果是学生呢?

③现在你能理解诗题为何是“观书有感”了吗?

(5)小结:这首诗仅字面而言,似乎纯为写景,其实,诗人写本诗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使人澄明的道理。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朱熹的说理诗,常常寓意于景于情、于事于物之中。这首诗就是采用借景喻意的方法。

三、指导朗读,拓展升华

1、再次出示这两首诗

2、指导朗读

作为父亲的陆游是对儿子说,语重而心长。(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谆谆教诲。)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是对所有的人说,他用了以景喻理的手法,将书比作池塘,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读书道理。(指导朗读,读出大理学家的良苦用心。)

3、同学们,第一首诗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第二首诗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对我们的读书很有帮助。此时此刻,如果这两位长者就在你面前,面对他们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你准备怎样对待读书?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自由表达,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写法迁移,课内练笔

1、出示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句至理名言已成为千古名句,你发现它和下面这些名言有什么相似之处?(重点:用形象说话)(多媒体出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人的谈话。

——歌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2、仿造上面的句子,用形象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搜集读书的名言并读读背背。

3、搜集说理诗,了解其中的道理并读读背背。

第五篇:3、古诗两首山行导学案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法指导:

目标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

阅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预习指导:

诵读古诗,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本课生词,收集有关写春的古诗。目标导入:

1、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预习,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吗? 导学过程:

一、学习板块

(一)板块一 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从景色入手,了解古诗主要写什么.]

展示交流:

1、生字自学情况

2、课文朗读情况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二、学习板块

(二)板块二 学习引导:

1、生字新词意思

2、了解词语大意

3、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展示交流:

1、理解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诗意。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3.展示交流

板块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练习背诵古诗.3、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五、总结提升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导学反思:

下载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育才二小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2、古诗两首课型:新授 课时数:2 上课时间:主备人 执教:学案教案一、自读导航:1、作者相关情况搜索:......

    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材分析抓诗理】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

    《诗两首》导学案

    2014年秋季磁灶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1[新语丝]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新语丝]......

    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咏雪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 3.会运用比......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目标大定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领悟诗情,理解诗意;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诗两首》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雨 巷 戴望舒 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3.理解诗中象征......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