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做主观题(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5:0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古诗做主观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古诗做主观题》。

第一篇:读古诗做主观题

读古诗,巧解题(原创)

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政治科 陈德明 510600 例1: 赋新月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辩题:只要有远大的抱负,通过个人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生价值就能得以实现。审题思路:

一、理解诗意:弯弯的新月像未上弦的弓,明亮地斜挂在蓝天。莫看它现在像弯弯的眉毛一样小,等到十五的夜晚月圆时,明亮的月光朗照天下。这诗反映诗人抱负远大,准备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胸怀。

二、分析辩题的一个中心论点和四个要求: 一个中心论点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三个要求是:第一,人生价值的实现要不要有远大的抱负,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什么要?第二,除了主观条件外,还要什么客观条件?为什么要?第三,应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人生价值?第四,指出题中观点的错误实质。

解题步骤: 答:(1)人生价值的实现要有远大抱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因为,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后天努力可以做到,有勇气和信心,才能越走越远。发展个人才能,提高个人素质,才能为人生价值实现提供更广阔空间。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3)因此,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4)题中观点强调主观条件,忽视客观条件,是片面的。例2: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阅读诗词回答:

(1)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基本观点?(2)依据这个基本观点,谈谈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审题思路:

一、理解诗意:诗人离开韶山有32年了,回忆当时旧中国黑暗腐败,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压迫和剥削,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旧貌换新颜。今天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

二、分析提问要求:(1)“红旗卷起农奴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这首诗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从发挥群众作用、维护人民利益和坚持群众路线三个方面谈做法。解题步骤: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制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1.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2.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第二篇:读《做优秀管理者》有感

读《做优秀管理者》有感

近日,公司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的阅读量,拓宽职工的学习面,公司工会特举办了“书香·航空”读书活动,二分厂分工会积极响应,组织分厂职工积极参与“书香·航空”读书活动。

读《做优秀管理者》一书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感觉书中分析的非常有道理,要想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榜样,做员工的好榜样,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所以榜样非常重要。凡事要以合理化为目标,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还要善于时间管理,有时间观念,从基础做起,不怕吃苦,不好高骛远;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忠诚度与责任感。

二、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纲领。正确的战略选择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的做事,这个对企业中每一个层面的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要,因为正确的战略决策不仅事关企业的前途命运,而且还涉及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息。

三、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尽量吸收工作新知识新方法,全身心投入,尽心尽力工作,保证按节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上下沟通和理解,及时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解决许多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问题,更能让团队成员知道团队需要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团队。管理者要必须了解团队中每个人有形和无形的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引导改变他们的需求。在团队中培养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随着这方面能力的加强,团队成员会更有活力、更有聚合力、更加忠诚。

四、人性化的管理,工作是严谨的,但是管理者和团队之间是要有人性化的,管理者要切身站在成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协调好成员的工作情绪,建立好上下层之间的人际关系,让成员感到这个团队是温暖的。协调好上层关系,把上层的任务和思想传达给每一位自己的成员,让团队至上而下达到良好的协调,以至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五、做高情商的管理人员,情商高的管理者应有以下表现和状态:一是乐观豁达,自己心情愉悦,有较好的个人魅力。二是充满活力,对待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在非正式组织里也是小核心,其他人相信跟他合作有前途。三是尊重他人,周围的人与其打交道感觉舒服和愉快,愿意和他交往。四是使团队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人际关系广泛,朋友较多,无论在企业内外都能把事做好。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要品行端正、身心健康、为人正直、信心十足、心胸豁达,自己周围的人做错了事不会斤斤计较,不会为了小事念念不忘,经常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看人不会从一两件事去肯定或否定一个人,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具备一定的计划性和严格的执行力,勇于担当。管理者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管理者要有能力、有责任感、有进取心、有智慧、有业绩;管理者要自信、自觉、自律、自强、自知、自省。做优秀的管理者,实现自身价值,使个人和团队获得双赢。

作者:二分厂 王小强

第三篇:典型主观题

典型主观题:

(一)简答题

1.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道为清”,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言诚信的重要。请你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诚信的意义和加强诚信建设的措施。

参考答案:(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有利于维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国家应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重视和推动诚实信用体系建设;生产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消费者应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材料二: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结合材料分析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十六届四中全会针对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道理。

(2)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道理。

(3)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有利”与“不利”两种前途。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的道理。

(4)“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的道理。

3.据统计,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去年我国消耗的原油约34%依靠进口;同时,GDP每新增一元钱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13倍;此外,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1)反映我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均较低,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①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② 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③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点,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⑤ 内外因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4.在城市化浪潮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办“开发区”、建设“工业园”,强制性征地、拆迁。因征地、拆迁纠纷带来的群众投诉、上访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问题:说明各级政府怎样才能做到执政为民?

参考答案:(1)对人民负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自觉规范政府的行为,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

(二)辨析题

5.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2000年突破了6万亿元,2004年又突破了11万亿元。辨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1)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有利于支援现代化建设;但不能据此认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越多越好”。

(2)储蓄存款余额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居民投资方式的单一化,不利于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

(3)储户在银行保留适当储蓄资金的同时,可以将部分储蓄资金用于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将部分储蓄资金用于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以期带来更多的收益,购买商业保险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6.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3周年前夕,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就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了任长霞同志无私奉献的模范行为。任长霞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辨题:只有你的行动才决定你的价值。

参考答案:(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当我们讲人生价值时,最主要的是看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任长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对社会贡献的行动越大、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

(2)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过分夸大个人需要、意志的行动不仅很难实现人生价值,甚至会走入歧途。

(3)实现人生价值,不仅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不仅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付之行动,还需要提高个人素质。

7.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辨题:现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参考答案:(1)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包括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还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因此题述观点是不全面的。

