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建,经济发展
做好基层党建,搞好经济发展
张庄村,距县城约5公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全村现有村民425户,1359人,80%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全村耕地面积2090亩,主导产业为玉米、无公害蔬菜、地膜大蒜种植和畜牧业养殖。
张庄村以加强基层建设年为锲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产业化、规模经营的路子,特别需要具有战斗力的党支部去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因此,该村党支部始终把党建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张庄村认真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
围绕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重心,根据当前的形式任务和党员的实际情况,每周召开一次的党小组会,对会上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党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针办法,研究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等问题,使党员能够及时的了解上级党委的指示,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支部党员大会,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并有计划地培养发展新党员,给党员队伍注入新的力量。
同时,在党员认真学习党课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这个身边的资源,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政策学习,1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组织大家观看教育片和中央召开的各项会议,并让大家踊跃发言,讨论会议内容以及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通过广播的形式告知全村村民,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一些惠农政策。
张庄村狠抓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内容的制度建设。近年来,成立了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设立了固定村务公开栏,接受群众的监督, 使本村的村务和财务管理全面公开透明。
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齐心协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全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张庄村进出村道路是泥土路,坑洼不平,路面狭窄,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改变张庄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村两委筹措资金28万硬化主街道2100米,年内计划再投资215万元修建通村道路并硬化村内另外两条主街道,以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为解决村民饮水难,改善饮水质量,预计新打机井一眼,更换自来水管道1200米及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
借精神文明建设之风,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学习科技知识,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筹措了书架、阅览座椅和部分图书,计划建设约50平米的农家书屋一个。另修建约2691平米的文体活动广场一处。
为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庄村计划修建定点垃圾池12个,同时还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清理,这样村民的生活环境必将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必将得到提高。
张庄村始终把经济建设工作作为支部的中心任务来抓,努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使张庄村村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两委班子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才做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为了学习村外镇外的先进组织建设和优秀的产业结构,村两委班子还组织党员和农民到村外考察,学习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从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学习,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两委”班子的战斗力,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调整产业结构,走致富的路子,使全村的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张庄村引进总投资资金1010万元,建成全县标准化最高,设施最全面,技术最先进的蔬菜大棚59个,新建附属化学实验室一间,蔬菜加工车间一间,建筑总占地面积85亩。棚内种植有茄子,西红柿,辣椒,冬瓜和黄瓜、银杏、穿心莲等等,所有蔬菜全部是无公害绿色蔬菜,直接通过新合作物流,将新鲜的蔬菜摆上人们的餐桌。为使得农民们能够管理和种植好蔬菜大棚,村两委班子还聘请了专门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人员全天候提供技术指导,并每隔几天就对大棚种植者进行专业培训和授课,使农民群众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种植出高产、绿色的生态蔬菜。
今年还计划在大棚里新建两个立体化日光温室,供游客参观采摘。同时,计划新建五个养鱼池塘,其中两个标准比赛池,三个普通池,供游客垂钓游玩,另外,计划新建办公楼一座,生态餐厅一座,停车场一个。计划总占地面积50余亩,总投资约6000千万。
在这两个项目实施的同时,张庄村还计划引进资金修建果园一处。把本村的蔬菜大棚、垂钓和果园发展成为集种植、旅游观光、采 3 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前来种植观赏、体验垂钓、自驾休闲、自行采摘、绿色品尝、习作度假,使传统农业模式向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模式转变。这必将成为张庄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张庄村发展特色产业,也兼顾特色农业。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260亩大蒜种植的基础上,实行大蒜套种晚秋蔬菜150亩,套种玉米150亩,发展葡萄80亩,引进玉米新品种3000公斤。完善10眼机井管理体系,为农田灌溉提供方便,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张庄村共有玉米地1800亩,秸秆每年都要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张庄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积极想办法,引进了秸杆再加工项目,通过秸秆压制技术使秸秆粉碎加工成块,供电厂焚烧发电用。这样,既消除了火灾隐患,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繁荣进步,集体经济逐步好转,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张庄村的广大党员干部,正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带领全体村民,为把本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抓基层党建 促经济发展
抓基层党建 促经济发展
——记凉州区张义镇党委
