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时间:2019-05-13 16: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第一篇: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全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要关头,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如何构建与社会、群众的关系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全国“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领导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毫无疑问,警察公共关系已成为新时期公安机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立新型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是公安工作转型、树立警察公共形象的关键要素。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如何实现警民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在此笔者粗略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 首先来了解公共关系:英国公共关系学会为公共关系下的定义是:公共关系的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有计划的,持久的努力,以建立及维护一个机构及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美国《公共关系新闻》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当局的职务,这职务是估量公众的态度,使一个机构的政策与程序和公众利益一致,并执行一连串有计划的行动以赢得公众的了解和接受。1978年8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大会上通过定义: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行动以服务本机构和公众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

再来了解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这是对警察公共关系含意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定义。

笔者以为,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经,加强与社会、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联系与沟通,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推行政策措施、了解群众意见并制定既符合法规又符合民意的管理政策措施、最终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形象、维护社会和平的新型公安管理和工作形式;警察公共关系则重于警察内部公共关系工作体系的建立进而向外延伸到与群众良好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建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内部公共关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等一系列有目标、有步骤的行动而逐步实现的。警察公共关系的服务对象是警民关系,其确定的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现仅就狭义方面说说。从狭义上来说,警察公共关系确定的目标也即是公安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认识,建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同社会大众的良好关系,树立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进而积极参与到公安机关的管理及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学习中来,从而达到顺利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警民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既然警察公共关系是服务于警民关系的,那么,要讨论警察公共关系,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当下的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最关键的一点是人民看待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态度,而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历次的基层评议机关作风结果便知:公安机关特别是交警部门的排名始终是靠后的,然而,我们知道,人民警察的工作是最危险、最辛苦的,人民警察是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也是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但为什么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呢?说到底,并不是人民警察们没有做,也不是人民警察做得不够,做得不好,而是人民警察们同人民群众缺少沟通,甚至是远离群众,高高在上,使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缺乏正面的认识,对人民警察从事的工作缺乏正确深入的了解,群众对人民警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打击罪犯、抓人、关人、执罚上,而对于人民警察服务人民、人民警察维护法律,从严执法的正确性上却鲜有看到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还有,个别民警在日常执勤执法工作中,由于方式方法不对、或者态度恶劣、或执法水平参差等原因,导致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让群众对警察工作产生误解。从表面来看,目前警民关系较平稳,但深入去看,或从今后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警民关系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三、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一)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虽然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法治相对较建全的国家,警察公共关系早已是公安机关及警察日常工作的必备课之一,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还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但警察公共关系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从前几年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的提出到随后部分城市开始进行试点并设立相应的机构(一般都是“警察公共关系科”或“警察公共关系室”之类),总体来说,当前的警察公共关系还处在初期或者起步阶段,除少数城市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试点性质的)外,大部分城市还停留在理论调研阶段,根本没有相应的机构或者在成立相应机构的条件,更不要说开展专门的活动了。

在之前和现在我们开展的某些活动可以被归纳到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范畴,比如开展的爱民月、日常的下乡宣传等等,但那些都是比较片面的,不系统的。我们说,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是多方面的,有法律宣传方面的,有警察公共形象宣传方面的,有日常执勤执法方面的,有日常服务群众方面的等等。人民警察执法的目的就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对法律法规和执勤执法方面的宣传有所侧重(虽然对执勤执法方面的宣传仅仅停留在向外报送信息,并未真正将执法活动与警察公共关系形成一种紧密联系),但在其他方面特别是涉及到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部分——加强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正确认知上却鲜有进展,这就是当前警察付出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宣传活动,但部分群众仍对人民警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面的评价,对警察的总体评价不高。众所周知,公安工作具有强制性的一面,在日常执勤执法活动中,难免会对有违法行为的群众进行强制性处罚,在未有充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前提下,群众对警察执法活动的认知就难免存在偏颇,甚至产生怨言,表象上仅仅是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产生负面认知和评价,更深层次,可能用“隐忧”来形容也不为过!

