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工作总结
2004年至今,路桥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以创建省级“科技强区”为载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胆探索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文秘部落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区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我局专门邀请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组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此规划将就路桥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领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此外,我局还专门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邀请区级有关部门及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论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预计此规划在2005年7月可以完成编制工作。
二、夯实科技工作基础,推进“科技强区”建设 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夯实我区科技工作基础,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系统推进”的思路,狠抓落实,科技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针对路桥企业以民营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薄弱的基本特点,积极动员全区开展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汽摩配、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7家,总量居全市首位,省级13家,市级19家,区级2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金龙电机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了浙江通宇机车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新增浙江柳林有限公司、浙江大农机械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认定了区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2005年上半年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公示1家,市级12家;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
(二)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的联动能力。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抓好建立和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全区已组建了省级研发中心6家、市级18家、区级87家,设立研发中心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亿利达风机研究开发中心等2家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浙江通宇机车研究开发中心等9家为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区级研发中心21家。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级16家。
(三)认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两年”活动,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国家火炬项目14项(含国家重点火炬项目2项),省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2项;省级其它项目15项。市级项目48项,区级项目241项。2004年,新增国家火炬项目4项(含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科研项目1项;列入市级技术项目4项;列入区级技术项目147项。2005年上半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增量是历年来之最;申报2005年省级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推荐省科技厅“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科技项目3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2个;受理区级项目95项。
(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走科技提升之路。几年来,全区共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约500个。其中,2004年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69项;通过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鉴定2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评选出区级科技进步奖16项。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各5项。
(五)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几年来,全区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180项,技术成交额达9947万元,2003年引进技术项目51个,技术交易额达到2951多万元。2004年引进技术项目35个,技术交易额达到4135.9万元。通过项目的引进、消化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积极培育和树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切实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为打造“数字路桥”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上都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建立了政务网、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路桥分市场、科技信息网、路桥非公企业网、东南信息网、农业信息网、中国日用品商城信息网、台州塑料产品信息网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网站。三鸥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示范企业。全区共有14家企业被评为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有效发挥了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作用,加快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七)重视科技资源整合,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促进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2004年获得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台州市金泉农庄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路桥台州市灵生现代农场有限公司等10个园区,被认定为区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三、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公共转化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功能和特点。它能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一)积极运作科技展览会和网上技术市场大型活动。从1999年以来,路桥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6届全国性科技展览会,共签订技术合同1161个,技术成交额达8.26亿元。其中2004年中国(台州)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展览会,邀请全国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00余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参会,安排展位120个,推出500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展会上展出,签订技术合同190个,技术成交额2.19亿元,比上届的1.78亿元增加4100万元。其中我区共签订技术合同23个,技术成交额3600万元,比上届的2951万元,增加649万元。
(二)积极探索培育新机制,加强中国浙江网上市场路桥分市场的建设。2004年路桥分市场在网上发布技术难题项目145项,正式签约44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250万元,上网企业数518家,高新技术产品交易签约36项,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合同成交额1552万元,英文网站难题信息数8项,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签约3项。
(三)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名校。目前共引进大院大所2家,分别是洛阳轴承研究所浙江分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台州科技开发中心。此外,200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路桥工作站正式授牌启动,两个工作站将为路桥的汽车、塑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四)积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产业层次。针对我区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等问题。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对提升块状经济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全区共建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市级4家。2004年,台州市格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浙东南西甜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浙江百花园林有限公司等2家为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认定了区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
(五)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发挥科技引路的优势,与上海市虹口区缔结为科技合作友好区,鼓励和帮助企业在上海和“长三角”区域设立技术研发机构,设立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窗口,并认定了4家在沪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全区已有13家企业加入了台州上海科技园。
四、大力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开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为了有效地抓好企业的专利开发工作,我局重点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积极营造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004年4月19日至26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和鼓励创造”为主题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开展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场咨询服务及问答活动,展示了我区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以及无偿使用的失效专利等,赠送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汇编》2000余册。2005年4月,我局与区整改办牵头负责,组织公安、工商等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抓好专利申报工作。特别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开发。目前,全区共开发国家专利技术116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5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420余件,外观专利680余件。2004年,全区开发国家授权专利304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89件,外观设计专利209件;2005上半年,我区开发国家授权专利160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49件,外观设计专利100件。专利实施率达到87%以上。
