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汇报(范文)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汇报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
汇报
市委、市政府:
2005年,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市委畜牧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增效益”这一工作主题,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品种改良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应用水
平继续提高,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05年,上市生猪95万头,山羊38万只,家禽1180万羽。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683元,比上
年增加79元,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现将2005年畜牧业发展特色及2006年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2005年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特色
市畜牧业工作会议后,全市各乡镇把发展畜牧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全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一)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区域特色进一步明显
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户4886户,新增专业户1131户,新建猪舍10间以上的户68户,共建猪舍1134间,投资额达万元,新增专业大户167户。其中新增母猪10头或新增肉猪100头以上的户124户;新增蛋鸡3000羽以上13户;肉鹅500羽以上25户;肉鸡5000羽以上4户;蛋鸭3000羽以上的户1户,全市已初步建成养殖小区7个,在建9个。区
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古溪、分界、横垛、珊瑚等乡镇的家禽饲养量已占全市家禽饲养量的,广陵、珊瑚、分界、横垛等乡镇栏存肉鹅已占全市鹅栏存总量的58,马甸、泰兴、刘陈、黄桥等乡镇奶牛占全市奶牛总量70左右,黄桥、城黄两个工作片的生猪,占全市生猪总量的68。
(二)品种改良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品种改良的力度,全市畜牧业品种改良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市新增二元母猪6487头,二元母猪总数达到22149头,占母猪总数34,洋二元母猪发展尤为更快,占新增二元母猪总数60以上,全市新增波杂山羊42558只,波杂山羊总数达109419头,占山羊总数41,全市新增纯种波尔山羊种公羊28头,波尔山羊种羊达35头,新扬州鹅、地方优质家禽引进速度进一步加快,为全市畜禽品种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短平快项目迅速崛起,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鹅业、兔业、奶牛业是我市的小产业,但由于其养殖效益高,2005年发展势头迅猛,全市年上市菜鹅40多万羽,是2004年2倍多,其中新增1000羽以养殖大户21户,最大的户栏存肉鹅达5000羽;全市养兔专业户83户,新增栏存毛兔200只以上专业户8户,栏存兔万多只,比2004年增长33;全市栏存奶牛1385头,增长,并形成了以广陵、珊瑚、分界、根思等乡镇为主的养鹅业新特色,以马甸、刘陈、黄桥等乡镇为主奶牛产业群,以元竹蒋堡村、南沙路庄村、大生三阳村为主的养兔特色村。
(四)科技应用意识普遍增强,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加大畜牧科技宣传应用力度,广大专业户在学畜牧科技、用畜牧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据调查,全市养猪专业户中有40的养殖户安装了自
动饮水、防暑降温、限位栏、产仔栏等设施,绝大多数专业户都采用粪便干湿分离和全价料饲喂,科技对畜牧业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
(五)“三资”投入势头强劲,畜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
在优惠政策鼓励下,2005年全市“三资”投入畜牧业的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三资”投入畜牧业超过5000万元,其中市外资金投入畜牧业就有12家,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畜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5年在市、乡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畜牧业产业稳步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优质品率所占比例仍很小,生产方式仍未有根本性转变,科技应用普及面还不大。
二、2006年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
工作思路: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平安畜牧业,高效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改革、科学防控为主线,推进畜禽防控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规模养殖提升效益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品种更新、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高效畜牧业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工作目标:全市畜牧业产值增长5。生猪、家禽、山羊生产总量基本平衡,新增二元母猪5000头,波杂山羊3万只,新建成千头猪场10个,万羽禽场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商洛市农业局(2013年6月4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猪存栏省内排名连年上升,肉鸡产业成为全省家禽业排头兵,产业发展迎来转型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规模养殖快速崛起,中、省扶持畜牧业发展力度空前;产业快速扩张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1、畜牧业主导地位日渐突出。截止2012年底,全市猪、鸡、牛、羊存栏分别为178.56万头、1882万只、14.3万头、49.06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9.04万吨、9.16万吨、1700吨;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4.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24.76亿元的43.74%。
2、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生猪、家禽、牛羊是拉动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近年来,随着中省对畜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受区域养殖习惯的影响,我市养殖业逐渐向区域化、片区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洛南、商州、丹凤、商南、山阳为主的生猪养殖区,以丹凤、洛南、商州为主的肉鸡、肉牛养殖区,以山阳、镇安、柞水为主的肉羊养殖区。
3、畜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民生的支柱产业。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 1 确提出要“扩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要“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牛肉羊”。受政策影响,一大批工、商、建、运从业者纷纷进入生猪养殖领域,业主呈现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多元投资发展规模养殖的良好局面,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707个、适度规模养殖场户4745个。
4、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以来,通过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先后共创建部、省、市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场218个,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快速发展与养殖生产方式落后的矛盾突出。全市规模养殖场及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组织方式松散,集约化水平不高,标准化比例仅占总数的10%左右。
