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调研材料

时间:2019-05-13 16: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调研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调研材料》。

第一篇:城镇化调研材料

“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的最大亮点。”从2010年至今,陈亚军参与了《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就《规划》的出台过程以及如何推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他。

何为新型城镇化?

《21世纪》:为何《规划》迟至现在才对外发布?

陈亚军: 《规划》的起草可以追溯到2010年10月27日发布的《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提出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因此从2010年底国家开始准备《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到2011年就委托相关机构开展城镇化课题的研究。2011年,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启动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在全国8个片区开展了专题调研和座谈会,征求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意见。这次大范围的调研,主要关注四个问题:农民工如何市民化、城市的空间如何布局、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如何平衡和城市建设管理如何创新。在大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基础上,起草形成了规划文稿,并在2012年底召开的全国发改工作会议上征求地方的意见。在2013年年初,又正式发文征求地方的意见。紧接着,在向国务院汇报之前,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然后上报国务院。征求完国务院意见之后,上报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再做修改,并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征求了地方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每征求一次意见,都要根据相关部门的反馈,进行一次集中修改。最后由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这种发文的级别在近年来各级国家规划中是相当罕见的,这也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化规划的高度重视,我们正处于一个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规划》历经三年多的编制过程来看,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个部门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都已经形成了共识。

《21世纪》:那么你认为,何为新型城镇化?

陈亚军:之所以要提新型城镇化,那是因为我们认为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了。在我看来,过去的城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只是土地的城镇化、房子的城镇化,甚至仅仅是劳动力的城镇化,也就是仅仅视农民工为生产者的城镇化。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了,我们要走一条城镇化的新路,这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这也是《规划》的最大亮点,这一亮点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方面,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其次,明确提出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第三,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通过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链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在城市内部结构上,要打破过去的功能分区模式,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第四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即便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依然还有三四亿人口在农村,这一部分人怎么办?我们依然要保障他们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21世纪》:《规划》中新型城镇化的城镇化率指标是如何提出来的?

陈亚军:关于城镇化率有两个指标,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普通存在的,而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却是中国独有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我们为了便于与国际比较,自然要采纳这一指标。经过多年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我们预计未来城镇化率会有所减缓,预计每年的城镇化率为0.9%左右,因此我们设置了60%左右的目标。由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出中国城镇化率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又设置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根据有关统计2012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17个百分点左右,那么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之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15%,也即实现了二者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的任务。那么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如何实现?经过测算,这需要在未来6年之内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尽管这一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很大,但目前需要市民化的存量农民工有2.34亿,以及每年新增的1000万左右农民工以及随迁家属,未来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有三亿左右。即便是实现了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还有2/3的人口需要提供公共服务。

鼓励大城市的落户政策相互竞争

《21世纪》:您如何解读《规划》解读提出的差别化落户政策?

陈亚军:首先《规划》没有依据1980年的城市划分标准确定落户门槛。如果依据1980年标准显然不符合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也难以作为差别化落户的依据。其次,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落户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的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有关政策相比,对大城市又分为100万-300万和300万-500万人口的两类城市进行区别对待,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同时,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21世纪》:那么,对特大城市采取积分制等方式控制人口规模的方式,如何防止变成一种排外政策?

陈亚军: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既需要拿手术刀的,也需要拿剃头刀的,这样这个城市才能正常、健康发展,否则一个城市只要拿手术刀的,而不要拿剃头刀的,那么这个城市肯定会瘫痪。问题在于,在政策上是否只允许拿手术刀的人才落户?

具体到各个城市而言,这种积分制等阶梯式落户政策由各个城市制定,各个城市之间出台不同的相互竞争的方案。假设一个城市制定一种极端的政策,农民工需要1万年才能落户,而另外一个城市只需要三年,这样的话农民工也就有了选择权。

此外,我认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不能仅仅依靠表面上的落户限制政策,更要发挥城市功能合理定位和疏解的作用,改变过去一个城市集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大包大揽现象。《21世纪》:户籍改革有没有时间表和相关的配套政策?

