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

时间:2019-05-13 16:0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

第一篇: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

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

【内容提要】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当前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一课题解决得成功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事业,也关系到流动党员的自身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不少地方对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在诸如“如何发现流动党员、如何建构流动党员的组织架构、用什么手段管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保障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上探索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一些深层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仍有待于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

【关键词】 流动党员 管理 理论探索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

所谓流动党员,最初指称的是流动就业人口中的党员。但随着对流动党员研究的深入,流动党员一词已有了特定的内涵。今之谓流动党员,指的是这样一种党员群体:“他们由于自身原因(如外出工作、生活)或外部原因(如原单位改制),已与原所在地区或所在单位党组织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正常的组织联系,其组织身份事实上处于流出、流入两地区、单位党组织都无法行使有效管理状态下的这样一类党员群体”。流动党员群体是中国单位制社会结构解构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产物。他们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其一,随着城乡壁垒的打破,为改善生活境遇,人户分离,进城打工的农村党员。这是流动党员群体的主体部分。其二,随着原单位改制、破产、重组,或下岗在家或打零工的原国有、集体企业党员。其三,近年来新分配在非公企业中或自主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柔性流动人才中的部分党员。其四,一些派驻在外地或设分支机构在外地,但其管辖关系仍在其原籍的“办事处、分厂”工作人员中的党员。

无疑,对于习惯于传统党建之党员管理模式① 的人来说,流动党员群体的出现给党建出了一个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上至中组部,下至浙江、广东、上海、武汉、天津等省市,对流动党员管理已历经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就目前来看,流动党员管理基本上呈现三种基本状态:一是“管理失控状态”。即流动党员长时期游离于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外。二是“形式管理状态”。即虽在形式上把流动党员纳入了管理范畴,但却无实质性管理内容和有效性管理动作。三是“科学管理状态”。即不但使流动党员接受了党组织的有效管理,而且其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均能契合流动党员的特点。从总体上说,目前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第二种状态最为普通,第一种状态次之,而第三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所期盼的状态还尚处在起步阶段,仅在少数发达地区的某些社区有所萌芽。

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失控”或“形式化”,无论是对党的建设,还是对流动党员自身、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浙江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探索

传统党建是为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党员群体而设计的,以传统党建的模式来管理流动党员已很难奏效。而新的适合流动党员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又尚处在探索之中,故全国各地党建工作者和理论界都普遍感到对流动党员加强管理难。目前各级各地党组织都开始聚焦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浙江省近年来对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设法掌握、摸清辖区流动党员的数量和分布

针对流动党员发现难的问题,浙江省近年来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这个活动有三大特点:其一,主动性。即不是像“单位党建”中那样被动地等待党员自己寻求被教育、被管理机会,而是主动地出击。其二,广泛性。即不再是像“单位党建”中那样遵循“谁的孩子谁找”的规则,而是以党的大业为重,发动各方(流入地、流出地社区、用工单位等)共同参与寻找流动党员,使其尽早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其三,扎实性。即不是简单地一找了事,而是先宣传发动,广泛告之,而后挨厂、挨地地排查、咨询,最后以情动人,争取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2.科学设置流动党员管理的多元化组织架构

针对流动党员有效管理的“组织架构难”问题,浙江省杭州市创造性地推出了十种流动党员组织构架办法:一是楼宇组建法。即以楼宇为单位建支部,把楼宇内办公的小单位的零散流动党员统一组织起来。二是市场组建法。即以市场为单位建党组织,把市场经营户中的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三是行业组建法。即在一些流动党员比较多的餐饮、出租车、保安等行业,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由行业党组织管理。四是工程项目组建法。即在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流动党员又较多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建立临时党支部。五是个私协会组建法。即在个私协会成立党支部,统一对个私企业中的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六是跟踪管理法。主要是对因房屋大规模拆迁等因素导致的流动党员,为他们及时组建党组织,对在外过渡的流动党员实行跟踪教育管理。七是集中代管法。即由流动党员原籍地党组织预先掌握其流动党员人数和流向,而后由原籍地党组织出面对其进行组织建构,再委托给流入地党组织代管。八是委托管理法。外出党员有3名以上去同一地的,党组织将其集中起来建立党支部,而后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九是持证管理法。即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十是站室管理法。即在每一个街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在社区(村)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室,以吸引流动党员来此接受教育管理。

