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答案
诗歌试题
1.《陌上桑》文学常识:
2.《陌上桑》出自《乐府诗集》,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
3.《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陌上桑》
1.《陌上桑》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写木兰辛勤劳作的句子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在《陌上桑》中写罗敷热爱劳动的句子是: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2.《陌上桑》中表现使君的耀武扬威,气势凌人的句子是: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3.《陌上桑》中借描写罗敷发饰时尚华贵来展现她的美貌的句子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4.《陌上桑》中运用侧面描写,突出罗敷夫婿地位尊贵,仪表不凡,才貌出众的句子是: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5.《陌上桑》通过耕者,锄者的表现从侧面表现罗敷美丽的句子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6.《陌上桑》运用环境描写为罗敷出场渲染气氛的句子是: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7.《陌上桑》中罗敷描述夫婿为官风度的诗句是: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8.《陌上桑》罗敷言辞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句子是: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9.《陌上桑》中描写罗敷采桑工具美的句子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10.《陌上桑》中描写罗敷衣着服饰美德句子是: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11.《陌上桑》罗敷用俏皮的语言表明自己年龄的句子是: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观沧海》
1.《观沧海》诗中破题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观沧海》中直接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观沧海》中描写海岛草木充满生机,给人以生机蓬勃感受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观沧海》中形容水波动荡,山岛耸立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的大海,给人惊心动魄之感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中借助丰富而奇特的想像,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中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8.《观沧海》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远观的景物,其中写动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写静景的句子是:山岛竦峙 《龟虽寿》
1.《龟虽寿》中引用传说说明人的生命有限,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死亡结局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龟虽寿》中表现诗人人老雄心在,晚年志不衰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龟虽寿》中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就能延年益寿的诗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4.《龟虽寿》中最能抒发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文学常识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 ”的雅号。
2.《望岳》的作者是杜甫,字子美,曾任校工部员外郎,古世称“ 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3.《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4.《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李贺,字长吉,其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称其为“诗鬼”。诗句填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以拟人的手法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精神苦闷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借景抒怀,表现自己豪迈豁达胸襟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赞美叔父的文章风格刚健,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远大抱负的诗句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写自己内心苦闷无法排遣,精神极度苦闷的比喻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的诗句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比喻事物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或者说明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怒似水难断的愁思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9.《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诗人在苦闷中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表现他的豪迈和洒脱,最能体现作者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是: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望岳》 1.《望岳》中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望岳》表现诗人吞云吐雾的磅礴气势和开阔视野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望岳》中描写山中云气缭绕,飞鸟归巢,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明代莫如中在《登东郡望岳楼》中所写的“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是指本诗中的两句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6.《望岳》诗人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融入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望岳》中体现出杜甫造词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观刈麦》 1.《观刈麦》中描写农民艰辛的生活环境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2.《观刈麦》中,最具有讽喻力度,希望能够引起统治者重视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观刈麦》中生动地描绘出小麦成熟,丰收在望的诗句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4.《观刈麦》中诗人对自己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惭愧,对农民深切同情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矛盾反常的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6.《观刈麦》中透露拾麦妇人贫穷境况的诗句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7.《观刈麦》中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成对比,透露出社会不公的诗句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8.《乡村四月》中有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观刈麦》中与此意思相近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9.《观刈麦》总领全诗,表明农家终年劳作艰辛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10.《观刈麦》写人力紧张,妇孺齐上阵的忙碌景象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1.《观刈麦》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句意境相似,描绘出劳动者忍受骄阳,弯腰弓背的劳作形象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12.《观刈麦》从侧面揭露赋税繁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句子是: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雁门太守行》
1.《雁门太守行》中表达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决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救援部队黑夜行军,偃旗息鼓的场面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来表明阴寒惨切的占地气氛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雁门太守行》中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意境相似,突出战斗的紧张激烈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5.《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6.《雁门太守行》诗中借抒写全军将士的心愿,来表达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雁门太守行》诗中直接陈述战争的残酷、持久,并巧妙地点出了将士们慷
