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定稿]

时间:2019-05-12 19: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定稿]》。

第一篇: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定稿]

调研报告

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

亳州市卫生局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0%,农村卫生既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开展深入、认真的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把握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全市三县一区有医疗卫生机构2158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16个、乡镇卫生院91个、村卫生室2024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县、乡、村三级卫生技术人员9508人,其中:县级1797人、乡镇2198人、乡村医生4439人、卫生员1074人;执业医师1777人、执业助理医师531人、注册护士1167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26名,每千人拥有护士0.42名。

医疗机构病床总数4202张,其中:县级医疗机构1371张、乡镇卫生院2831张。县级医疗机构病床周转次数27次、使用率66.67%,乡镇卫生院周转次数36次、使用率44.53%。每千人拥有病床0.79张。

县级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69台,乡镇卫生院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59台。

我市人均期望寿命男70.89岁,女73.87岁。婴儿死亡率18.4‰,孕产妇死亡率46.4/10万。

二、近年来农村卫生工作的进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卫生部门始终把农村卫生作为工作重点,摆上重要位臵,做了很大努力。

一是通过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三

县一区先后基本达到了第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目标。

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采取上级支持、争取项目、引进境内外资金和医院自筹“四点结合”方式,共计筹资305.2万元,改建、扩建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卫生的枢纽,使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有60%的乡镇卫生院、县区防疫保健机构基本上达到“一无三配套”标准。

三是不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任务落实,计划免疫定点接种覆盖率达84.11%。四苗单苗接种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由85%提高到99.1%。顺利启动结核病控制-日本援助项目,有32所乡镇卫生院通过“爱婴卫生院”验收。

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蒙城县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涡阳县、谯城区进行困难乡镇卫生院托管试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是大力开展卫生支农和卫生下乡活动,组织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利用义诊服务、健康咨询、支援药械、带教培训、派驻志愿者等形式,支援农村卫生建设。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我市农村卫生工作成绩的同时,也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比较差,2001年和2002年我市人均卫生事业费分别为4.75元和5.08元,居全省末位。蒙城县和涡阳县的财政拨款分别为300.9万元和168万元,连离退休人员费用都不够。补偿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卫生工作开展,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预防保健工作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滑坡现象。

二是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由于前

几年招工、顶替进入卫生院的人员过多,乡镇卫生院存在一方面人员过剩,人浮于事,另一方面技术骨干又缺乏的问题,人员素质偏低,业务水平较差。

三是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广覆盖、低水平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在慢慢萎缩。制约农村医疗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运行机制不活。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数农村卫生院管理权下放给乡镇政府。由于乡镇政府对卫生行业特点不熟悉,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经营状况良好的占1/3,勉强维持的占1/3,业务萧条经营困难或名存实亡或濒临解体的占1/3。多数村卫生室分散单干,实为个体开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是一些重点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安全,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危害依然十分严重。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90%以上在农村。

六是农民缺乏健康保障制度,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小病拖,大病抗,得了重病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据统计,因病致贫约占农村贫困户的50%。调查农村死亡人口中,有14.3%的死亡诊断不明,有12.4%的死亡人员生病期间没到过医院就诊,88%死在家里。说明许多农民得病后因经济困难无法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诊断,以至到死也不知道病因。

四、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强调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若干重大政策措施,为农村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城乡协调和社会公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强农村卫

生工作,是繁荣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应对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决农村卫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和日益迫切。加强我市农村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

2003年9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对我市农村卫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市农村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农村卫生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农村卫生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优化卫生资源配臵,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逐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第二个十年规划目标,农村卫生和农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分类指导。将全市三县一区分为两类:谯城区、蒙城县农村卫生基础较好,重点加压,争取率先突破;涡阳县和利辛县农村卫生基础较差,重点扶持,抓好基础建设。

二是抓好试点。要求谯城区重点抓初级卫生保健示范点和计划免疫定点接种扩面;蒙城县重点抓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扩面和乡村卫生院院长公开选聘试点;涡阳县重点抓乡镇卫生院解困试点;利

辛县重点抓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等。

三是打好基础。通过开展创建十佳乡镇卫生院、示范乡镇卫生院及标准化村卫生室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规范化服务水平。

四是深化改革。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合理配臵、综合利用卫生资源,在公有制为主导前提下,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办医;对少数经营困难的乡镇卫生院,在确保预防保健任务到位的前提下,允许探索公有民营、租赁托管、资产重组等运行机制改革。