张义镇地处凉州区南部山区,属省列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辖26个村,185个村民小组,1.001万户,4.32万人,其中扶贫工作重点村19个,贫困人口2.16万人(低收入人口1.11万人,绝对贫困人口1.05万人)。镇党委下设28个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26个,机关党支部1个,学区党支部1个,两新组织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921名。近几年来,张义镇党委班子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抓学习、强班子,抓规范、带队伍,抓阵地、谋发展,抓活动、促落实等措施,各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底,张义山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26万元,比2001年增加77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998元增加到1869元,年均净增124元,贫困人口由3.16万人下降到2.16万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宗旨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发挥较好。镇党委从提高领导班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一是围绕领导班子的素质培养,精心组织每月1次的党委中心组和每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依据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组织撰写产业发展调查报告,重点工作目标计划,交流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把学习当作研究问题、提升能力、总结经验的有效举措,增强了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二是制定完善了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把领导包项目、包责任、包重点工作同实绩考核结合起来,把年终考核、半年考核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增强了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镇党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结合村“两委”换届,实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18个村,占70%,实现“两委”委员交叉任职136名,占65%,切实把那些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村进村级班子,优化班子队伍机构,每个班子中最大化配备1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注重拓宽选配渠道,从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择优选配村干部,并健全完善了选派干部管理用人机制,使村干部来源不断扩大,素质明显提高。
创新思维,规范措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镇党委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强了工作合力。一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在机关干部中坚持每周3次的集中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心得、谈体会,常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二是结合农村党员“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业种植新技术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关知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拓宽了知识层面,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党性意识,使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是健全完善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上,镇党委依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重点加强对工作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多给他们外出培训和考察学习的机会,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对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加担子、压任务,增强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完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形成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培训方式,优化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养。四是积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为党注入新鲜血液。按照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双推制的要求,严格发展程序,近年来,共发展党员132 名。
健全机制,强化服务,党员队伍的服务热情进一步增强。镇党委把工作机制建设作为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高度重视示范典型的培育。通过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培养在产业发展上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党支部和有较强致富能力的村干部,通过培育,涌现出了堡子村、澄新村和河湾村等优秀基层党组织,高登辉、王太平等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带头搭建日光温室达225户,发展规模养殖122户,发展二、三产业140户,全镇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全镇重点工作的开展。二是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载体作用。通过深入开展“设岗定责”、“服务承诺”、“双争双促”等活动,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服务热情。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全镇村级党支部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82件,党员服务承诺1620项,结成帮扶对子210对,为286名无职务党员科学设置了林木管护、渠道管护、参政议政等8个岗位,上岗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理清思路,狠抓落实,经济建设保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镇党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是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人参果、加工型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梅花鹿等规模养殖业。建成以人参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3860亩,加工型马铃薯和中药材每年均保持在2万亩和1000亩左右,建成了中路、刘庄、甘沟口等6个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培育扶持规模养殖户349户,养殖暖棚面积达1061亩,主导产业创造的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围绕人参果 产业,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等产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造了有借鉴意义的“张哈”模式,积累了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具有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几年来,共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15个,建成以黄哈公路、堡常公路和沙番公路为代表的通乡通村公路92公里,建成标准化U型渠道87公里,全面完成了26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小康住宅示范点6个,640多户群众住上了新房;投资68万元建成标准化社会敬老院,入住老人62人。同时,编制完成了《张义镇2009-2013年扶贫开发省级试验示范区五年规划》,为创建全省扶贫试验示范基地打下了基础。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绿色发展平台。几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草)3778亩,完成防护林建设2452亩,生态村绿化1423亩,通道绿化32公里,义务植树186万株。同时把移民搬迁作为减少贫困人口、缓解山区环境压力和南护水源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生态移民基地等措施,共向省内外搬迁移民2653户,11460人,沙沟、六道沟、夹皮沟村基本上实现了整村整组搬迁,切实缓解生态压力。
思想新、作风正,张义镇党委班子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镇党政班子的民主测评中,镇党政班子的满意票达到99%,同时,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张义镇2006年、2007年、2008年在全区的目标管理考核中均名列前茅。相信,在张义镇党委的带领下,张义这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财政宽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新镇将在湘中大地,屹立起来。
第三篇:卓尼县加强基层党建服务经济发展
卓尼县加强基层党建服务经济发展
【字体大小大中
小】
【我要评论】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1-06-29 10:34)来源:中共甘南州委组织部办公室
