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渎名人
木渎名人
木渎历史悠长,人才辈出,自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至清末,共出进士20余人,举人27人,状元2名。著名人物有范仲淹、朱碧山、陆子冈、杨基、吴宽、徐枋、汪琬、叶夑、沈德潜、冯桂芬,以及现代的沈寿、严家淦、王为一等,他们或土生土长,或长期寓居,给古老的木渎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夫差:
吴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少时胸怀大志,一生征战不断。南降越国,北威齐国。黄池会盟,与晋争霸,遂成霸业。但不久被越国乘虚攻入都城,兵败自杀。
西施: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越降吴后,越王勾践为复国,献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溺酒色,荒废国政,上演了一幕中国最著名的“美人计”。
智积:
西域异僧,族姓子,智以是之故,故曰智积。东晋末年在木渎灵岩山创枷蓝,为开山之祖。
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居吴县。为人刚正不阿,有敢言之名。“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万世景仰。
韩世忠:
字良臣,宋代延安人,抗金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与岳飞联合作战,大破金兵,保住江南半壁江山。后因岳飞被害,国势衰微,忧郁而死。
袁遇昌:
宋代木渎人,泥塑名家。专做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东京梦华录》记载:“虎丘有耍货市,土偶为尚,始于木渎人袁遇昌”,可见其影响之远。
朱碧山:
元代木渎人,银器铸造名家。善制槎杯,所铸虾杯、蟹杯、人物杯等酒器具,亦极精妙,时人已极为珍重,后世名士诗人交相赞誉,记载繁富。
陆子冈: 明代横山人,我国最著名的琢玉大师。其琢玉技艺,号称“百年无敌手”,时称“碾玉名手”,开创了名为“子冈牌”的制玉形制。
杨基:
字孟载,生长于木渎。以诗著名,与高启、张羽等人并称“吴中四杰”,兼工书画,山水竹石绝胜。
吴宽:
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明代书法家。工诗文,善书法。明王鏊《震泽集》曰:“宽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倔,虽规模于苏,而多取自得。
澫益:
木渎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著作颇丰,有《灵峰宗论》、《四书澫益解》、《净居堂续集》等诗文释论47种205卷,刊行问世。
徐枋:
木渎人,书画家、思想家。明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孤哀子。与杨无咎、朱柏庐并称“吴中三高士”,与沈寿民、巢鸣盛并称海内“三遗民”。
汪琬:
字苕文,号钝庵,人称尧峰先生,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
叶夑:
清代诗人、文学批评家。著有《已畦文集》、《已畦诗集》、《吴江县志》、《宝应县志》等,其中以文学理论著作《原诗》影响最大。
张永夫:
木渎人,著名诗人。毕生作诗500余首,编为《锄茅集》。后人评他为灵岩三家诗人之首。
沈德潜:
字确士,号归愚,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长寿诗人,著名的诗选家。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毕沅:
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官至湖广总督,著作有《灵岩山人文集》、《续资治通鉴》、《晋书地理志校注》等
冯桂芬:
字林
一、号景亭。近代政论家、散文家。道光二十年(1840)得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林则徐的得意门生。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
沈寿:
原名云芝,字雪君,晚署雪宦,别号天香主人。木渎镇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刺绣家,有“绣圣”之称。
严家淦:
乳名雨荪,初名静波,号兰芬,生于木渎。1975年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是为台湾经济奠定基础与领航的卓越政治家。
第二篇:木渎导游词
木 渎 导 游 词
木 渎 导 游 词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建姑苏台(苏州原名故苏便是从这里得来的),“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从各个河流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期,木渎已是吴中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故有“故苏繁华景,一半在木渎”之说。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临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这里还有30多处私家园林,至今尚保留完整的有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等,这些私家园林闲静幽雅,景色怡人,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首先,我们将参观的是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一时颇盛。龚自珍对此园都非常赞赏。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的祖父)买下了端园,重葺一新,因其老母亲敬仰前人,故更名“羡园”,又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一百七十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底蕴,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名园风范。1935年,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赴此园,流连忘返,对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认为是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为江南著名园林之一。
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未尝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严家花园在植物花草的布局配置方面也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构成春夏秋冬四个