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第一,积极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我市准备在利辛县先行试点,以后每年扩展1个县(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中央定额补助每人每年10元,省、市、县(区)三级按3:2:5的比例合计补助每人每年10元,农民个人每年缴费原则上不低于10元。各县区要积极宣传,进行基线调查,为开展试点做好充分准备。到2007年全市要达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覆盖50%以上农民的目标。

第二,推进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从2004年起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一要引入竞争机制,内部搞活,提高效率。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县(区)或更大的范围内公开招聘卫生院院长,并实行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由县(区)卫生局负责聘任和管理。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清退和分流非卫生技术人员和不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二要分期分批改建、扩建县(区)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逐步实现房屋、设备、技术及管理“四配套”,每个县区首先要抓好20个示范乡镇卫生院和2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三是大力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协调。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统一设臵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人员准入、统一规范服务、统一药品器械、统一考核管理。到2005年覆盖50%的乡镇,到2008年争取覆盖80%以上的乡镇。

第三,实施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龙头,集中了农村卫生的主要内容。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纲要》要求,启动第二周期初级卫生保健,按照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承担起农村卫生工作的全面责任。一要制定规划,健全组织,抓好示范点,谯城区要作为初保示范区率先启动,三县要重点抓2—3个示范乡镇。二要全面落实艾滋病、霍乱、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措施,重点控制艾滋病,提高人群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加强对艾滋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管理,严格控制二代、三代传播。三要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坚决防止计划免疫工作滑坡。四要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服务,认真开展婚前保健和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的覆盖面。五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建爱婴卫生院成果,突出抓好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卫生扶贫工作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才,要认真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定向培养制度,鼓励农村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医学和卫生管理的学历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今后进入乡镇卫生院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并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到200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到2010年全市75%的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同时要落实好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的配套政策,鼓励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累计达一年。继续实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开展卫生对口支农活动。城市二级医疗机构每年要对口支援、扶持1家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第二篇: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

环境卫生科

余淑苑

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卫生下这样定义:对影响或可能影响人类健康(包括健康生活质量)的一切环境因素的评价和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基础,是大卫生组成部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多数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近期影响主要导致健康损害,疾病流行及死亡率增加;远期影响主要导致遗传疾病高发,人口素质降低等等。

一、环境卫生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环境卫生问题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WHO提供的种种资料证实,全球四分之一的疾病负担规因于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急性呼吸性疾病流行,据WHO估算,亚洲地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48.7万余人过早死亡,因室内空气污染造成102.5万人过早死亡;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高达17.8万人,造成的损失达430亿美元,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11万人额外死亡。

有毒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人类免疫系统损害、生殖毒性以及恶性肿瘤等的发病持续快速上升,化学品滥用和废弃物不当导致:各种急慢性中毒、恶性肿瘤、出生缺陷、遗传疾病、精神发育迟缓以及神经紊乱等。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交叉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传染病传播,2004年全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不足10%,50%以上的空调系统属于严重污染,重大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近期内蒙呼市游泳场馆事件)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本市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1、污染现状:在深圳,由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工业区的废气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成为焦点,烹饪、吸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依然存在;近些年,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成为环境与健康研究的焦点,深圳频频出现的极端气候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有机物及微生物对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成为深圳饮水卫生的主要问题;2003年南山大堪村水污染事件,造成200多人胃肠道感染;深圳市公共场所卫生也不容乐观,2005年调查了市内四~五星级的宾馆集中空调系统各部件及通风管道的卫生状况,管道积尘及微生物污染状况结果并不乐观,主要问题为:第一,管道积尘污染:检测通风管道积尘点73个,部分通风管道积尘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其污染率为49.3%;第二,积尘中微生物污染:检测房间送风口空气微生物170份,合格率80.0%;第三,冷却塔军团菌污染:检测冷却塔水24份,军团菌检出率75%;近几年我们抽检本市游泳场所水质,合格率只有60-70%,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从居民健康角度来看,环境相关的疾病越来越成为深圳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2、工作现状:目前本市环境卫生配备专业人员174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5.7%),中级35名(20.1%),初级人员129名(74.2);共管辖公共场所经营企业约12479间、生活饮用水厂45间、直饮水厂18间。主要开展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负责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进行卫生监测和卫生学评价,为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持。