陈亚军:《规划》已经提出了户籍改革的方向,一方面放宽落户条件,同时通过对流动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还原户籍人口信息登记的功能。目前,公安部正在牵头制定有关居住证制度和户籍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个人认为,改革力度会超过2011年2月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预计年内就会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21世纪》:《规划》提出各级政府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那么具体来说,有无一个明确的分担比例?且为何《规划》的第七篇下设章节中没有行政管理改革的章节?

陈亚军:在现有的制度下,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是与户籍制度挂钩的,户籍人口规模是具体财政支出项目与规模设置的依据,但实际上地方承担现在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已经不限于户籍人口了,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常住人口。我们在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农民工多半从事第二产业,在当地产生的税收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而两个税种大部要上缴,因此地方政府缺乏为农民工特别是本行政区外的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激励。因此,从大的原则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支出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和县两级政府,但如果完全交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地方政府受制于财力有限,也未必能够负担得起。中央财政要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适当的转移支付方式予以支持,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

《规划》提出的“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就是充分考虑了各级政府在这一事权支出上的责任。至于说,具体到各级政府之间怎么分担,还要靠试点去不断地摸索,不同的区域之间应该有不同的比例。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已经触及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比如建立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再如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但行政体制改革相比城镇化改革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重大命题,需要审慎推进。

《21世纪》:在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问题上,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是否也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陈亚军:城镇化的资金问题,涉及到的不仅是配套政策的问题,还会涉及到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比如《规划》里面提到的完善地方税体制,这就涉及到房地产税和资源税的立法,再如《规划》里面提到的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评级制度,就涉及到《预算法》的修改。

《21世纪》:你认为应该如何完善住房制度的改革?

陈亚军: 住房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保障性住房覆盖常住人口的比例要超过23%,这一目标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目标有所提高。这也意味着保障性住房体系除了覆盖户籍人口,也将把进城落户农民工完全纳入其中。(编辑晨星孙小林)三农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及增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新疆工业化进程中也呈现出这一趋势,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因此研究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比较丰富,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著名的有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上。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运用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的结论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计算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新疆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详细考察了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制约因素,以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为标准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最后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业化道路,提出并具体分析多元转移的具体途径。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非农就业比例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新疆境内异地从事农业。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不快;剩余劳动力数量在继续增加,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繁重。本文主张多渠道分流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继续坚持发展城市工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结构,利用城市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第三,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乡镇企业的积极作用,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外,辅以相关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调研

关于如何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整合部,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介,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可以说,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和“推进器”,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中国城镇化到了转折时期,从快速城镇化阶段正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未来20年中国城镇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建设小城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了解农九师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围绕“团场小城镇建设”问题,我于2012年3月—4月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的形式,对农九师167团有关部门和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中,既看到了团场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本文通过对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团场工业化,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团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团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连队,特别是像167团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团场。该团土地贫脊,种植作物较为单一,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有限。而农九师师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要使职工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职工向非农业转移,减少种地职工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连队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加,团场农工走向大中城市就业极不现实。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 1 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团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

(二)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目前,167团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小城镇是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载体,其表现为:(1)通过小城镇将个体私营主、第三产业经营者和乡镇企业逐步聚集、壮大,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通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顺利的进行商品交换,又使团场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团场商品生产更快地发展。(3)通过小城镇比较齐全的市场设施和比较灵敏、快捷、准确的商品供求信息,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4)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依托需求量吸纳人、财、物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效经济发展;依托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是拉动团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通过小城镇,一是可以调节各方,特别是职工群众的投资资金,在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也提高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三是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资源集中、尤其是人口的集中,使基层单位住房用地面积大大减少,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四)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团场精神文明建设

小城镇是团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广大职工群众引进了城镇,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有利于开展各种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进行计划生育和法制教育,使职工群众居民化,形成社区化管理,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