各具特色的小景区。花木与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从尚贤堂右边门穿越一条幽长的备弄,即进入以古广玉兰为中心的春景区。古广玉兰为羡园旧物,昔日园中胜景之见证,虽历经百年沧桑而蓊郁如故。每逢春夏,千葩万蕊,满园花香,相传此树为乾隆皇帝亲手种植。邻近的友于书屋则为羡园旧名,引自《论语》“友于兄弟”,指兄弟友爱。友于书屋是严家藏书之所,颇多珍藏,严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览经典古籍,四岁吟诵唐诗,六岁熟读《易经》。为其今后在台湾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友于书屋,进入绵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风徐来,还夹杂着淡淡荷香,告诉人们这里已是夏景区。假山尽头,视野顿显开阔,但见碧水清天,荷风四面,心中的暑气俗尘早已随着清风清散殆尽。环顾四周,澹碧轩、织翠轩、澈亭、锦荫山房和延青阁皆掩映于绿树丛中,回首一副楹联为此景作了点题:“胜地四时浓荫里,洞天一派碧鲜中”。
随着曲廊向北延伸,过池塘,即进入秋景区。此区由两部分组成,一宜折桂,二宜登高,均秋令应时景致。闻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飘香,芬芳馥郁,闻之令人坦怀若荡,心旷神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园主于此焚香点烛,供拜月神。严氏儿孙折桂嬉戏,以寓“蟾宫折桂”高中举人之意。穿过眺农楼和见山楼前幽静的院落逶迤向东,来到环山草庐,一座宽敞平台贴水而筑,视野豁然开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绵延,山巅一亭翼然,山间清流潺潺。假山东侧为采秀山房,北接爬山廊,此爬山廊据说为苏州最长的爬山廊。无论是在环山草庐的二楼,还是伫足假山之巅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远处灵岩山古塔钟楼的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环山草庐似乎已是园之尽头,孰料经东北角一侧门右折竟是别有洞天。此处已是冬景区。这里建筑密度很高,曲廊厅堂,交叉搭接,形成多处特色鲜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环境绝幽。疏影斋前,满植梅花,小雪初霁,红英绿萼,颇有宋代词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
冬景区外是一处新园,水域开阔,园中的粉墙、亭廊、假山、藤树都倒映在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桥,水边有亭,水波轻漾,水香氤氲,岸上杨柳依依,鸟鸣蝉噪,已是一派活泼泼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了。
出严家花园,沿着小河前行,小桥流水、白墙黑瓦,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从严家花园往东百米有明月寺,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传诵一时。
经明月寺门口不多远,就是虹饮山房。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景色远胜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虹饮山房现存许多与乾隆相关的遗迹遗物。山房门前便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进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伺臣随驾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史记载:刘墉曾二度下榻虹饮山房,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饮山房的匾额及花厅内“程子四箴”的横批,就是刘墉赠给徐士元的。
虹饮山房花厅之内的这一把龙椅,是当年康熙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时的圣驾专座。它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条金龙缠绕腾飞,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乾隆游木渎时对此龙椅非常钟爱,特地将龙椅从灵岩山行宫移驾至此。此举令徐士元诚惶诚恐,既谢天子恩宠,又恐因保管不妥而遭累,后来索性将花厅锁了,派家人专门守护,从不轻易示人。
徐士元是个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读书。他还有个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园中诗酒为乐,而且酒量极大,所以号称“虹饮”;又因宅园毗邻虹桥,“虹所饮者,桥下之香溪也”,虹饮山房之名即由此而来。徐士元嗜饮却从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规蹈矩,尤其对父母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为讨二老欢心,他专门在园中建造了一座古戏台,每逢春秋佳日,请来戏班子为二老表演,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渎,必游虹饮山房,而且一定要在这里看戏。有一次,乾隆看戏看得高兴,还亲自登台,舞剑助兴,这倒真有点与民同乐了。
虹饮山房虽因乾隆六次幸临而显尊荣,但其本身却是一座江南著名园林,它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座明代园林联袂而成,中路为门厅、花厅和古戏台,建筑体量宏大宽敞,既有江南文人园
林的秀气,又兼北方皇家园林之大气,于大开大合之间,尽显宦家之气度,幽人之韵致,别出于苏州园林一贯之精致传统,为南北园林不同文化风格巧妙融合于一体之典范。
东园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自成一统,十分的清静闲适。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东园为木渎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
西园原是明代东林党人王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当时,王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在苏州建造归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友人,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王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后做过太仆卿、应天府尹、少司寇。后里人韩璟改为“乐饥园”,有秀野草堂、桐桂山房、乐饥斋诸胜。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内中珍藏了二十道清代皇帝圣旨以及科举试题、答卷等,充分展示了清代皇牍文化。经圣旨展览厅,上二楼便是古代官员的衣物展览,展示了清代官员的官服,并且这里就是当年刘墉曾经居住过的房间。楼下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展览馆。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就是古松园。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