(2)受理公共场所用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产品、洁净室空气质量的委托检测。

(3)参与研制环境卫生标准,包括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检测标准。(4)发现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的环境危害因子,探讨其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5)调研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处理环境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慢性污染事件。

(6)制定环境危害因素及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方案或措施。(7)参与评估环境危害健康因素健康危险度及环境危害控制措施。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基本情况不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说不清。

2、缺乏对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及其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3、缺乏部门间协调沟通,资讯共享方面存在困难

4、环境卫生工作的定位不明确

5、技术力量薄弱

5、经费不足,大多数人力用于创收解决温饱问题,从而制约环境卫生工作开展。

三、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的环境卫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国际环境卫生形势发展和国际组织最新进展对我国环境卫生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SARS以后我国政府已经将“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家长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

国家CDC环境所、市卫生局、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环境卫生工作,本市环境卫生与北京市CDC、上海市CDC、广东省CDC等国内先进省市CDC等均有密切的技术交流,信息渠道通畅,业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本市环境卫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四、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分目标

1、建立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1)、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2)、饮用水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3)、公共场所和特殊场所生物污染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2、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

3、启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项目

4、加强国内、国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5、加强对区CDC、镇防保所工作人员环境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

五、对策及措施

要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今后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相关标准的研究

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水平及其管理进行的规定,是政府实施环境与健康执法监督和环境相关疾病控制、企业自律、百姓维权的法定依据。只有进一步加强法规标准系列的宣传与研究,才能有效地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实现消除或减轻由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危害,达到保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1、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从法规层面明确环境与健康工作要求及各部门工作职责及监督管理措施;明确饮水安全要求及供水单位和监管部门责任。

2、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室内空气相关产品卫生安全管理办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务院有关条例,结合当前环境与健康领域的行业发展和卫生管理现状,从卫生要求、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方面强化经营者的自身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督职责,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与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3、制订和定期修订环境与健康标准和规范。依据现有的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危险性评估”的原则,采用毒理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手段和方法,科学、及时地制定或修订环境与健康卫生规范、卫生基准、卫生标准及其配套的标准检验方法。

(二)建立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1、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监测网络是获得准确监测数据的基本组织保证,是采取预防对策和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事件进行预测,对空气污染的相关疾病提出预警,提高早期预防和控制能力,降低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1)建立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和数据库

在今年力争加入国家环境与疾病监测示范点工作,开展大气和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了解环境重点空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人群暴露与体内负荷水平。建立空气污染物暴露人群生物标志物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对监测点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收集暴露人群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并建档,开展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空调病的调查,为空气污染对暴露人群的健康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2)建立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报告体系。报告内容包括: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工业排放、民用燃料燃烧、交通污染等)、人群暴露水平、人体生物材料中生物标志物的水平、空气污染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以及相关症状监测资料。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制定统一的监测规划;在不同的阶段负责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负责检查已进入常规运行的监测点各种报表的质量和及时率;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建立重点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数据库,对空气污染健康危害事件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对监测点系统管理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开展室内空气中生物污染监测与评价。对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霉菌进行监测,摸清我市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建立适用于现场空气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应对突发空气生物污染事件或自然灾害生物污染的快速检测诊断。2.建立饮用水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饮水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享有安全饮水是保障人权的标志之一。2000年联合国的政府首脑会议将饮水安全列为重要项目,我国政府参加这些规划并承诺要为此做出贡献。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废弃物造成饮水水源的严重污染,饮水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工作,对提高饮用水质量、控制与饮水相关疾病、保障居民健康十分重要。本市将以加入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为契机,在市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饮水水质监测网。以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市内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工作,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常规检验指标约36项为基础,根据本市水源污染及消毒副产物的现况参考水质标准中非常规检验指标,调整确定监测指标,每年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监测,并分进行饮水中毒理学指标,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指标的进行调查工作;及时报告饮水事故,经确认的经水暴发传染病,污染引起的中毒病进行供水事故调查。(1)建立由市及区级饮水监测网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方案》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确定监测指标,每年丰、枯水期进行水质监测各一次。对代表性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出厂水、末梢水水质进行监测,对不同水源、不同取水方式的饮水(包括有代表性分散式饮水)进行监测;报告各种类型饮水的水质、饮用人口数以及存在问题,报告监测区内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程度和变化。

(2)建立水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数据库

对重要的介水传播的生物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化学性中毒疾病等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估;建立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水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提出预报;快速、准确地向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报告全市水质与水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和重大事件;向监测数据提供单位反馈数据统计和评介报告。

