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性四步法初探
初中文言文三性三读法教学初探
摘要:
文言文教学必须具备认知、审美与文化三方面的功能,依次达到语言上的认读目的、文学上的欣赏目的和文化上的认同目的。所以,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
纵观教材,发现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编者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慎重选择的名篇。
但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到头疼,觉得读起来诘屈聱牙,学起来索然寡味。而我们教学依然在“言”还是“言”,“文”还是“文”之间徘徊,处在“言”和 “文”二者老死不相往来的困境。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征,笔者总结了文言文“三性四读”教学法。
一、体现认知性,重在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面对一些浅义文言文,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到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的方法。学会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积累通假字、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义区别。文言文句式判断、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难解句作为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去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如何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呢?
可以设计几种方式,比如,采用竞赛的方式,设置“必答题”和“抢答题”,落实作者的介绍、解题、字、词、句的解释等基本的知识点。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他们懂得了“争一争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赢”、“有才还需表现”的道理。在亲历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求知的满足感,使预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快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也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课文。围绕课文七个方面的文言基础知识点。学生要对他主持讲解的那方面内容深入研究,兴趣颇浓。另外,在同学们看来,由同学来讲课,距离拉近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全员性,求知过程中的全面性,课堂环节的全程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创设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当然,这也给老师的备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学生无论在上课或提问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但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体现审美性,重在品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言文教学更要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以枯燥的说教来抹杀同学们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体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
我在上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时,采用了情景演练的方法。让学生设计几种元方与客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后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也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所说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出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带来对文本的审美快乐。
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合理的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欣赏意识。学习《木兰诗》,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或课前欣赏动画片《花木兰》,课后再欣赏赵薇演的《花木兰》,并对两部影片做一个艺术评价,效果奇佳;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先接触一些现代的口技表演,如《洛桑学艺》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去了解古人同样精湛的口技技艺。
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法和学法。例如,蒲松龄的《狼》,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公输》时,公输盘和墨子尖锐激烈的对话,可以放在教师引导学生学完课文以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如:“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中,透露出公输盘那一本正经而又掩饰不住的傲慢语气。“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显出楚王的霸道与强硬语气。“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表现了公输盘的阴险和威胁语气。“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体现墨子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自信语气。朗读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对于把握和巩固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作用。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延伸拓展课外材料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如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等等,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的知识。
罗马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出自贺拉斯《诗艺》)让学生对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从而把文言文当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三、文化认同性,重在赏读;
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而文言词语是构成文言语言的要素,所以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对文中词义的正确理解。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注释读一读,或者依字典里德释义记一记,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下次再学习同样的词,很多学生还是处于陌生化状态,遗失殆尽。