(三)创建了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建设。目前,全区共有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6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13家。2004年新增浙江安露清洗机有限公司为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认定了区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2005年上半年申报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
(四)加强了专利执法工作,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为专利开发营造了良好的保护环境。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解决调解专利纠纷案件4件,结案率达100%。
(五)加强专利管理力度,出台专利考核办法 高度重视,重抓专利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2003年、2004年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的。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专利工作的管理力度,2005年上半年我们还专门出台了区对镇(街道)专利工作的考核办法。
五、不断加大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 建区十年来,财政共投入6839万元。2004年区财政投入科技经费2132万元,其中,三项经费1140万元;2005年财政预算科技投入2396万元,比2004年执行数增长16.8%,其中,三项经费1230万元,同比增长16.04%。设立科技创新资金5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500万元。得到上级的科技创新支持经费300余万元。投入科普经费200多万元。几年来,全区企业投入技改资金约100亿元。目前,我区已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区的科技进步。
六、强化科技宣传工作,优化科技发展软环境 不断完善政策,优化科技发展软环境,实现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我局重点抓了六项工作:
(一)根据路桥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完善已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于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关于鼓励我区企业在上海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近20个。
(二)利用座谈会、网上技术市场路桥分市场和路桥科技网等形式,围绕技术创新,积极开展了科技宣传活动。
(三)认真开展科技(科普)宣传周活动。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开展“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网络宣传、送科技书刊、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时,还进一步健全科普宣传领导机构,修改充实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编制了《2000年-2003年科技成果汇编》小册子3000份,并制作了《科技创新在路桥》的专题片。同时编发了《路桥科技简报》150余期约500余条信息。
(五)建立非公企业网站,为全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交流平台。
(六)组织推荐12名企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和外籍科技人员(包括非中国籍、非台州籍的)参加台州市首届“TZTV”杯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评选活动。其中台州市博爱医院的孙捷获金象奖,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第一汽车制造分公司的余卫获金鹰奖,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中岛和夫获金鸽奖。
七、机关干部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局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紧密结合,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党章》、《党员监督条例》、《党员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党的先进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过程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讲话精神。积极开展“群众满意工程”活动,落实“三百”工程,树立“三员”形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提高全局机关干部服务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树立科技部门的良好形象。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
第二篇: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
2004年至今,路桥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以创建省级“科技强区”为载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胆探索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区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我局专门邀请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组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此规划将就路桥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领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此外,我局还专门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邀请区级有关部门及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论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预计此规划在2005年7月可以完成编制工作。
二、夯实科技工作基础,推进“科技强区”建设
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夯实我区科技工作基础,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系统推进”的思路,狠抓落实,科技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针对路桥企业以民营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薄弱的基本特点,积极动员全区开展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汽摩配、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7家,总量居全市首位,省级13家,市级19家,区级2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金龙电机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了浙江通宇机车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新增浙江柳林有限公司、浙江大农机械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认定了区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2005年上半年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公示1家,市级12家;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
(二)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的联动能力。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抓好建立和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全区已组建了省级研发中心6家、市级18家、区级87家,设立研发中心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亿利达风机研究开发中心等2家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浙江通宇机车研究开发中心等9家为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区级研发中心21家。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级16家。
(三)认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两年”活动,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国家火炬项目14项(含国家重点火炬项目2项),省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2项;省级其它项目15项。市级项目48项,区级项目241项。2004年,新增国家火炬项目4项(含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科研项目1项;列入市级技术项目4项;列入区级技术项目147项。2005年上半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增量是历年来之最;申报2005年省级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推荐省科技厅“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科技项目3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2个;受理区级项目95项。
(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走科技提升之路。几年来,全区共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约500个。其中,2004年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69项;通过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鉴定2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评选出区级科技进步奖16项。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各5项。
