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人生- 副本
诗词人生观后感
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古代众多的诗词人曾满腔深情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在诗词作中袒露出自己的心灵和感情,隐约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诗词,至今仍活在现实中,并且不断延伸,它同我们的生活依然息息相关。对诗词这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本着“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的态度,爱惜她,扬弃她。作为一种弥漫于我们现世生活的方方面面,笼罩、制约着我们思维、言行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无言的渗透和烙印,我们是无法回避、更无法完全超越的。我们应该同古人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从中获得感动和教益。
尽管中华传统文化是包罗万象、极其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其时空跨度与内蕴深度犹如大海浩淼无际、深不可测而又变化万千,但决不是毫无脉络可寻、毫无规律可依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总是在追求、执著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自然与人工的亲和、合一境界。
在诗词创作中,对客观情景的描述、对主观情感的抒发、对全诗意境的营构,需要作者的灵感;而作者表达的思想,无不与人生有关,即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从一般的意义上而言,诗词是客观现实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后的艺术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诗词作品中既有生活,又有作者的情感,特别是对人生的感悟。从诗词本体意义及本质意义上说,诗词是抒情的产物,诗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对人的生活的感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可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的观点。情——作为一种连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中介,无疑地使物我实现了合一,而对人生的感悟则使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
唐诗中慷慨激昂的诗句,既教化了世人、也勉励了来者。唐太宗李世民的“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唐明皇李隆基的“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表达了封建帝王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边城将士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特别是韦应物的“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写的是安史之乱初期,张巡率领将士死守睢阳,为大唐军队的部署和调整赢得了时间,最后以身殉国的悲壮故事。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道出了豪迈的胸襟;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写出了磅礴的豪气。至若李白的“大略驾群才”、“登高壮观天地间”,亦为满怀豪情之写照。“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宋词中王渥词的“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隐喻自己浓厚爱国情。辛弃疾的“整顿乾坤,廓洗宇宙”,“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烈呼声,保卫北宋的决心。还有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浩然正气,傲然风骨雄壮气魄的承载。
这些都与他们在生活追求的写照,其中的情感与精神,依旧是现代人无法譬拟。
记得,高中老师对我们讲过,求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时候觉得挺有意境,后来才知道,这是近代词人王国维借用宋词中的句子,对人生的发展作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的三个境界,想想,还真是恰到好处。就越发的喜欢和肯定了。也许这就是诗词带来的完美境界。
这里的三种境界,不是指成功的三种水平,而是指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王国维看来,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创业,要想做得杰出,首先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树立远大的目标。这是第一阶段。但实现远大的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番挫折和磨难,因而还必须经历一个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奋斗过程。这是第二阶段。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后,我们或许还不知道成功在哪里,但事实上成功往往已在你眼前,让你突然有一天会为此感到惊喜。如此看来,成功其实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自然而然将人带向成功,也就是说成功不只是一个目的。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刘希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洛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句句,一声声对人生的慨叹,引人深思,让人感慨。
前人曾有将生前一杯酒看得比生后之名更为重要。欧公在此未做选择,然而诗词中透露出来的老而不衰、提倡及时行乐的思想,无疑不完全是消极的。社会的发展,自然人性论渐渐被人们接受,导致了“人的觉醒”。觉醒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通过语言、文字媒介,拨开心灵的迷茫,激发道德的潜能,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旨意化为行动,升华人格,这就是传统中国所特重的修养身心。当然,这是对封建社会带有神学色彩的儒学的一种反动。与佛教相比,儒家的道德首先维护的不是最应当维护的生命,而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或者由此代表的一种所谓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这种被扭曲、被异化的道德非但不能起到维护人的生命这一最根本的利益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反而成了杀人的工具。道家则注重对生命的悲剧性感悟,对世俗喧嚣的超脱,对人生的热爱与眷恋。欧阳修与老庄、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不同,他的真正魅力可能不在理性,不在深刻,不在简明,不在冲淡,而在一种弥漫。这种弥漫带着感伤、怀着希望、含着温情、蕴着柔美,它令你想到春天空中款款飞舞的柳絮,一片洁白,轻灵而散漫,有心而无心,感伤而快乐,在阳光的普照下,们熠熠生辉。所以“人的觉醒”,无疑宣称“人”并非只是手段,而应是目的本身。因此,我以为,提倡正视现实,老有所乐,享受生活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宽容忍让,是生命的护身符,它能保你一生平安,让你天天开开心心。开心不开心,在人不在天,在己不在他。老年人是善于宽容忍让的人,经验和阅历使他们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不再冤冤相报,因为宽容之心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宽容忍让,才能老有所乐。整天耿耿于琐事,何乐之有?
