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

时间:2019-05-13 16: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

第一篇: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

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

绵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下辖六县两区一市,主城区建成面积103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120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市、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农业部无公害蔬菜基地、四川省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四川省优质蚕茧基地。

一、绵阳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绵阳都市农业坚持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三位一体”,坚持抓规划,抓整合,抓招商,抓质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加快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有机安全农业。围绕主导产业,狠抓现代农业基地建设,2011年建设现代农业基地10个,面积13.05万亩,核心示范区11.86万亩,其中蔬菜基地7个,水果基地1个,茶叶基地1个,中药材基地2个,建成日光温室12.8万平方米,大棚设施5.25万亩。发展了以绵江产业带、杨关产业带、农科区、老龙山、戈家庙休闲观光区为代表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75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13个,休闲农庄44个,农家乐312个,年经营收入500万以上的23个,年接待人次59.35万人,年营业额6.64亿元,年利润总额4.6亿元。

二、绵阳发展都市农业主要做法

(一)坚持抓规划,合理布局都市农业

先后编制《绵江产业带产业化发展规划》、《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绵阳市生猪产业化发展规划》、《仙海旅游度假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20余个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绵阳一、二环路区域间发展生态居住、乡村旅游、高档农家乐等,在二环路以外区域发展具有旅游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统一规划建设绵阳200万亩蔬菜基地、1000万头生猪基地,九岭、街子、金峰、关帝等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杨家万亩优质葡萄产业园等特色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二)坚持抓整合,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农办、统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自2009年以来,共整合农发项目、震损农田修复、蔬菜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近9亿元,绵阳市政府每年拿出8000万元用于都市农业蔬菜生猪扶持,建设都市农业发展所需的排灌渠系、精改塘堰、修建田间耕作道路,集中连片打造产业基地。2011全市年蔬菜种植面积121.6万亩,总产达到205.3万吨,增加26.3万吨,增长14.7%。蔬菜总产值59.6亿元,增加5.8亿元,增长10.99%。2011年全市农贸市场实现蔬菜交易额10余亿元,增长15%,上缴税金2500万元。全市以游仙区街子、忠兴、魏城、建华,涪城区金峰、杨家、关帝,江油九岭等地为代表的新蔬菜产业带初具规模。江油市被农业部列入580个国家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市蔬菜、水果设施栽培面积达7.2万亩,其中大中棚面积5.5万亩。为适应绵阳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要求,新建蔬菜研发中心,初步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绵阳蔬菜生产种植的新品种104个新增示范基地2个,展示新品种、新技术35个,建立示范户160户、示范片25个、示范面积1.6万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00万亩。

(三)坚持抓招商,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成功引进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建成了西南首家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日均特色农产品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引进扶持总投资32.1亿元的五洲农业、佳昊农业、沪川牧场、君灵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休闲度假项目,从事中、高档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经营;引进总投资6000万元的“绵阳仙海长和园休闲度假”项目,饲养红腹锦鸡、孔雀、七彩山鸡、孔雀蓝山鸡、小香鸡、白冠长尾雉等珍稀禽类60000余只,通过人文、自然、农业、生态及民俗文化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重组,开发生态农业资源和农业特色旅游精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在更深领域的调整。引进四川兴事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约流转土地301.2亩,投资5000万元打造办公接待区、餐饮休闲区、果蔬观赏采摘区、苗木生产种植区、农业科技展示区、水面养殖和垂钓等功能区;引进绵阳绿立方林业开发公司建设700亩核桃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园;引进四川荣成、绵阳印象人家、绵阳连强和仙海世外桃源休闲山庄等6家农业企业进行苗木开发和乡村旅游开发。

(四)坚持抓质量,加快发展有机安全农业

以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施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50多个。坚持走生态发展,循环利用之路,投资2亿元着力建设杨关产业带,支持沪川牧场等养殖集中区建设大型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设施;结合杨家镇万亩葡萄园、千亩香草园、500亩莲藕园,发展生态、循环、观光农业。

