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科研方法之教的育经验总结法
一般的情况是,经过综合和分析,经验就总结出来了,即总结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然而作为先进经验的总结,还有待于组织论证。通过论证,听取不同意见,接受质疑、提问,集思广益,吸收真知灼见,然后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经验总结报告。这样整个经验总结的过程就全部完成了,总结的成果也就出来了。
三.教育经验事实的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一)教育经验事实的积累
经验总结的首要问题是根据总结的目的要求、范围和角度对经验事实及多种背景材料进行全面、充分、细致的调查。
经验总结中需要积累哪些事实材料呢? 首先,需要总结的一般是那些在客观上已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所以应根据总结的目的要求、范围和角度,充分收集事物变化的前后形成鲜明反差的事实材料。只有这样显著的效果,才能证实“经验”的有效性,才能吸引人们去追寻它的原因。
其次,应该包括反映工作过程的事实,这样才能展示事物发展的全貌,使人们了解“经验”形成中各种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使经验总结对于他人而言更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概括地说,经验总结中需要积累的事实材料,从其所反映的范围来讲,有面(整体)的材料,点(局部)的材料和个别展开材料;从其所反映的类型来讲,有数量化材料和非数量化材料、文字材料和声像材料等;从事实材料的性质来讲,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主体材料和背景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等。
采集和积累经验事实,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测试等多种途径进行。采集和积累的材料越充分详尽,就越能确保经验总结的高质量。
(二)教育经验事实的筛选 在与经验有关的大量事实中,并不是所有事实都能深刻地说明观点(证实经验)的,只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才是真正体现经验的事实。因此,必须对事实材料进行反复的筛选。
经验事实的筛选必须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积累的事实材料分门别类地排列组合,依据材料的横向联系和纵向顺序将材料系统化,然后对每一件事实材料进行核对、考证、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查漏补缺,提取有用之材。如哪些材料尚缺,需要立即补上;哪些材料过多,应该坚决删去;分析哪些是新发现的材料和问题,哪些是老材料、老问题;哪些材料典型,哪些材料一般化;哪些材料互相矛盾,哪些材料重复;测定哪些材料有用,予以保留;哪些材料无用,暂时舍弃,等等。
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大致是:
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要弄清总结的目的和要求,准确把握总结的主题即经验的核心,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
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首先要了解总结对象的现状即“经验”所导致的教育工作成效。这些“成效”本身应该是一系列能够说明“经验”成立的具体事实。因此,经验总结者应当对前一阶段的工作状况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然后对大量材料按照总结的需要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现状——事实——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
再次,考察评价、初步选定。经验总结者所掌握的一系列事实中,有些可能与“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些可能与“经验”只有间接的联系,有些甚至可能与“经验”并无联系。这就需要对这些事实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鉴别,探求某种措施对实际教育过程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从众多事实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实质、最能证实经验成立的事实材料来。经验总结过程中对经验事实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筛选,直到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时才是最终的选择。
经过筛选的事实材料,应该是能够最有效地证实“经验”可行性的材料: 一是材料要新颖。注意采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自己或他人进行教改实践的新鲜事例和新的收获,以及人们尚未发现的或鲜为人知的材料等。
二是材料要恰当。所选用的材料要能够准确地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材料和观点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三是材料必须充分和必要。选用材料要尽量少而精。但必须充分,足以说明问题。
(三)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
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是指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及其主题,从教育经验事实出发,依据教育基本理论,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和界定,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局部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探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理性提炼的经验总结,如同一般的工作总结。因此,进行科学性经验总结,必须对经验事实进行必要的理性提炼。
这里强调以下几点:
1.掌握理论——提炼经验事实的前提
教育经验总结的理性提炼,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论的指导,并根据某一总结的要求从有关的专业理论成果中吸取营养。掌握理论武器,决不是为了在撰写总结论文时套用某些名词术语或预设一个框框,而是为了在对经验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全过程中学会概括问题,抓住本质,使经验总结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掌握相关的理论,是提炼经验事实的前提。总结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总结水平的高低。
2.概括主题——提炼经验事实的根本
经验总结的主题,是指贯穿于某项经验形成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反映经验本质特征,具有自己特色的某种思想观念、原则或方法论原理。主题是经验总结的“灵魂”,是经验的“纲”。任何经验的主题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它必须以充分的经验事实为依据,以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为指导。经过思维加工,从基本事实和感性认识中概括出来。经验总结主题的概括,人们通常采取“归类——提炼”的操作方法,即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和感性认识首先按项目进行归纳,然后再逐层予以提炼。例如,总结某校实施教育整体改革的经验,可以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措施、效果和实施者具体的想法、体会等方面分别归类,寻找它们的内部带有实质性的共同点。然后,在“类”与“类”之间考察它们的内在联系。其间,应着力分析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围绕着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及其实际效果,捕捉其经验中最本质的、最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从而使主题明朗化。
由此可见,主题使经验“纲举目张”,也使总结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主题概括的成功,既反映了总结者(包括研究者、实践者)认识的深化,也使“经验”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
3.揭示机制——提炼经验事实的关键
科学性经验总结,主要为了说明事物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某种变化,关键在于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这就叫揭示机制。
怎样在经验总结中揭示其内在机制呢? 1,应该符合事物由萌发到成长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规律。“问题”是“经验”形成的逻辑起点,即实践的依据和出发点,然后才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过程和结果。因此,我们在总结经验时,首先要探讨其实践起始所面对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和分析这些问题以及实践者所采取的措施、达到的效果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接着,我们还要对实践进程中的若干阶段进行考察,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变化,从而清晰地勾勒出事物发展的轨迹,探求经验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果联系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2,应该反映事物内在各主要因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所引发的事物的某种变化。必须分析它的多种条件,它的内部结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寻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了何种措施,各种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才形成某种功能而使事物发生变化、产生良好效果的。这种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是深入揭示“经验”内在机制、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
四.先进教育经验的总结及其推广
(一)先进教育经验的标准