人生的不幸,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自己贪婪的太多。现代人生活忙碌,许多人物欲太盛,心气浮躁。老年人享受生活,更要注重现实领域和精神领域双重生活的质量,不应急功近利,应该理智而清醒地在“身”和“心”之间划出界线,排除功利主义和厌世情绪,通过静修,淡物欲,释躁心,不要让许多身外之物成为自己的额外负担,抛弃不切实际的冥思苦想,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彻悟,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超越。
总之,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也是人性的发展史、文明史。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亦然。不少诗词作,“感于哀乐”,表现一种“心绪”。这种“心绪”可能是受外界的触动而有所感,故发而出之;也可能并非“感物而动”,只是借物抒情而已,它们要表达的是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人生有幸与不幸,也有酸甜苦辣。因此,诗词常有寄托,启迪人们思索历史和人生。它们表现了诗人词人对人生的理解,对理想的期待,更多的则是困难中的自我勉励。从而让读者知道应该珍惜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应该如何安然地创造幸福的人生。那么,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时光易逝。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遵从理性,循规蹈矩,在生活中一板一眼,程式化地扮演标准的社会角色呢,还是应顺自然,随心适意,无拘无束的沐浴在春风阳光里,自由自在地实现一个有情有欲的自我呢?这个问题,也是常常使人们争论不休的老问题。
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它的价值,而不在于寿命的长短。幸福的人生,就是对生命的积极消费。如果把生命的活力当作财宝,过分地保养,一味地收藏,吝于消耗,这就如同守财奴把金钱埋在地下一样,徒劳无益。尤其是青春年华,稍时即失,不可再现,应该珍惜,不要吝啬。
感物而动,是指人们在感受到外界景物、环境的变化时,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并有所抒发。春去秋来,人老水流,本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对岁月的流逝比较敏感,比较伤感,是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于时光流走、年华逝去的无奈与留恋。我真心喜欢诗词人生,他让我有数不完的乐趣,当悲伤时,你也一样找一首与你的情绪相同的诗词来读读,或你有激情时,你也可以找一些诗词来读读。那些只有在诗词中才能领略的意境,在现实中你可能找不到它的存在,看看流水人家,落花不是无情物。望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只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水天一色,倒映世间最美的画面,命途多舛的诗人只能在短短的诗词中找到一丝慰籍。诗人都希望有人能读懂他在诗词中藏匿的情绪。用心去感受诗人内心的志向,宏图,一些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的美好事物。
第二篇:诗词与人生
诗禅一味
院系:建筑工程系
专业:工程造价
年级:2013级
班级:2班
学号:1313820233
摘要:禅诗即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就应运而生.不但很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文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其数量多达三万首之多,是我国古代是个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席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关键词: 宗教
修行
习禅
诗人
参悟
诗歌主要用于抒情言志,是形象思维的国度,主要以情感性和形象性感人,影响社会人生.这样,诗歌这种语言形势变得到了禅宗的青睐.诗歌语言充斥于禅宗语录中,而使禅宗成了诗歌的王国.诗化的禅宗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问世也就必然很快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得到诗人的喜爱,是禅宗几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佛教宗派.禅宗中顿悟,不重坐禅,主张平心是道,主张任缘任远,禅宗不断创新种种新奇独特的简单明快的修行方法,也都投合文人士大夫的所好,加快文人诗人和禅宗的结缘.这种结缘,造就了诗歌的规模和数量,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大观.