而若从汉字的文化环境着眼,讲清字的起源、演变,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词义,进而知类通达,举一反三,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学生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中“以”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或作“认为”解,或作“如”解。两种理解似乎都讲得通,令人莫衷一是,难以取舍。倘从“以”字的文化语境考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是象形兼会意字,与“巳”同源。甲骨文中表示头朝下的胎儿已经成形,要降生了。故“以”的本义指成形的胎儿。胎儿借母体而成,由母体而生,似母体之形,遂引申为“凭借”“像”等义项,后逐渐虚化主要用做介词和连词。从“以”的古代文化语境可断定,句中“以”当作“像”讲,意译为“如”。
《大道之行》中“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中“鳏”本是鱼名,指,据说这种鱼不喜欢聚群而游,偏爱独来独往,因而转用来比喻独居的鳏夫。又如《关雎》里德雎鸠“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这些自然习性被儒家奉为美德,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具有相同德行的淑女与君子。上例说明,即使是一些极为普通的动物,如果用文化的镜像加以观照,依然可以看到其文化折光的闪烁。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四步法
文言文教学四步法:
一、读
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使学生更直接的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细分起来,有四个环节。
1.初读:我每教一篇文言课文时,不管学生懂不懂,先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大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范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
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
4.对读:由二人或四人一组,自由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利用语声的造型作用,准确、生动、丰富地再塑文中的艺术形象,为下面的赏议铺开了道路。
二、译
即串译课文,归纳整理,具体又分四步:
1.自译。通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朗读课文5——6遍了,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于是组织学生二人一组,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并圈出疑难点,等待质疑。
2.答,即答疑。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释疑。有的由学生自己作答,有的由老师作答,这样彻底消除了课文的文字障碍。
3.听译。在初学字词句后,放录音或老师读,学生听每一句的意思,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要求学生立即举手,解决问题后,再往下读,再往下听。
4.理,即归纳整理。这是串译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多义字、活用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或文字、文体、文化常识,并联系已学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使文言文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议
至此,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难点全部得到解决,但文言文教学不能就此打住。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针对实际或由学生自己提问题,或由老师提问题,组织讨论。特别是强调一点,这里的“议”不是“析”,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段落、析结构、结主题、总特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里面去,拓宽思维,加深理解。
四、赏
赏就是欣赏,或论或写,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这主要是为“说、写”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如《醉翁亭记》可就写景法加以欣赏;《岳阳楼记》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去欣赏;《曹刿论战》可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篇幅长短,只求学生一课有一得。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联系教材,又能够跳出教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兴趣。赏完之后,还有“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优美的景语抄下来,加以记忆,这样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五、用
读写结合文言文课文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人物事件材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许多写作的材料,并将这些分类整理,保存在记忆库中。综合必修课文中的文言文来看,在学完《论语十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作者/庄 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可谓悲凉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第四步为背诵。当然我们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提倡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而进行,切勿对作品都还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造成“读白眼书”现象发生。
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词的意义,还要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掌握。在教学中,翻译指导要坚持“忠实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则,即在翻泽中要做到做到“信、达、雅”。
在翻译中,常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虚词不虚”的方法来翻译常规句子。就初中文言文来看,大多都是较经典和简单的作品,翻译中只要才用先定词,后替换,再连贯的规则,基本能对全文进行疏通。
所谓定词是将句子中需要翻译的词语找出来进行翻译。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为“著称”,“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通“饲”,“喂”之义,而“材”通“才”,“才能”之意义。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心得体会)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要提醒注意。
对于特殊文言句子则采用“增(补)、删、调、换”的方法进行翻译
一、即对包含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句子的翻译方法翻译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补、删、调、换的办法,来解决。如判断句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的句子“夫战,勇气也”,在翻译时“者,也”就就需删除而替换为判断词“是”。对于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在翻译时就要进行增补。被动句则要采用“换”的方法,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于”就可替换为“被”。倒装句则要采用“调”的方法,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介宾短语后置的因其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一句。
