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衢州市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衢州市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衢州市充分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积极推进“资源与产业合作”,大力开展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在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力促进衢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还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累计接受省委托造地2.4万亩,已完成1.9万亩;接受杭州、宁波委托造地2.2万亩,已完成0.5万亩。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低丘缓坡开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把好“组织关”。一是领导重视,有力推进。衢州市高度重视土地开发利用工作,2007年成立了市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市区土地资源开发的协调工作,各县(市、区)、乡镇都相继成立了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工作。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在对低丘缓坡资源状况调查摸底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各地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科学制定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三是政策扶持,有效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资源指标调剂资金使用管理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健全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了低丘缓坡垦造工作顺利实施。
2、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立项管理,把好“立项关”。严格把好五个环节:一是资料审查关,坚持对所有申报立项项目逐项审查,做到申报材料齐全,内容填报规范、符合要求,图、数、实地相一致;二是地类认定关,对所有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其实际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都必须是未利用地或废弃园地;三是面积确认关,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面积测算必须由具有测绘资质的中介机构实施,并且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面积基本一致;四是群众自愿关,项目立项遵循群众自愿原则,不搞强迫命令、“形象工程”,对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村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立项前,要求项目所在村召开村民代表或骨干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形成会议纪要作为立项申报材料;五是规划设计关,立项项目必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地区和村镇规划非建设区域,项目设计既要对项目建设标准严格要求,又考虑因地制宜。
3、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施工管理,把好“实施关”。一是规范操作程序。认真贯彻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制度,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必须具有相应资质条件,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绩。二是强化工程监督。为确保项目质量,除了项目监理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之外,还建立项目实施三级督查机制,即:项目所在 村成立由村委主任、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组成项目工程监督小组,对项目工程质量随机进行检查监督;项目所在乡镇成立由分管领导、国土员、水利员、农技员等组成的项目技术服务小组,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帮助项目施工单位解决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县级国土、财政、农业和水利等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检查小组,对项目进行巡回检查。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由财政部门对调剂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探索建立调剂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资金运行、干部管理与项目实施“三个安全”。
4、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验收管理,把好“验收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级验收制度。项目完成后,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财政、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初验;初验通过后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市级复验,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对县级初验成果进行复验,复验内容包括面积是否属实、土地是否平整、土层厚度是否达到要求、配套设施是否到位、是否种植利用等等;市级验收通过后需报省里复验的,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复核认定。二是坚持严格验收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验收,未达标准的,下发书面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待整改后重新验收。三是坚持验收比例。为既能保证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质量,又能提高项目验收工作效率,该市采取了既符合规定又切合实际的验收办法。县级初验要求全覆盖,内业和外业初验项目数都要求 达100%;市级复验采取全验和抽验相结合的方式,内业检查要求达到100%,外业检查原则要求达到100%,但对部分地块数量多、面积小的项目,实地复验比例要求达到5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目前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低丘缓坡开发急需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宜农地、宜建地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市按开发地块的不同种类,确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
2、低丘缓坡开发中涉及林地管理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在可开垦的低丘缓坡中,尤其是6°-15°缓坡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今大多为疏林地、灌林地或园地(含废弃园地),纯粹的荒地、草地很少,即使是荒草地,林业部门也认为是宜林荒山,要纳入林地管理,林业法律法规对林地也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土地整理和垦造耕地的意见》(浙政办发[2005]98号)文件也明确规定“不得混淆土地地类、在林地上实施开荒垦造耕地项目”。目前低丘缓坡开发中涉及林地如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涉及相关费用又如何处理等问题,现有规定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与林业部门协调比较困难。有关林地问题已影响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的合法性,也影响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的有序推进。