二、团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就以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为例分析。农九师一六七团场位于额敏县境内,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团场。北至中哈边境线;南与额敏县上户乡相连;西与一六六团接壤;东与一六八团毗邻。全团拥有土地总面积37万亩,可耕地面积16.8万亩;总人口6280人。

虽然该团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团场规模小,资金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单一,一产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片面地将城镇化理解为人口的区域性集中,重城镇本身规划,轻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重生活设施建设,轻生产投入,规划与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团结农场小城镇全面的发展。

2、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该团小城镇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资源短缺,供水排水设施不发达,环保设施不健全,供暖设施落后,道路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团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团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不少连队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团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团部小城镇人口仍以搞农业为主,这与小城镇应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不相符,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组成不合理导致小城镇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贡献小,制约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缺乏足够的辐射能力。

4、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团场小城镇建设,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未面向市场,投资渠道单一,多元投资主体局面设有形成。因此,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5、政策问题。农工进城镇务工经商后缺乏安全感,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住房、教育、社会保险不配套等,缺乏优惠政策鼓励,农工进城镇有后顾之忧。还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城镇维护困难,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等现状,制约城镇化建设。

6、城镇居民约有60%以上的住户仍居住在平房内,条件较差。团部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置换建设用地手续十分严格漫长,且不一定能批下来,眼下只好拆旧建新,然而拆迁补偿工作十分困难,花费团里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三、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小城镇建设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为主的项目建设。结合团场实际,为使小城镇建设得以健康发展,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搞好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团场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要把为农业、基层连队、和职工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团场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建设成为推动团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

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团场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二)以发展农产品市场拉动小城镇建设。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培植流通产业,拓展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来促进小城镇发展。

(三)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其规模化采购和生产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吸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科技等企业进镇落户,加快小城镇发展。

(四)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团场小城镇商业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团建立起围绕农付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园区。使农业连队居住的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同时发展高效农业,如在国道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释放农业劳动力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规模适度扩大,人口的聚集,交易的频繁,一 方面繁荣小城镇的商业,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广辟投融渠道。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要使小城镇建设市场化。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市场融资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组建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创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六)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简化土地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二是逐步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合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解除进入小城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以推进团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篇: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根据市局的工作安排,在市建设局常务副局长刘昌平带领下,调研一组于2010年8月21日—8月22日深入到交城县和文水县,通过现场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两县城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交城县和文水县作为吕梁的门户,其区位优势明显:307国道、夏汾高速穿越县境,太中银铁路正在修建。同时交城县和文水县也位于“一核一圈三群”的一圈之中,即太原大都市圈,给两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县各地也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交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交城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现辖6镇4乡,254个乡村居民点,国土总面积为1822.11 km,2009年全县人口达27.2万,城镇化率达32%。交城县境内地形复杂,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川。平川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7.2%,却集中了全县74%的人口;而占国土总面积92.8%的西部山区仅分布有26%的人口。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自东向西呈逐渐呈递减趋势。

1.交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良好,其位于山区与平原

2的过渡地带,紧邻吕梁市,又地处太原市经济圈范围内,是两种不同经济区的商业物质转移基地,又是吕梁市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和“信息枢纽”,具有典型的“门户”特征。

2.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丰腴,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城市近郊、宗教文化、自然生态三大优势,并且主体旅游资源如卦山风景区、玄中寺旅游区在区域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太原、晋中等周边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状况好,吕梁山区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对其的开发对完善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意义重大。

3.县域外来投资活跃,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有工业企业80家。2006年底,交城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为460316万元,工业增加值为11210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21344.5万元,实现利润为4545.4万元。2002-2006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38%,经济增长迅速。

2006年全县国民总产值达到26.5亿元,财政收入5.22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9元,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4.在太原经济圈内,交城县的建设目标是以太原市为依托,建设服务于大晋中地区,如太原、吕梁等地,乃至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的技术研发、创新、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乃至(市场、技术等)信息的交流平台(或信息港)。对交城提出了较高的定位要求。