2、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现有的养殖场存在选址不当,建场设计缺陷明显,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3、动物公共卫生风险增大。近年来,我市虽然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但点状疫病仍然频发,市、县动物防控机构装备能力差,有四个县区兽医实验室未通过国家验收,疫病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重点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4、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进展缓慢。特别是适度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水平低,可能成为未来全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5、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市、县区、镇、村四级机构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能滞后,后继人才匮乏,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现状。
6、养殖场户重规模轻管理现象普遍。随着社会资本持 续进入,生产管理专业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持续经营的理念不强,发展问题突出。
三、建议
1、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推进全市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2、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强力推进全市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标准化创建步伐。
3、从明年起,以市政府名义制定下发《商洛市规模化动物免疫示范县创建方案》,推动我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的全面实施。
4、尽快制定出台《商洛市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规划》。
5、尽快解决市、县、镇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6、加强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落实县区动物卫生监督“咸阳模式”建设步伐。
7、加强市、县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推广、动物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经费投入,切实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经费需求,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8、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发展。
附:
1、《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讨论稿)
2、全市畜禽标准化现场会议程建议。
第三篇: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新泰市畜牧局(2009年4月20日)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局领导班子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明确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市山区丘陵面积广大,饲草丰富,发展畜牧养殖业优势得天独厚。同时,我市农民历史上就有畜牧养殖的传统,近几年产业化水平又得到了快速提高,更进一步巩固了畜牧业在我市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为此,我市确立了“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把畜牧业从农业中凸显出来”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纳入“两线两翼”发展战略,按照“突出发展家禽业,稳定发展生猪业,加快发展牛羊业,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业,把生猪、奶牛、商品鸡作为畜牧业的主导产品统一规划、重点扶持、集中发展”的工作思路。目前,我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发展越来越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臵,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畜牧规模化标 1 准化健康养殖”;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要“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新模式”;我市被列入全国生猪和奶牛优势区域优势县,国家将在政策、科技、产业化和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扶持。
2、畜牧主导产业日渐突出。2008年,全市牛、猪、禽存栏分别为4.97、56.16、664.13万头(只);肉、蛋、奶分别达到13.55、3.75、8.51万吨;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7%,顶起农业半边天。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牛、羊、猪、禽存栏分别达到4.98万、26.97万、54.37万、603.5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3.82万吨、0.93万吨和2.51万吨,奶牛存栏达到3.39万头。
3、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我市先后争取生猪发展项目资金1615.7万元,完成了14个规模猪场和6个万头猪场的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建生态养猪场107个。目前我市生猪出栏已跃居全省第四位,生态养猪场建设位于全省前列。二是商品禽基地建设不断升级。全市共建成存栏2万只的标准化养鸡场62个,其中在羊流镇新建了存栏20万只的标准化大型商品鸡场,在天宝镇新建了存栏20万只的大型种鸡场。与山东六和集团建成了畜牧养殖担保公司和商品鸡孵化厂两大项目。三是奶牛规模化饲养比重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在翟镇投资200万新建一处存栏500头的奶牛场,在东都镇投资100万元扩建了南鲍奶牛养殖小区,使 12个小型散养户迁户进区,目前全市奶牛规模饲养率达到90%以上。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现安全无疫。一是防疫专项资金足额投入。2008年,我市共投入644.35万元用于动物防疫,其中对上争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疫苗补助484.35万元,市里投入防疫专项资金160万元,各乡镇街道也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动物防疫。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动物防疫体制机制。建立了以防疫责任、强制免疫告知、疫情普查、物资储备、检疫监管、消毒灭源、督查整改、疫情预警、防疫保证金、一票否决等十项制度为内容的防疫制度体系,全面完成了泰安市下达的畜禽强制免疫任务,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三是加强奥运期间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监管。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奥运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涉奥饲养场、进京入户屠宰加工厂的监管,实现了“奥运期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标,对于维护全市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我市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我市仍存在一些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我省不论是畜牧业产值、出口总量,还是各类畜禽存栏出栏、饲料兽药工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在大农业内部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但是,目前的机构设臵与畜牧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以至于在政府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机构改革上行下效,市畜牧机构不仅不是行政编制,而且不进政府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人员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不 3 便,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龙头企业短腿问题依然未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市畜牧龙头企业融资难、畜牧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发展畜牧龙头企业优惠政策投入少等因素限制了我市畜牧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一些市场反映好的畜牧产品,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无法抢占应有的市场份额。