3、低丘缓坡垦造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衢州市虽然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经过前几轮大规模的土地开发,目前可供 开发的资源已越来越少,低丘缓坡开发整理的难度、质量要求、需要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省委托造地项目每亩补助6000元的标准,离实际投资额差距较大,整体资金投入不足。至目前止,我市虽然已完成全部委托项目立项工作,绝大部分项目也已动工,但由于资金问题,整体委托造地工作进展缓慢,保质保量完成耕地垦造任务难度较大。
4、部分低丘缓坡新垦造耕地由于后续管护等原因,种植利用效果不理想。新垦造的耕地有的由于土地肥力、未落实到户等原因,种植利用效果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造轻用现象。同时,在新开垦的耕地上种植一般农作物,较难产生经济效益,若种植经济作物,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很可能导致耕地荒芜。目前,对开发后的低丘缓坡后续管理基本上还是靠承包户或村级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如何从行政措施上保证开发土地得到利用,并使耕地质量在使用中不断提高,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确土地指标支持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84号)文件已指出:“根据各地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给于专项安排;在年度非耕地计划指标和林地征占用指标时,对低丘缓坡重点地区给于适当倾斜。”因此,建议省政府:一是在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增加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专项指标;二是在分解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对我市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规模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双挂钩实施中,增加我市复耕指标报批使用低丘缓坡非耕地的比例。
2、继续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我市进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凭我市财力,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的土地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建议省政府从省级造地改田资金中的“土地开发项目”、“省级委托造地项目”专项资金,对我市的低丘缓坡重点区块予以政策倾斜,促进我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简化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的审批手续。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20号)等文件精神,对低丘缓坡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审批问题已有相关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详细,各部门认识不一,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建议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共同研究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办法,简化低丘缓坡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的审批手续,大力推进我省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另外,建议对省委托造地项目涉及占用林地需采伐林木的,林木采伐指标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单列下达到接受省委托造地的地区,不受该地区原有林木采伐指标影响。
4、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管理。建议省厅出台有关文件,对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立项与验收、资金使用支出、项 目建设标准等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早日出台低丘缓坡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为低丘缓坡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利用废弃园地、林地等开发补充耕地的,积极做好与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部里予以认可,作为报部审批项目的补充耕地方案。按照《土地管理法》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各地开展建设占用耕地项目耕作层剥离工作,采取经济、行政等措施进一步推进耕作层剥离土壤再利用,不断提高低丘缓坡垦造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占补平衡”。
第二篇: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
奉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
《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根据上级要求,《规划》内有低丘缓坡开发任务的县级政府需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通知》(浙政发„2006‟20
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土地供需紧张的实际情况,制订奉化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根据浙政发„2006‟20号文件要求,全市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力量,集中精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对本区域范围内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逐宗组织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查清坡度在25度以下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对每块低丘缓坡图斑的可利用状况和规划开发期限进行认定,为编制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打下基础。调查摸底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调查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调查摸底的实施主体要负总责,市国土资源和农林部门要加强指导、配合,及时提供相关图件和资料,指导、协助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二、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产业布局调整、城镇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为切实加强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建立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周世君任组长,陈彩月、糜飞松、王荣定任副组长,统一协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彩月兼任办公室主任,滕杰君、林珉、毛汉江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负责协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重大问题。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本次调查摸底工作,并抽调若干懂业务、会测绘、能力强的工
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办公,确保本次调查摸底工作必需的人员和力量。各镇、街道分成三个工作小组:
第一小组:莼湖镇、裘村镇、松岙镇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
第二小组:溪口镇、尚田镇、大堰镇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
第三小组:锦屏街道、岳林街道、江口街道、西坞街道、萧王庙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和规划编制单位人员。市发改、国土资源、农林、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积极配合,尽力为各镇、街道提供业务指导、相关图件资料和工作经费,努力形成合力,确保本次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
三、讲究方法,分步实施