3.建立公共场所和特殊场所生物污染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公共场所分布广、人群密集且流动性大,是传染病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袭击的易发地。各类微生物实验室、医院、生物制品所(工厂)等特殊场所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与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市公共场所和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性污染现状情况不清,现场生物性污染监测能力不足,场所生物性污染预警指标缺乏,生物性污染预防控制控制问题较多。(1)建立我市公共场所各级监测点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测网络数据库。监测点具备公共场所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常规微生物、物理因素和用品用具污染的检测等能力;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

(2)建立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方法。根据公共场所环境重点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特征,通过典型公共场所的现场调查、人群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了解公共场所各环境因素、污染物指标、污染水平以及人体健康危害,建立卫生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体系。

(3)建立相关场所的污染预警体系和预防控制方法。根据公共场所、医院和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污染特征,确定污染预警指标(特别是生物性污染预警指标),建立生物性污染预警系统。采用适宜技术控制大型公共场所内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完善公共场所环境及用品用具的净化和消毒技术方法,开展医院和实验室消毒效果评价。

(三)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由突发自然灾害、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性污染或生物性恐怖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重要举措。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制定针对性的环境卫生应急对策;通过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报告、监测系统,建立预警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或降低由于突发事件环境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程度。

(1)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火灾等)、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性污染或生物性恐怖等事件,其应急体系包括建立事件应急组织机构、监测网络和报告系统等。

(2)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监测网络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控单位,下设市、县监测点,对发生的突发环境卫生事件中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环境因素所致疾病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3)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

在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

(4)开展突发事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评估

对突发环境卫生的某些高危、特定的事件,实施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评估,提出保护健康与安全措施。

(5)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的网络数据库

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的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疾病暴发与流行提出准确的预报和应急预案,以指导控制工作。

(四)启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项目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目前我市尚缺乏大样本人群连续性重点环境污染物体内暴露水平的监测数据,对各种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程度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因此,掌握我市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基本情况,建立我市重点环境污染物早期健康危害评价技术及污染来源的追踪技术,寻找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重点化学污染物的快速环境监测和人体污染物负荷以及污染物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

(2)根据我市人群特点,在全市范围内采集代表性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环境与生物样品,采用先进仪器和生物检测技术检测环境重点污染物及其在人体的负荷与代谢产物。

(3)通过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掌握重点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早期危害特点。

(4)建立我市人群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量监测网络,提供我市人群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人体负荷与早期健康效应的基础数据。

(5)研制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可行性措施与技术。

(五)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多部门制度性合作机制

环境与健康是多部门参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控制环境相关疾病与改善环境措施分不开,存在着各部门统一协调、明确职责和分工问题。因此,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多部门制度性合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明确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中的分工和合作,然后共同协调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建设部们、气象部们、交通部们等部门的合作。

(六)建立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系统

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的建设,包括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实验室及其装备现代化、专业人员队伍技术素质等方面的建设。制定《环境与健康监测现场快速监测设备标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装备标准》、《环境与健康监测机技术人员业务技术轮训计划》、《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系统管理考核办法》等。

(七)提高环境与健康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

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与健康重大科技专项的调查不断提高环境与健康的科技水平。加强实验室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八)加强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研究部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理论资源和我们的现场资源,争取参与开展国家级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

(九)市CDC要加强对区CDC、镇防保所工作人员环境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全市环境卫生工作者的现场监测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第三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

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论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现状;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1-2]。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

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4参考文献

[1] 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2] 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3] 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4] 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第四篇:循化县科普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

循化县科普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

杨庭海

摘要:总结了循化县科普工作现状,分析了循化县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循化县科普工作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科普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青海循化

循化县自1998年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县”以来,科普工作按照省科协《关于创建“科普示范县”活动的意见》的精神,结合该县实际情况,精心部署,强化措施,科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对科普工作的方法、思路和成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2]。认真分析当前循化县科普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发展思路,对于促进循化县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循化县科普工作现状