三、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诵读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作品内涵。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对第一段学习后设问“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来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段学习中则围绕“衔”和“吞”二字来套就洞庭湖的景色。
第四篇:写好初中作文四步法
作文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每到写作文时,很多学生就会犯难,总觉得无从下手,没有素材和灵感,写出的作文读起来枯燥乏味。要写好一篇作文,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多观察身边的小事,然后把它按照书上的一些作文的写法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多练练,相信你会写的越来越好,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写好中学作文四步法,希望能够对中学生写好作文提供帮助和指导。关键字:中学生 作文 方法
第一步:搜集积累勤为先。很多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是由于头脑中没有素材积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好作文就要善于收集和积累以获取更多的词汇量。收集积累词汇量一般可从两个途径来获取:第一,从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上来获取。现在是媒体开放的时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要善于从媒介上获取营养。对于好的词、句子、文章等,要通过摘抄、剪报、复制等形式保留下来,也可以根据好的文章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第二,从生活中来获取。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双眼去接触世界、感悟生活的真谛。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写作的生动素材:小到左邻右舍,大到五湖四海,每天发生的事情和接触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作文素材的内容。比如,看到学生捧着书读时,可以跟学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到学生课间玩耍时,告诉他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或再补个成语: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如此经常这样熏陶,通过每一天对书面语言大量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有词可用,写出的文章不再干巴巴的,毫无味道。
第二步:笔耕不辍练为上。有了素材,我们就要在练笔上狠下功夫,好的素材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练笔就是亲身实践的过程。练笔,我一般建议学生多写日记,哪怕是“流水豆腐帐”也要坚持下去,目的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轻诉于日记本中,日积月累,日记本越积越厚,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日记的篇幅变长了,文字表达变巧妙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适应力也增强了。宋朝大学问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本身由于学习生活的限制,见闻本来就有限,如果再缺乏观察,不善思考,那么,怎么能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快速完成一篇有思想、有内涵的好作文呢?而如果能根据学生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模仿能力突出的特点,积极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督促他们持之以恒地写日记,那么,就既帮助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帮助他们养成了积极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比如我们国家举行的一些盛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召开等,如果学生没有写下随时的日记,那么这样的盛会也只能如过眼云烟,看个热闹罢了。可是,如果他们把所听、所看、所感随时记下来,则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痕迹,更是自己的思想感受。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写作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第三步:酝酿构思深加工。好的构思是文章破蛹成蝶的关键,是对文章的升华。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须经蜜蜂的酝酿才能成蜜。因此,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取舍融合的过程,构思成熟自然会产生灵感。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相传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写生动。第四步:虚心求教多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通过酝酿加工后一气呵成写出的作文,虽然立意高远,主题鲜明,但还缺少一个修改的过程。俗话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写好作文后,自己一般看不出何处有瑕疵,这就需要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家人来指点迷津。对于他人的指导意见要虚心,好的意见要采纳;不好的意见也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审视。久而久之,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第五篇:毛笔字教学四步法
毛笔字教学四步法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开始,要练习写毛笔字。毛笔字教学被列入《课标》并成为《课标》的“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之一,充分体现了毛笔字教学的重要性。的确如此,毛笔字教学的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练习写毛笔字,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毛笔字如何教学?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看二范三练四评 ”的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看
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毛笔字教学中的“看”,就是要用眼睛看范字,看范字美在何处,看范字如何表现美这种美。
范字即字帖上的字、课本上的字或教师书写的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字帖上的字,教师也可以将字帖上的字写到带米字格的白纸上,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看范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看结体、观结构、找主笔、定重心。
1.看结体。汉字是由若干基本笔画组成的,笔画之间如何结成一体,是有讲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看清字的结体特征。毛笔字的结体特征主要有:①上紧下舒,即上部写得紧凑,以表现下伸部分结构的敞朗和舒展,如“布”字。②口儿上宽下窄,“口”字的上“横”要稍长于底“横”,如“日”。③中间靠拢,四面伸出,如“丞”。④框首撇尖进框,如“自”。⑤竖左一撇,竖右起笔,如“柱”,⑥舒敛。“舒”即舒展,“敛”即收缩。如“地”字的“土”部应左舒右敛,而“也”部应左敛右舒。结体特征还有“开合”“避让”“补空”“长短”等。
