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标 题】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原文出处】财会月刊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4A1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导刊
【复印期号】200406 【 标 题】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 作 者】宁波/贝洪俊 【摘 要 题】法规研究 【 正 文】
本文所说的会计制度是指广义的会计制度,即规范会计行为的一系列法规、准则和制度的总称,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元的利益主体、分化的市场、产权改革的滞后与法制的不健全,加之利益冲突调整措施的时滞性使得既得利益十分刚性。而利益冲突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制度的变迁,为缓解当前会计改革引起的利益冲突,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层的、持久的改革。
一、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按博弈论的观点,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其实是局中人,会计制度是策略,会计信息供方和需方以及会计制度的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策略的水准。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博弈过程中的策略和利益调整。会计制度博弈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会计制度制定机构掌握了制定权,利用裁决权让其他局中人为制定者所代表的集团服务。
会计制度的博弈双方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会计实务界(企业)之间的关系。会计理论界一般是会计制度博弈中的中介角色。一方面,会计理论界通过研究讨论和制定会计法规与政府发生联系,直接感受到较为充分的政府的“旨意”;另一方面,会计理论界又需要从实务界广泛听取意见和“呼声”,才能使制定出来的制度有可能达到“均衡状态”。但如果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缺乏沟通,便会使得会计制度的制定者过多地接受政府的“旨意”而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言人,最终使得会计制度的博弈由政府与企业的对弈转化为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弈。这一矛盾的转化,显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也难以使会计制度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利用机会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了便会采取措施完善原来的准则,制定新的准则加以疏导、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便会展开新一轮博弈。经过多次博弈,会计制度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公认程度便会日益提高,纳什均衡便会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会计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帕累托优化过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点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即一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一种间断性的跳越,不具有过渡性的环节。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到位的制度变革。它是通过几个过渡性环节的相互衔接而呈现的连续性变异的演进过程。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一种渐进的方式,即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缩小旧制度的空间,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这种渐进式的会计制度变迁决定了我国会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的优势降低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尽管纯粹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可以取得会计制度的高效性,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以致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会计制度变迁采取了以强制性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的做法:将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公众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强制性中的诱致性在我国的会计制度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大大减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过程中由于信息不足可能出现的风险。
2.我国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是由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国情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适应。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技术变迁可视为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新的知识被用于改变企业生产技术时,会使会计实务的内容更为丰富,诱导会计制度的改变;而经济体制变迁则是促成会计制度变迁的外在因素,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适应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环境,必须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会计主体通过自身会计实务的变化去适应新的会计制度的变化,可称之为会计制度适应性。它是每个会计主体生存的前提。只有适应了会计制度的变迁,会计主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我国会计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然后再进行整体协调。从实践来看,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变迁比整体均衡推进的社会阻力要小,摩擦成本相对较低。
4.会计制度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惯性依赖。在新旧制度交替的时候,从传统制度中脱胎出来的会计主体,对旧的制度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在传统的惰性力面前,要推行新制度而改变会计处理,其内在动力是不足的。如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就习惯性地使用旧的方法,对于一些推荐采用的新方法却不重视,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制度运用的深化。
5.会计制度变迁和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而资源配置的转变继而又促使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从实质上看各项改革的推进,表现为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而会计制度作为资源配置、产权制度中的一种信息产生和传导机制,作为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无疑应和整个社会嬗变过程中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协调。例如,证券市场的发展创新了我国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为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得以逐步规范和完善。
三、渐进式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1.利益冲突导致会计制度变迁。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产生了外部收益(外部收益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中主体无法获取的收益),只要这种外部收益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应进行帕累托改进。制度变迁的目的就在于使显露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以外的收益内部化,以求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外部收益内部化,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实现我国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2.会计制度改革是各方集团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会计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处理的一组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其中,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利益集团合作性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我国1993年的市场化会计制度改革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强制进行的。之前,博弈双方虽然一直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僵持局面,但一直存在着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声。而当时的会计制度改革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前提,然后才考虑到社会组织或公众利益。这种国家利益占上风的主张,一度使当时的企业利益不如改革以前,如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对资产和收益的计价未能采用真正的稳健原则。这一会计制度变迁属于典型的“非帕累托改进”。因而在实务上,企业出现了“假账林立”的对抗局面,将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发挥到极致。
3.合作性博弈使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得到协调。通过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以“利己”为目的的行为得到了充分释放,对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得以制约,物质利益的冲突得到整合而相对均衡。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又会引起旧制度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新制度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制度创新。我国的渐进式会计制度改革的利益冲突并未达到激烈对抗程度,它的成功依赖于激励约束机制与协调整合机制的启动。改革过程仍然存在的“无序”和不必要的利益冲突,无疑预示着会计制度进一步创新的必要性。
综上可见,利益冲突是导致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使个体利益得到满足,又能使个体利益冲突得到社会的整合。会计制度的创新是一个社会公共选择与博弈的过程。由于制度博弈双方存在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
第二篇: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时间: 2007-03-15来源:会计之友作者:王德春编辑:XL 【摘要】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本文拟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认识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 分析其变迁的特征, 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