卓尼县将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通过强化五项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基层党建,提升了农牧村基层党组织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素质,树立党员队伍新形象。一是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为着眼点,注重发展3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示范带头人和致富能手,着力打造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党员队伍。截止6月底,新发展35岁以下农牧民党员236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党员72名,较上同比增长4.4%和20%。二是紧扣时代主题和农牧村实际,结合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每个农牧民党员观看远程教育片都普遍达到了4次以上,农牧民党员适用技术培训达到6900多人(次)。
强化阵地,发挥活动场所新功能。一是活动场所标准化。全县97个村级党组织全部建有固定的学习活动场所,设有标志牌、公开栏、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等,使之真正成为“党员活动、群众娱乐、凝聚人心”的阵地。二是工作制度健全化。各农牧村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内容涵盖党员管理、群团组织、服务群众、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并合理布局上墙。三是工作台帐规范化。全县统一使用《党建活动记录册》、《支部会议记录本》和《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薄一册”》等,各类记录完整、收集齐全、布置规范。四是服务功能现代化。全县113个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站点全部配备了电视机、电脑,大多数站点配备了投影仪等学习设备,真正把党员活动室建成了服务学习的窗
口、联系群众的场所、凝聚党员的阵地。
加强管理,创建基层民主新机制。一是结合实际出台了村级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通过对村“两委”工作进行综合目标考核及村“两委”班子向群众和乡镇党委进行述职等方式,对村“两委”班子及全县1066名村组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考核情况与落实村组干部绩效报酬结合起来,按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情况进行奖惩、兑现绩效报酬,对考核成绩突出的97名村干部在2000元的基础上,每人提高绩效报酬300元,对综合考评靠后的50名村干部和50名组干部每人扣发绩效报酬300元。此举不但改变了村组干部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激发了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也使村组干部管理有了强有力的抓手,进而解决了村“两委”干部“难管理、管理难”的问题。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涉及农牧民群众利益的事项,都坚持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规定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今年以来,通过民主决策,落实各类强农惠农资金2427.7万元,确定农牧村低保对象481人,建设项目46个。三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常任制。通过在乡镇推广党代表任期制,建立乡镇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党代表共联系贫困党员312名,累计为贫困党员办理实事600多件。
找准载体,搭建服务农村新平台。继续推行“结对共建”活动。按照“党群部门联系党建工作薄弱村、政法部门联系社会稳定问题村、经济部门联系经济发展贫困村、涉农部门联系特色规模专业村”的思路,采取支部“1+1”和在职党员“1+2”、“2+1”的形式,使县直和省州驻卓的98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97个农牧村党组织、9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结成共建帮建互联对子,结成党员互动、干群互助对子2212对。活动开展以来,县直各党组织和乡镇党委着力为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和农牧民群众解难事、做实事、办好事,共筹资85.28万元,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修暖廊29处、硬化地坪32处、新建国旗台20个,配备办公设备142台(件),进一步提高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水平。同时,参加结对的党员干部给农牧民群众办理实事4400多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逐步形成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
深化活动,走出创业致富新路子。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培双带”活动,帮助农牧村群众创业致富。首先,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干部及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导、建言献策、协调服务”作用,通过一级带一级,党员带群众,达到帮助群众创业致富的目的。其次,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帮助各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多途径发展农牧村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在洮河沿岸乡镇和申藏、阿子滩乡大力发展日光温棚蔬菜,在藏巴哇、纳浪、扎古录等乡镇发展中藏药材种植,逐步形成了以蔬菜、药材为主的种植业,1200户农牧民种植温棚蔬菜,户均增收8000――12000元,种植药材3.5万亩,户均增收
5000――10000元;结合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引导农牧民发展以牛羊育肥为主的养殖业,建成养殖基地444个、发展养殖专业户444户,农牧民户均增收4000――5000元;结合实际积极发展以红砖烧制厂为主的乡镇企业,就近解决了200多劳动力就业,人均实现劳务收入20000多元。第三,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指导各村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帮助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村“两委”无钱办事的问题。目前,申藏乡小沟村、阿子滩乡阿子滩村发展日光温棚蔬菜种植,纳浪乡羊化村、藏巴哇乡柏林村发展药材种植,喀尔钦乡拉力沟、扎古录镇麻路村发展牛羊养殖,木耳镇多坝村发展旅游业每年可实现集体收入10000多元。(杨旭明 罗金美)
尼县扎古录镇扶贫开发工作十年回眸
来源:甘肃省扶贫信息网2011年05月23日点击[1326 ]【打印】【 字号: 小 中 大 】
一、基本情况
扎古录镇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卓尼县西北部的洮河沿岸,海拔2600-4900米,共有土地面积258.82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066户5892人,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贫困乡镇,自然条件较差,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科技、文化、生活水平低,200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35元。通过近10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76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98元。
二、主要做法
面对高海拔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农田产量低,草山面积有限,牧业欠发达,农牧民增收渠道窄、收入低的现状,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全力谋划脱贫发展之策。一是进行调研分析,寻对症之方。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贫困村的农牧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想创业发家致富的思想普遍存在,改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发展观念成了全镇发展的制约瓶颈;二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镇、村干部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帮助干部群众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扶贫开发为契机,通过10年努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培育种、养、加、设等特色基础产业,改善贫困群体吃穿住等基本民生,把扎古录建设成为“两中心(活畜交易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两基地(高原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藏药材种植基地)、一花园(最适人居的甘南后花园)”,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三、取得成效