3.正确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难题,浙江省的一些地方总结了三点经验:其一,针对流动党员思想行为多样性的特点,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内容分为共性和个性两大块。共性内容是党统一要求的,是有明确规范的,而个性内容则可交由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自主设置。其二,围绕流动党员的内心需求设置管理内容。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内容不是从文件、书本上寻找答案,而是从与流动党员的谈心交友中去获取。其三,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内容必须注重创新。其管理内容要针对流动党员已经暴露出来的思想、行为问题,不能停留于含糊的空洞说教。要把枯燥的管理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4.灵活运用适合流动党员的管理手段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手段难题,经过实践洗礼的浙江基层党建工作者认为:其一,“以情动人”是流动党员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一次又一次上门,耐心地交谈,许多流动党员终被感动,重新纳入了党的有效管理之中。其二,“以理服人”是又一项非常实用的流动党员管理手段。只要你能说出道理,令人信服,大部分流动党员还是会对党组织的管理予以理解、配合、接受的。其三,要通过种种尊爱流动党员的举措(如给其一些政治待遇,增强其信誉度等),重新激发其内心的党员自豪感,使其主动地要求亮明身份,接受党的有效管理。其四,还需以管理活动的内容吸引人。如在一些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有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各种周到的帮困服务,从而吸引了大批流动党员聚集在其周围。

5.多方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条件保障问题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条件保障难的问题,浙江省一些地方实行了四种办法:其一,由流入地街道、社区党组织把自己原有的党建人力、物力、财力与之共享。即把体制内的党建保障条件的效能给予最大限度地发挥、拓展。其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区,从党的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为流动党员管理尽量增拨一些必要的资金和设施,并派专人负责管理流动党员。其三,由流入地各级党组织出面,向协会、企业、个人等进行协调,获取多方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其四,努力节流。对流动党员管理要努力以实效为指向,不要苛求“规范”、“奢华”,从而减少流动党员管理对保障条件的过分依赖。

6.创新、建构流动党员管理的体制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体制难题,浙江省一些地方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对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提出若干修改思路,以求适合流动党员管理的需要。比如对流动党员的党费收缴体制,提出交费能否每季一次,交费方式可否灵活一些,可否允许代交或通过银行、邮寄方式交,流动党员党费能否全额留给流动党员党组织使用。又比如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上提出能否简化转接手续,把转接权力适当下放到乡镇、街道等。其二,在工作中,逐步试行了一些新的制度。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流动党员组织指导员工作制度、流动党组织、党员考评制度、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流动党员党内活动制度、外出流动党员定期汇报制度、流动党员“三亮相”制度等。

客观地说,上述浙江省一些地方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破难实践,并没有完全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全部难题,但毕竟是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可喜的一步。

三、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几点建议

浙江省开展流动党员管理的时间比较早,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工作内容规划得也比较系统。基于近几年浙江省实施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参观兄弟省市流动党员管理的若干心得,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

1.管理流动党员,首先固然是要强调“建党(组织)”,但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党建”