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预算管理体制必然发生变迁与创新, 从而诱致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从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分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阶段(1949年—1953 年)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 开始编制1950 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1951 年政务院又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 这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预算体制初步确立。同时,《纲领》和《条例》中涉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是设计预算会计制度的框架依据。在此基础上, 财政部于1950 年12 月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两个制度比较系统、全面、明确地规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核算要求, 既是纲领性的规定, 又是操作性的范本, 奠定了我国预算会计工作的基础,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两个制度堪称为新中国预算会计体系和会计方法的奠基石。
(二)改革开放前的波动阶段(1953 年—1978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其做法是由中央核定地方的收支指标, 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 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在此阶段, 预算体制总体保持稳定, 局部略有调整, 其趋势是由20 世纪50 年代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体制演变为70 年代以集中为主、适度下放财权的分级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 预算会计制度伴随着预算体制的变迁而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创新, 先后对银行执行预算出纳业务、中央经费实行限额拨款、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国库管理等内容作了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使预算会计在“ 一五”时期得到稳步发展。在“ 大跃进”时期, 由于片面地强调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在“ 先破后立”的理念下, 预算会计制度和基础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65 年财政部颁发了《预算会计工作改革要点》,这是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重要转折点, 使受到“ 大跃进”冲击的预算会计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随着1966 年“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预算会计工作走入低谷, 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三)改革初期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探索阶段(1978-1992 年)改革开放以来, 于1980 年由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演变为“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这是预算体制的一次重大变迁, 使地方政府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预算主体。其特征是: 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超收部分加大地方留成比例, 以调动地方政府增收的积极性。但是,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扩大, 分级包干体制暴露出诸多制度弊端。如: 税收调节功能弱化, 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总体上看, 分级包干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发生需求型制度变迁已渐露端倪。作为国家预算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会计, 既有同预算体制改革配套的问题, 又有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预算会计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调整。1984 年, 财政部在原1963 年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 以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 年, 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 1989 年财政部又根据预算分级包干体制管理要求, 陆续修订和制定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这些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四)预算会计制度变迁全面展开阶段(1992 年—1999 年)1991 年10 月, 国务院在《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中规定, 我国国家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编制方法, 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1994 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的要求, 建立了“ 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体制变迁必然会导致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此, 1993 年底,财政部正式启动预算会计改革, 成立了预算会计改革领导小组, 着手研究、起草预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草案。1996 年, 财政部颁发了《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 为预算会计制度变迁提出了目标要求。经过财会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努力, 财政部于1997 年底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初步建立了与“ 分税制”预算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五)预算会计渐进式制度变迁阶段(2000 年至今)1999 年9 月, 财政部在《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中要求, 2000 年选择部分部门试行部门预算编制方法。随后,国家又根据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先后推行了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收支重新分类等改革措施。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表明, 我国预算体制已经进入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局部渐进式趋于完善的体制变迁阶段。在我国预算体制渐趋完善的演进中, 中央和地方财政结合自身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 仅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和方法中与新推行的预算制度不适应之处进行了局部的制度调整, 并未从总体上打破1997 年底建立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二、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自建立以来, 已经有了50 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变迁轨迹, 概括起来, 有以下特征。(一)制度供给主体的政府化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 在50 余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 政府始终是制度供给主体。从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看,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其供给主体是有所不同的, 主要有政府供给和民间职业团体(或机构)供给两种模式, 此外也有个别国家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 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制度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制度涉及到许多技术性问题, 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 尽管在我国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能够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政府作为预算会计制度供给主体, 其优势是可以利用其行政权利, 集中人力专门进行研究, 协调解决众多技术问题和社会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同时, 还能缩短制度的变迁过程和推广过程, 使其更具有时效性。(二)制度实施的强制性
根据制度变迁是由供给主导还是由需求主导,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分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两种方式。从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过的多次变迁可以看出,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在该制度变迁方式下, 中央政府是决定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由政府出面推动预算会计发展进程, 可以加速现代预算会计体系的发育, 强迫旧的会计体系趋于解体, 保证有效的制度供给。同时, 由于利用政府强制力的优势可以降低制度变迁成本。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即制度实施的强制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节奏加快,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迫切要求会计制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在这种背景下, 强制性变迁就成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首要选择。但也应看到, 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相关利益主体的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 可能会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三)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性的连续的演变过程, 是通过制度在边际上的不断调整而实现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是吻合的, 正是预算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 才使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得到顺利进行。这种渐进式变迁是由我国的预算环境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从本质上看, 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处于一种“ 配角”地位而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预算体制变迁经历了由高度集中、一灶吃饭到分级包干管理、分权分税的渐进演变过程, 这就决定了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也是一个渐进的变迁过程。渐进式制度变迁可以逐步积累制度变迁所需要的信息,从而降低改革的成本, 但渐进式变迁也可能因为各项相关制度安排不同步而造成制度结构失衡,从而降低制度效率。(四)公共财政和国际惯例的导向性
