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一)
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一)
《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一)》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
【摘要】按照现行法律,农民对承包地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并没有处分权,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允许抵押、担保的,因为抵押、担保实际上就是一种处分权,因为一旦抵押担保,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那土地就变成别人的了,变成事实上的农村土地买卖。【调控大追踪:新政纷纷出炉 二手楼市何去何从?】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底线不能突破 ——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三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误读一:
农村土地都可以入市。
文件解读:
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入市,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可以。
我们所说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主要指内在机制、定价原则等方面的统一,而不是说各种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土地都在一个市场买卖。
记者:三中全会后,一些地方都摩拳擦掌,急于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您怎么看?
陈锡文:目前对有关改革部署,不要误读、误判,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这方面改革的要求和部署,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遵循总书记最近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精神,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工作总结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三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记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都可以入市吗?
陈锡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不是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谓“农
地入市”或“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是误读,是不准确的。“入市”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却有着明确的前置条件和限制条件,前置条件是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这部分土地才可以,限制条件则必须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是因为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大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也就是说只有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如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城市的建设用地市场,享受和国有土地同
第二篇: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
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提案》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两会上,代表委员亦在热议城镇化将带来的土地新机遇,而在地方,相关的试点也早已在全国各个省份推广开来。在3月6日,政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国土部亦透露了新进展。
本报获得的当日会议材料显示,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表示,目前,大概已经有10个省已经出台,或者正在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规章制度。而国土部正在研究制订国家层面可以执行的政策,促
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公开出让,并希望尽快能出台。胡存智说,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总量是城市集体建设用地总量的一倍,布局比较散,效率低,因此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大有可为。在现行的制度模式内,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最多只能在乡镇村集体范围内流转。突破政策的藩篱,成为多方利益主体共同的动力。
记者获得两会民革中央提案也显示,其希望以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改革作为重点,在不违背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记者获悉,此份提案正也成为国土部督办的重点提案。多方思路推进建设用地入市
上述的提案办理协商会,国家发改委、国土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均有高层前来参加,与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国家发改委在调研的基础上正在抓紧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
这些大政规划,正是框定了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新的土地发展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提供本报其了解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制镇19683个,乡12395个,镇乡合计32078个。如果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流转,集约土地,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建设用地,能大大推动城镇化的建设。协商会上,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也尤其提醒,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大拆大建。两会上,政协与人大诸多提案议案均围绕城镇化土地市场发展,许多已经分配到各个部委及相关部门推进协商。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透露,民革中央在“两会”期间提出的编号为030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化”的提案,是今年两会国土资源部重点督办的两个提案之一。
本报获得的民革中央在一份提案中了解,民革中央认为,农村闲置的住房和
土地既是巨大的发展资源,也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为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供方法和途径。提案认为,要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改革作为重点,在不违背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通过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既令农民获益,又能促进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此,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透露,事实上,国土部正研究制定的关于深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范文内容地图这个意见已经几易其稿,争取尽快出台,形成在国家层面可以操作的政策意见。地方多路探索