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经验,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所谓先进教育经验,其主要标准在于:
1.典型性
教育经验本身所提供的内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对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2.创造性
先进经验具有开拓创新的活力,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或独树一帜,或另辟蹊径,或是前人研究的“延伸”,或是他人研究的“补缺”。
3.现实性
它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育现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能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或对教育领域内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所突破,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4.效益性
教育经验的产生、形成,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益。5.稳定性 教育经验的形成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考证,不带偶然性和随意性,并且经得起一定时间的检验。
6.可操作性
先进经验应该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为基础,能为大家所接受并付诸实施。
(二)总结先进教育经验的步骤 1.确定总结对象
这实际上是选择科研课题的问题。总结对象的选择要考虑到有研究价值、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2.评鉴总结对象
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不成熟的经验被当作了成熟的经验,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经验被当作了普遍的经验,一些未达到预期成效的经验被当作了全面的经验,等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总结过程中略去了对于总结对象的评价和鉴定。
评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教育活动的效果是否明显,这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得出结论,也可以从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反映中获得认识。二是看教育活动的时耗、物耗,在同样的效果前提下,此活动的时耗、物耗超过了彼活动的时耗、物耗,则此活动的总结与推广就是无意义的。三是看经验的推广价值,如果经验是在特殊的条件下取得的,与一般的教育实践条件有较大差异,那么,推广这样的经验是有困难的;相反,经验是在一般条件下取得的,那么,系统总结和推广这样的经验就是有必要有价值的。
3.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资料的重点是在: 第一,教育活动的背景资料,包括活动的原因、学生的基础、教师的计划等; 第二,教育活动的过程资料,包括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及其变化、教育组织管理等;
第三,教育活动的结果资料,包括师生对教育活动的体验,教育活动的影响、教育绩效等;
第四,历史资料,包括前人对此类教育活动的认识、做法、取得的结果等。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收集法。在收集资料的同时或之后,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方法、逻辑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的主要任务是鉴别资料的真伪,判断资料的重点和非重点,理清复杂资料的内部结构和各种因果关系。具体的分析方式包括比较分析、聚类分析、因果关系分析等。
4.总结与论证
总结的任务在于确定某项活动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相对于以往的认识有哪些突破;论证的任务是考察总结的经验是不是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性,是不是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结的重点是把握和认识教育决策系统、教育现象系统、教育结果系统三者之间的内部联系。在此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摒弃无关的和相关不大的因素,弄清因素与因素、因素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所说明的本质问题,说明其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使经验更具有普遍意义。
5.撰写经验总结报告
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是经验总结的最后环节,主要是对上一步骤总结论证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推出结论,形成书面成果。当然,上述五个步骤还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并不能包括整个经验总结的全部活动和细节。
(三)先进教育经验的推广
先进教育经验的推广,是接受实践检验、获取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经验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1.直接推广
直接推广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各专业研究团体和学校主办或参与,有目的地组织经验总结者和总结对象,采取会议形式或现场演示,直接交流和传播教育经验,并由主管部门正式行文批转经验总结报告,要求所属单位或学校参照实施。
2.间接推广
间接推广是指将先进教育经验写成书面总结报告或录制成磁带、电视片等,由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团体、学校等组织,向教育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台推荐,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促使先进经验的传播与实施。
五.运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应注意的问题
先进经验是以先进的工作实践为基础的,然而,有了先进的工作实践,如果不善于总结,还是不可能产生先进经验。以先进的工作实践为基础,依据先进经验的基本特征,在经验总结中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科学地研究和总结先进教育经验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的典型特点,从中划分出实质性的特征。这就严格要求所选择的总结对象,要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确定总结对象时要考虑:
1.权衡总结对象本身所提供的主要内容,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否对现实中提出的问题给予较全面的回答或说明。2.认真分析它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能否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3.分析它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力图解决的课题具有普遍实际意义。
(二)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分析问题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实践活动提供了什么事实,就总结什么经验,有什么经验,就提供什么理论依据。现在,在教育经验总结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只有抽象地议论而没有以深入的实践为基础,或者在根据不足,事实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仓促地下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为了提高经验总结的信度,还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尤其需要重视事实的定量分析,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在处理数据时要严格核实,避免统计分析中的疏漏或误差。
(三)要全面考察,作综合性研究
现代教育呈现出多规格、多因素、多结构的复杂形态,因此要求在经验总结时注重全面考察,系统了解,组织综合性的研究。既要了解教育的外部联系,即教育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相关因素的依赖与制约,又要把握教育内部的结构,即教育各层次之间的协调一致,合理布局。还要研究整个教育集体的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因素对教育经验进行评述。否则,总结出来的经验,不是就事论事,就是片面的狭隘的事实概括。就事论事的经验是落后于现实的经验,片面的经验,看起来好象取得了经验,但从教育的总体分析,可能恰恰是一种有害的做法,根本不是先进经验。
(四)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在总结经验中,往往会碰到下面两种情况,都要注意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并透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一是对经验的总结仅停留在表面性的描述上,这是目前经验总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然,对经验进行直接、准确的描述,是经验总结的前提,然而,仅用比喻和修饰语去描述经验,即使是天才的描述也还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还是不能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性。
二是在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时,人们的反映常常不完全一致。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在详尽地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区分出现象与本质、支流与主流。抓住了本质和主流,就掌握了经验总结的核心、就能够引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
