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初中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我以为,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写景散文为最。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该如何欣赏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譬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散文单元的五篇课文就很典型。在《绿〉中,只要找到“惊诧”一词,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以及周围的景色和梅雨潭得名的原因;《荷塘月色》,只要扣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措写了“荷塘月色”之后,为什么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蒲公英》,只要立足作者的那段“无声的呼唤”,就能懂得为什么作者能从眼前“吹”蒲公英的情景,联想到自己童年“吹”蒲公英、战争岁月“吃”“植”蒲公英和那个“蒲公英儿子”;《故乡的榕树》,只要能找到倒数第二自然段含有“怀念”、“思念”字样的两个反问句,就能体会作者为什么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和小儿子口含榕树叶吹口哨逗小黑狗取乐的场面,想到了故乡的榕树,又由此联系到了故乡的人和事。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故乡的榕树》的思乡之情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
第四,语言美妙动我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当然,阅读散文,我们必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因为优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如果我们单靠理性的思索,而不投注足够的感情,那又怎么能够领悟其妙境和真谛?
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也就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自觉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必有所获,也会对散文的写作训练有所帮助。
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 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采,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澜。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五、勾连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第二篇:写好初中作文四步法
作文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每到写作文时,很多学生就会犯难,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素材和灵感,写出的作文读起来枯燥乏味。要写好一篇作文,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多观察身边的小事,然后把它按照书上的一些作文的写法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多练练,相信你会写的越来越好,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写好中学作文四步法,希望能够对中学生写好作文提供帮助和指导。关键字:中学生 作文 方法
第一步:搜集积累勤为先。很多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是由于头脑中没有素材积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好作文就要善于收集和积累以获取更多的词汇量。收集积累词汇量一般可从两个途径来获取:第一,从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上来获取。现在是媒体开放的时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要善于从媒介上获取营养。对于好的词、句子、文章等,要通过摘抄、剪报、复制等形式保留下来,也可以根据好的文章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第二,从生活中来获取。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双眼去接触世界、感悟生活的真谛。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写作的生动素材:小到左邻右舍,大到五湖四海,每天发生的事情和接触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作文素材的内容。比如,看到学生捧着书读时,可以跟学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到学生课间玩耍时,告诉他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或再补个成语: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如此经常这样熏陶,通过每一天对书面语言大量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有词可用,写出的文章不再干巴巴的,毫无味道。
第二步:笔耕不辍练为上。有了素材,我们就要在练笔上狠下功夫,好的素材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练笔就是亲身实践的过程。练笔,我一般建议学生多写日记,哪怕是“流水豆腐帐”也要坚持下去,目的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轻诉于日记本中,日积月累,日记本越积越厚,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日记的篇幅变长了,文字表达变巧妙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适应力也增强了。宋朝大学问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本身由于学习生活的限制,见闻本来就有限,如果再缺乏观察,不善思考,那么,怎么能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快速完成一篇有思想、有内涵的好作文呢?而如果能根据学生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模仿能力突出的特点,积极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督促他们持之以恒地写日记,那么,就既帮助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帮助他们养成了积极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比如我们国家举行的一些盛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召开等,如果学生没有写下随时的日记,那么这样的盛会也只能如过眼云烟,看个热闹罢了。