(三)论述题

8.前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势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2004年初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非常正确和卓有成效的,农民收入增幅创8年来新高。“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些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解决,为此2005年1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1)结合材料分析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学意义。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实施国家职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和农村发展的?(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① 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② 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 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2)① 政府切实履行国家职能,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生产;② 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① 根据前几年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的现实情况,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② 农民收入2004年增幅创新高,证明了中央政策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的哲学道理;③ “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逐步进行,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的哲学道理。9.材料一:2004年11月7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上海闭幕,会议指出,要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摈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

材料二: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1)结合材料,说明“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循环经济”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结合材料,说明党和各级政府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1)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从源头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2)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人类造福。

(3)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政府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忠实履行国家职能。

10.材料一:2004年3月20日以来,陈水扁接二连三地提出“公投”、“制宪”、“一边一国”等论调,举办“公投制宪”大游行„„所有这些都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决反对。

材料二: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一方面不断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美台官方与军事关系,对台出售先进武器,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坚强意志。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基本方针是什么?(2)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美国的对台政策?(3)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有何重大意义?(4)作为中国公民,应如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参考答案:(1)原则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美国的两面政策,① 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性质及其一贯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对外政策;② 干涉了中国内政,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③ 鼓励和纵容了岛内“台独”势力,严重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3)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为反对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了法理依据,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反分裂国家法》对“台独”势力和企图插手台湾事务的外国反华势力是一个强有力的威慑,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

(4)作为中国公民,必须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必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必须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的行为。11.材料一:江苏省沿江区域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苏南5市,扬州、泰州、南通等苏北3市。2003年,江苏省提出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战略,旨在依靠长江沿岸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制造业优势,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平台,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使苏中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并由此辐射和带动苏北经济腹地的起飞。

材料二:江苏省沿江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加强计算机、通信、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研制能力,将引进技术、促进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发展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材料三: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中,将环境保护作为沿江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以及南北两岸联动的环境保护体系。”(1)在沿江开发问题上,江苏省政府行使了哪些职能?(2)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有何经济意义?(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

参考答案:(1)在沿江开发问题上,江苏省政府行使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共同富裕,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自己;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江苏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必须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同时又要善于运用事物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沿江开发加强了苏南和苏中、苏北的联系,有利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在沿江开发中还应看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必须看到事物整体与局部的联系,既要有大局观念,又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影响。沿江开发既致力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又关注苏中、苏北与苏南各个地方的发展。第三,还必须看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在沿江开发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外资流向、注重科技开发、加强环境保护等都是原因,其结果是要促进江苏乃至全国的和谐发展。1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文明上网,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倡议书 青少年朋友们: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已走进我们的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开发了我们的潜能,但也使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荒废了学业,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国家和政府制定了有关法律和法规。为此,我们特向全国青少年朋友发出如下倡议:(1)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争做网络道德的典范。(2)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市××中学 2005年3月

这份“倡议书”提出了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青少年上网问题。请参照范例,运用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各议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说明其依据。范例(经济常识):

课题:从互联网看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作为生产要素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简析:互联网技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当前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都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在生产中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1)哲学常识: ① 课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依据: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简析:互联网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视野,另一方面也会给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危害。② 课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依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简析: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整体,每个青少年是局部,处理好局部的关系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2)政治常识:

课题: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必须强化国家机关的职能。依据:国家机关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行使文化职能。

简析:面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国家机关要建立有关法律和法规,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加强管理,提倡文明上网,上文明网。经济常识的十四个“越......越.......”辨析 .物价越低越好

辨析:(1)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一般来说,如果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价值降低,进而使价格也降低,这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自然是好事;如果是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使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但从长期看,物价如果长期走低,会影响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妨碍扩大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并不是物价越低越好。.货币投放越少越好

辨析:(1)货币发行量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而任意投放。货币发行量与价格总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货币发行量要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相适应。若货币投放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反之,若货币投放过少,则会导致商品流通不能顺利进行,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适当减少货币投放量,会使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状态;但当通货膨胀已经抑制后,继续过少地投放货币;就不利于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了。.企业的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辨析:(1)经济效益影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企业规模越大,表明其生产能力越强,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条件越充分,但其效益不一定就好。(2)一般来说,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必然下降。假如这样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产品又是适销对路的“有用劳动成果”,那么其经济效益就高。反之,如果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没有市场,又不注意利用其规模优势节约成本,那么企业规模越大,其亏损也就越大。.企业主产的产品越多经济效益也越好

辨析:(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用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的。(2)企业的产品只有质量好、资源消耗少、成本低、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要)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在此情况下,产品越多,经济效益也会越汗。如果企业的产品不符合上述条件,其产品越多,则经济效益会越差。.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辨析:(1)消费水平受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制约。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降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2)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3)消费水平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而不完全取决于物价水平这一制约因素。.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辨析:(1)社会保障水平高,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保障的基点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力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辨析:(1)财政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财政收入的多少,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2)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则收入的增加。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公民存款储蓄越多越好

辨析:(1)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如为国家积累资金,调节货币流通,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但也不是储蓄越多越好。(2)当出现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时,储蓄的增长会抑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的过快过热增长,此时储蓄的增多是件好事。(3)当出现经济增长放慢、通货紧缩时,老百姓用于储蓄的钱多了,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相应就会减少,不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在此情况下储蓄的增加过多就会制约经济的增长。(4)储蓄增多既有好处,也有负面效应。在我国目前物价持续走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如降息、开征利息税等),使居民分流一部分储蓄,增加消费,扩大个人投资,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利率越降存款者的收益越少

辨析:(1)一般来说,利率降低会使存款者的利息减少。(2)存款利率下调不一定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如果利率下调后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受益可以不减少,甚至还可以增加;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者才没有实际收益,甚至遭受损失。0.积累越多越好