200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理清发展思路,高起点谋划扶贫目标;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发展环境;要以农为本,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突出重点,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整合部门资源,改善基本民生,加快全镇扶贫开发建设步伐。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创造条件。先后投入2400多万元对全镇8个村委会实施扶贫开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及游牧民定居项目,完成了村道修建 65公里,修筑人畜饮水工程26处;投入1294万元,对647户进行了灾后重建;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新牧农村建设优势互补,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脱贫致富打好了基础;
二是积极扶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把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典型示范等形式,投入资金532万元,先后建成了反季节日光蔬菜温室195座、牦牛育肥暖棚139座、养殖点3个,同时通过群众自筹、镇村配套、单位帮扶等途径,配齐了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收益达680余万元,确保了群众有可观、持久、稳定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各农牧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是加强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县扶贫办与镇上联合成立了卓尼县第一个村级农牧民科技服务培训中心,并依托培训基地每年由县扶贫
导向好、作风形象好、科学发展实绩好”的坚强领导集体,提高了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使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主阵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巩固和扩大村级组织活动阵地
针对村级组织无处办公、党员无处活动的实际,卓尼县制定了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2008年投入建设资金600多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6个,维修、改建和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个,并为所有村活动室配备了档案柜、桌椅、电视、电脑、DVD等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使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标准化活动室。
2009年,以创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示范村为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设备管理台账,并整合资金20多万元实施村活动室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在改善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双培双带”工程和“双带六抓”活动为载体,结合各村实际,依托产业发展,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引导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断加强基层党员规范化管理
从完善和落实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入手,坚持落实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双管双评”等制度,全面系统地对基层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最新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农牧业实用技术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筹措资金11万元,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先后为172名流动党员建立了个人档案,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投资10万元为113个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统一配备了电脑、桌椅等设备,开通了远程教育辅助教学平台。积极培养发展农牧村党员,对全县18-40周岁农牧民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对基本符合条件的29539名农牧民进行了造册登记,并按照其文化程度、年龄状况、能力素质、群众公认程度等基础条件把30%的人群列为培养对象;在此基础上,采取乡镇党员干部、村组党员干部“一对
一、多对一”结对帮教,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扭转了在农牧村发展党员难的被动局面。截至目前,已确定培养对象2725人,其中有1782人写了入党申请书,1401名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农牧民党员406名,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卓尼县委组织部实施城乡“结对共建”见成效
【字体大小大中
小】
【我要评论】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0-11-16 10:52)来源:甘南州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甘南州卓尼县委组织部在“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中创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带领县委老干科、县工会、城建局、乡企局、粮食局、烟草公司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点申藏乡,以共促、共建、共创方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积极带动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联”出了一片新天地,融洽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共同搭起了城乡和谐的桥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谱写着一曲曲甩开贫穷和落后的进取之歌。
卓尼县委组织部深入调研、充分挖掘申藏乡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紧紧抓住县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力契机,为该乡小沟村明确了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协调各帮扶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技术、资金、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农牧民群众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物质支持;全力推进日光温室硬件建设,为当地群众宣讲政策扶持力度,给他们算经济账,用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推广大棚蔬菜产业,解开了当地群众投资发展的困惑和担忧,重点加大对农牧村党员的帮建力度。已建成的86座大棚,每座棚平均创收12000元,成为村上乃至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蔬菜种植户的效益带动,农牧民通过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产业致富的劲头足了,参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强了,目前,全乡又有304座温室大棚在建设中,通过帮扶共建,申藏乡小沟村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雁。在“结对共建”中,卓尼县委组织部把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作为基层党建帮扶共建的着力点,牵头组织各帮扶单位积极落实帮扶资金,以“帮政策、帮技术、帮资金、帮思路、帮项目、帮规划”为载体,加强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组织部筹资3.95万元,老干科、城建局、烟草公司分别筹资1.5万元,县工会筹资1万元,乡企局和粮食局筹资5000元,对申藏乡目地坡、冷口、斜藏、小沟四个村级活动场所进行维修,美化、亮化村级活动场所7个,修建国旗台5处。同时,按照建好阵地,养好阵地,用好阵地的要求,县委组织部要求各帮扶单位的党员干部做到“到一次基层、联一户群众、传一门技术、办一件实事、解一道难题”,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诉求,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各帮扶单位共为申藏乡办实事15件,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10件。通过“六帮”、“五个一”活动,把创先争优与帮扶共建活动有机结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城乡和谐共建的群众基础。