可是,如果他们把所听、所看、所感随时记下来,则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痕迹,更是自己的思想感受。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写作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第三步:酝酿构思深加工。好的构思是文章破蛹成蝶的关键,是对文章的升华。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须经蜜蜂的酝酿才能成蜜。因此,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取舍融合的过程,构思成熟自然会产生灵感。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相传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写生动。第四步:虚心求教多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通过酝酿加工后一气呵成写出的作文,虽然立意高远,主题鲜明,但还缺少一个修改的过程。俗话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写好作文后,自己一般看不出何处有瑕疵,这就需要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家人来指点迷津。对于他人的指导意见要虚心,好的意见要采纳;不好的意见也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审视。久而久之,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第三篇:工作汇报四步法
给领导汇报工作,特别是给高层领导汇报工作,一定要简明扼要、提高效率,讲究方法,工作汇报四步法。不管是书面汇报还是口头汇报,都应做好以下几点:结论前移所谓结论前移,是指汇报任何工作时,先说结果。有的人汇报工作时,从头到尾,先讲过程,最后才有结果。领导听起来很费劲,也浪费领导的时间。当我们先汇报结果,领导会根据自已的情况决定是否听取事情的经过,或者提问式地了解一些简单情况即可。既节省领导时间,自已又少费功夫。数据说话能用数据说明问题的,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工作汇报《工作汇报四步法》。复杂的数据表格化,做到数据清楚,有据可查;有历史数据的,要做对比分析;符合标准管理原则的,要求用标准循环原则进行对比分析。让领导一目了解。条理清楚给领导汇报工作,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自已心中一定要先理清楚。有的人给领导汇报工作很紧张,再加上准备不足,汇报工作时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领导听得云里雾里,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汇报工作前,你先得拟清思路:你要汇报的结果是什么?你要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你需要领导明白的问题是什么?你需要得到的支持是什么?你下步要进行的工作是什么?等等,你需要一一列出来,写清楚。如果是口头汇报,最好也写出清单握在手中,以免汇报时出现差错。立即行动给领导汇报完工作情况,领导对你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可能就没有后续工作要求了。但往往有些工作不令领导满意,会提出新的要求,这时你需要认真倾听,仔细记录,不明白的地方立即询问,了解领导的真实意思,方便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千万不能似懂非懂就去处理事情,结果往往与领导意思相差太远,影响工作绩效。当搞清楚领导的意思表示以后,就需要立即行动。不管领导对分配给你的工作是否限制了时间,你都得尽力尽快处理,提前完成。当你手中有比这工作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时,你必须先给领导汇报你的处理时间,以了解领导的需求,有利工作顺利开展。当某项工作很复杂,处理时间较长或需要分阶段进行处理时,要随时给领导汇报你的工作进程,以让领导了解你的工作进度。
第四篇:材料作文立意四步法
材料作文立意四步法
先来看一道材料作文题: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就到达河边了。”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步,找对象:材料中给出了两个对象——青蛙和螃蟹。
第二步,抓行动:概括对象所做的事。这两个对象所做的事分别是螃蟹向青蛙问路和青蛙给螃蟹指路。
第三步,看结果:螃蟹没有到达河边;青蛙受到责备。
第四步,析原因: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
原因找到了,材料的立意也就明确了。
从螃蟹的角度:
① 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
②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③ 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
④ 学会变通
从青蛙的角度:
① 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② 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
③ 学会换位思考
强化训练
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岛上的老渔翁和妻子非常高兴。于是他们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冬天来了,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的意思,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他们在屋里取暖,并给他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春天来临。
有一年,老夫妇相继离开了人世。天鹅也就从此消失了。不过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它们都饿死了。
请运用“四步法”,从天鹅和老渔翁夫妇两个角度,写出这则材料的立意。(不少于三个)
参考立意
从天鹅的角度:
①人要生存就要靠自己;
②依赖他人生存,最终将走向灭亡;
③贪图安逸走向毁灭;
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老渔翁和妻子的角度:
①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③关爱要有度
初中生作文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呆板、空洞、乏味的语言永远不能令文章富含生命力。一篇文章立意再深刻,素材再新颖,构思再精巧,如果缺少了文采斐然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那么现今中学生的作文语言存在着哪些不足呢?