(五)既要注意历史的、外国的成功经验,又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在总结经验时,要注意借鉴国外发展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注意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经验。这不仅可以直接吸收有益的东西,也可以避免重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目前,在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研究中,有许多是重复劳动。已经被证明了是失败的经验,还当作成功的经验去总结,已经被证明了是成功的结论,还当作一种创新去加以试验和总结研究。
另一方面,当前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新的科技成果的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开辟,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都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对教育经验时,总结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此,思想观念得转变,视野得开阔,要放眼世界,以革新创造的精神去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总结经验的方式方法上,不受因循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探索出新的科学的途径来。
(六)注意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科学筛选
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一定完全能揭示教育规律,因此就需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科学筛选。通过筛选,提取其本质的东西,抛弃其非本质的、附加的东西,从而使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认识,揭示教育规律。在这方面,上海市青浦县顾冷源同志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对积累的一百多条具体经验进行反复的调查、实践、比较、调整,经过几十次的反复筛选,最后得出了四条符合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全县推广后,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七)注意先进经验的推广
先进教育经验的推广,是现代教育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一种方式,也是经验接受实践检验,取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还是获得社会效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经验是在群众性的自然状态下取得的,然而先进经验的推广,则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过程。
推广先进经验,重要的是要求理解先进经验的本质,引导从各自的具体工作条件出发,创造性地应用,把先进经验变成自己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懂得了先进经验体现了哪些教育规律,才能自觉地吸收先进经验,按教育规律办事。如果不理解经验的本质,不考虑自己的具体条件,那么再好的经验也不会取得应有的推广效果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无疑是开展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方法。但是,对经验的表面描述,代替不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经验总结的科学性,运用科学、规范的总结方法,提高经验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发挥先进经验应有的作用。
下面红色字体为赠送的个人总结模板,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
xx年电气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模板 根据防止人身事故和电气误操作事故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我班针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重点,为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工作,特制定了防止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两防)实施细则。把预防人身、电网、设备事故作为重点安全工作来抓,检查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安全生产“三大规定”情况,检查(两防)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防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处理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阻止事故的发生,使安全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从而实现“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生产目标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过前段的检查和整改工作,现将我班到现时为止在此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防止人身事故方面(重点防范高处坠落事故)在运行维护、施工作业过程中的防触电、防高空坠落事故。我班通过对每周的安全会议和工作负责人对现场高处作业管理的检查,使得安全防范思想、工作、监督到位;使安全工作责任、措施及整改落实,从而安全工作得到保证。
1、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包括高空作业现场查勘,使工作人员对该任务的危险点(安全措施卡)有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安全措施,并正确派选合适胜任的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
2、在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向作业人员交待工作内容、安全注意事项及该作业的危险点。作业过程中明确监护人员,监护人实时监控高处作业人员动向,及时提醒和纠正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使安全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和执行到位。
3、认真落实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配备可靠的(按规定期限内检验合格的)安全工器具,如安全带(绳)、升降板、脚扣、竹(木)梯等,并能够正确使用此类工器具。
4、在高空作业的工作全过程中,强调工作人员自始至终确保自身安全行为: △定期对登高工具和安全工器具(安全带、安全绳、脚扣、升降板、竹木梯子等)进行试验,试验或外观检查不及格的立即报废,严禁留作备用。△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安全带(绳)必须栓在上方牢固的构件上,不得低挂高用,工作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安全带(绳)是否栓牢。△ △高处作业在转移作业位置时,手扶的构件必须牢固,不得失去保护。需要沿着水平梁、斜柱、水平管或暂无防护栏杆、没可靠的扶持物帮助保持平衡时,必须使用水平安全绳。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绝对禁止沿单梁或管道上行走的行为。△高处作业人员的施工工具必须使用工具袋装备,禁止使用容易造成工具掉落的简易皮套;上下传递物件时,必须用绳索吊送,严禁抛掷。△严禁利用绳索或拉绳上下杆塔或顺杆下滑和在间隔大的构架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沿单根构件上爬或下滑。
5、认真执行“两票”制度,防止误触电、感应电伤人的高空堕落事故。(1)2015少先队工作总结
(一)本学期我校的少先队工作高举邓小平同志伟大的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扣素质教育主题,服务少先队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验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少先队自身的建设,全面提高少先队整体水平,对本学期我总结如下几点:
一、少先队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本学期在,我选拔了一些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员干部,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团队教育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做到“发现问题、共同处理;处理问题、善于总结”并在中队制度建设上共同探讨和共同建设,建设了《四(4)中队日常行为规范记录表》,每日值勤的少先队干部在课余时间,及上课时间对每位少先队员进行监督,对有没有佩带校卡和红领巾,有没有出现穿奇装怪服,留长发、染发,对迟到、旷课和上课情况,以及好人好事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少先队评优作为参考。同时也建立了升国旗、课间操打分制度,并对制度实行中出现不合理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修改和改善,做为中队辅导员,一定要严格、公正、在少先队组织建设狠抓纪律教育,增强队员的自觉性。
二、以团队活动,宣传教育为载体,促进队员全面发展
在学校的和团组织下,团员和少先队代表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并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精彩的文艺节目,为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谈心,把温暖带给老人,回来之后,我要求少先队员代表以“谈感受”为主题开展谈话会,进行了教育,反响强烈。我还要求少先队干部自身做好环保意识并进行宣传“绿色学校”的工作,对于乱扔垃圾和不讲究卫生的同学进行教育批评,在宣传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也严格要求少先队干部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来感染其他队员。
三、回顾本学期,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团队和学生会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压力