辨析:(1)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多,意味着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就强。(2)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不仅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因此,积累并非越多越好,积累多少应有一定的限度:积累的最底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1.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辨析:(1)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2)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也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倘若物价持续走高,家庭供养人口增多,即使家庭收入增多,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会提高。(3)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水平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要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进口关税越高越有利

辨析:(1)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不能认为关税越高就越有利。关税征高是否有利,主要看进口什么样的产品。(2)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边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关税是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措施。关税的高低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本国国内能大量生产或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有可能发展的产品征收较多关税,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对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也有好处。对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料、半制成品、生活必需品或生产上的急需品,则不能采取高税率的办法,而应制定较低的税率,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出口越多越有利,进口越多越没利

辨析:(1)对外贸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因为出口贸易是外汇的主要来源,出口创汇的规模制约着我们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规模。进口是对外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进口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满足国内需要。两者缺一不可。(2)出口越多越有利的观点是不对的。出口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增强其经济实力,但如果在生产不能扩大的情况下增加出口,必然会造成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不足,影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过多地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会影响到国内工业的发展,失去国内深加工的机会,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进口越多越没利的观点也是不对的。进口的目的是满足国内需要,如果进口的商品多属于消费品,特别是高档的奢侈品,那么不仅消耗了大量外汇,而且助长了国内不正常的消费欲望。但如果是进口先进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机器设备,那么不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出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的优质商品。总之,对外贸易不能只讲数量,还要分析外贸结构,全面地看待进口出口,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辨析:(1)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该国商品处于优势地位。(2)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贸易顷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

经济常识知识辨析(一)农民生产的粮食是商品

(1)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用于交换,则是商品。

(3)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不用于交换,如留给自己消费,则不是商品,而只能是劳动产品。有商品就有商品经济

(1)商品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在刚出现时,只是生产者用于自己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它的生产是以满足自身的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并不以交换为目的,此时还不能叫商品生产,所以只有商品交换,没有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就没有产生。

(3)所以,有商品不一定有商品经济。3.短信受欢迎就是因为价格便宜

(1)短信作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选购商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价值标准,一个是使用价值标准。(2)短信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价格便宜,这是从价值标准来看。短信受欢迎,另一个原因是好用、简洁,这是使用价值标准。短信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实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而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如果不是商品,它就没有价值,价值总是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2)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必定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任何人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同时兼得。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得付出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关心商品价值,商品消费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生产者关心商品价值,因为只有商品的价值实现了,生产者才能顺利进行再生产;商品生产者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关心使用价值,才能提高商品质量,从而实现商品价值。(3)商品消费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也关心商品的价值,因为价值决定价格,消费者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增加。

(1)劳动生产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两者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不同的。

(2)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而不变,因而价值总量增加。

(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因而价值总量不变。

(4)可见,题目中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指个别劳动生产率则正确,如果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错误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增多。

(1)如果把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则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一定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表明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把增多了的商品所含的相应减少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加在一起,其总量与原先的总量一样。反之亦然。

(2)如果把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则这种说法是对的。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能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商品交换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这样,他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即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商品生产者都要努力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什么意义。

(1)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由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个别劳动生产率虽不能直接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获利增多,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虽然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但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

经济常识知识辨析(二)

10.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①“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比金银晚得多。在金银作为普遍商品参与交换的长期过程中,由于它适合于执行货币职能的属性慢慢被人们认识,才逐渐被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位置上而成为货币。金银存在于货币产生之前,也将存在于货币消亡之后。

②“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有许多最适宜于充当货币的优点,所以担当货币的重任就落到了金银身上。

11.国家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会影响人民生活。

(1)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它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应商品价格总额增加的需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增强社会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增加货币供应量不一定影响人民生活。只要货币供应量没有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就不会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只有当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才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影响人民生活。

12.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1)纸币的发行量的多少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制约,纸币是货币符号,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因此,纸币的发行应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为最好。不能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2)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当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胀,遏制物价上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3)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商品数量的增多,为了加快流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随着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增多而增加纸币的发行量,这种增多是好事,不是坏事。

13.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因为,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通货膨胀能引起物价上涨外,还有诸如以下因素: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与价值成正比,如果商品价值增加,则商品价格就会上涨。②供求关系。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如果供不应求,则商品价格上涨。③货币的价值。如果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减少,表现商品价格的货币量增多,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④其他。如国家的政策性调价、流通秩序的混乱,商贩的哄抬物价等也可以导致物价上涨。

14多发行纸币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由多发行纸币引起,如果发行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每年待售商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价格总额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多发行的纸币是与国家不断增加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相联系的,且多发行纸币也没有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象这样多发行纸币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15.没有多发行纸币就一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中,我们知道,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一定时期内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的流通规律又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假定在某一时期内,纸币的发行量没有增加,但由于人们惧怕物价上涨,都把货币尽快出手,从而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流通中的纸币量相对增多,并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这样也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16.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而造成的消费不旺,商品流通不畅,经济乏力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既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用,也影响人民生活。通货紧缩则使价格普遍下降,商品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因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从目前看,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获得低价的好处,但从长远看,却阻碍了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题目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17物价越低,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款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1)物价的高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价值决定价格,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商品得价值量不断降低,从而使商品得价格不断降低,这无疑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但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物价持续低迷,出现通货紧缩,就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得企业效益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减少,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物价越低,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观点是片面的。

(2)一般来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特别是在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居民储蓄的增长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是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如果是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产品相对过剩,人们对预期的收入是否增长有所担心,不敢花钱反而大量存款。居民存款的增多,不利于刺激消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存款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观点是片面的。

18等价交换只有在不等价交换中才能实现。

(1)商品交换必须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货币产生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