三、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我市都市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都市农业的发展未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市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滞后;

(三)都市农业工业化水平比较低;

(四)发展都市农业专业人才匮乏,都市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纳入城乡统筹,统筹规划都市农业

进一步加强认识、更新观念,按照百万城市规划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适应城市发展整体要求进一步规划都市农业发展;

(二)大力打造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要求,切实抓好2012年13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九岭、街子、金峰现代蔬菜产业园、杨家葡萄、方水白玉水果产业园”、“新安现代生态农业公园”、“云集核桃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园。

(三)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发展环境

整合农业开发项目等涉农资金,扶持都市农业。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扶持。积极落实有关加快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和引导种植大户、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蔬菜经营主体以承包、租赁、合作等形式与农户进行合作,促进都市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蔬菜基地建设和品牌认证及标志管理。加大主导产业品牌开发力度,打造特色优势品种,放大品牌效应。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蔬菜、生猪、小家禽规模种植、养殖农户(场、小区)标准化圈舍改造、动物防疫、技术培训等。

第二篇: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年级组工作总结

2014年春季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四年级组工作总结

陈小川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

如果说我们小学部是一颗熠(yì)熠生辉的明珠,那六个年级组就是它发出的七色光中的六种颜色。我们四年级组就是其中那一束绚烂的光。

我们组有8个班级,有教师20人,全组老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尽职尽责地战斗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本年级语文备课组共有7位语文语文老师,他们分别是:王正明、牟莉莎、刘静、奉贵华、伍小红、田金贤、陈小川。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奉贵华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踏实认真的老师。课前,她总是把本组语文老师召集在一起,详细的阅读大纲、钻研教材,课堂上,关注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后,又组织全体语文一起交流作业批发方法与要求,统一了作业修改符号,提高了作业批发效率。

王正明老师是学校教务副主任,也是四年级组的分管领导。他风趣幽默、关心同事。他经常到四年级办公室和老师们谈天说地,给我们的工作作出了指引,为老师们排解工作中的烦恼与忧愁,深受四年组老师的喜爱。

牟莉莎老师年轻漂亮,工作兢兢业,深受本组老师和孩子们的喜 爱,同时,她也是一位心直口快的爽快人,她是刀子嘴豆腐心,每当她看到年级组工作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她就大胆地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每当她对年级组工作有好的建议的时候,她也毫无保留地提出来,正是她这种“毫无顾忌”,正是她这种“毫无保留”,才使得四年级组工作顺利推进,顺利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

刘静老师一位端庄娴淑,有着独特魅力的老师,她的特点就是一个字――静。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学习与思考,静静地改作业,静静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雁过无痕。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严以律已,本期她要承担期末复习评讲示范课上课任务,接到任务后,她四处造访名师,向高人请教,先后请教了执教经验丰富的钟伟老师,学富五车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田金贤老师,乐于助人的林思敏老师等,多次试讲,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满意中准备着下一次试讲,最后上出一堂让全体老师喝彩的复习讲评课。

伍小红老师是一位默默工作,任劳任怨地模范老师。她爱生如子,入学考试、半期考试、一模、二模、三模,每次考完试,总能看到她把学生单独请到自己身边,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分析试卷上的错题,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中,有后进生,也有成绩好的尖子生。伍老师没有一根僵硬无情的棍子,也没有一句怒吼,她有的只是轻声细语,好有的是循循善诱,这可能就是她的语文成绩为什么总能排在年级第一名的原因吧!

