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上 古诗专题练习
《唐诗五首》专题练习
一、填空。
1、《野望》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
2、“东皋薄暮望”分别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望》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情调中有几分______和苦闷。
4、《黄鹤楼》前四句以________入题,表达_________、世事沧桑的怀古情结。
5、《使至塞上》的作者______,字______,有“______”之称。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___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的颔联既描写了______景色,又以“______”、“ ______”自喻,表达______之感。
7、《使至塞上》描绘了奇丽的边塞景色,表达被______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对____________的赞美。
8、“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_________上的一副对联,下联与________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9、滕王阁上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朱元思书》中的句子“_________”与下联所描写的景色相近。
10、《渡荆门送别》首联的表达方式是______,颔联、颈联的表达方式是______。首联交代出游方式的词是“____”,点明地点的词是“____”,交代离家目的的词是“____”。
11、《渡荆门送别》描绘了______两岸秀丽的景色,表现诗人______胸怀和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12、《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_,唐代著名_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__”。
13、诗人游钱塘湖(西湖)的行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唐诗五首》的体裁都是________,《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是________,《黄鹤楼》、《钱塘湖春行》是________。
二、原文填空。
1、《野望》里描写动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中借用典故,表达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鹤楼》中,诗人登高远眺看到空明、悠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鹤楼》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描绘边塞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渡荆门送别》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绘天空的迷人景致,表现诗人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描写早春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古诗句(连续两句)(非本课诗句)。
1、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A、春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夏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冬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花草树木的诗句。
A、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树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达亲情的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达友情的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古诗补习-八上
(1)《野望》(王绩)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黄鹤楼》(崔颢)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王维)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2)《龟虽寿》(曹操)
1. 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2. 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03)《赠从弟》(刘桢)
刘桢的《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第三篇:八上古诗画面归纳
1、《望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的前四句,描写泰山的雄阔巍峨及其天然神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呢?那一脉苍莽的青色,蓊蓊郁郁地,绵延在齐鲁大地上,望也望不到边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的神奇峻秀啊,仿佛都在这一山上凝聚,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如同被分割为黄昏和拂晓。
诗的后四句,写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感受到大自然与自己的抱负理想融为一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看峰峦迭起,云雾起伏,胸中一阵阵荡起浩然之气,睁大眼睛,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暮霭重重的山林,视野极其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上面俯视群山,那群山都匍伏在泰山脚下,就显得渺小了。
2、《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3、《登飞来峰》描绘的画面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作者好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我们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4、《雁门太守行》描绘的画面 《边关告急图》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整军作战图》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地气氛阴寒惨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车毂交错、短兵相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黯然凝重的氛围中,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时友军的援救就要来了。
《黑夜行军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别云间》颔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
别云间颔联描绘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第四篇:苏教版八上古诗赏析练习与答案
《春望》①望中所见 花 鸟 忧国思家
破
深
望
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
答:凄清、迷离。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答: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愤。
11、(2分)凄凉;爱国(意思相近即可)
12、(2分)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
13、(2分)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
答案:D 孤独凄凉
15、【答案】爱国主义 衬托或反衬或虚实结合或现实与梦境相结合
答案.
1、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2.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③地名“惶恐滩”“零丁洋”;词人当时的心理状态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这句诗一扫往日送别诗的感伤、低沉的格调,表达出乐观豁达的心胸,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己亥杂诗》①浩荡离愁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22.《望岳》①齐鲁青未了 割 ②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1.(1分)望
高大雄伟2.答案:A(2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3、(2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答案.⑴“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2)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4①、D②、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
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27、1、慷慨昂扬
2、表达了诗人为国而战,为国捐躯的昂扬士气和爱国热情。
3、“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不起”指鼓声低沉不响亮。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孤城将破,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场面。或这两句诗写出了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战斗气氛。
5、全诗描写战斗的惨烈情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斗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运用了“黑”“金”“燕脂”
“紫””红等凝重色彩,烘托了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
第五篇:八上 短文两篇 专题练习
短文两篇 专题练习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能与()遂至()藻荇()....
二、解释词义
五色交辉()盖竹柏影也()晓雾将歇()夕日欲颓()....能与其奇者()藻荇交横()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积水空明().....欣然起行()四时俱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省略句(补齐省略部分)
欣然起行。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
1、陶弘景,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__,南朝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
2、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____,宋代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派代表诗人。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三苏”。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月下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表达作者____________人生态度。
4、《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今义:时间;古义:__________
2、但少闲人 但——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
3、吾两人耳 耳——今义:耳朵;古义:________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今义:纪念,思念;古义:__________
5、月色入户 户——今义:住户、人家;古义:__________ 七、一词多义
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遂至承天寺()将:晓雾将歇()将军百战死()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康乐以来()
八、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月色入户()
2、沉鳞竞跃()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何夜无月?()
九、课外拓展阅读
定**[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