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和原则
领导者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具有突如其来的偶发性、意想不到的突变性、琢磨不透的复杂性和不可估量的危害性等特点。处置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及时,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挽回影响;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使局面失控、事件升级,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出现。因此,制定反应迅速、正确有效的处置程序,明确妥善应对、化险为夷的基本原则,避免紧急情况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复和缺位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一、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的程序
由于突发事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不同,每一事件的特殊矛盾、规模、程度、性质和后果不同,卷入事件的群众情况不同,因而处置的办法和程序也就各异。但是,无论其状况如何,一般来说,都要经过以下六个程序,每一个程序又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处置策略。
1.控制事态。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者迅速控制事态是处置事件的第一步。事件的突发性,要求处置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快”字。快速出动是把突发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保证。要快速发现、快速报告,快速出动、快速到位,快速展开、快速介入,以便抓住先机,争取主动。要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领导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成立临时专门机构。比如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可以把所辖机构分成突发事件决策机构和处置机构两部分,决策机构及其人员主要是对事件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制定处置事件的策略和步骤,对全面工作进行指导;处置机构及其人员负责掌握动向,反馈信息,贯彻决策机构意图,对事件进行具体处置。把决策层和执行层分开,有利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者控制事态的策略表现在:一是要迅速隔离险境。当出现灾害事故类突发事件时,为了确保社会及公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应采取果断措施,迅速隔离险境,力争把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为恢复正常状态提供保证。二是转移群众的注意力。一般地说,每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群众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一两个敏感、热点问题上,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群众的注意力,对于控制事态是十分有利的。可以通过说服诱导,寻找双方利益的交汇点,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主张产生认同;可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承认某些可以理解和合理的方面,作出无损于实质的让步或许诺;还可以运用归谬法引导事件的参与者意识到最终可能出现的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良后果,使大多数人恢复理智,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三是进行强制性干预。在解决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的强制性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面对突发事件,“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因为在突发事件状态下,每一个人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某些群众和个别领导者还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同时决策也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任何意见都难以像常规情况下那么容易达成妥协和统一,因此,依靠领导权威、推行强制性的决策是惟一的选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迅速而有效地遏制事态的扩大、升级、蔓延。
2.调查研究。当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以后,领导者应马上进入第二阶段,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在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和相关性,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态发展、控制措施、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态度以及公众在事件中的反应;在方法上强调灵活性和快速性。调研过程中应广泛收集和听取事件参与者、目睹者的意见、反映和要求,从中分析事件的性质和因由;要与事件的参与者正面接触,尽量抓住事件的薄弱环节和暴露之处进行调查,以利于发现问题。一般地说,目睹者观察和提供的情况,是较为客观和准确的,因为他们与事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能够客观公正地分析和反映情况,为领导者制定对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调查来的情况,找出突发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把握主要问题,就可以为确定事件的性质打下基础。
3.制定对策。在通过调查研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性质予以确定之后,应迅速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分析讨论,制定相应的对策。制定对策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策必须具有可行性,能在现有条件下付诸实施;二是对策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做多种准备,不能简单从事;三是重视专家的意见,因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有时是在领导者不太熟悉的领域,而专家对自身涉及领域的问题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专家的意见可以弥补领导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在事态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制定对策更应该重视专家的意见。总之,突发事件的处置,对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不允许决策出现失误和漏洞,也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软弱无力。领导者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应注意总体配合,综合治理,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4.贯彻实施。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在贯彻实施阶段,领导者应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面对灾害类以及恐怖**类突发事件,在一个开放、分权和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缓解突发事件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打消恐惧,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突发事件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公众心理上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提高公众心理承受能力是首要的选择。要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转,尽可能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造成更大的公众心理伤害。在最近的SARS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焦虑、不安和慌乱的心理,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走到疫区的群众中间,并通过媒体加以宣传和报道,即刻收到稳定人心、安定社会之效。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公开表明立场,恳切地道出自己的希望和担心,这样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信任感,使感情距离拉近。诚实的态度容易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减轻他们的恐慌心理,有助于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5.评估总结。突发事件解决后,领导者要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进行评估。一是注意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诸方面,评估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详尽的突发事件处置报告,为以后处置类似的事件提供参照。二是认真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如果是组织机构设置有问题,那就重新建立健全预防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堵塞漏洞;如果是政策有问题,就应重新调整政策;如果是干部工作作风有问题,就要从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入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是领导者政治敏锐性差,就应严肃纪律,让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要通过评估反思,切实改进工作,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做好了,才能说该事件圆满解决了。
6.重塑形象。即使领导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置了突发事件,政府的形象也仍然有可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突发事件过后,领导者要采取一定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使之更精干、更有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还要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形象后果,恢复或重新建立政府的良好声誉和美好声望,再度赢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一般程序,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其一,六个程序并不是处置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经过的,比如调查研究程序,在事件规模不大,对事件前因后果已经了如指掌,且冲突较缓、处置的胜算较高时就可以越过,直接从控制事态到制定对策,这样处理时效会更好;其二,六个程序在解决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