田金贤是一位乐观豁达、虚怀若谷的老师,他也我们年级组任务最重的老师,他承担着四年级5班与7班的语文双班教学和7班的班 主任工作。虽然任务很重,但他总能笑看风云,欣然释怀。他经常为年级组工作出谋划策,为四年级组的工作提出许多宝贵的有建议性的意见,为年级组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

本年级数学组共有教师5人,分别是陈忠、何智芬、蒋采菱、雷敏、姚升平。

数学备课组长陈忠以教学研讨为平台,经常把几位数学老师组织到一起进行教学研讨,研究大纲、讨论学生、共享教案、出题策略等,工会主席何智芬大姐、年轻有力、朝气蓬勃的蒋采菱、雷敏、姚升平老师团结在数学备课组长陈忠的周围,为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默默地工作着。

四年级英语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奋进的集体。她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张勤老师,魅力四射的刘聪、李珂、梁书华老师组成。学校艺术节、英语节、儿童节都能看到好们忙碌的身影,英语风采大赛、习思英语能力竞赛都看到他拼命工作的样子。张勤狠抓课堂教学,让新班四8班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挤身年级前几名。课间,下午放学后,总能看到李珂老师还在一对一的让学生背单词,记课文,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梁书华老师为提高效率,增加新英语教学手段,经常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五年级张怒燕前往云南昆明参加全国青年老师英语大赛活动,时间为一周,代课任务落到了刘聪老师的身上,他没有半点怨言,欣然接受,年级不同,教材不同,她总能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顺利完成了代课任务,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期末时,张勤老师怀孕了,她仍然坚持出满勤,上超工作量,大 家都知道,期末复习时语数英都加课了,张勤老师的课时任务就更重了。我对她说:“张老师,您还是休息一下吧!”她微微一笑,“我还坚持得住。”她若无其事的说。正是这种坚持,这份勇敢,这种令人敬佩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学生,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要是不认真学习,你们要是不听张老师的话,你们就对不起张老师!”学生都潸然泪下,发誓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张老师人期望,事实证明,8班的全体孩子在期末复习时的那份投入,在复习中的低调与冷静,以及他们在三模中的各科成绩,他们做到了。这是跟张老师的那份坚持与敬业是分不开的,谢谢您!张老师!

绵外实校的艺体老师多才多艺,个个身怀绝技。四年级组的艺体老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音乐老师莎莎,体育老师郑波、枭雄,美术老师希子,信息老师刘毅,科学老师赵竹梅,思品老师周晓惠,正是他们的五彩缤纷,才让我们的校园变更美丽。绿茵场上郑波、枭雄老师响亮的口令声,标准的示范动作让学生钦佩,是他们教会了学生跑、跳、掷的基本功,运动场上有了学生们小小的矫健的身影。音乐课上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歌声优美,笛音动听,那是莎莎老师先进的教学观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的每一幅美术作品都凝聚着希子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看着学生手中拿着奖状与奖杯,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可是,没有希子在背后的辛勤付出,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此灿烂的笑容呢?

记得本期中,音乐肖莎莎老师的孩子高烧不退,医生要求输液一周,她已向学部金主任请假了,我和同组老师们已经协调好了所有代 课任务,但是莎莎老师却说:“我还是先把课上了再去给娃儿输液吧!”,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一个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的老师心声,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座有的已身为人母,有的将为人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学生才是伟大啊!谢谢您!肖莎莎老师,您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绵外实校有如许良师,何愁不发展壮大?

我们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敬业奉献着,我们朝夕相处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有好吃的,大家会拿来分享,有不开心的事大家会讲出来一起分担,有了好品质、好环境、好心情,工作起来就会更起劲、更出色。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随着老师们观念的变化,我想我们组的老师们今后会做得更好、更出色。

七色光只有红的更火、绿的更绿、黄的更亮、蓝的更纯„„才会更绚丽,绵外实校小学部这颗明珠才会更耀眼。六个年级本是一家,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融合,携手贡献聪明才智,使绵外实校小学部这个“家”更辉煌!

谢谢!