慨抗敌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8.《雁门太守行》中尽管夜晚寒重,战鼓也擂不响,但仍然激情饱满地战斗着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9.《雁门太守行》中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第二篇:诗歌答案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黄科锋的补充】“涌”化静为动。“银”是比喻。
鉴赏: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
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黄科锋的补充】第三、四句实际上从侧面描写了雪之寒、雪之大,所以才有“冰散响”和“蓑衣时振”,并由此衬托出钓翁的凝定。“图画若为工”是说这幅景象若绘成图画,一定要工笔细描才行,否则画不出箬笠之箬,蓑衣之蓑,玉花之玉。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高宗时,曾拜尚书右仆射(丞相),兼中书侍郎。【注】①“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箬,箬竹,竹子的一种。箬笠,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③“图画”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④屿,小岛。鳊(biān),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缩着项的鳊鱼。鲫,鲫鱼,一种淡水鱼,肉味也很鲜美。
【赏析】这首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目睹耳闻,堪称一幅工笔画。下片写渔家乐。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这首词,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
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答案(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答案(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2)(4分)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鉴赏】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状写山岳之景,写出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山脉之形,是写景;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道理,是写理。作者由山岳的不同形态想到视角决定视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全然不同,进而联系到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表达出“当局者迷”的道理。诗中的景与理有相似之处,类比的联系,由景物的特点而升发出理的智慧,从赏景的层面向上走,升华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辉。由景及理,正是这样一种由景类比、联系到理的写法。
第三篇:诗歌阅读答案
14.1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14,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答题规律]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透析】【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14、1【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子规”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传统意象。可以结合诗意理解,作者因战乱远离家园,偏居山村,听到子规的鸣叫,难免产生归思之心。2【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师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故园”指北宋京师汴梁,作者与友人因战祸离家,此时即便没有战争了,但却国已不国,家已非家,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哀愁。
14、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14、【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解析】这是一首七绝。作者借淮河这条本为大宋内河、现在却成为宋金界河的河流。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首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互不相干。二句写南北相隔之状,虽同在一条河流之中,波痕相接,却不能相通,一线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的界线,无法逾越。三四句写到此时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而两岸人民反倒不如鸥鹭自由,只能隔岸相对,让人悲从中来。本诗写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人民隔离的现实,表达的似乎更多的应该是对此种现状的悲痛、无奈之情。“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的分析似乎和作者一贯的诗歌风格及情感不能吻合。
14﹑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赏析唐·高蟾《金陵晚望》[原作]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今译]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赏析]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
(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4.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第16题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第四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
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203.【 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 事物。
204.D(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错用对象;A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B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205d 206 【答案】B 【解析】A善刀而藏:善:擦拭干净。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行事适可而止,善于收敛自己。B.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C.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D.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207答案、C C 项“胶柱鼓瑟”形容拘泥不知变通。A项“俯拾即是”指一弯腰就能拾到,形容某种东西很多,随处可得。多用于文章、语言方面,也用于地上可拾取的物。该句说“名贵宝石很多”,不可能随处可得,应改为“琳琅满目”。B项“天壤之别”比喻极大的差别,但二者使用前提必须是一褒一贬,李白和杜甫的两种风格都是褒扬对象,与“一褒一贬”的使用前提相矛盾。D项“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这里指贪官悔过,用词和语境不合。可改为“追悔莫及”。
208.(3分)B 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A.外延错误。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C.不合语境。风言风语:私下议论、暗中流传的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D.望文生义。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也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209.(3分)【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析】金兰之交: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比喻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B.胸无宿物:指胸中没有成见,很坦荡 C.敬谢不敏:谦词,称自己没有才智而谢绝。不用于拒绝无理要求 D.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210、B(B、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A、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C、可以指出的日期。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多指事情、希望等。D、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211.A(兄弟阋墙: 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片羽毛。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也作“吉光片裘”。此处用“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褒贬不当。)212c
213.C(A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多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B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C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D多形容恳切地教导。)214
215.答案D(A项,“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固定在某处瓜分赃物,后多指匪首等在家里分取同伙盗窃的财物。坐地,固定在某个地方。B项,“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D项,“擿奸发伏”:揭发奸邪,检举阴私,使无处可藏。擿,揭发;奸,奸邪、邪恶;发,检举;伏,阴私)216
217.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18.【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的事物。
219.(3分)答案: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据句意应是“令人侧目”。A.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C.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D.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