通过帮扶共建工作,结对双方确立了“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合力帮扶、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素质,优化村容环境,增强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提要求,建标准,树模范,充分发挥帮建单位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团结引领作用,引导帮建乡村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记者 杨旭明)
第四篇:推进经济发展和基层党建,构建和谐沱江
推进经济发展和基层党建,构建和谐沱江
——省领导来我市视察汇报
沱江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位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近年来,沱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有效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保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党的建设。
一、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革。沱江市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
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沱江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通过全面改制重组,全市近3亿元的土地、厂房、设备等闲置资产被盘活,安置职工再就业1万余人。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沱江酒业公司改制后近四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5%,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税1.45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
(二)以启动民间资本为重点,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在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体制创新的同时,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结合沱江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按照“无歧视”原则和“放胆、放手、放开”的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经营范围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一律放开,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形式,不限经营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五个鼓励”,即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和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领办民营企业;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持大股,或买断企业产权;鼓励外地民营企业到沱江投资兴业,并视同外资企业对待;鼓励现有民营企业上规模、搞技改、开发新产品;鼓励个体业主购买、兼并、租赁国有集体企业。对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不再定税收目标任务,实行依法征税;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费一律按下限收取或者给予减免,对新开办民营企业实行一定时期的扶持政策;对下岗职工兴办民营企业给予税费优惠,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激活了民间投资,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市场化、民营主导化、投资社会化进程。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8628户,从业人员14156人,资金数额16383万元。共有私营企业637家,投资人数1854人,从业人员16999人,注册资金66374万元。
二、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年产白酒4万吨、加工油料作物60万吨、果蔬罐头8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以湖北化肥、三宁、开元、香青为代表的农化和精细化工产业群,年产尿素60万吨、合成氨45万吨、碳酸氢铵30万吨、磷肥18万吨、烟草专用肥2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以奥美、稳健、朝阳、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群,年加工棉纱3.2万吨、年产药纱片4600万包、药纱布4500万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以亚泰、金泰、宏泰和助力、洪森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群,年产墙地砖1000万平方米、水泥150万吨、高密度纤维板10万立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南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群快速成长,年可生产化成箔600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2004年,全市68家规模以上ひ灯笠低瓿晒ひ底懿?5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市属64家规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增长26.2%。
(二)推进技改扩规,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加大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每年投入骨干企业的技改资金在1亿元以上,酒业公司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项目主体车间、锅炉车间已进入施工阶段。三宁公司12万吨合成氨平衡改造项目正加紧建设,精甲醇项目投产后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生料磨改造项目已竣工投产。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创新,酒业公司被列入全国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公司采用全国同类最先进的电脑自动勾兑成型计算机系统,使酒液一次勾兑成功率达95%以上。沱江酒业、三宁化工被列入全省“三个一批”中的重点企业。沱江酒业、三宁化工、三峡奥美、长松钢厂、南辉科技等5家企业被三峡市列入40家重点工业企业加以扶持。
(三)培植精品名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制定了沱江市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市属重点企业大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沱江酒业公司开发出39度、35度、30度、28度系列沱江大曲,先后多次荣获国内外质量大奖,是湖北省首届名牌产品,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南辉公司研究开发的铝电解电容器等关键性原材料——高比容铝电极箔,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沱江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沱江大曲系列白酒、三峡星食用植物油、九龙仙米等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四)发展外向型工业,拓展企业市场空间。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15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沱江市外贸出口企业的个数和品种在三峡各县市区中居第1位。今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出口850万美元,增长93.6%。
三、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协调互动发展
近年来,沱江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居湖北省第3位、三峡市第1位。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650元,净增500元,同比增长15.9%。
(一)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群。沱江市始终把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来抓,按照大中小并举、高中低档并重的原则,逐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棉纺加工、果蔬加工三大企业群。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绿康、浙江隆华、湖南亚华、湖北天颐、日本甲东株式会社等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落户沱江。
