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模版]
如何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
针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采取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定期联系、定期培训、定期开会、定期慰问六项措施,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定期排查。村党组织抓住春节和秋收农忙外出党员返乡较为集中的两重要时间点,提前介入,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排查,详细登记流动党员的外出时间、从业地址、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实行一人一表,并及时将登记情况汇总上报镇党委,及时更新党员信息, 确保流动党员“不遗漏”。
定期报告。村党组织在加强党员管理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党员在外出前主动向村党组织报告离村时间、务工或现居住地点、就业岗位、联系方式等,及时给他们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返乡后及时找村党组织报到,注销本人的流动信息,汇报本人外出期间的思想动态。对有用工单位的流动党员,要求其递交用工单位或单位党组织出具的本人外出期间的综合表现证明材料;对举家外迁定居的流动党员,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主动联系本人,由镇党委负责开具组织关接转手续,转入居住地党组织,确保流动党员“不离党”。
定期联系。流动党员外出时,农村党组织确定一名党支部成员或外出党员在家的亲属作流动党员为联络员,实行专人定向联系制度,及时发放流动党员联系卡,定期通过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信件、一声问候、一次走访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沟通,详细了解其思想、工作及在外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等情况,并作好记录存入档案,确保流动党员“不断线”。
定期培训。针对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时间较长的实际,农村党组织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党员培训。对村干部集中带出的流动党员,要求村干部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或空闲时间开展教育培训;对流入地党组织纳入管理的流动党员督促其主动参加当地党组织教育培训;对单独或未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
理的流动党员村党支部采取定期寄发文件、学习资料,利用信函、电话等方式实行自学。镇党委公开流动党员联系电话,接受流动党员的咨询答疑、情况反映、工作建议和困难帮扶等,确保流动党员思想“不滑坡”。
定期开会。农村党组织充分利用乡村传统集会和节日,抓住流动党员重大节假日等返乡探亲走友的时机,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等方式,通报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情况,商议党组织重大事宜,宣传上级党组织政策精神,听取流动党员个人意见、建议,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强化他们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教育,让他们正确行使党员的权利,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确保流动党员“不离心”。
定期慰问。农村党组织将每年的春节、国庆、七一作为党员慰问日,派专人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慰问或邮寄慰问信、发放慰问品等,积极为他们搭建排忧解难服务平台,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为流动党员办理计生、综治和户口迁移等手续,让流动党员及其家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确保流动党员“不掉队”。
第二篇: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在农村流动党员中深入开展以“情系家乡做贡献,真情服务促发展”为主题的流动党员智力回流活动,通过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促回流的新路子,收到初步成效。
打牢基础,全面掌控流动党员智力资源。县乡两级按“知识型”、“财力+能力型”、“体力+见识型”三类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定期更新信息。同时,将致富能力强、社会工作能力强的流动党员列为智力资源的重点,建立个人档案,安排专人联系。全县重点跟踪管理的流动党员对象共126名。为使流动党员人流心不流,始终纳入组织管理中,该县开通了26部热线电话,建立了5个流动党员qq群,通过这些平台,基层党支部做到 “三个通报”,流动党员实行“三个汇报”,即党支部定期通报重大工作、重要活动、重大决策;流动党员定期汇报行踪、汇报思想、汇报工作。
立足实际,服务促进流动党员智力回流。通过教育服务,吸引智力回流。抓住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依托县乡两级党校加强政治教育,依托“阳光工程”、“再就业工程”等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提高致富本领。仅网今年就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培训班53期次,累计培训800多人次。通过创业服务,推动智力回流。在资金、政策、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流动党员回乡发展。东山峰管理区南山村流动党员王茂庭在区党委支持下,回乡创办有机茶厂,吸纳4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通过帮扶服务,促进智力回流。开展机关党员与流动党员“连心帮扶”活动,实行“一帮一”或“多帮一”,全县共结成帮扶对子687个,为流动党员解决各类问题1027个。
激发热情,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注重把综合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近年来,共有87名流动党员进入了支村两委班子。注重挖掘流动党员中的优秀典型,对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流动党员,进行大力宣传,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在选任干部时优先考虑,在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重点推荐。注重考核激励。在流动党员中开展 “我为家乡提一条有价值信息、办一件实事、引一个项目、帮带一个贫困户”的 “四个一”主题活动,年底考核评比,激励流动党员发挥作用。
第三篇: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
(2006年4月28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异乡务工经商人口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党员大多来去自由,既没有在原所在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证》,也没有在流入地登记党员
关系,更谈不上过组织生活。长期以来,流动党员就成了(流出流入地)“两不管”的“自由”党员了。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农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永葆党员先进性,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石泉县饶峰镇党委来自一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日常党建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谈谈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供党建组工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参考。
