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时间:2019-05-13 16: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第一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驻村蹲点的调查与思考

《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11 版)

调查人:张宝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我们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每当工作遇到困惑的时候,到基层走走看看,便会眼前一亮,群众早就开始探索和创造了。我们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营养,集中人民的智慧力量去建设美好乡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发展、农村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持之以恒,切实做到一张蓝图不改变、咬定目标不放松、强力推进不懈怠,不断开创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作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目的就是着眼更高目标,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2013年10月12日至14日,我来到宿州市萧县白土镇费村驻村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群众问计问需问民生,对美好乡村建设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思考。

现状:今日乡村换新颜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一年多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谋划,精心实施,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共规划建设586个重点示范村,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的美好乡村基本建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近万个自然村开展了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初步改观;以兴业富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农村路宽了、水清了、村庄漂亮了、产业提升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

这次我驻村蹲点的费村就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费村地处皖北山区,下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880人,总面积近26平方公里。“荒山秃岭和尚头,倒流河水到处流,沿岸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涝不保收”,曾是费村真实而无奈的写照。10月12日下午,我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一湾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一幢幢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村庄规划井然有序,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住的农户家是个两层小楼,男主人郭春雷在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矿上班,妻子在村蔬菜基地管理大棚蔬菜,一双儿女在中学读书。郭春雷给我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工资5万元、妻子工资19000元,另外还有农业收入2300元、各种惠农补贴388元,总收入7万多元,生活水平比过去大大提高。

在驻村的3天里,我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农户,召开了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面对面了解村情民意。大家向我介绍,村里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农民最期盼的地方做起,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全村80%的人家住上楼房,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实现户户通。特别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抓手,聘请专人清扫收运垃圾,投资兴建雨污分流管道,对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彻底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村里以“五好文明家庭”“六好媳妇”等评选表彰为抓手,引导村民参与文明创建,营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风尚。我走访了“六好媳妇”孙秀云家和“五好文明家庭”陈世昌家,看到了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喜人图景。乡亲们都称赞,美好乡村建设带来了往常想都不敢想的巨大变化,确实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期盼:携手共建好家园

在和费村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目睹农村的发展变化,倾听基层的愿望心声,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乡亲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切期盼,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只有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群众的期盼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⒈期盼完善基础设施

穿村而过的倒流河是费村的母亲河,也是当地唯一一条河流。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966年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水闸。这座费村大闸使用至今,当年刻下的“共产党万岁”标语清晰可见,但其水利功能早已退化,闸上大桥也成了危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说,村民一直想重修大闸,但力不从心,申报水利项目好多次,也都没有成功。与费村一样,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山区、库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服务功能严重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保障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民居住分散,新建基础设施存在线长、面广、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2011年秋天,我到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农村蹲点调研,当时有不少村民向我反映使用小水电的苦恼:“一到高峰时段,电力就不足,空调、冰箱只能当摆设,看春晚也只能看个缩小版,屏幕只显示一半……”经过了解,我发现,全省不少山区都存在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的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6个山区县、36个乡镇、60万人口的小水电自供电网问题,乡亲们再也不用为用电闹心。2012年5月,我到同是大别山区的岳西县访贫问苦,马石村的管山村民组坐落在大山深处,90多户群众只有一条砂石路与外界相连,陡峭难行。乡亲们说,山里资源丰富,但苦于交通不便,商贩不愿上山收购,只能靠背扛肩挑运到山下卖,还有个小伙子在城里谈了对象,姑娘来了一看山路如此艰难,扭头就回去了。在大山深处,一条路对农民群众真是重要。后来通过协调,在多方努力下,修好了一条长8.5公里的水泥路。目前,全省已兴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的热潮,从中可以看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⒉期盼拓宽致富门路

费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告诉我,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近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00元,务工收入7000多元。村民致富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部分农民在家种植大棚蔬菜,另一条是多数农民外出打工经商。10月13日下午,我来到村民张德侠管理的集体蔬菜大棚,与乡亲们共同栽培黄瓜秧苗。有村民告诉我:“一亩园(产值)能顶十亩田。”这种嫁接的水果黄瓜生长期为10个月,亩产可达3万多斤,市场价能卖5、6万元,效益非常可观。目前费村集体流转40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村集体年收入近200万元。在此基础上,村里筑巢引凤,引入一家企业投资兴建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前景不错。但是,当地大棚蔬菜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农民奔小康还有不小差距,乡亲们非常渴望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进一步拓宽致富途径,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⒊期盼扶持全民创业