回顾本学期中队工作在校领导正确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清醒的认识到中工作的不足,如中队教育理论的研究,中队工作的针对性,班级的执行力方面,都存在的不足,在工作中没有充分的发挥中队的作用,这些工作都停留在表面,没有更好的深入最底层,让我们老师放手,让中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是不是合理些,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学生过程中肯定观察和了解的比老师细致,一些细微处和老师看不到的深处都能了解到,只有及时反馈到老师那,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名字和事情反映到班主任手中,及时提醒犯错误的同学,让学生有压力不敢再犯错误。这样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量,也锻炼了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告别陋习,走向文明”.(2)加强安全管理,在执行规程、规定和制度上决不含糊。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3)通过每周的安全活动日,认真学习事故通报、快报和相关规程、规定,结合本班实际开展讨论,吸取事故教训,使“防误”工作深入人心。(4)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认真正确填写操作项目和程序,不漏项。(5)操作时认真履行唱票、复诵制,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并由监护人监护操作,同时录音操作过程。(6)拉、合刀闸(跌落式熔断器)时,应先将线路转为空载状态,防止带负荷拉、合线路刀闸。(7)开关检修时,应切断柜内二次控制电源的柜内照明电源以防止误合开关和触电;操作低压开关(刀闸)前,应检查开关是否正常并做相关防护措施,操作时不要面对开关,防止电弧烧伤工作人员。1.杂志中上色遇到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美编在绘制杂志中一些插图时选用灰暗的色调,而不是用艳丽的色彩? 很多家长主观的认为孩子喜欢颜色艳丽的颜色,但是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去选择艳丽到夸张的衣服,插图也一样。中国的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画中用色很少,用的最多的就是“墨色”,国画中“墨”与“色”是相通,而墨分五色(其实不止),表现中即有墨的浓淡层次,又有色的联想感受,从而达到无色似有色的境界使整幅画看起来一点都不单调灰暗。当然杂志的插图也不能像马路一样一直是一个色调,明快的色彩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对于插图来说,不一定就非得用丰富的色彩,只要能充分表达文字的内容就可以。即使是单纯的黑色、褐色也能出色地描绘出文字的内在世界。孩子同样能丛这些画面中充分了解故事,想象他自己理解出的色彩世界。这也是插图要给人留一些想象空间的原因。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是在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无言之美。” 什么样的故事应该配什么样的色彩呢? 抒情类的文字配合传统的中国画或梦幻的画面或颜色明度对比属于弱对比的就能产生很好的呼应效果,将读者吸引到安静的故事中去。奇幻神秘的文字配合厚重冷峻的颜色和与颜色相配的绘画风格(如;写实风格和版画效果)能加强奇幻神秘的气氛。幽默荒诞类的文字配合轻松的绘画技法和颜色明快,纯度对比强烈的风格就能和文字相得益彰。2.插图的形式和技法太多了,到底那种更好,或是杂志的美术编辑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插图来传达文章的深层内容? 在看到一篇文章时,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明白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也许是告诉你一个生活态度或一个学习方法,也许是一个人生哲理……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用孩子的视角思考,再配出贴近孩子生活世界的插图。如果一个插图只是表现文章中的一段文字和一个场景,那要想用图来打动读者,那是很难的。好插图除了能用视觉语言来烘托文字的不足之处外,还能和文字一起在读者的脑中升华。插图在兼顾了以上的这些要求后,出现的画面就是出色的传达了文字的深层内容了。3.在版式流程中编辑在遇到插图和文字的不和-谐组合时应该怎样去调整? 在工作中我们也许都会遇到杂志在版式流程中,有些版面不和-谐或插图和文字的同时产生阅读障碍的问题发生。a.图和文字的组合让阅读有了困难,也就是在文字下面的图的色彩或纹理影响文字的清晰度。出现这种问题需要调整插图,插图的纹理太重的减少纹理或做模糊处理,底色太鲜艳的降低色彩饱和度并加重文字颜色。如果在做了这些努力后,仍然有阅读的困难,干脆去掉文字下面的背景插图。(8)配电站停电时,必须检查确认进线柜电缆头不带电(检查带电显示器)才能合上进线柜接地刀闸,配电站送电时,应先检查进线柜地刀是否拉开,防止带地刀送电。没有地刀的进线柜,严禁私自解锁,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第二篇:教育科研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认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2教育研究方法的道德原则1.不容许“强制”:要征得研究对象同意。2.不容许“证伪”:不能以损害研究对象为代价。3.不容许“失责” :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否则就是失职。4.不容许 “练手”:研究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3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教育研究方法。4分层抽样:将总体按某一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以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重按比例随机抽取样本5无关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自变量就是通常说的实验变量(实验因素或实验因子)。它是在实验中有计划地设置或改变的因素。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变性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果或造成的影响的因素,是一种结果变量。6 课堂观查: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7 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8 教育实验研究: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研究因果关系的研究9等距抽样: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某一顺序排列编号,然后依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10 机体变量:机体变量指个体的生理特征,如个体的性别 年龄 身高 体重 血型 体型等,也包括机体的心理特征定性课堂观察: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现象作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观察结果的呈现是非数字的,分析手段是质化的12 虚无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13教育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后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的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能够有目的的控制变量14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时间工作的开展的应用研究,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主体。四个环节1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2.计划3行动4反思15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教育实践研究方法。16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17访谈调查法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调查者,并且通过与其进行口头谈话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18教育实验法就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在效度是实验者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真正影响程度,是实验结果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程度。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历史(偶然事件);成熟;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分析;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的流失;取样与成熟程度交互作用。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以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四个:(1)测验的交互作用。(2)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3)实验安排的负效应。(4)多重处理干扰。19个案研究法是指以一个特殊的个体(教师或学生)、典型的教育事件或教育团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该研究对象有关的一切资料,来探究某种特殊情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促进研究对象改进和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20教育研究成果是在进行教育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智力加工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并被同行专家认可的知识体系、方案或产品。分类教育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报告、综合性研究报告
第三篇: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来源:虎林实验高级中学 发表日期: 2013/11/5 7:17:51
收藏到:
