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工作
浅谈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工作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在现在的学生群中,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来严重,特别在农村这样的现象也变的司空见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样的现象例如有:①经常旷课、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于顶撞老师。②上课时,虽然不做任何小动作,但是不看黑板,不看书,不记笔记,老师提问时是一脸的茫然。③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④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⑤抄袭拖拉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等等一系列现象,而向这类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怀着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如何转变学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学生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每个人生来并没有什么区别,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使得自身的意识形态方面出现偏差,最终变成“问题生”,俗话说“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要转变学困生的厌学情绪,首先要从根源抓起,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内在原因
1、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许多学生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或听得一知半解;课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从下手。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外在原因
1、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很多人开始盲目追求金钱而忽略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大多数家庭生活水平低下,很多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方面,不得不及早辍学,出外打工,逢年过节回来跟同龄的同学盲目夸大外面世界的繁荣程度,这使不少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意努力。此外,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盲目崇拜影视偶像,把精力转移到外表与服饰的打扮上,从而导致无心求学学业荒废。
2)受校外玩乐场所如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的影响,几年前对于网吧、游戏机室在农村还是凤毛麟角,而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网吧、游戏机室发展到随处可见,这使得大多数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中,从而荒废学业,厌学、逃学的现象也随之发生。
2、家庭因素
1)父母对孩子要求不严格。在农村大多数青少年的父母都常期不再家,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有些父母只求孩子在学校别犯原则性的大错误,至于学习方面只要马马虎虎混及格就行,这就给孩子思想上造成了松懈,使得厌学情绪不断的滋生,最终变成学困生。
2)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不少家长因本身工作劳动等种种原因,平时很少关心子女学习,几乎不主动到校了解孩子学习纪律情况,放任自流,而这部分学生也乐得轻松自在,进而发展成不能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我行我素,逃学、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导致走向犯罪的道路。
3)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得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生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心理方面属于转型期,有些家长没有注意到这一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成绩下降,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甚至痛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制。
4)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在现今农村家庭中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和谐等这种现象也不是少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会给子女带来影响,无心继续学习,从而影响学习,导致厌学的现象的发生。
3、学校因素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新教改的理念,教学方式不当,如一味的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课堂枯燥无味,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从而厌学的情绪在不经意中产生。此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工作
当前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学困生现象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教育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思想教育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倾注爱心,给予信任
农村家长一般都是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学困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里受到歧视,大多存有这样的心理:畏惧,不信任或反感施教者,即在行动上表现出疏远,蛮不在乎或反抗。为使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厚爱暖心灵,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而当获得他们的信任后,他会把你当作最知心的朋友,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确信老师的话语是真实的、正确的,并且自觉地将老师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行为。
2、树立信心,因势利导
多数农村学困生有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想约束自己;想提高学习成绩却不愿刻苦用功,还有个别学生表现出自暴自弃心态。能否使他们鼓起前进的勇气,树立自信心是教师实现学困生转变的关键。教师必须想方法充分调动诸多因素,促使他们转化。此外我们还应抓住他们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用“放大镜”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作为学困生教育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并不断地鼓励、鞭策,因势利导,使其不断进步。
3、磨练意志,战胜自我
学困生道德观念欠缺,情感不稳定,意志较薄弱,审美能力较差,道德行为的坚定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教育转化学困生应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其战胜自我:①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控能力,使他们克服不守纪律、没时间观念、磨蹭的毛病。②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坚定信念。③强化对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正确引导,使其将消极动机转化为积极动机,帮助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逐步使学困生懂得自己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联系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交流和反馈,共同帮助学困生思想上和学习上进行转化。
(二)在教学方面我们应该做到:
1、教师应运用生动活泼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来激活课堂;要多检查、指导厌学学生的作业;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上课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等。
2、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前做好预习,以提高听课效率;课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工作。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平时应多接触学生,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差距。
我们知道实施义务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人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培养,塑造,学生不良的思想品德也需要教师去矫正。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真正做到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
论 文
《浅谈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工作》
作者:徐路
单位:肥东县乌龙学校
联系电话:0551-7291244,***
第二篇: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泰和县万合二中学困生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充分重视学生分化现象,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力争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取得了明显收效。