(2)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而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成为经常现象。(3)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价格的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从总体上看,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是与价值相符的。正是供求关系引起的不等价交换,才使等价交换原则得以实现。所以,题中的说法不正确。

19.一分钱只能买一分货

(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后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分钱只能买一分货。

(2)在实际生活中,在个别的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并不是在每次交易中都恰巧一致,价格时而低于价值,时而高于价值。价格低于价值时,一分钱不止买一分钱的货;价格高于价值时,一分钱买不到一分钱的货。

20.商品质量越好,商品价格越高

(1)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质量作为使用价值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2)质量好的商品,可以优质优价,比同类商品的价格高;也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实行质优价廉。

2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1)本题中的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高。

经济常识知识辨析(三)

2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1)这种说法认识到提高竞争力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关系,但认为只要改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提高竞争力是不科学的。

(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决定商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3)当企业生产的商品适应市场需求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可以获得比别人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4)当企业生产的商品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又不根据市场需要盲目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造成库存积压,削弱竞争能力。

23.公有制经济就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

(1)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题目观点混淆了国有资产和公有资产,也未提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因此,这观点是片面的。

24.要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要保证公有制经济在量上超过非公有制经济就行了

(1)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但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即保证公有资产在量上超过非公有资产,但同时也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控制力上,因此在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5.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之一。认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削弱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担心的多余的。

(2)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经济实力强大的情况下,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左右我国经济的全局,冲击不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国家经济制度的性质不会改变。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6.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和局,就是国有经济“退”,非国有经济“进”

(1)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总量过大、国有企业战线过长。因此,国有经济必须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实施战略性退出。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强。

(3)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发展。只有发展非国有经济才能为国有经济的战略退出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国有经济战略上的“退”,可以换取非国有经济的“进”;非国有经济的“进”,既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上的“退”,又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的:活”,使其提高质量和控制力。

27.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必须保持国有资本在股份公司中的控股地位。

①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上,即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份地位平等,为了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资本应该有进有退。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应区分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打破垄断,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的平等竞争中优胜劣汰。

③在股份公司中,全部由国有经济控股,不利于调动和保护其它投资者的积极性,阻碍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8.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则体现效率原则。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效率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就是效率原则的体现。其他分配方式不仅体现效率原则,也体现公平原则。生产要素投人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就是公平的体现。

(2)我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状况,决定我国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则要求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强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

(3)题中观点的前提是不科学的,结论则是正确的。

29.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悖的。

(1)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所有者投资活动的积极性,既能解决资金、技术短缺的困难,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所以,认为资本、技术参与收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目标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经营方式都可以使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吻合的。(3)题中观点肯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否认了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是片面的。

30.一切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在多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中,有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之别。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并不排斥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2)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就意味着还存在不受保护的非法的劳动收入和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劳动”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非劳动收入,要严厉予以禁止和惩处。

3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需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宏观调控。

(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就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

(3)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32.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有效手段

(1)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的的关系。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供给与需求。通过适当降低价格,可以改变供求关系,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价格战不失为向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如果价格战发展成为恶性竞争,则会对市场经济秩序起到破坏作用,是必须禁止的。

(2)但是,价格战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商家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除了降价以外,还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功生产率;第二,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三,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33.国家采取降价就可以扩大内需

(1)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从而影响市场。选择降价来调动消费者的购物欲,启动消费市场,有其合理性。在相对丰富的消费市场面前,参与竞争的厂家和商家实行降价销售,不仅给消费者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和消费机会,而且也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众呵呵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降价引起竞争,带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可见,降价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市场有积极作用。

(2)仅采取降价是不能全面和大幅度地启动消费者市场的。启动消费市场,还需要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多需要的消费热点,更需要国有企业拿出科技含量高、“价廉物美”的产品。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认为国家用降价就能扩大内需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经济常识知识辨析

(四)34.打假一直都是有关国家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打假就是要靠国家的职能部门。

(1)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国家职能部门必须加大打假力度,以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但是,打假不仅仅是国家职能部门的事,作为消费者,也应该增强消费者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要勇于同制假贩假行为作斗争,并积极协助有关国家机关,维护市场秩序,决不能姑息、纵容制假售假者。

(3)题目观点认识到有关国家职能机关打假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作用,但忽视了消费者在打假中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

35.只要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则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一定能提高

(1)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与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量。

(2)如果这里的劳动消耗降低,靠的是偷公减料,生产伪劣产品,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劳动成果的有用性,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是不会高的。

(3)如果通过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来降低成本,减少劳动消耗,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劳动消耗降低就指出经济效益一定会提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6.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商品越多,经济效益就越高

(1)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

(2)如果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单位商品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消耗少,其经济效益必然高于其他企业。因此,上述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3)如果企业不面向市场,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劳动生产率再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都无法实现,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破产。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以上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7.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国民经济则企业应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但不能说发展国民经济企业要越多越好,企业的多少归根结底是由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的。

(2)企业的大小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企业的大小也需根据市场的需要,竞争的需要来决定。(3)发展国民经济完全由企业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是片面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因而发展国民经济很重要的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8.企业的发展速度越快、生产的产品越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既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生产尽可能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又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有利于增加产品和劳务的产出,增加生产总值,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但单纯的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取得经济发展速度和扩大企业规模,不注意减少资源和劳动力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如果不注意市场的需求状况,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则生产得越多浪费得越多。在以上情况下经济效益就不一定高。

39.经济效益的提高要靠结构调整

(1)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一般性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新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效益低下。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国民经济效益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效益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2)提高经济效益,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要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仅靠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够。

40发展是硬道理,因此我们应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1)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更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

(3)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41.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价格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经济效益就是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当生产总值一定时,成本越低,利润越大,企业经济效益越好。题中的观点看到了降低成本能提高经济效益,是正确的。