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人物。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有极强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大厅名古松堂,为仿明建筑结构,步轩和内四角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的两根翼翅,俗称纱帽厅。步轩的 四对棹木较小,分别刻有吕纯阳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檀板、韩湘子的竹笛、蓝采和的花篮等物,民间称为“暗八仙”。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典出《尧典》“八音克谐”,而苏州弹词开篇中也有“八音联欢”的曲牌,用八只琵琶进行联奏。将八只琵琶的造型刻在椽子上,如此用法,在苏州园林建筑中尚无二例。
古松园的楼厅最有特色,因檐枋下端雕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又雕有十六只凤凰,有人便称此楼厅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的雕花师傅是清末民初苏州著名雕刻艺人赵子康。赵乃木渎镇凤凰村人,最有名的作品是东山雕花大楼,木渎凤凰楼则是其早期作品,故有人称这两座楼为“南北姐妹雕花楼”。凤凰楼上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西而东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意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着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暗八仙”。厢房檐枋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称为“八宝”。檐下挂落为缠株花纹,有梅、荷、菊、山茶等四季花卉安放于花瓶之中,称为“四季平安”。楼下厢房的窗格上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品性高洁。窗下栏杆刻有狮子和大象,前者象征权威,后者代表万象更新。楼下轩廊的每根荷包梁上都刻有一对大象,表示“吉祥”。楼上栏杆为环形图案,中间花瓶里插有三根画戟,谐“平升三级”之音。檐下挂落插角为蝙蝠图案,蝙蝠“变福”谐音。
入园右手边可见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从外观来看,依然是那样蓊蓊郁郁,葱翠苍劲,全无半点龙锺老态。往北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
环树而走的是一条斗折幽曲的双层长廊,置身廊内,既可近览古松翠色,又可远眺灵岩山景,令人顿生尘外之想。园中还有一泓半亩大小的池塘,湖石假山、亭榭回廊依水而设,其建筑倒影与天光云影交织在一起,景物越发风致可人,整个花园也因此多了几分空旷,也更觉得旖旎多姿。如此水景,正应了杜甫“名园依绿水”的诗意画境。
池塘北侧为苏绣第三代传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传统的楼阁式建筑与古松园谐和一致,内中陈列的一百多幅姚氏刺绣精品更是让人领略到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神韵,也萌生出对这位年轻艺术家精湛技艺的由衷钦佩。
出古松园,到仿古商业街,街上可以品尝到木渎著名的枣
泥饼,曾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的乾生元枣泥麻饼今已重振雄风,远销港澳。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以名肴“巴肺汤”响誉四方。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弛誉天下,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过商业街,下小桥,过窄巷,就到榜眼府第了。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此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冯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提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国士”、“一时无两”。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此进身仕途。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辞官回乡。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冯桂芬任李鸿章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努力寻求救国良策,成为洋务思想的先导。
榜眼府第是冯桂芬晚年归隐木渎后所筑。穿过门厅,大厅豁然入目,抬头可见“显志堂”匾,白底黑字,古朴凝重,为冯桂芬当年自题堂名。屏门正中一幅元人盛懋的山水中堂《秋舸清啸图》,有联曰:“涧流浚多生我禾稼,泽皋之上来观柘桑。”由冯桂芬自撰并书,诗画反映了冯桂芬晚年爱恋家乡和向往恬淡生活的思想情愫。大厅为主人在家接待贵宾之处,宽敞高爽,气宇轩昂,不难想见当年冯桂芬在家 “集九邑才俊,商榷一堂”的盛况。出大厅右转为书房,冯桂芬晚年在此读书著述,“校邠庐”匾额之下,清代诗人张船山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冯桂芬晚年的心迹,同时也对桂芬的坎坷一生作了归纳“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哲理背后透溢出一股辛酸和无奈。书房建筑颇有特色,其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两根步柱并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短柱雕刻成花篮模样,高高挂在草架梁上,因而俗称花篮厅。这种厅堂的特点是空间大,采光好,作为书房尤为适宜。
与书房相对的是书楼,冯桂芬移居木渎带来的一万多册藏书便安放于此。桂芬藏书颇富,尤以《三国志》(前后汉)手稿为著,分别盖有“校邠庐
”、“独善真善之斋”的藏书朱钤。虽因战乱几经转辗,藏书却散佚不多,亦为幸事。与书楼相连的楼厅是冯家生活起居之所,楼厅前有一砖雕门楼,所刻戏文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中枋刻有四个大字“通德高风”,为冯桂芬老师潘世恩所书,笔力遒劲,寓意深远,体现了主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宅第部分的厅堂均为清代中期建筑,保存完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蕴含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凝重。出芙蓉楼步入后花园,亭轩廊榭等少量建筑漫不经心地点缀在偌大的园子里,显得清新而不空寂,疏朗而不呆滞。