(二)文水县城镇化的基本状况。文水县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45万人左右,城市人口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6%。县城规划区范围约50平方公里,另外在文峪河水库库区划定10平方公里的水资源保护区,规划控制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文水县城位于以太原为中心的太原大都市圈重点开发区域,区位条件优越,307国道、夏汾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纵贯南北,文祁公路横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是连接离石和太原的纽带。

2.“十一五”期间,文水县基础设施总量迅速增加,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到“十一五”期末,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8亿元。到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45万人左右,城市人口为11.5万人,城区主干道长度20.8公里、路面积为8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0平方米,人均排水管网长度15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完成规划指标。并且对城区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新、改、扩建,新增道路长度4公里面积12多万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新建了西大街延伸工程,工程全长870米,路面总宽30米,其中主干道19米宽,人行道每侧5.5米;大陵街西延工程,工程全长793米,路面宽40米,其中主干道18米宽;新建了新华南路,工程面积15408平方米,同时还新建了滨河东路。在道路改、扩建方面,拓宽改造了东西大街,全长1383米,主干道由原来的13米拓宽至19米;整治改造了凤凰路,道路全长3400米,总宽56米,其机动车道21米。解决了县城居民居住、出行的需求,缓解了城内交通紧张的状况。

同时大力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工程,配套文峪河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新建了水乡广场及几处小游园;新建了凯奇广场活动中心、岳村休闲广场、北街体育活动中心、堡子村休闲广场、韩村文化活动中心;对县体育场实施了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工程面积22160平方米,加强了西山防护林的规划和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了高速引线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和改造了307国道区段、东西大街、南外环路等城区主要干道的道路绿化。2006年以来共栽植各种树木4297株,种植草坪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6%;完成路灯改造、安装497盏。

3.近年来,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社会集资等多种融资渠道,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用设施建设有了新发展。

城区主干道燃气管网的铺设基本完工,天然气在城区点火开通,用户已达800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30%;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文峪河水库进城的水源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日处理水2万吨的水厂一座;城区共更新改造和新铺设供水管18910米;城市集中供热项目总投资2.26亿元,预计供热面积317.5万平方米,已完成集中供热管网铺设4000米;县城垃圾处理场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2959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155吨,直接服务人口10余万人;采用河道整治和建设污水处理厂两种工程措施对文峪河城区段进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2公里,新建2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8664万元,改善了文峪河水质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县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十一五”期间,我局共查处违章建筑59处,清理违章摊点910余处,没收广告牌630余块,下达停工通知134份,查封液化气无证经营户6家。综合治理了市容环境,城市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城区垃圾无集中倾倒点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共安设果皮箱111个,垃圾箱14个,累计完成清扫面积120万平方米,保洁面积35万平方米,共清运垃圾40万立方米。充分保证了县城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5.全县建筑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截止目前为止,完成设计项目146项,设计建筑面积达到38.7万平方米;完成工程招投标85项,总投资5.70亿元。同时严格实施安全监督,近年来共下达停工整改通知44份,隐患整改通知371份,整改率100%,确保我县建筑生产无事故。

二、两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城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从城镇吸纳人口和聚集工业的角度来看,交城县还不具备进一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许多小城镇还处于城镇马路一条街状态,城镇功能极不齐全。这种“微型”集镇的重复,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中财力配套建设。尤其是以旅游服务建设为龙头的旅游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缺乏吸纳人口的聚集力。

2.城镇规划之后,建设品位不高。城镇建设缺少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城区的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不佳。

3.城镇建设资金匮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但目前,总体仍是政府部门投资占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同时对某些缺乏论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严格把关,导致匮乏的资金更加紧张。

4.中心辐射带动力不足,县城发展没有形成鲜明的优势,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同时受到太原市的辐射,本身并未形成足够的中心辐射能力。