一、学生作文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1.词不达意,缺少积累。有的同学有满腔的情感要抒发,只是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因为平时阅读过少,“书到用时方恨少”;或因为读书如雁过无痕,没有用心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的词语少,语言的表达就肤浅单一,想要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就不容易了。
2.不细不美,缺少修辞。语言苍白稚嫩,软弱无力,无生动细腻的描写,也无优美新颖的修辞;或者啰唆重复,乃至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3.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吾手写吾心”。然而许多学生对生活体验不深,所写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独特真切的自我感受,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语言苍白、口号化。
二、提高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对策
1.注重积累、借鉴。要想提高语言修养,首先要有广泛的阅读。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强化自身素质、健全人格都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来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每学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选读书目,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范例。阅读散文小说时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另外要积累哲语,这些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能起到增添色彩、点明深化主旨的作用,且还能拓宽学生思维。例如古诗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俗语中“一撇一捺一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2.活用修辞,生动形象。修辞手法是修饰语言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作文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恰当地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既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也能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因素。茅盾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富有表现力的,准确生动和精炼的,以传达作者所欲传达的思想情绪,可以构成鲜明的形象。”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个排比,三个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时序的变迁,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勾起了读者对时间的感叹。
3.妙用诗词,添光溢彩。引用名言佳句,特别是贴近主题的名句点缀在文章之中,可以增强作文的韵味,有理性升华之美。
(1)用诗词描写景物,进行环境描写,从而渲染一种情境。可以选用一些田园山水诗,使景物变得内涵丰富,能平添许多风采。例:随着乐曲进入高潮,秋天成为乡野上一部美妙典雅的电影。在夕阳下,一切都变成了金色。向远方望去,我终于体会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真实与美丽。
(2)巧借诗词抒发情感。将一些抒情气息浓郁的诗词引用到文中,可以使文章情真意切、情思绵绵、韵味无穷。例:每当读到李清照,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她相信人格、精神是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于是就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悟,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她用智慧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和才情。
(3)用诗词名句做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既给人亲切感,又能增强感染力。如《感时花溅泪》《一花一世界》《淡妆浓抹总相宜》等。
4.锤字炼句,蕴含哲理。推敲字词就是对词语进行比较、选择、锤炼,以达到简洁精炼,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有情趣。福楼拜语:“你所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达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该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
语句的锤炼必须追求丰富的意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这样句子才会有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联想的收获。河南有一考生的《煮咖啡》用上好的咖啡粉比喻自我价值,用滚烫的热水比喻别人的忠告,主张两者结合,让咖啡杯散发出人性的芳香,论证周严,富于哲思。
要写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并不难,因为文句的意蕴大多数也只是在常见的对象身上概括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道理,或者具有启发性的深刻内涵。平时只需要多观察生活,多对事理进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自然你的见解就能入木三分,就能写出意蕴深厚的句子来了。
5.融情于文,真诚感人。鲜活闪亮的语言只有用真情实感才能酝酿出来。何谓真情实感?“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真情实感来自哪里?来自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来自于对生活独特、真切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文章语言就会失去灵性和意蕴,就会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例如《紫藤萝瀑布》,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在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6.注重修改评价。最后,要重视作文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基于此,要做好作文后的修改、评价、交流与展示工作,首先是要变以往教师独揽大权的做法为学生互改互评。采用学生互改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全过程中去,有利于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还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找到与同学的差距,有利于提高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其次要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活动。学生可依据文章的评改状况,选择合适的展示交流方式,如登台朗读、黑板报张贴、投稿发表、自编作品集等。展示交流的目的是将学生的作文作为一项成果与同学一起分享、赏析与评价,让学生在比较、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出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同时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并科学有序地做好练笔指导,重视作文后的修改评价和交流展示,定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迎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作文立意方法谈