第三篇:四抓四强化

XX县公安局“四抓四强化” 构筑队伍安全防线

6月16日上午,XX县公安局按照上级公安机关要求,组织全局科所队室负责人参加“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警”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切实上好拒腐防变“每月一课”。今年以来,该局按照“勤查、细抓、严管”的工作思路,采取“四抓四强化”措施,严格内部安全防范,构筑队伍管理安全防线。

一是抓教育,强化思想保障。该局党委在认真分析队伍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队伍目标管理责任书,积极拓展丰富队伍管理的教育形式,通过定期召开队伍思想交流会、民警家属联谊会、组织民警参观学习等方式,把思想教育工作抓实、入脑。同时,每周编发反映民警遵章守纪情况的督察通报,设立警示警育专栏,强化民警纪律意识。

二是抓责任,强化监督制约。该局抓住队伍管理责任的分解、落实和追究三个环节,强化监督制约,形成长效机制。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责任到人、整改到位。同时,把落实奖惩机制作为严格责任的关键,加大考核力度,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在队伍管理工作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三是抓重点,强化管理实效。该局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环节,抓住重点人、关键事,落实“五条禁令”和八小时以外的队伍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时将各类苗头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抓规范,强化作风养成。接照队伍正规化建设要求,该局进一步细化内务管理工作措施,规范内部管理和工作、生活秩序。同时,以“五条禁令”等警纪警规为抓手,强化队伍作风养成,使民警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确保队伍内部安全稳定。

第四篇:绵阳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绵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绵阳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绵阳市统计局 2018年3月2日

为摸清“三农”家底,查清“三农”新发展新变化,绵阳市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普查对象包括农业经营户、居住在农村有确权(承包)土地或拥有农业生产资料的户、农业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能力及其产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等。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普查员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全市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约1.27万人,登记了117.08万农户、3480个村级单位、279个乡级单位、9193个农业经营单位;组织531名工作人员对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卫星遥感测量,完成了390景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实地调查了147个抽中普查区的735个样方,掌握了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取得了全市及种植大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

—1—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绵阳市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抽查结果显示,绵阳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绵阳市农普办和绵阳市统计局将分期发布普查公报,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

绵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调查了277个乡镇[1],其中乡119个,镇158个;3480个村,其中3250个村委会,230个涉农居委会;2.64万个自然村;1149个2006年以后新建的农村居民定居点。(注[1]:不包括涉农街道办事处和具有乡镇政府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等管理机构)

一、农业经营主体

2016年,全市有农业经营单位9193个。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4060个,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2087个。有农业经营户109.31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6447户。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27.49万人。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

2016年末,全市共有拖拉机1.21万台,耕整机3.39万台,旋—2— 耕机14.06万台,排灌动力机械21.42万台,机动脱粒机21.27万台,饲草料加工机械3.40万台。

三、土地利用

2016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44.49万公顷,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不含未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的生态林防护林)88.29万公顷。(注[2]:耕地面积使用国土资源局数据)

四、农村基础设施

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4.3%,有码头的占2.9%,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乡镇占8.7%;99.7%的村通公路。

2016年末,全市74.1%的村通天然气,23.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2016年末,97.5%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8.6%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85.1%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0.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8.4%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2016年末,96.8%的乡镇有图书馆(室)、文化站,16.2%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8.7%的乡镇有体育场馆,72.6%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

—3—

2016年末,92.4%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9.6%的乡镇有小学。12.8%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201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99.3%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73.6%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7.9%的村有卫生室。

六、农民生活条件

2016年末,99%的户拥有自己的住房,52.5%的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

注:

1.乡镇:指行政建制是乡、镇,包括重点镇、非重点镇和乡。不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具有乡镇政府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等管理机构。

2.村:指村民委员会和涉农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

3.自然村:指在农村地域内由居民自然聚居而形成的村落,自然村一般都应该有自己的名称。

4.农业经营户:指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农业经营户。

5.规模农业经营户:规模农业经营户指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户。规模化标准为:

种植业: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

—4—

畜牧业:生猪年出栏200头及以上;肉牛年出栏20头及以上;奶牛存栏20头及以上;羊年出栏100只及以上;肉鸡、肉鸭年出栏10000只及以上;蛋鸡、蛋鸭存栏2000只及以上;鹅年出栏1000只及以上。