(2)表面上看,商品价格由企业决定,实际上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受市场制约,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如果企业对产品定价过高,就不能顺利交换,价值就不能实现,企业也就无利可盈。因此,企业是不能随意提高价格的。主张提高价格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观点是片面的。

42.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是相互排斥的

(1)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确实存在着相互排斥的一面。坚持诚信,可能会造成一时的经济损失,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讲诚信,也可能获得一时的利益。

(3)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更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坚持诚信,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得到长期回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任何不讲诚信的企业都不可能长久地占有市场,终究要被市场所淘汰。

43.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不必重视信誉和形象

(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必须以盈利为目的,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2)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只有为社会不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盈利与注重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一致的,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44.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突出了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有利于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却影响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1)厂长(经理)负责制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有利于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是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与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和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可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3)企业中实行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厂长负责制,并不是忽视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三者是统一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45.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

(1)企业经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厂长(经理)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从事企业经济工作的专门人才。一位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具有经营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是任何良好的外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2)企业经营状况是由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只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企业科技进步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好坏。

46.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

(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保证。

(2)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3)从全局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7.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

(1)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近些年农民收入增速趋缓,这首先是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是直接影响农业投入,第三是直接影响全国的总需求,第四是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农民增收。

(2)但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产业化经营等。这样,才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同时,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使村民有民主权利。所以,题中认为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48.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必须提高粮食价格

(1)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国家对粮食规定保护价及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粮价,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而不是由政府决定的。粮食生产也应面向市场,实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要通过加工转化、扩大出口等方式解决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以拓宽农民增收领域。(3)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而不能依靠国家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

49.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农副产品价格的涨落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国家只能加强宏观调控,不能随意定价。如果农副产品大幅度地涨价必然带动其他消费品的涨价,不利于稳定物价,乃至引发通货膨胀。从表面上和短期内来讲,农副产品的涨价有可能使农民增加一些收入,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副产品的涨价,必然带动其他产品的涨价,农民必然得而复失或得不偿失。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战略。其他措施还有: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50.只要在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就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通过税费改革确实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还有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其他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3)把税费改革当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唯一途径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5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第三产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正确的。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实现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3)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间还不协调应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能片面发展某一产业。

52.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现代农业

(1)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不仅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它保证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3)家庭承包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只有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53.背景: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指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辨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必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只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之一。此外,还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此,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

54.背景: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城镇每年有1000多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有1、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常年下岗失业人员也约有1500万左右。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仅占27%,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都达40%以上。

辨题: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增加就业。

①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②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增加经济总量,才能扩大就业规模。

③还要注重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因此,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增加就业,是片面的。

55.签订劳动合同是同自主择业相矛盾,而且妨碍人才的流动。

(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经过双向选择,二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这与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是一致的。

(2)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仅不会妨碍人才流动,而且会促成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合同制度这一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恰恰解决了过去固定工制度的弊端(一次分配定终身,职工基本没有流动)。一旦对方违反劳动合同规定,可以依法据理力争,按照合同的规定找回自己的权利。职工自主择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身的条件选择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所以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不仅不与自主择业相矛盾,妨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反而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6.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1)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3)题中观点过分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对提高居民消费的作用,而忽视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片面的。经济常识知识辨析

(五)57.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1)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但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必须恰当。若积累过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若积累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最终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只有从实际出发,合理的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

(2)在积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能加快经济发展。

58.材料:近年来我国经济以超过7%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辨题: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我国已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

(2)认为我国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第二,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政府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59.国家预算只有做到财政收支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1)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2)认为国家预算只有做到财政收支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则过于绝对。财政收支差额过大当然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但是,决不能认为只有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3)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60.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中的作用。(2)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3)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61.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收益也就越多

(1)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则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就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和个人也会受益。

(2)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题目观点没有对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个人收益之间的关系作具体分析,而是简单、绝对地作判断,因而是不准确的。

62.在我国,财政收入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为了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强化国家机器,建立强大的国防。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代替的。

(2)如果是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那会使国家政权更加巩固。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政权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物质保证。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63.无国便无税,无税便无国

(1)“无国便无税”说的是税收的起源与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税收;税收的征管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和税法,离开国家政权和税法,税收的征管就无从谈起。因此,“无国便无税”。

(2)“无税便无国”指的是税收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没有税收收入,国家的各项职能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就会名存实亡。因此,“无税便无国”。

64.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认为税收是取之于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正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税收的性质各不相同,虽然税款都取之于民,但不一定都用之于民。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税款取之于民,却不是全部用之于民,而主要是用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教、科、文、卫事业,还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所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才是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3)公民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反对偷税漏税,保证国家财政收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5.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积极作用,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目的在于,能否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认识财政。关于财政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很容易只从支出的角度来看,而忽略了财政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限制过高收入的一面。财政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作用,将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要点:①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积极作用,是通过调节社会分配来实现的。这种调节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方面通过个人所得税限制过高收入。这表明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生要作用。②本题观点忽略了财政在限制过高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

66.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具有无偿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目的在于,不能把社会主义税收的特性与税收的一般特征对立起来,无偿性并不否定社会主义税收的目的,应注意区分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的,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针对人民群众的整体而说的。

答案要点:①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这种无偿性针对的是具体的纳税人,即对某一个纳税人来说缴纳了税款以后与征税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返还关系。②税收的无偿性与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不矛盾。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人民群众则是国家财政的最终受益者。③本是观点把税收的无偿性与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税收同样具有无偿性。

67.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1)发行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当前,国家适当增加国债发行,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国债发行要适量,要考虑偿还能力,使用方向要正确。否则,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笼统地说发行国债越多越好是不科学的。