榜眼府第里有三件宝,即砖雕、石雕、木雕,被称为“江南三雕”,除了上述的木雕花篮厅和砖雕门楼外,第三件宝便是庭院东侧廊内的石刻《盛世滋生图》。原图为清乾隆年间徐扬所绘,写实性地描绘了康乾盛世姑苏的繁华景象,图中描绘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竟有一半在木渎。现图为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采用阴刻手法,画面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成功地表达了原作意境。榜眼府里三件宝荟萃了吴地民间艺术的精华,融诗、书、画、刻于一体,驻足其间,就像徜徉于一道艺术和文化的河流之中。
出榜眼府第,过双桥便可以看见一条长愈百米的黑瓦长廊,廊下一侧为小商店,另一侧为吴王靠,又称“美人靠”,据说江南美女都是坐这个“美人靠”而更加美丽的,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哦:)
木渎古镇在小桥流水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斜风细雨中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希望大家有空常来逛逛!
第三篇:木渎古镇导游词
木渎古镇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 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 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第四篇:苏州木渎导游词最新
苏州木渎导游词最新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木渎导游词最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木渎导游词最新范文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有,下有苏杭”。苏州就是一个和天堂一样美的城市。苏州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木渎”这个古镇,恰恰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我和同学、老师迎着一路春风,来到木渎寻访。
首先,我们来到了“榜眼府第”。还没进门,就在门口看见一块石牌,上题“冯桂芬故居”。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于是,就带着满肚子疑问进了大门。后来,经过周导游的介绍,才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则徐的徒弟。在那个时候,清王朝的一个小小的女子,竟会成为一位伟大禁烟官的徒弟。而冯桂芬不负师父的重望,努力学习,考出了好成绩。我真为我们苏州能有这么一个才女而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走过显志堂后,进了一个书房,只见小匾上写着“芙蓉楼”这三个字,随即我又想到一首古诗,名叫<<芙蓉楼送辛渐>>,我真怀疑是不是这个“芙蓉楼”。我本想找同学谈谈我的想法的,哪知道我回头一看,石门上刻着“通德高风”。再一看,上面几幅画,就像几个樵夫、渔夫和农夫在干活儿。这几幅画再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在字的左右两边,又像是诸葛亮使的空城计和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画。
看完“榜眼府第”的各个景点,我们又来到了种植着各种植物的“古松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有500岁的古老松树——罗汉松。它高大挺拔,如同一个欢迎远客到来的绿色巨人一般。你看他,张开无数的手臂,伸向四面八方,仿佛也在诉说自己历经的沧桑岁月。我们抬头望去,他仿佛直插云霄。让人感觉他就像“木渎”一样既古老又年轻,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出“古松园”,我们来到了姚建萍的刺绣馆。一进门,就看见门口放着一幅百花争艳的绣品。姚馆长用她精湛的技艺,一针一线绣在纸上,漂亮极了。走进陈列绣品的收藏室,我们被眼前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刺绣吸引住了,不停地啧啧赞叹:真是太了不起了!瞧,那儿有一匹马正四蹄飞跃,冲向前方。无论是形态还是颜色,都刺绣得可以和徐悲鸿的奔马相媲美了。
当我们还沉浸在精美的刺绣作品中,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灵岩山。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山路两旁摆满了数以百计的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牡丹花,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有黑色的牡丹花,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奇妙的花。
从灵岩山上下来我们就返回学校了。
一路上,大家还在议论这秀美的“木渎”。是啊,木渎,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时时回印在我的脑海中,而创造这幅美好画卷的木渎人更是令我敬佩。
苏州木渎导游词最新范文2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以吴越遗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这四个字,也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吉祥门,就走进了古镇悠远的历史画卷。说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称为“积木塞渎”。“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了。