除广东省3月11日出台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之外,多地也在规划政策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作出了诸多探索。
就在1月底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长
王安顺在报告中提出,2013年北京将推动集体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因地制宜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让农民共享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而就在1月18日,深圳宣布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合法工业用地可申请进入市场流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任王幼鹏表示,此举是国土资源部批准深圳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最新创新成果。
深圳市将原农村建设用地公开挂牌,是国内第一次让农民土地直面公开市场,这也意味着以政府作为一级土地单一出让主体的模式被打破。据本报了解,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和其他相关部门,正在就地方试点形成的模式、经验进行总结。在此之前,经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批准,安徽芜湖,江苏苏州、昆山,广东深圳等地相继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上述提案协商会上,国土部副部长胡存
智表示,从目前各地情况看,已有10个省份出台或正在制定相应的集体用地流转的规章制度。
胡存智说,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实现形式的捷径:一是要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心得体会二是逐步完善集体土地的产权权能;其他更重要是要推动实现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强化土地产权保护管理。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讲的是关于土地、农村、建设、用地、国土、集体、提案、城镇化等方面的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第三篇:2018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
2018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2017年全国两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提案,两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话题
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国土资源领域,今年哪些热点备受关注?在“十三五”开篇布局中有哪些社会期待?全国两会前夕,本报记者带您“抢鲜看”。
热点一
“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发力
今年全国两会将审议的“十三五规划”重要性毋庸置疑。面对增速换挡、结
构优化、动力转换,“十三五”如何开篇布局?未来5年如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积极态势?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圆满完成?这些期待无疑将成为今年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五年规划的框架内,国土资源领域的谋篇布局也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涉及耕地保护、节约用地、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有序开发资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资源各领域,这些领域一头关乎国计大势,一头连着百姓切身利益,在未来的时间里如何发力?期待在全国两会上得到答案。
热点二
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政策如何适应
全国两会前夕,主流媒体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集体发声——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
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形成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围绕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如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推动“藏粮于地”战略等方面,需要推出哪些新的举措?也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
热点三
深化改革:攻坚之年如何“破局解困”
深化改革是今年全国两会绕不开的话题。过去一年,备受瞩目的各项改革纷纷启动,并逐步释放红利。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破题收效,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改革如何回应民生关切,均是社会及媒体关注的热点。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土地制度改革同样为各界所期待。今年是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在明年完成各项改革试点的任务目标,TOP100范文排行在今年内需要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更加审慎稳妥地推进。
作为热点,在改革中如何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如何进一步夯实农村集体土地权能,构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代表委员们将再度发声。
热点四
扶贫攻坚:“超常规”举措如何匹配
到2020年使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国今后5年最艰巨但又必须打赢的“硬仗”。这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落实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目标的郑重承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
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前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出台的一项含金量十足的“超常规”措施。
未来几年,这场拔穷根的大决战如何打?早已牵动社会各界的心。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将带来“金玉良言”,共商“解题思路”。
热点五
绿色发展:如何舞动美丽中国梦
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如何不负青山绿水,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民众对于全国两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议题充满期待。