68.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1)政府通过发生国债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但不能认为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好。一方面,在数量上,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投资结构上,国债的使用要合理,否则不但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反而会给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69.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刺激需求,又可以消除收入差距

(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这一新税种,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居民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消费资金,刺激内需的扩大;但另一方面,对于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低收入阶层而言,这一税种又减少了他们的收入,降低了其消费。因而从根本上看,要扩大内需还要靠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2)征收利息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两极分化,但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因为合理收入差距有利于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消除收入差距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否定。

70.所有商品中都包含消费税,所有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购买商品,所有的人都是纳税人

(1)并非所有商品中都包含消费税,我国税法规定11种消费税,除这11种外,购买其他商品则不交纳消费税。

(2)即使是商品价格中包含着税收,也不能说购买者就是纳税人,如果发生了税负转嫁,消费者只是负税人而非纳税人。

(3)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中不仅包含着销售税金,也包含利润及其他税收、成本等,但这些并不由消费者交纳,消费者不直接负纳税义务,故不会成为纳税人。

(4)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会有不同的纳税人,所以购买了商品的人不都是纳税人。

71.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利益,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务征管,不但不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依法查处违法经营、偷逃税款的不法高收入者,正是为了保护合法经营者,照章纳税的纳税人包括高收入者,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72.为了鼓励公民积极纳税,国家税务机关应对纳税大户予以重奖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为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的具体体现。

(2)每个公民都要依法纳税。有的地方片面强调重奖纳税大户违背了税收的无偿性,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

(3)公民依法纳税天经地义,对依法纳税应给予鼓励,而不能随意给予“重奖”,更不能变相给予税收返还。

73.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纳税无关

(1)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从纳税人的角度看,有些中学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中学生作为自行车的使用者,已经成为纳税人。

(2)从家庭成员看,中学生也与纳税息息相关。中学生的家庭如果从事了应税活动或取得了应税收入,中学生就有责任督促其自觉纳税。

(3)从消费者角度看,中学生享受着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国家税收的多少,同中学生息息相关,中学生应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74.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1)贷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准确其活力

(2)存款利率下调并不一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当利率下调但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

(3)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在这种条件下),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75.金融债券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债券和股票都是债务证书,都是集资的手段。(1)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是由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政府债券中的国库券才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只有债券才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76.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1)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每一个企业(无论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银行企业)都应当是市场活动的主体,都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它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发展,反之就要破产,被市场淘汰,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2)题中谈到商业银行要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看到了银行的作用,有一定道理,但把它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完全错误的。其错误的实质是把银行的目的和银行的作用混淆了,把商业银行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混淆的。

77.公民存款储蓄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所以存款储蓄越多越好

(1)生产与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对生产又有重要影响。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公民储蓄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它为国家积累资金,有利于促进生产有重要意义。但是,消费的增长可以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进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消费增长缓慢,或者出现消费市场萎缩现象,则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会引起生产的下降,最终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3)因此,公民储蓄不是越多越好,提倡公民科学适度的消费,合理地安排储蓄和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原题的观点没有全面认识储蓄、消费和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因而是片面的。

78.银行吸收存款,此存彼取,川流不息,不可能有余额,所以银行发放贷款的款项只能由中央银行提供(1)题中观点认为银行吸收存款,此存彼取,川流不息,是正确的。吸收存款是银行的第一个基本业务。银行吸收存款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企、事业单位的存款;一个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我国实行现金管理制度,各企、事业单位都在银行开立帐户,将闲置待用的资金存入银行,这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一个重要来源。银行还在我国城乡广设储蓄网点,吸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同时银行还不断支付各种存款的取款。

(2)发放贷款是银行的第二个基本任务,题中观点能认识到达一点也是正确的,但认为发放贷款的款项只能由中央银行提供是错误的。因为:一方面由于银行为应付存户提取,而向中央银行借人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银行还有一定数量的定期存款。所以,银行总会有相对稳定的存款余额供银行发放贷款。再者,银行吸收的大量活期存款也可以满足暂时的短期性的贷款需要。经济常识知识辨析

(六)79.征收利息税与降息是一回事

(1)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题目中的观点只强调二者的联系,否定了二者的区别是不对的。

(2)二者区别有:第一,降息是一种货币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作出决定;征收利息税属于一种财政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作出决定并具体实施。第二,利息税是一种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征收利息税主要用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费用支出;利息俗称“子金”,是本金的对称,是借款人因使用借入的货币而支付给贷款者的报酬。

(3)二者的联系有:第一,目的相同,即扩大内儒,刺激消费。第二,避免收入过份悬殊。第三,利息税是针对利息征收的一种税种。

80.城乡居民储蓄越多越好(1)居民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持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而且还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说有一定的居民储蓄是必要的。

(2)但居民储蓄太多、过量,就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扩大内需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也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过高的居民储蓄,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引导居民消费,疏导日益增长的储蓄存款,使居民储蓄尽快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81.家庭消费是一种与社会无关的个人消费行为

(1)家庭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2)家庭消费并非只是家庭的行为,这是因为:第一,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第二,消费能为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第三,健康、文明、合理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8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高消费必然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

(1)消费确实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求,而一个新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2)但是,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而过度的、不合理的高消费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一定时期消费基金的过度增长必然会导致积累基金的减少,不仅使生产发展缺乏后劲,还会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现象,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应使家庭消费与国情相适应,提倡适应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不顾生产发展的高消费。

83.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但会损害经营者的利益

(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2)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可以防止和避免“搭配”销售、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假冒伪劣等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因此,认为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能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观点是正确的。

(3)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提高服务质量,给销售者带来效益;另外,市场交易原则,不仅约束和规范销售者的行为,也约束和规范购买者的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的运行,为销售者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认为市场交易原则,会使销售者的利益受到损失的观点是错误的。