所谓流动党员中的“建党(组织)”,指的是在流动党员中,凡能独立建立党支部的建党支部,不够单独建党支部条件的,其党员则或划归属地的社区党组织管理,或划归行业党组织、统管中心党组织等管理。总之,“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络状,全覆盖,消灭党建盲点。”而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建”,一般指的是要让已经建立的流动党员党组织能正常开展各项党的活动,逐步确立其在流动群体中的政治核心地位,积极发挥政党的各项政治功能。目前,很多地方虽然也在大讲流动党员“党建”,但事实上他们讲的是流动党员“建党(组织)”,而非流动党员“党建”。我们认为,在流动党员中,要“建党(组织)”容易,要开展“党建”则难。就价值而言,开展“党建”的意义也远胜于“建党(组织)”。因此,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流动党员“党建”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流动党员“建党(组织)”。进而言之,在流动党员中如果对今后开展党建尚无把握,那么,连流动党员“建党(组织)”也要慎重,光“建党(组织)”而不能随之开展“党建”,还不如先做好前期党建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建党(组织)”。

2.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的初期,适当的“行政推动”应该说是必须的,但随着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对“行政推动”的力度一定要不断控制,最后要实现“自愿驱动”为主、“行政推动”为辅的流动党员管理推进模式

很多人非常热衷于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确实,依托行政的强制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进展肯定会非常迅速。有了行政方面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人力和财力支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开展肯定会顺利得多。但是,“行政推动”模式有三个致命的缺憾:一是由行政推动的流动党员管理,对流动党员而言,终究有一种被动的感觉。就算被纳入了党建管理,不少流动党员也始终觉得是在完成行政组织的某种任务,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二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终究难以持久。一旦行政推动力量稍有减弱或“位移”,那么,原本红火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就会立刻萎缩和停滞。三是行政推动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很容易陷入“与单位党建同质化”的困境。即行政力量常常用“单位党建”的方式要求流动党员管理,结果搞得流动党员管理不像流动党员管理,倒像“单位党员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在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时,行政力量可以借助,但主要的工作是要紧紧依靠流动党员中的党员骨干,注意培养流动党员队伍自主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热情和能力。

3.对“无资产关系、无人事关系、无行政隶属关系”的流动党员群体实施管理,指望重塑“权力权威”是不现实的,其主要的管理手段只能依赖“非权力权威”

在传统的“单位党建”领域,我们基本上都采取了“权力权威”(如行政强制权威、组织命令权威等)的方式。但当我们面对流动党员开展党员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多少“权力权威”可以借助时,便会生发出“流动党员管理怎么搞”的困惑。事实上,在共产党执政前、在世界其他国家政党活动中,都有过无“权力权威”可依的状况,却没有因此阻碍党员管理的正常进行。所以,“权力权威”绝不是党员管理的唯一管理手段,除此之外,还应有“非权力权威”的管理手段。流动党员的“三无关系”(无资产关系、无人事关系、无行政隶属关系)注定了对流动党员群体加强管理,无法依靠“权力权威”,只能从塑造“非权力权威”角度进行思考。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思路就开阔了:如培养流动党员管理者的个人人格魅力、精选适合流动党员需求的党建内容、选择流动党员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流动党员管理立足于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构成“非权力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权力权威”在实际生活中其功效虽不如“权力权威”快捷,但能使流动党员对管理产生真正的内心服膺。

4.在组织体制上,我们固然要强调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统一领导,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我们却要恪守“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

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一些与传统的“单位党建”不同类型的基本思路。具体而言:其一,管理流动党员,固然仍须坚持那些一般党员管理所须遵循的管理原则,但同时须考虑到流动党员的实际工作、生活情况,适度灵活地开展管理活动。形式化的一些管理项目有条件当然仍要实施,但如果条件缺乏,则不必过于拘泥管理形式,一切以管理实效为重。而要这样做,不但实际参与流动党员管理的同志思想要解放,上级党组织考察下级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时,也须持与一般党员管理之有区别的考察标准。其二,管理流动党员,必须坚持流动党员自愿的原则。以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为先导‘,思想做通一步,管理跟上一步,以此类推,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为此,实际从事流动党员管理的同志固然要防止急于求成,上级党组织给基层党组织也不要轻易压任务、定管理流动党员的硬指标。其三,管理流动党员,固然要重点解决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政治学习、先锋作用发挥等党建类问题,但切入点不能就“流动党员管理”谈“流动党员管理”,而需另求。流动党员管理须以“服务、帮助、引导”为切入点,以便使基层党组织在管理流动党员之前,能先获得流动党员的内心认同,而后加以管理,这样就会顺利得多。