费村村民孙善胜是农村的能工巧匠,他带着40多人的建筑队活跃在十里八乡。如火如荼的美好乡村建设给他们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揽的活更多了,钱也更好挣了,除非天寒地冻,一年都不停工。如今,他们的建筑队已经注册成立公司,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路子。在和孙善胜交流时,我希望他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全民创业中带领更多农村青年发家致富。农村像他这样的能人还有不少,有的发展势头不错,有的却面临一些困难。在村民座谈会上,就有一些群众表示,想创业但创业难,特别是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还未真正形成。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放飞梦想、干成事业,为美好乡村建设增添活力、增强后劲。

⒋期盼繁荣乡村文化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在费村蹲点期间,每天晚饭后都能看到,不少农村妇女在村里的广场上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乡亲们说,这两年,广场舞等活动在农村像城里一样流行,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从几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文化设施方面,很多农村只有集中兴建的农家书屋、农民活动室、篮球场等少数几种设施,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在文化活动方面,农民娱乐主要是看电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非常有限,扎根农村的文化活动更是非常稀缺。在文化队伍方面,缺乏本土文化人才,只能靠城里的文化下乡,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都造成农村文化生活总体比较贫乏,广大农民都希望能有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农村实际的文化生活。

路径:统筹打好组合拳

通过走访调研,我深切感受到,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是欢迎的,路子是对头的,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推进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好;一些地方领导精力和财力投入还不够到位,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村庄规划做得比较粗糙,乡村特色不明显;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长效建设机制还没有形成,等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结合蹲点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觉得当前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关键是打好组合拳,以推进美丽乡村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将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工作中,必须强化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要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着力引导人口集聚。

当前,农村人口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村落的集聚是大势所趋,中心村将是未来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我省城镇化率可能达到的最高值65%来计算,未来乡村常住人口大约有2300万人,以每个中心村平均1000人计算,全省总共需要建设15000个左右中心村。这样,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1500个左右中心村,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美好乡村建设就可以覆盖到全省所有乡村。在中心村建设模式上,现阶段应当主要以改建、扩建为主,并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进行规划建设,但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村庄合并,搞大拆大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塌陷区治理、行蓄洪区搬迁、扶贫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新建一批中心村。在中心村建设内容上,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我省有20多万个自然村,今后仍将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生活在一般自然村。因此,在着力培育建设中心村的同时,必须兼顾一般自然村的治理。由于一般自然村普遍规模较小、布局分散,而且空心化趋势明显,应以环境整治为主,不宜做较大规模投入,以免造成新的浪费。

第二,要把乡村环境整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生态家园。

优美的环境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直观体现。从调研情况来看,我省还有不少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有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其中,首要的就是解决农村垃圾污水问题,因为垃圾随意倾倒、污水随意排放,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会对群众健康造成很大损害。费村正是由于做到了垃圾污水集中统一处理,才使环境变得那么优美。所以,我们要把解决好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作为衡量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卫生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等不同类型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符合各地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污水处理模式,做到无害化处理。同时,找准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以沿河、沿路、沿景区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整乡整镇、跨区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并统筹结合采煤塌陷区治理、湿地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高乡村生态涵养功能,美化乡村田园景观。农村环境整治,短期见效容易,长期保持很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卫生管护力量薄弱。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应将农村环境卫生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筹措机制。其次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推动卫生保洁向农村延伸覆盖,支持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物业,积极探索用“花钱买服务”等市场办法,解决好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护问题。

第三,要把兴业富民作为根本目标,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的发展,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设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因此,建设美好乡村,必须把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和村庄整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内部挖潜和拓展外部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现在,“一村一品”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既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又提升了农业整体效益。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专业乡、专业村覆盖面,推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这方面的重点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向,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和合作组织,促进他们与农户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更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已占到全省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应当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为方向,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从全省情况看,“大包干”之后,各地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难以为村内公共事业提供必要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通过统一经营新增耕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物业等方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第四,要把管理创新作为重要保障,着力营造和谐环境。

文明和谐乡风美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更高目标。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庄撤并和新建步伐加快,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的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受到较大冲击,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总体上,应围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组织设臵,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给留守群体更多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要把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文化强省建设,有效发掘、保护和开发农村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近年来,农村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风气有所蔓延,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五,要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基本原则,着力发挥主体作用。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农民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把握正确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确保健康顺利推进。自部署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之初,我们就要求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真正让农民自己做主、让群众打心里感到美。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总体上情况不错,但也有些地方贪大求洋、不顾条件蛮干,出现了搞整齐划