林业:经营林地面积达到500亩及以上。

渔业:淡水或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0亩及以上;长度24米的捕捞机动船1艘及以上;长度12米的捕捞机动船2艘及以上;其他方式的渔业经营收入30万元及以上。

农林牧渔服务业:对本户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及以上。其他:上述任一条件达不到,但全年农林牧渔业各类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0万元及以上的农业经营户,如各类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等。

6.农业经营单位: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普查港澳台)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法人单位和未注册单位,以及不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法人单位或未注册单位中的农业产业活动单位。既包括主营农业的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林牧渔场、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具有实际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民合作社;也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基金会等单位附属的农业产业活动单位。

7.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指在农业经营户或农业经营单位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累计30天以上的人员数(包括兼业人员)。

8.农民合作社:指有合作社的名称,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关于合作社性质、设立条件和程序、成员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要求,有农业生产经营或农林牧渔服务,名称为农民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包括已在工商部门登记,以及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也不包括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5—

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非农行业的农民合作社。

9.拖拉机:指发动机额定功率在2.2千瓦(含2.2千瓦)以上的拖拉机,包括小四轮与手扶式。

10.耕整机:指自带发动机驱动,主要从事水田、旱田耕整作业的机械,包括微耕机、田园管理机等。

11.旋耕机:指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

12.排灌动力机械:指用于农用排灌作业的配套动力机械,包括柴油机和电动机。13.机动脱粒机:指由动力机械驱动专门进行农作物脱粒的作业机械。

14.饲草料加工机械:指青贮切碎机、铡草机、揉丝机、压块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混合机、颗粒饲料压制机、饲料膨化机等机械。

15.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指普查内,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实际用于经营的林地面积。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不包括未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的生态林防护林。

16.实际经营的牧草地(草场)面积:指普查内,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实际用于经营的牧草地(草场)面积。牧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17.有火车站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国家铁道部门设立的能够正常进行货物或旅客运输的站点。

18.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符合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高速公路出入口。

19.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为网上购物等新型商品交易模式服—6— 务的配送站点。

20.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的乡镇:指全部或部分住户通过城乡自来水管道网饮用自来水的乡镇。

21.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处理。

2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但是对污水实行统一集中收集由其他单位处理。

23.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指本村地域内完成或部分完成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的改造,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

24.有图书馆(室)、文化站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经过文化管理部门批准,并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室)和文化站,不包括单位内部的图书室。

25.有剧场、影剧院的乡镇:指乡镇辖区内有独立核算的专用剧场和属文化部门主管的能演出戏剧的影剧院、兼映电影的剧场,以及附属在剧院、团公开营业的非独立核算的剧场、排演场。

26.有体育场馆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体育场和体育馆。体育场指有400米跑道(中心含足球场),有固定道牙,跑道6条以上并有固定看台的室外田径场地。体育馆指有固定看台,可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训练比赛活动用的室内运动场地。包括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但不包括体育健身广场。

27.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供

—7—

居民休闲游玩的地方。

28.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由村集体、个人或其他机构举办的主要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有固定场所和必要设施的体育活动站、馆、场所等。

29.有幼儿园、托儿所的乡镇(村):指乡镇(村)辖区内有幼儿园、托儿所,包括学前班,以及虽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却有一定规模(儿童数超过10人)的个人办幼儿园、托儿所。

30.有小学的乡镇:指乡镇辖区内有经过县及县以上教育部门批准,以招收适龄儿童为主实施小学教学计划的学校。

31.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科研和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32.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1名或1名以上具有《医师执业证》及其“级别”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有执业证但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医师。

33.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提供食宿、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伤残革命军人休养院、复退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光荣院、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福利院、老年收养性机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收养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乡镇。

34.有卫生室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经县及以上医疗主管部门许可,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创办的卫生室(所、站)。卫生室(所、站)需要拥有固定经营场所,主要—8— 从事医疗卫生活动,不包括专业的牙医室,以及主要从事药品销售活动的单位。