自2000 年以来, 我国陆续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预算制度变迁举措, 这些制度安排必然诱致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但目前正在进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是以公共财政和国际惯例为导向的变迁。可以说, 1998年之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 总的来说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和后来形成的分级包干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的, 即以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家预算体制相适应的会计体系为制度变迁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市场开始在社会资源调节中起基础性作用, 政府逐步退出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的领域, 让位于市场, 借鉴国际惯例的通行做法, 逐步建立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因此, 目前正在推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变迁应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和服务于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导向目标。
三、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趋向
从我国预算体制变迁演变轨迹中可以看出, 预算体制始终围绕政府间利益分割的博弈问题发生变迁, 并且, 这种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但是, 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受原有会计制度的路径依赖性的影响, 只要原有的会计制度能够继续维持, 通常以维持原有制度框架为首选。直到预算体制变迁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重组, 使原有的制度难以为继时, 才会发生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 建立于1997 年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已难以适应目前的理财环境和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 发生预算会计制度变迁已迫在眉睫。(一)建立科学的预算会计基本准则体系
上世纪90 年代末期,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即建立了“ 一则三制”。但当时所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不是统驭全部预算会计的准则。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 可以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 借鉴国外对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划分方法, 对非企业会计按其核算重点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独立的会计体系, 并根据各个会计体系的核算目的和特点不同, 分别建立相应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取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变迁, 应把各级政府确立为会计主体, 将“ 全面受托责任”理念引入政府会计信息体系。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 因此,应按照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在继承和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现金流量表和政府整体的合并会计报表。通过政府的财务报告体系, 准确地反映政府业绩、财务受托责任和各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流量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信息, 以便从财务视角评价各级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公共财政的运行和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追踪问效情况以及政府的绩效情况。同时, 通过政府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 接受广大公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 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体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的阳光政府。(三)完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体系,非营利组织会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借鉴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建立资本保全制度, 对资本化的资产实施折旧核算, 以准确核算单位的净资产;2.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也面临着投资效益和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特别是对于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单位(如高等学校等)进行成本核算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为单位内部管理和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3.要完善财务报告制度。非营利组织不具有政府职责, 但并不等于不承担社会公共受托责任。要通过财务报告制度, 定期向社会利益相关者披露财务会计信息, 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考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基于以上要求, 要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 引入成本核算制度和折旧制度以及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并按要求调整会计科目体系, 增加成本核算相关科目, 同时调整会计报表体系, 增加现金流量表和成本表以及社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0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ICP 证 05033235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 邮政编码:100142
管理员信箱:crifs1430@sina.com
第三篇:标题与主题
张雁的教案 语文考点研究 小说阅读
(一)2017-3-14 2017年高考小说阅读热点题型与提分秘籍
——小说的标题和主题
1.探究小说的主题 2.探究小说的标题
热点题型一
探究标题意蕴
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船 王往
渡船是水上的邮票。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蜓的女人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
红蜻蜓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有人要喝水,红蜻蜓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红蜻蜓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碧清碧清的。
红蜻蜓每天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小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起他的衣角,显得很清瘦也很利落。小谭先生上了渡船时,红蜻蜓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蜓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的小屋前经过,从来不看一下她的小屋。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
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红蜻蜓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当时,见面的地点就在渡口。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红蜻蜓早就结婚了,小谭先生还是单身。
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蜓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红蜻蜓想:小谭先生不教书了?
下一个逢集,红蜻蜓又看见了小谭先生。红蜻蜓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集上?”小谭先生说:“教呢,把牛牵来卖了。”红蜻蜓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已走了。
红蜻蜓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红蜻蜓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
一天晚上,红蜻蜓已经睡了,听见敲门声。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
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在宝滩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老头喝药自尽了。
红蜻蜓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 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去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没几天怕就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这些天,我难受,我又不敢说出来。”
红蜻蜓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
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 红蜻蜓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
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珠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 红蜻蜓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
第二天,红蜻蜓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红蜻蜓急了。红蜻蜓想来想去,想到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
红蜻蜓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
肖奶奶说:“叫他去佛祖那儿烧个香,认个错。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祖那儿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
红蜻蜓点着头,心里亮起来。
红蜻蜓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他家的邻居有楼房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
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蜓到了儿子床头,一边叹道:“唉,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呀!”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
红蜻蜓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祖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
红蜻蜓心里一阵暖和,她知道自己为什么来看他的!