3、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棚架现象。如要求重大动物防疫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动物防检疫机构和人员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项目配套资金等问题,许多地方至今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兑现,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4、养殖小区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当前作为实现人畜分离、规模发展主要途径,养殖小区在广大农区发展较快,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但作为新生事物,各乡镇街道在养殖小区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生产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不配套,疫病防治措施不严格。组织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环保投入少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出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科技水平有待快速提高。长期以来由于畜牧生产小农经济模式有限以及政策性科技投入少等因素,致使难以开展具有商品生产价值的科技工作,畜禽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和科学防疫等方面存在与良种、良法不配套等现象。目前,4 我市畜牧业科技贡献率为60%,尚有很大提高空间。
三、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重点突出、规模做大、档次提高、产业延伸的总体思路,借助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提升生猪养殖业;借助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肉禽养殖业;借助奶业富民工程,提升奶牛养殖业。不断争先进位,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生猪、肉禽、奶牛存养量分别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对照全省前三强找差距活动。目前我市生猪存栏量排在全省第四位,对照全省生猪存栏量前三名的诸城、高密、莒县找差距、找问题;奶牛存栏量排在全省第九位,对照全省奶牛存栏量前三名的莱西市、泰山区、临朐县找差距、找问题。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畜牧强市这一目标,经过深入调查和探讨,认为目前我市的畜牧业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把我市的畜牧工作臵于畜牧生产工作的大环境下来看,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主要是抓好六个方面的建设。
1、抓好组织结构建设。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各部门的充分重视,各级领导应该对畜牧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心,积极争取把畜牧部门列入政府序列;要抓住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解决好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机构完善、人员配臵、福利待遇等问题;同时还 5 要积极争取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尽快出台扶持欠发达乡镇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全市畜牧业平衡协调发展。
2、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按照“三个一批”(引进建设一批、提升壮大一批、盘活改造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畜牧产业项目建设步伐,重点突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设,力争全市每年新发展1-2处规模加工企业,扩张规模企业群体,增强辐射拉动力。围绕正邦、六和、大宝等畜牧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整合区域资源,建设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集团优势。
3、抓好标准化场区。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加快建设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畜禽生产基地。用活用好市政府扶持种养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养殖场户和社会资本依托龙头建设基地、围绕市场建设基地、集中产区建设基地。新建场区一律按照标准化生产设计,同时加快老场区的标准化改造,引导中小饲养场户向标准化场区集中。引导龙头企业与场区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标准化畜禽生产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培育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4、抓好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加快发展协会、学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各类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为养殖场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支撑和销售服务,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合作经济 6 在畜产品市场营销和开拓中的中介作用,积极做好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销地市场签定购销合同的工作,组织联络开展畜产品的远距离运销,稳定销售渠道,拓展销售空间。今年着力扶持六和生态养猪合作社,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5、抓好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完善制定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加强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实验室建设,强化动物疫情监测,严格重大动物疫情上报制度,全面加强兽医监管和动物检疫工作,切实抓好动物防检队伍建设,落实财政预算经费,健全机构,充实队伍。提高素质,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实处。着力建设纵到底、横到边、周密覆盖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6、抓好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抓好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和市场准入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法加强对畜禽、兽药、生物制品和饲料市场的监管力度,坚持日常检查与定期整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整顿相结合,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从源头上保证畜禽及其产品检验检测设施投入,加强对畜禽生产及加工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建成公共检测与企业自检相互补充、配套完善的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7、科技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好科学技术的优势,定期开展畜牧科技富民强国的培训班,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通过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现场指导三结合的方式,重点培 7 训“种、防、管、加、销及市场信息获取”方面的知识,培养新型农民的典型,使我国畜牧业呈现“生产专业化、养殖规范化、产业标准化”模式。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畜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我国更多畜牧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建立绿色通道。