35.住房:一般指有墙、顶、门、窗等结构,周围有墙,能防风避雨,供人居住的房屋。按照各地生活习惯,可供居住的窑洞、竹楼、蒙古包、帐篷、毡房、船屋等也包括在内。

36.水冲式卫生厕所(冲入下水道、化粪池和厕坑):指有上下水系统,或厕间有备水桶(瓢冲),坐便或蹲便器有水封或无水封的厕所,且粪便及污水冲入到下水道、化粪池和厕坑,无蝇,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9—

第五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武汉市农业局

付明星

(2010年7月9日)

摘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武汉都市农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武汉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加工龙头实力不强、品牌创建落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外向度不高等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大功夫,把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武汉

都市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对策建议

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10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武汉都市农业建设步入快车道。本文试图阐述武汉都市农业建设中重视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武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下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建设都市农业,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从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分离的传统生产性农业向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农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区隔,诱发和整合仓储、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需要。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根本。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将原料基地的农户纳入企业的产业体系。由于当前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企业为了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就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送科普读物等形式培训农民,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影响农民、以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引导农民、以企业的诚信经营实绩引领农民,逐步转变农民 的种养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

1.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大多数初级农产品的供给逐步都从短缺走向了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初级产品为主向间接消费加工食品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开始向“享乐型”阶段转变,饮食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市场上出现的从吃水果向喝水果、从喝牛奶向吃牛奶等方面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注脚。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上的新变化,要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会给农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1.4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挥武汉都市农业辐射示范功能的需要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内容是按 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这就要求武汉都市农业不仅要发展自己,还要以辐射示范、引领区域农业发展为己任。

近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武汉城市圈及中部地区展示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已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都市农业框架,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

1.2.3 武汉都市农业的辐射示范领域重点是农产品深加工 首先,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农副产品短缺状态,三年自然灾害更是给国人带来了深重的劫难。为国民的温饱提供产品一直是我国农业的第一要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我国农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粮食、油料、蔬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已经由长期紧缺转变为基本饱和丰年有余的状态。人们衣食需求从吃得饱、穿得暖,已经转变为吃得好、穿得美,这就 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民的消费需求变化,把农产品深加工摆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这是由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决定的。中部六省,几乎都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仅以粮食为例,2004年中部粮食总产1.4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2.6%,近几年全粮食增产的56%以上来自中部。但相对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山东、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显得较为落后。以湖北和广东作对比,2009年粮食、油料、蔬菜作物产量,湖北分别为2309.1万吨、314万吨、3200万吨,广东分别为1314.5万吨、84.6万吨、2567.2万吨;而同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湖北为

亿元,广东为

亿元。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要想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最后,这是由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决定的。自武汉实施都市农业建设以来,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优先发展战略,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服务环境等方面下大气力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60家,产值达到850亿元,形成了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益海嘉里、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武汉在中部地区已 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此外,武汉还具有区位、交通、市场、物流、科教等方面的明显优势,理应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功能,引领武汉城市圈及整个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特点

2.1.1 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近几年,在各种有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全市46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50亿元,比2007年的500亿元净争350亿元,年均增长35%。依托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粮食、饲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40万吨,蔬菜、水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90万吨、14万吨。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全市共发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水电沟路渠等设施配套)93万亩,网络农户45.6万户,连接基地面积339万亩,畜牧养殖小区173个。

2.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这几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逐步淘汰市场趋于饱和、附加值低的加工 品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通过加工业的带动,武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植业板块、畜牧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全市蔬菜、畜牧、水产、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占到农业经济总量的85%以上。一是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大。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20万亩。二是先进的园艺业迅速发展。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37万亩,总产1269万吨,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30万亩。三是集约的畜牧业步伐加快。全市年存栏(笼)1万头以上生猪、3000头以上奶牛、10万只以上蛋(肉)鸡、10万只以上水禽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73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四是高效的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了13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8%。