1.1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网络健全。循化县总人口为11.3万人,是一个撒拉族人口占62.1%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各专业技术人员1 336人,其中农牧系统技术人员占11.2%,文化教育系统占68.9%,卫生系统占12.7%,财会系统占7.28%。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被聘任为高级职称的有11人,聘任为中级职称的有156人,聘任为初级职称的有1.100 9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于县、乡各单位,为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授科学技术积极贡献。从1998年开始建立各类协会,至1990年间,先后组建了农业、兽医、中华医学、水电、数理化、珠算、林业、财会、农经、积石书画、老年书画、家庭教育研究等12个学术团体,发展会员165人。至2005年底,经过历届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10个乡、镇都成立了科协组织,成立了科普领导小组,设立了各专业工作站(所),全县共有15个科普协会(其中乡镇协会10个、农林专业协会5个),会员2 053人。在全县培养和发展科技示范户1 000户,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4个,组建了一支1 336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达到了科普网络上下贯通、左右相联,为循化县科普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致力实践、大力宣传。近年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普网络为支撑,以提高劳动者科学素养为重点,推广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坚持以青少年为基础,广大农牧民为主要对象,加强组织领导,以“科技宣传月”、“科普之冬”、“科技三下乡”等形式致力于实践,增强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基地建设,提高实用技术普及工作,以“2215”和“1230”工程夯实科普工作的基础。

1.2主要做法和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科普工作长远规划和计划。1998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第1次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定》,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科协、农口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科教领导小组,乡政府也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四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普领导小组,把科普工作列入了各级党政组织的议事日程。制定了科普工作长远规划和计划,同时将科普工作纳入到乡镇各有关部

门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范畴。设立了科普工作常设机构,从而使科普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做到了科普工作组织、目标、任务、措施的落实。

(2)健全工作体系,加强网络建设。为了使科普工作有组织保障,在原科协有1名兼职主席、1名专职副主席、1名秘书长、5名专业技术人员、5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2000年12月底召开了县科协第3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科协第3届委员会,健全了全县14个学会组织和15个乡、村科普协会,会员达2 053人,从而形成了以县科教领导为龙头、以县科协为纽带,以县级学会、乡镇科普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基础的科普网络体系。同时,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青政(1990)20号和有关决定精神,在科普投入上初步形成了以财政科普经费为引导、以社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为补充的科普投入体系。

(3)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强化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以“科技宣传月”、“科普之冬”、“科普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形式,组织10多个部门百余名科技人员,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办黑板报、展板展览、科技咨询、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等宣传活动。还邀请省农林科学院、省少数民族科普队专家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讲座等有效形式,开展了深受群众欢迎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普及培训2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2 000人次以上。组织各单位征订《青海科技报》1 000余份。配合组织部门开展领导干部、基层党员科技培训6期,受训人次达500余人;组织150名小学生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了“生物百项”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科技竞赛活动;组织20名小学生到北京参加了“红蜻蜒”运动会,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国家科技馆、神州五号飞船展馆等。结合科普工作,实施“爱德重返校园”项目,使循化县1 146名贫困儿童得到了资助,促进了循化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广电部门,在每周播放以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节目《科技之窗》150 min。县气象局以电视气象的形式向农牧民群众即时提供气象信息,积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

(4)推动科技示范活动,努力发展特色示范点。自1991年以来,在省、地科协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有关指示精神,大力推动科技示范活动,至今已命名4个科技示范乡镇、20个科技示范村、4个科技先导性企业,1 000户科技示范户。在全县以果树、园艺为基础,建立了8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点。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每年有20多项实用技术在各乡镇得到了示范推广,100多名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受训人数达2万多人次,基本达到了每户1个科技明白人,并掌握1~2门实用技术。95%以上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每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天数不少于10 d。自1999年开始,县政府对科技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5)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促培训,以培训提效益。循化县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创办了“循化县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设线辣椒制种基地和提纯复壮基地、中药材栽培示范基地、扁桃引进示范基地、红枣梨枣种苗栽培示范基地、时尚花卉实验示范基地、薄壳核桃示范基地、牛羊育肥基地级示范基地,2010年又在积石镇波浪滩建成绿化苗木示范基地等。省科协科普部、少数民族科普队在循化县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宣传达10多场,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发放节能太阳灶6 000台,为循化县脱贫致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6)创办科技窗口,大力开展咨询服务。根据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县科技局、科协于2001年初创办了集农资供应、技术咨询、器械维修、新品种引进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窗口——丰田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引进优质蔬菜品种58种,农药产品39个,化肥产品10个,新农用器械5种。每年接待咨询人数达

1.45万人次以上,解答疑难问题1 500个以上;发放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材料3 600余份,张贴科技图画数幅,展出科技展报98幅,共30次;利用各类科普活动,展出实物5次以上;办新品种、新技术成果信息板报12期以上;免费维修喷雾器185台(次)以上;使新品种、新技术宣传力度得到进一步增大。

