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秀芹《白杨》说课稿
《白杨》(五下)
诸城市府前街小学 任秀芹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具体实施及评价建议解读:
(一)识字与写字:
1.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写字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2.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练习,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3.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会写2500个字。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二)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读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3.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注意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学习浏览,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4.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5.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三)习作教学
1.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抵制抄袭行为。
2.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3.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4.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使学生的作文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作文评价须关注汉字书写的情况。
(四)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活动要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五)综合性学习
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中的应对能力。
2.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关注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3.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阅读本 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本单元课文主要包括老舍的《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清晰、大伞、抚摸、介绍、新疆、陷入”等生字新词认识二类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3.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了解白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教法分析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学法分析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所以本课的设计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由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臵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七、课前预习安排: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至少朗读三遍,家长签字。
2.圈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并记录。3.思考课后练习题,并在文中适当作批注。
4.观察白杨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目的:朗读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基本要求,思考课后练习和做批注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查阅资料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八、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白杨树及西部大戈壁的生活环境)1.播放军旅歌曲《小白杨》。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它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它却伟岸、正直,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被誉为树中的伟丈夫,它就像是广 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歌曲小白杨,歌颂的就是具有白杨精神的战士们。
(目的:这首歌曲的表现手法是借物喻人,与本文的手法有一致性,这样的导入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利于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歌曲本身优美的旋律也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幻灯片的播放从视觉角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直观印象)2.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字音。)2.检查课文朗读。(每人一句,轮读)挑选“浑黄、清晰、挺秀”等词语进行随文理解。(目的:这样的检查是针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有布臵就有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和学习习惯)
3.总体把握文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补充批注。
①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思考: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②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想象。(或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③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为什么说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是怎样理解的?(目的:自学思考题的设计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有的放矢)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补充批注。(目的:发挥学习同伴的互助作用)3.全班交流。
①找出对话描写的段落:5-12自然段
(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读,边读边体会,划出关键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理解随机板书:白杨 高大挺秀 坚强不屈 ②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指名读,齐读,用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荒凉,不毛之地,荒无人烟……)③“表白”:爸爸表面说的是白杨树的特点,其实也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像白杨树那样,不畏艰难险阻,不管条件如何恶劣,总是那么坚强地挺立在西北的土地上,为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处的理解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换种说法:你觉得爸爸和白杨树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读出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理解爸爸的心声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板书:爸爸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目的:针对自学思考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思想感情)4.质疑,朗读,理解:(结合课后练习3)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有什么含义?说出你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 扎根边疆(目的: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注意抓重点,课后练习就是重中之重)5.结合板书小结:借物喻人写法
(四)拓展阅读
1.主题语文阅读丛书p.141《白杨礼赞》p.134《胡杨仰止》(目的:进一步理解借物喻人写法的运用)2.也可以用PPT拓展西部的今天和昨天,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感受西部的变化,增强对西部建设者的敬佩之情。
(五)课内练习
1.背诵第12自然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2.课内练笔:
多么令人敬佩的边疆建设者们,让我们把心中赞美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后在全班交流。(两分钟,不少于三句话)
也可以用课本12页的小练笔内容进行练习。
(目的:注重阅读与积累,提高课堂效率,课内练笔是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即时表达的重要方式,限时为了给学生紧迫感,不少于三句话是最低限度的表达,多多益善)
(六)布臵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词1:2:1 2.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家长签字。
3.阅读《主题语文丛书》94-125页,把收获讲给家长听或写读书笔记不少于300字,签条。
(目的:注意积累和阅读)
九、板书设计
白杨(袁鹰)
白杨: 高大挺秀 坚强不屈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借物
爸爸: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孩子 扎根边疆 喻人
十、关于语文主题丛书的使用建议:
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走进西部》选取的每篇课文都是有关西部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可爱动植物、西部建设,历史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西部的背景及历史材料的介绍,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珍爱大自然的情感。
对于本教材的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讲课的需要选取典型的文章在课内进行阅读,如在学习《草原》一课后,可以课内拓展《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诗两首》《静默草原》《我爱你塞北的雪》等,进一步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民族情感和草原风光的无限美好;学习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以拓展阅读《青藏列车:在渴望中出发》《西藏的云》《香格里拉之恋》《我的珠穆朗玛》;学习《白杨》后可以拓展阅读《胡杨仰止》,《夏训成沙海探秘》等文章,读完《丝绸之路》可以拓展《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等。课内拓展可以随文拓展一至两篇,有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晚上作业时间阅读,也可以利用每周的一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加上课上拓展的内容,一个半周内读完一本书绰绰有余。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读书交流会的方式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也可以用手抄报的方式总结自己对《走进西部》这一单元课文学习感受。让孩子在阅读积累的同时,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和动手探究能力,这些方法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相信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孩子们会带给我们无限的精彩!