作文的考查形式不同,审题立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2012年高考的情况来看,作文的主要考查形式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下面,笔者分别谈谈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期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命题作文
1.“眼”透纸背,探究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有字面含义也有深层含义,有本义也有比喻义和引申义,需从字面中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世界需要你”中的“这世界”三个字具有现实的指示性,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对这种世界的现状我们应持什么态度。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考虑,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会使考生所写的内容彰显强烈的人文特色。题中的“你”,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换言之,写作对象“你”,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性鲜明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困境的勇气和信心,支撑自己战胜惰性的意志和毅力等等。
2.理清关系
有些题目是关系型的命题或话题,其关系可能是并列、条件和选择等,审题时需把关系辨析清楚。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要写出“忧与爱”的逻辑关系。先有“忧”后有“爱”,“爱”从“忧”中来,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题,两者不可偏废。如果只注意了其一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谈理想,再谈实践,不花笔墨揭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偏离题意。
3.把握题目的关键词
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写作的重心,把握关键词才能“命中靶心”。特别是短语或词组形式的作文题,到底以哪个词作为写作重点,尤其要慎重。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拒绝”,写作重心应在“拒绝”上。如果忽视“拒绝”二字,只就“平庸”二字做文章,那么,无论文章如何情深意切,也会成为偏题离题之作而被打入冷宫。
二、材料作文
1.关键词句法
为了降低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命题人会在材料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点睛之笔”。这些“点睛之笔”就是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评议性语句。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中的材料“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考生在审题的时候,应抓住这句话,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2.主旨领悟法
毕竟,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给出“文眼”的情况较少。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准确领悟材料的主旨。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中的材料:“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这个题目指向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和“无”。这也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处境,它看似抽象,其实与现实有着多重契合。因此可以将其拆分为多个子话题,如成与败、得与失、顺与逆等等。
题目中的“没有”和“拥有”是广义的,抽象的,构思时要把它们转化为狭义的,具体的。例如,第一个分句中的“没有”可具化为金钱、权势、名利、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等;“拥有”可具化为健康、亲情、友情、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情操等;第二个分句的“拥有”和“没有”则与第一个分句中的“没有”和“拥有”刚好相反。通过这样的解读,就可以抓住材料的本质进行写作了。
3.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松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时候,就要对每个段落的内容逐一梳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立意。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面对考题,大多数考生选择关注修船工的品质,其实亦可从船主入手来思考。当船主的儿子获救后,船主并没有隐瞒情况,而是以重金感谢修船工,体现了船主的知恩图报。船主的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相较于当今社会中那些得到别人帮助却反咬一口的行为,更加值得提倡。所以,考生也可以写“知恩图报”“感恩”等话题。另外,该题目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如果修船工不去补船上的小洞,那么船主的儿子就会丢掉生命,船主就会伤悲。所以,社会上的任何事都是有联系的,考生可以写“联系”这个话题。
另外,还有由果溯因法、寓意揭示法等等。考生要根据材料的性质,灵活地运用以上方法,确定最佳立意,写出符合题意的佳作来。
作文如何打草稿
中学生写作文一般要求先打草稿。《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打草稿是在前期做好搜集素材、构思立意的基础上,然后列纲起草的,只有打好草稿才能在此基础上修改完成一篇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不注重打草稿,略加思索即草率下笔成文,如此便很难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写好作文不妨从打草稿开始,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尤其在平常作文训练时,应该养成打草稿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打草稿并非随意涂画,水到便开沟,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分部推进,有条不紊地实施。打草稿可以分步骤有序完成:列提纲——写两头——详重点——补细节。
第一步:列提纲。这是打好草稿的第一步。列提纲是将构思立意物化为文字,确立文章的基本框架。提纲犹如建造大厦的图纸,拟写出切实可行的提纲才能确保打草稿的顺利实施,不至于茫然,避免打草稿的随意性,从而提高作文的效率。拟写提纲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提纲挈领,简化头绪。拟写提纲时,须简要回答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