内容摘要: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提倡向“解释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叙事研究转向”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职业生活的研究存在交叉之处,由此产生了整合各方面的研究以推动职业研究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关注实践的叙事研究方式,并运用到了职业研究中,教师的职业叙事也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教育叙事研究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科研兴校”的期待相距甚远。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了滞后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课改理念之间的差距。因此,要真正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生活,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受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掌握的有效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2.以归纳为思维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3.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出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追求……正因如此,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6.教学叙事的区别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
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分两类: 1.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研究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2.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对象。研究主要由教育研究者实施。
当然,这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而并列的,它们原本是相互牵连的。因为即使在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教师本人在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是,这种叙述将使教师自己进入一种“自我构建”的状态,将使教师形成“自我意识”。
(五)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即研究“故事” “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的、不是淡无痕迹的、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若有若无的,它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课堂、影响着生活。因此,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无论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或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1.教师的叙事研究的内容
⑴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⑵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⑶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2.教学叙事的内容分类
⑴教学叙事。“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教学叙事”类似以往的“教学案例”,但“教学叙事”不仅强调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而且强调“叙述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节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位,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是十分适合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对象。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叙事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一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设计思想、基本过程、教学要点、课堂效果等;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或侧面:教学过程的特定阶段、教材内容的处理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课堂上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学生的争吵或冷场阻碍了教学进程、教师困窘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等。还可以把课前(课前的准备阶段)、课中(课堂教学阶段)、课后(课后的评价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研究对象,也可以有重点地研究其中的某一部分。如某节公开课前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不同议论和评价,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⑵生活叙事。“生活叙事”指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和“管理叙事”,一起构成“生活叙事”。
教师的“生活事件”同样是非常丰富的,“生活叙事”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①活动。除课堂教学外,各种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学活动的形态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在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活动主题的设计、组织形式、资源开发和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的参与指导问题等。由于活动的过程和形态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对某次活动的基本过程或某个侧面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叙事研究来提炼教改经验。如近年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教改试验,在缺乏资料和经验的情况下,通过叙述研究提供范例和经验,已成为指导教改的一种主要形式。
②事件。教师工作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所构成的。除文化学习外,教师还要关心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多彩而又繁复的学校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会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即使时过境迁,仍会留在记忆的深处,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关注这些事件,就会发现许多值得思索和研究的内容。如一次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一次教室里失物事件的处理、一次失败或成功的家访、一个教师面对自己失误或错误的场景、一本载满师生对话交流的作业本、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贺卡等等。事件的生动感人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应该是选择事件作为叙事研究对象的重要标准。
③人物。教育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在学校生活中,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经常会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这些人可能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是一个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或者是一个本校或邻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体会和借鉴许多有益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一种学习指导方法、一条教育原则、一种教学风格、一套管理措施等。由于人的活动和经历往往是丰富和复杂的,因此,研究者还要依据一定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反应研究主题和研究结果。
⑶自传叙事。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教育信仰,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故把这种叙事称之为“自传叙事”。
(六)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1.叙事研究的基础是自觉的实践反思
教师的实践反思起源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策略的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身处各种各样的情境,并由此逐渐积累了许多应对情境的策略和经验。这些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师生涯中自然地、无意识地积累的,是不断尝试的结果。这些经验当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相互抵触和矛盾的。为避免缓慢、随意、低效的经验积累过程,有不少教师对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即有意识的、自觉的实践反思。经常的、自觉的实践反思使零碎的教育经验得到梳理,使教师经历了一个教育策略系统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实践反思是触发叙事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叙事研究内容和材料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自觉地实践反思是叙事研究的基础。2.叙事研究的实施是开放的行动研究