以上建议仅供各位参考,谢谢大家!
第二篇: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 生命力强 爸爸 ——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
第三篇:白杨说课稿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白杨》说课稿
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学情,《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1、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摘抄了运用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查阅了相关文艺影视作品和图片等资料,对当时新疆建设者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了了解,感受建设者们开发祖国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3、分析细节,感悟特点。
4、设问过渡,体悟“爸爸”的心。
5、口语交际,总结拓展。
下面,我对教学过程中较有特点、学生喜欢学、教学效果较好的细节作一下简要介绍。(用荧光笔标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白杨》,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这一课,咱们先来复习几个知识点。(出示课件)
①展示朗读。
②出示4个问题,因为学生对《落花生》一课比较熟悉,所以采用抢答(用荧光笔标出)的形式进行。强调书名号的用法(用画笔添加)。
③课下大家都摘抄了运用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现在我们做一组连线题。(出示课件)请大声读一读,小心连一连。(学生领读)
④经过前面知识的复习和积累,相信大家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出示课件)请大家尝试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用白杨来比喻以爸爸为代表的新疆建设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接下来,咱们先检验一下大家的课前预习情况。①出示词语,生展示读,领读。
②(使用放大镜功能)大家看新疆的疆字,谁来说说写这个字时要注意哪些细节?(生答,师相机指正)一起书空(出示课件,运用回放功能),练写。
③《白杨》讲了一个故事,谁来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所讲的事情。(出示课件)
④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生尝试,师指导:将地点、人物和事情三点串联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细节,感悟特点。
1、前面我们讲过,《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用白杨来比喻以爸爸为代表的边疆建设者,用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精神。那么,白杨有什么特点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爸爸评价白杨树的句子。(指名,生展示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父亲说了三句话,掷地有声地说出了白杨的三个特点(齐读):
①第一个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是——直,更全面一些,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概括就是——高大挺秀。(出示课件,齐读)
这里又有一组连线题,大家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课件,运用画笔功能)
文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是戈壁的环境描写。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画笔)只有粗沙、砾石,茫茫一片,浑黄一体,环境极端恶劣,一点也不美。大家为什么将白杨树的秀美与这一段连在一起呢?(指名生回答,师引导生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白杨树不仅长得高大挺拔,还能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大戈壁茁壮成长,顽强的生命力更是一种美。
②而白杨树这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得特点(出示课件)就是,不择——环境(服从需要)。
延伸拓展。
田野需要它,它就在田野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就是这样不择环境,服从需要。
③(出示课件)即便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灾害,白杨树也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树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不惧——灾害。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不管遇到()还是(),不管遇到()还是(),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④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崇高敬意和赞美齐读这三句话。
四、设问过渡,体悟“爸爸”的心。
1、(引读课文)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意思是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作者借白杨树赞颂了以爸爸为代表的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扎根()、建设()的远大志向和()精神。
大家看这道连线题。(出示课件)体会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相同、相似之处。(画笔)
2、课文中还有一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找一找。
出示“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在爸爸的影响下,立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愿的我们,也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风沙”指戈壁的恶劣环境。爸爸为什么“微笑”?
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3、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图片,师介绍)
没有机械化,一切全靠人拉犁耕,每年四月上旬到五月下旬,兵团建设者们站在天山雪水里播种,刺骨的寒冷还有因为地里碱多,腿被泡得红肿出血,疼痛难忍,稻田里都能看到战士的血水啊!