禅宗是宗教,诗歌是文学,禅+诗=禅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佛教在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依托释迦牟尼佛所演教法修行.修学佛法,觉悟成佛,佛教修行有种种方便,依世人根器法门众多.禅宗融合中国儒道文化,于六朝时来华僧人菩提达摩初创,到唐代有六组慧能发扬南禅.由唐宋到达鼎盛时期,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到明清仍有传承.近代当下社会禅宗仍然是信众极多,许多名人雅客都皈依佛门,以一种出事的淡然、空灵缓解社会的压力浮躁。世间法出世间法在佛教智慧中都有根据,许多在家居士持戒修善、儒释并举,即获得世间的种种善报又获得精神上及来世的快乐解脱。“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禅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提高。
千古禅灯,闪闪不灭。禅,包含着上古、中古两大文明的智慧与睿智。恒河之波静,黄河之波动,动静咸宜,相得益彰。中唐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见性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的文字语言来说禅理,从而借助诗歌表现艺术去宣显佛理,达到了诗于禅的完美。《六祖坛经》是禅宗主张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典籍。慧能也因此偈明心见性,得弘忍传予衣钵。慧能弘法禅净(净土宗)并举,《坛经》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性,自成佛道”。一个修行者只要坚持修行十善,那么极乐世界便在眼前,只要行十善,自己所处的便是净土。我自己也是皈依弟子,世人都曾诵读佛经作为宣泄苦闷的方式,以逃避现实,企图忘却烦恼。或许,每部佛经真的就是一本哲学书,它们根植与痛苦心酸的土壤而开出的超脱飘逸的奇葩,看破红尘后的会心微笑,能够闲事登临名山祖刹,礼佛焚香,诵读经典,也能得到佛光的普照吧。
慧远(公元334—417年)祖师。东进高僧,与庐山结念佛社,即历史上有名之白莲社也。所谓白莲社者,在庐山般若台精舍,谢灵运凿池东林寺前,植白莲其中,遂因以为号焉。慕庐山之风来集者有僧有俗,皆避世遗荣,其中尤贤者十八人,世称“庐山十八贤”,由此因缘中国兴念佛之始。谢灵运为慧远弟子,陶渊明亦于慧远善。诸多名士常往来庐山,缔世外之交。
庐山东林杂诗
慧远祖师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此诗是化般若义理的代表作,慧远祖师认为,佛法之妙,含有无上精微之意。如自心能臻于无上之妙境,都同归于一极,而无等差。慧远祖师由身游而至神游,最终达到了悟般若性空的无上微妙真谛,使人豁然超悟,胜于儒家修身的“三益”之法。诗出高僧之手,脱落尘滓高风逸怀,自不待言,即是写景状物亦见其方外的本色。
话再转回庐山东林寺,至今犹存。现任方丈释大安适其道场弘法度众,秉承祖师遗风。以儒道思想阐发佛理,使人们内心参省。我在文中以祖师称之,因我也是净土宗念佛修行的在家弟子,能读诵参悟祖师之智慧备感亲切欢喜。持戒修行,念佛禅观,济世度人求生净土是吾辈至于当下修行纲要。今天的东林寺有世界上最庄严地佛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道场方便接纳众生求法,闲暇时间登庐山访东林,参悟佛道,求生极乐,念佛诵经,增长福慧,佛光加倍。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是慧远弟子,且与庐山东林颇有渊源。这首《过瞿溪石室饭僧》是任永嘉太守时所作: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全诗星空般若,意趣盎然跃然纸上;以动显静,以静的中道妙旨陈动,颇得动静如一。
诗中的瞿溪、石室山都在永嘉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饭僧,即是斋僧,施饭食与僧人。诗中的前六句,写诗人游山途中的所见所闻.他迎着朝阳,跨越陡峭的山间小径,渡过溪涧,映着活泼的流水,来到水滨.一路之上,但见山里人家,生活简朴而清苦.他们截断树木,钻木取火.房屋因随山势,建于水边高崖之下.房门简陋,用泥涂塞.他们的生活艰辛,全赖耕耘长满野草的荒地.这“钻燧”四句,描绘出了一个荒野深僻而又质朴的山居环境,烘托出一个去饰取素,返璞归真的氛围.诗文中的 “同游息心客”至 “摄生驯兕虎”六句,是描写僧人的修行与境界.诗中的“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二句,既渲染了寺庙香火盛况和群僧礼佛的虔诚,而且也蕴含有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的的般若中道思想.诗人通过一虚一实,非虚非实的艺术手法,阐述了般若中道的思想,寓深奥佛理与自然景况之中,实为难能可贵的意境.诗中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二句,是赞美僧人慈悲为怀,有好生之德,能与禽兽和谐相处.全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抒发了因饭僧而激发起的向往佛国之情.诗中 “灵鹫”山名,为印度释迦牟尼佛与弟子讲经说法之地.“净土”佛家所言的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若乘“二句是祈愿自己能获得佛家的般若智慧,弘扬佛性,观照色空的本性,斩断和超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和痛苦。进入成佛的境界。吾也有此愿,今世修行,摆脱轮回,求生净土。