第五篇: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定新彝族苗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地处东经106o03,——106o12,北纬27o08,——27o15,之间。金**公路横贯乡境,境内距离8.5公里。乡政府驻地牛场拨处在金**线上。全乡总面积94.5公里,辖12个村,一个中心社区,134个村民组,有6123户,2285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2.5%,有耕地面积16184亩。其中田1336亩;有林地39860.3亩;森林覆盖率达18.1%;有荒地53476亩,占总面积的37.7%。定新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汉、彝、苗、满、白、布依、仡佬七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彝族、苗族人口较多。民族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厚。定新乡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海拔1350米,常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800毫米。定新乡属山石丘陵地貌。山峦起伏,七沟八梁,沟壑纵横,山高石头多,石漠化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花生、草莓、生漆、构皮等经济作物。定新乡资源丰富,主要有无烟煤、石灰石、木材、河流淡水。无烟煤储量大。根据初步探查,三好、堡堡寨、安乐、新山等村地下蕴藏无烟煤,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钻探详查。石灰石是生产电石的最佳原材料,原**电石厂原料供应基地就在定新乡。乌江流域支系渭河流经半个乡,水位落差大,能开发建设一万千瓦以上发电站两座。英雄桥电站、石板塘电站就座落在定新境内的渭河流域。丰富的“四荒”资源,淡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理想场所。渭河大鲵,俗名“娃娃鱼”,属国家级保护动物。

二、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交通方面,乡内油路里程5.5公里,通村公路里程71.3公里,通组公路86.5公里,未通公路的组62个,交通状况落后,路面状况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5995人,尚有6217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4处,小水池50口,蓄水150立方。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100%。

2、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全乡有学校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2%,在校生巩固率100%;有卫生室12个,医务人员14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低保人数为1473人,村级“两委”班子健全,有村干部52人,大专以上文化6人,高中文化3人,平均年龄43.6岁,村组干部具有较强的实干精神和组织能力。电话普及率53%,电视普及率62%,广播电视覆盖率80%。全乡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下。

3、生态建设及人居环境状况全乡有林地面积39860.3亩,其中成林地28275.8亩,退耕还林地7471亩,荒山造林4113.5亩,荒山草坡53600亩,森林覆盖率18.80%。人均住房面积16.2㎡,土坯房、茅草房、砖木结构瓦房、木结构瓦房占35.6%,砖混结构房屋占35.6%,危房占28.8%。大多数农户居住房屋布局设施零乱,无绿化区域,卫生环境差,整治难度大,防火、防盗安全性不大多数高。

4、三次产业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704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12万元,农业总产值4721元,第三产业产值60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4万元,支出8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全乡农业虽通过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6313吨,人均占有粮食276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产烟叶350吨,年产值278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4280头,出栏606头,生猪存栏3850头,出栏480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90万元。

三、发展思路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乡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扩大内需的历史发展机遇,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生产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三农”问题、项目实施、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力维护全乡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继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首先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丰产丰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普及近几年来行之有效的各项科技兴农技术,扩大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0吨以上,人均粮食不低于400公斤。其次,扎实推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以短养长、以短促长的发展方式,以短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长期产业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促使全乡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1年起至2015年,规划实施辣椒种植50000亩,高粱种植7500亩,魔芋种植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特色蔬菜种植25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核桃种植18980亩,刺梨种植10000亩,黄金梨种植460亩,金银花种植4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半夏种植1000亩。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三大经济种植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全乡农业年均产值达11355万元左右,增幅1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实现全乡农业产值年均达到50346万元左右,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第三,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现有养殖大户带动的基础上,推广种草养畜,林下养鸡,实现家家有禽、户户养猪,分散饲养,总体规模扩大。同时大力推广品种改良,提高优良畜禽的比重。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转型,进一步促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强化教育管理,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人的综合素质的总体提高,离不开前期的学校教育和后期的社会教育。一是继续巩固“两基”“普实”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控掇保学力度,提高巩固率,降低辍学率,避免产生新的文盲;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教育队伍形象;三是加强社会教育,运用农民夜校,村文化流动室等阵地,认真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培训,同时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借外部的环境培训群众,开拓群众视野,提高群众素质,更新群众观念;四是巩固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成果。紧紧围绕“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实现计生率98%以上,计划外多孩率1%以下的目标,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扎实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启动资金匮乏是我们产业转向的不利因素,用扶贫开发工程推动定新乡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们今后实施扶贫项目的方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一是根据定新乡海拔差大,荒山荒坡多,种植中药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用3—5年的时间在现有青杠、堡堡寨1000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辐射至三好、新海、元田、安乐的4000亩以上金银花种植基地。辅之以元田、马骖、新村、庄子共1000亩的半夏种植基地,形成一个以金银花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把药材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二是扩大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定新乡冬季闲置土地较多,充分利用土地,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每村种植300—500亩脱毒马铃薯,在全乡形成一个5000亩左右的基地,使马铃薯种植成为另一主要产业。