同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不足:一是当前的宣传未形成社会化的宣传体系。部分行业或者单位都认为只要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至于公安宣传,有公安机关和警察。因此,开展宣传就成了从事宣传的警察单打独斗的事了。特别是对一些厂企的宣传,有时民警为进厂开展一次活动,需要多次联系,但厂方总是以生产任务紧、没时间等为借口推脱。就算最终进了厂开展了宣传,但时间也往往就十几二十多分钟,内容也仅仅是讲讲案例、学学相关的常识,然后就是强调一下学法守法的重要性,要求员工要遵守等等,时间短,内容少,形式单一,活动的重点不在警察公共关系;二是未能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当前各新闻媒体的公安宣传还仅仅停留在对突发事件、重大案件、重大政策以及一些新奇的案件的报道,而这些仅仅是新闻而已,对提高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作用有限。三是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存在“放权”思想,认为公安宣传就是公安机关和警察的事,与己无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

(二)造成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的原因

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一是只管执法、打击犯罪等片面注重业务的传统观念在警察队伍中没有彻底清除,民警的日常勤务仍以业务工作为中心,警民关系状况在警务工作中仍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导致公众对民警的评价也只片面地以他们的工作成绩大小为依据。公众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有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众不可能(或者不敢、不愿主动接近和了解公安工作),因而只有被动认知这一个选择,而民警的这些成绩在公众眼跳是无法具体量化的,他们只被动地从民警日常的执法活动中去评价。

二是少数警察以管人者自居,执法态度不好,方式方法粗暴,漠视公民的合法权益,对待群众态度冷硬横,甚至有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缺乏有效地正面宣传意识。由于民警在日常执法时,只注重业务,不注重对群众开展有效地正面宣传,没有把执法工作同有效正面宣传人民警察工作,提高和改善人民警察公众形象的高度来认识,不善于正确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和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疏通警民关系,造成人民群众对警察产生疏离感和不信任。

客观方面。一是民警的工作性质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紧张,影响民警公众形象。警察工作大都带有干涉、强制、禁止、取缔等管理性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原因,以及上述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群众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对国家法律、对民警执法上存在认知偏差,很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隔阂与对立。

二是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警民沟通机构、机制和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安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简单来说,百分之百“专制专政”式的公安工作应予剔除,取而代之的应是服务与专制并重的公安工作方式,服务对象是守法的群众,专制对象是违法与犯罪者。如何让群众认知到公安工作的这种性质并接受这种公安工作模式进而支持公安工作?这除了公平公正执法给群众以清正廉洁的公安形象外,恐怕加强与群众有效沟通、正确地开展有益的宣传公关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了。然而,目前,除少数城市有试点性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外,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没有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仅有从事公安宣传的部门,而且,在警力和人员配臵上也相对较少,98%以上的警力投放到日常的执勤执法上,进行日常宣传的也就2%的警力,且大部分都是兼职,主要的宣传工作也是从事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不但方式方法简单,而且形式也相对单一。与群众的沟通渠道也就在于平常的一些法律宣传上,更不用说建立有效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了。

四、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 目前,在全国其他地方已有建立警察公共关系专门机构和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建立和运作警察公共关系机构与机制提供了学习借鉴机会,在全国“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有关领导就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们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动力。可以说,警察公共关系已从专家学者口中的讨论和实验到了公安机关真正大范围实践的时候了。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内部制度和机构体系建设; 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安工作对我们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警察公共关系必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单靠以前那种零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宣传方式,是难以适应和满足未来公安工作需求的。

要想一项活动顺利开展下去,首要工作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构,对于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如何将这个全新的事物从专家学者的理论变为公安工作中实际的行动,变为群众看得见的活动并被群众接受,概不例外也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机构。

1、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制度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保证。对于如何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制度?建立什么样的警察公共关系制度?目前都还在摸索阶段,笔者认为,该制度必须符合或者满足下列几个要求:可操作性;适应性;广泛性。