禅的空明、澄澈,在于禅者的心情淡泊宁静自在随缘,远离世情,情系林泉。看寒山大师的悠闲与他禅心的高洁明净。
我向前溪照碧流
或向岩边坐磐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
悠悠世事何须觅
“心似”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我的心就像天上的白云那样,不胶结和依附于任何外物,自在空明。心无欲念,淡泊世情。其心境也定会空明、澄澈,不去追逐什么名誉地位,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也就用不着被悠悠事情所羁绊,得到自由与解放,可以说宠辱皆忘,物我两忘。寒山此时让我们发现:原来佛的境界、禅的境界。竟如此虚空澄净,不着一物!
拾得,与寒山为有,同为唐朝僧人释门智者。这首《无题·无来无去本湛然》的禅理。
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
诗的第一句说,人过三界(欲、色、无色),并且能更上一层楼,从迷惑中超脱出来,那便达到了"涅槃“的境界。第二句人一旦超脱三界,不在轮回之中,也不在轮回之外,无去无来。第三句可以理解为,一滴水晶可以反映出佛的大千世界,佛的伟大光辉,不会被斑点或者某种缺失所掩盖、遮蔽。这便是悟道的最高境界,在此时,便觉的万物都是佛都是禅。有了此种心境,便会发现佛的洁白无瑕,澄清洁净以及禅的清净自性。禅的体悟,会使你忘却人间的烦恼,洗涤你内心的污垢,使你的心境变得纯净而自然。从而让你大彻大悟,从物外到物内,从世间到世外,超然无我,入与宁静淡泊,清凉美妙的禅境。
初中毕业时候,我的书法课老师送了我两幅字,一副隶书一副行草。其《听蜀僧濬弹琴》就是行草那副。诗仙太白,天生才华。此诗写的极其清新明快,开阖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猗,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蜀僧西下峨眉峰,洒脱超凡,琴艺高超,挥手抚琴,如万壑松风,似爽钟清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人听得回肠荡气,洗心滤性,不觉天色已晚,暮云四合.弹着洒脱,听者飘逸,琴声如泉三者相得益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得遇知音.一个天性不羁,如天马行空,喜欢无拘无束,自来自去;一个后天修道,清高脱俗,不惹人间烟火,般若灵根。
诗人于高僧,相互赏识,具是同道中人。观音菩萨莲花印《不空绢索经》云:所论一切法本无色运行,离诸染著,心不在内外,不在两间,内外两间亦不可得;本自清净,平等无二,舍无我心"。太白此诗,赏琴、赏静、赏僧、自赏,俊逸高缈,颇得禅宗"身世两相违,云间卧不飞"之净土宗本意。盖含乾坤,随波逐浪,事事物物,本真本空,一色一味,本位妙体;性质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后人称之为诗佛,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王维接受禅宗“多离妄执”的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修得“心静如空”(王维语)后,能“用心若镜、应而不藏”,“空故纳万境”才创作出来直觉体认之作:
鹿柴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复照青苔上4。
空山的返景,深林的明月,其刻划的细致入微使这些景色意象有着自然原样般的真实,诗中没有情语理语的些微迹痕,完全是山水自然景色本真的呈现,都是无我之境。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著有《红楼梦》,我们切看一首“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曹雪芹以鲁智深出家,阐明禅意。执着于非法相仍是执着,舍却任何执着,才是彻悟自信的大丈夫。人生本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道难求,这是因为在夜冷水寒的枯寂之境,求道无由,必须一念回心,将空寂之境抛却,归向晶莹圆满的自心,便会发现原来空船不空,万事遂缘,心境似日,随遇而安。
从古至今,学佛参禅的圣贤名士数不胜数。释迦智慧的魅力是不可思议的。清光绪年间的李叔同(律师弘一),堪称半世文人半世僧,近代的虚云、印光(净土宗)等众多的僧人放下万般,走向觉悟,广度众生之路。现代生活中,出家的人数渐少。但仍有不少人发愿出家修行,为众生积福修善。很多富商学习佛家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儒商。明星、教授等都有因缘学佛,我也是皈依修行,真正的转变自己。践行佛陀的教法,在世间修行孝悌、诚信、十善,期望开悟,利益众生。来世成佛出离三界轮回。