2.1.3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934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1.1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3家,比上年增加35家;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52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其中益海嘉里(武汉)浪 油、武汉统一、武汉双汇、武汉中粮4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2.1.4 加工园区建设提速

近两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一区五园”规划稳步实施,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2009年引进新项目22个,引资14.6亿元,园区内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园内入驻涉农企业60余家;汉南卓尔农产品加工园一期已经建成17栋标准厂房,引进8家企业;蔡甸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正抓紧进行三通一平,已引进2家企业;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已正式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2.1.5 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近年来,武汉农产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一是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近30万亩,培育了蔡甸莲藕、洪山菜薹、梁子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名牌。将农产品加工纳入全市科技重大专项,由政府“埋单”对重点项目进行攻关。全市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建立了19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聘请全市各大专院校的专家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指导及培训。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 省级以上农产品品质认证、管理认证、名牌产品称号的,分档分级进行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创造了一系列精品名牌。目前,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湖北省名牌2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548个。

2.1.6 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接千万农户,一头联接市场,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这几年,武汉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契机,鼓励和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至2009年底,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3家,出资额达到71054.42万元,共有登记成员7128人,联接带动19.57万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解决了企业和市场与农户的利益联接问题,加工龙头企业获得了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农户获得了稳定的产品需求和价格保障,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拉得更紧。2.2 存在问题

2.2.1 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25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2.2.2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 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2.2.3 品牌创建相对滞后

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2.2.4 精深加工较为薄弱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以上两项指标,湖北省和武汉市目前尚无权威数据可查,但有专 家推算武汉市分别为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粮食和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湖北省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2039万吨,武汉市仅有佳宝糖业1家规模以上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该企业年转化大米26万吨、玉米12万吨,虽然转化量占到武汉市粮食总产的27%,但武汉市早已推行压棉减粮的种植政策,粮食总产已减至历史的低点。若放到全省看,其转化量只能占到2%左右。2009年武汉市水产品总产42万吨,湖北省达到340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

2.2.5 产业外向度不高

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 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2.3 有利条件 2.3.1 农业资源丰富

武汉市现有耕地 309 万亩,宜林地 160 多万亩,荒地、滩涂近10 万亩,水面 320 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80 万亩,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油料总产20万吨,蔬菜总产666万吨,果用瓜总产604万吨,生猪出栏260万头,鲜奶产量12万吨,禽出笼4960万只,水产品产量42万吨,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湖北省共有耕地4803万亩,养殖水面1100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食用菌、魔芋等,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资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用。

2.3.2 区位交通优越

武汉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北京,距离均在 1200 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2.3.43 科教优势明显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大专院校 52 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52 家,两院院士 48 名,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 50 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 20多家。

2.3.4 政策扶持有力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多个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市场需求空间;“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政策措施有利于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量足、质优、安全的加工原料;“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良性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双赢等等。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意见》,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武汉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将更加直接和有力。加快武汉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汉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为,多管其下,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科学规划,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

围绕全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猪肉制品、乳制品、禽类制品、水产品、粮食、油脂、食用菌、蔬菜等八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切实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实行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在培植一批各行业加工大龙头、形成产业支撑的同时,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加工群体,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猪肉制品加工。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以生猪养殖小区为依托,做大做强武汉双汇、武汉中粮、武汉升阳等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小包装分割肉、不同风味的精包装熟食制品和西式火腿等深加工产品和多个产品系列。2015年,达到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屠宰加工生猪400万头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态养殖、交易和猪肉制品加工中心。

乳制品加工。充分认识乳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加快惠尔康扬子江武湖扩建和武汉九州乳业建设,着力开发风味酸奶、高钙特浓奶、铁锌钙奶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液态奶产品和牛初乳口服 免疫蛋白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湖北友芝友、武汉光明、武汉惠尔康扬子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乳制品60万吨的规模,实现乳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禽类制品加工。充分发挥武汉“百湖之市”的资源优势和“汉口精武”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亿只鸭产业工程,加快汉口精武水禽种苗、养殖、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羽绒、鸭肠、鸭血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做大做强汉口精武、武汉飘飘、华发羽绒等禽类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禽类产业的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2015年,达到年加工禽类1.2亿只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禽加工中心。