一、裸墙穿衣、屋顶戴帽等问题,面子虽然好看却不实用,老百姓难以接受。对此,我们及时进行了纠正,要求绝不能代农民决策,坚决杜绝强迫征用农民土地、强迫农民上楼、强迫拆迁农民房屋等错误做法。并进一步强调,美好乡村建设指标只是指导性的,不是硬性要求,具体建设数量、建设周期由各地自行申报;考核的重点在群众满意度上,而不是重在催进度、搞评比。美好乡村建设本来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如果出力不讨好、群众不领情,那就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建设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实际差异,切实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努力打造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群众赞许的美好村庄。

第二篇: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时间:2012-11-19 08:48:31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日前,金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先后到油坊店、白塔畈、双河、果子园部分乡村,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出了当前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新农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扶贫、库区、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新农办工作力量薄弱,处于无场所、无经费、无项目的三无状况。

二是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普遍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县、乡都没有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我县是山区贫困县,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在集中建设安置点时,常常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建设进度。

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少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农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新农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办,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后扶、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三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四是各有关部门要以示范点为平台,统筹安排项目,围绕新农村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新农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级安排的财政对农业产业园奖补也应该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纳入奖补范围。

三是增强活力,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体制,以“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管理涉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实现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加强监督,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重视新农办建设,明确性质和职能,充实编制和人员力量,保障经费,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政府认真研究,组建县级规划设计工作机构和恢复乡镇规划建设所,配备、引进和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到位。继续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结对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引导农民发展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民俗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筹资筹劳、政府奖补、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新农村规划是实施“美好乡村”战略的首要问题。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指导,突出山区特色、保持田园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要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分期分步做好示范村庄、示范点的综合详规,科学确定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方案、投资规模,统筹兼顾示范点与村镇、产业发展与人文特色、公共事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严格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执行,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违建和滥建。

五是培育园区经济,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发展的持续动力。要组织专门班子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分类指导乡镇更好地建设示范园区。科学定位,顶层设计,划分好园区功能区,做到规划一个、建一个成一个。鼓励并支持各地建设好一批生态农业型、产品加工型、旅游带动型、科技示范型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对园区内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重点园区建设。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种养殖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营销业。要依托规划,出台政策,以奖代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进一步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名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现“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刘永刚)

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如何确保在基层得到快速回应和生动体现,作为县级党委政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十要十不”。

一、思想认识要高度统一,不存杂念

美好乡村建设是打造安徽省“经济强省、生态强省、文化强省”的基础工程和内在要求,是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县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珍惜新机遇,美好乡村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和发展机遇。要接受新挑战,美好乡村建设从组织力量、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方面都有了新标准,对选址布局、建筑风貌、环境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新要求,对于区县而言,是一次重要考验和最大挑战。

二、政策要求要准确把握,不迷方向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管理创新等五大工程16项具体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产业支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整治村容村貌、创新社会管理、树立文明乡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于省市确定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县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各类会议、各种形式层层组织学习,切实领会工作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同时,要加紧与省市的沟通对接,尤其是督促县级相关部门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编报项目,讨教方法、争取资金等。

三、工作启动要快马加鞭,不容等待

区县党委政府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推手,启动之初必须立足一个“快”,消除一个“等”。要加快组建工作机构,按照省市要求创造性组建同级组织机构,快速落实人员编制、机构规格、工作车辆、办公经费等;要抓紧研究实施方案,在集思广益、博取众长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完善的实施方案,确保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抓实工作部署,通过动员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将省市县三级的工作安排第一时间传达到最基层的干部,确保得到基层的理解和支持。

四、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落空

省市两级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有两个节点,一是到2016年全省40%以上、全市5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二是到2020年全省80%以上、全市9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作为区县党委政府,在总体目标设定上,必须与省市两级完全对应,就高不从低。但是在阶段目标特别是2013年第一批目标设定上,一定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既不要好高骛远,提不切实际完不成的目标,也不要不思进取、自我减压。一个宗旨,就是不提则已,提出了就一定克服万难确保实现。

五、基本情况要细致掌握,不能盲目

要摸清农民需求,通过走基层、访农户以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充分发动民智、凝聚民心,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要摸清村级资源资产,对山场、水田、茶园、土地、道路、水塘、河流以及闲置的教舍、景区、会堂等等资源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梳理,做到知根知底、孰优孰劣。要摸清村级组织情况,特别要掌握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情况,确保工作推进中村级组织能够带头响应支持。

