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正稿[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4: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反思正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反思正稿》。

第一篇:教学反思正稿

青春的无悔选择

2008年6月,我大学毕业,志愿参加了“西部计划”,经过一系列的选拨与准备工作,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做一名志愿者,体验志愿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让自己的人生长河里有这么一段历程。

于是怀着对西部的好奇与憧憬;怀着对新疆“这个好地方”的幻想;怀着对志愿者的崇高的敬意;怀着对志愿者生活的无限遐想,无限渴望;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我们河南志愿者一行经过40多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新疆,来到了乌鲁木齐。首先,我们来到了五家渠兵团党校,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我们了解了新疆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等,真可谓“新疆是个好地方”,感受最深的是老师讲前辈们是建设新疆,履行“屯垦戍边”的任务的格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我们可谓极大的鼓舞。最后很荣幸我被分配到了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当语文老师——我的对口专业。

象许多人一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得到了许多良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睿智开启了我心灵的大门,他们的教诲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他们的品德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然而就是这份激情,这份执着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于是,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半年的从教生涯,在教育的第一线,我把我的青春洒在这片神圣的土地,我用我挚热的青春书写无悔的选择。经过一个月的期盼,盼来了新生报到,学校安排我担任新生的班主任。接新生、安排住宿,紧接着紧张而又充实的军训就要开始了。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年轻的教官,令我不禁忆起了自己刚入大学时军训时的情景:太阳是那样的火辣辣,没有树荫,教官是那样严格。军训是入学的第一课,使人收获了许多。可孩子们第一天便把我吓着了——在阴凉处训练,却晕倒了十几个!让教官也大为惊讶,从未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能由于孩子们平时没有锻炼过,没吃过苦,身体素质较差的原因吧”,教官如是说。然后,搀扶他们到宿舍或操场旁边休息,倒水,陪同看医生一系列的工作开始了。中间休息的时候就到他们中间去,慰问安慰一下,鼓励他们发扬精神,练就坚强的意志。就这样,军训的的日子在和孩子们渐渐的熟悉、了解中结束了。军训典礼中校委等都对此次军训的成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孩子们的表现也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十天的汗水没有白流,孩子们的脸晒黑了许多,也哭过笑过,体验过,得到了很大锻炼,他们充实了许多。

军训假期的结束意味着新学期的正式开始。9月3日正式上课。第一节就是我的课,有点紧张毕竟还没有做过正式的老师呢。第一节课不知该给孩子们说些什么,而且我们学校的教材比较特殊,是参加成人高考的复习材料,课文顺序要求老师自己调配。根据学生的特点,第一课先大家互相认识,说了一下课堂要求,以及写周记,练字等要求。和他们先沟通一下。以后的课就在紧张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了。

初为人师,有许多不一样的感觉。从学生角色一下子转变成老师,有些许不大适应,当老师后才明白老师的辛苦,学生只需一个人坐进 教室听课,而老师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走进教室。但作为老师很喜欢站在讲台上讲课,看着下面学生都用心地听着的感觉特别的好。

随着上课,班主任是工作也展开了。由学生到管理学生,这个转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庆幸自己在学生会和班里做过班干,有了一些

班级管理的经验。但孩子们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差别,管理方法针对不一样的人是不一样的,以前只知道理论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才明白这个理论要切实实施起来是多么不容易。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每个孩子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在处理气问题来就不能以偏概全,一贯而论,针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问题采用不一样的方法。我们班有两个男生,其中一个,中学时期,不好好学习、吸烟喝酒、上网,很多不好的习惯,但在这里我从未批评过他,他犯了错误我就给她分析,一直鼓励他,每次总给他说,无论你以前是怎么样的,在这个新的学校我都希望你有一个新的开始,一切从头开始,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他其实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也听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他现在改变了许多。看到他我就觉得挺欣慰的,我也由此想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的,都有优点,只要善于引导他们很容易改掉自身的缺点,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教学工作上,我热爱专业,以教学工作为乐。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格局,改为放手发动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断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学习,探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挖掘生活中的各种废旧资源,制作丰富各式各样的教学教具。把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尽量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起来。

我爱自己的工作,能用辛勤的耕耘去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使我从来没有感到失落和孤寂。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我的成长离不开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更离不了上级领导和同行前辈对我的关爱。

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选择了教师,同样是选择了幸福,即使生活把我们风干成一枚耀眼的枫叶,我们也要把它在风中点燃,昭示我们的青春与火热。我要用我的青春向人们宣告:这是我选择的光辉事业,这是我无悔的选择!正如一位诗人说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把握瞬间的辉煌

拥抱一片火热的激情

去装点生活的风景

我无悔于我的选择――青春无悔,生命也无悔!