8、完善畜牧业市场和信息体系。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健全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开公平的市场流通体系。坚持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建立健全区、乡畜牧业信息网络,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与龙头企业、批发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
9、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环境。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摆上重要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投入畜牧业发展机制,及时兑现和落实有关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典型,加强示范引导,创新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机制。实行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明确责任,对发展现代畜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篇:街道发展思路汇报材料
街道发展思路汇报材料
打开南通市区域版图,先锋街道南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北与南通高新技术开发区相依,沈海高速、宁启铁路、东快速高架穿境而过,沈海高速在此设立先锋互通、先锋服务区,宁启铁路南通东站也落户先锋,规划中的轨道交通2号线沿青年路横穿街区。同时,南通市6条主干道相继东延,直入腹地,南通市区6条公交线路通达先锋,这里已全面融入南通主城区10分钟都市生活圈。
4月6日,通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率四位区领导、16个部门对先锋“十三五”期间如何发展开展了集中调研。区委主要负责人指出:“先锋独特的大交通环境奠定南通市主城区东部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要把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精心绘就‘城市型经济’宏图。”先锋街道按照这一发展思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全面拉开“一镇一园一区一城”建设的大幕。
“一镇”,即特色小镇。先锋按照城市建设的标准,高点定位,全速推进,建设一座“宜居先锋、休闲水都”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无论是一个个格调典雅的商住楼小区、宜居舒适的农民集聚区,还是“以人为本”新建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购物商场,每一个地方无不跳动着现代的音符,演绎着时尚的要义。
“一园”,即2.5产业园。先锋围绕产业发展,以青年东路为主轴,规划建设综合性2.5产业园,发展总部经济、新技术产业研发、现代物流、商务办公、众创空间、产业孵化以及配套服务设施,致力打造为南通市主城区周边产城融合、产业集聚的产业园。
“一区”,即活力景区。南通绿博园是先锋经济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总规划面积2000亩,其中一期占地330亩,已投资2亿元。按照“打造生态绿心”、“塑造山水植物园”的理念,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植物园。目前,南通绿博园正在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绿博园紧邻的绿洲皇冠度假区、御园农庄两个绿色生态园相映成趣,成为先锋旅游业集聚区。
“一城”,即宜居之城。先锋充分发挥紧靠南通市区的有利条件,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的精品楼盘,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商贸中心、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吸引市区及周边人口到先锋居住生活,全力将先锋打造成南通主城区的后花园。
位于苏通大桥北桥头堡的先锋,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规划未来,这里不但成为对接南通、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而且成为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第一门户,成为长三角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主要集散地。
营造亲商安商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如何,企业的冷暖感知最为真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先锋街道坚持落实经济运行分析、财税分析、重点骨干企业挂钩帮扶等制度,在政策对接、要素保障、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扩产增效,实现经济运行稳步提升。
5月6日,在先锋街道经济工作会上,党工委书记张加华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狠抓项目建设,猛攻有效投入,破除企业发展瓶颈,并坚决守住安全、环保底线,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先锋经济发展新动能。
为了提振企业家信心力促稳增长,充分调动企业家发展企业敢闯敢试、敢打敢拼的创业激情,增强大发展、快发展的意识,先锋突出政策扶持的导向性,分别对企业开拓市场、扩大投资、拓展新经济增长点、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等多个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为企业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心剂”。
先锋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杠杆作用,不断深化“树强扶优”战略,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群体,着力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成长型企业,加快形成大企强企“一马当先”、优势企业“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企业强则先锋强。先锋街道党员干部、各职能部门把服务企业作为“天职”,想企业之所想,谋企业之所求,特别在项目审批、政策扶持、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限度的便捷,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真心诚意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大事、要事和难事,让企业家在先锋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先锋街道还以“拼命三郎”的精神、“虎口拔牙”的勇气、“三顾茅庐”的韧劲,坚定不移地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力促在手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推动经济工作再上新水平。一季度,先锋街道实现到账外资160万美元,南豪汽车新材料、远鹏纺织等一批项目相继签约。
目前,先锋在建工业、服务业项目15个,总投资规模26.18亿元。今年新开工项目有11个,总投资10.18亿元。其中亿元项目2个,分别为总投资1.5亿元的现代印务和总投资1.8亿元的新城汽车先锋商业中心项目。
项目引领助推转型升级
“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经济发展需要“闯关”的一年。先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经济工作重心放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上,积极采取对应措施,稳控运行风险,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真正成为先锋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先锋街道切实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行政推动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技改提升、人才招引等,助推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致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或业态新、前景好、贡献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对于在建的新型城镇化、污泥处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实分管领导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提速建设。
为了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先锋大力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科技孵化器、创客空间等科技创新载体发展,引导企业走“高、精、特、新”之路,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由目前的“231”向“321”方向转型发展。