(五)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几年来,全区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180项,技术成交额达9947万元,2003年引进技术项目51个,技术交易额达到2951多万元。2004年引进技术项目35个,技术交易额达到4135.9万元。通过项目的引进、消化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积极培育和树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切实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为打造“数字路桥”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基本上都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建立了政务网、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路桥分市场、科技信息网、路桥非公企业网、东南信息网、农业信息网、中国日用品商城信息网、台州塑料产品信息网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网站。三鸥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示范企业。全区共有14家企业被评为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有效发挥了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示范作用,加快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七)重视科技资源整合,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促进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2004年获得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台州市金泉农庄被认定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路桥台州市灵生现代农场有限公司等10个园区,被认定为区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三、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公共转化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功能和特点。它能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一)积极运作科技展览会和网上技术市场大型活动。从1999年以来,路桥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6届全国性科技展览会,共签订技术合同1161个,技术成交额达8.26亿元。其中2004年中国(台州)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展览会,邀请全国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00余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参会,安排展位120个,推出500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展会上展出,签订技术合同190个,技术成交额2.19亿元,比上届的1.78亿元增加4100万元。其中我区共签订技术合同23个,技术成交额3600万元,比上届的2951万元,增加649万元。
(二)积极探索培育新机制,加强中国浙江网上市场路桥分市场的建设。2004年路桥分市场在网上发布技术难题项目145项,正式签约44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250万元,上网企业数518家,高新技术产品交易签约36项,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合同成交额1552万元,英文网站难题信息数8项,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签约3项。
(三)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名校。目前共引进大院大所2家,分别是洛阳轴承研究所浙江分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台州科技开发中心。此外,200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路桥工作站正式授牌启动,两个工作站将为路桥的汽车、塑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四)积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产业层次。针对我区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等问题。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对提升块状经济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全区共建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市级4家。2004年,台州市格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浙东南西甜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浙江百花园林有限公司等2家为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认定了区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
(五)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发挥科技引路的优势,与上海市虹口区缔结为科技合作友好区,鼓励和帮助企业在上海和“长三角”区域设立技术研发机构,设立高新技术产品销售窗口,并认定了4家在沪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全区已有13家企业加入了台州上海科技园。
四、大力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开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为了有效地抓好企业的专利开发工作,我局重点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积极营造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004年4月19日至26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和鼓励创造”为主题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开展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场咨询服务及问答活动,展示了我区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以及无偿使用的失效专利
第三篇: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
2004年至今,路桥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以创建省级“科技强区”为载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胆探索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文秘部落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s0100
一、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区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我局专门邀请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组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此规划将就路桥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领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此外,我局还专门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邀请区级有关部门及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论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预计此规划在2005年7月可以完成编制工作。
二、夯实科技工作基础,推进“科技强区”建设
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夯实我区科技工作基础,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系统推进”的思路,狠抓落实,科技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针对路桥企业以民营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薄弱的基本特点,积极动员全区开展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汽摩配、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7家,总量居全市首位,省级13家,市级19家,区级2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金龙电机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了浙江通宇机车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新增浙江柳林有限公司、浙江大农机械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认定了区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2005年上半年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公示1家,市级12家;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
(二)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的联动能力。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抓好建立和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全区已组建了省级研发中心6家、市级18家、区级87家,设立研发中心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亿利达风机研究开发中心等2家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浙江通宇机车研究开发中心等9家为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区级研发中心21家。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级16家。
(三)认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两年”活动,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国家火炬项目14项(含国家重点火炬项目2项),省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2项;省级其它项目15项。市级项目48项,区级项目241项。2004年,新增国家火炬项目4项(含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科研项目1项;列入市级技术项目4项;列入区级技术项目147项。2005年上半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增量是历年来之最;申报2005年省级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推荐省科技厅“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科技项目3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2个;受理区级项目95项。
(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走科技提升之路。几年来,全区共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约500个。其中,2004年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69项;通过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鉴定2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评选出区级科技进步奖16项。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申报盛市级科技进步奖各5项。
(五)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几年来,全区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180项,技术成交额达9947万元,2003年引进技术项目51个,技术交易额达到2951多万元。2004年引进技术项目35个,技术交易额达到4135.9万元。通过项目的引进、消化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篇: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
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
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2007-12-07 16:52:1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2)2004年至今,路桥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以创建省级“科技强区”为载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胆探索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第1文秘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学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区