繁重的劳动,微薄的收入,常常使他们食不裹腹。修建塘巴湖水库,整整四年,他们不分冬夏、不分昼夜,几乎没有假期,靠着人拉肩挑完成了主体工程。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季,他们在冰窖一样的隧道里挖呀、凿呀,经过一天艰辛的劳动后,所能栖息的地方就是自己动手在隧道边上搭建的极为简陋的、没有任何安全可言的地窝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当年风沙肆虐、人烟稀少的乱石沟,如今已经成为一座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你想对这些边疆建设者说点什么?(出示课件)
4、现在我们知道,填空:“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的心!”
仅仅是爸爸有这样一颗心吗?爸爸只是无数边疆建设者中的一员,所有边疆建设者都有这样一颗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心,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把边疆建设得如此美好。
五、口语交际,总结拓展。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默默无闻的护士。北京奥运会建筑的建设者。援藏的老师。国庆演练的战士们、在守卫边疆的战士。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
让我们夸夸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保卫者,用上
出示:“()从来就这样()。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
例:援藏的老师从来就这样吃苦耐劳,哪儿需要她,就在哪儿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在那里,不管是遇到生活的困难,还是遇到身体的不适应,不管遇到当地老百姓的不理解,还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他们一如既往地辛苦工作。
2、拓展阅读《白杨礼赞》
第四篇:《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九册 第26课《白杨》,下面我将重点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以单元主题教学开展研究,将每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合再进行教学。“单元整合”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进一步地实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研究。
二、教学背景分析
我将从教材和学情两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白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井》,还有《天窗》和《诺言》两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状物为主的文章,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井》和《天窗》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白杨》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组试着将课本中各单元的课文进行重组整合,然后以模块形式开展教学。《白杨》一课安排在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完成。
第一模块:初读粗知,理清脉络。这是预习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读一单元的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进行词语的积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能够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及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模块:精读品悟,拓展延伸。这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的模块。教师将课文按状物类的文章题材重组,经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带一”的学习方式。所以,《白杨》一课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可能对当时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过渡: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理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拓展阅读《落花生》,学法运用。
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本课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是本课难点。
过渡:本着“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根据重难点中“学习《白杨》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四、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流程是:
整体回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如下:
1、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在第一模块的自学中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判断体裁,学习了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并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明确了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本单元课文,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白杨的印象。引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第七单元预习模块完成的任务,出示图片时,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白杨》这篇课文。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
2、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在了解白杨的特点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先整理质疑,整体感知。教师预设问题有:
1、白杨有什么特点?
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
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第一个问题指向课文第1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以爸爸的语言为主。爸爸的话是对前面孩子们的话的总结提升,又与第15和17自然段勾联,形成上钩下联的关系,是学习借物喻人表达方法的重点段。教师设计了:(1)默读划批,搜集信息,了解白杨的特点。(2)用一段话总结评价,加深对白杨特点的认识。(3)指导朗读,小结提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设计意图:爸爸的语言是全文的重点段,在这里教师通过学生默读、批注、交流,揣摩人物的语言,了解白杨的特点,为下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铺垫。】
3、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分三个层次完成: 第一层次: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艰苦环境。
通过学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指名填空,再次朗读,抓词语感受边疆的艰难环境。
第二层次:借助文本补白,走进人物内心。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
师请学生联系材料说一说孩子们不晓得什么。
学生补充孩子们多个不晓得的历史资料,教师随着学生交流新疆建设兵团的生活环境、工作状况„„资料,出示图片,并配有画外音。实际是对学生补充资料的总结:无数边疆建设者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时,教师问:“你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了吗?”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段,教师通过学生填空品读,文本补白,将现实中的艰难环境与人物的高尚行为建立起矛盾冲突,以凸显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层次:文本上勾下联,体会表达方法。
教师请学生再次读一读第13自然段,用回读加深理解。借以发现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对白杨特点的了解,过渡到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
【设计意图: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是课文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边疆的艰苦环境;师生交流边疆建设的资料,进行文本补白,使学生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再次回读第13自然段,使学生发现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相似处。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而加深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理解最后一自然段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爸爸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所以从心底发出微笑。
