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 市信息中心 位:
生成时间: 201111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索
引 TZ001-0305-2011-0033 号:
文 号: 台政办发〔2011〕141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农贸市场作为城乡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之一,是集民生性、公益性和市场性于一体的民生工程。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部署,按照全省农贸市场三年基本达到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和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结合台州市农贸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一)正确把握农贸市场的社会定位。农贸市场是保障供给、平抑物价和建设优质放心“菜篮子”的民生工程,也是展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和文明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在农产品供应中的支柱性地位,在服务民生中的先导性地位和在构建文明生态城市形象中的示范性地位,把农贸市场的提升发展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逐步实现农贸市场由盈利性商业业态向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基础设施转变。
(二)充分认识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的提升发展,是有效保障“菜篮子”供应、平抑农产品价格和维护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是切实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和切入口。“十一五”以来,我市农贸市场取得了显著发展,涌现出一批硬件优良、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新型农贸市场,对推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贸市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缺乏常态化管理,“脏、乱、差、湿”现象仍存在等。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放心、平价的购物环境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为目标,以“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的体制改革、硬件升级、业态和管理方式创新。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深入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全面建立农贸市场信息公示系统,交易追溯系统和联网监测系统,努力提高农贸市场登记率、达标率和诚信率。实现农贸市场价格公示化、监管信息化、经营诚信化和创建标准化。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试点示范阶段(2011年)。各县(市、区)确定1—2 家城区农贸市场作为试点。建立主要农产品价格采集点,蔬菜摊位在现有基础上按不低于数量 510%的比例设立直供点;100%建立食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点,做到索证索票的全覆盖;100%完成经营户信用分类评价;建立全市农贸市场电子监管服务平台;全市培育10家“文明示范”农贸市场。
第二阶段:深入推进阶段(2012 年)。各县(市、区)其他农贸市场以及省级“中心镇”农贸市场按照第一阶段要求全面推进;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电子监管服务平台,重点市场重点经营户以及相关部门得到基本应用;全市新培育20家文明示范农贸市场。
第三阶段:全面完成阶段(2013 年)。回顾分析前期提升农贸市场经验与不足,完善提升的重点内容、环节和方法,强力推进全市各乡镇及农村农贸市场全部实现上述目标,农贸市场电子监管服务平台运用正常化;全市重点建设和改造20家环境整洁、自产自销区设置合理、服务配套完善、日常管理到位的农村“文明示范”农贸市场。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布局。市、县两级要专门编制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集中配送仓储中心、区域性农贸批发市场和社区零售农贸市场,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详规。农产品集中配送仓储中心要在保供应的过程中发挥“蓄水池”作用;农贸批发市场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搬迁、规范、优化”的方式,在改善城市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促进食品安全可追溯“纽带”发挥积极的作用;城市农贸市场要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为根本,完善新建改建居民生活区的农贸市场配套,要根据市场周边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调整布局,实现农贸市场社区化。杜绝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二)加快体制改革。要逐步建立与农贸市场公益性地位相适应的投资、经营和管理体制。对城市中心以及大型居住社区等关键性网点的农贸市场,政府应该全资投入或以成本价控制产权,使农贸市场在国有资本的调控下体现公益属性,还利于民。农贸市场的日常运营要委托给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等有经营管理市场资质的企业经营。要通过制定绩效管理目标、强化绩效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市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三)强化市场举办者责任。市场举办者是市场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在市场提升发展中切实承担起“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的社会责任。对国有控股的农贸市场,要逐步降低和减免摊位费(降低比例不低于 20%),并在与经营户签定租赁合同中明确提出平价条款;农贸市场规划用地不得改变用途;市场举办者不再举办市场时,只能按股权或整体转让,不得将市场摊位和营业房分割转让;要预留市场维修发展资金和市场物业管理基金,以保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引入新型业态。积极引入农贸市场与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直销对接、连锁配送、设立直供直销点等新型业态,完善“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机制。鼓励主产区农产品经营大户、产地大户、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入场设立专柜,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品牌农产品。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发展连锁经营,面向消费需求大的社区设立平价供应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和经营户为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采购大户提供送货服务,并逐步开发净菜加工、代理采购等业务。引导市场根据辖区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商品品种和区域配置调整,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五)建立价格监测体系。在大型的中心农贸市场中要建立主要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和价格水平,实行价格公示。要逐步建立价格预警和应急机制,通过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等方式做好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的各项准备。严厉打击恶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不良经营行为,切实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