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我局专门邀请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组编制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此规划将就路桥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领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此外,我局还专门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邀请区级有关部门及镇(街道)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论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预计此规划在2005年7月可以完成编制工作。
二、夯实科技工作基础,推进“科技强区”建设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夯实我区科技工作基础,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系统推进”的思路,狠抓落实,科技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针对路桥企业以民
营为主体,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薄弱的基本特点,积极动员全区开展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汽摩配、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7家,总量居全市首位,省级13家,市级19家,区级2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金龙电机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了浙江通宇机车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新增浙江柳林有限公司、浙江大农机械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认定了区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2005年上半年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公示1家,市级12家;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
(二)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的联动
能力。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抓好建立和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全区已组建了省级研发中心6家、市级18家、区级87家,设立研发中心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其中,2004年新增了浙江亿利达风机研究开发中心等2家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浙江通宇机车研究开发中心等9家为市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增区级研发中心21家。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级16家。
(三)认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两年”活动,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国家火炬项目14项(含国家重点火炬项目2项),省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2项;省级其它项目15项。市级项目48项,区级项目241项。2004年,新增国家火
炬项目4项(含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科研项目1项;列入市级技术项目4项;列入区级技术项目147项。2005年上半年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项,增量是历年来之最;申报2005年省级农业转化资金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推荐省科技厅“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中的重大科技项目3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2个;受理区级项目95项。
(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走科技提升之路。几年来,全区共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约500个。其中,2004年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8项;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69项;通过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鉴定2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评选出区级科技进步奖16项。
2005年上半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各5项。
(五)积极引进科技成果,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几年来,全区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180项,技术成交额达9947万元,2003年引进技术项目51个,技术交易额达到2951多万元。2004年引进技术项目35个,技术交易额达到万元。通过项目的引进、消化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路桥区科技发展情况汇报
第五篇:路桥区城市化发展调查报告
——确立“四高”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
1998年底,省第十次党代会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2000年底,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路桥城市化的实施意见》。几年来,路桥的城市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世纪之初,路桥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本文针对路桥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路桥城市化进程的一些看法。
一、路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路桥自1994年4月撤镇建区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1995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20亿元,2001年已达96.43亿元;财政收入从2.35亿元提高到8.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0680元和5710元。路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市、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41位升至2000年的第31位。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全区非农人口由1995年底的3.76万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5.71万人,按城镇常住人口计,我区实际城市化水平达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金清镇为次中心,以新桥为重点镇,横街、蓬街为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的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了以104国道、白金线、机金线、机新路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5km2扩展到16km2。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虽然建区以来我区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市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农民变市民”这种本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城市化发展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质量也不高,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更是滞后。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至少比我们高15-20个百分点。
二、当前路桥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集聚度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与一些沿海省份、地区相比,我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同时也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路桥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已从农产品短缺,转向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过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全区现有农业劳动力8.9万人左右,耕地19.29亩左右,劳均耕地只有2.17亩(全国平均劳均耕地面积为5.6亩),今后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会继续增加。
减少农民,仅靠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是远远不够的。在前20年中,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增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难以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门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我区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没有有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第三产业难以得到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现代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如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现工人(制造业)也仅占总人口的17%,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如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四国在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和1:1.9。即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岗位。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及其他行业仅增加2739万(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大到全国,小到我区,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就业容量有很大潜力。
从我区情况来看,目前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6.1%,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3%,发展中国家约为45%。这些年来,尽管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没有象人们预计的那样快,这与我区城区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城市化水平低直接相关。
(二)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区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9.1%,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加速调整并有所优化,资金积累和人才引进取得明显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区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正在向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