诗词是思维与语言的火花,去品读背诵,让我感觉在提升灵魂的纯净,让我感受到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人生离不开诗词,生活的五味杂陈,人生的艰辛苦楚,需要诗词来抚平心澜。我爱看书,尤爱古籍。诗词歌赋都是细读易翻。小时候最爱的是那首孟郊的《游子吟》,“孝”是人性的光辉,是人类共同恪守的人生信仰;反哺跪乳若是自然天性,那样人的“冬温褥,夏凉席”更应体现身为人子对父母长辈的孝及感恩,爱父母之爱,弃父母之所恶。后来喜欢那种宁静悠远的诗,初中时候王维的“终南山”,陶渊明的“归田园居”,那些便在心里描绘田园生活的自在天真。
高中生活压力特大,反而更是去刻意释放自己,田园生活,禅诗幽静,但是更喜欢毛主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与志向,毛主席也很喜欢一首“枯树赋”,我也喜欢。真的有以为女词人让我感动,女词人却有男子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词随着她一生的经历多情多愁多感,她是才女亦是豪杰。许多的诗词凝结着人生的感悟,遗留着诗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也给后人留下了财富。孤独是一种境遇,那些特立独行的诗人参悟人生修行佛道,不也“乐不思蜀”。我也学佛,也在修行,也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诗、禅、佛经、香盏,构成了我的思维境界,生活在压力与嘈杂的世间而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在。
如果说,禅佛是一片遥远陌生的土地,禅诗便是通向他的幽径;如果说,视野是一只神秘奇妙的宝匣,禅诗便是开启他的钥匙。
【1】 刘向阳:《禅诗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版 【2】 张卫国:《金刚经·坛经》崇文书局出版发行 2012年版 【3】 蒋心海:《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2012年版
【4】 纯文 :《云木禅心虚云和尚诗偈选赏》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版
【5】 陈淼 :《禅诗大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版 【6】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版 【7】 《禅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版 【8】 章太炎 梁启超 李叔同等:《国学大师说佛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版
第三篇:《诗词与人生》有感
听闫肃老师讲座《诗词与人生》有感
那天非常荣幸能够倾听闫肃老师的讲座。始知道严肃老师,还是因为他的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我曾无数次听这首歌,因为《西游记》寄托了我对童年太多的感受。在那个懵懂的时代,不知道唐僧为何如此不顾道途艰险丢弃身家性命如此执著于前往西天取经。直到现在,当每次毅力不够坚定的时候,仍会听一遍《敢问路在何方》,汲取一些力量。所以,即使那天讲座与我的课程有冲突,我还是愿意前往听他的讲座。只是有点遗憾的是,走进会场讲座已经开始了。
我个人来讲是比较喜欢诗词的,也曾坚持过每天早晨读记一首诗,但终究由于学业紧张而中途放弃。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读诗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吧。还有就是诗能带给人美的感受,有的诗还非常有哲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比如说杨万里的《竹枝词》有这样两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对社会对生活看得很开,即使在现在,也有很深的意义。当代的诗也有比较美的,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然,说起诗,还是最喜欢讲爱情的诗,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吧。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我最喜欢,“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就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最令人悲伤地莫过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好事不用背,重在品味领悟其奥妙。