第二篇:许正芹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启发诱导 激发兴趣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沁园春·长沙》作为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下的第一篇文章,又是高一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本着打破传统的文本研习教学法,尝试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中心展开教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授课时紧扣文本,启发诱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朗读词句、品味意象,到领会情感、感怀心志,真正读懂了毛泽东诗词。同时注意比较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毛泽东的豪放词风,也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的豪迈气概和伟人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毕竟是诗词鉴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兼顾了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破坏了鉴赏诗词的美感,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明显犯了教学上急躁冒进的错误,今后注意克服。

9月3日

知人论世 解读意象

——《相信未来》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承受种种磨难,但是他的篇章依然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相信未来》曾被江青批示为“灰色的诗”,其实他喊出的话语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应该是一首金色的热爱生命之歌。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文字浅显,但前三节意象多,且过于集中,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同时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在十年浩劫,距离学生久远,因此必须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知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种种情况导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解读前三节密集的意象,而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越俎代庖,一味讲解,造成意象解读的单一化、固定化,从而破坏诗歌的审美特质,也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最大的遗憾。

9月9日

活动体验 激发情感

——《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这篇文章是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以平等、理解、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并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了读书的建议,希望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欢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语言朴素真挚,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加强了情感的交流,体会到父母的爱。于是我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能够引起共鸣的语句或者生活片段,假想作者就是自己的父亲,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为前提,讨论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比以往课堂上更肯主动发言,而且表达很到位,说得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9月16日

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我的四季》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散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在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通过对散文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朗诵优美散文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在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内 容,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进而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特别是文本中含义丰富复杂的语句,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有所体悟。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找出觉得优美的文句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感到不足的是

一、对“我的四季”的内容的解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学生的互动过少。

二、课堂内的学生朗诵安排不足。作为散文,朗诵应该作为欣赏、教学的基础。课堂内,教师的范读虽然能够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情感基调,但是学生的集体朗读安排太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9月23日

以言导文 重在教育

——《劝学》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劝学》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对于我们学习方式不佳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这样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结合议论文写作指导,进行能力迁移。

整堂课的层次很清晰,先讲解字词,再讲解文章内容,最后有一个阅读迁移来强化。在字词讲解方面,老师只是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一些字词,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有时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字词方面的障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学生没见过,一时比较难于理解,于是老师更要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善于积累,要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切勿浮躁懈怠。

9月30日

不因背诵忽视赏析

——《师说》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且是高考默写的重点篇目,考虑到高一学生课程较多,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于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把背诵的任务安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导致忽视了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即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站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太严重。

10月7日

教 学 勇 于 打 破 常 规

——《想北平》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的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还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理解这种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分析北平的主要特点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打破常规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而是先从后半部分入手,这样授课顺序一调整,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把握文本。最终效果是学生能够互动,也能逐步体会作者“爱北平如同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的情怀。

10月14日

激活思维 大胆想象

——《前方》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蕴味深刻,写法独特。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地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回家;即使回了家却依旧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把这种微妙又非常真实的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极其细腻,这篇文章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于是我首先调动学生兴趣入手,直接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课文前面的一幅由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为《前方》的照片,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想象空间很是宽广,发言非常踊跃。过后我又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围绕照片展开联想的。经过听、自由读之后学生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图片切入,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最后一段是呼应前文。同时要求学生抓住作者核心观点进行重点理解,分组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文中几个关键句的含义,由此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进而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文中“路”、“前方”、“家”等词的多重含义理解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用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有关人生哲理思考的话,课堂效果甚好。

10月21日

抓住整体

重点突破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

许正芹

《江南的冬景》旨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会一些写景方法。我是按照从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突破的总分式结构授课,没有对所有的写景画面逐一展开赏析。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抓住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 总体特征——明朗的情调,迅速找出集中笔墨描写江南冬景的几个段落,让学生尝试给这几幅图起个动听的名字,这样尽量使学生动起来,主动阅读文本,为后面重点段落赏析作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赏读自己感兴趣的那幅图,并说出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目光锁定在7、8两节写雨和雪的内容,于是顺理成章重点赏析这两幅图,实现教学目标。但具体教学生赏析过程中诵读频率不高,对美的品味、表述没有充分展开,特别在品读 “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时,没有给学生充裕时间让他们借助引用的优美诗句进行丰富想象,显得仓促,老师有点越俎代庖。

10月25日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

许正芹

《赤壁赋》是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显现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方面值得当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范文,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于是重抓诵读,采用齐诵、自诵、范诵、全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诵读来体会和感悟,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另外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基础的最佳时期,所以还要重点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鉴赏、感悟文的同时见机穿插对文言重点字词的梳理,这样学生理解全文相对更容易些。但是由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不够更深入一步,因此在某些关键句子上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显得苍白无力。在师生互动方面,本来打算发挥学生主体性,结果施行时又犯了老毛病,讲解得多,让学生互动讨论的少。