220.C(A、指才能比别人稍强,也是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B、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C、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D、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221
222
223.C(A.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后来人们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B.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符合语境。D.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酷热。)224b 225D项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226.C(A应改为“津津乐道”。A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或文辞。现在也比喻不联系实际,生硬地接受或模仿B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是褒义词。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应该用“如火如荼”)227.(3分)D
解析:D项,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项,从长计议:放宽时
间慢慢商量考虑,指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应改为“从长远考虑”。B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C项,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者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228.(3分)A(A.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C.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D.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29.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A.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B.目光如豆:形容人目光短浅,贬义。D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230.A(B.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用在此处不恰当。C.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D.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231、C比喻学识渊博的人,符合题意(A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B指人们的拥护或反对,和语境逻辑不合D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232
233.C(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B项,聚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C项,杀身成仁:泛指为正义或理想而献出生命。D项,焚膏继晷:点燃油灯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234【答案】C(A文过饰非:形容用虚伪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B琵琶别抱:比喻妇女改嫁。C含英咀华:比喻细细体会诗文中的精华。D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235.C
236、B(A、项中的“一发不可收拾”是指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B、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C、解释: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傅翼 助纣为虐.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表达的意思跟语境相反。)
237.C 解析:A.语义重复。B.褒贬误用,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或者干尽了坏事。D.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此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238、答案C 解释A流金铄石:能使金石融化,形容天气极热。B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C金玉满堂:金、玉:黄金和美玉。指黄金宝石满堂都是。形容财富之多。后也用于比喻富有才学。D坐拥百城:有一万卷书,胜似管理一百座城的大官。比喻藏书极丰富。
第五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1:形象类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煌、离奇险怪、奇异璀璨、雄浑阔大、五彩缤纷、惊心动魄等。
【景物描写作用类】
题型:前*句的写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简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关于作用记住五个词:交代、渲染、烘托、奠定、铺垫)
例题1:《古诗文训练(1)》第7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捣练子·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1)“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交代时间、节令气候(1分),渲染了一种冷清暗淡的气氛(1分),烘托了思妇凄苦的心境(为下面写思妇的凄苦心境作铺垫)(奠定凄婉的感情基调)。(1分)
例题2:《古诗文训练(5)》第6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①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①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②金风玉露:秋风白露的美称。
(1)上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写纤薄绚丽的云彩,广远的银河,清凉的秋风白露(1分),渲染了冰清玉洁/富有仙味/诗情画意/淡雅纯净的氛围(1分),烘托出牛郎织女心灵的高尚纯洁(或:爱情的圣洁)(1分),为后面写他们温柔缠绵的相会(或:颂扬他们忠贞的爱情)做铺垫(1分)。
(二)人物形象
题型: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人物特征(所处环境、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身份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和晏殊的《蝶恋花》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柳永《蝶恋花》:刻画了一位在夕阳斜照下登楼望远(登高望远而引起无尽离愁),想要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消瘦憔悴的志诚男子形象。
晏殊《蝶恋花》: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而彻夜未眠,登高望远而不见所思,欲寄书信却不知何处的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
(三)事物形象
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物征(外部特征、内部品质,用两三个词概括)+物名
例题1:顾况的《子规》塑造了怎样的子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年年啼血、积冤不平的子规形象。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色淡香浓、体性轻柔、迹远品高的桂花形象。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2:技法类
题型:这首诗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赏析/简要分析诗中的**形象。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注意:分析手法要结合手法的特征去分析,并指出其表达效果,记住常见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术语。
(一)景物类:写景手法
【写景常见方法】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官(视、听、味、触、嗅)结合、工笔、白描等。
例题1:《期初检测》第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问: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①白描(1分),写了青绿分明的南山、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简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②远近结合(1分),远写青绿分明的南山,近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一幅雨后乍晴清新明媚(或“清明和暖”)的画面(1分)。
③虚实结合(1分),虚写随风飘扬的柳絮,实写向阳怒放的葵花(1分),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1分)
④点面结合(1分),先整体描绘了雨后乍晴的清新景象,再重点写葵花的向阳怒放(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1分)。
⑤对比(1分),诗人将随风飘扬的柳絮与始终向着阳光的葵花对比(1分),突出葵花的欣欣向荣之态。(1分)
例题2:《期初检测》第3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步骤:①指出情景关系(1分)②描绘颔联画面(1分)
③概括画面氛围(1分)④指出所抒感情(1分)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1分)。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1分)(或“凄清冷寂、寒冷凄清、肃杀凄凉”等),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分)。
(二)人物类:描写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或其他修辞、表现手法。
2、侧面描写:景物烘托、他人衬托。
题型:诗人如何塑造某某形象?