4、把握自身优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整体推进定新经济发展。定新乡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定新是**县东北面的咽喉和枢纽,地处东北面的核心地区,与甘棠、**、永兴、重新等乡镇毗邻,与**、大方两县接壤。**金公路横贯乡境,是中坪、中建、**、重新等乡镇和**县通往**、**和**的必经之地,也是东北面各乡镇通往**和**的重要**。投资交通建设,打通永兴、甘棠、**等乡至定新的公路,使之成为**县北面的交通枢纽,这对于北面乡镇经济的发展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市场优势,定新乡政府驻地——牛场拨,地处**金线上,是全乡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甘棠、**、永兴、重新等毗邻乡镇,乃至中坪、中建、**、城关等乡镇农村集贸市场的集散地,物资丰富,市场活跃,每年市场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上。乡党委、政府计划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对集镇进行规划建设,已完成相关规划设计,正准备实施建设。扩大集镇规模,并对集镇进行改造,把定新街建设成一个规模、规范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小集镇,以此繁荣和拉动定新经济的发展。三是定新乡人多地少,闲散劳动力丰富。将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来抓,走出去,引资金,学技术,为定新经济的发展积累资金,培训人才,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产业,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必要的条件。四是荒山荒坡多。坡地多,平地少,是定新特殊的地形地貌,也是定新特有的资源。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宜林宜草宜药。除抓好以三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外,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民生工程。再次,构皮是定新乡特殊的天然资源,每年可生产300多吨,创产值100多万元。对此,要着力加以保护和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门路。五是无烟煤资源丰富。钻探表明,定新乡无烟煤储量大,与**安乐乡连接成“煤海”,且与**电厂相邻,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开发前景可观,投资开发可成为**电厂的燃料供应地,对于整个定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六是河流淡水资源丰富。渭河流域流经半个乡,水位落差大,能开发建设一万千瓦以上的发电站两座。“一线天”电站、“峰岩”电站,有关部门已实地勘测。通过引资建设,对构筑两岸生态屏障,拉动两岸经济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七是旅游资源。定新乡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宜人气候,以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渭河两岸青山环绕,云雾迷漫,风光神奇秀丽。河内“**渔窦”、“石牛夜影”,谚称“隔河烧香、**吐水”,属**古八景之二,引人入胜,闻名遐尔,使人留连忘返。列为国家文物保护的英雄桥革命烈士纪念碑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天然的杜鹃林带,景色迷人。建明“**”,桥梁天然,勘称一绝。这些景致实是旅游、度假、避署胜地。将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吸引资金投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该工程的建设有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定新乡虽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乡,但却蕴藏着无限的后发优势。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依托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在龙头企业**电厂的拉动下,吸引外来投资者,共同开发,把各种因素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必将带动定新乡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下载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辽阳市钢铁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辽阳市钢铁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一、基本现状 辽阳市的钢铁产业有着20多年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改造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整顿钢铁企业的有关要求,......

    贾汪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贾汪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一五”以来,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汇报(范文)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汇报 关于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思路的 汇报 市委、市政府: 2005年,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市委畜牧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

    无为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思路

    无为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思路 无为县农机推广站 史奇 摘要:在针对无为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全面调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无为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总结了......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共五则范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农业及......

    苏州文化产业现状及加快发展思路

    苏州文化产业现状及加快发展思路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等社会......

    我市铅冶炼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整合电铅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我市铅冶炼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铅冶炼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初步形成了粗铅、精铅、蓄电池、电极板、再生铅的循环发展模式,但与国......

    我市铅冶炼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整合电铅企业 壮大产业集群--我市铅冶炼工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铅冶炼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初步形成了粗铅、精铅、蓄电池、电极板、再生铅的循环发展模式,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