5.很多困扰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其症结并不在于管理流动党员的基层党组织自身,而在于影响流动党员管理的“生态”(环境)。因此,要从生态入手,完善流动党员管理

在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叫难”的声音——党建人员、经费保障难;与其原管理上级沟通难;发现隐身党员难;工作手段难等等。浙江省的党建工作者在遭遇了上述难题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到,抱怨这些难题没用。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导致这些难题的根源在于流动党员管理的“生态”:如正是由于社会上弱化、丑化党建的“政治生态”,才导致不少流动党员回避、抵制党组织的管理;正是由于体制上片面强调级别、区域划分的“组织生态”,才使得不少原本级别较高的企业、机构的流动党员,不肯接受社区和行业党组织的管理;正是由于受制于“路径依赖”,一味要求流动党员管理“正规化”的“思想文化生态”,才使得流动党员管理的人力、财力难以应付,不堪重负。鉴于此,我们主张,目前流动党员管理碰到的难题,从根本上说要从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生态入手。为此,首先,我们要努力改善流动党员管理者的素质和流动党员之党组织的形象,逐步取得大部分流动党员的认同,而后促使流动党员自觉亮出党员身份,纳入组织管理。其次,流入地党组织要主动和一些流动党员的原籍地和原主管部门党组织积极沟通,努力获得他们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最后,针对流动党员管理要号召解放思想,创新管理办法。不对流动党员管理压各种不切实际的管理任务,即流动党员管理应该有宽松的创新环境。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传统的党员管理有两种基本范式:一是依户籍管理,二是依单位组织管理。其管理手段以行政、经济、法律等硬手段为主,而以教育、服务、说服等软手段为辅。其管理内容、形式都有规范、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和统战教研部主任、教授)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多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对于确保党员先进性。

一是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却存在着“五不管”现象,即流动性大、不好管;认识不清,不想管;模式老化、不会管;党员思想复杂、不服管;两地缺乏沟通、互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使党员失去管理和监督,无法保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对此,街道党委坚持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按照“条地结合、内外结合”的模式,先后制订了流动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管理办法,实行由流入、流出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双向管理”,变“两不管、两头松”为“两地管、双落实”,激发了落实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坚持因地制宜,健全基层组织。针对流动党员大多集中在“两新”组织、社区、企业和离退休干部中的分布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确保科学管理。做到了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流动方向清、联系方式清、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清。截止目前,全街所有流动党员落实了“双找”制度,将那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重新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三是让流动党员“有功可建”。街道党委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培训,使党员在流动时党性不断增强。鼓励党员大胆创业,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丰富党建主题活动内容,使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旗帜。通过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发挥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为推动街道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

村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为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根据上级文件有关精神,对我村流动党员管理规定如下:

一、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村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外出前,应向村党组织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2、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3、主动与村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村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村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4、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村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二、区别情况进行管理

1、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2、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且地点比较固定,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3、外出无固定地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应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

4、流动性大,无固定地点,但可以经常回村的,可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仍由村党组织管理。

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

1、《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县委组织部负责提供,不得翻印。

2、《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镇党委统一领取,由组织登记发放。一般应贴本人近期免冠照片,并由发证的镇党委在照片上加盖印章,特殊情况未贴照片的,应与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同时使用。

3、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时,村党组织登记造册,详细登记持证外出党员的姓名、发证时间、外出原因、流向、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并报镇党委备案。

四、《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

村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村党组织同时确定流动党员联系人。

3、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

4、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5、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6、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7、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

8、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9、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帮助。

10、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11、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五、党员流出期间管理

1、通过适当方式与外出党员继续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2、利用流动党员返乡之机,通过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或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检查《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情况。