六、工作标杆要自我抬高,不甘人后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高标杆、高品位、高效率。规划设计要符合实际,不搞强迫。注重与当地村风民俗的融合、与当地资源禀赋的嫁接、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对接,切忌脱离实际的盲目追求。谋篇布局要留足空间,不留遗憾。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争议的项目,都应暂时摆一摆,留点余地,以免盲目实施,造成后续难以整治提升。现实反映要引起重视,不少沟通。针对村委会办公楼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在改扩新建办公场所时一定要统筹兼顾金融服务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其他功能,使之成为村民的主要集聚地。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不随大流。按照“主导产业+辅助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进而实现兴业富民。

七、宣传氛围要加速营造,不能冷场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必须通过多渠道高密度的宣传造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要加强新闻宣传,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要通过开辟专栏、播放专题片、刊播评论言论等方式积极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动态;要突出重点宣传,要把村级发展规划、村级公共设施建设等老百姓最关注的事项作为重点加以特别宣传;要突出对重点对象的宣传,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大对村民代表、农村党员、合作社成员等人员的宣传,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八、工作推进要创新措施,不乏新招

要坚持以创新的方式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坚持问计于民。对于涉及面广的重点工作,要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忌一厢情愿,想当然地干。要结合“民情交流日”、“驻村夜访”以及访基层活动的开展,摸清群众需求,了解问题所在,真正让我们的工作切入点与群众的需求点相吻合。要坚持学习借鉴。区县之间、乡镇之间、村之间均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并注重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搞拿来主义。要坚持不懈探索。特别是在项目争取和资金整合上,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勤沟通、勤对接、勤汇报、勤联络,形成各部门齐头并进、各方式层出不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氛围。

九、协作配合要全力以赴,不可保留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已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区县按照省市要求,已经成立了领导组、美好办和若干个指导组,区县领导组与乡镇领导组之间、美好办与各指导组之间、指导组所包括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市级以上的部门与区县部门之间等,都要自觉服从并服务于统一部署,按照“各记其功”的原则,做到争取项目自觉发力、分配资金服从调度、监管项目各司其职,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正常有序推进。

十、工作机制要逐步完善,不缺保障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的工作机制来保障。要用足上级机制,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大多元投入力度、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等四大保障措施在区县得到真正落实。要重视经验做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方面创造的成功做法,要在新的工作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要不断完善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完善一套有利于工作科学推动的“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新提拔科级干部驻村挂职锻炼,工作督查等制度体系。

第三篇:乡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村组织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如何正确把握乡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立足冯雷实际,我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组织应该扮演好五

个角色。

一、做公共事业的守夜人

相对于城市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农村的公共事业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徘徊,基础设施欠帐很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乡村基层组织忙于“催粮催款、刮宫流产”的多取少予模式,乡村经济极为薄弱,没有实力和精力改善和发展公益事业。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政策,使得农村的公共事业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此形势下,乡村组织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大力加强农民行路、饮水、燃料等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变化,感觉到党和政府在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努力,2006年,我县通村油路的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行路难,使好多群众多年的愿望变成现实,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在群众眼里,新农村建设成为一项民心工程。

二、做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主导产业,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问题。农民群众普遍都有致富脱贫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存在致富无门,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千家万户组成的一个分散的群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常常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组织一是要在那些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领域发挥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农业规模的重要手段。2006年,我镇确立了“长抓果、短抓棚,一村一品”多种经营的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苹果、大棚、畜牧为主的多种经营三大产业,培育建成耀卓苹果科技示范园,“康家牌”无公害西红柿、红提葡萄等特色产品。以切实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科技、资金、流通等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去年我镇荒地村的红提葡萄喜获丰收,实行了集中统一出售,达到了产量高、流通畅、价格稳、收入多。

三、做科学技术的助推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把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带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乡村组织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首先要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其次,解决“不知道”和“不会”的问题。要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与推广,解决“不用”的问题。在苹果主导产业发展上,要紧紧依托西农苹果试验站和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大力搞好间伐等14项技术推广,提高苹果生产的效益。通过对我镇耀卓核心示范户的调查,2006年亩均增收达到1400元。再次,应该以项目引进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既要扶持苹果的冷藏、贮运企业,引进高科技加工企业。也要发展西红柿等大量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还要想方设法探索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提供特定农产品的途径,从而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农业的稳步发展。