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 红蜻蜓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祖。”
红蜻蜓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跟着渡船走。
(原文有删改)小说的标题是“渡船”,也有人认为将“小谭先生”作为标题更好,还有人说这两个标题,都不如“红蜻蜓”为标题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渡船”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两个人在“渡口”相识,红蜻蜓在“渡船”附近生活,小谭先生每天坐“渡船”来往于河东河西,“渡船”是红蜻蜓与小谭先生故事的见证者,同时“渡船”也是作者叙述故事的线索之一。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对小谭先生,由爱慕到助其净化灵魂,都是与“渡船”有关。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不在于表现“爱情”,而在于表现将“爱”升华为“善”,由此看来“渡船”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其实,红蜻蜓是一条灵魂的“渡船”,将小谭先生从“自私的泥潭”里,“渡”到“善”境。
示例二:“红蜻蜓”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红蜻蜓”的活动是故事的主线,作者始终是围绕这个人物安排情节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作者倾力表现的人物,也是作者赞扬的对象,在小说中她的形象也最鲜明。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红蜻蜓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朴实、纯真、善良等优秀人格精神的赞扬之情,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为直接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另外,“红蜻蜓”还是一个很有色彩、动感的标题,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些灵动的气息。示例三:“小谭先生”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谭先生的活动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谭先生“卖牛”,引发其“生病”,才有红蜻蜓的“探视”等情节,因此小谭先生才是作者组织情节的关键。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小谭先生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他吸引了红蜻蜓的目光,是他完成由“自私”到“向善”的转变,从而释除了心灵 的重负,而红蜻蜓只是他转变的外因。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涤除自私、向善修德,这是小说的核心思想,而这个核心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小谭先生这个人物的活动当中,因此,他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人物。
【提分秘籍】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
(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方法技巧】
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4个思考角度 思考 角度 标题与 环境 标题与 情节 标题与 人物 标题与 主题 具体方向
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热点题型二
探究情节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儿,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串串肥大的榆钱儿。可到了傍晚,鸡子该续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喔喔喔”,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 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儿,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便“路过”王五的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儿,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家房门。王五出来了,他问小麦,出了啥事?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我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钱,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的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儿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谊还要紧?
(原文有删改)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是败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 观点一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这个情节安排很精彩。(1)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一家人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后来王五又送来了红公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小麦一家朴实善良,重视乡情。(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更明确地表现出作者对小麦优秀品质的赞美。
观点二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这个情节是一处拙劣的败笔。(1)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找鸡—得鸡,故事已经圆满,费尽周折,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让人难以理解,因此,“杀鸡”这个结尾画蛇添足,是一处败笔。(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鸡子放在重要位置,前面有大量笔墨 渲染这只公鸡在小麦两口子心中的地位,现在鸡子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杀鸡”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心理。(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由于这个情节与小麦的性格、心理相矛盾,反而冲淡了作者寄托在小麦身上的思想倾向。
【提分秘籍】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的结尾似乎与主旨关系不大,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情节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方法技巧】
情节类探究题“四考虑”
第一,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第二,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第三,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第四,思考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热点题型三
探究人物形象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口欧?!”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提分秘籍】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
【常见设问方式】
(1)×××的成长历程,代表着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有人认为×××不是现实中的人,你认为呢?(3)×××的性格给你怎样的启示? 【方法技巧】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五角度”
第一,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如《马裤先生》一文,如果同意,在整个坐车的情节中“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可见存在人性弱点;如果不同意,“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是线索人物。
第二,人物自身角度。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如《马裤先生》一文,如果同意,从“我”的言行中可以看见人性刻薄的弱点;如果不同意,从“我”在事件中言行较少,不是主要人物方面谈。
第三,主题角度。主题主要从人物中体现出来,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第四,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五,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热点题型四
探究艺术特点
例
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地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泗州大街,仁义当铺。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平原大道,晨光如金。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地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