一、党员队伍现状
饶峰镇地处石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辖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8个村民(居)民小组,3588户,13089人,现有党支部29个,其中农村支部19个,机关事企业单位党支部10个,全镇党员551名,其中正式党员523名,预备党员28名,女党员72人,35岁以下的党员121人,60岁以上的党员148人。全镇农村党员443人,农村流动党员90人,占全农村党员总数的20.3%。其中省外流动53人,省内流动37人,在37人中市内17人,县内13人。就业去向为:在非公有制企业78人,个体工商户9人,其他3人(投亲靠友、外出落户)。流动时间6个月内的16人,6—12个月的17人,1年以上的57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27人,35岁—45岁的42人,46—60岁的15人,60岁以上的6人。有87人不经常参加组织生活,3人不参加组织生活。在组织关系管理上,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4人,未持证、未开据党员证明信或转出组织关系的86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6%。交纳党费情况:有34人能足额及时交纳党费,有36人不能及时足额交纳党费,有20人不交纳党费。发挥作用情况:有5人发挥作用好,12人发挥作用一般,不掌握情况的73人。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饶峰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研究探索出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以支部为单位,对每个外出流动党员在外出之前到支部登记,外出工作稳定后及时将通讯地址及联系办法报告支部。二是党员外出前夕,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谈话嘱托,要求他们保持党员本色,在外务工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向支部汇报外出情况,交纳一次党费。四是支部加强与外出党员的联系,各支部落实外出党员联系责任,每个支委联系3—5名外出流动党员,掌握他们的外出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党员反馈支部活动情况。通过以上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外出党员流动性强,不便于管理。一些党员外出务工地址经常发生变化,党员个人不主动与支部保持联系,支部与党员关系脱离。大多数党员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固定的厂家。
2、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党组织虽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必须办理组织关系流动手续,持证外出,但绝大多数外出党员不自觉办理流动手续,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党组织了解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很被动。还有个别党员外出务工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外地安家落户,但仍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流动党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党员外出没有履行任何手续,所到之地的党组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作用。
4、大多数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组织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交纳一次党费,汇报一次外出情况,而大多数流动党员做不到。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根据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履行党员义务,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半年以上的党员必须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
2、党员流动是今后长期存在的现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把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作为一项党内制度或纪律来执行。
3、对外出六个月以上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与原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按自行脱党处理,由党员所在原支部大会宣布除名。
4、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党员下落,使党员流动不流失。可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相结合等方式,通过联系亲朋好友、同乡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明确通信地
址和联系方式,党组织确定联系人,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5、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对流入党员进行登记,并要求流动党员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流动党员要积极主动向流入地党组织申报组织关系。经流出地登记组织关系后,流出地党组织应开据接收流动党员回执,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6、务工党员所在企业
建立流动党员临时支部。一些务工党员相对较多的厂矿企业,凡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的,可建立临时党支部,让流动党员建立自己的“家”。
7、劳务中介机构要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凡通过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务工人员,是党员的首先要凭《流动党员证》进行登记,将党员关系介绍给务工所在单位,并建议所属单位优先聘用党员,促使党员自觉登记。
8、务工党员相对较多的县(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篇: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
(2006年4月28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异乡务工经商人口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党员大多来去自由,既没有在原所在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证》,也没有在流入地登记党员关系,更谈不上过组织生活。长期以来,流动党员就成了(流出流入地)“两不管”的“自由”党员了。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农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永葆党员先进性,在
目前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石泉县饶峰镇党委来自一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日常党建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谈谈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供党建组工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参考。
一、党员队伍现状