说完诗词,再说人生。当然,诗词与人生是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的,这样做,只是为了条理清楚,因为我表达有限。谈到人生时,闫老感慨很多,滔滔不绝,给我们讲了许多人生宝贵的经验。他讲到人要有四分:天分,勤奋,本分,缘分。天分就不必说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了。说到勤奋是最重要的。就是他所认识的功成名就的,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若想取得成就,必须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本分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一个人要不守本分,必定走不远的。缘分还很重要。说起缘分,总是想到机遇。机遇源自自己的实力的积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嘛。还有就是那珍贵的四句话:阅历即财富,主动即自由,投入即快乐,修养即尊严。说到主动即自由,还有一段小插曲。闫老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时被指派去基层当兵。坐火车几天几夜终于走到营地,看见环境如此之恶劣,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人啊心里一有怨,就会消极,不论做什么事,都懒散,不上心。浑浑噩噩度过了半年,终于意识到,原来这样是不行的。痛定思痛,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主动即自由,就这样开始了他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涯。关于做人,闫老给出四点建议:宽以待人,诚以助人,旁若无人,得理让人。还有四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话,“对工作多面手,对同伴拉紧手,对自己有一手”。
总之,听了闫老的讲座,收获很多。感谢闫老以八十五岁的高龄仍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们讲人生、讲诗词。我会谨记您的一些话,过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也不枉此生。
第四篇:读诗词经典,品人生百态
读诗词经典,品人生百态
---------观《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黄河路小学五
(二)班
房育华
辅导老师:付方方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于是,付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它带着我们走进诗词的国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总决赛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和擂主争霸赛。最令我期待的是最后的擂主争霸赛,那就是一路势如破竹的小才女武亦姝和博古通今的“沙场老将”彭敏的比拼,这将会是一场巅峰对决。同学们都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着,仿佛就身处现场。随着一道道题,场上的比分到了关键时刻,武亦姝四分,彭敏三分,不知识武亦姝一鼓作气拿下冠军,还是彭敏为自己取得转机?我们在赞叹武亦姝的同时也暗暗为彭敏捏了一把汗,这时,武亦姝抢先按下抢答键,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她快速说出了答案,主持人董卿顿了一下,说道:“回答正确!”顿时,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女孩武亦姝获得了冠军!
看了这档节目,我才发现诗词原来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富有灵性的,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读,认真地去品。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平时总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但我现在所学的东西只是知识海洋中一滴水而已。诗词 大会上的诗词我听都没听过,一些典故也不了解,看了他们精彩的答题,我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简直是九牛一毛,对武亦姝、彭敏这些“才子才女”们也非常的敬佩。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些人能对答如流的原因一定是他们比我们多付出了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当我们在玩耍的时候,他们在读诗词;当我们在游戏厅里“厮杀”的时候,他们在读诗词;当我们沉浸在手机里的时候,他们还在读诗词;当我们赖床的时候,他们已经早早起床开始读诗词了。想想他们,再想想自己,我觉得万分惭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多努力一点,读诗词,品诗词,热爱诗词,在诗词里寻找新知。让我们读诗词经典,品人生百态!