(二)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围绕优质稻、双低油、优质棉、水果、水产品、蔬菜、畜禽、速生丰产林等八大主导产业,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全市形成了西北丘陵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沙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沙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8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先后颁布了优质稻、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了安福寺镇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问安、仙女万亩无公害优质油菜新技术推广示范片,滕家河万亩无公害蔬菜新技术推广示范片,白洋沙湾2万亩无公害柑桔新技术推广示范片。有近3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了“百里洲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既使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又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鸿新、隆华、天颐等骨干龙头企业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仅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就与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全市涌现出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2%,年经销额达10亿元以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营销联合体等组织86个,网络市内外农户5万多户、外地经销客商1万多人。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党建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沱江市被湖北省委表彰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干部述职时述学、群众评议时评学、组织考察时考学”的督学制度,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会议上得到曾庆红同志的充分肯定;在农村党员中开展的“党员联户责任区”活动,被中组部《组工信息》以正刊的形式在全国推广。
(一)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沱江市委精心组织,完成了市、镇、村三级换届,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深入开展争创“优秀领导集体”活动,激发了领导班子整体活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年轻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的办法》。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四权”为重点,完善了群众实名举报反馈制度,规范完善了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辞职辞退制,实行了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聘用制、任期制。开展了选派优秀干部外出谋职招商活动,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各镇(街办)党委普遍推行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政务公开制度,制定了实施细则,规范了工作方式和程序,健全和完善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干部工作行为,有力提高了党政领导班子的协调发展能力、组织带动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和民主理事能力。
(二)深入抓好“五好”创建活动,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全市涌现出一批“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沱江市问安镇党委、董市镇平湖村党支部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组织。在农村广泛开展“双建双带”活动,大力推行“三会一区”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联系大中专学校“送出去学”、挂靠办班“请进来教”、依托市委党校等阵地“自己培养”等措施,近两年有60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中专以上学历培训,全市村“两委”班子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25人,占成员总数的65%,全市村级干部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有480人获得农民技师、农民技术员职称。针对部分村干部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及后继乏人等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公开考录的办法,先后从972名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干部291人。积极推动社区打破条块分割、责任单一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各镇(街办)党委牵头、社区党组织实施、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马家店街办五柳树社区、七口堰社区党总支分别被省委和三峡市委组织部表彰为全省、三峡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
(三)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高度,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化农家怨、解农家难、助农家富”为主要内容的“民情走访”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其作法在全省“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总结暨表彰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今年又开通了“民情365”服务热线,拓宽了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认真落实“两个务必”,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市委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开展以“联系一个企业(村)、跟踪一个客商、引进一个项目、培植一个大户”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通过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使市级领导既是工作的决策者,更是落实的责任人。在镇(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以“热心服务、安心基层、贴心群众、齐心共事”为主要内容的“四心”教育活动。
(四)积极开拓创新,大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坚持不懈做好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联系员的工作。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及时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帮助率先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已组建党组织的企业91家,其中建立党委4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85个,具备条件的企业100%建立了党组织。二是大力开展“双培双推建双强”活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管理能手,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推荐下岗职工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推荐懂经营、善管理的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进入企业经营管理层,建设一支岗位技能强、模范带动能力强的党员人才队伍。近年来,全市先后有286名生产经营管理能手和技术骨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18名条件成熟的被吸收入党。三是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党员共为企业提合理化建议4317条,帮助企业改变项目决策60多项,避免损失2400多万元。