饶峰镇地处石泉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辖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18个村民(居)民小组,3588户,13089人,现有党支部29个,其中农村支部19个,机关事企业单位党支部10个,全镇党员551名,其中正式党员523名,预备党员28名,女党员72人,35岁以下的党员121人,60岁以上的党员148人。全镇农村党员443人,农村流动党员90人,占全农村党员总数的%。其中省外流动53人,省内流动37人,在37人中市内17人,县内13人。就业去向为:在非公有制企业78人,个体工商户9人,其他3人(投亲靠友、外出落户)。流动时间6个月内的16人,6—12个月的17人,1年以上的57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27人,35岁—45岁的42人,46—60岁的15人,60岁以上的6人。有87人不经常参加组织生活,3人不参加组织生活。在组织关系管理上,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4人,未持证、未开据党员证明信或转出组织关系的86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96%。交纳党费情况:有34人能足额及时交纳党费,有36人不能及时足额交纳党费,有20人不交纳党费。发挥作用情况:有5人发挥作用好,12人发挥作用一般,不掌握情况的73人。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饶峰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研究探索出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以支部为单位,对每个外出流动党员在
外出之前到支部登记,外出工作稳定后及时将通讯地址及联系办法报告支部。二是党员外出前夕,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谈话嘱托,要求他们保持党员本色,在外务工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求流动党员每半年向支部汇报外出情况,交纳一次党费。四是支部加强与外出党员的联系,各支部落实外出党员联系责任,每个支委联系3—5名外出流动党员,掌握他们的外出情况,并及时向外出党员反馈支部活动情况。通过以上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外出党员流动性强,不便于管理。一些党员外出务工地址经常发生变化,党员个人不主动与支部保持联系,支部与党员关系脱离。大多数党员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固定的厂家。
2、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不强。党组织虽然要求流动党员外出
必须办理组织关系流动手续,持证外出,但绝大多数外出党员不自觉办理流动手续,给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党组织了解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很被动。还有个别党员外出务工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外地安家落户,但仍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流动党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党员外出没有履行任何手续,所到之地的党组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作用。
4、大多数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组织要求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交纳一次党费,汇报一次外出情况,而大多数流动党员做不到。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根据党章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履行党员义务,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半年以上的党员必须办理组织关系转出手续。
2、党员流动是今后长期存在的现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把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作为一项党内制度或纪律来执行。
3、对外出六个月以上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与原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按自行脱党处理,由党员所在原支部大会宣布除名。
4、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党员下落,使党员流动不流失。可采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相结合等方式,通过联系亲朋好友、同乡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与流动党员取得联系,明确通信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第五篇: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
陈岩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广大基层党员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党员队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面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乡党委立足实际,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出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及特征
**乡是典型山区农业乡,由于自然、经济条件较落后,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不断转变和对城市生活向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外出务工的大潮影响下,全乡外出流动党员也不断增多,范围越来越大。据调查,2005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27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7%。在外务工人员中,农村流动党员有130名,占全乡党员总数520名的25%,占农村党员总数456名的28.5%。流动党员还呈现出几个明显 特征:一是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较高。25——45周岁有97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74.6%,45岁以上的党员有33名,占总数的25.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6名,占流动党员的58.5%;二是打工范围相对集中,从事行业较分散。据统计,有97%流动党员在晋城市区范围内工作,有个别在周边县区打工。在行业分类中,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20人,从事餐饮有13人,从事小商业7人,从事住宿洗浴等服务行业有22人,从事其它零散打工有54人,从事建筑业的14人。
二、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及成效
近年来,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以把握,组织活动难以开展,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党员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诸多难题,乡党委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狠抓“一个重点”,实施“两大工程”,进一步加强了流动党员的管理。目前,全乡流动党员没有出现一名“失控”现象,流动党员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挥了模范带动作用。