第五篇:李清照诗词人生优秀教案
德阳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选修课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课题:李清照诗词人生的鉴赏及主题初探 时间:2015.3—2015.7 执教者: 贺 玫
一.教学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特点。并能够理解代表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感情。能够将李清照的典故事迹作为素材运用的平常的写作中。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
那李清照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体会过她“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的豪迈,不同的人在心中也会映射出她的多种不同的侧面,那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呢,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交流一下,(提示,可是关于李清照的诗歌,她的生平,或者是故乡,或者是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呢,老师感觉,李清照和同学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关于她的基本知识呢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但是我们说呢,了解一个人,要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呀,就像小品里说的,要刨根问底,还得往祖坟里刨。。那下面呢,咱们就一起去刨一刨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2.介绍身世背景,家庭情况
⑴首先呢,我们要先对李清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刚刚也有同学提到了,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李清照女士的个人档案!⑵同学们都学过历史了吧,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人家女孩子都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那李清照是不是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下面来一起看一首词,引入《如梦令》(朗读一遍)播放视频 找两个同学先朗读一下,然后放视频,再然后全班齐读
解释,这首如梦令呢,一共有两首,都是很著名的篇章,写的也很有灵性,同学们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今天呢我们就着重来看这一首。
A.这里呢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了。那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首词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看看它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首词呢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B.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呀,看到这首词,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提问两个同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总结一下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 1
了。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酒喝过了头,由于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于是便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尽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
好,通过这首词呢,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是过的那种封建女子传统的待字闺中的生活么? 不是,是吧?那李清照为什么可以在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中,始终保持那样一种率真的性情呢?又是怎么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修养呢? 我们要从她的家庭说起
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深受苏轼的赏识。在古代,凡是中了进士的男子,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了,在社会上都受到尊重,而且可以在朝廷中做官,李格非这个人是个清官,清廉,刚正不阿。她的母亲是王氏。这个王氏出身可不得了,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还担任诸多高职。那我们就想想这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肯定也应该不是特别一般。也是知书识礼,贤良淑德的女子。
李清照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一步一步的成长,自然也就不是寻常百姓家的 女子所能比的。。3.介绍李清照的婚姻生活
经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转眼间李清照年满十八岁了,成为一个大姑娘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么就在这一年呢,李清照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子,就是赵明诚。找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关于赵明诚文学常识
⑴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和李清照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任江宁知府。两年以后,病逝于建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赵明诚也属于名门之后了,两人也算是门当户对的。婚后呢,两个人十分恩爱,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就是品评字画和金石研究。⑵这里呢给同学们看一首词 找一位同学来念一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是为悼念亡妻所作,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两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大家又没有听说过呀?