教师的实践反思也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即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措施和行为,从而达到增进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叙事文本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师在特定阶段、特定情景中所面临的问题,形象地反映了教育主体的认识水平与教育环境、教育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途径。
3.叙事研究的取向是教师的经验分享
叙事文本的写作是教师经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师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个人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以潜在的听众(其他教师)为对象的。考虑“听众”的需要,可以作为文本撰写的一个重要参照点。一个文本是否有价值,是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经验,是有研究者所处的环境、所要交流的对象决定的。因此,文本的完成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交流的开始。教师个人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是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作用。通过交流,文本及其所包含的个人经验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价值。
二、教学叙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叙事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一)激发自己的教育灵感
任何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但又不甘心停留于记流水账,那么,撰写教学叙事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教学叙事不仅记录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经历,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二)提炼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通过实践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分析,明确那些成功教法的指导思想,提炼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叙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都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学叙事适用于教师之间用来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对于教学叙事里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都可以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叙事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了理论而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三、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一)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科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理论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 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三)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 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这样看来,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叙事研究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有学者认为,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文本的格式,它与单纯的现场文本和一般的“科研报告”不同,它即要表述现场经验,同时又要解释现场经验的意义及对他人、社会问题的意义。在表述形式上表现为夹叙夹议。叙事研究文本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既有其实践意义,它可以让教师真正进入教育实践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又有其理论意义,它可以为建构教育理论积累素材,促进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教育叙事的新方向
我国教学研究的新走向具体表现为:
(一)经验总结到反思性教学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反思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
(二)走向问题解决——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
教学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教学研究不过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研究的研究过程。“问题解决”首先意味着教师发现并“提出”了某个“教育问题”。教学研究中的“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提问者已经“把自己摆进去”。这种“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此问题的袖手“旁观者”;也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当事人”,而不是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甩手等待“专家”来解决。
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体温、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度提问,将直接影响着提问者“参与”教学研究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程度。因此,有人将“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作为教学研究的一条首要策略提出来。但由于长久地沉湎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往往对“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见惯不怪,习以为常。所以,教师“发现”“提出”教育问题常需要校外的研究者以“对话”,“交谈”的方式提供批判性教育理念,帮助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
(三)走向叙事研究——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
“叙事研究”(或叙事的教学研究)的主要使命是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教育“叙事研究”努力恢复被科学话语遗忘和压制了的“教育个案”“教育事件”的合法性,这使教育研究领域一度发出“走向叙事研究”的呼声,教学研究领域不少研究者将“叙事法”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叙事研究转向”。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它不只是关注教育“理”与“逻辑”,而且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即使提出教育“理”与“逻辑”,也使这种“理”与“逻辑”从具体的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成长出来。
第四篇: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科学研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探索社会和自然界客观规律性的一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2、中小学教育科研:(1)含义:是以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2)特点:综合性与层次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群众性与日常性。
3、中小学教育科研主体:指能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合乎规律地从事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研究活动的人。
4、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探索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
5、课题: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课题就是问题,但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课题来源于问题但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
6、教育文献:指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具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
7、一次文献:(1)含义:又称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是事件实际目击者和参与者以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2)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档案材料、政府出版物„(3)优点: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价值。(4)缺点: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8、二次文献:(1)含义:又称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处理过一次的资料,是对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2)包括:目录、题录、文摘提要、索引、手册„(3)优点:将分散的一次文献系统化、条理化,具有报告性、汇编性、简明性的特点。(4)缺点:经过人为的加工,可能出现错误。
