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法律风险管控理论与实务论文解读
企业法律风险管控理论与实务论文
姓名:
.-../../..-/--./..-/../.-./---/-./--.学号:2EDEC5F1FD
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1.风险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按照通常的定义,是指遭受危险或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性大,就是风险大,反之亦然。对企业来说,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的分类标准不是绝对的,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类是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危害性风险,按其来源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在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时,人们会用到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概念。按其是否有盈利的可能又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2.企业风险
按照2006年6月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对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发现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组织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4.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2006年6月国资委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之后财政部、全国工商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指引或规范。5.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自身活动和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对方违法犯罪、侵权违约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的不理法律后果的可能性。通俗来讲,法律风险就是基于法律的原因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其他不良后果,即在法律上是不安全的。6.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对方违法犯罪、侵权违约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7.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指企业对法律风险进行的评估、识别、监控与化解等活动的总称。
8.企业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指企业对法律风险进行的评估、识别、监控与化解等活动的系统工程。
9.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
法律危机就是法律风险事故,系指组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法律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危机常常给企业带来恐慌,根据危机的大小,企业承受损失的能力不同,这种恐慌的程度也不同。事实上,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角度,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没有爆发的法律危机称之为法律风险,失去控制的法律风险就是法律危机。
10.法律风险与诉讼 所谓诉讼,简而言之就是告于司法机关以争辩是非曲直。多数的法律风险爆发最终体现为诉讼形式。诉讼作为法律纠纷的最终解决方式,是法律风险爆发的重要体现形式。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它是与外部法律风险相对而言的。像债权债务纠纷、合同风险等就是外部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因公司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行为不合法或者劳资关系不和谐导致的法律后果。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公司内部纠纷——最持久的危机;经营行为违规——最易发的风险;刑事责任风险——最危险的陷阱。从我们接触的实务案件来说,今天我就主要谈谈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中投资风险、劳资纠纷、内部管理风险三类。
(一)投资风险
因投资发生内部纠纷往往是因为公司的内部设置不规范引起的,体现为股东、董事、高管人员的行为与《公司法》相冲突。这种纠纷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后院起火”,自家后院起火有时比外贼来访更具有杀伤力。这种纠纷不像外部纠纷那样,它不是一次性的,如果有了矛盾,它会用各种方式经常性的爆发出来,因而可以称之为最持久的危机。(案例:邰武淳和芦女士是中复电讯创始人,中复电讯注册资本2000万元,这对夫妻各出490万元,各占49.5%的股份,另有两名股东,其中臧某是邰的外祖母,王某是芦的母亲,这两人各出10万元,各占注册资本0.5%。邰和芦于2006离婚,同年11月,芦女士与母亲王某主持召开董事会,作出罢免邰武淳董事长职务的决议,由芦女士担任公司董事长。在被前妻“逼宫”的情况下,邰武淳诉至法院,在起诉书中,他自曝王、臧二人的股东身份虚假,称中复电讯在1996年变更成立时,他与妻子芦某为保证公司股东仅为他们夫妻二人,便虚构了王某、臧某作为股东,且伪造了王、臧二人身份证复印件、出生日期等身份信息,办理了工商登记。因此他请求法院撤销董事会决议,确认王、臧二人不具备股东资格,二人在中复电讯所占1%股权为自己所有。后法院向户籍管理部门查询后确认,工商档案中记载的王某、臧某的相关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符,遂于2007年10月27日作出终审判决:支持邰武淳的诉讼请求,判定该公司两名股东王某、臧某无股东资格,且董事会所作的罢免邰武淳的决议无效。但原告没有证据证明1%的股权系原告本人出资,该诉请法院未予支持。
一对夫妻离婚这本来是件平常事,但因此而引发了夫妻俩对公司的控制权之争,这场纷争是由中复电讯在十年前成立时存在的隐患带来的——股权结构有假,董事身份有假。从表面看来,原告邰武淳董事长的位子是抢回来了,但此案没有赢家。因为这会使中复电讯的企业形象受损,而且也会导致邰、芦二人的矛盾加深。鉴于公司尴尬的股权结构,每人49.5%,当一件事项需要提交股东会或董事会表决时,没有对方同意谁也决策不了。如果二人不能坦然解决婚姻和事业的矛盾,以后的官司会不断,这只是二人争夺控制权的一个开端。)我觉得要避免公司出现内部纠纷,应当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