一、基 本 情 况
我校位于泰和县的边缘地区,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灵通,再加上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都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年级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沦为“学困生”。我校学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比较大,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他们将在学业上及品行上越滑越远。
二、形 成 原 因
要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首先必须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针对成因,采取措施,治病救人。心理学家经研究认为,正常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不超过3%,可见,学困生并非其本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其中外因包括: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由于我校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父母或在外营点,或忙于生计。因此,家庭教育不容乐观。部分家长或隔代监护人(祖父祖母等)溺爱子孙,对其言听计从、放任自流;部分家长的管教方法简单粗暴,习惯于用怒吼和巴掌解决问题。还有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没有自己的事了,完全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也是有责任的,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但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相应地,教师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严厉的老师批评,共同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很多学生由厌学进而把精力用在打架滋事上,走上违纪违法之路。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泛滥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吃穿娱乐活动中,不思进取,无心学习。特别是目前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杂志都有一些过于开放的镜头或画面,有些甚至宣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如黑社会江湖义气,个人英雄主义,这些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的中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教唆力,部分学生就是模仿电视镜头,热衷于哥们义气,才成为学习成绩落后、道德品质不良的学困生。
当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困生的形成,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学习不努力、懒惰、自控力差、心理脆弱等。总之学困生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外因的教育影响与学业的身心发展需要产生矛盾冲突而没有实现调和一致的结果。
三、解 决 办 法
通过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并非是无药可救的,只要运用一定方法解决外因(特别是教师)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使二者协调一致,那么就消除了学困生产生的条件,当然也就实现了学困生的转化。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学校教育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此方面,我们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我校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辖区学生家长在外营点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以我校初三某班为例,全班10%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占70%,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学生占70%。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我校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防止学困生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2、创办家长学校,定期请专家为家长讲课,帮助家长掌握基本教育规律和方法。
3、举办“家长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具体的方法。以上做法,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的同时,也使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转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二、努力做教师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有教育界专家认为,学困生的产生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所致。因此,我们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最重视发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转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转化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加强了教师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建议。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学困生只要管住不出事、不添乱、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达到了目的。这些观点上的偏差使得有些教师不可能真正从学困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特点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而是简单地对学困生实行“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甚至激起其逆反心理,大大弱化了转化工作的效力。针对上述错误倾向,我校多次在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例会、年组教师会上强调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制定了《学困生转化工作方案》,对学校教育转化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对教师的转化工作作了明确要求,并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等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的奖励办法等同起来,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考虑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我校特别注重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把学困生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评分标准》的重要内容,要求班主任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2、加强指导,提高水平。无疑,学困生的形成非一日之事,学困生的转化也非易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转化工作水平,学校德育处牵头开办了“学困生转化工作培训班”,帮助教师从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即变岐视为热爱,变“管、卡、压”为“教、启、导”。
3、加强管理,更新方法。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班级教育“七个一”的硬性要求,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责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
第三、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我们均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训导课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不定期以班为单位举行“社会热点”讨论会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我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第四、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普遍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结合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内心矛盾,使他们真正从外表到内心得以转化。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部分学困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称王称霸,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驾、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其次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
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我们的老师在转化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经历:与学困生谈话后,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心,从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师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对其丧失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