所谓可操作性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要具备可操作、易于操作,适应性是指要能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公安工作实际,由于公安工作的性质决定公安机关不可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公关”工作中,因此决定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社会性、公开性,也就要求制定该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此项工作与社会的接轨,适应社会活动的需要。广泛性是指该制度必须考虑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所必须的方方面面,比如组织形式、组织机构、活动经费来源、社会动员、法律保障等方面。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责主体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但参与的活动主体却是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换句话说,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者是公安机关和警察,但实施者大多是社会组织和群众,这就充分保证了社会和群众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也让群众易于接受。同时,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经费主要为社会资金,这是因为国家有相关的立法,能保证公安机关合法使用各种社会资金,而中国当前还无法从法律上对此予以保证,所需各项费用大多来自财政(部分基层单位甚至没有从财政上得到任何宣传经费),不足的靠单位自筹,却无任何法律依据和保证。

2、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组织机构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实体保证。也就是说,只有建立了专门的从事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机构,警察公共关系才能真正进入到日常公安工作中去,否则,没有真正的实体或机构去开展此项活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一点是众所周知也是勿用臵疑的。

至于机构的建立,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设有专门从事宣传的部门,只不过现在的宣传部门警力有限,职能单一,具有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员缺乏,因此,只要将目前从事宣传部门的机构从人员编制、职能等方面进行扩充,便是一个完善的机构,且由于目前各级的宣传部门较全,对于改编为警察公共关系机构也较为容易。有专门的机构还不够,毕竟专门的机构人员不可能很多,主要还在于形成一种制度和习惯,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是组织者,负责统筹本单位的警察公共关系事务,并组织和构思具体的有关活动,而全体民警都要参与进来,让每个民警都成为警察公共关系实施者和宣传员,在日常执勤执法时,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注意保持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和亲民爱民形象。

(二)与外部的联系和社会体系的建立;

不是说建立和完善了内部的制度和机构,就万事大吉了,有了完善的内部制度和机构,外部环境或者外部关系的运用也是警察公共关系成败的关键,而且,可以说还是决定性的因素。换句话说,警察公共关系的着力点在“公共”二字上,他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关”行动,也不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种简单化的行为学说,他带有社会责任、公关、公共环境和行动、社会认识、法律责任和义务、国家行为,还包括道义等,他的“公共”二字就体现在警察公共关系必须是一种法律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也因此,他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也因此,需要公安机关在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内部制度和机构的同时,也要加强同外部社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外部机制和社会公共宣传体系。

在某些国家,公安机关不但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方式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即所谓的“公关”活动),宣传自己的形象,争取人们的支持,还利用所谓的公关公司开展公关活动,他们的这种公关活动不单是对政府、对上级,也对普通群众,一为吸引普通群众积极参与,二为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还连带实现其它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利益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我们国家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时,完全可以借鉴那些有成功经验的国家警察部门的做法,一是公安机关内部开辟多渠道、多方式的公共关系活动,二是也可以利用社会团体甚至专业的文化传播公司来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或出版警察公共关系期刊,三是宣传面扩展,在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时,应跳出当前仅从法律法规方面入手宣传的单一模式,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向公众展示,当然,重点在于宣传人民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群众相信你是在为他们而辛苦时,他们才会支持你。四是加强与地方一级政府的联系与沟通,直入社会底层、普通劳动群众,还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大力宣传警察形象等。

(三)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几大板块 警察公共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法律宣传,其目的也不再是单一地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而是一种包含有法律宣传、警察形象展示、争取公众参与和对国家政策及管理措施的理解、支持的综合性宣传活动,因此,警察公共关系应从以下几大板块开展:

1、法律宣传 这是首要的任务,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和自学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这一点,在当前的宣传活动中已有体现,但还未形成系统性的工作,特别是部分基层单位,所开展的宣传活动仅仅是上级部署的活动,自行组织的活动较少,就算有,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要致力于宣传体系的建设,形成系统化的宣传工作模式。

2、警察形象宣传

这是重点。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认识,建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同社会大众的良好关系,树立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如果不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根植到群众的心中,上述目的是难以达到的,一个形象不好的人要赢得人们对他的好感并对其工作的支持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公安机关也是如此。

3、日常工作宣传

将我们平常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告诉群众,让群众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做得怎么样。或者说,也叫警务公开吧。有的时候,公开,真诚地公开是最好的宣传。

4、服务群众的宣传

公安工作本来就是服务群众的,但现在群众对此不理解或者不知道,怎么办?通过警察公共关系宣传活动来告诉他们!