(五)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己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沱江市加强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在市直单位和部门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促进了政令畅通和公务人员勤政高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着力推进四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四项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实行挂牌招标拍卖、建筑工程项目公开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完善四个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全面推进四个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开展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
沱江市和谐推进经济发展和基层党建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
沱江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有效地推进工业化进;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协调互动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也大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沱江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更是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各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胡锦涛同志亲笔批示,中组部《党建研究》、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先后刊载了沱江市的作法和经验。
第五篇:基层党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今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前夕召开的此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备受各界高度关注,其个中原因,笔者以为,在于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党建难点,即发展党内民主、反腐败等广受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应该说,这也是此次会议的主要亮点。党建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聚焦党建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准确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社会飞速发展,一方面问题频繁出现,如何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实现和谐,可以说,这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要课题。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基础,本人结合自己的基层党建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应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是服务中心的原则。党建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游离经济工作这个轴心,不能脱离发展这根主线。创新必须创在实处,创出实效。围绕中心抓好创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破除错误的“纯党建”思想,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找准切合点。这既是新形势、新情况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广大党务工作者在当前和今后做好党建工作,特别是创新工作的方向。能否找得到切合点,切合点找得准不准,这不仅是对党务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更直接的要求就是,党务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到问题本身当中去调查、去研究、去探索,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
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具体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剖析问题的各个层面,拿出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事物的规律,善于从基层创新的个别实践中概括出一般性的东西,挖掘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本质,把点上的经验上升到面上的做法,扩大基层创新成果的运用与转化,从而推动整个面上的工作。
三是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原则。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承担的历史责任。把它维护好、发展好,更是党的奋斗目标。党建工作要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原则。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党建工作在围绕中心、发挥核心作用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永修县坚持14年在县委党校集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好做法、乡镇科级干部民主测评并向县直单位和向村“两委”干部延伸的好做法。这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必须坚持下去。
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指导,要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创新工作预报预审制度。通过预报,让上面及时掌握、了解基层创新工作的思路,把住基层创新的正确方向;通过预审,可以前瞻性地预测到这种创新的实效,促使基层集中精力抓好创新工作的落实。
二是要完善创新工作考核制度。一要解决考核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研究制定一整套对党建工作创新进行分类考核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二要科学确定考核的时间,对创新工作进行跟踪性考核。主要可以借鉴干部工作考核的方式,把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做到阶段性考核与集中性考核并重;三要有利于正确的政绩观的贯彻落实。无论是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还是考核时间及方式方法的应用,都要有利于引导基层党务工作者集中精力抓工作、抓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热情,达到既客观评价干部,又有效推动工作的目的。三是要实行创新工作督查制度。督查是抓落实的有效办法。强化督查力度,一要建立创新工作专项督查队伍,做到任务到人;二要落实督查责任,做到责任到人;三要健全督查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四要完善督查方式,把下去明查“暗访”与在上面接受群众信访举报相结合,把抓落实与查实效相结合,全面掌握基层落实创新工作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工作中的问题。
四是要坚持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一要合理定人定责,区分层次与对象,对不同的组织实施者、指导者、管理者,赋予不同的责任。二要科学界定失误的原因与程度。党建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影响基层创新实效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并不为组织实施者所左右,不少创新工作本意是好的,路子也是对的,但不一定就能取得很大的成效,这里有很多客观性的原因。所以,界定失误的原因,应突出组织实施者、指导者、管理者的主观失误方面,界定失误的程度,应根据对失误原因的界定,把因组织实施者、指导者、管理者主观上的重大失误而导致的重大损失及危害进行合理评估,杜绝不负责任、不作为乃至哗众取宠的负面行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努力做到“五个同步”,在统筹中处理矛盾、在兼顾中把握平稳、在协调中促进发展,才能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一、坚持同步谋划,统领党建工作区域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按照“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推进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既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既要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又要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既要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又要创新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增强功能、焕发活力。