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江苏省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江苏省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苏经贸投资[2004]332号 苏财企[2004]3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产品)的达产达效,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安排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的目的,是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投入,加强改造,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增进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扶持资金是指省级财政专项安排,市(县)财政1:1配套安排(财政转移支付县可根据财力自主决定配套比例),用于鼓励企业新增长点项目达产达效的财政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增长资金”)。
第四条 安排增长资金应当遵循便民、公开、效益的原则。安排的条件、程序应当简便、公开,原则透明,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资金安排数量与企业及其新增长点项目(产品)新增产出挂钩,扩大产出效果。
第五条 申报和使用增长资金应当恪守诚信,企业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可靠。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六条 申请增长资金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已列入省级新增长点监控名单;
(二)项目(产品)新增销售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产销率不低于95%,销售利税率不低于6%,当年能够达产达效;
(三)项目(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广阔,对当地工业经济发展有一定带动作用;
(四)企业的产、销指标必须比上年度有明显增长,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销售收入幅不低于15%,利税增幅不低于10%。
第七条 重点安排符合上述条件,同时具备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
(一)现价产值和销售收入连续两年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同步增长;
(二)项目(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第三章 安排原则 第八条 坚持将增长资金的安排与项目(产品)的达产、企业的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增量项目(产品)的达产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的发展。
第九条 坚持按贡献分配和对苏北地区倾斜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增长资金的分配既要体现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的增量贡献份额,又要体现对苏北地区的倾斜。对苏北地区增长资金安排的比重适当提高,企业及其新增长点项目(产品)安排的条件适当放宽,逐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十条 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为提高增长资金的使用效果,每期资金的安排严格申报条件,数量实行相对集中。每户企业安排增长资金不超过其上年税金的60%,重点安排企业根据其增长点项目新增税收实绩,每户安排资金数量不少于25万元。
第四章 资金的申报、审定和下达
第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增长资金。申请企业应当向当地经贸委(经委)、财政局或省级主管部门分别提交以下材料:
(一)增长资金申请报告;
(二)增长资金申请表;
(三)新增长点项目(产品)达产达效工作方案。
各省辖市及常熟市经贸委(经委)和财政局或省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将地区或部门的申请报告、配套资金的承诺书以及企业的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送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
第十二条 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对有关申报材料进行会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相关原则和要求联合下达扶持资金计划。各市及省有关部门配套安排的资金计划随省计划一并下达到有关企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加强目标管理。凡获得省级增长资金计划的企业,要按最终确定的产出目标与各市或省级主管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狠抓措施落实,确保新增长点产出及企业增长目标的完成。
第十四条 及时上报信息。各有关企业应于每月16日前将上月的运行情况报表分别报送所在地经贸委(经委)、财政局或省级主管部门。各省辖市经贸委(经委)、财政局和省有关部门汇总后,于每季后20日内将上季本地区(部门)相关企业的运行情况汇总表分别报送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年底,各市、省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要及时上报年度新增长点培育工作总结。
第十五条 做好检查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提高增长资金的使用效果,省、市有关部门要做好对相关企业的检查、指导和协调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跟踪通报、总结交流和经验推广,促进新增长点培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第六章 考核与资金的拨付
第十六条 每年9月份,对个别新增产出目标无法完成的企业,经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研究同意,各市及省有关部门可进行调整。省级及地方配套资金安排计划相应予以变更。
第十七条 每年10月份,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将根据相关企业及其新增长点项目(产品)产出目标完成的进度情况和各市及省有关部门的意见,对部分产出效果显著、全年目标可确保完成的企业提前拨付省级增长资金。
第十八条 获得省级增长资金计划的企业应于年度终了一个月内,将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新增长点项目相关指标需要单独列出,下同)和新增长点达产达效工作总结分别报送当地经贸委(经委)、财政局或省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各省辖市及常熟市经贸委(经委)、财政局或省级主管部门对企业产出效果进行审查和确认,并于次年2月20日前将本地区、部门的新增长点达产达效工作总结,对有关企业产出效果的审核确认意见,相关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连同配套资金落实证明,集中上报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
第二十条 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最终资金安排意见,并由省财政厅将省级增长资金下拨各地财政部门或省级主管部门。对不能完成产出目标或数据弄虚作假的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减少或者不予安排增长资金。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市应根据本地财力状况,相应建立市级工业增长资金。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北京旅游商品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北京旅游商品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京旅发 [2012]6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北京旅游商品又好又快发展,引导、扶持社会资本投入北京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升“北京礼物”的品牌效应,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市部门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商品主要指针对旅游者设计、开发的,可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具有纪念性、实用性、艺术性、便携性、收藏性、馈赠性的物质形态的商品。
“北京礼物”是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促进北京旅游消费为宗旨,以首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按照“品牌化提升、特许式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的北京旅游商品专属品牌,是能体现北京地域特点、民族文化内涵、首都风貌特征、城市知名品牌的旅游商品中的精品。
第三条 奖励以自然划分,实行事后奖励。
第二章 奖励范围及方式
第四条 支持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
鼓励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企业,根据北京特色与元素,深入挖掘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传统工艺,重点开发“北京礼物”四大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包括:
1、北京特色的书画制品;
2、结合民族文化与首都景区景点等地域特点的旅游纪念品;
3、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4、北京特色的、适合旅游者购买的都市工业品。
对于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企业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旅游商品,通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总额30%的政府奖励资金,每项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对符合“北京礼物”标准的商品,授予“北京礼物”品牌称号。对在“北京礼物”研发和生产中取得好评的商品,同时加强传媒推荐。
第五条 推动“北京礼物”旅游商品营销体系建设
鼓励商业企业在北京主要旅游景区、高星级饭店、特色商业街、各大商场、中心城区主要干道、北京旅游咨询中心、交通枢纽等设立“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支持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推动“北京礼物”物流体系的专业化建设。
1、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北京礼物”旅游商品特许运营商,委托其进行推广运营工作。
2、对按标准申报设立“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的企业,经专家评审,将授予其“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称号和统一标牌。
3、根据“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经营面积的大小,通过专家评审,对于符合“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标准的,给予每个“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店10万元—30万元不等的政府奖励资金。其中商品店经营面积在6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奖励10万元;商品店经营面积在1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奖励20万元;商品店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奖励30万元。
第六条 鼓励各类相应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1、每年在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的商品将被直接认证为“北京礼物”,可免费参加当年的“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展,并获重点宣传。
2、鼓励现有相应的居民生活用品(包括科技产品、工业品、农产品)、食品、艺术品、文物复制品、医疗保健品等都市工业产品向适宜旅游购物的方向转化;其转化成功并获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组织专家评审后,授予 “北京礼物”品牌称号,并根据该产品的具体销售额(不得低于100万),给予销售总额的20%的政府奖励资金,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对开发生产“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加大信贷投入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贴息扶持,贴息时间为1年,贴息资金最高不超过50万元。
第七条 扶持旅游商品孵化基地发展
1、积极引导北京旅游商品孵化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对聚集一定数量的旅游商品在孵企业、具备较强专业服务能力并取得较好孵化效果的机构,组织专家评审,评定“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孵化基地。
2、对认定的北京市“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孵化基地,根据基地规模、在孵企业数量等指标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0万元的奖励资金,用于在孵企业房租补贴。
第八条 构建旅游商品宣传平台
政府出资运用公共宣传媒体资源有计划的对优秀“北京礼物”旅游商品的信息进行推广宣传,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推广“北京礼物”等相关旅游商品。
第三章 奖励资金管理程序
第九条 项目的征集和申报
(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分上、下半年定期向社会分批公布征集公告。
(二)申请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经营奖励资金的企业,应按照《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填写《北京市旅游商品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并提交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项目绩效目标、项目风险控制等材料。
第十条 项目的评审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报企业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提出扶持的意见。
第十一条 资金的审核及拨付
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程序及《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旅游委根据评审结果提出资金申报,市财政根据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资金审核批复。资金批复后,由市旅游委拨付奖励资金,并负责监督管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每年组织对获得扶持资金的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有以下情形的,取消申报资格;已拨付的资金由市旅游委予以收回;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有知识产权争议的企业或单位。
(二)在内若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或有重大投诉并经查实负有责任的企业或单位。
(三)凡弄虚作假套取扶持资金的单位除收回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外,同时取消该企业今后申请资金的资格。
(四)违反特许运营协议的企业或单位。
(五)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三条 市旅游委负责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并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四条 对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由市旅游委根据要求限期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奖励办法(试行)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县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实施专利战略,支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扶持范围:在本县区域内注册、纳税,申请项目在本县范围内组织实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个人。
第二章资金安排、使用原则和方式
第三条设立“***县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实行预算管理。
第四条资金使用坚持“公开受理、严格把关,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公开透明、依法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采取奖补方式对达到政府扶持政策规定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加以扶持。
第三章扶持政策
第六条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一次性奖励300万元、80万元;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认定的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分别一次性奖励200万元、5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
一次性奖励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当年省科技厅、省人社厅批准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次性奖励30万元。上述奖励不重复享受。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研发。
第七条对来我县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含公共服务场地),按每平方米100元给予投资方一次性补助。孵化期限为三年,三年内,对符合孵化条件的入驻企事业单位或团队的厂房(含公共服务场地)租赁费,给予50%补助。
第八条对下列企业购置用于研发的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的关键仪器、设备,按其实际支出额的15%予以补助,单台仪器、设备补助不超过50万元,单个企业补助不超过100万元。
(1)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3%以上,以技术为主的综合实力省内领先、行业领先的骨干企业;
(2)省外或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我县企业设立的国家级、省级应用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