(六)维护食品质量安全。全面建立农贸市场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行食品准入和快速定性检测制度。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网络,建立进货台账,开展索证索票,完善上市商品可追溯机制,实现全索证、全备案。农产品集中配送仓储中心、批发市场和五十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必须全部设立检测点。要逐步拓展检测项目,对检测发现不合格的商品,市场举办者要及时销毁,对屡次发现销售不合格商品的经营户要清除退市。
(七)打造市场商业文明。广泛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它是市场提升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要把“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和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建全面提升农贸市场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工商部门要建立“文明示范”农贸市场认定标准和动态考核机制,保质保量推进“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体系建设,树立一批服务态度好,守法意识高的信用示范经营户,构建起以品牌市场、品牌商户、品牌商品为核心的农贸市场商业文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市政府将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办、工商、农业、商务、建设规划、财政地税、城管执法、国土、发改委、质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贸市场布局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并对规划落实、改造建设和规范经营等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贸市场工作的领导,要明确地方政府一把手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好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将辖区内农贸市场提升发展规划逐级上报“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将把农贸市场改造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加大财政等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将安排农贸市场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市场硬件设施提升改造、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和“文明示范”市场创建奖励等方面。补助资金由“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使用。各级政府也要相应给予配套资金,并出台与考核相挂钩的财政补助办法。同时市级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按照社会公益基础设施的标准,落实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相关扶持政策,努力降低农贸市场经营成本。要切实降低和减免农贸市场经营户的营业税额。
(三)鼓励农产品交易实现“农超对接”。为加强农业生产的引导,切实推进农民生产经营现代经营方式,鼓励经营订单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业有效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市政府对通过订单落实农业生产计划,并按照订单进行交易的,可以按照种养殖业的面积或成交量给予奖励,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农产品食品安全自律规范。全面提高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积极鼓励市场举办方的自律规范行为,政府对农贸市场常态化定性检测工作按 1.5 元/批次标准实行量化补贴。
(五)支持市场协会加强行业规范。为提高全市农贸市场管理水平的提升,市场协会要对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机构的经营资质和市场经营户规范管理,提高商品市场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各项政策举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贸市场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把市场提升发展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73号-11.10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1‟7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发挥农贸市场在保障农副产品供应、维护食品安全和平抑农副产品价格中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全省农贸市场落实“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要求,实施“标准化、信息化”改造(以下简称“两保一稳两化”改造),促进全省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近年来,我省农贸市场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通过三年(2005—2007年)城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三年(2008—2010年)农村小菜场规范整治,农贸市场的设施、环境和服务逐步改善。但是,我省农贸市场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部分农贸市场仍存在规划布局滞后、管理手段粗放、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对此,全省各级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对于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在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新形势下,做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全力推进。
二、明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目标任务。推进全省农贸市场
改造提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农贸市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以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行“两保一稳两化”改造,全面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2011年各县(市、区)要完成1家以上中心农贸市场的“两保一稳两化”改造试点;2012年各县(市、区)要完成城区和中心镇农贸市场的改造任务;2013年基本完成全省农贸市场改造任务。