园区作为打造产业升级版的主要载体,先锋持续加大有效投入,完善工业集中区的创新承载、科技孵化及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对优质项目的吸附力。同时,做好区域内存量闲置资产的盘活、相关拆迁安置工作,倒逼园区低效用地腾笼换凤,让优势企业运作优势资源,使有限的园区空间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财通科创园已入驻企业25家,去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3.35亿元。
以提高发展质态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先锋大力支持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集团军”。去年,先锋共实施技改项目16个,总投资2亿元。同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得专利授权243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发明授权21件。御丰塑钢有限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棉花报警云平台合作通过510项目评审。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驱动,先锋突出产业导向和企业需求,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重点开发“领军型”高端人才、龙头型“创业人才”和“紧缺型”技能人才,加速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先锋将实施500万以上技改项目15个,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70%以上;完成专利申请220件,专利授权85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个,形成各类人才争做贡献的生动局面。
这是一片产业发展的高地,这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在那塔吊林立的工地,在那开放合作的园区……处处热气腾腾景象,一个个正在建设或已建成投产的重、特、大项目比肩而立,“时代先锋”正在迈向经济增长更稳、产业结构更优、质量效益更高的发展新路,展现出一路领跑的动人身姿。先锋街道工委书记张加华表示,一个千载难逢的创新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大展宏图的创业良机全新呈现,诚邀有识之士携手“时代先锋”,比翼腾飞江海,合力开创未来!
第五篇: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
环境卫生科
余淑苑
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卫生下这样定义:对影响或可能影响人类健康(包括健康生活质量)的一切环境因素的评价和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基础,是大卫生组成部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多数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近期影响主要导致健康损害,疾病流行及死亡率增加;远期影响主要导致遗传疾病高发,人口素质降低等等。
一、环境卫生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环境卫生问题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WHO提供的种种资料证实,全球四分之一的疾病负担规因于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急性呼吸性疾病流行,据WHO估算,亚洲地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48.7万余人过早死亡,因室内空气污染造成102.5万人过早死亡;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高达17.8万人,造成的损失达430亿美元,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11万人额外死亡。
有毒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人类免疫系统损害、生殖毒性以及恶性肿瘤等的发病持续快速上升,化学品滥用和废弃物不当导致:各种急慢性中毒、恶性肿瘤、出生缺陷、遗传疾病、精神发育迟缓以及神经紊乱等。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交叉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传染病传播,2004年全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不足10%,50%以上的空调系统属于严重污染,重大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近期内蒙呼市游泳场馆事件)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本市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1、污染现状:在深圳,由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工业区的废气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成为焦点,烹饪、吸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依然存在;近些年,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成为环境与健康研究的焦点,深圳频频出现的极端气候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有机物及微生物对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成为深圳饮水卫生的主要问题;2003年南山大堪村水污染事件,造成200多人胃肠道感染;深圳市公共场所卫生也不容乐观,2005年调查了市内四~五星级的宾馆集中空调系统各部件及通风管道的卫生状况,管道积尘及微生物污染状况结果并不乐观,主要问题为:第一,管道积尘污染:检测通风管道积尘点73个,部分通风管道积尘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其污染率为49.3%;第二,积尘中微生物污染:检测房间送风口空气微生物170份,合格率80.0%;第三,冷却塔军团菌污染:检测冷却塔水24份,军团菌检出率75%;近几年我们抽检本市游泳场所水质,合格率只有60-70%,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从居民健康角度来看,环境相关的疾病越来越成为深圳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2、工作现状:目前本市环境卫生配备专业人员174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5.7%),中级35名(20.1%),初级人员129名(74.2);共管辖公共场所经营企业约12479间、生活饮用水厂45间、直饮水厂18间。主要开展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负责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进行卫生监测和卫生学评价,为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持。
(2)受理公共场所用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产品、洁净室空气质量的委托检测。
(3)参与研制环境卫生标准,包括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检测标准。(4)发现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的环境危害因子,探讨其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5)调研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处理环境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慢性污染事件。
(6)制定环境危害因素及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方案或措施。(7)参与评估环境危害健康因素健康危险度及环境危害控制措施。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基本情况不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说不清。
2、缺乏对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及其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3、缺乏部门间协调沟通,资讯共享方面存在困难
4、环境卫生工作的定位不明确
5、技术力量薄弱
5、经费不足,大多数人力用于创收解决温饱问题,从而制约环境卫生工作开展。
三、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的环境卫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国际环境卫生形势发展和国际组织最新进展对我国环境卫生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SARS以后我国政府已经将“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家长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