“写什么”解决主题和材料问题,这是作文的核心。在列提纲时,应将作文的主题和材料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怎么写”关乎作文的谋篇布局,要求写作文时必须谋划文章的整体架构,做到成竹在胸,才能在打草稿时不乱方寸。其中包含文章的表现手法、开头结尾的方式、中间的过渡衔接等等。
第二步:写两头。列好提纲后,即可进入打草稿的实施阶段。打草稿时不妨先写文章的两头,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无论从阅卷者的角度还是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开头和结尾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就好比为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篇作文的得失。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便于引出下文,然后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写好开头是打造作文的第一个亮点,打造靓丽的结尾则为作文完美收官。成功的结尾要画龙点睛,切忌画蛇添足。事实上阅卷者十分注重或者习惯于先看作文的两头,然后再看作文的中间主体部分。甚至开头和结尾的成功与否决定了阅卷者是否有耐心阅读的关键。
第三步:详重点。主体部分是打草稿的重点部分,力求内容丰富,形象丰满。打草稿时不妨精心打造一个重点段,你认为哪个事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最能有力地突出主题,就把这一段作为重点,详细地多写几句。浓墨重彩写好重点段,然后拓展开去,以点带面,铺展开来即可完成作文主体部分的布局。
第四步:补细节。打草稿进行到第三步,应该说作文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基本骨架已经建构起来,第四步可以说是一个润色的细化工程。一方面补充细节描写,完善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补充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让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在文章前后补写相应文段(句),力求前后照应,过渡自然。
按照以上四个步骤打草稿,一篇结构完整、细节丰富的作文雏形便呈现出来,为作文的进一步修改打下基础。
作文“扮靓”七字诀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好坏。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优秀作文,使自己的作文在万千考卷中脱颖而出,除了平时加强训练,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之外,在考场上还应善于为自己的作文做点“表面文章”,注意一些写作上的“细枝末节”,懂得一些作文的“扮靓”技巧。
现根据笔者多年的评卷情况,将作文“扮靓”的七个方面概述如下,希望能对同学们的考试有所帮助。
一、标题要“亮”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亮丽,文自生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好不好,首先看“眼睛”亮不亮,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纵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不难发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出现频率较高,这些作文要求考生在动笔之前自拟标题或补题。所以要想作文获得理想分数,一定要在拟题或补题上多下工夫,抢得先机,拟出一个简洁、新颖、生动、醒目、切合题意的文题,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切不可因时间紧而匆忙随意地写个题目作为标题。
使标题具有“美感”的方法有很多,如:
(1)巧妙借用——引用流行歌曲《谁的眼泪在飞》(歌名)(话题“差生”)。
(2)善用修辞——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比喻);以“环境”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对偶),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拟人);还有像《妈妈,再爱我一次》(呼告),《诚信过时了吗》(反问)等。
(3)反弹琵琶,反面切入——《多磨非好事》《“弄斧”要到“班门”》《感谢你的敌人》等。
(4)巧设悬念——《感谢车祸》《假如明天没有太阳》等。
这些标题或借用、或对偶、或比喻、或拟人,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极富美感,是成功的典范。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当属修辞,由于修辞的运用,使标题显得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很多中考满分作文题目都是因善用修辞而增色添彩的。
二、文体要“明”
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很多都是“文体不限”,给了考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但是,笔者从多年的中考作文阅卷中发现,“文体不限”也使不少考生走入了认识与写作的误区——认为“文体不限”就是“不要文体”。于是写作时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写出的文章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成为“四不像”,这类文章的得分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求考生选用最适合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进行写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表达的需要,确定一种文体,然后按这一文体的相关要求进行写作。
三、层次要“清”
作文只有层次清晰明了,一目了然,阅卷老师才会赏心悦目,轻松愉悦。如果层次模糊,就会给阅卷老师带来视觉疲劳,作文分数自然就不会很高。笔者在多年的中考作文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要么一段到底,要么仍停留在“三段论”时代,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凤头、猪肚、豹尾”,其实不然,这样分段往往给评卷老师带来陈旧之感,缺乏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让层次结构清晰明了,吸引阅卷老师的双眸呢?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适当划分自然段,一层意思表达完了就分一个段。当然,评卷老师也不喜欢两三行就作一段的“满天星”式分段。文章最好不能少于四段,以四至八段为宜。画龙点睛的句子要独立成段,这样安排能给人一种醒目、轻盈、活泼、清新、流畅的感觉。另外,为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首段最好要精雕细刻,简短精彩,迅速入题。其次,要写好结尾和过渡段。再次,结尾要么画龙点睛,发人深思;要么照应开头,引人遐思;要么创设意境,余味无穷。
四、引用要“真”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引用一些谚语俗话、歌词诗文、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或科学数据等。引用得当,不仅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厚重感,使文章意境高远,富有文采,又能显示你的博学多才。
然而,由于考场写作时间有限,加上部分考生对有些知识记忆得不很精确,因此在考场上由于引用而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问题有的是笔误,有的是没有记牢而张冠李戴,有的是知识性的错误。可想而知,这样的引用不仅不能增加文章的分量,反而会被扣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引用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真实、可信,对那些记得不精确的内容最好不要引用,实在要引用,也要灵活处理,不能说得太死,比如在引文前写上“据说”“古语云”“常言道”“有一句名言说”等。