以国务院及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合理、规范为前提,坚持“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依据本市具体情况,做到“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
(一)主要技术路线
1.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国土资源、交通、能源、水利、农林、旅游等部门的建设项目与规划资料。
2.将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全市低丘缓坡图(由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处理得来)与农林部门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图的相应部分合并作为调查底图。
3.通过查阅前期有关资料及现场调查,查清相关地块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
况。
4.依据外业调查记载,对地块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规划,并清绘到新的调查底图上。
5.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成果汇总,并按步骤提交项目组、质检组及专家组验收评审。
(二)工作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0年6月5日——6月20日)
(1)制定工作方案;
(2)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伍;
(3)开展技术培训;
(4)资料准备和物资准备。
2.外业调查阶段(2010年6月下旬——2010年8月底)
(1)全面外业调查;
(2)质量自查;
(3)质检组检查。
3.内业成果汇编阶段(2010年8月底——2010年10月底)
(1)资料录入、电脑计算、成果图绘制;
(2)资料编汇、形成成果;
(3)成果审查(包括内部审定与专家评审);
(4)上报成果。
(三)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选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实施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组成外业质量检查组,不定期对外业工作小组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外业调查任务。各镇(街道)要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精、身体好的技术人员参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对质量进行把关。
2.制度保障
(1)责任追究制
整个调查工作由技术负责人负总责,各工作小组组长对其调查范围内的调查质量负责,发现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汇报交流制度
每星期各工作组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相互进行交流。技术负责人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纠正,保证调查工作按照指导精神与实施方案进行。
3.物质资金保障
市财政要落实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保障调查、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主题词:综合经济规划方案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奉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7月28日印发
主题词: 综合经济 规划 方案 通知
第三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建设规模的拓展和产业培育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加快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已成为金华市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如何发挥市区低丘缓坡资源优势,有效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基于此,从土地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国土部提出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工作,结合金华市区的具体情况,对目前的工作效果和开发情况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丘缓坡;开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90-02
一、引言
自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金华市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处在试点阶段,在法律衔接、政策处理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一)指标限制规模开发
从实践看,要实现低丘缓坡资源的有效利用,规模开发不仅可以降低开发成本,而且有利于合理布局。但林地和建设用地等各类指标管理对低丘缓坡规模利用形成了制约。
从2008年开始,国家对林地征用实行定额管理。今年十月浙江省林业厅下达金华市区的调剂使用林地定额指标为198.59公顷。从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需求看,存在指标不足的问题。
低丘缓坡开发为建设用地还受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按国家土地管理现行政策,低丘缓坡开发的建设用地必须纳入用地计划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按照目前全省用地指标的分配情况,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解,金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利用低丘缓坡开发非农建设用地受指标限制,特别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开发区影响更大,降低了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和综合效益。
(二)零星农田开发难
低丘缓坡成片开发利用会涉及其中的零星基本农田,处理难度非常大。从金华两区反映情况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调整,成片开发的低丘缓坡就不能搞建设。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和调整有着严格的要求,有周期性,时间会很长。
(三)规划之间整合困难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林地调整规划等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衔接。但规划与规划之间衔接比较困难。一是各类规划各有其编制周期,且编制的时间不一致,不同的规划在前后时间点衔接上存在困难;二是规划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用地指标、空间布局、建设时序上缺少衔接;三是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本身缺少明确的编制规范和审批程序规定,缺少统一标准、科学合理的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给规划之间的衔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四)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
规划开发区块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乡镇和村以及众多农户,利益调整和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其中既有降低开发成本与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问题,也有开发过程中乡镇与村之间因道路走向、渠道排水及土地调整等需要协调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会引发不稳定因素,矛盾的协调处理难度很大,开发中补偿等费用也相对较高。
三、对策研究
(一)科学编制规划
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目的是摸清低丘缓坡资源,做好适宜性评价,并作出开发利用的时空布局,以避免盲目、无序开发。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要借助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合理布局开发区域,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二)突出重点建设
