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妙运用古诗词 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
巧妙运用古诗词 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陈毅《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 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厚重的文化积淀,一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是: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一、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简况及时代背景。
由于古诗距我们年代远久,对于学生来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他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只有让学生了解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河南河北后,诗人欣喜若狂、泪满衣襟的喜悦心情。
二、指导学生理解古今异义的字。
理解字词意思是理解诗意的基础。教师不必逐字逐句讲析,而是抓住个别难词讲解。古诗中生字难词较多,它们的含义往往不同于现代一般的词语,教师不能让学生随便用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它。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不是现在夫人的意思,而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再如“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中的“食”不是现在的粮食,而是吃饭的意思。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清古今异义的字,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现在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古诗,也积累了不少学习经验,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具有巨大潜能。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彻底地放开,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但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既要鼓励求异发散思维,又要注重聚合思维的点拨。
四、让学生多读古诗,在读中体会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不能忽视读。所以,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初读古诗,使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使其领悟诗情,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情感。学生经过反复品赏、吟诵,完全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深深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教《游子吟》,我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诵读,边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学生读诗的同时,就可以感受到母子情深,游子要报答慈母之恩的真挚感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深抠字词、句意、分析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拓展的思维空间,放开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样,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三篇::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
浅谈如何有效引导初中学生读懂古诗词
平阴教研室 贾洪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诗文阅读“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对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评价要求为“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古诗词鉴赏是各地中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近年来,随着广大师生对这一考点的重视,大家对这一考点涉及的各类题型及其答题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急功近利,过分地关注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导致许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答题模式,生搬硬套答题格式,结果往往是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答不到点子上。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学生因为只是按照考题的形式来阅读古诗词,在他们眼中,古诗词的魅力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殆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古诗词,在读懂的基础上欣赏古诗词,在品赏的过程中真正从中得到熏陶,同时形成一种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而拥有了这种能力,也就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如何让初中生读懂古诗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读出画面
初中阶段所选古诗词一般都是比较短小浅易流传广泛的短小作品,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简单叙事的作品,帮助学生能够读出画面是读懂古诗词的第一步。
首先要有一种整体的画面感,能够感知到画面的特质。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和张力。一首诗往往非常简短,但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意境是深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的含义往往是借助一个个不同的意象表达的。初读一首诗歌,要能够通过一些富有特点的意象感受到画面的大体内容和画面特质。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诗歌的题目中的“春行”二字就能判断诗歌一定是写春天之景,春行之事。再通过诗歌中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就能感受到整首诗所写景物是的活泼灵动的,画面的特质是明朗的。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歌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完全用生活化的语言,写出了老友相聚时的动作,通过简单的动作,就能感受到老友相聚时的亲切和身心自由,一股田园自由之风扑面而来。这种感受和感知是学生读诗歌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是语感的本能体现,是学生进一步勾勒描写诗歌具体画面的基础。
第二要在头脑中充分再现画面,并且能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许多写景古诗词,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把头脑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描绘诗歌的画面要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具体步骤为:找全景物——为景物加修饰语——结合上下句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这两句诗所写的景物有“潮”“雨”“渡”“舟”,根据以上步骤可以这样描绘画面: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空空的渡船横斜在河中,自在浮沉。
另外很多景物描写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鲜艳,十分美丽。如《次北固山下》一诗“海日生残夜”一句,可以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
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难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
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写了一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这一组意象在色彩和线条的有机搭配下构成一幅壮阔、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图。“直”与“圆”两字看似平常,却极准确地勾勒出莽莽荒漠的意象。“直”显出峻拔、坚毅之美,“圆”则带上温暖而苍茫之感,诗人置身于广漠塞外的孤寂感也融于其中。这是通过分析线条美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很多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见闻感受,还原古诗词的画面,让画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历,生活见闻,对读懂诗歌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下面这首小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的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很容易引起初中学生的共鸣。在诗中,学生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小诗很简单,再加上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应该能想象出当时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的情景。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再如下面这个小练习:
请描述《归园田居》中“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生活图景。
学生可以对熟悉的景物“月”和诗人的劳动工具“锄”进行合理的修饰补充,另外题目要求中的“生活图景”要紧扣劳动归来这个特定的状况。学生联系自己的某些生活体验或者生活见闻,还原诗句的场景,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描述:“如水的月色里,劳动归来的诗人,肩扛还带着几星泥土、几根草叶的锄头,神情悠然地走在两侧被浓密的深草护卫的狭长的乡间小道上。”
当然,关于读出画面这一方面,不管用什么方法和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古诗词,让每一首作品都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独特的画面,独特的感受。
二、读出人物,读懂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即形象,是形式,意则是内容。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古诗词中的形象包括人、景和物。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阅读,初中学生往往忽视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体会。而“无我”的阅读终归是隔靴搔痒,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有我在场”的阅读。我重点谈谈如何引导初中生读出古诗词中的人物,也就是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形象(抒情主人公)和作品中形象(塑造的形象)。读出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读懂古诗词中的感情要关注到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这是学好古诗词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积累和掌握常见的诗人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生平际遇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阅读古诗词时就能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例如关于著名词人李清照,初中学生就应该了解下面的基本常识:
李清照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生活优裕,受到很好的家庭文化熏陶,结婚后和丈夫琴瑟和谐,生活幸福。这一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此时的作品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了解了以上有关信息后,学生很自然就能够从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上分辨出其属于李清照哪个时期的作品,当然也很容易就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热爱生活、卓尔不群、豪放潇洒、活泼开朗的少女形象很容易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倦梳头”“泪先流”和“载不动”的“愁”等场景中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就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任何一首诗,都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无不与诗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既有诗人性格的烙痕,也有时代鲜明的足迹。比如了解了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背景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竹里馆》中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的用意;了解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经过和他在永州生活的境况,也就能更好地认识《江雪》中渔翁的形象,体会到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世界。