结束语:

总之,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就是要让公众更广泛地、更自觉地参与到公安宣传中,让更多的群众知道并理解公安工作,从而大力支持公安工作。开展警察公共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通过立法保障、公安机关内部及社会化宣传体系的建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构建完善新形势下的警察公共关系机制,为顺利开展公安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从而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2010年XX派出所工作总结

一年来,XX派出所在上级公安机关和平海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平海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局中心工作,围绕今年开展的“平安亚运十大行动”、“创平安,迎亚运”、“夏

季攻势”等各项专项行动,强力推进“六项创新”,不断提高信

息化建设和日常执法水平,全面履行打击、防范、管理、服务职

能。圆满完成了县公安局党委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XX辖区的平安、稳定。

一、今年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推进队伍管理、提高民警执法形象。

1、积极推进队伍建设管理,着力提高和谐警民关系。首

先增强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以为民实践活动为

载体,深入基层帮扶贫困户、帮助孤寡老人、开展上门办证服务

等等;同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实效大防范知识宣传和法制

教育宣传工作,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和谐

了警民关系。其次是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在破获大案的同时坚持不懈抓小案,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实事,一点一滴体

现为民之心、爱民之情。再次是大力加强教育整顿工作,进一步

加强了民警的思想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使民警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深化了民警的廉洁意识、勤政意识

和执法为民意识,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2、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能力。我所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执法规

范化教育基础上,要求全体民警进一步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

方式,完善执法规范管理,自觉地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

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目的与执法形势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

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其次是从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急需的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细化了各类执法标准,将执法要求通

过程序规定,真正做到工作绩效“三挂钩”,切实提高民警的政

治素养和执法水平,做到了自觉学法、真正懂法、模范守法,有

效推进了公安民警的执法公信力。

(二)、积极开展维稳工作,及时化解矛盾。

今年,我所积极以开展“三项排查”工作为重点,以开展“创

平安,迎亚运”信访维稳工作为动力,有效地调处信访案件,及

时解决了一些信访问题。目前,我镇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良好,但

是,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纠纷还大量存

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加。较之以往,目前的矛盾纠纷除数量有所上升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

同。突出表现为山林土地权属、农村征地、劳资、资源权属、涉

法涉诉等纠纷。其中我辖区目前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

种:一是在农村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的土地权属不清,群众争执激烈。二是在征地方面,征地一方已征收土地使用,但

迟迟不给征地款,引发与土地原所有者的纠纷。三是部分上访老

户对信访答复不满意或有关部门未予答复持续上访或越级上访

不断。这些矛盾纠纷,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广泛性,矛盾纠纷

普通存在,非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所独有,纠纷涉及

面宽;二是群体性,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矛盾主体一方往往人数

较多;三是复杂性,引发纠纷的原因有体制、观念、作风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则是多种因素交结在一起,调处难度增大。

(三)、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也是保持社

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手段。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一是积极开展“平

安亚运十大行动”“夏季攻势”和“创平安,迎亚运”等专项行

动。二是积极开展打击扫除“黄赌毒”等各类治安违法行为,重

点打击赌“牌

九、外围马、大小档”的非法赌博活动,加大吸毒

人员收戒力度。今年,我所立刑事案件xx宗、破xx宗、刑拘xx人、逮捕xx人。共查处治安案件xx宗、行政拘留xx人、收戒吸毒人员xx人、送劳教x人。成功侦破了“xxx案”等一系列的案件,有力地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受到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好评。