1、公司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应当一致。实践中,有很多公司在成立时为了迎合《公司法》对投资主体、资本等特殊要求,规避法律要求设立公司,导致真正股东和名义股东不一致,这种情况主要有:(1)影子公司。真实的投资者由于特殊的原因,不方便或不能作为股东直接投资,就寻找别人替代作为名义上的股东。比如法律禁止公务员经商,港澳台居民、外国人不能在内地直接注册公司,需要经过审批,为方便起见就以内地人的名义注册公司。还有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股东就安排他人当名义股东等等。名义股东与实际股东之间有君子协定,名义股东需要听从实际股东指挥,受实际股东操纵,就像实际股东的影子。我们把这类公司称为“影子公司”。如果他们配合默契,就会相安无事甚至公司还能运作自如。但一旦二者的关系或感情出现变化,名义股东厌倦了这种控制,违背了“君子协定”,问题就会出现,公司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2)娃娃公司。即隐瞒股东的真实身份和年龄以未成年人的名义注册公司,这种公司从成立之始就存在重大瑕疵。比如2007年底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银行千名娃娃股东事件”。
(3)职工公司。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人数限制,必须在50人以下,有些公司让职工掏钱买股或者推行职工持股,这样总数就超过了50个,为了能够成功设立,就把很多个职工的股权集中交给一个人来管理,注册在一个人名下。公司成立以后,这个托管人与广大职工之间很容易产生纠纷。
(4)借贷公司。投资者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约定投资者每年保底红利或利息,这样的协议会被认定为无效。
2、公司产权应当清晰 提起企业的产权纷争,由于民营企业诞生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风险和获得一些优惠,一些私营企业便主动戴上“红帽子”,挂靠在一家集体组织之下,伪装成了集体企业,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种种原因,产权隐患便凸现出来,一些被挂靠单位把这些企业当成自己的了,产权纷争便不可避免了。
还有的民营企业是属于家族式企业,兄弟姐妹一起上阵,刚开始亲情重于法律,大家一心扑在创业上,都没有注意产权问题。一旦成功,问题就出来了。在创业之初,每个人投资不同,在企业中的贡献也不同,到底按什么进行分配,难免有冲突,产权问题就出现了。
产权纠纷案件有一个共同点:企业在起步阶段问题不大,纠纷不会出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规模越大企业效益越好,冲突就会越明显越激烈,解决不好企业就会被搞垮。产权问题纠缠不清的企业解决得越早越好,所以重新界定产权要赶早!
3、确保公司财产的独立性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公司的形式。公司制的好处之一是有限责任,也就是说股东承担的投资损失最多就是他的本钱,即出资额,公司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损失最多是公司的全部资产,如果公司资不抵债,股东和公司都不需要对公司还不起的钱承担责任,公司通过破产程序关门就行,损失由债权人来承担,股东再设立一家公司就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由此可见,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对公司和股东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想要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是保证公司的独立性,否则债权人就有权请求法院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让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这样,你的企业就不叫公司,成了合伙企业或者个人独资企业,需要拿全部家庭财产或者个人财产来承担债务。
常见的会导致公司财产不独立的情形有:A、股东与公司不分家:如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夫妻店”公司,家庭共同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人组成多个公司,各个公司表面上独立,但实际上财务不分、人员不分、资产不分);B、董事、高管人员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分。公司法所讲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经理、监事、财务负责人,不包括股东。在中小企业,股东担任经营管理人员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出资人认为公司是自己投资设立的,自己又是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因此可以任意处置公司财产,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由其引起的行为是违法的,具体表现为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这些都是侵犯公司法人财产的违法行为,轻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重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很多人因此招来牢狱之灾。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界限就在于违法数额的大小,比如职务侵占,五千至一万就认为是数额较大,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重视公司章程的作用,避免形式主义
公司章程是公司法授权公司股东自由约定公司内部关系的法律文件。章程被称为“公司自己的宪法,是公司内部的自治法。”但是,公司章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体现为本来应该千人千面的公司章程变成了千人一面,每个公司有自己不同的情况,章程的内容也自然各不相同。新公司法也允许公司自由约定章程的具体内容。但是,很多人都误把章程当成应付工商注册的形式文件,从网上下载一个模版,填上股东名字就交上去了,至于里面什么内容一概不知。各个出资人按照他们自己口袋里的入股协议、出资协议或者合作协议来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但是,如果这个协议的内容与章程的内容或者法律的内容发生不一致,纠纷就会出现。
这里请注意,章程与法律发生冲突,冲突的部分无效。如果协议内容违反了章程和法律,协议也会无效。这样一来,你重视的这份协议就成了一纸空文。法院会按照你从来没有重视的章程来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
5、大小股东和平共处
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大股东、小股东只是出资额之分,股权比例之分。股东不管出了多少钱,如果章程没有特别约定的话,一般来讲应当至少具有这几个权利:(1)知情权,表现为有权知悉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2)决策参与权,表现为可以参加股东会。(3)选择董事、经理等经营者。(4)分红权,表现为公司如果获得收益的话,股东有权依照法律规定或章程规定提取红利。(5)转股权和退股权,表现为
股东不想干的时候可以进行转让,或者特定情况下要求公司回购。