11月2日

情感教育的路,还很漫长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许正芹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篇文章我是教了多少遍,每教一次,我的灵魂总被深深触动,我的情感也得到高度的升华。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促我们深思;史铁生对伟大的母爱的赞美,让我们感动。

每次教学,我采用的都是“诵读——体悟”法。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深深打动人心,特别是读到母亲去世以后的情节,不少学生为之唏嘘流泪。范读或者录音听读、自由诵读的时候,学生都很投入,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于是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组讨论,然后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一旦指明某同学作答,他就又说不出内容来,显然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还有学生可能缺少这种人生经历,所以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失,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变得麻木不仁了。

值得庆幸的是两课时结束后,已经有部分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加强学生情感教育,任重道远。

2011年11月10日

巧设问题 化难为易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

许正芹

“遭遇战争”为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个板块,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两篇小说的篇幅长而无从下手,甚至让学生自读了事。这样的做法是对困难的一个回避,让学生和教师失去了和编者、和文本对话的机会,更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要处理好篇幅较长的文本,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例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大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品读“认养凡尼亚”部分,总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索科洛夫是怎样认养凡尼亚的?他为什么要领养凡尼亚?讲授中总习惯把学生引到现成的结论和套话上去,缺少感性的触发和铺垫,不利于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这次我在重教一遍时加以精心揣摩、设计,后来修改成:(1)读15、16两节,找出最能表现人物心情的细节,加以体会。(2)读18、19两节,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后又有怎样的感受?(3)索科洛夫是以什么方式来领养凡尼亚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并且在这三个问题之前,我又设计了一个铺垫性的小问题:失去儿子后,“我没有哭,我的心里干枯了”,可为什么当“我”了解凡尼亚的身世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让学生一下子过渡到当前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文本研习打下基础,从教学效果看,课上得很顺,学生反映也不错。

11月15日

巧讲背景 事倍功半 ——《六国论》教学反思

许正芹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文章不长,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但纯粹参照教参读读,学生肯定一听而过,甚至根本不愿听。这次教《六国论》我采用了全新的介绍背景方式: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版图,讲着当 时“战国七雄”纷争、公元前221年,秦国一举灭掉了诸侯六国,秦得以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我一边讲一边一个个叉掉地图上的六国。接着又问六国为什么灭亡?这引起了一千多年后北宋时苏洵的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苏洵的思考?当时北宋生存环境决定的。于是我又把原先地图上“西秦”部分红笔斜画,写上“西夏”,在燕赵部分红笔斜画,写上“辽”。继续向学生介绍当时北宋王朝在与西夏、契丹冲突中处于劣势,纳币求和,引起当时知识精英阶层的普遍的不满。苏洵来到京城,把包括本文在内的22篇文章献给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赞赏,京城上下都争相传阅,轰动一时。,这样就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了历史现场,学生也都爱听种故事性的背景。有了这样的感性的铺垫,既营造了气氛,也为课文学习打好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11月22日

教学相长 师生和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许正芹

讲授苏轼的千古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时候,正赶上我校三星级复审期间,为此我事先提早做了充分准备,查阅各方面的相关资料,虚心吸取其他老师的讲学经验之后,我进行了全新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后,经过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环节激趣导学取得完美成功。开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的响起,为课堂营造一种肃穆悲壮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接着让学生分组有感情诵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我再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尽量将苏轼那苍凉悲壮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激发起部分同学配乐朗读的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讨论,我改变传统的问题:(1)找出上阕写景句子。这三句写景好在哪里呢?(2)咏史部分词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周瑜的?这里周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些问题既不明确又显得大而空,我把它修改为:(1)写景句中哪几个字特别富有表现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词中周瑜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你这样的印象?从语文的的角度设问,想象有了,画面有了,词的鉴赏也有了。问题只有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到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上去,才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第三环节点拨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尾“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由于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我急着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只想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但忽视了学生现有人生阅历的局限,以及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学生并不能真正读懂“人生如梦”这句话所包含的词人的复杂情感。这不能不说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整堂课下来,虽然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我的感觉不是特别好。总觉得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到位,没有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导致课堂师生略显得不太融洽。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11月29日

读写结合 感受人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许正芹

教学严格遵循我校实施的 “激趣导学——探究讨论——点拨拓展——巩固反馈”四大步骤来层层推进。《断箭》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注意渗透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也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另外,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没有实写这一情节,却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分析这一部分时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充分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这样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人物形象,又锻炼了写作技能,体现了语文的读写相结合,岂不一举两得?