“美丽中国”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心得体会,也是国家努力的方向。在国土资源领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好地优化城市生态和空间布局;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业经济绿色生态发展;土壤修复方面,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出台“土十条”的预期加强;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
岩气等新能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在地质环境方面,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升地下水监测能力等,都引发着各界的冷思考、热讨论。
面对各界关切,如何改善生态环境、驱动绿色发展?依旧是今年全国两会的话题焦点。
热点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政策怎样创新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一关系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需要国土资源的服务和支撑。2015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门从土地供应结构入手,通过政策的改革创新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支撑和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增加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供给,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着力推进房地产用地去库存。
今年全国两会,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拿出更为具体方案,更好地引领经济新常态。改什么?怎么改?代表委员们针对供给侧改革目标任务的细化,以及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建议,都将成为关注焦点。
热点七
区域协同:“三大战略”如何打好资源牌
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为着力点的“三大支撑带”战略,工作总结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一盘“大棋局”。这三大战略的联动实施,有望促进中国全境与周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协同共进,具有巨大发展前景。
作为“三大支撑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开发、地质勘探、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看点。因地制宜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才能实现国家战略、地方发展思路同频共振,及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激发经济
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今年年初各地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热点看,打好资源牌、下好先手棋是一大亮点。放在全国层面,这一话题有待代表委员们在全国两会上更进一步交流讨论。
热点八
民生保障:将会带来哪些新期待
民生是全国两会绕不开的热点话题。有媒体开展的“两会热点调查”显示,今年受关注度最高的两会话题包括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医疗改革、教育公平、住房等,这些民生问题均排名靠前。
正所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国土资源领域,2016年还将在巩固拓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确保民生工程用地、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提升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继续着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公民财产权利
保护思想的更快深入,热门思想汇报以及对惠民政策的更多期待,人们对改善民生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此,筑牢民生“堡垒”还需哪些举措?这必然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如何、改革、热点、全国两会、今年、民生、政策、土地等范文相关内容,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第四篇: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农村土地改革研究】
十二五开局:农村土地政策
与用地规划须进行一次改革
——特别针对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张相政
中央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确保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并再次强调:要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中央一系列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传
递;标志着全国的中部农业粮食主产区即将转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移。而所有这些,最终都涉及到了城乡统筹、工农业统筹等一系列“三农”的全方位问题,根本地涉及到农村的土地问题。当前,无论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年历史的视角,还是从农村土地上存在大量问题的现实来讲;无论是未来城乡发展迫切需要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整合,还是国家对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都需要进行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
一、历史的回顾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多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
期和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农村的土地政策在期间也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历程: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早在党领导革命时建立的解放区内,就实行了土地改革。以1947年颁布的《土地法大纲》为标志,在全国广大北方地区全部进行了土地改革。建国之初,政府又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进一步巩固土改成果。其意义是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剥削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满足了自辛亥革命以来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是重大的历史性进步。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
1952年-1956年,党提出实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过渡阶段的改
造,期间实行了国家收回土地所有权,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
度。农民土地从个人所有,变为农村集体所有,为建设社会主义打下基础。历程3:人民公社制度