(二)文水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理念落后。缺乏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宏观统筹的整体意识,因此,有些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譬如,武则天纪念馆、狄青庙、刘胡兰纪念馆等。文水要打好历史文化这张旅游牌,要创建文化城,建设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2.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变更频繁,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城市规划研究不足,编制滞后,缺乏前瞻性,个性化。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编制规划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在对城市了解不多,缺乏研究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就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蓝图,对建设的指导性、适应性较弱。有时会形成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

3.缺少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应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推动企业集团和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本地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

4.虽然城区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心城区城市面积偏小,城区开发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还与其他先进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城市建设特色不够,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乡镇规划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公用事业改革步伐有待加快,建筑市场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两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交城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交城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62%,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职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总体布局结构

首先交城县目前属于太原都市圈的内圈层城市,作为其外迁产业的安臵地,规划期内将会有大批产业向此转移,届时,必将会需要大片用地及大量的从业人员,因此在太原都市区产业外迁的过程中,肯定首选地势平坦且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平川地区。这部分产业迁入后,必然会带动此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会促进县域人口向此区域集聚。

其次,交城县的地形条件及交通网络格局比较特殊。高等级的公路全部集中在县域东南部地区,且路网密度较大,因此经济要素也比较活跃;而西北部山区的广大地域内,只有三条县级公路作为平川地区的纵向联系通道,各乡镇之间的横向联系极其不便,致使经济要素活动受阻。

因此在规划期内,东南部平川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城镇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将作为县域城镇的重点发展空间,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延续单中心结构,即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平川地区的四个乡镇(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洪相乡)共同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届时县域城镇体系将形成“一区一点”为主的发展模式,“一区”即以县城为中心的东南部平川地区,共包含四个乡镇,“一点”即西北部的重要城镇——庞泉沟镇。

2.城镇化产业发展布局

依据交城县资源条件、产业现状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四个功能区:

包括西营镇、洪相乡部分地域、西社镇及天宁镇部分地域的生态农业区;以夏家营工业区和上海工业区为主的生态工业区;以庞泉沟镇、东坡底乡、会立乡以及天宁镇、洪相乡的部分地域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以水峪贯镇、岭底乡的大部分地域为主的生态林牧产业区。

3.区域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县城共有道路26条,主要干道红线宽度在7~32m之间;道路总面积533100m,占城市用地的9.48%,人均道路面积7.72m,道路总长度12.56km。除永宁路等少数道路外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基本形式为棋盘式和树枝状。县城主要交通道路有307国道、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天宁路、新开路,永宁路、新开路、却波街。目前城市内部除正在运营的8条县城至周边主要地区的中巴外,无公交系统。

交城县共有地下水井946眼,其中浅层地下水井525眼,深层承压水井139眼,农业用井807眼。小泉水共50眼,正常年份每天流量8966.6m3;干旱年每天流量2659.1m3;现状每天

22流量3295m3。

天然气工程现已完成了交城门站的建设,门站占地15.6亩;供气主管网铺设5公里,完成了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工业用户专线,现已通气;预计年内为2各小区1030户供气。新增工业用户1家。年内总供气量达到480万立方米。

县城集中供热热源为位于夏家营工业区内的华鑫煤焦集团的自备电厂,在规划期内对其进行扩容容改造,满足供热需求。热负荷采用综合热指标75瓦/平方米。规划期内交城县县城、西营镇区、夏家营镇区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制;庞泉沟镇、水峪贯镇、西社镇采用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体制。其它一般乡镇在规划期内逐步采用集中锅炉房供热系统。

4.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城镇政府应缩小投资领域,只承担难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加大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对凡能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的设施,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各部门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实行市场运作,放开经营,采取拍卖、租赁、转让使用权,或承包开发建设等方式,盘活存量基础设施,建设增量基础设施。在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水资源管理费、电力附加费、教育附加费、市场管理费等税费和其他设施有偿使用收益,要全额留给城镇,用于城镇的市政、公用、电力、教育、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截留挪用。