(四)、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进“六项创新”。

我所根据县局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强力

推进“六项创新”。熟练掌握运用“大情报”、“两员系统”“警

综系统”“重点人口管理系统”等平台,坚持向科技要警力、向

信息化要战斗力,以继续加强信息中心建设为中枢,努力做好基

础性信息的采集、录入,把信息化的要求与日常各项基层基础工

作结合起来,并充分应用到日常各项打击、防范、管理等基础工

作中,对辖区重点人口、监管对象等特殊人群采取了定人、定位、动态追踪等有效管控;加强了对外来流动人口及出租私房的管控工作,逐村、逐户、逐企排查登记,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

屋的底数和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基层基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

快实现由传统警务模式向现代警务模式的转型,切实提高了我所

打防控的实战能力,有效防止了违法犯罪。

二、2011年的工作设想

2010年,在县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所民警团结一致、齐心合力顺利完成了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任务,确保了辖区社会治

安、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健康和谐发展。我所在全年工作中虽然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民

警创新意识不强,墨守成规;学习氛围不浓,跟不上新形势。一

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明年我们将进一

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根据当前辖区的实际情况,抓好以下二大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常态化工作。

一是经常组织民警进行政治、业务学习。使广大民警有正

确政治方向,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群众意识、法律意识和

忧患意识。

二是加大刑事、治安案件的侦破力度,狠狠打击各种违法

犯罪活动,高质量地处理一批人犯,为全县的社会治安多做贡献。

三是做好各项公安保卫工作,全力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

工作。

(二)、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一是要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梳理,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和群体

性事件的苗头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排查和梳理出的情况及时上报

县局主管领导。

二是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制定切实

可行的解决措施。工作中要对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达到“五个底

数清”,即矛盾纠纷总数、已调、未调底数清;重大疑难纠纷底

数清;征地、劳资、环保、资源权属、土地等纠纷底数清;群体上访事件底数清;纠纷重点户、重点人员、老上访户情况底数清。并要做到矛盾纠纷主要情况及产生原因明确、涉及人数明确、调

处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明确、处理办法及具体措施明确。

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各村委会、调委会等基层组

织的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是要坚持做到“四个不”,即不弄虚作假、不夸大问题、不缩小问题、不隐瞒事实,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

第三篇: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体相互交织形成社会这一整体,他们之间需要相互依存,便产生了一种公共关系。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整体的子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联系更为密切,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公安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警察是一种涉及面广,事物纷繁的职业,它需要有强劲的状态、丰盈的知识以及灵活的头脑。加强公共关系建设,必须以公安基础工作以及警队自身建设为中心,从外围创造良好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导向,构建和谐的职业发展环境。

一、树立新时期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共关系具有对外性,需要展现警察的职业形象和社会作用。从警察自身以及警队自身建设来看,无外乎在个人形象、职业教育、团队配合等方面入手,严格、统一使用职业语言、职业动作,规范展现。

二、积极创造文化育警氛围。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上古知识被不断翻新,先进意识层出不穷,警察作为社会面上的杂家,需要其具备丰富而又全面的知识。积极开展警队的学习工作,既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文化底蕴,更能有效的服务公安实践工作。我认为树立儒警形象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强公安机关内外工作的协调。公安机关是一个集打击、管理、服务等多职能于一身的政府部门。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一中心开展。在新时期,公安机关更要按照党委政府部署,结合时代特点,严格依法、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科学建立对外宣传组织,及时总结经验、事迹,广泛宣传。为公安各类工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服务现实斗争,使宣传与实战相互结合,减少内耗,共同促进公安事业有序发展。

四、拓宽交流渠道,加强国际合作。目前,世界各国处于一个趋同的变格过程。各类国际化标准也相继出台,要是警察保持生机和活力。必须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引入先进理念。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模式,以提高警队整体素质,为警察职业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