(3)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第九条对企业租用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网的仪器、设备,按租用费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十条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新产品,按企业重点新产品销 — 2 —
售收入在当年国家重点新产品中的排序分档次奖励,排序1—10名的,每个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排序11—30名的,每个一次性奖励60万元;排序30名以后的,每个一次性奖励30万元。重点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以统计部门为准。
第十一条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按国家下拨经费的10%比例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不超过500万元。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研发。
第十二条对当年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
第十三条对当年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第十四条列入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备选库的科技团队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省“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创办企业的,签订创业合作协议后,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第十五条对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次性奖励30万元;在国家、省考核中获得优秀的,再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研发。
第十六条对科技成果当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 3 —
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
对科技成果当年获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
对科技成果当年获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
同时符合上述奖励条件的,按最高标准执行,不重复奖励。第十七条对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县建设实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园(基地)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第十八条对单位或个人申报的发明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的,每件资助3000元;对获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的单位或个人,每件资助 5000元;对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每件资助1万元(每件最多资助2个国家);对当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0件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0件以上的事业单位,一次性奖励10万元。授权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每件分别奖励1000元、500元。上述奖励可重复享受。
第十九条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给予5000元的年费、转化、交易等一次性费用资助。
第二十条对新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6万元、3万元;对通过国家、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
第二十一条每年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经费120万元,用于扶持在本县范围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每年扶持15-20个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类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经专家评审验收合格后,给予经费补助。
第四章申报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扶持资金使用坚持统一申报、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审批、统一奖补。
第二十三条县科技局统一受理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申报。符合扶持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应当在结束后30日内向属地乡镇(园区)申报,并提供与资金用途相符的印证材料;属地乡镇(园区)初审后,对符合条件的统一向县科技局提交,并报财政局备案。
第二十四条每年4月,县科技局牵头组织县发改、经信、农业、招商、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统计等相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研究制定上奖补方案,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
政府审批。
第二十五条县政府审批后,县财政局依据财政体制按批准意见拨付资金。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县监察机关、审计部门负责加强对政策执行监督,对弄虚作假、骗取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罚,追回资金,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县科技局、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县政府已发布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江苏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模版)
江苏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发[2004]7号)要求,省财政设立江苏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有关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改善民劳企业经营环境,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财政资金。民营企业是指在我省行政区域内除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和外资企业以外的,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各种形式的企业。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定向使用、科学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部门分工与职责
第四条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和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共同管理。
省财政厅负责办理资金的预算安排、项目汇审、下达资金计划和资金拨付等分配使用的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管理。
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负责确定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提出当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扶持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监督。
省财政厅和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联合向省政府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
第五条省财政厅和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根据我省产业政策和安排专项资金的实际情况,于每年10月底前向社会公布下一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点,发布专项资金申报的有关事项。
第三章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式
第六条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做强做优项目和民营经济集聚发展项目及其配套设施项目。
(二)民营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项目、环保型清洁生产项目。
(三)民营经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项目和有关活动。
(四)面向民营企业的培训项目、创业辅导、信息服务等活动和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
(五)民营经济的宣传活动,对地方民营经济发展考核的奖励和实施民营企业名牌战略的奖励等。
(六)国家有关扶持资金的配套项目。
(七)其他。
专项资金优先安排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优先安排列入省重点支持的骨干民营企业;优先安排各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机构。