上完本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

2011年12月6日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期中考试结束了,本次考试由高二老师命题,试卷题型合理,分值分配恰当,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不设偏题难题,使教者学者均树立了信心.从成绩来看,整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暂有进步,但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还有相当部分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差,知识的扩展和积累不够。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部分错误率太高,失分现象很严重。本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是课本上的,老师强调的,但是还有学生失分较多,说明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

2、阅读理解题方面

阅读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应用情况的,文章取自课外古诗文和现代文,命题考查涉及的知识点是课内的,但是学生答题情况太糟糕。课内知识老师多次强调过的可是学生记不住。当然结合课外阅读,学生灵活理解能力太差,当然就更不会做了。

3、作文方面

作文要求学生写难忘的事情,考查记叙文的文体写作训练。开学以来一直加强记叙文文体写作训练,学生能做到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描写不够具体或不生动,三言两语,文章空洞无物,语句不通顺。写作技巧不够,文章不能感人。平日的积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教师要加强指导。

二、看法和建议:

对于本次考试,试题内容不难,题型多样,基础知识全面,考核的知识点比较多,试题比较灵活,实用性强。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试卷反映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积淀不厚,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变这不利的局面。

1、夯实基础。

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材,钻研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课前要准确全面的理解教材内容,了解学生需要,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加强训练,让他们逐步提高成绩。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基础的讲读入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上的基础上,再对文本展开多样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3、加强对作文的评改、指导。

对于学生的作文评改的指导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作文评改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多照顾中差学生,在写作文时,让学生有内容的时候,也还要强调让学生写好字,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总之,要让这个班学生成绩有所提高,还是得从基础抓起。

12月13日

第三篇: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正、负数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0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在这个知识的讲解上我有点忽视,尤其是0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没有很明确的点出。

本节课的情境内容源于实际生活,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零上、增多、高于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零下、减少、低于的意义。

对于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忽视,只是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可以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可以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缺少和孩子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亲近感,过于严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和孩子交流,融入其中,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通过这次的上课,可以看出我自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第一单元《正、负数》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正、负数》教学反思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如:同学聚会,约定下午1时开会,早到30分钟记作+30,迟到10分钟,记作(),甲同学是+15,乙同学是—5,这两位同学前后相隔()分钟。典型错误为相隔10分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呢?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对认识负数教学要求的定位是:初步了解。了解的意思是: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第五篇: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反思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也曾经上过这节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规律出来以后,马上把它作为救命稻草,开始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下课后,老师们握着我的手说:“吴老师,像您这样上课,学生学得太扎实了,考试成绩准保高!”

但是,一次课后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孩子们的测试正确率只有28%。28%!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孩子们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被老师们一致认为的好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28%?经过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明白:症结就在我头脑中的观念。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天真的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的理解,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前面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的精彩教学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练了半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孩子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只是充当了做题的工具。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会令我心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次痛苦的失败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的观念。因此,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

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

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当我让孩子估计自然博物馆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门票时,一个小男孩估计了1500张。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答案,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之后,请他去采访别的同学是怎样估计得很准确的,使他在学习别人之后反思自己,同时对他的反思给予表扬,使小男孩和同学们学会了在反思中学习。

“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以及严重缺水地区和小明家日平均用水量的比较,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使孩子不但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更是从小感受到了社会的责任感。

二、呈现方式不同

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总结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四、师生交往方式不同

过去的课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五、应用形式不同

过去的课在规律出来以后就开始反复地练习,练习书本上的习题,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今天的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节水问题、少儿歌手比赛、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打靶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下载教学反思正稿[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反思正稿[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思反思3

    守住自己 ----济南学习心得 前几天,非常有幸,我到济南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学语文高端论坛。没想到,这次出行,竟成为我一生最幸运最有意义的的一次出行。所见到的都是闻名全国甚至......

    正余弦定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关于正余弦定理是高考必考内容,分值在5—15分之间,并且该内容并不是很难,高考考察难度也不高,是学生高考得分点。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力求学生掌握并能应用。本节内容主......

    教学正能量

    教学正能量 -----颜诺 教学是一个深远的话题,孔子办学至今的各种教育模式,都传承的优良的教育思想,并不断的改进向前发展,响应时代的进步。 如今的教学将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无......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刘正红)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刘正红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反思--徐正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反思--徐正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三初 徐正 初二(1)班 【设计思路】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

    吴正宪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 本周末,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院主办的开展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活动,让我真正与众名师近距离接触了一把,真正感受到名师就是名师,无论是他们的教学报告还是他们的现场教......

    神奇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潘正刚

    神奇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潘正刚 这是一堂新设计的练习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猜测、验证、归纳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 上课伊始,我创......

    七下第4章因式分解教学反思(刘正红)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刘正红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注意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