由于大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决策力量自然与小股东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大股东不能意识到小股东的上述权利,不能做到与小股东和平共处,纠纷就会出现。实践中我们偶尔就会遇到公司被大股东把持,从来没分过红,从来不向小股东提供任何财务信息,从来不开股东会,把小股东逼急了只好找律师帮他打官司。新《公司法》赋予股东广泛的诉讼权利,使公司诉讼进入了多元化时代。这种多元化表现为股东可以下列原因起诉:(1)股东对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依法请求确认无效或撤销之诉;(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要求公司提供查阅会计账簿”之诉;(3)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的退股权保护之诉;(4)因董事会或监事会怠于行使职权而产生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5)针对董事和公司高管侵犯公司权益的股东直接诉讼制度;(6)公司出现僵局时股东享有解散公司诉讼权。
(二)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管理牵涉到很多方面,企业法律风险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因此,企业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今天我重点谈一谈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
企业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且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想重点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的现有企业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很忽略的,有的甚至没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新的形势下将是非常重要的。从上面我给大家介绍的关于商业秘密的概念可以看出,在法律上应当是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才称得上是商业秘密。但从目前各企业对这些信息的保护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保密措施。如企业产品图纸、工艺流程、客户名单等都没有加密,没有秘密标识,对接触这些秘密信息的职工也没有保密协议。
商业秘密涉密的主要途径有:
一、企业内部管理不严。职工保密观念淡薄,接待参观疏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各种资料到处乱堆乱放,没有专门的存放室和管理人员。
二、员工的流动。人才的流动、技术人员的兼职等都是造成技术涉露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应当树立保密意识,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三、外部流失。如展览会、推销会等推介活动,销售人员销售中的过失,领导专家的考察等。
四、其他原因。如发表学术论文,写宣传性质的文章,盗窃,贿赂知情人等。针对这些途径,企业都应当采取措施,对商业秘密加强保护。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护经济成果,也有利于排除法律风险。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法律风险管控建议
川开集团法律事务风险管控建议书
为了保障和规范法律事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依法维护集团公司合法权益,依据法律法规、集团公司章程和相关规定,联系实际,提出以下风险管控建议:
一、加强与提高各公司管理层、业务员的法律风险意识,树立五大理念,即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意识;业务流程中的程序与规则意识;项目论证合法性审查意识;事后诉讼中举证的证据意识;借助法律专业人士的把关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以法务部为核心的法律事务管理制度,高度重视法务部在对外经营及内部事务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投资或经营事项(如进出口公司)。
三、法务部须遵循以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事后法律补救为辅的原则。
四、法务部划分为非诉事务岗和诉讼事务岗,双方根据历年的诉讼纠纷和非诉讼事务,不断地发现和识别法律风险源,制定和不断修正相应的控制措施。
具体体现在,非诉事务岗需要制定合同范本,审查各类合同,提供详细的法律意见书,参与重大事项的谈判和把关工作,参与企业的合并、分立、产权转让等重大经营活动等有关法律事务。诉讼事务岗则参与企业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听证等事项。
非诉事务岗和诉讼事务岗在合同制订、审查,诉讼案件处理等方面要相互配合,互相协调,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履行职责。
五、集团公司应为法务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有利于法务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潜能的用人环境。
六、以文件形式下达通知,对于涉及法律的事项需及时征询法务部建议及意见。法务部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查阅公司有关文件、资料,询问有关人员,各部室、所属单位应给予支持、配合。
七、对合同的审查与管控:
1、把合同文件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武器。建立完善合同审核审查、监督检查、纠纷预警等合同管理工作制度,对重要合同法务部应先期介入、全程参与。
2、进一步强化合同集中统一管理,加大对重要合同的法律审核力度,推进操作性条款的研究,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所属单位发现对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存在问题时,要积极与各方协商,积极咨询、听取法务部人员的建议,要及时依照合同所赋予的权利及法律程序督促对方履行,并做好证据材料的收集工作;对方当事人经过催告仍不履行,或已经丧失履约能力的,要及时依法解除合同,情况十分复杂的,要及时向集团公司汇报,经过集团公司统筹意见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身在履行合同文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八、加强内控,防患于未然:各公司随时对经营过程中已经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不要等到事情几乎不可挽回或挽回成本已然巨大再采取补救措施(如进出口公司),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法务部及相关部门汇报。
九、加强对在外地的分公司(项目部)法律事务的管控及管理,对项目经理进行谨慎的选拔任用,在确定项目经理时,要考察该人员的实际履行能力,业务素质、人品道德、工作作风等因素。