诗/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手法——描述分析(引关键词)——形象特征(性格、情感等)
(注:看不出手法的,可以直接引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题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如何塑造思妇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景物烘托:诗人描绘了月辉倾泻、久久徘徊的景象,渲染了柔和迷蒙的氛围,烘托出思妇心中绵长的思念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愁绪。
②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描写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或:想“卷去”、“拂”走惹人愁思的月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将思妇的相思之苦及凄婉落寞写得形象生动。
例题2:白居易的《轻肥》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满”、“皆”、“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骄”、“夸”等就刻画出宦官骄横跋扈的神态;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例题3:白居易的《杜陵叟》中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因天灾之困而颗粒无收,又遭长吏强行收税而不得典卖田地,过着衣食不继日子的农夫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深受天灾之困和赋敛之苦,忧愤难抑的农夫形象。)诗人先用白描手法写出农夫土地受灾的严重情况,然后用第一人称直言他们难抑的愤怒之情,使农夫的悲惨牵动人心。
(三)事物类:描写方法
【刻画事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正面描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侧面描写:(他物)衬托/反衬
题型1: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抓关键词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古诗文训练(4)》第6题(1)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1)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手法。李诗写柳枝追随东风翩翩起舞,“逐”字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唐诗写柳枝有意挑逗春风别具柔情,“绊惹”形象地写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妩媚多姿)。(拟人,1分,正确描绘两句诗,1分,指出李诗柳的“蓬勃生机(生机可爱)”,1分,指出唐诗柳的“调皮”1分。)
题型2:这首诗/词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概括物征——抓关键词句分析特征——结合手法指出诗人情志
例题2: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以桂花自比(1分),孤芳自赏地写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1分)。
【或: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1分),并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1分)。】
(四)情感类:抒情方式
【常见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时结合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反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抒怀、用典、以小见大、抑扬等。
题型: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1:柳永的《蝶恋花》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情景交融。词人写春草铺地如茵,夕阳余晖下,闪烁着一层如烟似雾的光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凄美/感伤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因相思而孤独寂寞的心情。
例题2: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来抒发情志的?
参考答案:用典。作者连用“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小儿破贼”三个典故,表达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加强了词增强了气势。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3:语言类
(一)“诗眼”类
题型:某诗/某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①理解或解释词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逐句或逐联分析);
③指出其作用。【集中表达了……(中心)/对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笼罩全篇,丰富意境】
例题:杜甫《月夜》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独”为本诗诗眼。“独”,单独,孤独。前两联写闺中的妻子虽有儿女相伴,但儿女尚小未能懂得母亲牵挂父亲之意,因而她只能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独”字写出了妻子的孤单身影及内心的思念无法向人诉说排遣的孤单寂寞。颈联通过写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形象写出妻子的望月之久,更突出她的思念之深,孤独之重。而如何才能结束思念之苦、孤独之愁,便自然引发了尾联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独”字精炼地概括出妻子望月的孤单、内心因思念而起的孤独,表达出思念之深切。
(二)“炼字”类
题型:某联/某句中的**用得好,请(找出)并做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释义——描绘诗句——指出表达效果(手法/特征/情感)
例题1: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中“坼”,“浮”两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境赏析之。
参考答案:“坼”,即分裂,“浮”,即浮动。写洞庭湖广阔无垠,好像将吴楚两地分隔开,天地日月都在洞庭湖上浮动。这两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雄伟气势/恢弘气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例题2:请结合诗意赏析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
参考答案:“自”,径自,自顾自地。祠堂台阶的草径自变得碧绿,映出一片油绿。“空”,白白地,徒劳地。黄鹂在柏树叶中徒劳地婉转啼鸣。这两个字给本来春意盎然的美景蒙上了一层冷僻的色彩,写出此处的幽寂荒僻,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先贤功绩被人遗忘的现实的忧伤,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落寞。
(三)语言风格类
题型: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风格——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例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风格如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豪放飘逸。(1)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幅幅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运用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豪迈奔放、沉郁顿挫、婉约细腻、悲壮慷慨等。
各类题材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
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
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常见诗人语言风格: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4:情感类
题型1:这首诗/某联/某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步骤:描述或概括诗句内容——(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后两句“若教恨破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由鸟及人,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题型2:诗人借咏某物/写某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概括事物特征/概括景物特征——(手法)——指出感情
例题:顾况的《子规》:诗人借咏子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借咏积冤不平的子规,托物言志,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