最后齐读第13自然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寄予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围绕爸爸的语言,解决学生的3个问题,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新课程把课文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它无非是个例子,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所以我设计了:
(1)整体回归,总结学法。
教师问:“课文为什么以“白杨”为题?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的?”回归题目,总结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到课文以白杨象征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先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再运用比较、勾联、拓展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建立联系,感悟“物”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小结《白杨》的学法,为下一步学法迁移,自学《落花生》做准备。】
(2)作者简介,课外延伸。
《白杨》的作者是袁鹰,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教师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一读推荐的篇目,进一步感受名家名篇的魅力。
【设计意图:《白杨》是名家名篇,教师在介绍作者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3)学法迁移,阅读检测。
通过学生学法迁移,将人教版第九册的《落花生》课上阅读。教师以当堂检测的形式,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和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设计了3个问题:
①这篇文章以()为线索,写出它的哪些特点? ②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本篇文章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然后,通过学生反馈交流,检查效果。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以“一带一”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人教版第九册的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当堂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将拓展阅读引进语文课堂,并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如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学生学法迁移,通过拓展阅读《落花生》,当堂完成检测。在反馈交流中,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是否能抓住“物”的特点,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教师自评和随机抽取学生评价的方式完成。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我校高段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中,将每单元的课文按体裁、题材、表达方法、语言积累等不同主题,进行单元整合,通过比较课文的特点,找出单元的整合点。以本单元为例,就是按照状物类文章的体裁进行主题式单元教学。《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这类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一,一课一得。《白杨》和《落花生》都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是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第二,解决质疑的三个问题是围绕课文的第13自然段(即父亲说的话)展开,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即物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即人的精神);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即探究物与人的相似之处);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以上说课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评委批评指正。感谢您的聆听!
第五篇:白杨说课稿(本站推荐)
《白杨》说课稿
大麻联小 李国静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上课时首先在课件上展示着两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白杨树的外在美。然后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大家齐读课题。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这节课的内容,谁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
(二)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再读课文,想一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的语句。(板书:“特点”学生读书)
2.(学生回答“爸爸”说的那段话)指名说几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几个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写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板书)课件出示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图片。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高大挺秀)
读第二句,解释“哪儿”指的是什么地方?(各个地方或任何地方)文中描写的白杨树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戈壁滩上的)课件出示:戈壁滩景象。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是怎样的环境。(第一自然段)。师:这样的环境下能生长高大的白杨树,说明了什么?学生:生命力顽强(板书)
读第三句,白杨树总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这又反映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坚强(板书)
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敬佩)。师:带着敬佩之情齐读白杨的特点。
(三)难点突破,引入中心。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自由读课文)爸爸的心愿是什么?课件出示新疆的建设过程图片,边看图片教师边介绍五、六十年代大批有志青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决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2.师:爸爸的心思孩子们知道吗?学生读三个“只知道”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吗?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新疆需要他们,他们要去把新疆建设的更美好。)
3.爸爸还有什么目的呢?(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爸爸的愿望能实现吗?看课文最后一段。
“又陷入了沉思”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一位旅客„„出神地望着车窗外„„)出神是想什么?(出神:想自己,敬佩白杨的特点,要向白杨学习;沉思:思未来,思子女。)5.最后一句是写爸爸神情的变化,高大白杨树指的是谁?小树指的是谁?通过爸爸的笑容可以看出爸爸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四)小结 爸爸借白杨树的特点,抒发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爸爸表白的不仅是自己的愿望,也是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们的心愿。课文表面是写白杨树,实际写的是像白杨一样的人,或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
白杨树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长,这正是边疆建设者们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他们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升华感情,教育学生
学到这里你一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谈谈你的感受。(学生畅谈:像白杨树那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的远大理想;学习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等)
(六)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除了边疆建设者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像白杨一样?(志愿者、军人等)
(七)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八)作业:1.推荐阅读篇目: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
(八)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直、高 扎根边疆
白杨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教学反思: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3、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