十、对于案件及债权的管控:
1、对全部债权进行梳理,对可能超过诉讼时效的采取补救措施,对证据存在缺陷的及时采取补正措施。
2、对不同的债权采取分类处置方案,尽可能及时处理,太久的搁置或催收将增加债权落空的可能性。
3、法务部在收到法院传票等诉讼材料、有关部门的待处理单、律师函等相关案件材料后,做好收案工作,及时联系相关单位及负责人,把相关材料复印件转到相关部室及所属单位。
4、在法律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分管领导批示,任何人不得向对方作出实质答复、提供文件资料,案件知情人应坚持保密原则,不得泄露案件的信息内容。
5、对于案件处理进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关系协调,涉案单位应积极、主动配合法务部或所聘律师开展针对性工作,保证案件处理的顺利进行。根据案件情况、纠纷性质,选择和解、调解、仲裁、诉讼中最适合的纠纷解决方式,将损失减至最低。
6、加强对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定期对所属单位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发案原因、发案趋势、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建立健全防范法律风险的机制。
7、案件处理完毕后,由法务部负责对全案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材料,并向有关部门、人员酌情通报,条件允许可作为法制宣传教育材料加以运用。法务部应当系统、全面地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发挥好信息库作用。要充分利用自身案件资源,定期统计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处理纠纷的水平。
十一、本建议书适用于川开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及所有的控参股公司。
第三篇:分析企业投资管理与风险管控论文
我国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投资即存在风险,我国投资的高风险性和我国企业的投资对象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投资者一般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投资的风险。有风险的对象一般是刚刚起步或者还没有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里面的力量较微弱的企业,这些小企业一般来说,都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只是一个预估值,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了技术上的风险、市场接纳程度上的风险和财务上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投资管理上的问题表现如下:
1。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我们国家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很多企业还较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规划、控制企业风险。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比较随性、不规范,没有提高到专业管理的高度去大力推行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2。没有设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构和制度对于风险管理,一般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责权制度,直接导致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约束。在企业生产发展环境如此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投资活动采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不对投资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评估,将会降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监控机制,这种机制需要具有对风险的识别、对识别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在我国企业里,这种机制还比较少建立。
3。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信息、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等相关人员必须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寻找全面的投资信息,并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企业投资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和相关风险系统。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财务人员摆脱传统经济的影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策略
投资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如何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需要企业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控策略。
1。分析投资环境,确定投资规模企业在进行投资前,首先要进行宏观分析,预测被投资行业的竞争程度,一般要选择没有极端垄断(如能源、公用事业),而竞争性又不很强的行业投资。其次,要预测企业本身能占有多大市场份额、市场需求大小、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才能防范市场风险。在确定了投资环境良好前提下,要进一步确定投资的规模。目前我们大多企业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形成规模投资效益,运营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在企业财务风险可接受范围内,扩大投资规模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相当于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2。注意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企业的投资风险多元化投资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但是不能盲目地搞多样化,如果企业对自己的整体实力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容易遭受巨大损失。另外,在运用多元化投资方式以分散投资风险的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区的分散。通过国内、国外分散投资,减少将资金投资于一国、一地的风险。通过区域分散,将资金投放于不同区域,利用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来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行业的分散。通过风险评估,在不同行业投资,可以降低行业萧条的风险。但是,由于行业的跨度较大,对企业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再次,投资多元化的时机选择。企业投资多元化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企业本身专业化得到了充分发展、已经拥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足以支持企业在其他领域生存和发展。