胡锦涛

(2009年9月18日)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全党智慧,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适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需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定一份好的文件不容易,把文件落到实处更不容易。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全会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第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贯彻全会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迫切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政治力量纵横捭阖,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国际市场、科学技术等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党要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掌握主动,领导人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要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共克时艰,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要把这个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我们党。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所以,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党建工作总体布局。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的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干部队伍思想、素质、能力出现许多新情况,不少年轻干部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更重要的是,目前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好这样一个大党任务十分艰巨。党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就抓紧解决,不能放任不管,否则就会积重难返。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二,充分运用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全国执政6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紧密结合治国理政实践,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进行长期探索,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围绕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求全体党员“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奋斗”。党的八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为党在全国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推动领导干部新老交替,对党的思想、作风、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的深刻教训,分析党员干部队伍在国内外政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确立了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提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党的建设抓得好,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政治路线出现偏差、党的建设抓得不好,党领导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全会总结概括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党在全国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这些经验是党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切实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第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建设创新。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是长期任务,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永恒课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其客观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把握,有大量复杂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现在,一些党建工作还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得不够不深。我们要在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和创新,努力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执掌政权的客观规律,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

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该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在探索和运用党的建设科学方法方面取得不少成效,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比如,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全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既要有决心和信心,也要有科学方法,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

第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真正担负起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全会鲜明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全党要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要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途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学得更深一些,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更丰富一些,努力作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表率。要在全面系统掌握马克

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走在前面,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在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上走在前面,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要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走在前面,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密联系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开展学习,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必须落实到基层,每一个党组织都要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职责。要紧紧围绕服务中心任务,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把组织学习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搞好党员学习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党组织既成为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又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要把组织学习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带着问题学习、围绕工作钻研,使工作过程成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过程。要提高学习实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在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实效上狠下功夫,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一阵风、一刀切。

第五,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对中央已经作出的党建工作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要继续抓紧抓好,不断抓出成效;对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新的要求和举措,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切实贯彻落实;对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方向性要求,要抓紧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早日提出工作方案。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扎扎实实抓党建,通过抓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加强各有关部门相互沟通和配合,增强党建工作整体合力。要重视建设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人才从事党务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能力都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求是》)

第五篇: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塑造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是“二十公”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改善警察公共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于推进公安民警与群众的交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公众对警察形象的整体评价并没有明显改善,相反对警察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甚至产生误解的情况却有越来越多之势。

今年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之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残奥会也在北京召开,然而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胜利之际,在办大事、长国威之时,在六、七月间,全国范围内却连续发生了多起群众暴力袭警和冲击公安机关严重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当地公安机关遭到近七个小时的打砸烧,上海闸北“7.01”杨佳案,6名公安民警上班时间被袭身亡。湖北阳新“7.02”事件,十余名暴徒公然驾车冲进派出所打人、抢人;陕西府谷“7.03”事件,当地交通几乎瘫痪,再联想到之前不久发生的江苏杨州民警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打昏倒在居民小区门口等等事件,可以说在有形无形中给公安工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社会负面影响。

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在广大民警和大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也激烈冲撞了长期以来对警察作为国家强力执法机关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引发了人们对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对警察执法的公平与正义,对警察形象如何树立、警民关系如何加强的深层次思考。这些恶性事件的相继发生,同样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说明了长期以来,在公安工作中形成的传统做法和经验,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说明了公安工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说明目前警察公共关系远远滞后于公安工作的需要。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如何实现警民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笔者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

1978年8月,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大会,会议认为: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行动以服务本机构和公众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笔者认为:通俗地说,公共关系就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艺术。相对于警察的职业范围来说,警察公共关系就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各种手段,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他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运用恰当、有效的办法,协调和改善对内、对外关系,更大限度地谋求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配合,以求得公安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与一些法治比较建全的少数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公安机关自身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同时,社会公众对警察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也不尽认同和配合。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几近是一张白纸。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公安队伍才逐步开始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向快速迈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警察