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提分秘籍】
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方法技巧】 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三步走”
第一步,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④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热点题型五
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
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案】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提分秘籍】 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思想意蕴探究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探究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常见设问方式】
(1)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方法技巧】
“三‘从’、一‘联’、一‘掌握’”解答思想意蕴 与情感意蕴探究题 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的对比中理解作者所倡导的风度和尊严。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
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中“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高考风向标】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 11 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
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 15 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案】
(1)D B(答D给3分,答 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6(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分)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分)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
(1)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分)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A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模仿;B项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无“‘我’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C项不妥之处在于,王有福不愿索赔,还有害怕上当受骗的因素。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而且,这道题还暗中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高考冲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孤城 非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儿。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1.(标题意蕴类探究题)“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答案: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
2.(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诚实的考验 英]赤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你父亲欠我的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能够挣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所小房子是塞夫几年前搭建的。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头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写信的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狩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3.文中用了大量篇幅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也有人认为是法官多恩。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从思想意蕴看,作者意在表达热情善良、慷慨大方、解人危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这个人物则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
②从情节设计看,多恩两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两次狩猎行动,改变约翰的人生境遇,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
②从情节设计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框架,约翰的活动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走向,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约翰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因此调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正面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有侧面的环境衬托,极力突出其自立自强、不怕艰辛的鲜明个性,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2)作者在小说中多次写到浓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简要地回答。(6分)
(3)“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6分)
(4)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8分)
试题答案:
11.【答案】
(1).BE(B项错在李生不是“准备回家”而被雾“吓慌了”,因雾而想回家;E项中“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文无根据。)
(2).①交代了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②烘托了人物紧张、慌乱的心理。③象征着人在城市里的迷失。④是雾让李生强烈地感受到与亲人的阻隔。⑤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活动背景。(答出一点1分,三点3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3).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4).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谋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不得不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坚持着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第四篇:标题与题记
题好文一半:高考议论文拟题
一、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歌曲名等拟题。
如《莫让浮云遮望眼》、《三更有梦书作枕》、《不拘一格降人才》、《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仿写、借用、改写成语、格言、俗语、歌词拟题。
如《怎一个“慢”字了得》《生于改变,死于顽固》《入淤泥而不染》《诚信所至,金石为开》《金钱诚可贵,诚信价更高》《要留奉献满乾坤》《高高在“下”》、《问世间“名”为何物》《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诚信,爱你没商量》《诚信风来满眼春》《爱是怎样炼成的》《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拍卖我们的生涯》《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缘何前“腐”后继》《近水楼台“贤”得月》《艺不惊人誓不休》《人生自古谁无“挫”》《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三、巧用修辞手法拟题。
如《理想的阶梯》、《莫做“墙头草”》、《痛苦是一笔财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和平曲”里无和平》《救人与救心》《验收?宴收?》《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都是作弊惹的祸》《幸运是汗水的红利》《躺着读书,站着做人》
四、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拟题。
如《感谢你的敌人》《名师未必出高徒》《旁观者未必清》《近朱者未必赤》《有钱就幸福吗?》《谦虚使人进步吗?》《好酒也怕巷子深》《倒过来试试》《吃一堑未必长一智》《请珍惜你的痛苦》《渴望检查》《不要金子》《渴望是“穷人”》《拍卖我们的生涯》