第七条根据当年专项资金的总量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结合项目申报情况,确定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比例。
第八条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两种扶持方式。补助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资助;贴息是根据项目投资(参照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一)对第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的项目,一般采取贴息的方式。专项资金对项目投资贴息的比例不超过该项目利息的50%。适当提高对苏北地区的贴息比例。
(二)对第六条第(三)项、第(四)项和第(六)项的项目或活动,一般采取补助方式。专项资金对项目或活动的补助不超过该项目或活动经费发生额的50%。适当提高对苏北地区资助比例。
(三)对第六条第(五)项的项目或活动,采取补助方式,按照当年的实际需要确定。
对企业的单个项目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80万元。当凡享受过省财政其他政策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安排。
第四章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凡申报专项资金的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健全的财会核算和管理体系。
(二)申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做强做优项目和民营经济集聚发展项目及其配套设施项目、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项目、环保型清洁生产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
(三)申报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必须属于服务我省民营企业的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或专项活动,项目必须有明确、具体、可行的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方案和计划。
(四)申报国家有关扶持资金配套项目,必须是在项目实施期内国家有关扶持资金到位的项目。
第十条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
(一)凡符合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的项目并有申请意向的企业,可向所在市经贸委(市中小企业局)、财政局同时提出申请,经市经贸委(市中小企业局)和财政局联合审核后,向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申报。省有关部门和企业申报专项资金,可直接向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申报。
(二)申报单位需根据申报的项目附报相应的申报材料。
申报专项资金贴息项目,申报单位需附报符合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当年承贷银行的贷款合同和支付利息凭证;项目实施进度说明材料;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申报专项资金补助项目,需附报符合规范的可行性报告或有关工作的方案和计划;发生费用预算或凭证;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其中申报国家有关扶持资金配套项目的,附报国家有关资金的证明。
(三)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分类、审核,并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联合组成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对确定支持的项目,省财政厅和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联合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一条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应妥善保留申报项目的原始档案材料。
第五章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省财政厅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门管理,并根据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将补助或贴息资金下拨地方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渠道拨到相关企业。项目单位收到补助或贴息资金后,应按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处理。
第十三条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单位要在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和财政局报告本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各市
在每年3月底前将情况汇总报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
第十四条建立项目跟踪管理制度。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省财政厅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完成后的实际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
第十五条项目单位应按有关财务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对主管部门的专项检查,应主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逐级报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逐级报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和省财政厅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省财政专项资金专户。
第十七条项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回已经取得的专项资金,并在五年内不得申报省级财政支持项目:
(一)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资金的;
(二)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擅自改变使用范围的;
(三)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
(四)有偷、漏税行为被查处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各市可根据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并参照本办法制定管理办法。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牧业特色产业扶持资金(以下简称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做大做强农牧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根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扶持资金,是自治区政府通过整合中央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和产业发展资金中盘活存量、整合增量、滚动回收等筹集的用于扶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扶持资金要按照《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遵循自治区确定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责任分明”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企业参与、信贷支持、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办法使用管理。第二章 扶持资金补助范围
第四条 扶持资金的扶持对象和补助范围包括:
(一)扶持对象:符合自治区重点鼓励和发展的农牧业特色产业、产品和技术,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从事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具有开发能力强,延长产业链,农牧民增收效益明显的投资者、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
(二)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和农牧民劳动力转移项目中,需要国家引导扶持,全面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和技术服务、市场建设等。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自治区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三)为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中的动植物检疫及病虫害、疫情防治、农牧民技能培训等。
(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贷款根据贷款额和贷款期限进行贴息,延期贷款项目不予贴息。