这条河道虽然貌不惊人的,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经水路发兵,出奇制胜,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奠定了吴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的,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的,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落有致,高低不一,仿佛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姿绰约,平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邾巷桥”,两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请看。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木渎不仅是一个水乡古镇,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因而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也就是仅次于状元的榜眼了,所以人们称他的故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雄伟抱负。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败坏,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首先,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罕见,其次,在结构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第五篇:关于木渎旅游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木渎旅游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1、调查目的(意义):更好的帮助我们去认识木渎、了解木渎。以及木渎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弱势,对后来要发展的地方具有指导意义。
2、调查时间:
3、调查手段:抽样调查
4、调查分析:
1)基本情况:天平山为国家太湖名胜区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西距苏州古城8.5公里(公路里程为15公里)。东南为金山,南连灵岩山,西北通华山、天池山,北接寒山岭和观音山,占地面积77公顷。山高海拔201米,为天平、灵岩景区诸山中最高峰。顶平正。可聚数百人,故名天平山。唐代又名白云山。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个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比较丰富的景区。
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截止2009年已举办了四届红枫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优势分析: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著名的奇石景观有一线天、飞来石、卓笔峰、照湖镜、鹦鹉石、印石等。
天平胜景,二胜在清泉。其中尤以白云泉著称。该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为饮用佳品,是天平山镇山之宝。此外,由山泉汇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涧水面,亦成为天平的名山胜水,耐人玩味。在天平山游玩,既有茶室、小吃部可供餐饮休憩,也有游船、悠悠球、赛马等娱乐项目,还有会议室可供商用,设施可以说是比较齐备的,对于渴求放松的游人是个不错的地方。实行的门票制,保证了维持天平山的正常开支,还增加了当地的收入,并且加深了外来旅客对木渎古镇的印象,仿佛给游客一种走进木渎,边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3)弱势分析:影响力还不够大,缺乏缆车这类供身体不方便的人上山的的设备,里面游乐项目相对较少,没有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很好的造势,很多人去了天平山却对他自身的文化不是很了解,玩了一天下来觉得他没什么特色,和普通的山差不多,像枫叶节这样可以表现自身特色的活动太少,不能很好的和旅客互动起来,很多人去了一次 就不想去天平山了,对于天平山的宣传时不利的,由局部看整体,游客对木渎古镇的印象也会变差,从而使木渎古镇的总体印象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这是很不好的。还有就是如何做的更好,吸引更多的游
客过来参观,把天平山打造成苏州的特色景点。还有由于天。天平山经营管理受人员素质和历史影响,还比较落后,体现出传统过期的许多特征、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管理人员重视关系运作,轻科学管理。
5、调查结果:天平山的现状总体来说是比较乐观的,很多游客对于天平山的印象是很不错的,得益于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形成的名气和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物理和人力资源、良好的管理体制。存在优势的同时有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些劣势,平山也存在着人才水平低、产品较单
一、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劣势,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天平山景区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鲜明、设施齐全,才是最重要的。
1)小结:外来旅客对木渎古镇的印象,仿佛给游客一种走进木渎,边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因为其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给友人心冷的洗涤。
2)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观点:由于天平山在具有上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消费者需求逐渐升级、激烈地竞争、突发的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的经济状况的威胁,所以天平山应采取的策略是:
1、在继续开发和改进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开发健康养生、美食文化、佛教文化等,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和体验式旅游的需要,提高旅客满意度、滞留时间和消费额。
2、继续强化与苏州千里旅游的其他景区的联合销售,吸引更多的客源,抵御市场风险,增强天平山的竞争优势。同时啊 天平山在面临良好的外部机会时,也缺乏人才、产品单
一、营销粗放、海外游客比重很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天平山应采取的策略是
1、加强对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和营销人才的培养、激励,要能招的来,留得住。
2、进行管理的革新,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尤其是加强客户关系和网络营销。
3、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注意海外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继续将强海外市场营销,同时加强对欧美市场的开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