其中呢,“赌书消得泼茶香”就是借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呢,两人由于都喜欢诗文和饮茶,但是当时茶叶是非常名贵的东西,数量不多,那该给谁喝呢?两人就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比赛。就是随便说一句诗,看谁能记得这句诗是出处是于哪本书的哪卷哪页,赢得人呢就可以喝茶了。李清照呢,非常聪明,记忆力也很好,所以每次基本都是她喝茶。有一天李清照连续饮了好几杯茶了,而赵明诚一杯也没有喝,正在那里郁闷呢,李清照看到赵明诚那副郁闷的神情然后被逗乐了,手一抖,茶都被泼到书上了。最后两人都没有喝到茶,但两人的恩爱和志趣相投却被传为了一曲佳话。⑶但是好景不长呀,赵明诚受到朝廷的调度要去外地做官,于是两人开始了看似遥遥无期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异地恋。这在这个阶段呢,李清照创作了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的词。比如说这首《醉花阴》
A.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视频,同学读,齐读 B.好了,老师要给大家出难题了,老师想问一下,从这首词里,你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有哪些表示这种感情的意象呢? 启发段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⑷李清照的《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哈。好,请坐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什么意思呢 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写完之后,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赵明诚看了以后:就想,写得太好了,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先是很感慨,很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她比我写得好呢?这不成啊,于是呢,他就痛下决心,不上班了,请假,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写,制造诗词,制造了五十首词,然后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见了陆德夫,德夫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
我这作品怎么样,看了好半天...:说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说哪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正是李清照所写的。
由此可见李清照的文才,不是赵明诚所能及的,但两人之间类似于儿童之间的那种天真纯洁的感情还是十分让人们羡慕的。4.人生后期
但是好景不长呀。突然间的国破家亡使李清照措不及防,幸福而欢乐的生活就这样被金人的铁骑和丈夫的离世给打破了。。在那样一种孤苦无依,漂泊流落异国他乡之时,李清照的身体和精神收到了双重磨难,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李清照写下了诸多的旷世名作,比如这首《武陵春》 ⑴解读诗。
A.看一下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同学读,齐读。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词
B.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上阕,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没有风,也没有花香,只有孤独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
已经都日上三竿了,我还是坐在梳妆台前面,没有打扮。张张嘴好像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眼泪禁不住掉落下来,滴到自己的衣襟上。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熟悉,但是熟悉的人却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边的自己,想到在以前的时候,也许镜子里边这个时候应该映出的是两个人的笑脸,但永远只能有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自己的满面愁容。)好,请坐
C.那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通过上阕,看到的怎样一位女子,那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女子的形象的,运用到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式?
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D.下面呢,看一下下阕,找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春天到了,跟朋友们出去到双溪转一转,看一看,听说那儿的春色是最美好的,我也打算和我的朋友一样,快快活活地,像我年轻的时候写的那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是现在我这样的一副心境,是一种积累起来的,难以释怀的、沉重的心情,小小的舴艋舟怎么能载得动呢? E.那在这里,同学们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么,能告诉老师,作者的心情通篇是怎样变化么?(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刚刚词人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这里呢我们来看“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首词呢用的第一人称的口吻,大家知道什么是第一人称么?(或许可以分析一下各种人称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半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重阳佳节独自黯然神伤的女子,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而词的下半阙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告诉我们,诗人现在已经不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天真少女,而是内心埋藏着许多遗憾许多愁苦的老人了,从下阙呢,我们也找到了上半阙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了,人到晚年喜欢回忆,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回忆当中,不断闪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年轻时候的美好岁月。可是现在只有她孤身一人独守空房了。充分地表达了李清照在孤独生活中浓重的哀愁。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丈夫赵明诚。怀着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深追惜,李清照似乎想再一次燃烧她和赵明诚的爱情生活,可是已经物是人非了。
F.这里呢大家注意了,这首词的一个非常巧妙的修辞手法。。同学们能看出来么?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诗歌独具新意。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新颖而不着痕迹。
5.李清照的祠堂和故居
由于李清照的突出的文学贡献和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后人们呢,也修建了各种李清照的纪念堂来纪念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应当属坐落在词人故里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畔的“清照园”。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有能力的同学也可将来到济南看一下,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那里的环境。肯定比单纯看这些照片要好得多了。6.课堂小结
好了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呢,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清照的人生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少女时期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所以读她早期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气息扑面而来;而到了中年以后呢,由于丈夫受朝廷的派遣到外地为官,两人经常两地分离,聚少离多。所以这个时期的诗歌多渗透进了对丈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到晚年的时候,由于金人入侵,丈夫的离世,国破家亡的双重压力使得李清照的词弥漫出浓浓的哀婉忧愁,词中也经常会呈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的片段。的李清照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实在是一个奇迹,这同时也有力的说明了李清照的文学震撼力。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通过三首诗呢,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李清照的坎坷而不平坦的一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的了解一下李清照的诗词,老师呢也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对李清照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大家以后的阅读和作文有一定的启发,同时呢,希望激起同学们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这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