1958年-1978年,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制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使人民公社成为国家基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容纳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的是先构建起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经济要件的生产关系,再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建立国家和集体的积累,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1981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实行了土地包干到户。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突破,是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二者的分离。
历程5:“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2008年10月12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标志着农民土地经营可以流转了。
其中以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最为重大,延续的时间也最长,至今已30多年。
二、农村土地现状及问题
在十二五开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开序幕之时,必须进行一次农村土地
政策的改革调整,绝不能重复南方的老路。中原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地
改革中要突出保护耕地、城市用地规划。土地政策改革要针对农村里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在农村村庄的分布和居住格局现状,是中国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历史上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居住松散、浪费耕地,布局不合理,呈现着历史遗存的传统农村村庄面貌。现在农民土地、居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当初分地时不考虑公共用地,全部分掉了,致使现在没有调剂余地,公共建设没法进行;有的村委会连办公地点都没有,更不用说其他公共建设。
二是农户家庭的人口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添人不添地,去人不去地”,造成了同样本地的农民,有的地多,有的地少;有的有地,有的没地,是最大的不合理。实际上,只要规定每五、六年重分一次地就解决了。
三是农户的地块太分散。当初分地时,土地的好坏不等,为了公平,就每块地都分一份,结果造成每户的地块少则4、5处,多则10来处,耕种非常不便。农民多年来都要求调整,被政府答复为:30年不变。其实,不变的是家庭承包制度,并不能说种哪块地都不能调整。
四是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建设等原因,产生了一批失地农民。这些人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凭什么就该没有土地啊,靠什么吃饭呢。在这一点上,农村土地又被执行成了私有制,谁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了,活该。这得分两种情况,属于城市周边的应当给转为市民,按市民安排就业,享受城市低保。不在城市周边的就应当通过重新分地获得土地,而不能使耕者无田。
五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快,很多农户要建新房,但没有明确的规划方案,乡镇政府也无地可指,这些农民就在自己耕地上建房,土地所就来人管,结果就交几千块钱。这样使耕地更加减少,居住更加松散,格局更加混乱。
六是农户的大宅院和空心村、空心户情况严重。有的经过治理好一些。七是地块的分散,使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无法进行,限制了现代大农业发展。每户的地被分成七八块,机械根本没法作业,一动就碰到邻家的地。
八是现在农民的情况又在变化,外出打工成了主要工作,顾不过来,有的把地包出去,有的就撂荒在那里。但有的愿意继续自己耕种,情况不同了。
九是有一些行政村设置过小、过多,乡镇区划不合理、需确定规划模式等,都需要政府出面说话,现在的情况是农村的事没人知道、没人解决。
总之,目前情况是广大农民渴望推出符合农村实际、符合长远发展、具体实际又可操作的土地新政策、规划新方案。
三、改革的办法
改革开放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最大的认识突破,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应当坚持。建议在此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以下改革:
1.在农民的土地经营权不变更基础上,将农村现行的以村民组为土地单位,提升扩大为以乡镇为土地单位,实现在乡镇范围内的土地统筹。
2.各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托管中心”,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土地地块的整合与二次转包经营。把愿意流转的土地整块转包给公司、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把不愿流转的土地,留在村庄周边,继续让农民耕种。
3.农民应占有土地亩数的计算方法,是以全乡镇的耕地总数除以全乡镇总人口得出,彻底解决农民无地、土地不均的问题。每二、三年核算一次。
4.土地流转要保护农民利益。二次流转时,应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入股方式,即按二次流转的利润分红;一种是不入股,只收取承包费,即租金。
5.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模式得由政府确定。现在的情况是没人管,咋规划的都有。有的确定为新农村模式,即:小村合大村。有的规划为农区小城镇模式,实行较高度集中建设。
实际上,黄淮海平原农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阡陌纵横,沃野千里,是中国耕地的黄金板块,在全国农业产业的地位十分突出,是优质小麦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基地,多年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工业基础较薄弱,城镇化进程缓慢,中原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至今农区特色十分鲜明。应当重点保护、高度集中居住。但是地方政府很难作为。建议由国务院说话,将黄淮海区域确立为:绿色生态的“农区小城镇”的规划模式。实行政策、资金倾斜,重点规划建设。大体上按照每两个现有乡镇规划为一个小城镇,人口约为5-9万。居住楼房为5层楼房,1层不住人,为车库、仓库或商用,还可以老人居住。整个区域下来可增加耕地40%左右,近1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
现在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替农民说话的人难找了。很多文章、甚至文件都不着边际,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本不解决问题,农民多受多少罪,社会增加多少不和谐。这时让人记起了为党的农村工作呕心沥血一生的杜润生老人不无忧虑说过的话:“关键是谁替农民说话”。还记起了马克思曾写下的、如今最适合当下政府官员们的一句话:“因为精明和谨慎的原则而不去涉及那些不能带来钱财的问题。”
附言:如采用请通知本人,并寄几份刊物是企。谢。
作者实名:张相政工作单位:河南省睢县县委邮政编码: 476900
通讯地址:河南省睢县解放路三街76号手机:***
第五篇: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思考(精选)
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思考
钟汉麟 1212047
一、从小产权房说起
2002年7月1日,一位名叫李玉兰的画家与农民马海涛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约定购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辛店村房屋八间及院落,房屋价款45000元。一个看似无比正常的交易买卖,事后,马海涛为了得到巨额拆迁补偿,主张这个交易无效,马海涛的主张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法院的这一决定明确地向社会发出了一个信号——小产权房不合法。这个信号引发了全国性的激烈讨论。这就是小产权房的首例。李玉兰买的这间房子,就是小产权房。自从那以来,小产权房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