(五)支持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各类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对当年首次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当年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组织,每个认证产品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对当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组织,每个认证产品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
(六)鼓励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创立优质品牌,对农产品优质品牌进行奖励。当年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当年获得自治区名牌农产品、自治区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
第五条 扶持资金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管理使用。凡通过自身投入,带动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效果明显的个人、合作组织或企业,扶持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以项目带动农牧民年人均增加现金收入5000元为基数,以参与特色产业项目的农牧民实际所得计算超收总额(超出基数的总额),一次性按超收总额的30%对个人、合作组织或企业进行奖励。
第六条 奖励资金用于补助个人、合作组织或企业等在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和农牧民劳动力转移项目中的投入。第七条 各地(市)根据需要,可按照不超过农牧业特色产业扶持资金总量的1.2%,在本级预算内安排项目前期费。项目前期费主要用于编制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审查论证及项目设计等,不得用于行政运行中行政事业费项目支出及商品和服务等科目的支出。
第八条 扶持资金要严格支出管理,凡不符合第四、第五条扶持、奖励范围的,一律不予开支。
第三章 项目计划管理
第九条 各地(市)要根据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编制或完善本地(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以规划定项目。发展规划应明确本地(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建设内容、发展目标等,并作为确定本地(市)项目计划和自治区检查验收的基本依据。
第十条 各地(市)农牧、发改委、财政、农发等部门根据本地(市)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优势条件,将申请自治区下一扶持资金的报告于每年12月31日前分别报送自治区农牧、发改委、财政、农发等部门。自治区由农牧厅汇总并提出分配各地(市)扶持资金投入规模的初步意见。
第十一条 扶持资金严格实行计划管理。自治区农牧厅依据全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总规模和布局将每年分配地(市)扶持资金投入规模的初步意见商农牧、发改委、农发等部门,以上部门协商同意后联合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席会议审议,并经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复各地(市)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扶持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地(市)(国家发改委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除外)。各地(市)的扶持资金项目,在自治区扶持资金投入规模计划审定批复后的15个工作日内予以确定,并报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农牧、农发等部门备查。
第十三条 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由自治区发改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四条 自治区农牧厅会商发改委、财政、农发等部门,于每年10月31日前发布全区农牧业特色产业下一项目指南,指导各地(市)编制下一项目计划。
第四章 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
第十五条 扶持资金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原则。自治区财政会同农牧、发改、农发等部门根据各地(市)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项目实施情况、扶持资金绩效考评情况等,确定地(市)扶持资金投入规模。
第十六条 扶持资金实行滚动发展,建立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自治区财政从项目完工的第2年起,于每年12月31日前按国家扶持部分的10%回收,直至全部回收为止。回收资金转入特色产业项目扶持资金专户,继续用于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
第十七条 各地(市)的扶持资金确定后,由自治区财政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逐级拨付到各地(市),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地(市)财政在收到自治区下拨的扶持资金后,积极配合农牧、发改委、农发等部门,在本地(市)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确定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足额拨付至县(市、区)财政。地(市)财政首批下达资金不得低于扶持资金总额的80%。
第十八条 自治区财政拨付资金时,由自治区财政和各地(市)财政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资金回收责任和要求。从2008年开始,对未完成项目建设计划的地(市),自治区财政按未完工比例从其一般转移支付资金中扣回扶持资金;对未按规定及时回收项目滚动资金的地(市),自治区财政按回收金额从其一般转移支付资金中扣回滚动资金。
第十九条 扶持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县(市、区)财政要按照报账制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资金拨付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开工建设需要及建设进度,进行报账拨款。县(市、区)财政在收到项目主管部门报账拨款要求的5个工作日内,开始审核拨付扶持资金。项目实施要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超过批复概算的投资由地方自行解决。
第二十条 扶持资金坚持农牧民、企业或农牧民合作组织作为特色产业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实施主体的原则。扶持资金所扶持的每一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比例不得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50%。
第二十一条 扶持资金严禁账外循环。项目投资中有企业投资及农牧民现金配套投入的,其投资必须足额划入扶持资金专户,统筹用于项目建设,严禁虚假配套。
第二十二条 扶持资金项目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的发挥。自治区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考评结果调整下一对各地(市)扶持资金的投入规模。扶持资金绩效考评办法由自治区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为节约使用资金,增加农牧民收入,对于项目建设中技术含量不高的内容,要优先安排当地农牧民或农牧民施工队伍实施;技术含量高或达到国家政府采购标准的建设内容,其国家投资部分按照相关规定由项目所在地实行政府采购。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不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自治区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达不到要求的,终止项目执行,自治区财政从一般转移支付资金中扣回相应额度的扶持资金。
第二十五条 扶持资金项目建设要建立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自治区确定的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指南、资金管理规定、绩效考评办法等,由农牧、发改、财政、农发等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15个工作日内,在西藏日报、政府公共网上公告公示;地(市)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项目计划等,由地(市)农牧、发改、财政、农发等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15个工作日内,根据本地实际,通过广播、电台、有线电视等方式进行公告公示,明确具体查询部门、地点和方式;县(市、区)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在确定后的15个工作日内,由县(市、区)农牧、发改、财政、农发等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广播、电台、有线电视等方式进行公告公示,明确具体查询部门、地点和方式;项目实施地点要建立公告栏,对项目建设内容、目标、实施部门、受益群众、管理机制等予以公告公示。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中存在骗取、套取、贪污、挪用扶持资金的,自治区财政除扣回扶持资金归还原资金渠道外,并按照违规项目投资总额的2倍扣减该地(市)一般转移支付资金。财政违法行为,按照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各地(市)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抄报自治区有关部门。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资金管理办法》(藏财农字[2005]81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