针对目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障碍较多,而低丘缓坡又适宜于成片开发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省市相关政策,重点选择抓好一批重点区块。对于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块,对适宜开垦耕地的林地规划调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可以同步进行,为重点区块的规划建设创造条件。重点区块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非农建设开发区块,一是农业开发区块。在开发空间上则可更多地满足建设用地之需。每个重点区块一旦确定,还需单独编制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经审核批准后加快实施,以确保科学合理、高效利用。
当前技术条件下,金华市区低丘缓坡适宜成片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块规划为六个,即:金西开发区东区块、婺城区宾虹路产业带区块、金东开发区区块、金东区金南开发区块、汤溪九峰农场区块、澧浦镇下徐村区块。其中,前四个区块为非农建设开发区块,规划面积1685.57公顷,规划区内耕地面积383.02公顷;后两个区块为农业开发区块,规划面积515.65公顷。
(三)提高项目准入标准
要特别珍惜和合理使用低丘缓坡资源,争取以较少用地形成较多产出,充分挖掘低丘缓坡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金华市企业产出水平,应该说,到2012年,平均每亩工业产值200万元以上,是一个能够达到、而且完全可以超越的目标。建议市政府在、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的同时,根据市区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制定一整套科学可行的项目用地准入标准,提高低丘缓坡非农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实现开发区(园区)可持续发展。要加强行业控制和工艺技术审核,提高入园企业门槛,积极选择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入园企业必须符合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引进以技术含量高、低污染的工业为主,严格禁止对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
(四)实施用地绩效考核
设立强制转让和自主转让的双重机制,增强土地使用权属的流动性,对超期闲置并多次协商仍不能开发利用的地块,应实施强制公开拍卖。制定用地考核制度,闲置率超过一定程度的开发区(园区),应冻结其供地资格。要合理控制单个企业的土地受让面积,对于长期闲置工业用地的项目单位,应按一定标准收取罚金。对已投产项目未达到土地产出率标准的应加征土地出让金。
(五)确保群众合法权益
做好群众工作,取得农民群众的支持,是搞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在土地征用、附着物补偿等政策性处理工作中,要依法补偿、及时到位,要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工作。其次,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低丘缓坡开发规划、垦造耕地分配方案等方面,多听当地干部和群众意见,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第三,要重视群众思想工作,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认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减少开发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四篇:潢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专题
潢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潢川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潢川人民繁衍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潢川县成为县、郡、州、专治所,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的张集三河汊遗址、上油岗磨盘山遗址、双柳树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类型。县城西北的隆古集为西周、春秋时期的黄国都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资源,一旦破坏就永远不再拥有。要把潢川由文化大县建设成文化强县,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一、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具有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即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概言,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潢川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古代文化遗址(霸王台遗址、盘龙岗古文化遗址、凉马台遗址、印堆子遗址、磨盘山遗址、光武庙台遗址、龙王台遗址、石碾遗址等)、古代城址(黄国故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音乐(锣鼓十八翻、老三翻、丰收乐等)、民间舞蹈(花伞、春牛、狮子、条龙等)、民间戏剧(曲剧、京剧、嗨子戏)、民间信仰(清真寺、南海观单禅寺)等。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单位12处,另有一批珍贵文物藏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潢川建设文化强县的宝贵财富,必须十分珍惜并充分利用,使之成为提升县城品味,打造城镇特色、发展潢川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二)姓氏、祖根地、民族宗教
潢川是中华黄姓的发源地,早在夏朝初期潢川就有黄姓7000余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黄歇是历史名人。现在潢川成立了中华黄姓文化研究会。
潢川县有13个少数民族,63个宗教活动场所,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老城办事处和张集乡;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其宗教文化单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各1个,少数民族有苏斓画、诗词、剪纸三种文艺表现形式。
(三)文化艺术、广播影视
潢川县目前有美术、书法、摄影、收藏、音乐、集邮、京剧票友等协会8个。年开展活动100余次,年参与人数300余人。年吸纳社会资金6万余元。各社会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文艺比赛、艺术展览、文化笔会、艺术交流,为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活跃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县境内广播电视服务部门有潢川县广播电视局、信阳教育二台、付店差转台、隆古中波台。潢川县广播电视局广播节目有一套节目称谓是潢川人民广播电视,频率103.1,调频发射功率300瓦,覆盖县城及部分乡镇,覆盖率为95%,电视节目分无线及有线项目传输,无线发射一套节目频道3频道频率为64.3MHZ,功率3000瓦,覆盖率为89%。有线电视传输31套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系统为550MHZ,模拟加密传输,另外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分别传输10-30套有线电视节目,乡镇有线电视节目用户有8000户,县乡合计用户1.8万户。信阳教育二台无线发射一套电视节目频道9频率192.3MHZ,规定传播教育节目,现功率5000瓦,信号覆盖全县境内。付店差转台无线发射四套节目,功率均为10000瓦,分别为河南台(综合)6频道,信阳自办节目11频道,河南二套节目21频道,河南五套节目34频道,隆古中波台转播河南广播节目,节目分别能覆盖我县境内。
(四)广告会展、新闻出版、网络
我县现有从事广告业经营,主要是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从事广告业务的电视台3家,即潢川县电视台、潢川信阳教育电视台(县教育台)、信阳经济电视台(付店台),主要是电视台的广告部从事广告业务,从业人员共15人,每年营业收入近150万元。从事广告业经营的广告公司7家:潢川县金象广告公司、超越广告公司、红太阳广告公司、毕升广告公司、七彩虹装饰广告公司、九龙装饰广告公司、帮德广告公司。这7家广告公司全部是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0余人,其中有3
家广告公司是2006年下半年刚成立的。近几年随着私营广告公司逐渐增多,我县广告业的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也带动了设计、制作、印刷、复印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人员,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新华书店是企业化管理事业性质的图书发行部门。其主要业务为:发行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领袖著作、各类图书、工具书、年画、中小学教材、教辅、大中专教材及电子音像读物等。发行设施有:办公大楼、仓库,全县经营网点7处。实行计划机网络化管理。为出版物发放主渠道,经销正版图书、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