四、做民主管理的火车头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能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是能否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尊重农民,才能激励农民,所以必须在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上下功夫。要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两委会”议事决策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要强化和推广“村财乡管”等已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化解在农村财务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方法,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强化“三位一体”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体系,集中统治、司法、人民调解的整合优势,使农村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中,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2006年我镇共受理群众调解21起,调解率100%,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给公安机关添案,不给县委、县政府添乱,镇司法调解中心及其所组建的基层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做乡风文明的倡导者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文明得

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就是在伴随物质进步的基础上,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陋习在一些地方又有抬头,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实践证明,一个先进村的发展,必然有良好的村风来促进和保障;一个后进村的转化,必须从转变村风开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广播室等教育阵地,向群众积极宣传道德基本准则和社会公德,使广大干部群众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搭建健康文化活动的平台,积极开展建立一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开设一个规范化的书屋,建设一个村民自乐班,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文体活动,发展一个文化大院,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六个一”工程,以活跃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要建立机制来实现群众移风易俗行为的自律。组织农村支部领导下的红白理事会,开展定期的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活动,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良好氛围。我镇耀卓村,每有老年人去世,村红白理事会出面组织遗体告别仪式,由村关工委、老年协会推选人员对儿女的孝行给予评价,对行孝者披红戴花,成为儿女辈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西文化村每年开展为老年人洗被褥活动,把年青人推到亮相台,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和警戒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组织要充当好以上角色,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积极转变职能,学会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来推进工作,学会用引导的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开展工作,要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培养技术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干部,使干部队伍逐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只有乡村基层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才能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长期不懈地深入持久推进。

第四篇:乡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村组织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如何正确把握乡村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立足冯雷实际,我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组织应该扮演好五个角色。

一、做公共事业的守夜人

相对于城市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农村的公共事业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徘徊,基础设施欠帐很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乡村基层组织忙于“催粮催款、刮宫流产”的多取少予模式,乡村经济极为薄弱,没有实力和精力改善和发展公益事业。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政策,使得农村的公共事业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此形势下,乡村组织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大力加强农民行路、饮水、燃料等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变化,感觉到党和政府在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努力,2006年,我县通村油路的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行路难,使好多群众多年的愿望变成现实,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在群众眼里,新农村建设成为一项民心工程。

二、做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主导产业,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问题。农民群众普遍都有致富脱贫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存在致富无门,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千家万户组成的一个分散的群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常常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组织一是要在那些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领域发挥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农业规模的重要手段。2006年,我镇确立了“长抓果、短抓棚,一村一品”多种经营的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苹果、大棚、畜牧为主的多种经营三大产业,培育建成耀卓苹果科技示范园,“康家牌”无公害西红柿、红提葡萄等特色产品。以切实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科技、资金、流通等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去年我镇荒地村的红提葡萄喜获丰收,实行了集中统一****,达到了产量高、流通畅、价格稳、收入多。

三、做科学技术的助推器

四、做民主管理的火车头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能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是能否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尊重农民,才能激励农民,所以必须在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上下功夫。要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两委会”议事决策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要强化和推广“村财乡管”等已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化解在农村财务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方法,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强化“三位一体”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体系,集中统治、司法、人民调解的整合优势,使农村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中,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2006年我镇共受理群众调解21起,调解率100%,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给公安机关添案,不给县委、县政府添乱,镇司法调解中心及其所组建的基层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做乡风文明的倡导者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一个后进村的转化,必须从转变村风开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广播室等教育阵地,向群众积极宣传道德基本准则和社会公德,使广大干部群众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搭建健康文化活动的平台,积极开展建立一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开设一个规范化的书屋,建设一个村民自乐班,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文体活动,发展一个文化大院,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六个一”工程,以活跃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要建立机制来实现群众移风易俗行为的自律。组织农村支部领导下的红白理事会,开展定期的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活动,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良好氛围。我镇耀卓村,每有老年人去世,村红白理事会出面组织遗体告别仪式,由村关工委、老年协会推选人员对儿女的孝行给予评价,对行孝者披红戴花,成为儿女辈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西文化村每年开展为老年人洗被褥活动,把年青人推到亮相台,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和警戒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组织要充当好以上角色,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积极转变职能,学会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来推进工作,学会用引导的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开展工作,要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培养技术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干部,使干部队伍逐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只有乡村基层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才能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长期不懈地深入持久推进。

第五篇:下真功夫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

下真功夫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 增强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全区“千万农民大培训”动员会上的讲话