三、合理规划农贸市场网点布局。市、县(市、区)政府要科学编制农贸市场布局专项规划,并与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相衔接,经综合协调后纳入城乡规划体系。以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为基本要求,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合理设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区域网点布局,建设批发集散与分销零售良性互动的农副产品供应保障体系,避免无序、重复建设。城镇小区配套的农贸市场,要严格按照城镇规划的要求配足用好摊位面积,严禁挪作他用。
四、着力推进农贸市场的软硬件升级和业态创新。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切实抓好农贸市场的软硬件改造升级和业态创新。一要加快推进硬件改造升级。以“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为基本要求,在遵循国家有关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标准,对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优化整体功能布局,合理划行归市,体现人性化设计要求,推行农贸市场在用衡
器的“四统一”(统一配备、统一管理、统一检定、统一轮换),进一步改善农贸市场购物环境。二要加快推进软件改造升级。以“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为基本要求,普遍建立农贸市场信息公告系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及时公布农副产品供应、价格、检测结果等公共服务信息;普遍建立交易追溯系统,对上市农副产品实行全程追溯管理,逐步实现农副产品的全索证、全备案;普遍建立联网监测系统,对农贸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供应、价格和食品安全进行监测并实现监测信息的区域联网共享。三要积极鼓励业态创新。支持农贸市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直供直销、连锁配送、“订单提货式”、“菜单配菜式”、净菜销售等模式,实现服务的优质化、个性化和便捷化。
五、创新农贸市场投资运营体制。逐步探索建立与农贸市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投资运营体制。农贸市场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确定,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国有、集体资本参与投资经营,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六、建立健全农贸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对未进行工商登记的农贸市场(经营点),应指导、帮助其整改完善,符合必备条件,通过工商登记,统一纳入监管,形成政府部门监督、市场举办者管理、经营户自律的机制。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对农贸市场经营者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督促
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购销台账、质量承诺等制度;强制落实快速定性检测制度,完善快速定性检测体系,全面建立农贸市场检测室,增添检测设备,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检测频率,公开检测结果,并将检测情况录入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实时监管;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市场经营户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市场投资者、监管者要承担相关责任,对检测不合格的农副产品要及时销毁,对屡次发现销售质量不合格农副产品的经营户要清退出场。二要建立健全市场供求监测预警机制和价格监管制度。大型农贸市场要逐步建立主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和公布农副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逐步建立农副产品供需调节和价格预警应急机制,必要时可通过组织抛售储备、实施价格临时干预等形式,平抑重要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严厉打击恶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违法经营行为,保持农副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三要建立健全信用评价监管制度。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计量诚信和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公示信用分类结果,实施信用激励与惩戒,打造以诚信守法为核心的商业文明。
七、完善配套政策。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积极筹措落实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贸市场配套设施改造、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添置、市场监管人员配置、在用衡器“四统一”、摊位费减免、业态创新和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奖励等。各级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土地供给、降低营业税费、用水用电
优惠等扶持政策,以更好地体现农贸市场的公益属性。
八、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成立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要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工商、商务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合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各地要建立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信息专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一一年七月六日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报告
关于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0年8月20日,县人大钱庆法主任专程到县工商局调研,就下一步关于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作了专题指示,按照主任的指示精神,现就加快我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是一项事关食品安全、事关城市品位的民心工程。近年来,省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指导和扶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截止2009年底,Ⅹ已按照市政府的计划安排完成了Ⅹ市城区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任务,Ⅹ等地也正逐步开展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