其次是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怀古咏怀诗,学生要知道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就能理解作者“独怆然而涕下”真正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是“断肠”的原因。如果引导学生想象“断肠人”的身份,作品的内容就大大的被扩展了:抒情主人公有可能是落魄的读书人,有可能是失意的生意人,有可能是受伤掉队的征人„„可以进行此类联想和想象的还有《蒹葭》中的“伊人”形象,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中友人失约的原因以及诗人“闲敲棋子落灯花”时的心理活动等。
古代诗词用最凝练又富于跳跃性的语言,创设出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是珍贵的文化宝藏。初中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以诗词本身为核心,拓展和丰富学生相关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审美享受,从而帮助学
生形成丰厚坚实的人文积淀,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迷人魅力和吸引力。如果真能达到这种状态,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诗词鉴赏试题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觉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话题确实得进行深入研究,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略懂了些,再加上通过这次网上学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说说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
一、加强自身修养。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我们这个师傅该怎样把他们领进门,该领进哪个门呢!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才能教好学生呢!有人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老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同时还应该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去扮演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教育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策才能促使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愿意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才能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的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语言情景。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被表扬,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表扬有进步的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激发。当然并不是一味的表扬为主,在表扬之后能在对他的学习进行辅导,更能引导他到学习中来。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关心爱护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
四、激发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到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分析,而且能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掌握技能,锻炼思维。激发学生在课内高涨的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一个“用”字,只有切实加强训练、主动地去运用,才能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上述简要阐述了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成就欲望,促进教与学的角色转变,激发学生。然而,学习有法、但无常法,我们只要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们就能主动学习,并会学好英语。学习英语主动性,积极性,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第五篇:巧妙运用微课教学 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巧妙运用微课教学 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摘 要:地理学科集中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性,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微课以其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短暂而精彩的多媒体视频解决了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微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微课的应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的新教育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微课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所授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地理微课除了具有一般微课的特点,如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之外,地理微课还有它特有的一些性质,这些特性无一不显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可解释重难点、导入新知识、复习已学知识、整合基本技能、渗透情感、提高解题能力等。那么,如何将微课和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开场白精心设计,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创设情境,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都十分熟悉的《小苹果》这首歌曲来实施微课导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本首改编的歌曲中,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及特点等情况详细地介绍了出来,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接受,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可以借助于幻灯片来制作行政区划记忆法,如故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通过微课来让学生学习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记忆方法;在课程伊始,学生就能够清晰了解新课程的内容,掌握重难点。一系列的实践研究表明,将微课导入运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学生好奇心得到激发,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凸显重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部分重难点问题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依然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且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微课给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促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感染力得到增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要引导学生掌握“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可能仅仅形成模糊印象。此时教师出于对多种降水形式的考虑,包括雨、雪等,应通过短视频、图片资料以及Flash动画等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南北方的降水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为何会形成这种降水差异”为引入点,对降水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再如以地球运动为例,本章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地球运动,因此,就可以借助于地球运动的Flash动画制作微课,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以及光热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讲解;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难度降低,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三、强化知识拓展,实现层次化教学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故而要求地理微课能够全面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由于学习任务的有限性,总存在部分学生优先完成任务、剩余时间浪费的不利现象,不利于高教学效率的维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结合学生个性与章节知识点,制作具有拓展性的微课资源,对于优先完成任务者可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对下一章节内容进行预习,也可了解本章节内容的延伸知识,确保学习效率。地理知识需要反复的记忆,那么课后也可以运用微课来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如在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学习时,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无法对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简称以及轮廓等知识点全面记忆和掌握,并且在记忆的过程中,学生还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失去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微课制作省级行政区划拼图游戏,课后任意时间内,学生借助于电脑,在轻松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就可以不断巩固学习知识点,加深了记忆。
四、利用微课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让学生用最充分的情感去感知新知识。例如在对海陆变迁进行学习时,可以将我国南海部分岛开展填海造陆的新闻给加入微课中,以便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出现海陆变迁这种现象,且对人类活动会造成什么影响,以便对社会大事积极关注;在南极洲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可以将一些谚语或者成语等加入微课中,如在对南极洲冰层形成原因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采用我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名言;在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资源短缺的紧迫性,可以加入一幅幅的漫画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堂知识,还能够升华情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形式,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并且通过反复播放来巩固知识。实践研究表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希望未来的微课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价值,让我们步入微课的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谢福敏.巧用微课提高乡土地理教学实效[J].地理教育,2015,6(10).[2]柯旺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