公共关系的构架才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公安队伍中只管执法、打击犯罪等片面注重业务的传统观念长期存在,禁锢了公安机关的思想,导致部分公安民警始终把自己放在执法者、管理者的位置,对群众缺乏了解、缺少感情,确实存在着执法态度不好,服务公众观念淡泊,方式方法简单,漠视公民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导致了一些工作的失误,给社会公众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和误解;另一方面,因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公安机关的自我封闭,也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的不了解。虽然公安机关在近年来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很多牺牲和奉献,但并没有得到公众的真正认可,公众在直观上感觉到、看到的警察工作大都是带有干涉、强制、禁止、取缔等管理性质。加之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帝王政治、官权意识等思想在公众心目中的根深蒂固,造成群众缺乏法律至上的观念,对国家法律、对民警执法上存在认知偏差,他们不愿主动接近和了解公安工作,只是被动地从民警日常的某个执法活动或某项工作中去片面地评价公安整体工作,很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隔阂与对立。

(二)目前我们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组织不健全,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在国外许多地方,警察公共关系早已是公安机关及警察日常工作的必备课,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还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但在我国,目前大部公安机关对警察公共关系还停留在理论调研阶段,没有建立相应的机构或组织。

就合肥地区来说,从市局层面上,能体现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主要是市局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承担了主要的对外宣传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局加强了对公安机关支持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大众以及广大民警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诸多报道,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为改进公安机关社会公共形象、引导社会舆论纠正对公安机关的认知偏差,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从各分县局层面上看,没有相应的专门组织,虽然有从事公安宣传的部门,但大多是兼职,比如各分局的指挥室、政治处,既要对内又要对外,而且,在警力和人员配置上也相对较少,大致占到总警力的2%左右。因为事务多、人员少、经费紧等原因,这些部门真正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或考核目标匆忙行事,或者做些零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宣传方式,不但方式方法简单,而且形式相对单一,没有建立与社会公众有效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三)当前社会转型,各种矛盾交错复杂,公安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对公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警察罚款、抓人、放人,采用强制措施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公安机关执法的手脚。加之近年来,各级政府指派的非警务活动逐渐增多,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政府的功能大多被弱化,公安机关被推动到了社会矛盾集中的最前沿,与社会公众形成了直接的对立面,稍有不慎,就无形中把公安机关日常做的大量工作淹没进了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之中。而公安机关在对待与公众的矛盾中,内部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外部不能很好地进行解释,很容易“吃哑巴亏”。这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公安民警对公众的不信任,甚至于害怕与公众打交道,工作中宁愿绕道、躲避、不作为,也不愿引火烧身;另一方面损伤了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感情,使之对公安机关产生了厌烦和偏激,也加强了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两者之间一旦达不到及时的沟通,隔阂和矛盾就会逐步加深。

三、就改进和加强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几点意见

(一)公安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信誉。

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社会公众对公安工作大多都只关心结果,而很少关注过程。如对一些有影响的大要案侦破,会发生群众投诉和信访的现象,从中就能反映这一问题,群众所关心的往往都是关系其自身利益的结果,而非公安机关在解决问题中所付出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安机关如何把自身的辛苦劳动展现给社会公众,用认真负责的态度、热情严谨的服务,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理解和认可呢?很值班大家去思考。

1、要健全公安机关内部的组织体系,包括先进的指挥体系,完备的保障措施,增设专职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加强对从事公共关系方面人才的培养,理顺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样,我们在处理各种事务中,才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从容不迫地应对。

2、要坚持以民警为本,充分提高民警个体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现状,是很难在短时间得到解决的,要利用现有的警力资源有效保障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我们以民警为主体,在现有的公安管理机制中建立健全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充分挖掘公安现有人力资源,加强对公安民警的教育训练,培养民警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要利用行政资源,协调好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本身就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他政府部门对公安机关的协作和对公安机关的理解与支持,是搞好公安工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民警在日常接处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超越公安管辖范围的非警务处警,而这些处警,往往都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如果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将是对搞好公安工作的有力支持,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缓解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直接面对矛盾冲突的几率。