3、发现外出党员不按规定接转组织关系,或不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或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等情况时,要严肃批评教育,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村党组织原则上每年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审核一次。

六、流出党员返回后管理

1、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村党组织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2、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3、按规定做好有关组织手续办理工作,及时纳入管理。

七、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手续的办理

开具党员证明信和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的流动预备党员,在外出期间如预备期满,应向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由村党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转正手续。办理这类预备党员转正手续时,村党组织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其他途径,认真了解和考察预备党员在外出期间的表现。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应负责介绍有关情况,提供相关证明。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在学生毕业期间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流动党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根据要求,现将我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设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村党支部根据乡镇的要求,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组织的大学生村官任副组长;设立了“玉竹村流动党员服务站”,具体业务由大学生村官办理;流动党员联系登记点实行挂牌管理,并制订了“玉竹村流动党员服务站工作制度”,同时要求各村拟定相关制度。

二、对流动党员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认真组织各小组对本辖区内的流入党员进行排查。经排查,我村流入党员1人,无流出党员。

三、认真填发流动党员活动证,我村在春节前后,返乡的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同时建立相关台帐,实行建帐建卡管理。

四、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统计工作。按照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有关规定,村流动党员服务站已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统计工作,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统计台帐。

对外出务工创业的党员,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党章》、十七大精神、重温入党誓词,认真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在抗旱工作中,组织返乡的流动党员参与,帮助困难群众送救灾物资、送技术、送知识、修路等,让他们经受一次活生生的体验,接受了一次党性考验。

掌握流动党员联系方式,有事或有必要时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教育流动党员,积极参加本支部每年一次的党员民主生活会,认真履行党员义力,在外出务工地点(单位)争先创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教育他们按期交纳党费,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岗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村支部为主体,随时关心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生活,经常邮寄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外打工期间既熟悉掌握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学好一技之长,回乡后带动一方群众发展经济。村党支部要求各小组在搞好常规工作和自身的业务的同时,严格按照要求为流动党员做好各类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玉竹村党支部

2011年1月20日

附:陆锦华于2011年6月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来玉竹村党支部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

党政办公室第17期2011年3月20日

灌口镇抓规范求实效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规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党委牵头、支部负责、小组管理、一级抓一级的管理网络。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学习、宣传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由村、社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做到流动党员的基本、从业情况和社会表现“三清楚”,目标、制度、责任“三落实”;建立外出报告制度,党员外出前,应主动向其所在党支部报告,对未向党支部报告且外出3个月以上的党员,党支部要及时与其进行联系,并进行批评教育;建立专人联系制

度,对流出党员,党支部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进行联系,加强沟通,随时掌握了解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和履行义务等情况。

三是强化教育、提高能力。通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式”教育;对长期在外且流动地点分散的党员,通过网络、邮寄等形式把学习资料及时发放到他们手中,进行“联系式”教育;对常住外地的党员,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参加当地的教育活动,进行“委托式”教育;对流入党员,要求所属党组织自觉承担起教育任务,进行“融入式”教育,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

下载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流动党员管理的实践及其理论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党员管理

    海淀人才党委流动党员管理业务指南 海淀人才党委负责在海淀区人才服务中心个人存档、单位存档中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由海淀园企......

    流动党员管理

    某某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为进一步加......

    加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含5篇)

    加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

    流动党员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流动党员管理经验交流材料提纲一、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1.是建立组织机构2.是健全服务网络3.是壮大党员队伍二、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教育管理就跟到哪里1.是动态化......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报告

    xx乡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情况报告xx县委组织部: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流动党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根......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措施

    **省**县22个乡镇共有农村流动党员946名。县委在充分把握流动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全县农村实际,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收到明显成效。一是建立专门档案。对全县农村所有流......

    流动党员管理(精选5篇)

    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维护民生、......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凤山乡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一、加强领导落实管理责任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