我县农贸市场数量较多,但大部分存在市场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和“脏乱差”现象,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有些市场因为结构老化等原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我县有证农贸市场19个,其中规模较大的仅Ⅹ综合市场,但相比之下档次不高,市场档次低下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县经贸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我局作为市场主管单位,近年来虽然在硬件设施、管理秩序、食品安全等方面对改造提升工作进行了指导和规范,并积极帮助业主申报星级市场和消费者满意市场。但由于不具备政府优惠政策落实和财政补贴的支配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局对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扶持力度,同时也挫伤了市场举办者投入市场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我县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总体进程。
鉴于上述情况,为加快推进我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切实将我县市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环境优美、购物方便、卫生安全、群众满意的购物场所,使农贸市场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平相适应,逐步形成现代流通市场体系,我局建议县人民政府抓紧出台《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意见》,并参照《Ⅹ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Ⅹ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在成立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商局,明确由工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牵头部门,经贸、财政、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审计、房管、卫生、城管、消防及有关乡镇政府根据各自职责要求,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恳请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我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
特此报告
第四篇: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农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崔宗河 2011年08月30日
围绕发展目标 突出重点领域
新时期,河南分行要坚持发展的统筹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紧紧围绕业务结构合理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收入结构多元化、盈利能力持续化的“四化”目标,着重抓好以下领域的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业务价值创造力。在存量结构调整上,加强存量贷款收回管理,力争用两年时间把“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压降到合理比例以内;落实银监会相关要求,确保年底完成存量中长期贷款的贷款合同修订及还款方式整改工作任务,逐步将中长期贷款占比压缩到合理比例以内;确保全行压缩类、退出类客户压降比例不低于20%,逐步把A+级以下低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占比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增量结构优化上,增量计划及存量收回计划优先满足信用等级高、综合回报率高的优质法人客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积极支持优质小企业客户、高端个贷客户及优质“三农”客户发展。确保小企业贷款投放达到监管部门的“两个不低于”要求,力争个人贷款增量占比保持在40%以上,确保农户贷款增幅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综合运用贷款、承兑、信用证、保函、银赁通等多种金融产品,调整贷款业务品种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综合收益水平。
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增强对高端客户竞争力。以培育构建三级核心法人客户群和高端个人客户群为重点,按照 “抓大促小、扶优限劣”的方针,强化客户综合营销。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强化城乡联动,巩固扩大在系统性行业客户营销上的比较优势,力争对纵跨城乡的“龙型”集团客户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从省市县三级产业集聚区和城乡结合部优选和扶持一批竞争力领先的优质中小企业群,力争对优质中小企业服务覆盖率达到20%以上;抓住扩大内需和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所衍生出来的个人金融服务需求,在城乡两大市场抢抓高端个人客户。力争高价值法人客户和个人贵宾客户占比年均增长6%以上。努力构建以优良大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为两头、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为连接的“哑铃型”客户结构,实现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协同发展、大中小客户合理搭配。
调整优化收入结构,增强可持续盈利能力。一方面,大力提高主体业务创利水平。坚持以效益和质量为导向,加快由“组织存款”向“经营存款”转变。在扩大负债业务总量、调整优化负债结构的同时,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压缩低息、无息资金占用,增加系统内上存,主动做好转贴现、买入返售业务,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提高系统内和金融同业往来收益。另一方面,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调整收入结构、优化盈利模式的战略重点。实施中间业务高目标拉动战略,坚持巩固强项、突破弱项“两手抓”,完善落实“跟单计价”等资源配置机制,增强中间业务发展内生动力,确保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5%,财务贡献度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
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立足城乡二元化经济格局和河南是农业大省的实际,强化城乡一体化经营。一方面,抢抓机遇,深入推进实施县域“蓝海”战略,扎实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坚持“量力、集中、有效”的六字方针,做精做优“三农”零售业务,做大做强县域对公业务,提高“三农”县域业务集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城市业务在商业运作、价值提升中的先导地位,大力实施重点城市行优先发展战略和城市业务辐射带动战略,构建完善城市业务市场营销、业务运作、资源配置、风险管控机制,力争在未来2-3年内,城市行负债业务、优质资产、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保持在28%、20%、35%以上。
完善营销模式 提升价值创造
大力实施“客户分类、产品分包、服务分层”的“三分”营销模式。把“三分”营销模式作为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业务和客户价值的重要抓手。