五、书写要“工”
卷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文面如人面,书写工整、文面美观的文章会给人以思路流畅,为文认真的好感,作文就能得到不少“感情分”。相反,如果书写不工整,甚至潦草,不讲格式,马虎了事,会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文章也就很难获得高分。在实际评分过程中,水平相当的两篇作文,书写工整与潦草,分数会相差5~10分。这就要求作文时字体必须写端正,千万不能连笔写,字体大小适中,不能占满格,更不能出格。
另外,作文时写错字是在所难免的,但千万不可在卷面上乱涂乱画,以免影响文面的整洁、美观。一般而言,如果写错一个字,可用钢笔尖在这个字上轻轻画上一道即可。如果是一句话或一段写错,可在首尾处画上括号,然后在句首的左上方写上一个较小的“否”字,这样既不影响卷面整洁,又不会影响文章的内容。阅卷老师认真看的话也就“否”去了。切忌使用涂改液,也不可用笔乱画“横道”、乱涂“黑蛋”。特别是文章题目要写准,不能修改。
六、字数要“超”
中考作文的字数一般限定为600字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字数不能少于600字,否则,你的作文文采再好,评卷老师也会认为你内容不够充实,表达不够完整。一般而言,少于规定字数的,每少30字就要扣1分,超过2分的就要降低一个档次评分。特别是少于400字的作文,即使你的作文非常好,也很难及格。当然字数也不能太多,不宜随便在作文纸的下面空白处书写,甚至用箭头引向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书写,这样只能给评卷老师带来杂乱、冗繁之感,影响作文得分。因此,作文字数最好控制在600字到800字之间,直观一点说,就是要写到答题卡上“600字”标记下面的四至八行,这样不仅卷面显得饱满,而且文章也会表述得很充分,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的感觉。
七、格调要“高”
格调高扬,即文章的立意要能体现出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所写文章要以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宣扬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为基调,不能流露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尽量多一点赞美,少一点揭露;多一点讴歌,少一点曝光;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宣泄。读了你的作文,要让评卷老师看到你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有品味的,不是庸俗的、低级的,从作文中能看出你的高境界、大抱负、同情心、责任感、进取心,要显现出你的豪情、积极、健康。而且作文语言表达要文明,切忌出现不文明的言谈。近几年来中考、高考的零分作文不乏少数,关键是输在格调低,思想不健康。如:上网成瘾、考试作弊、戏耍师长、学生恋爱等题材都是考场作文的禁区,无论考生写得多么真挚感人,精彩纷呈,都因这些做法是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悖的,一律打低分甚至零分。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注意以上七个方面,加上平时的多训练、多积累、多思考,相信你的文章一定会亮点频闪,精彩纷呈!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四步法
文言文教学四步法:
一、读
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使学生更直接的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细分起来,有四个环节。
1.初读:我每教一篇文言课文时,不管学生懂不懂,先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大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范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
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
4.对读:由二人或四人一组,自由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利用语声的造型作用,准确、生动、丰富地再塑文中的艺术形象,为下面的赏议铺开了道路。
二、译
即串译课文,归纳整理,具体又分四步:
1.自译。通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朗读课文5——6遍了,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于是组织学生二人一组,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并圈出疑难点,等待质疑。
2.答,即答疑。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释疑。有的由学生自己作答,有的由老师作答,这样彻底消除了课文的文字障碍。
3.听译。在初学字词句后,放录音或老师读,学生听每一句的意思,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要求学生立即举手,解决问题后,再往下读,再往下听。
4.理,即归纳整理。这是串译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多义字、活用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或文字、文体、文化常识,并联系已学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使文言文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议
至此,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难点全部得到解决,但文言文教学不能就此打住。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针对实际或由学生自己提问题,或由老师提问题,组织讨论。特别是强调一点,这里的“议”不是“析”,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段落、析结构、结主题、总特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里面去,拓宽思维,加深理解。
四、赏
赏就是欣赏,或论或写,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这主要是为“说、写”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如《醉翁亭记》可就写景法加以欣赏;《岳阳楼记》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去欣赏;《曹刿论战》可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篇幅长短,只求学生一课有一得。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联系教材,又能够跳出教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兴趣。赏完之后,还有“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优美的景语抄下来,加以记忆,这样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五、用
读写结合文言文课文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人物事件材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许多写作的材料,并将这些分类整理,保存在记忆库中。综合必修课文中的文言文来看,在学完《论语十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