9、三次文献:(1)含义:又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进行概括论述的文献。(2)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度报告、数据手册、百科大全„(3)优点: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参考性的特点,反映了文献加工者对一次文献的见解,是对众多一次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可使研究者直接了解某课题领域的概况。(4)缺点:文献的可信度不如一次、二次文献高。
10、印刷性文献:(1)优点:便于阅读与传播(2)缺点:存储密度低,体积笨重,占据存储空间多,难于实现自动输入和自动检索。
11、缩微型文献:(1)优点:体积小、存储密度高,节省存储空间,传递方便、成本较低。
(2)缺点:不能直接阅读、必须借助缩微阅读器。
12、电子型文献:(1)优点:存储密度高、速度快,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快捷、高效的知识生产和传播。(2)缺点:需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使用费用较高。
13、声像型文献:(1)优点:存储密度高、直观、真切,传播效果好,应用范围广。(2)缺点:需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使用费用较高。
14、常用的检索工具:书目、文摘、索引。
15、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16、文献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1)特点:间接性;样本容量大、费用低;便于对研究对象做纵向分析。(2)局限性:偏见(许多文献资料往往带有文献记录者的主观倾向或偏见);信息缺损。
17、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案: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18、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按方法中使用的手段分为思辨方法、实证方法、数学方法、符号表。
19、教育观察法:(1)含义:是科学观察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研究教育现象,及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并进行深入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2)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有系统的计划;是对观察对象进行直接观察;适用于范围大而课题较小的研究。(3)局限性: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观察结果代表性不高;有些观察活动可能使观察结果失真;主要适合于对研究对象的外部表现、外部联系的认识,而不适合于对内在本质、内在联系的研究;受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观察法较困难;由于样本小、耗时长,对于大规模的研究或急需获得结论的研究不适宜。(4)途径:参观;听课;参加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会议;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
20、教育调查法:(1)含义:是研究者通过访谈、问卷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以掌握教育实情,分析教育问题的方法。(2)优点:具有时空因素的非限制性;调查对象的自然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3)常用的方法:调查表法、谈话法、问卷法。
21、教育行动研究法:(1)含义:指由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掌握、实施,从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2)特征: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日常工作中相互协作。(3)优点:适应性和灵活性、评价的全程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22、教育行动研究可概括为: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23、教育实验的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也主要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结果的变化;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
24、实验取样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取样的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25、教育经验总结法:(1)含义: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使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2)性质: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回溯研究、是一种追因研究。(3)特点:作为教育科学的一种成果,具有新颖性、普遍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点;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26、先进教育经验的标准:典型性、创造性、现实性、效益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27、追因法:先见结果,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
28、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的步骤: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设置比较对象;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检验。
29、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等),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二、问答、论述
1、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及培养途径:(1)含义,指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构成: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3)培养途径: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在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中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任务:(1)意义:开展它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
导;能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2)任务:总结教育的历史经验,开展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研究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和各科教学研究,开展教育改革实验;进行教育发展研究。
3、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1)重视运用数学方法,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2)重视开展教育实验(3)重视教育预测,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并行相辅(4)重视利用“三论”和“新三论”来研究教育科学(5)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4、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选题的意义:(1)含义:指研究者在分析研究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对象。(2)意义:选择一个好的教育科研课题,既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也是教育科研的关键,它将决定教育科研的全局成效。那么正确选题的意义又在于:选题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环节;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课题可以反映和制约整个研究的价值。
5、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需研究的突出问题:(1)来源:教学实际和理论文献。具体说来有6方面的来源,即从如何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去挖掘课题;从工作中的困难与缺点中去挖掘课题;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中挖掘课题;从各种信息的交流中挖掘课题;从对某些教育现象的调查中形成;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去挖掘课题。(2)需研究的突出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的研究等。
6、课题选择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新颖性原则。包括:时代感、内容新、角度新、挖掘新意;(4)可行性原则。判断是否具有可行性:研究者个人具体的情况;各课题组成员的结构;情报资料的充实;考虑花费在科研上的时间。
7、怎样的问题才符合课题研究(选题的要求)?问题的前提必须正确;问题的答案必须存在且是可以预测的;问题应当是具体的、有明确的界定,而不应当模糊不清、笼笼统统;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8、选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了解问题的研究状况(2)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价值最大化(3)贴近学科、教学的实际问题(要贴近教学实际选题;依托学科教学选题;从小的课题起步)
9、在课题的选择中需注意的问题:(1)表述不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2)课题名称的外延太大;(3)经验之谈、层次太低、像平常的论文题目;(4)课题表述,概念要规范。
10、文献的种类:(1)按内容的加工方式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2)按载体形式分为印刷型、缩微型、电子型、声源文献;(3)按来源及公开性分为正式文献、非正式文献。