五、贴近时代拟题。
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变味的掌声》《真情不“下岗”》《更新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软件”》、《该出手时不出手》《把“意见”刻录成光盘》《朋友,请带好你的“护照”》《健美,健美,不健何美》《打捞诚信》《萧洒+俏丽+气派≠中学生》等出奇制胜。
精美作文题目汇总
《快慢缓急总相宜》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莫让浮云遮望眼》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走错的也是路》 《我的眼睛欺骗了我》 《挺直生命的脊梁》 《跨不过去的捷径》 《雪花零落的盛夏》 《心动不如行动》 《路曲心直》 《两把钥匙一扇门》 《等待是一种借口》 《走好那一段路》 《共同捧起生命之杯》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曲径通幽》 《留一片芳心》 《坚守人生的关键》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 《疏影暗香》 《点缀缤纷世界》 《问世间“名”为何物》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为他人开一朵花》 《水中月,镜中花》 《生活五味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 《不如放歌》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踏着脚印少摔跤》 《生如夏花》 《花香袭人》 《拿什么拯救自己》 《心灵奔跑》 《剑胆琴心》 《有梦才有明天》 《沙漠玫瑰悄悄开》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脚比路长》 《永不漂移的目标》 《起跑线上的美丽》 《永远到底有多远》 《响起,彼岸的风铃》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清点生活》 《掬水留香》 《有梦才有远方》 《路是月的痕》 《坐看流星划空时》 《风,可以穿越荆棘》 《倒掉疲惫》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推开成功那扇虚掩的门》 《磕出鞋里的沙》 《奔跑人生》 《生命如歌》 《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给灵魂一个支点》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快乐是一粒种子》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文化的呼吸》 《善败者不亡》 《言多岂就必失》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
《伟大是卑微的蜕变,卑微是伟大《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黑暗中,你给我一盏灯》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败了,多好》 《挫折也美丽》
《梦想,从这里起航》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父爱如山》
《给生活加点糖吧》
《擦拭青春》 《不让青春流失》 《幽默是青春的伴侣》 《我要笑遍世界》
《冬阳,童年,牵牛花》 《总有惊喜在等候》 《静静地,我凝望来路》 《把握好你的方舟》 《清白做人》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的繁衍》
《奋发趁年少》 《守卫精神的火种》 《遭遇挫折,超越痛苦》 《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幸福快乐在转念之间》 《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借一颗慧心》 《守住心灵的契约》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带上自信上路》 《倾听心灵的钟声》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诚信满乾坤》
《谎言不开花》
《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 《花香蜂自来》
《会当凌绝顶,当今世界殊》 《铿锵不再,玫瑰枯萎》 《秧好一半谷》 《背起诚信的背囊》 《张开双臂,拥抱博爱》 《浮生若茶》
《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收起你的高傲》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与自己干杯》 《倾听心跳》
《给自己一个微笑》 《越过心中的墙》 《享受痛苦》 《携手夕阳下》 《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三更有梦书作枕》 《给情感上把锁》 《人生有你更精彩》 《坦诚,我无悔的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药·茶·人生》 《别把聪明打碎》 《与时尚共舞》
《时尚,华丽的陷阱》 《时尚,带刺的玫瑰》 《与时尚一路同行》 《心灵的烟花》 《人生难得几回搏》 《给乌云镶上金边》
《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抓住风的尾巴》 《墙,推倒了就是桥》 《寻找栖身之地》 《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坦诚这一种》
《往事并不如烟》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寡淡足协杯,落寞之多少》 《收藏真情》
《生命拔节,沙沙沙》 《点燃生命之火》 《面对青春的萌动》 《让梦想飞翔》
《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 《选择春天出发》 《拥抱青春》
《在青春中熔炼生命》
《与自己相处》《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生命不能绝望》《承诺太遥远》《日子,每天都是新的》《咀嚼伤害》《心存感激》《生活处处有欢乐》《处境并非最重要》《独味生活》《一捆干柴生死间》《搭起心灵的圣坛》《笑着面对生活》《再添一把柴》《幸福像一块砖》《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别让自己更孤独》《活着就有牵挂》《崇尚简单》《珍视心中的爱》《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收集阳光,放飞希望》《又到江南赶上春》《享受黄昏》《给心灵留一点空隙》《望月不语》《秋天,也是一种开始》《远山如烟》《高尚无需证明》《凡尘清唱》《心弦独奏》《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让谦虚在书中憩息》《为自己树一帧风景》《淡淡柳如烟》《深爱无痕》《爱是一棵月亮树》 《拔响生命的琴弦》 《人不能向生活称臣》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抬起头来做人》 《无须崇拜》 《储蓄人生》
《人生不售回程票》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抱着生命过海洋》 《带着成熟寻找》 《淡忘起初》 《亮在需要处》
《磨难,人生的一份财富》 《为生命喝彩》 《品味遗憾》 《中断的琴声》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操守永恒》
《不以利害移操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喜欢出发》 《人生岂能无压力》 《不要被完美伤害》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生命是一支铅笔》 《月亮的脸,笑在掌心》 《给自己找个对手》 《生命,有一种硬度》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主动是金》
《高贵的心灵是不沉的方舟》 《青涩岁月里的蝴蝶胸针》 《培植善念》
《永恒与瞬息的舞蹈》 《用双拐支撑飞翔》 《点燃起信仰的明灯》 《归来吧,从容》
《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 《感动是一种养分》 《父爱昼夜无眠》 《人生路,不回头》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奖赏自己》 《善心如水》 《宽恕伤害过自己的人》
5、生命的意义不在美丽的言辞《生命是一种回声》 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实实在在的谋求自己的生存,同《倾听大自然的心跳》 时也帮助别人生存。《清点生活,清点心灵》
6、生命如同一幅画,可以没有《有你在,灯亮着》 色彩铺张的轰轰烈烈,但不能缺《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少美的意境。《在不可能的地方学得智慧》
7、有的人只顾物质而不顾心灵;《……让平凡的日子鲜亮》 有的人为了强调心灵而鄙视物《……是一种永恒》 质;只有视野开阔的人,才知道《……,靓丽的风景线》 心灵与物质平衡的重要。《……,我永远的天空》
8、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生活需要……》 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是最美的行囊》 置,它已经点完了。《真想做个……》
9、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给自己找个……》 界,相信,必有一个声音属于成《给心情涂上……》 功。《人生路上……多》
10、如果把坎坷看做一种调味《……,我的最爱》 品,你就会感到坎坷的生活也有《……是一种养分》 滋味。《那年,我……》
11、通向人类真正伟大的境界的《有……才有远方》 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在,梦就在》
12、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还有多少……可以重来》 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一《……是一瞬间的事》 个万丈深渊。《有一种……叫成功》