第四,管理协同与投资相关性。从投资组合看,投资种类越多,组合风险就越小,完全负相关的项目组合,风险也最小,但这只是一个角度。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并不尽然,企业进入多个不相干领域后,管理工作会加重,对业务的陌生,会导致管理上的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失误相应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反而会加剧企业的投资风险。
总之,投资风险的存在要求企业加强投资前、投资中及投资后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承认投资风险的客观存在并认清其投资回报不确定性的本质,掌握投资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第四篇: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解读
《**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解读
《**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0年1月31日起施行。这是新形势下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日前,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对《办法》进行了解读。
据市应急管理负责人介绍,《办法》为构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了相应的管控和治理措施。《办法》指出,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将风险管控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全面风险辨识,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和备案管理。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履行风险隐患监督管理职责,制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标准规范、开展风险隐患业务培训指导、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督促指导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依法查处违反《办法》规定行为。
安全风险实行红橙黄蓝四级管理
为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办法》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确定了评估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使用红、橙、黄、蓝四色标注。其中,危险因素多,管控难度大,发生事故将造成特大经济损失或者特大伤亡事故的应评估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对重大风险应当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并建立包含风险部位、责任部门、责任人、风险评估情况的档案,档案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更新完善。
高危行业企业进行风险辨识评估
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风险辨识和评估的周期不同。《办法》要求,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废弃处置以及使用危险物品的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估,存在重大风险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于下一年重新对重大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
实行安全风险告知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
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
报告方式等内容。
对存在风险的工作场所、岗位和有关设备设施,应当设置明
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
挂牌督办按照属地、分类和分级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制定治理方案,治理完毕后,应当对治理效果组织验收。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识,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应当加强管控。
违反《办法》最高可罚20万元
《办法》明确,对未按照规定建立实施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治理制度的生产经营单位,责令逾期未改正的,最高可罚20万元,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最高可罚5万元,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企业高管们法律风险
企业高管需面对的刑事法律风险
文/朱勇律师
一、企业高管刑事法律风险现状
随着《2012中国企业家犯罪媒体案例分析报告》发布,企业管理层犯罪成为社会、司法界热议的话题。盘点近几年来的中国企业家刑事犯罪案例,仅2011、2012两年间,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受理的企业经理职务以上管理人员犯罪案件,约占全部职务、经济类犯罪总数的5%。
从国企老总到民企创始人,或贪污受贿、或行贿、或渎职、或合同诈骗、或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或逃税,一时间官员高管落马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曾经国美的黄光裕,如当下广药集团与香港鸿道集团“加多宝”与“王老吉”之争等。从一个个体行为发展成一个刑事或民事案件,经媒体和社会关注,成为一个社会事件。这些案例,均发端于企业高管的违法违规行为。因此,高管的刑事法律风险需加倍警惕。
即便如此,目前的企业界仍未对高管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给予足够重视,仍就明目张胆、肆无忌惮,且呈燎原之势。我们不禁要问,企业高管作为社会精英群体是不懂法还是对法律缺乏敬畏呢?