水产品加工。充分把握武汉水产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冻食品等,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武汉高龙、黄陂海浩、武汉德炎、武汉高龙、武汉源香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水产品20万吨的规模。

粮食加工。充分认识粮食加工业对武汉的贡献和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支持粮食加工科技型企业开发果糖、生物酶、氨基酸等产品,支持武汉华丽环保等企业利用水稻、小麦废弃物开发环保产品和包装材料,支持武汉正达、武汉通威武汉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提高对粮食的利 用率,延长粮食产业链。做大做强武汉统一、武汉佳宝、武汉中旺、武汉顶益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转化粮食100万吨的规模。

油脂加工。充分调动武汉地区油脂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扩大深加工能力,重点培植益海嘉里(武汉)有限公司、华泰植物油(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中排粮油有限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和品牌,在生产色拉油的基础上,发展专用油,逐步推广烹调油、煎炸油、起酥油等产品,开发油脂精炼副产品生产卵磷脂、甘油等高附加值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油脂60万吨的规模。

食用菌加工。充分重视食用菌产业近年在武汉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形势,围绕以新洲徐古为中心的百里食用菌生态长廊、武汉来福如意食用菌产业园、蔡甸汉中食用菌产业园、黄陂祁家湾谦森岛白灵菇生产示范园、江夏纸坊街食用菌产业园、洪山区青菱街杨林食用菌产业园等6大食用菌产业园,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武汉长华、武汉高源、武汉如意、武汉天添等食用菌加工企业和品牌,加快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品种优良化、加工延伸化、园区智能化步伐。到2015年,达到年加工食用菌30万吨规模。

蔬菜加工。充分挖掘武汉蔬菜生产、加工潜力,主攻净菜保鲜加工,加快淹制菜提档升级步伐,引进开发水生菜深加工,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品牌。运用现代工艺,依托武汉如意、武汉新辰等企业和品牌,充分运用生物保鲜、真空气调保鲜等技术开发蔬菜保鲜产品,支持以富泰天乐、武汉香满园、武汉天慧、武汉世林福幸等莲藕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蔡甸莲藕”品牌,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藕汤、藕粉、藕面条、速冻鲜食籽莲、莲籽膨化食品等系列产品;扶植武汉小蜜蜂公司发展壮大,开发甜酸藠头、甜酸黄瓜等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蔬菜150万吨的规模。

3.2 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围绕农产品加工中带普遍性、关键性、突出性的技术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对重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攻关项目继续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和先进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运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植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3 优化配置,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 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以新洲的食用菌、蔬菜、禽蛋,黄陂的生猪、芦笋、优质稻,江夏的名特水产、生猪、蔬菜,蔡甸的西甜瓜、莲藕,东西湖的设施蔬菜,汉南的名特水产、绿色食品(蔬菜)为主的区域板块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原料。

3.4 完善政策,扶强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依托武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途径,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要鼓励引导现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2个;过30亿元的达到6个;过10亿元的达到15个。

抓住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针对目前武汉具有较强资源优势,但尚无深加工龙头企业的领域,实行项目招标,引进企业开发,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建立资料库,实行上网推介,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结合农博会、展销会,组织深加工企业集中展位开展招商,力争每年有一批大型加工型项目落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适度规模的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攻关、品牌创建以及贷款贴息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开展抵押质押贷款。各区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安排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对纳入市农产品深加工业的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扩大绿色通行证办理数量,对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武汉市境内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全部办理绿色通行证。优先保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和新建项目用电,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各级监察部门和纠风办要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利益联盟,建立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以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市大力推广“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专业种养农户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逐步建立起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开创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下载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绵阳:强化“四抓”大力发展绵阳都市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