13、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是一种美丽的痛》 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是如果你《……,没有什么不可以》 让它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拒绝……》 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让……为……着色》 种宝贵的养料,你若在苦难中如《那次,我与……擦肩而过》 凤凰涅槃,便会体会到特别的甘《……在我胸》 甜和美好。《怎一个“„„”字了得》
14、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 物。
高考作文优秀题记精选
15、一个不容置疑的哲理,一个
1、最柔软脆弱的是人性,最厚 令人铭心的命题,一个内涵丰富重刚烈的也是人性。的象征,没有不为名利的世纪超
2、永远相信,人世间不只是心灵的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沙漠,感情的冰窑,各种至善至真
16、自己本身就是太阳。只要自的情怀,筑起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己是太阳,早晨一定会到来。
3、个性即风格,像每片惟一的叶子,17、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差别展示生存的锋芒与美艳。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
4、生命有时就如一场雨,看似美丽,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但更多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中间的小小空洞。潮湿。
18、我要用微笑去点缀今天,用
歌声去照亮黑夜。
19、倘若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你自己。20、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与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
36、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
54、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即使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也看到了春的壮丽。
21、没有什么能伴随你一生,除了心情。
22、就像向日葵追寻太阳,人总是追求崇高与完美,而人生偏是一个在苦难中不断雕塑自我的过程。
23、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一丝不少的变换着形式交还给你。
24、我不一定在快乐地活着,但我一定是在追逐生活中的快乐。
25、昨天,是永恒的象征,一切都已变成了足迹,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笔直或弯曲,都已成为遥远。
26、时间和耐心能够把桑叶变成美丽的彩锦。一切的成功,都孕育在耐心和寂寞之中。
27、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拥有一生的时光。
28、没有单纯的世界是人类的地狱。
29、花儿的翅膀,只有死亡才懂得飞翔,无爱无恨的土壤,才能再萌芽开花。30、顾城说:我要在白纸上画下笨拙的自由和不会流泪的眼睛。
31、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32、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
33、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34、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35、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追忆似水年华》)
55、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
37、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生活的本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56、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轻》 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38、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
5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
39、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中的很多遗憾。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58、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泰戈尔诗选》 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40、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 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里斯朵夫》
59、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
41、墙角的梅,当你孤芳自赏时,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天地便小了。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
42、假如我没有记忆,现在我已是 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自由了。人类用记忆,把自己缠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笨笨的木桩上。憧憬。
43、土——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 60、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44、圆规——不管他的腿跨的多 61、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大,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成绩始终为零。6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45、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 看心灵太少。
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成泥土63、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
46、创造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 人生贬值。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64、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
47、蜗牛甩不掉身上的壳,因而 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始终步履维艰。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48、阻碍你前进的,不是远方的 65、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
49、算盘里装满了算珠,便无法 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拨动。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50、物必自朽而后蠹之。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
51、欲望像海水,总是越喝越渴。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
52、站在山顶上的国王与站在山下想。的农夫,在彼此的眼里是一样大小的。(德国谚语)
53、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
第五篇:沟通与协调
沟通与协调
案例1 有理也让人
市糖果糕点公司下属兴荣食品厂,这几天围绕着职工付金厚与秘书梁牧,谁的合理化建议在前而争论不休。付金厚四处说,梁秘书利用职权侵害了他的利益,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架势。梁秘书却泰然处之,平平静静,和往常一样,一付什么事也没发生的样子。
原来,在沿海厂商糖果糕点和进口糖果的“合围”下,这座内陆大城市十几家国有食品厂几乎家家亏损。兴荣食品厂领导为了扭转亏损局面,发动全厂职工献计献策,并根据其效益设下奖金。二十多天前,付金厚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长辈时,买了一盒沿海某厂生产的糕点。他不知长辈得的是糖尿病,不能吃糖食品。
付金厚在医院里了解到,很多病人都希望买点椒盐饼干之类吃,可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沿海糕点又含奶油,病人更不喜欢,本地厂家又偏偏跟着沿海厂商跑,一味生产同类食品。付金厚连跑了几家医院,向病人和医生作了些调查后,马上向厂长建议生产一批不含糖又极易消化的椒盐糕点、饼干之类,供应医院病人,并投放市场试销。与此同时,厂长也收到了一份梁秘书作市场调查后写成的内容相同的调查报告。梁秘书向一千多名不同的糖果、糕点消费者发出了一份调查问卷。收回的几百份问卷表明:老人和病人不喜欢吃奶油糕点。他估算了一下本市数百万居民中,老年人有几十万,加上病人,如果每月有一半的人消费一千克这样的糕点,数量也相当可观。
厂长办公会研究后,决定批量生产椒盐饼干、糕点,投放市场后一抢而光。以后,他们根据市场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口味,研制出不同风味的糕点、糖果。兴荣厂扭亏为盈。可这合理化建议的五千元奖金究竟应该发给准,职工们争论开了,付金厚更是四处游说。
梁秘书应如何对待这件事呢?办法:
1.白纸黑字,梁秘书要与付金厚争个明白。2.梁秘书与付金厚平分奖金。3.梁秘书让厂长作出决定。
4.梁秘书“有理也让人”,将全部奖金让给付金厚。
案例2
当领导与别人争吵时 东兴供销社业务员小刘一脚踏进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冲着唐友说:“唐主任,快,快,快去劝劝赖主任,他和陈厂长吵起来啦!”