自治区农业厅厅长 张明沛

(2006年3月28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推广去冬今春开展的“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的经验,发扬成绩,扩大成果,以更新的姿态,更高的要求,更快的行动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才我们对在“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希望同志们向他们学习,鼓足干劲,开拓创新,再创佳绩。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总结经验,增强做好千万大培训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农业厅在全区联合开展了“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主题实践活动。自去年11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动,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培训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开展主题实践活动82次,派出各种服务队、辅导团441个,专家下乡33839人次,参与活动的 党员达19330人;组织各种培训班、讲座、教育课等活动13278期,累计培训131.13万人次,其中党员64.22万人次,自治区直接派出的15个服务队培训人数13.51万人;印发学习、技术资料241万份,我厅本级直接组织编印发送大培训教材、农业技术口袋丛书13种52万册;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接待群众80.2万人次,解决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7.3万个,赠送良种、化肥等物化技术价值581万元。这是我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农民党员培训活动,总结这次活动,有五个方面最值得充分肯定和发扬。

一是认识到位抓得准。开展“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主题实践活动,是我区贯彻保持党员先进性,服务“三农”奔小康主题思想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在夺取“五大突破,八大亮点”成果的基础上再创辉煌的基础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思想高度统一,大家把“百万农民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作为参与和推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切入点来抓,作为农业系统去冬今春服务“三农”的大事要事和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在活动中始终坚持大培训与推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与推进优势产业开发相结合,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并根据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的迫切需要主抓了十项实用技术培训。抓住了推进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切入点,抓住了开发我区农业优势产业的突破点,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根本点。所以活动一开展就能引起领导的关注,农民的响应,社会的共鸣,这是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首要前提。

二是动作连贯声势大。这次活动的参与面、影响面和推动面 之大是少有的。自治区党委刘奇葆副书记、陈际瓦部长都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自治区先教办和组织部的领导始终高度关注并多次亲临参与,中央先教办、组织部多次听取汇报,多次进行调研和通报。有关媒体作了连续性、大篇幅的报道,影响很大,多方好评。这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分不开,与具体参与人员的扎实工作分不开,与媒体的大力宣传分不开。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共部署了“四大行动”,完成了三大动作。“四大”之一是实施“百队千人进万村”技术宣讲大行动,二是实施“万名农技人员返乡培训大行动”,三是实施“百万培训闹春耕” 助农增收大行动,四是部署开展“千万农民科技培训大行动”。特别是春节返乡培训活动,选题适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热情,事迹感人,佳话频传,社会反响很好。

三是方式多样效率高。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多种培训方式,强调了固定办班与巡回宣讲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现场咨询相结合、传授技术与提供实物相结合。在推进过程中,各地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在采取传统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八项新模式。一是以专家库为依托的“菜单式”培训,二是以区市县三级服务队为主体的巡回式培训,三是以河池等地的农技山歌为代表的娱乐式培训,四是以授课+资料+咨询为主要模式的“保姆式”培训,五是以“农家课堂”为代表的带动式培训,六是以攻克难题为目标的会诊式培训,七是以远程教育为主的网络式培训,八是以龙头企业+基地种植户的联动式培训。这几种创新模式既有理论归纳,又有成功实例,群众喜闻乐见,方便易学,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四是学用结合收效快。大培训活动开展期间正值冬种,农民 急需要技术服务。因此,有针对性的紧跟农时抓培训,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促进学习生产两不误的关键所在。自治区土肥站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蓬车宣传培训活动、植保部门开展的农区灭鼠技术和秋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培训活动,非常贴近实际,易学易用,深受欢迎。区推广总站、水果总站等单位在抓面上培训的同时,重点抓好项目点的培训工作,在培训马铃薯免耕、食用菌生产和柑桔病虫无害化防治的同时落实了20多个示范样板。全区种子系统则建起了70多个现场观摩点,示范面积5490亩。百色市右江区在扶持移民开发蔬菜基地的同时结合种植跟班培训,使农民很快掌握了操作技能,移民蔬菜基地也很快建成。通过学用结合的培训,农技人员既抓项目又抓培训,农民既学技术又搞开发,真正做到了两不误、双促进。

五是技物结合成效佳。在培训过程中,各地各单位在向农民党员赠送技术资料、科技报刊书籍、技术光盘的同时,向农民赠送了大批农用物资,帮助困难党员和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区直服务队向全区各地示范农户赠送优质稻种和玉米良种5万多公斤、发放竹筒毒饵站10万多个,还赠送了一批种苗、肥料、诱虫灯、防虫板等农用物资和光盘、电脑等培训或信息工具,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技物结合,使先进技术能学能用,立竿见影,收效明显。

通过百万农民党员大培训,带来了全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农”工作的新气象,显现出五个方面效果:

一是党员长知识,“先教”更有效。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多次会场爆满,多次连续赶场,多次依依不舍的感人场面,这充分说 明培训工作的必要和吸引力。二是支部作桥梁,农技好推广。农村党员通过学习提高,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现象层出不穷,农村党组织成为农技推广的新平台,农民党员成为农技推广的“二传手”,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农民见实效,生产劲更足。特别是马铃薯、食用菌等冬种农物现场培训,新品种、新农药、新农资的技物结合培训,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心动变成行动,种果、种桑、种薯、种菜的多了,种蘑菇、种药材、种花卉的也多了,抢购良种、良药、良肥的农民更多了,优势产业发展的希望更大了。四是农民转观念,新村有保障。通过培训,小富即安变成了富而思进,科技意识取代了传统意识,集体观念战胜了利己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所在。五是干群互交融,树立新形象。培训教育了农民,也锻炼了干部。培训活动让农技干部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事实说明,责任出先进,扎实出典型,艰苦造人才。我们刚才进行了表彰活动,目的就是要大家树雄心,强信念,鼓干劲,创佳绩。

二、深化认识,明确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的重大意义 “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计划,是我厅提出,并经自治区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同意和支持,已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决策。按照规划,每年培训农民200万人,其中冬春季培训100万人,常年培训100万人,连续五年,累计 5 培训达1000万人以上。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化认识,明确重大意义,增强工作动力。

(一)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延续、追踪、扩展“百万大培训”活动成效的重要举措。经过开展“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农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新技术的兴趣更浓厚,需求更强烈,工作积极性更高,我们必须把这一举措坚持下去。由于百万大培训活动是首次开展,时间不长,许多农民得到的知识是初步的,甚至是启蒙的,如果没有后续培训和配套技术跟上,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有可能出问题。通过百万大培训,一些农民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着手进行了许多新产业开发,我们必须扶上马,送一程,这样才能把培训成果巩固,才能满足农民需要,并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的许多农民党员和科技示范户已经有了开发新型优势产业的愿望和行动,但要尽快形成新的规模产业,必须要有众多的农民形成共识,才能一呼百应,形成大行动、大局面、大发展。所以,必须一鼓作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

(二)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构建农民党员长效培训机制,发挥骨干作用的有效途径。农民党员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中,发挥这种先进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员本身要掌握过硬的本领,这就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通过培训,现在广大农民党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接下来就要在推进生产发展中干出让群众信服的业绩来。我们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就是要为农民党员、入党积极份子和广大农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充电器”,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普通党员变成致富力强、带动力强的“双强党员”,农村党组织成为带领农村生产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战斗堡垒。

(三)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拓宽农技推广渠道,促进优势产业开发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形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了保障,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开发,都必须首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才能把政府决策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开展农民培训,就是动员农民、引导农民、组织农民的有效方式,是指导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每个农技工作者的应尽职责。离开了对农民的培训,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技推广。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们都应责无旁贷地抓好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

(四)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是强基固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党委要求突出抓好“五基”建设,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五基”建设是一个整体,强调了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民主政治相互统一,突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离不开素质的提高,开发优势产业,没有高素质的 农民不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高素质的农民也不行;推进循环经济,没有高素质的农民更不行。要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以及村容整洁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缺乏科技文化知识,农村的一些传统陋习就很难得到明显的改观,农村阵地就会被一些不健康的甚至邪恶的势力所占据,要实现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就更困难,要改变村容村貌也不容易。所以,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破解“三农”工作众多疑难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大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抓,扎扎实实地抓,切实抓出成效来。

三、统筹安排,扎实有效地推进“千万农民大培训”工作 抓好“千万农民大培训”,加快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重要工作,要真正抓好,关键在于建立有序的长效培训机制,我们必须努力在制度、体系、内容、队伍、样板、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周密筹划,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一要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开展农技推广、实施项目工程和建设样板基地,都要把培训作为重要内容。重要的农事季节,都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工作,特别是冬春突击培训要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活动固定下来。二要落实主管机构,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日常工作,长期抓。三要认真做好培训规划。要从培训内容、工作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规划,制定措施,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四要建立多渠道的培 训投入机制。我厅从今年起,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搞培训,各业务单位也要结合中心工作加大培训投入,希望各市县要争取各方支持,多渠道解决培训投入问题。五要建立督查考评机制,从任务分解、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方面列出评比条件,进行对照督查,综合考评,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