11、文献研究的作用: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定课题;有助于避免重复性的无效劳动,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12、文献检索的过程:(1)明确检索主题(2)搜索阶段。包括搜索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3)阅读与分析整理阶段(4)评价阶段。需对文献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
13、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基本要求:课题研究方案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要求;„要合乎客观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操作性要强;„要具有系统性。
14、设计教育科研方案有何必要性:(1)设计教育科研方案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2)„实施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3)„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4)„有利于检查和跟踪;(5)„要具有系统性。
15、一个好的科研方案的标准:(1)设计的研究变量能真实的代表科研内容,改变研究变量能产生精确地回答研究问题的现象(或内容)。(2)拟采用的研究方式合理、可靠、经济;
(3)拟采用的控制方案、操作程序客观有效、明确、无遗漏和错误;(4)研究目标合适,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因地制宜;(5)设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创造性、发展性。
16、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案设计的步骤:(1)课题名称的表述。课题的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犹如文章题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在题目里对研究的领域、方法、内容有所说明,或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目标等;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而空、小而繁、不贴切;(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3)课题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4)有关文献的查阅;(5)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6)课题研究对象的确定;(7)课题研究程序的设计;(8)预期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形成的表述;(9)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分析论证的表述。
17、中小学教育观察的7个实施要求:考虑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的全面性;„目的性;„主动性;坚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协作性;坚持观察记录的详备性。
18、如何实施教育观察:进入观察现场并何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实施观察;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提出观点,撰写观察报告。
19、教育实验法的特征:(1)实验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2)教育实验的被试就是教育对象,是一定群体的学生;(3)教育实验更多的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里进行,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文化等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其实验控制不如实验室那样精确、严密;(4)教育实验要确认教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既要旨在求真,又要旨在求善。
20、教育经验事实的提炼:(1)含义:指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及其主题,从教育经验事实出发,依据教育基本理论,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科学的概括和界定,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2)提炼过程:掌握理论——提炼经验事实的前提;概括主题——提炼经验事实的根本;揭示机制——提炼经验事实的关键。
21、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及要求:(1)过程:把握主题,明确意图;分类整理,建立联系;考察评价,初步选定。(2)要求:经过筛选的事实材料,应是能最有效的证实“经验”可行性的材料。具体要求是:材料要新颖、恰当、必须要充分和必要。
22、怎样在经验总结中揭示其内在机制?(1)应符合事物由萌发到成长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规律;(2)应反映事物内在各主要因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所引发的事物的某种变化。
23、中小学行动研究法的一般程序、操作要领:(1)一般过程: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2)操作要领:发现教育行动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文献检索与讨论;确定教育行动研究的问题焦点;进行深入的文献探讨;拟定教育行动研究方案计划;执行教育行动研究方案计划;拟定行动方案;实施教育行动研究方案;根据行动效果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方案;修正教育行动研究方案与再实施;撰写并公开研究报告。
24、编制教育调查表的基本要素、要求:(1)要素:总标题、横竖行及标目、数字资料、表尾、附录;(2)要求:标题清楚准确、简明醒目;表的大小依据调查项目的多少满足、容纳所有项目为准;表中各项目排列应是有系统的,一目了然;为防止答案有误,最好有相互参考的项目,便于分析和对比;表尾应注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表内项目内容务必填写全称,对数据的来源要有特殊标记注明。
第五篇:教育科研方法学习体会
教育科研方法学习体会
胡各庄中心小学 霍威
为期三天的骨干教师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是沉甸甸的,其中有领悟、有灵感、有激励,也有反省。尤其是听了邓涛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它使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的方法的操作性强,对我们今后进行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有很大启发。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积累,有计划的自觉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多听、多读、多思,着眼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出发多进行探索性实践。
明确教育科研的目的。教育科研研究是为自己而研究,是为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而研究,决不是为完成一个任务被动去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必须是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学习。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因为成功的经验一般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他人的成功经验是经过实践体现一定的教育规律,我们应不断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使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少走弯路。同时在他人的经验上敢于创新和探索,在他人的经验上寻求生长点。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于新的教学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都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不认识也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这样就能逐渐转变人们的观念,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使教师工作和律师、医生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受到人们的尊敬。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科学发展速度缓慢,长期都是引用外国的教育学,没有自己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学,创建我国自己的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学,是我国教育界先驱历来的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不仅要有教育科研的专职研究人员辛勤工作,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而且可以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发展应用教育技术科学,为教学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以后会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从实际出发,根据我自身的特点,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感谢县培训中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与提高的平台,能来这里培训的老师无疑是幸运的。大家都很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宝贵的机会,我也不例外。在学习期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到校,听课专注,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等。今后,我一定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不断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