赖主任是供销社主任,陈厂长是花溪酒厂厂长,两家企业常有业务往来。上次,因酒厂失约,给供销社经营造成了一定亏损,赖主任很不满意。昨天,陈厂长来供销社推销香槟酒,赖主任不冷不热地说:“哟,陈大厂长,还记得起我们这小小供销社啊?你找的是哪家医生,怕是吃错了药哟!”陈厂长自然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想到目前产品积压,资金紧张,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向对方求情。结果,双方仍是不欢而散。
今天,陈厂长再次登门,在门市部找到了赖主任。赖主任指着货架上的“花溪香槟酒”没好气地说:“你看看,这就是你们厂生产的酒,我这里还有上百瓶存货呢!嫁不出的女儿就往我这里送,我们是收破烂的吗!”陈厂长一时性起:“你话说得那么难听做啥哟!你赖主任今后就不求人啦,皇帝老儿死了还要借铲锹呢!我给你那么多优惠条件,你还说三道四,难道今后就不打交道了吗?” 办公室唐主任和业务员小刘来到门市部时,只见两人都伸长脖颈,争得面红耳赤。这种难堪场面,使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唐主任知道再这样下去,两位领导人都下不了台,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刚才,陈厂长所说的优惠条件是指:花溪酒厂以出厂价给东兴供销社五千瓶香槟酒,先付款五分之一,其余五个月以后一次付清。供销社管业务的戴副主任同业务员小刘详细算了一笔账,觉得这生意可做。除税金外,这笔资金供销社还可以借用三个月。
再说,目前春天来临,香槟酒容易推销。这是刚才小刘在路上告诉唐主任的。这时,只见唐主任落落大方地走进人群。他先向陈厂长点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分别递给赖主任和陈厂长一支“红塔山”香烟,又给他们分别点上火。这些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唐主任知道赖主任见了“红塔山”,即使气冲牛头,也会安静下来。然后,唐主任凑近赖主任耳语了几句,小刘便同赖主任离开了门市部。这时,唐主任又转过身来说:“陈厂长,怠慢了,对不起!走,去办公室坐坐吧!”
以后的事情,自然可以料定了。
问题讨论:
请你分析一下唐主任是怎样化解两位领导的矛盾的?
案例3
当别人不愿与你合作时 大新糖果糕点饮料公司秘书陈青青,是刚调来公司办公室工作的。一天,办公室主任交给她一项新任务,负责全公司的黑板报宣传工作。但是陈秘书不会编排版面,美术字也不过关,主任又选派了同一办公室有美术功底的杨秘书负责版面编排工作,让陈秘书专门负责组稿、改稿等工作。杨秘书很有才干,编排版面、写美术字、画个画在公司是小有名气的,他根本就没把陈秘书这“黄毛丫头”放在眼里。碰到他工作忙起来,就把出黑板报的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弄得主任常常催促陈秘书:“怎么黑板报又延期了?” 陈秘书又不好明说,只好硬着头皮去催杨秘书,可杨秘书根本不配合,还拿冷眼对她,陈秘书只恨自己没用,不能动笔画。面对这种情况,陈秘书有几种方案可选择:
1.凭自己的关系,在公司内部另外找一个人来帮忙,按时把黑板报办好。
2.把杨秘书不愿合作的事直接告诉办公室主任,并向主任表
明责任不在自己,看主任怎样处理。
3.再一次去催促杨秘书,并和他摊牌,告诉他:“如果再这样
下去,就当面到主任那里去解决。”
4.过一天算一天,听之任之。
5.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采取委婉的劝说方式,启发他与自己合作。
案例4 阎秘书的协调艺术
飞燕实业总公司张总经理与王副经理,因为工作上的分歧,产生了误解,最近一段时间,隔阂越来越大,矛盾也在加剧。总经理办公室阎秘书想方设法在其间协调,但收效甚微,分歧和矛盾依然存在,双方都认为,是对方故意给自己过不去。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总经理病了,住进了医院,阎秘书到医院看望,把带来的礼品放到床头,然后对总经理说:“我是代表王副总经理来的。总经理病了,王总听说后,很关心,叫我同他一起来看望你,但在来医院的路上被销售部经理叫去了,说有急事,非要地去处理不可。”张总听后很感动。过了一段时间,王副总经理病了,住进了同一家医院,阎秘书到医院看望,又买了礼品放到床头,然后对王总说:“我是受张总委托来的,张总原定下班后与我一起
来医院看望你,临时业务部经理有急事,硬把他给拉走了。张总要
我转达他对您的问候,并祝您早日恢复健康,说公司离不开您!”躺在病床上的王总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想自己过去是错怪张总了。今后一定要配合张总积极工作。经过阎秘书从中协调,缩短了两位经理之间的距离,驱散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乌云。王总出院后,主动与张总打招呼,张总也热情问候,两人和好如初。
问题讨论:
这个案例给做秘书的你有什么启迪?
案例5
秘书须有“过滤术”
党委书记把工会秘书小张叫到办公室,问道:“你们工会是怎么回事?听办公室的同志说,就差你们的学习计划没有报上来了!刚才打电话找你们主席也找不到。上次常委扩大会工会主席也没有出席,你们工会这种拖拖拉拉的作风要改一改了!”小张心里明白,工会主席最近因为儿子出差,小孙子患病住院,没有参加上次会议,也耽误了报学习计划。在书记面前没有机会解释,只好回去向工会主席汇报:“党委书记批评我们作风拖拉,说您上次没有参加会议,计划也没有交。”“我小孙子住院一个多星期了,哪有时间讨论计划?上次会议我不是向党办老李请了假吗?这个书记也太官僚了!” 问题讨论:
作为秘书应该怎样“上传下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