潢川网通公司互联网业务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相继建立了6506、4506等大型宽带交换网、DDN网、帧中继网和ATM骨干网以及16900公共数据通信网,逐步实现了综合化、宽带化、多元化和数字化,互联网的传输中继已达到2G/PS,能够提供ADSL、LAN、VOD、会议电话等业务,为用户提供1Mgc 1000M的接入宽带,满足了潢川政府、金融、证券、运输及外资企业,国内、国际专网互联互通需求,能够为用户提供主机托管,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网站制作,信息发布,企业邮局,IPTV等业务,为政府上网,企业上岗,教育上网,家庭上岗,电子政务,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平台。截止目前,潢川网通互联网出口宽带已达2G/BS,07年计划达4G,宽带交换节点150个,遍布全县所有乡镇村委,ADSL用户6000户,光纤网吧70个,ADSL网吧50个,光纤局域网20个,光纤小区13个,LAN用户300余户,域名注册用户8户,网页制作10个,虚拟主机10个。
(五)文化机构、专业技术人才
潢川县所成立的机构有:图书馆全供事业单位编制14名、文化馆全供事业单位编制23名、京剧团差供事业单位编制35名、影剧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6名、电影公司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136名、业余体校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5名、体育中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5旬、职工学校差供事业单位编制3名、工人文化宫差供事业单位编制27名、各乡镇都成立有文化事业服务中心全供事业单位编制共计42名。
潢川县有电视台差供事业单位编制30名、广播电视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4名、有线电视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30名。全县22个乡(镇)场、办事处,目前19个建有文化站,从事人员43人,3个新成立的办事处文化站及人员尚未落实。
19个文化站,1个站达到省标准站,2个初具规模,11个有办公场所及活动场地。全县有1名新闻类的高级职称文化人才;14保中级职称文化人材,其中新闻12人,文博、文艺各1人;508名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文化人员。
二、存在问题
(一)尽管近年来潢川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前国家省市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力度不够。首先表现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资金,导致不少文物保护单位濒临毁灭,无力保护,如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黄国故城。二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不少文物面目全非。三是由于专职人员,致使部分文物遭人破坏。(2)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无序和不力。从宏观上,目前尚未形成具有潢川特色的整体感较强的人为景观布局,没有充分利用潢川县名城、名人的地理特色和特殊历史内涵,没有体现出潢川城市历史文化之魂的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潢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严重不足,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实力;二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多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三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资本与人才难以进入或难以盈利;四是既懂历史文化又懂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五是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存在问题。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目前,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潜力。为此,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潢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潢川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濒临灭绝。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些传承技术、方法,大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而原传承人又年事日高,有的相继谢世,致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濒临灭绝。
(二)黄姓文化影响大,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文化优势,带动潢川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关部门对潢川民族宗教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够,存在着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问题,清真寺和南海观音作为全县颇具文化气息的宗教活动场所,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影响大大减弱。
(三)潢川县没有公益型文艺活动场所,制约了各项活动的开展,文联、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团体的管理中缺少力度。影视产品(影碟)音像制品等在我县也发现有盗版物出售,对该产品及购买单位及个人造成损害,县广播尚未覆盖农村,县域内电视三台鼎立过剩。
(四)广告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日益发挥着引导健康消费和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企业之间低水平竞争加剧,广告公司的企业规模较小,传统大众媒体广告仍是广告主流。
图书发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营不规范且不上规模,经营图书类别单一,难以满足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互联网城乡发展不均衡,县城普及率已达25%,乡镇普及率仅在1%-5%之间,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不可轻视,尤其是网台等集中上网服务的场所。
(五)大部分乡镇文化机构没办公场所或活动场地达不到省标准站的要求,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这次乡镇机构体制改革所进人员,对文化业务不熟,没有专业技能,组织辅导能力差。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高级技术人员太少,极大地影响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目前,中央省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县委、县政府提出并正在实施“文化强县”政策,为此建议如下:
(一)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潢川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是潢川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潢川县未来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是铸造潢川城市之魂,彰显潢川城市个性魅力的支柱;是构建“和谐潢川”,实现文化强县的有力保障。可见,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没有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就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为此,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树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观念,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依法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县机构、经费、人员等的落实,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人。同时,要加强全方位的宣传,使全县人民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光荣,破坏文化遗产资源犯罪”的观念,人人成为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主人。