2.观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除独体外,有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比例。①左右结构:又分为左右基本相等、左右不等(又有左宽右窄、左窄右宽两种,)。②上下结构:又分为上下相等、上下不等(又有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两种)。以上结构的字在书写时,米字格内窄部占三分之一或稍多些,宽部占三分之二或稍小些。③半包围结构:有左上包、右上包、左上右包、左下包四种形式。左上包的字,内部要写得大些;右上包的字,内部略靠左;左上右包的字,外框要写正,框内部分要略写得小些;左下包,走之儿底要托住上面的部分。④全包围结构。这种结构字的大小、宽窄,内框中的空白,都要因字制宜,分布匀称,不要布满全格,注意协调。
3.找主笔。一个字可能由许多笔画组成,这些笔画书写的好坏,对整个字的美观都有影响。但这些笔画中,有一笔最关键,这一笔就是主笔,其它是副笔,对重心起辅助作用。例如:“言”字的第一笔“点”是主笔,它必须写好。当然,还必须把“横”写长,写平,整个字才能稳。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字的主笔,并知道这笔如何书写才美。
4.定重心。书法家的字“斜而不歪,歪而不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书法家能正确把握字的重心。重心把握好了,字就写正了。例如“夕”字的笔画少,看似好写,实际在书写中最易写歪。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夕”的主笔是第一笔撇,要稍平。但写好了这笔,还不能保证字稳,还要靠“横撇”来牵制,“横撇”的“撇”要稍倾斜些,使重心落在米字格的中心线上。又如“名”的“口”要尽量左移。
第二步:范
“范”即示范。写毛笔字,仅从理论上知晓如何运笔,如何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看老师的示范。无论老师讲述得多么生动,终究代替不了示范。例如教基本笔画“竖钩” “横折钩”等,学生不亲眼看到教师如何书写,很难将其写好。
1.示范的形式。在黑板上贴带米字格的白纸,用毛笔现场示范,或在学生座位上单个示范,或组织一拨(五、六名)学生围在老师身边看老师示范。教学中常采用的形式是给一拨学生示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又节省时间。
2.示范的要求。教师示范时要向学生提示写该字的要点、写该字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应边示范,边讲解,有时甚至可以将本不该断开的笔画断开,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运笔过程。
第三步:练
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写毛笔字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唯有练,才有长进,才有收获。但练习不能盲目,要讲技巧。
1.基本笔画与整字练习的交叉性
笔画是构字的基本元素,初学写毛笔字必须从基本笔画练起。汉字的基本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求要严,运笔要到位,该逆锋起笔的,要逆锋起笔,该收笔的要收笔。基本笔画的练习是相当枯燥的,教学中不必将全部基本笔画练完后再写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整字,如果这样将抑制学生书写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将基本笔画的教学与汉字书写教学结合起来,交叉进行,以增强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如学完“横”后,可练汉字“二”“三”;学完“竖”后,可练汉字“正”“十”等。
2.整字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完某种基本笔画后,可以开始练习由这一笔画组成的汉字,即整字。教学中,学生练习整字可分描红——仿影——临帖——背临四个层次进行。
①描红。描红就是让学生直接在字帖的红模子上描着写字。这是初学者写字的第一步。描红可以分为三种:实心字描红、空心字描红、线条字描红。描红的总体要求是“不变形”,每个笔画都要与字模一样,粗细、长短等都不能突破,即“山正是那座山”。
②仿影。就是将白纸蒙在字帖上,照着字帖上的字写,这种方式较描红稍难些,它要求学生熟悉字帖上的字的笔画结构。仿影的总体要求“基本不变形”,笔画与字帖大体一致,不能有大的突破,即“山仍是那座山”。
③临帖。就是另外用纸照着字帖写。这一步是很难的,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较为熟悉字的结构特点,能“依葫芦画瓢”。这一步的总体要求是“不走样”,即“山还是那座山”。
④背临。就是不看字帖而写出字帖上的字。背临的总体要求是: 能找到所临字的影子,即“山好似那座山”。
以上四个练习层次呈梯级发展,在教学中可以视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安排。一节课内初学者可以整节课描红、仿影;基础好的可以直接临帖、背临;一般的同学可以先描红、仿影,然后临帖、背临。只要学生前一个层次的练习到位、达标,后一个层次的练习就不难了。
3.日常练习的持久性
写毛笔字的诀窍就是一个字:练。要苦练、巧练,要持之以恒,每天须坚持练习20分钟,写一张字,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验告诉我们,基本笔画过关,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而且起点年级越高,效果越明显,所需时间越短。
第四步:评
评就是评点、讲评。评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评,可以找到不足,看到优点,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
1.评价标准
评的标准有三条:①笔锋。要看笔画是否有笔锋,运笔是否合乎规范。②结构。要看结构是否合理,重心是恰当,主笔是否突出,部件搭配是否得体,是否充分体现了避让、穿插、呼应、收敛等原则。③布局。要从整体上看一张字是否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基本要求是大小匀称、规范、整洁、端正。
2.评价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
①自评:即自己评价自己的字。当然,自评得有一个参照物,以作对比。这个参照物可以是字帖,可以是同学的字,也可以是老师的字,还可以是自己前段时间写的字。自评可以随时进行,写完一字即评;也可以写完一张字后进行自评;还可以一段时间一评。通过自评,学生可以找出不足,以便改进;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进步,增强今后学写毛笔字的兴趣。
②互评:即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可以同桌互评,同组互评。在互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最高。人都有想给别人挑毛病的心理。每每互评时,学生情绪十分高涨。互评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书写水平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③师评:即老师的点评。老师的点评最具权威,最具导向性,极富激励作用。教师点评学生的优点,可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心;教师委婉指出不足,学生记忆深刻。教学中,教师要巡视,对学生书写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应及时点评。作业的批改是最常见的点评。批改毛笔字,有多种形式,可以把写得好的字用红毛笔画圈,也可以打分或打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画圈是针对独个字的评价,运用于日常教学;打分、打等级是针对整张字的评价,适用于阶段评价或复习迎考时。每次写字前,教师一定要对上次作业进行简短讲评,或表扬“圈圈”多的,分数高的,得“优”的,或将写得特别好的字张贴于黑板。每到上毛笔字课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在静静等待,老师今天表扬的人中有没有自己;相反,要是连续几次不总结,学生会情绪低落。
评过之后,我们可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供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展示的形式很多,如:毛笔字课前的作品展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书法作品专栏 ”展示,学校一年一度的“毛笔字教学成果”展示,上级部门组织的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元旦、春节、教师节等节庆时学生书写的对联的张贴等。这些展示活动,既可以检验毛笔字教学的成果,又可以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字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既是语文实践活动,又是德育活动,深受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