小产权房不是一个正式的概念,它是相对开放商手里的大产权房而提出的。小产权房泛指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开发商或者农民等联合或单独在农村集体土地修建,对外出售,但不能取得合法产权的商品性住宅。
我们知道,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农民拥有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能够在集体土地上建房子给自己住。但这个使用权非常有限,仅限于在其上建造住宅及其附属物,而且其流转受到限制,即向城镇居民售出的房子不受国家保护(即非法)。禁小产权房的理由有许多,如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耕地减少加剧,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规划失控,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危害小产权房消费者利益,损害农民土地权益。1但反对的声音指出这些理由都不可靠,可以推翻,真正的问题在于利益的流向问题,他们指出小产权房直接危害了开发商的利益,进而危害到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因此政府不愿意放开小产权房。
从小产权房身上,折射出了更大的问题,即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问题。小产权房涉及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中之重。农村土地改革在法律层面和经济层面都会带来巨大影响。而土地改革的理论探究已有十年之久,但各种争论只能缓缓地推动土地改革的实践,其背后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了关键。
二、问题的解析
(一)、法学的视角
1.不公平问题
有学者认为,城镇居民拥有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自由流转,但农村的土地使用权不能自由流转,这就是城乡不公平的问题。农村集体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不能完全自主决定土地的使用以及完全不能自主处分自有土地,而要将土地 1 丁璞,《小产权房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 “转性”,只能通过国家征收后转变为国有土地的方法,这就是所有权权力范围不公的问题。农村集体对土地的利用受国家的严厉监管和控制2,而且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转移只有从农村集体所有到国有,是单向性的,而且带有强制性3。同时,在实际收益上,国家征收集体土地后进行流转的模式, 国家往往获得的是土地增值的大
部分收益, 据有关部门调查, 一般是各级政府拿走土地征收补偿金的50% ~60%, 村组拿走
30%~40% , 农民只得到5%~10%。像河南省南阳市征用农民承包地每亩
345万元, 而农民实得不过1万元, 国土局卖给房地产商却是每亩10万到30万元。
2.土地所有制度形式上的缺陷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和管理。”这样的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就有权决定土地的使用了呢?但土地管理法同时又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地建设。”直接否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决策的权利。这是一种权能的缺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却不是完整的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成员享有的用益物权,也不是完整的用益物权。
另外,农村集体这个法律主体在形式上没有问题,但在实质上这个主体存在着问题。在现实中,这个主体与农民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村集体在法理上意味着这个集体能代表着集体中成员的意志,但实际上村集体作出的许多重大决定并没有通过全体村民决议。“乌坎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这个问题。在利益分配上,村集体则抢了本属于农民的蛋糕。土地出让金要经过村集体再下分给农民,但农民真正得到的比例非常少。而且村集体也并不由村民的共同意志控制,鲜有听说村民集体决议将村集体里的财产变现然后按份分给村民,这仍然是公有与私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3.实质性正义问题
在土地流转的问题上,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没有做到这点。形式上,上文已经指出的不公平问题中就说到了,由 2《土地管理法》第11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一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单位法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同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3《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8条、《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3款、第11条第2款、第43条等规定充分地说明,国家独占土地征收权,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成为国家所有的土地,反之则不被允许。4 参见“小产权房规范进退两难谁来保障农民的利益”, 载http: / /house1sohu1com /news/200927 /7022681html;杨涛、施国庆: “建设征地中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探析”, 《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5 王洪亮, 《小产权房与集体土地利益归属论》, 清华法学, 2009 Vol.3 No.5 于各种限制,农民的地位甚至是农村集体的地位总是处于劣势的,与国家的关系并非民法上所说的“公平主体”。实质上,多数的收益流向了地方政府,流向了开发商。国家征地不按市场价格走,公开拍地却按市场价格走,对中间巨大的差价,农民是没有获益的权力的。这在实质上是对保护农民利益的巨大背离。这就是为什么越征地就产生越多社会矛盾。
(二)、经济学的视角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结构转型是当下经济的重点。经济转型里强调一点,要拉动内需。而内需从哪来?城镇化。城镇化是最佳的带动消费的方法。而中国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化。农村人口不能顺利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个原因是由于户籍制度他们转不进来,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也不愿意转——不愿意白白浪费自己在农村集体中免费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使用权。
因为集体土地使用权群体相对固化,缺少完善的进入、退出机制6,农民当初拿土地是白拿的,现在要到城里去,放弃村集体组织的成员身份,失去宅基地和承包的农地也是白白失去的,最佳的决策当然就是户口留在农村,同时到城市工作,作候鸟式的迁徙。
2.农业生产效率问题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方法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但我国人多地少,要兼顾公平性问题,就实行了包产到户,土地分散化处理。包产到户在当年的生产力水平之下是有效的,但在今天则需要改革了。农民不愿将土地无偿出让,当然选择自己占有土地,这样的结果就是生产的分散,生产的低效率。如果农民能自由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或以折股的方式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让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生产效率将更高。
3.没有充分利用市场和财产