(二)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严防建设性的破坏。文化遗产资源是宝贵的非再生性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需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将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做到科学、严谨、有序,即对每一个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项目,或其它城市建设项目,凡涉及到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都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论证、审核,要树立“保护性开发、开发性保护”的观念,把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高到保护城市文脉,爱护城市之魂的高度,杜绝建设性破坏和其它一切破坏现象。
(三)加强潢川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把地理特征和特点充分整合。使名城、名人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
(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创新力度。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幼稚产业”,在潢川尚未起步。因此,应尽快制定完善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如投融资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成立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机构,如建立非官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和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建立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将文化产业纳入潢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成为潢川县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进一步加强对潢川历史文化的研究,为打造文化强县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的就是全球的”。我们要加强对潢川县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深挖潢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使之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想方设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文化、高能力的三高人才,设置必要的文化研究专项经费,花大力气进行系统研究,力争推出一批精品,努力使具有潢川地方特色的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和加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队伍的建设,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意传承人,要尽力保护,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六)要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黄国故城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有利条件,高起点规划,把古迹、公园揉为一体,开发成潢川旅游景点,实现潢川县城旅游景点零的突破。
(七)做好黄姓根文化这篇文章,充分发挥黄姓研究会的作用,加强与世界各地黄姓华人的联系,做好针对性强的故土文化、寻根文化,吸引在台湾及海外的宗亲回乡谒祖,这将有助于做好招商引资及对台工作。
2007年3月28日
2007年4月26日10期《信阳城市调查》
2007年4月27日《河南省统计网》
第五篇:努力打造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丽水样本”
昨日上午,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现场推进会在缙云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康在会上强调,要举全市之力,抢抓机遇,集中精力,真抓实干,思想认识再统一、试点进度再提速、工作要求再明确,抓紧抓紧再抓紧,快些快些再快些,努力打造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丽水样本”。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瑞商,副市长林健东,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景飞出席会议。
会前,王永康等市领导参加了浙江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开工仪式。自5月21日全面启动征迁工作以来,园区管委会、缙云县和市直各部门从零开始、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提前完成了园区首期苍山区块6720亩的土地征收协议签订工作,并在昨日正式开工,开始场地平整。
会上,王永康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他指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取得了“五大成绩”:完善了工作机制、编制了实施方案、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与修改、全面开展了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工作、启动了浙江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王永康强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是“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重大举措,是拓展丽水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大实践,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对丽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特殊意义。
王永康指出,目前,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下一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盯目标,进一步狠抓进度,牢牢把握“五个加快”:一是加快农用地转用和林地征占用报批。二是加快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坚持“阳光征迁”理念,科学制定补偿安置办法,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快而不乱”。三是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台地产业、坡地村镇”的试点要求,结合地形地貌,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产业、村镇和基础设施布局。四是加快招商选资步伐。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坚持“招大引强、招新选优”,重点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五是加快盘活批而未用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力度。王永康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牢牢坚持市委书记卢子跃在年初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动员会上提出的“五个到位”工作要求,确保组织领导到位、规划完善到位、依法操作到位、机制完善到位、规范管理到位,既要用足政策“保发展”,又要用好政策“保红线”。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负责人,市直、各县(市、区)、丽水经济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9月20日,与会人员还先后来到遂昌云峰试点区块、云和杨柳河二期试点区块、丽水开发区南城试点区块,参观考察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