国家CDC环境所、市卫生局、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环境卫生工作,本市环境卫生与北京市CDC、上海市CDC、广东省CDC等国内先进省市CDC等均有密切的技术交流,信息渠道通畅,业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本市环境卫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四、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分目标
1、建立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1)、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2)、饮用水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3)、公共场所和特殊场所生物污染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2、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
3、启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项目
4、加强国内、国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5、加强对区CDC、镇防保所工作人员环境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
五、对策及措施
要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今后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相关标准的研究
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水平及其管理进行的规定,是政府实施环境与健康执法监督和环境相关疾病控制、企业自律、百姓维权的法定依据。只有进一步加强法规标准系列的宣传与研究,才能有效地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实现消除或减轻由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危害,达到保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1、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从法规层面明确环境与健康工作要求及各部门工作职责及监督管理措施;明确饮水安全要求及供水单位和监管部门责任。
2、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室内空气相关产品卫生安全管理办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务院有关条例,结合当前环境与健康领域的行业发展和卫生管理现状,从卫生要求、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方面强化经营者的自身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督职责,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与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3、制订和定期修订环境与健康标准和规范。依据现有的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危险性评估”的原则,采用毒理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手段和方法,科学、及时地制定或修订环境与健康卫生规范、卫生基准、卫生标准及其配套的标准检验方法。
(二)建立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1、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监测网络是获得准确监测数据的基本组织保证,是采取预防对策和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事件进行预测,对空气污染的相关疾病提出预警,提高早期预防和控制能力,降低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1)建立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和数据库
在今年力争加入国家环境与疾病监测示范点工作,开展大气和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了解环境重点空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人群暴露与体内负荷水平。建立空气污染物暴露人群生物标志物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对监测点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收集暴露人群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并建档,开展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空调病的调查,为空气污染对暴露人群的健康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2)建立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报告体系。报告内容包括: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工业排放、民用燃料燃烧、交通污染等)、人群暴露水平、人体生物材料中生物标志物的水平、空气污染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以及相关症状监测资料。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制定统一的监测规划;在不同的阶段负责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负责检查已进入常规运行的监测点各种报表的质量和及时率;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建立重点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数据库,对空气污染健康危害事件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对监测点系统管理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开展室内空气中生物污染监测与评价。对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霉菌进行监测,摸清我市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建立适用于现场空气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应对突发空气生物污染事件或自然灾害生物污染的快速检测诊断。2.建立饮用水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饮水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享有安全饮水是保障人权的标志之一。2000年联合国的政府首脑会议将饮水安全列为重要项目,我国政府参加这些规划并承诺要为此做出贡献。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废弃物造成饮水水源的严重污染,饮水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工作,对提高饮用水质量、控制与饮水相关疾病、保障居民健康十分重要。本市将以加入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为契机,在市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饮水水质监测网。以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市内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工作,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常规检验指标约36项为基础,根据本市水源污染及消毒副产物的现况参考水质标准中非常规检验指标,调整确定监测指标,每年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监测,并分进行饮水中毒理学指标,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指标的进行调查工作;及时报告饮水事故,经确认的经水暴发传染病,污染引起的中毒病进行供水事故调查。(1)建立由市及区级饮水监测网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方案》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确定监测指标,每年丰、枯水期进行水质监测各一次。对代表性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出厂水、末梢水水质进行监测,对不同水源、不同取水方式的饮水(包括有代表性分散式饮水)进行监测;报告各种类型饮水的水质、饮用人口数以及存在问题,报告监测区内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程度和变化。
(2)建立水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数据库
对重要的介水传播的生物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化学性中毒疾病等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估;建立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水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提出预报;快速、准确地向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报告全市水质与水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和重大事件;向监测数据提供单位反馈数据统计和评介报告。