在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万科集团首席律师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目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着法律不如法规、法规不如规章、规章不如政府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领导批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企业家们拿出大量精力攻领导、弃法律就不足为奇。尤其目前选择性执法泛滥,法律失去了规则的刚性而变成一种弹性工具,违法者获利,守法者吃亏,谁还愿遵守法律?虽如此但法治在进步,大量案例告诉人们,领导是靠不住的,关系是靠不住的,唯一能
让企业家稳健前行的是——法律,这才是企业家内心应当坚守的正能量。
二、公司高管的法律界定。
根据《公司法》第217条规定: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三、从企业高管刑事犯罪的罪名分布来看,常见犯罪类型。
1、贪污侵占挪用类犯罪;
2、行受贿类犯罪;
3、非法经营类犯罪;
4、诈骗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其他犯罪类型。
其中以贪污侵占挪用类犯罪和其他类型犯罪占比重最大,高达统计案例的71%(摘自: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企业高管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四、企业高管刑事案件的发案特点。
1、“权利”成为发案的核心要素,表现为“用权”和“买权”。企业中经理以上管理层人员,掌控了一定的管理实权,包括企业事务的决定权、人事权、财权等等。如果,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管机制,相关人员就很容易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牟利。这也是为什么贪污、侵占、挪用犯罪,高发的原因所在。而在部分国有垄断行业中,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国家掌握了大量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很多周边行业和下游企业,为了从国有企业中获得利益,自然有求于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于是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开展类似权力寻租的活动,出现了不少国企管理层人员受贿的案件。
2、企业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竞争激烈迫其铤而走险是犯罪的重要诱
因。近几年来,国内多地出新“崩盘”的现象,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如温州、广东、福建等地。一时间成为圈内聚会大家常常提及的话题,其中是有一些骗子公司进行的犯罪运作,但也确实有中小企业主是为了融资而有意为之。为了融资,还有一些企业高管通过诈骗、虚假交易等手段,制造虚假业绩和财务报表,欺骗风投、担保公司和银行,究其原因都是为了企业融资。
3,企业整体发展布局不平衡,集中在特定行业,直接导致资源的严重短缺,势必会迫使企业铤而走险排除异己。现在有些企业家,特别是一些中小私营企业,缺乏必要的守法意识。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合法性问题,而是所谓的“潜规则”。
五、企业家及公司高管对刑事法律风险的认识误区。
高管刑事责任风险的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人身权、财产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也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许多企业高管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自以为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甚至还有自己的“保护伞”,因此他们往往把法律当“儿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许还存在着“没有花钱摆不平的事”的意识。还有一部分靠自己“闯出来”的企业高管,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为所欲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心存侥幸。当然,也有一些企业高管,他们确实不懂法,无法预见或者判断当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结果走上了犯罪道路。重视关系,轻视法律,这是非常危险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注重法律知识储备,加强与律师等专业人士的沟通,从而有效管理风险。
六、法律顾问是企业家和高管避免刑事法律风险的最后屏障
2004年国资委就发文加强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去年国资委又发文要求“央企副总任法律总顾问”。从政府管理层面上讲,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提升公司
法务工作的权重对于公司管理的重要性。现实中的多数公司的法律顾问还是“松散型”:有官司你打,事后救火;而国外公司法律顾问则是“紧密型”:“有事找我律师”,因为律师知道老板和公司所有的事情。会用法律顾问,才是一个精明的经营者,因为法律顾问,表面上是你的反对者,实际上是管理者和公司避免法律纠纷包括刑事纠纷的最后屏障。对企业家和公司高管来说,法律服务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