84.打折促销是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 对于打折促销应具体分析。

(1)合理的打折促销能刺激销售,提高商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消费者也能得到实惠。因此,合理的打折促销是符合市场交易原则的。

(2)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如果商家发布虚假的打折信息,或利用广告误导或欺诈消费者,这种促销行为就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原则,是法律所禁止的。

85诚实信用是指销售者的道德问题(1)诚实信用是现代化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也是商品服务市场交易原则的基本内容。对于销售者来说,诚实信用可以带来效益,如果不讲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正常的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最终会损害销售者的利益。

(2)从道德角度看,诚实信用不仅仅是销售者应有的道德,对于消费者来讲,也应具有诚实信用的道德。因为市场交易活动是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行为,交易双方都应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以诚实信用为本,这样才能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维护。

(3)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对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基本要求,是现代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不仅适应于市场交易活动,而且还适应于人与人之间的非经济交往活动。

86.“商品打假”针对的是那些质次价高的商品

(1)所谓假冒伪劣商品,突出的是一个“假”字,是经营者用以假充真、名不符实的商品蒙骗坑害消费者。而质次价高的商品,所展示的自己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可以明辨和看得出来的,购买这种商品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并没有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同于假冒伪劣商品。

(2)整顿市场秩序,打击的是假冒伪劣而不是质次价高的商品。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联系。如经营者对质次价高的商品作不实宣传,或以次充好,在这种情况下,质次价高商品也就是成了假冒伪劣商品。

87.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引进的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先进科技一旦应用于生产便能快速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因此要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引进技术是迫切需要的。

(3)但并非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就越好,必须从我国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注重适用性,并且必须把引进技术的关键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以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否则就算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也未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88.降低关税会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1)降低关税短期内可能会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降低关税不可避免地会给国有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确实会使我国某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销售受影响。

(2)降低关税,会增强国外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兴趣,从而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关税降低,有利于国有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国际竞争力。

89.加入WTO,融人世贸体系,给我国带来的是新的机遇

(1)加入WTO,融人世贸体系,标志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获得世贸规则带来的许多互惠互利的好处,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 易,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但是,加入WTO,还应看到我国经济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企业将从国家的种种政策保护下完全转向市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紧修炼

“内功”,加快改革步伐,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有准备地迎接新的挑战。(3)因此,加入WTO不只是机遇,也是挑战,题干只看到机遇一方面,是不全面的。

90.要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继续实施兼并和强强联合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然而,如果不是切实地面向市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就不一定能实现规模效应。国有企业通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和体制创新,把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实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善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增强竞争力。(3)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只要灵活经营.善于参与社会分工,也有广泛的发展的景;面对一些落后的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兼并和破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在新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91.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引进来”

(1)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引进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注重质量,把吸收、消化和创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

(3)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坚持“引进来”,还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增强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92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对贸易顺差现象要作辨证的分析,辩题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1)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该国商品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贸易顺差越大越好。贸易顺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外国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3)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

93.进口越多,越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1)此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全面理解对外贸易与自力更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2)进口有个适度的问题,并非进口越少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适当的进口,使民族工业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挑战,可以促进民族工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的水平。当然,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时,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民族工业正常发展。

(3)如果进口的是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只要不超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妨多进口一些。如果进口的是国内已能大量生产的或即将能大量生产的产品、非必需品或奢侈品,宜从严控制进口。如果进口的是国内市场上短缺的生活必需品,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料、半成品宜鼓励进口。

9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基础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等困难,所以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这种认识不全面。不能认为对外开放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存在困难的权宜之计。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遵循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加强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性。(3)不管从目前我国人口多和经济技术落后、基础较薄弱的国情出发,还是将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赶上了先进发达国家,我国还是存在人口多,各种资源相对有限,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对外开放长期性的原因。

9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加入WTO利弊相当。

(1)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趋势受到市场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两面性,利益与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方面,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甚至使其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利弊兼有,是一把双刃剑。

(2)对中国入世的利弊问题要辨证地分析。中国入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入世当然有利有弊,但是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我们只有主动融入,迎接挑战,抓好入世的大好机遇,把自己锻炼得更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能化弊为利。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看,中国入世利大于弊。所以,笼统地认为“中国加入WTO利弊相当”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9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国内企业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使我国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公平竞争,享受最惠国待遇,增加出口。这对国内企业把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国际化己成定势。“入世”是双向的,中国企业要打进国外市场,而国外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则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这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冲击。

(3)国内企业要认真分析入世对本企业的冲击,明确目前国内企业的一个弱项,就是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因此,要勇于接受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不断改革创新,挖掘自身潜力,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只有这样,国内企业才能真正获得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第四篇:读古诗心得体会

读古诗 心得体会

三(4)班 唐振博

国庆节,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拿回家后,我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篇是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的喜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写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人对时事、对生活、对大好河山的一种深刻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古诗韵律优美,词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喜欢读古诗,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读古诗,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将会更加喜欢读古诗。

第五篇:古诗今读

古诗今读

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古诗词中,凡涉及多种读音的字,往往不注古音而改注今音(普通话标准音)。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衰”字原读cuī,现改读shuāi),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字原读xiá,现改读xiã),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许多学生家长表示不理解。也有人反映,古诗词中某些字、词的古音读法,在多数知识分子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且目前的辞书、古诗词读本及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注古音和注今音的都有,没有统一的规范,真是叫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就这个问题,本人曾请教过有关语言专家,他们认为:应该用普通话(今音)读古诗词。语言学家苏培成教授的观点更为鲜明:“我们今天怎么去读古诗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普通话读。可是这样一来就变得不完全押韵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语言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后人无法左右,只得接受。”我国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曾在《诗经韵读》中指出:“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

主张“古音今读”,其理由如下:

首先,古音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语音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不像文字、词汇那样能留下供我们查考的可靠材料。今天,谁也无法证明自己读得“古音”就是标准音,因为古人无法留下录音资料,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其次,古音今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繁到简,也是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成语“叶公好龙”古读“Shè公好龙”,而今人们统读“Yè公好龙”;“衣锦还乡”中的“衣”古音读yì,现统读yī;地名“百色”原来读作“Bó色”,而今均读成“Bǎi色”;“阿房宫”读作“Ēpáng宫”是不争的事实,可曾几何时,一些影视片中,纷纷读成“Āfáng宫”了。

再者,今人读古诗,目的是汲取古代文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并不是去学习古音的。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古诗词中的那几个“古音”,好多人早就改读“今音”了,而且习以为常。按“约定俗成”的原则,古音今读,势在必行。它有利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定会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

今人如何读古诗?笔者建议:

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一律按普通话标准音读,即“古音今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某字古音是怎么读的,以博古通今。

二、在生活实践中,对于“古音今读”或“古音古读”均宜悉听尊便。因为语言是不能“一刀切”的东西,不宜简单、机械地用“对”或“错”两个字来衡量它。一种语音变化规律的形成,要有一个新老交替的过程。

三、在某些特殊场合,像古诗词朗诵会中,对于平仄、押韵、对仗都很工整的近体诗(律诗、绝句),可以用古音来吟诵,以保持诗歌的韵律美,回归诗歌的本色,体现中华汉语的博大精深。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读音问题而困惑。遇到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同一诗词中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读音标注,我们该选哪个呢?明明是十分眼熟的字,自己读出来却被别人认为是误读,到底谁是谁非呢?

面对这类问题,面对这类容易误读的字音,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而简便地辨析呢?笔者对有关专家的评注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认为,可以根据“‘老字号’从古、‘特殊字’从今、多音字从义”的三条原则来处理。

一、“老字号”从古

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中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的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我们就应依从旧读音的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

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

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

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

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

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

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

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â”。

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

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zǐ”“cháng'’。

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

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

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

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ã”。《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ã”。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ã”,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

三、多音字从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读音辨析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我们遇到读音困惑最多的当属多音字。遇到多音字,我们要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它该读什么音。例如: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

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字。“花重”表现了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红艳欲滴状态,因而这里“重”要读“zhòng”不能读“chóng'’。而张籍《秋思》中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万重”就是“很多层”的意思;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三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重重”也表示“很多层”的意思。因而,这里的“重”要读“chóng'’,而不能读“zhòng’。

为:王安石《梅花》中有一句“为有暗香来”,这里的“为”,有的人认为该读二声,有的又认为该读四声,到底该怎样读呢?“为”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应该读“wâi”,不能读成“wãi”。另外,这首诗中的“墙角数枝梅”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指很多枝梅花,因此应读”shù”而不是“shǔ”。

应:在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应”字读法也比较混乱,有读一声的,有读四声的。这个“应”字的读法也应当结合前两句的诗意来确定。诗的前两句说,大概主人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访客的木屐齿踩坏了,所以,客人虽在柴门前轻敲许久,但却无人应门。这里,“应”解释为“大概”,也可理解为“应该”,表示揣测之意,含调侃意味。所以这个字要读作“yīng'’,不要读作“yìng'’。“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五上《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中的“应”也同解如此。而在《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应”,是“回应”之意,因而读“yìng'’。

间:《泊船瓜洲》(五上5课)的首句是“京口瓜洲一

Χ痢癹iàn”。这首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也是多音字,意思是“还乡,回乡”,因此应读“huán”。

更:《长相思》(五上5课)“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更”,有的版本标注为一声,有的标为四声,到底哪一种更恰当呢?“风一更,雪一更”表示一阵狂风又紧连着一阵暴雪,即整夜风雪交加,因而“更”在这里是表示刮风下雪的时段,应读“gēng'’才恰当。而“更”的另一读音“gâng'’,是在表示“更加”时的读法。在《登鹳雀楼》中“更上一层楼”的“更”是副词,表示“更加”,所以这时该读“gâng”。

剥:《清平乐·村居》f五下5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有两个读音,只有在“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的时候念”bāo'’,而此处“剥”正好准确表达此义,因此,这个“剥”就念“bāo'’,不能读作“bō”。

露:《小池》(一下13课)“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字的读音也较难区分。人教社小语室专家认为,“露”在表示“显现”意义的时候有口语和书面语读法。用于书面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成语时应读“1ù”,在用于口语的复音词中读“lòu”,只有少数的用于口语的“露白、露丑、露底、露富、露脸、露面、露头、露相、露光、露苗、露怯、露馅儿、露一手、露马脚、泄露、走露”时读“1òu”,其它的皆读“lù”。“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是书面语单音词,单独作动词用,所以应读“lù“。

兴:《四时田园杂兴》(四下23课)的“兴”,该怎样读呢?“兴”,兴致也,因而在此应读“xìng”。

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多查字典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

下载读古诗做主观题(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古诗做主观题(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荐优秀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 1 《江南》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

    读古诗《蜂》有感

    读古诗《蜂》有感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

    读一本古诗心得体会

    读一本古诗心得体会 李伟刚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从《诗经》到诸子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无一不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高远境界. 中国几千年来灿烂的传统文化,诗歌、......

    怎样读好古诗[范文模版]

    怎样读好古诗?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

    读古诗的感受

    读古诗的感受 浦城县实验小学三(6)班 黄芷昕 在我才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妈妈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咏鹅》,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学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初级中学班级:八年级一班姓名:宁志聪 邮编628013电话:(0839)8670136 看着“竹外桃花三两枝”赏着“一行白鹭上青天”,听着“夜来......

    读古诗《清明》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

    读古诗编故事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1]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