分层次搭建营销平台。按照“基础网点、精品网点、理财中心、财富中心”四个层次实行网点分类管理。加快网点标准化建设和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渠道建设,提高网点运营效率,力争渠道分流率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今年要新建设有理财工作室的精品网点150家、金钥匙理财中心18家,使理财工作室、金钥匙理财中心分别达到469家、51家。提升省分行财富管理中心经营品质,尽快向私人银行部转变。完善各二级分行大客户中心、小企业服务中心、个贷中心的专业化、集约化营销模式,搭建覆盖零售、对公业务的中高端客户综合营销服务平台。
推行营销队伍等级管理。着重加强产品经理、内训师、理财师等高端客户服务专属队伍建设,今年力争使拥有CFP、AFP资质的理财师数量超过400名。以客户经理(包括法人和个人客户经理)的价值创造为标准,核定不同等级、并对应不同的绩效工资配置系数,实施客户经理等级动态管理。使不同等级的客户经理对等营销维护不同层次的客户。建立法人客户经理组、金融产品营销小组等直销队伍,推行营销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对公、零售业务综合营销体系。
完善客户差异化服务体系。梳理现有各类金融产品,分别组合成涵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产品的综合“产品包”。细化客户分层管理,构建覆盖各个业务条线和各级经营机构的差异化服务模式。推行高端对公客户营销维护“四专”(专人维护、专项费用、专户监测、专门考核)管理模式;推行个人贵宾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贵宾客户流失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完善贵宾客户增值服务体系。固化前台部门联合作业模式,狠抓资产负债中间业务联动营销,强化各类产品交叉营销,深化客户差异化综合营销。实现金融产品、营销服务与不同客户的对等衔接和良性互动,拉长客户链、产品链和价值链。
加强资本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把降低经济资本消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指标,突出强调经济资本回报率对业务增长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标准的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配置机制。围绕经济资本限额管理,坚持“刚性约束、效益优先、深化应用”的原则,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坚持“战略导向、资本约束、价值创造”的原则,强化信贷规模资源的正向有效配置,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与贷款规模配置的双约束联动机制。合理安排资本的业务配比、机构配比、区域配比,推动信贷资源向综合回报高的品种、使用效益高的机构、风控水平高的地区倾斜,促进各行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由“要资本”向“挣资本”转变。
完善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贷款定价机制。建立“审贷必审价,审价必审资本回报”的贷款定价审议审批制度,把经济资本占用及回报水平作为客户准入的重要标准,办理每笔贷款都要做到“先算账(定价)、再贷款、后评价”。全面实施“账户目标回报”定价模式,在统一法人客户贷款定价成本收益计量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客户信用等级、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等要素,制定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回报标准。推行同时满足利率浮动幅度与经济资本回报要求的双约束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价值回报。
完善经济资本考核评价和日常监测机制。明确经济资本评价指标和规则,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各行经济资本占用,加大对实体贷款经济资本占用水平、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水平的考核力度。按月监测各行经济资本执行情况,按季对各行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配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绩效管理和其他资源配置。强化对基层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经济资本管理辅导,引导各行自觉控制风险总量、调整资产结构,从事后被动调整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
处理四个关系 夯实管理基础
处理好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河南分行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总量增长,又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规模、速度、风险、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盈利。
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经营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做到 “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就是在优化增量上下功夫,积极营销新兴产业、高端市场和优质客户,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所谓“有所不为”,就是要在调整存量上做文章,下决心退出高风险业务领域,淘汰高成本和“散、小、差”客户,从根本上解决增产不增收、增量不增效的问题,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腾出空间。
处理好资源配置重点倾斜与兼顾一般的关系。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推动信贷、财务、薪酬资源向价值创造高的单位和部门倾斜、向战略性业务和产品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同时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兼顾一般和落后区域的现实情况,保证员工收入“底线”,营造和谐氛围。
处理好调结构、促发展与防控风险的关系。始终坚持“内控优先”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开展“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为载体,筑牢基础、苦练内功,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推行“大内控”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坚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步伐,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
关于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步伐,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建议
乐清代表:郑小琴
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流通渠道和场所,与当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农贸市场更是一个地区城市文明状况的缩影,是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体现,直接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农贸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我市经济发展和百姓需求已极不适应,改善农贸市场的购物条件、提高市场档次已迫在眉睫。现结合农贸市场的现状及成因,就如何加快改造农贸市场以提升我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建设宜居城市提几点看法。