农民的财产比例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耕地和自身的住宅。如果禁止了农民用宅基地上的房屋抵押担保的权利,禁止了农民用承包的土地抵押担保的权力,那农民的抵押担保能力就非常低了。严格限制农民交易这部分资产,也就是把这部分资产的交换价值否定了,全国拥有如此多的宅基地,而由于法律法规定的限制,这些资产都成了价值打折扣的“死资产”。同时,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也造成农村大量住宅闲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7
三、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些解决思路
67安虎森, 刘军辉,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城镇化》,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高圣平, 《宅基地性质再认识》, 中国土地, 2010年第一期 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建议有很多,而且出发点主要是法学的公平正义和经济学的效率这两点。改革的方向,都统一地指向了放开土地制度,还权于民的这个方向。
(一)、征地制度以及征地的利益分配改革
保护农民的利益,是限制土地流转的支持者的一个重要理由。但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限制农民处分其财产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国家在不断地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农民的土地在不断地变为城市用地。农民本可以更高价地出售自己的房产,而现在被非常廉价地征收,农民的利益不见得受到了保障。
很明显国家在扮演者垄断者的角色。在城市用地紧张,用地需求大的时候,垄断者需要排斥竞争者,也就是小产权房。巩固了垄断地位后,国家和普通垄断企业做的事情都一样,即减少供应量,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在这个市场上,福利降低的肯定是被征收人与买房人。
征地制度方面,要解决滥征地问题。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个公共利益是个模糊的概念。现在的征地的决策权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而不是公众手里,政府是征地的最大受益者,那么,这个“公共利益的需要”就变成了一个滥征地的理由。不管小产权是否合法,征地问题涉及到公众安全预期的事,需要通过法规的更改进行限制。
征地补偿费用要符合市价。为什么小产权房不合法但农民冒着风险也去建?就是因为小产权房的期望收入比征地补偿金要高。国家赔偿金额要提高,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征地补偿金的分配流向不合理。现实中的补偿金,由国家支付,到达地方政府,再转至村经济组织,再到农民手中。这样一来,补偿金经过层层扣留,最后到农民手里的不过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从债权关系角度来看,国家征地,其侵害的是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农民的用益物权,那么国家对这两个权利应当是分别补偿,而且是直接由国家支付给受偿方。
(二)、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允许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向集体外成员出售宅基地上的房屋,也就是小产权房合法化。这种方法应该说是最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做法,这样就实现了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全能完整性。同时这种变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可以看作是对农民建国以来一直作出牺牲的补偿。
学者们也有一些初步的对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制度的设计。如人民大学的高圣平(2010)指出,“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仍受到一些限制,如在现阶段,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应连同其上的房屋一同流转,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单独流转;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仅限于居住使用,否则受相应用途管制措施的约束;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不改变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和性质。现阶段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宜先由当事人签订协议,再由所有权人“农民集体”同意,同时,流转应有一定的期间限制,不宜定为长期和永久不变。”
当然,这个方法虽然有极其重大的变革意义,但其本身具有激进的性质,这种一夜之间的改革,也可能招致其它的许多问题。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新的实现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睿(2013)认为,农村土地可以通过股权形式实现集体共有。8其思路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农民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成为土地的现实的所有者,共同拥有集体土地。然后,在共有的基础上,将土地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头上,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自己从土地中的收益。这样一来,“农民集体是土地股份制的董事会,它由股东构
成同时又可以决定每个单个股东对土地所拥有的产权的流转和最终处置权”。“在这里,农民对自己拥有的土地享有包括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转让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在内的一组权利,我们把它叫做土地准物权,与集体所拥有的土地最终所有权同样,作为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予以法律保护。”9
类似的改革也有实践案例,如成都的土改。这种制度迅速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地票价格疯涨,农民的收入暴增。但我们也看到了问题,在当前的高房价压力下,投资的冲击力非常大,非常就有可能因此造成农民土地的大量流失,农民居无定所的问题。因此这样的方法也需要作出一些限制改进。
四、结语
农村土地问题,关系着公平与正义,关系着国家的经济效率,关系着几乎每一个人的利益。改革十分艰难,既要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又要防止走错路线。但我们应持有希望,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展开,社会在不断地探究农村土地的出路。
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不适宜采取激进的方式,即休克疗法。印度实行的迅速土地私有化,带来的则是大量农民在眼前利益的诱导下出卖土地,到城市中,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还没有工作,滋生了大量的平民窟,这种环境至今仍深深地阻碍着印度的经济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与当初印度同样的问题,农村土地怎么办。而且中国与印度有着相似的农业人口基础,可以猜想,如果中国采取激进的改革方式,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印度。
但改革的困难不应该成为改革停滞的借口。改革的好处非常多,但要改就要有牺牲。而笔者所希望看到的,是能通过民主来吸收这些牺牲造成的社会纠纷,利益的双方能够达成稳定的协议,最公正地维持各方的利益分配,提高经济效益。
89王睿, 《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第17 卷第1 期, 2013 年2 月 王睿, 《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第17 卷第1 期, 2013 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