四、注 意 事 项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学困生的心理脆弱而敏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重引导学困生自我教育,不要动辄请家长,向家长告状
2、注重对学困生的内心思想的转化,不要使转差工作停留在层面上(如要求学困生上课坐好,却不管其是否真正在听讲)。
3、注重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投入到学困生转化工作,不要光靠班主任孤军作战。
4、注重开发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不要指望多补课、多布置作业提高其学习成绩。
5、注意灵活处理学困生违纪事件,不要滥用“写检查”、“处分”等手段。教育转化学困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以上所谈,只是一点粗略的想法,仅供参考。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向各兄弟学校学习,寻找新的切入点,使该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们深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学困生也能变成“四有人才”。
泰和县万合二中2006、1
第三篇: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广大教师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在一个班级真正能让几名学生后转先绝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平时认真细致的观察,客观到位的分析,心灵相通的交流,还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要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的措施如下:
1、对他进行基础方面的训练。找一些口算题,让他进行口算训练,并教他口算的方法,结果正确及时给他鼓励.他对数学有了兴趣,也就愿学数学了。
2、以优带差,让他感觉班集体的温暖。发动班上的优生去帮助他,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学习有了进步,他也乐于上学,乐于听课了。
3、老师要多关心理解和尊重他,让他感到被重视的幸福。要让他发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在老师心中的地位。
4、充分信任他,既能肯定他的优点,亦能正视他的缺点。他做得好,我相信他的棒;他做得差,我相信他不会永远如此。正因为老师对他的信任,才会让他变得自信、活泼,学习也积极主动。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还有很多的途经和方法,但“耐心”和“爱心”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第四篇: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焦作三十三中学
闫才华
学困生是指学习和品行暂时较差的学生,他们在父母眼里或许不听话,在老师眼里或许不被关注,在学生眼里或许不合群,自己也时常感到孤独。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鼓励、帮助和引导。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结合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了解,寻求产生学困生的原因
产生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先弄清原因,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多观察。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上课时要观察他们的表现,课后观察他们的言行,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并把这些观察的情况做好记录。二是多交流。和学困生交流时,要考虑他们的感受,要提出他们容易回答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交流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学习方面,可是生活、劳动、兴趣、爱好等多方面。三是多思考。对学困生的情况要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他们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特点的学困生因材施教。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各有不同,有的是非观念模糊,有的学习基础薄弱,有的缺乏自信心,有的意志力薄弱。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并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
二、采取措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1、热爱学困生,搭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到学困生的学困原因后,就要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愿意接近老师和接受老师的帮助,沟通师生感情,搭起心灵上的桥梁。教师既要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对学困生的关心、爱护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如在冬季里问一句“冷不冷”,在放学时说一句“再见”,在感冒时问一句“吃药没有”等等,这些话简单而又包含着对学生的一片关心,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教师慈母般的关怀;在学习方面,如帮助他们纠正一个错别字,纠正一个小数点,使他们发现,老师对他们是很在意的,很有信心的,并不是置之不理;在人际交往方面,告诉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尝试,并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关心爱护并不等于迁就。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耐心的进行教育,一定要指出他们错误的地方,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
2、发现优点、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上进。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有了进步及时表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扬长避短。学困生大多是表现在学习方面较差,教师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长期的了解,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或许他们在体育方面很有特长,或许他们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或许他们对美术很感兴趣,或许在科技制作方面很有创意等,这些都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的学习是最需要帮助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困生学好功课的信心。教师要了解学困生知识的遗漏之处,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弥补,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都不能放弃,教师一定要耐心、热心才行。我曾交过一个学生王某,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他有厌学情绪,还留意到他有许多不良学习习惯,如不做作业、抄袭作业、上课不专心,学习方面不懂不问等,后来我有意地走进他,课堂上时常关注他。半个月后,他主动地向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了解到他学习的基础太差了,连最基础的拼音也不会拼读,我就决定给他补课。我每天早晨给他布置一定的任务,比如读记声母、韵母、拼读音节等,一个多月后,他可以独立地给汉字拼音了,也会查字典了,渐渐地上课也敢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明显有了提高。
4、帮助学困生磨练意志,巩固转化成果。
学困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一定的好转。但是,他们的思想也许还在动摇,稍有不良因素的影响,也许又会反复。我认为教师在肯定他们进步的同时,要留意他们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定他们的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断考验他们,巩固转化成果,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五篇:1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小寨乡第三小学困生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充分重视学生分化现象,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力争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取得了明显收效。
一、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冀州市的边缘地区,交通不太便利,信息也不灵通,再加上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都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年级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沦为“学困生”。我校学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比较大,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他们将在学业上及品行上越滑越远。
二、形成原因