深化城镇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覆盖面,开放土地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土地开发经营对建设资金积累的作用。

明确小城镇以个体和私人投资为主的发展动力机制,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小城镇建设。对单位和个人到小城镇投资兴办的企业,可按税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与国家产业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和有关费用。

积极制定引进内资和外资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商业价值,积极鼓励外部资金直接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用于城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选择经营型、收费型、有回报的市政设施项目,运用BOT、TOT等形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融资。

(二)文水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文水作为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粮、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吕梁市的清洁煤炭工业、新型建材、冶金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在“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主要有:

1.“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的措施

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4000万左右;实施县城垃圾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5000余万元;实施新水源地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及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投资估算9000余万元;继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建设,项目投资估算2.6亿元;实施城市供气项目二期工程;继续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区内的道路框架,新建道路项目投资估算2亿左右,维修改造道路项目投资估算1亿左右;建设、改造城市排水设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项目投资估算3000万元左右;规划建设城区应急避灾场所、集贸市场,项目投资估算2000万元左右;按照规划,积极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城区停车场;建设城市公园绿地,项目投资估算2亿元左右,实施城区亮化工程项目投资估算2000余万元;推进文峪河城区段的建设整治,项目投资估算1亿左右。

2.县域城镇总体布局结构

在文水县建设一个由七个城镇组成的人口规模较大、职能分工明确、空间联系紧密的1主3次四中心、1主2次三轴带的“H”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

其中七个城镇分别为县城、开栅镇、刘胡兰镇、南安镇、下曲镇、南庄镇和孝义镇。1主3次四中心分别指县域主中心城镇——县城、北南东3个门户型和片区型次中心城镇——开栅镇、孝义镇和刘胡兰镇,这四个城镇为县域最重要的4大社会要素集聚点和经济增长极。

1主2次三轴带分别指307国道城镇发展主轴、南安-下曲公路城镇发展次要轴带和祁方省道城镇发展通道型轴带,为县域社会要素集聚的3大带状地区。

3.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文水县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式为:多元投资、三元驱动、形象塑造、制度创新。

以“革命之乡、武后故里、吕梁第一农业大县”为内容塑造全县形象;以女皇贡梨、文水葡萄、大象禽业等为主塑造农业品牌;以胡兰乡、贤美、文通盐桥钾盐、白玉酒等为主塑造工业品牌;以“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庙宇文化”3大文化为主线的8处景点区塑造旅游品牌。至2020年实现主要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区、独立工业小区和工业走廊的集中。完成全部中心村、城镇、风景旅游区、独立工矿区的路、水、电、暖、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制度创新方面,确定撤并村撤并方案,完成中心村和城镇为撤并村人口预留宅基地的土地范围划定和土地补偿计划。远期逐步消除人口户籍限制,实现城乡人口和区域人口的自有流动。

4.农、工业空间布局规划

以平原农业区为主重点扩大节水灌溉农业和生态旱作农业的面积。结合中心村和城镇布局,重点建设蔬菜、瓜果、油料、花卉苗圃、药材等5类竞技作物生产基地。在307国道和祁方省道沿线形成经济作物种植带的同时,在南安镇、南庄镇、下曲镇三城镇建设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煤炭采掘业可少量布臵在文水县域马西乡和凤城镇西部地区。新建开发区、8个城镇工业区和3个独立工业小区。其中9个城镇区分别指县城的3个城镇工业区和开栅镇、胡兰镇、下曲镇、南庄镇和南安镇等6个城镇工业区;3个独立工业小区则指以重污染工业为主的文水经济开发区、北徐冶金铸造工业小区和马村煤炭建材工业小区。

5.第三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确定文水县以干线公路沿线村镇为依托建立起县域“一轴两线”近工字型的第三产业发展走廊。其中,307国道沿线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主轴,祁方省道和南安-下曲公路为第三产业布局的次重要轴线。