(一)狠抓“一个重点”,即加强思想教育为重点,提高和改变流动党员的思想认识。我们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加强思想教育入手,坚持灵活、实用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电化教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体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根据不同类 型、不同行业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针对性,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党性党纪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学有所用。
我们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召开流动党员工作专题会议,由各村党支部成员参加,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并加强对村党支部的管理,让他们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上的盲区,从根本上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现实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按有利于流动党员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切实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制。
(二)实施“两大工程”,即制度工程和“温暖”工程。
1、制度工程。针对流动党员行踪不定、无法管理的现状,我们狠抓了四项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流动党员申请登记制度。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后要负责对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作用发挥等进行登记造册,以便党组织随时掌握 其动态。
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凡外出流动党员,在其外出期间,党支部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对其进行日常联络,联络员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主动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定期到流入地或原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同时,我们实行了信息纵横联系制度,纵向就是由村党支部把本村的流动党员信息在流动党员中进行互相告知,加深他们之间的联系。横向就是由乡党委把全乡流动党员的信息进行行业分类后,使同行业的流动党员信息进行交流,互相沟通。通过信息纵横交流,使全乡流动党员的联系更加紧密,达到共同促进和学习的目的。
三是坚持完善组织关系转接制度。我们对流动党员分情况对待: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流动党员,可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党组织;流动时间在3—6个月或流动时间在6个月以上,但无固定地点或一时无法找到流入地党组织的,可出具党员证明信,介绍其就近参加组织活动。目前,我乡对84名流动党员发放了证明信。
四是建全流动党员鉴定制度。流动党员返回前,流入地党组织应对该党员流动期间的具体表现和参加组织生活情 况做出书面鉴定,加盖党组织公章后寄回所在党支部,作为年底评议流动党员的重要依据。对流出的预备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负责按季度培养考察并及时寄回培养考察意见,对流入地无党组织的,原党支部要采取专人培养考察和个人主动思想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活动,党支部要对外出流动党员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使其在外出期间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使流动党员流动期间不脱管,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无人问”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县组织部批准,我们在市区成立了**县**乡流动党员活动中心,民营企业家神利电器公司总经理常建强积极提供活动场所,购买了办公设施,保证了办公经费,为**乡的流动党员找到了“好去处”。活动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流动党员210余人次,帮助党员解决困难79件,得到了流动党员的好评,提高了活动中心的知名度。
2、“温暖”工程。温暖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不是制度管理所能起到的效果,而是“将心比心,以心交心”,进而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从三方面实施了温暖工程。
首先,全力帮扶,解决困难。由于流动党员在外活动,与党组织沟通少,交流少,思想上难免表现出一些复杂性和 矛盾性,本人及其家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困难。为此,我们从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困难出发,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思想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解除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据统计,今年农忙季节,各村共出动274人次,对流动党员的家里帮助收割,在“七一”期间对留守在家的流动党员的父母子女进行了慰问。
其次,表扬先进,增进团结。在评先评优上,克服以往偏视流动党员的做法,充分认识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其特长,积极认真地选树一定数量的流动党员代表进行表彰,既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荣誉和温暖,又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通过交流联系和一定的组织活动,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保持和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使流动党员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变被动联系为主动联系。2006年我们表彰流动党员7名,对运输、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有成就的流动党员进行了评比,评选出了范天晋、范修团、段锁胜等一批优秀党员,通过表彰和宣传,提高了流动党员的创业积极性,也给全乡在外务工人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加强交流,引领致富。我们紧紧抓住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多、观念新的特点,鼓励他们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经验回来。并把他们引进技术、资 金、项目的多少及成效进行综合考评,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一项,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奖励。通过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促使全乡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学先赶优,提高整体素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我们利用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时间,借流动党员回来之机,召开党员座谈会,在与流动党员谈心交心、介绍本地情况的同时,从流动党员中选树典型,听他们介绍先进经验,提出发展本地经济的参考建议,配合家乡拓宽发展经济的路子,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