一、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
就我市当前农贸市场的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多但规模小。温州共有登记在册的农贸市场230个,除新建的浙南农贸市场等几个上规模上档次市场外,绝大部分属于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下的低档次、小规模市场或马路市场。以乐清为例:乐清现有登记在册的农贸市场28个,根据乐清市工商局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还有约30个规模不一的农贸市场尚在无证照经营状态,而分散于城郊结合部与农村的小市场则不计其数。但在诸多农贸市场中,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包括5000平方米)的,仅6个;市府所在地乐成镇有三分之二市场的营业面积低于“温政办„2005‟2号文件”规定的最低标准:2000平方米; 1
重点集镇虹桥镇农贸市场的营业面积均不足2000平方米。在登记在册的28个农贸市场中,13个市场的固定摊位数不足200个;尚有3个集镇的中心菜市场营业面积不足600平方米。(附件:2007乐清市农贸市场(有证照)规模图)
二是布局不合理。我市大多数农贸市场建于90年代。从市场初建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我市城市面貌有了极大发展和改变,城市中心外扩,新老城区的居住人口、消费需求消长变化,而这批市场还停留在老地方。另外,很多新发展起来的工业区、住宅区因没有适时建设农贸市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十分不便。比如,在虹桥镇西工业区、仙垟陈、四都等工业聚集区,因工业区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但附近没有农贸市场以满足工业区的消费需求,于是各个工业聚集区外的马路上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露天市场。
三是硬件建设滞后。除近年新建的极少数市场外,我市农贸市场硬件建设普遍滞后,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全市61%的农贸市场没有泊车位,46%的市场没有配备管理房。大部份市场仍为简易的棚顶式结构,棚顶老化失修,失去基本的遮阳挡雨的功能,经营户们纷纷在各自摊位上支起了各式雨布,使不少市场面貌显得破烂不堪;而消费者雨天也要打伞进场购物,既不方便,也使市场内更加拥堵,购物更不顺畅。大部份市场内供电线路缺乏系统检修,经营户私拉电线交错如蛛网,不美观更不安全。全市未改造的市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现象。此外,原有的节约型设计致使市场内摊位面积狭小、没有仓储空间且通道狭窄,供水、排污设施简陋,造成市场内地面污水流溢、气味难闻,消费者对此怨声不断。
四是秩序混乱。我市大部份农贸市场显得十分拥挤杂乱。市场
附近场外经营、市场内充斥流通摊点,通道上堆放杂物或占道经营,车辆随意停放,食品经营摊位生熟不分等现象十分普遍。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不诚信经营行为时有发生。在无证照的市场、马路市场、露天市场,上述无序经营现象更普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市农贸市场总体档次低、购物环境差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规划设计存在缺陷。上世纪90年代,农贸市场建设初期,其规划设计基本上未经科学论证,大多是从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出发,前瞻性不足,导致新建成的市场使用没多久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了,由此还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市场购物环境先天不足。
二是市场建设资金短缺。因资金短缺,使现在应该搬迁的搬迁不了、应该扩建的难以扩建、应该新建的无法新建、应该改造的没有能力改造,各个农贸市场存在的硬件建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政府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或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的力度不够,而举办单位对投资农贸市场信心不强,制约了市场投入的跟进。资金投入不足成了制约当前农贸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市场管理不完善。现行的管理方式多处在初级的、粗放型的阶段。市场投资方、举办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理念陈旧,短期行为突出,市场管理不到位。在我市许多村镇菜市场,还存在着将经营管理权承包给老人协会、村委会或社区的现象。另外,市场内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政府各部门对农贸市场的控制力减弱,也是出现市场管理问题的原因。
三、温州市市场改造提升进程:
2007年7月30日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政办[2007]124号“关于印发温州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及“温州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已经明确指导思想、改造目标、改造原则、时间安排、政策措施、职责分工等,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城区、县市基本上都相继成立了由分管副区(市、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关于《温州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的补充意见,更加明确政府在改造资金投入,政策处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但是,到目前为止,改造进程缓慢,具体落实不到位。原定2007年完成改造计划的20%,但据我了解,到现在为止,各县、市基本上刚启动,且政策性难题重重。
三、关于加快提升改造我市农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是一项民心工程。搞好辖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切实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不但可提高政府的形象与品位,而且可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再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特别规定”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针对目前我市农贸市场的总体状况,就如何加快市场的提升改造步伐提以下几点建议:
1、市政府要加强督查督办力度,很抓文件精神的落实;特别是有关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审批手续与政策处理问题;
2、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从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大对农贸市场改造的扶持力度,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做到特事特办。
3、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按计划完成改造任务,并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