(1)规划布臵县城、胡兰镇2个长途客运站;以县城为中心,以县域各乡镇为基础建立4条公交系统:文水县城-开栅镇、文水县城-孝义镇-北张乡-西槽头乡、文水县城-胡兰镇-下曲镇、文水县城-西城乡-南庄镇-南安镇;建设县城和胡兰镇2大区域性货运仓储基地。

(2)规划至2020年,完成县域所有传统集市、庙会的乡镇驻地和中心村转移,重点实现集市、庙会向307国道、祁方省道和南安-下曲公路沿线乡镇驻地和中心村的转移;在县城和胡兰镇建立起工业产品、农产品、小商品等区际意义的物质集散市场。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63万亩。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部署要求,以“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为目标,依托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张“国家级名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个肃州”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8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101.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7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9元,增长17.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大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

3.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辐射周边乡镇,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动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关于破解负债建设和土地财政难题的问题 1.财政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品位逐步提高,特色更加突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向上争取和区级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财政投入、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使一大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和配套,有力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但从投入渠道和规模来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入的资金仍然占较大比重,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道路,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沿用以往靠财政单一投入来建设城市,势必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本靠依托项目向上争取。而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中央财政预算根本顾及不到小城镇,省级财政也较少考虑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乡镇而言,乡镇财政已不是一级完全财政,支出靠区级下拨,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自然落到了区级。而我区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2)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缺乏真正的融资主体。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乡镇村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入驻乡镇的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平台。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小城镇辖区的有效资产用于融资和担保。

(3)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于项目资金大多实行条块管理,资金管理分散与交叉并存,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的前提下,项目资金难以实现“事前整合”形成合力。

从我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融通问题,在有限财力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应致力于在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2.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也加大了融资贷款的规模。近年来,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债务达到 万元,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中央、省、市财政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

我区在政府项目建设性举债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项目筹融资手段单

一、创新不够,重点城建项目的资金,大多是通过负债解决的,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举债,一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本级政府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二是项目单位融资过程中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偿债风险转嫁给财政,由于项目主体单位改制没有到位,采取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举债,有的贷款采用政府担保,给财政带来了直接的债务压力。

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情况

我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投资,缺乏招商引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吸引社会投资等融资渠道,近年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通过财政投资达 万元,占整个城镇化建设融资的 %。

我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三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四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情况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上划,我区所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上缴实行省、市分享,区级缺失一块收入,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郊乡镇集镇土地的审批权限上划,城镇化建设融资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建议协调市政府调整现行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政策,返还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分享部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5.我区财政收支结构情况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45万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306万元,较上年增长23%;上划省级收入27,171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1万元,较上年下降3.6%。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37,154万元,较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25.3%;地税部门完成62,681万元,较上年增加15,305万元,增长32.3%;财政部门完成4,210万元,较上年减少1,828万元,下降30.3%。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支出完成18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区级支出完成108,711万元,较上年增长14.6%;省、市专项支出完成74,598万元,较上年下降8.8%。

三、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1.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经预测,我区未来三年对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达 万元,其中:交通设施建设 万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万元,医疗卫生 万元,社会保障 万元,教育环境 万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情况

经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区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达 万元,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国债投资、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其中:财政投资 万元;国债投资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招商引资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 万元。

3.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只有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进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我区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建议积极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多元融资渠道:

(1)土地运作。土地出让收入总体上虽然将趋于减少,但我区属于农业城市,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土地出让来进行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地融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结构,减少增量土地出让收入,提高存量土地收入占比。

(2)债券融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等债券,增加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3)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比重。

(4)进城农民工自筹。通过盘活农村资产,完善城乡产权流转机制,促使农民工带资进城,从而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积聚能力。

(5)联合开发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等其它融资手段,也可作为补充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4.城镇化建设负债及偿还情况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及措施