4、要坚持以行政为本,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公关活动,努力实现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首先必须要牢固树立严格执法、依法行事的理念,坚决消除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对“情与法”、“钱与权”、“名与利”的糊糊认识,做到执法执纪公平公正、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其次要善于公关、经常开展社会公关活动,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展的“爱民月”、“警察开放日”、“万民访平安”、“警民相约警务室”、“警民恳谈会”等形式,以此推动警民互动与交流,争取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戒图形式,走过场,确保各级、各部门、各基层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步进行,实行月月爱民、天天开放,时时相约、处处恳谈。在活动中,要突出以宣传法律、咨询疑惑、展示公安工作成果为内容,让社会公众时时都能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存在。再次是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宣传,包括政府、媒体、网络等,主动出击,跳出当前仅从法律法规和个别大要案的侦破等方面入手宣传的简单模式,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向公众展示,刺激公众心理,引导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关注,提高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

(二)公安机关要加强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

作为时刻置身于社会公众中的公安机关,在工作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可能危害到公安机关形象的各种危机,公安机关如何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给自身带来的伤害,对促进内部团结、外部和谐,至关重要。

1、要对内坚持预防,完善危机预警和准备机制。“防范胜于治疗”。现代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公安机关如果不能及时做到对可能影响警察形象危机事件的侦测和发现,就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要加强对各种警情、舆情的研判和预测,做到提前介入,超前应对,一旦发现重大突发事件、警察过错、公众误解和谣言等苗头问题,要在第一时间争取处事的主动权,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回应。

2、要对外坚持开放,统一口径,协同行动。公安机关在应对可能影响警察形象危机事件中,首先要向社会公众表明自己开放的思想、明朗的态度,特别要及时掌握社会媒体的动向,媒体固有的利益驱动、猎奇心理,往往会对事件的某一单个环节进行主观臆断和肆意渲染,引发公众对事件的模糊猜测。在这一点上,国外警方对媒体进行“开大门,闭小窗”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次要迅速启动社会公关,对事件查清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及时向公众坦诚、准确地进行公布,对下一步的处理原则进行明确阐述。只有我们首先占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才会减少其他不同声音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处理中,还要迅速与事件的责任者、直接和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或对象,与事件有关组织和个人,特别是事件的见证人、受害人取得联系,参与事件处置的各部门统一口径、协同行动,并保持与媒体的密切沟通,必要时可派专人、多人参与媒体报道、网络引导,利用公众力量进行疏导,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3、要敢于打击,坚决维护公安机关的权威,坚决维护执法民警的正当合法权益。公安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群众,创建和谐社会。比如我们现在的“三基”工程建设,各种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其实就是在为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服务。敢于打击也是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打击要把握好“三准”:一是违法犯罪信息来源要“准”。只有确保准确的犯罪信息来源,才能实现对违法犯罪的精确打击和准确防范,从而提高警务活动能力、效率,降低成本。二是打击对象要“准”。只有准确地对该打击的对象实施打击,才能使公安机关的惩罚与震慑作用得到真正体现。三是打击方式要“准”。对待不同的违法犯罪形式,要运用不同的打击方式,做到合法、合理、适度。例如,对一些因无知而不慎违法犯罪,我们可采取温和的打击方式进行处理,让他们感到政府的宽大与温暖。对恶劣顽固、社会危害极大的犯罪分子,就要采用严厉的方式进行打击,决不能姑息迁就。

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就是要让公众更广泛地、更自觉地参与到公安工作中,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并理解公安工作,从而达到支持公安工作的目的。目前新形势下,我们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还需要公安机关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只有在各级公安机关的积极行动下,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警察公共关系机制将会逐步完善,才能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为构建良好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提供强大保障。

下载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构建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时期公安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既是建设和谐社......

    新形势下如何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龙源期刊网 http://.cn新形势下如何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赵 欣 李海涛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1期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

    走进新时代,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

    走进新时代,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我怀着......

    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形象危机事件中的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促进国家机构的和谐顺利运行,而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民众间建立互......

    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警务改革的深入进行,警察个体、警察组织的社会角色、职能、工作重心等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变化。在当今这个高度开放、高度信息化、讲时间求效......

    开创工作新局面浅析如何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蓝图能否实现。农村派出所如何找准公安工作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结......

    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新局面五篇

    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新局面 今年的信访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以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全力推动《信访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和......

    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考分析

    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安机关担负的任务日益繁重,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愈加艰巨。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