在农村,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检验农村党建工作的成效;在社区,要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目标,加快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在企业,要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的方式方法,有选择地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组建率;在机关,要突破常规的“争先创优”活动和宣教活动,在多样性上作文章,不断探索机关党建工作新的载体,以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促进机关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同时,根据流动党员增多的实际,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及时建立“流动支部”,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只有坚持统筹党建工作区域,推动平衡协调发展,才能有效扩大党的阶级基础,进一步增强党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同步完善,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基层党组织建设由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部分组成,主要由队伍、阵地、活动、制度和保障等五个方面共同支撑、维持运转。其中,队伍是关键,阵地是基础,活动是载体,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前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组成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体系。这五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既要注重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办公设施建设、教育网络设备建设等开展正常组织活动的硬件建设,使基层组织的办公活动场所,普遍达到有党组织标牌、有旗帜、有阵地、有制度、有电教设备、有资料柜、有学习资料、有公示窗口的“八有”要求;又要注重党的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党内生活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旨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软件建设,同时积极创新党员和党组织的活动载体,促进党建工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真正形成“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根标杆”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同步提高,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较好地发挥了核心战斗堡垒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经济条件、工作氛围、个人素质、外部环境等情况的差异,出现了一些工作不同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形成基层党组织建设齐头并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必须统筹先进与后进,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培养典型、善于发现典型、善于捕捉典型身上的闪光点,抓住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认真进行总结、宣传、推广,通过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树立各方面典型,发挥好典型群体的辐射力,使典型效应转化为群体效应和社会效应,形成“一花引来万花开”的生动局面;同时要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新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赋予先进典型新的内涵,进一步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防止出现“示范万能化”和“一成不变”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巩固提高中间水平的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软弱涣散的后进基层党组织,确保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特别是后进基层党组织,虽然占总数的比例很小,但是严重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认真进行整顿和转化。对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必须限期进行整顿;对处于后进状态的,要常抓不懈,限期有所转变和提高。后进基层党组织是个动态、相对的概念,一批后进转化提高了,还会有新的相对的后进出现。因此,要把整顿转化后进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四、坚持同步运用,推动党建工作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要坚持统筹传统做法与工作创新,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些实践证明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应该做到“助势添柴”,一以贯之,扬优成势。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工作模式和
常规运作方式,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整合工作资源,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基层实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要不断深化对党建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以变应变、在变化中求发展”、“敢破敢立敢为人先”等观念,在求新思变中推动创新;在工作思路上,要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回顾过去,分析现在,前瞻未来,对成熟的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对创新的思路进行大胆的实践;在工作方法上,要敢于跳出习惯性逻辑推理,全面、客观、发展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偶然中探究必然,从结果追寻原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五、坚持同步建设,深化党建工作内涵
基层党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有地位。实践证明,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得力,哪里工作就顺,发展就快;相反,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多,哪里的工作就难开展,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和深化统筹协调的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来部署,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推进,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基层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基层组织的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把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体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奠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实组织基础。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坚持“两手抓”、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的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书记亲自动手抓党建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新机制,大力开展“双学、双培、双带、双帮、双争”活动,持续创造环境良好、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形成“抓党建促发展,抓发展促党建”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