为大力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区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争取各类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大力整合各渠道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1)积极安排建设资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我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安排区本级的强农惠农资金和配套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争取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争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农村开展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的全面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资金筹集行为。结合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

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政府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来支持城镇化建设。

(1)营造投资环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如收益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的有偿使用能够为发行的收益债券提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未来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收益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债权”为“股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和融通资金的过程。首先,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债务进行分类,按照是否产生现金流和不同的现金流时限进行分类,然后,发行贷款的银行将这些产生现金流的贷款组合卖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现金流则被分配到不同的份额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地方融资平台走出债务重重的泥淖,使其能够继续为城镇化融资做出贡献。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集中性风险,而从“债权”到“股权”的转变则使得地方政府面对社会众多投资者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利用。

(3)根据产业特征设立产业化基金

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不仅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还能使得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城镇化建设情况,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4)股权投资与信托基金并进

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债务性质资本远远超过股权性的资本,在债务融资方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妨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PE、VC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剩余资金,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城镇化。此外,可同时发展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基金募集流通中的剩余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能够极大地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我区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土地经营收益支持城镇化建设

8.融资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我区积极主动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把加快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承载、辐射、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财政补助,出让土地,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

我区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模式,以园区土地等资产、集中供暖、污水管网等项目为依托,向兰州银行、建设银行等融资2500万元;依托甘肃省信托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区在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设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融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

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约束,以及区域条块、行业分割,辖区范围内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本聚集和转化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

五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建设目标及措施:

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必须搭建投融资平台,要有一批投融资机构作为支撑,建立平台前提是整合资源。要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投入换收入”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对我区可调控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臵,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并形成投资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培植一批资产规模大,信用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吸纳各类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行使政府投资职能的主要力量。

先行建起五大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和提升。由发改局牵头负责,协助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国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组建公用行政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由政府筹建办公室牵头,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公司,以现有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和附属设施等国有资产为依托,通过资产臵换、运营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商业银行融资,面向社会,吸纳资金,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融资服务,并对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国有资产经营。三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四是组建园林绿化投资公司。五是组建土地储备中心。9.我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在我区的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酒泉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酒泉肃州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酒泉分行、中国银行酒泉分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酒泉分行、兰州银行酒泉分行、酒泉农商银行、甘肃银行酒泉分行、浦发银行以及18家小额贷款公司。

我区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只有酒泉农商银行,其它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开展直接融资业务。酒泉农商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主要是以发起方式募集股金,截止2012年12月底,累计募集股金1852户,融资金额5亿元。

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 1.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

我区2010年至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累积达到 人,转移人口数量以 %的速度逐年递增,转移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为 万元,人均投入 元,转移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达 万元,人均投入 元,增长 %,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元。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逐步推进,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各项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得到同步改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各项保障政策调整:

(1)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2)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如上,在确定中央政府应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就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相互匹配。(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农业人员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相应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支结构,我区财政支出根据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推进程度进行相应的向城镇倾斜,协调城乡支出结构均衡发展。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城镇化建设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除从税收上给予优惠之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等激励手段,还要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从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胡尊国

一、相关理论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第二阶段: 1990—2004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0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4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6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08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下载城镇化调研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调研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

    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临泉县是农产品主产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众多,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皖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区位于******市区西部,是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辖3个农业办事处,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万人......

    城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

    城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 中共胶西镇委员会经济学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推进这“三化”最具有操作空间和能力的层面是县域经济,而......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模板(五篇)(精选合集)

    关于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有哪些?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参考阅读!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一、当前规划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1、规划编制脱离......

    宽城满族自治县城镇化进程调研报告

    宽城满族自治县城镇化进程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4信息来源:河北省政协门户网站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东南部,与秦皇岛市、唐山市、辽宁省朝阳市交界。地......

    关于雨城区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雨城区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7信息来源:雨城区政协办公室 关键词 雨城区 城镇化 发展现状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宁波市城镇化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关于宁波市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 前言:习主席曾经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讲过:“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