要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首先必须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针对成因,采取措施,治病救人。心理学家经研究认为,正常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不超过3%,可见,学困生并非其本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其中外因包括: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由于我校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父母或在外营点,或忙于生计。因此,家庭教育不容乐观。部分家长或隔代监护人(祖父祖母等)溺爱子孙,对其言听计从、放任自流;部分家长的管教方法简单粗暴,习惯于用怒吼和巴掌解决问题。还有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没有自己的事了,完全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也是有责任的,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但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相应地,教师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严厉的老师批评,共同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很多学生由厌学进而把精力用在打架滋事上,走上违纪违法之路。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泛滥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吃穿娱乐活动中,不思进取,无心学习。特别是目前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杂志都有一些过于开放的镜头或画面,有些甚至宣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如黑社会江湖义气,个人英雄主义,这些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的中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教唆力,部分学生就是模仿电视镜头,热衷于哥们义气,才成为学习成绩落后、道德品质不良的学困生。
当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困生的形成,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学习不努力、懒惰、自控力差、心理脆弱等。总之学困生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外因的教育影响与学业的身心发展需要产生矛盾冲突而没有实现调和一致的结果。
三、解决办法
通过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并非是无药可救的,只要运用一定方法解决外因(特别是教师)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使二者协调一致,那么就消除了学困生产生的条件,当然也就实现了学困生的转化。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学校教育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此方面,我们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我校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辖区学生家长在外营点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以我校初三某班为例,全班10%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占70%,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学生占70%。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我校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防止学困生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2、创办家长学校,定期请专家为家长讲课,帮助家长掌握基本教育规律和方法。
3、举办“家长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具体的方法。以上做法,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的同时,也使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转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二、努力做教师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有教育界专家认为,学困生的产生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所致。因此,我们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最重视发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转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转化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加强了教师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建议。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学困生只要管住不出事、不添乱、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达到了目的。这些观点上的偏差使得有些教师不可能真正从学困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特点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而是简单地对学困生实行“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甚至激起其逆反心理,大大弱化了转化工作的效力。
针对上述错误倾向,我校多次在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例会、年组教师会上强调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制定了《学困生转化工作方案》,对学校教育转化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对教师的转化工作作了明确要求,并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等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的奖励办法等同起来,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考虑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我校特别注重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把学困生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评分标准》的重要内容,要求班主任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2、加强指导,提高水平。无疑,学困生的形成非一日之事,学困生的转化也非易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转化工作水平,学校德育处牵头开办了“学困生转化工作培训班”,帮助教师从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即变岐视为热爱,变“管、卡、压”为“教、启、导”。
3、加强管理,更新方法。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班级教育“七个一”的硬性要求,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责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
第三、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我们均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训导课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不定期以班为单位举行“社会热点”讨论会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我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第四、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普遍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结合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内心矛盾,使他们真正从外表到内心得以转化。
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部分学困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称王称霸,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驾、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其次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
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我们的老师在转化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经历:与学困生谈话后,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心,从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师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对其丧失了信心。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
四、注意事项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学困生的心理脆弱而敏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重引导学困生自我教育,不要动辄请家长,向家长告状
2、注重对学困生的内心思想的转化,不要使转差工作停留在层面上(如要求学困生上课坐好,却不管其是否真正在听讲)。
3、注重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投入到学困生转化工作,不要光靠班主任孤军作战。
4、注重开发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不要指望多补课、多布置作业提高其学习成绩。
5、注意灵活处理学困生违纪事件,不要滥用“写检查”、“处分”等手段。
教育转化学困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以上所谈,只是一点粗略的想法,仅供参考。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向各兄弟学校学习,寻找新的切入点,使该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们深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学困生也能变成“四有人才”。
第三小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