(二)整合资源,构筑多层培训网络。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骨干培训体系。把现有的各级党校、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涉农技工学校及科研院所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各施所长,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培训工作。二要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形成基层培训体系,大力推广支部+协会的培训模式。“十一五”期间在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协会建设的同时,要把会员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突出抓。三要大力推广“农家课堂”培训,形成农民互动培训体系。要把“农家课堂”作为今后开展农村党员、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行部门挂钩联动,全力搞好技术支持,跟踪服务,推动此项工作上新台阶。四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搞培训,构建创新社会培训体系。要通过党组织和农技部门联合介入的方式,利用企业的场地、设施和组织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熟练的农民工和党员骨干队伍。

(三)多种形式,编发系列培训教材。要以开发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十一五”期间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组织编印各种不同形式的可行的培训教材,包括口袋丛书、专项技术资料、宣传彩页、技术光盘等。区直单位统编教材由科教处 牵头负责,各业务处室和站所具体编印,总的要求是内容重点要突出,技术体系要完整,区市教材要对口,文字表达要简明,标准质量要高要好,同时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简便易行。要大力推广“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培训卡、一张教学光盘和一个好典型”的“五个一”培训模式,把现代科技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富有成效。

(四)认真推选,培育培训骨干队伍。一是认真筛选技术功底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富有农村培训经验的技术骨干,组建区、市、县三级专家库,范围涵盖农业生产各个行业,让农民根据需要“点菜单”接受培训。二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协调,选派农技干部到各种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负责技术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潜能。三是探索鼓励基层农技干部带薪返乡搞培训抓开发的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开发项目和培训任务双重目标,在搞好自身实体建设的同时带动党员和群众共同开发。四是动员农业院校的学生到基地到农村实习搞培训,帮助他们在基层寻找就业门路,开辟农村新天地。五是利用农村能人骨干现身说法搞培训,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实例培训带动农民,促进技术传递,扩大培训效果。

(五)学用结合,打造各种示范现场。大力提倡现场示范,对连片开发的项目在启动之初应进行全员培训,现场示范,引导实施。建成的样板要及时在周边辐射区选择一些党员骨干和科技户进行参观培训,并进行追踪辅导,抓出示范典型,加快以点带面。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培训工作,利用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的直观优势、设施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进行田间培训。各示范场站在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训带动作为重要的功能进行定位,安排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以充分发挥示范场站的带动作用,把它办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田间学校”。

(六)宣传联动,营造广泛参与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扩大宣传面。要开辟培训专栏或专用频道,编排适当的内容和节目形式进行宣传,开展远程培训,扩大培训渠道和覆盖范围。要重点搞好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对培训中出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充分肯定并及时宣传,弘扬正气,发扬光大。要培养树立一批各方重视培育的典型,专家努力参与的典型,党员有效带动的典型,大培训促进大开发大发展的典型,以扩大影响,壮大声势,争取多方关心支持,广泛参与,推动全局工作。

同志们,抓农民大培训是一件得党心顺民意的大好事。我们要利用“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工作圆满成功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更加深入扎实地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工作,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下载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好乡村”解说词

    “美好乡村”专题片解说词 最美绩溪 ——绩溪县美好乡村建设掠影 01、[画面]徽山,徽水,名城绩溪代表性景观; [解说]这是一幅画卷,画出百里花园的水墨村庄;这是一首诗篇,吟醉文化名......

    美好乡村解说词

    钟鸣镇美好乡村泉栏村解说词 “秋月扬明恽 ,冬岭秀寒松”,值此松柏傲寒之际,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参观我们美丽的山水田园村庄——泉栏。泉栏村历史悠久,中心村舒家店更是在明......

    美好乡村汇报

    宁老庄镇荣华中心村基本情况 一、建设规划。新建中心村规划占地120亩,总户数420户,总人口1456人。在原有小康村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上,结合区2012年第三批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

    美好乡村征文

    乡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可是有些清洁卫生还是做得不到位。要让我们乡村更加干净美丽,我有自己的小想法。 我希望上级能派一个环保模范来村里给大家做示范教育,让村里的人受到......

    美好乡村建设

    深化认识主动作为,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感想 建设美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

    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论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

    社会服务不怕苦,造福农民心里甜

    社会服务不怕苦,造福农民心里甜 **工程系一贯坚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以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为目标,以求实、科学的思想教育为保障,积极致力......

    农民土发明造福乡邻典型事迹材料

    在**县,一个叫**的木匠,为了“躲懒”,自己琢磨、鼓捣出一种可以在手扶拖拉机牵引下播种玉米并自动铺膜的小机器。清明过后,**区的县份相继进入玉米播种期,这种1米来高、造型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