3.建立公共场所和特殊场所生物污染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公共场所分布广、人群密集且流动性大,是传染病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袭击的易发地。各类微生物实验室、医院、生物制品所(工厂)等特殊场所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与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市公共场所和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性污染现状情况不清,现场生物性污染监测能力不足,场所生物性污染预警指标缺乏,生物性污染预防控制控制问题较多。(1)建立我市公共场所各级监测点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测网络数据库。监测点具备公共场所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常规微生物、物理因素和用品用具污染的检测等能力;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
(2)建立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方法。根据公共场所环境重点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特征,通过典型公共场所的现场调查、人群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了解公共场所各环境因素、污染物指标、污染水平以及人体健康危害,建立卫生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体系。
(3)建立相关场所的污染预警体系和预防控制方法。根据公共场所、医院和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污染特征,确定污染预警指标(特别是生物性污染预警指标),建立生物性污染预警系统。采用适宜技术控制大型公共场所内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完善公共场所环境及用品用具的净化和消毒技术方法,开展医院和实验室消毒效果评价。
(三)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由突发自然灾害、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性污染或生物性恐怖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重要举措。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制定针对性的环境卫生应急对策;通过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报告、监测系统,建立预警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或降低由于突发事件环境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程度。
(1)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火灾等)、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性污染或生物性恐怖等事件,其应急体系包括建立事件应急组织机构、监测网络和报告系统等。
(2)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监测网络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控单位,下设市、县监测点,对发生的突发环境卫生事件中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环境因素所致疾病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3)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
在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
(4)开展突发事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评估
对突发环境卫生的某些高危、特定的事件,实施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评估,提出保护健康与安全措施。
(5)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的网络数据库
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的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疾病暴发与流行提出准确的预报和应急预案,以指导控制工作。
(四)启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项目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目前我市尚缺乏大样本人群连续性重点环境污染物体内暴露水平的监测数据,对各种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程度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因此,掌握我市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基本情况,建立我市重点环境污染物早期健康危害评价技术及污染来源的追踪技术,寻找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重点化学污染物的快速环境监测和人体污染物负荷以及污染物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
(2)根据我市人群特点,在全市范围内采集代表性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环境与生物样品,采用先进仪器和生物检测技术检测环境重点污染物及其在人体的负荷与代谢产物。
(3)通过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掌握重点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早期危害特点。
(4)建立我市人群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量监测网络,提供我市人群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人体负荷与早期健康效应的基础数据。
(5)研制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可行性措施与技术。
(五)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多部门制度性合作机制
环境与健康是多部门参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控制环境相关疾病与改善环境措施分不开,存在着各部门统一协调、明确职责和分工问题。因此,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多部门制度性合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明确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中的分工和合作,然后共同协调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建设部们、气象部们、交通部们等部门的合作。
(六)建立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系统
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的建设,包括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实验室及其装备现代化、专业人员队伍技术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制定《环境与健康监测现场快速监测设备标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装备标准》、《环境与健康监测机技术人员业务技术轮训计划》、《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系统管理考核办法》等。
(七)提高环境与健康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
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与健康重大科技专项的调查不断提高环境与健康的科技水平。加强实验室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八)加强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研究部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理论资源和我们的现场资源,争取参与开展国家级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
(九)市CDC要加强对区CDC、镇防保所工作人员环境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全市环境卫生工作者的现场监测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