样的,其中难点是控制事态,关键是制定对策,重点是贯彻实施。概括地说,只要领导者科学地把握住前四个环节或程序,突发事件是不难处理的。
二、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践,考察我国突发事件的现状,笔者认为,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救治第一原则。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突发事件,首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应将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首先集中于对伤亡人员的救助而不是领导人的活动、缉拿罪犯、防范措施等,这样有利于号召和动员公众支持政府,参与救援活动,是在特殊情况下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得到公众支持的必然选择。比如美国在“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总统很快就对恐怖主义宣战,大造“本·拉登死的活的都要”和进攻塔利班的舆论,但工作重点却首先放在救援工作和强化国内治安上,直到两个月过后,在做好了军事准备、赢得了国际支持之后,才真正开始大动干戈,出兵攻打阿富汗。
2.把握主要矛盾原则。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牵动全局的主要矛盾,把握主要矛盾,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和转化,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根本之所在。因此,领导者应注意全面地认识事件的各种现象,潜心分析各种现象间和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要在把握各种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一一过滤、比较和筛选,认准制约整个事件的主要矛盾,从而找到整个事件的“总闸门”。对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要全力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控制火头和水源;对于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必须全力控制和解决首要人物。只有会牵“牛鼻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注重新闻传播原则。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媒体、网络和其他通讯工具中了解信息,因而封锁信息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会让谣言、错误的信息和观点充斥于社会,在公众中制造混乱。所以,在突发事件出现以后,为了求得公众的准确了解、深入理解、全面谅解,必须及时向广大公众传播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一是迅速开放传播通道。要把必要的信息公之于众,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事态和领导者正在尽职尽责地加以处理的情况。二是有效控制信息导向。开放的信息传播通道有利于避免公众的猜疑、误传,但是由于人们对突发事件所持的态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因而也有可能使信息传播朝着不利于突发事件顺利处置的方向发展,所以必须有效控制信息导向。要牢牢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指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事件的对外发布。切忌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对发布消息可能产生的反响要事先作出估计。三是大力消除谣言。在及时提供全面、确凿的事件真相的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本地区的知名人士、舆论界权威和一切有社会影响的人),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辟谣,以遏制谣言的流传。
4.机动权变原则。突发事件现象与原因之间、原因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处置这类事件过程中要机动权变,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场情况进行随机决策。机动权变的原则还要求领导者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留有余地,比如在领导出场、力量调度、语言表述等方面,不要一下子就达到极点,再无回旋的余地。
5.协调作战原则。突发事件的综合性,要求处置手段必须突出一个“合”字。任何一起突发事件都会涉及到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如交通、通信、消防、搜救、食品与物资供应、医疗服务以及军队、武装警察等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只有在领导者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及时形成和贯彻科学的决策,迅速解决问题。为此,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由领导者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和小集团利益,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
6.科学合法原则。科学主要是针对那些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而言,前者包括危险物品、辐射事故、水坝决堤、大面积建筑物着火等;后者包括干旱、海啸、森林大火、山崩、泥石流、雪崩、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洪水和火山爆发等[2](P107)。现代社会是科技的社会,一切重大突发事件的解决最终都离不开科技。对于上述各种突发事件,领导者一定要多征求特定技术领域内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能盲目蛮干。另外,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办事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背离依法治国的原则,而且,在一些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上,由于各国法律不尽相同,还有很多事件牵连着政治、经济、宗教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处置起来就更要小心谨慎。总之,只有依法办事,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篇:政治性、治安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
政治性、治安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
1、事件范围:国内外政治事件对校园的冲击所引发的突发事件,各类影响校园或社会安全稳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集体罢餐罢课、非法传教、聚众闹事、打架斗殴等。
2、应急响应部门及人员:法学院信息员、法学院学生会干部、法学院学生工作干部、法学院稳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3、应急处置基本程序:
第一步: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学院信息员在第一时间向学生辅导员报告,学生辅导员要清楚了解事发时间、地点、涉事人员、现场状况、报案人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并即时赶赴现场,同时将情况上报院领导和学生工作部。
第二步:院领导接到信息后,应第一时间向学校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同时组织学生辅导员和相关学生干部开展调查取证。
第三步:各响应部门工作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外围保护,防止社会及校外闲杂人员混入,防止出现人身伤害和事态扩大。请公安人员协助开展工作,防止学生出现违法行为。
第四步:针对事发原因开展解释、劝说工作;找出组织者,请出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做耐心的了解与说服工作。校医院应对可能出现的伤亡情况。
第五步:工作人员密切注意这一事态中本院和其他院系学生的反应,及时上报信息,防止出现反弹。如发现校内有张贴大字报、散发传单等情况,及时予以制止、消除,并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事发时及事件处置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权拒绝各种媒体的介入与采访。
第六步:安排24小时值班和带班制度,收集报告有关信息。第七步:善后调查总结:①相关人员分析原因,认真总结—提出改进办法—整理有关材料并上报②加强教育宣传,巩固稳定局面,切实防止反弹,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防范措施。
第三篇:处置突发事件
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思考四川省南江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长云
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其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的程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应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认识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打造群众满意政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培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打造群众满意政府的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
(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今无论从国际、国内的形势看,还是从我们的应急管理工作看,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努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都是当务之急。从国际来看,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
相互交织,重大疫情传播、恐怖主义活动、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呈现范围扩大、程度加剧、连锁反应等世界性特点。就国内而言,我国极端气象灾害日趋增多,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呈层出不穷,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台独、藏独、疆独势力活动猖獗,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具体工作而言,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反映不灵敏,应对不及时,处置不果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均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最关键的是在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体制机制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外,许多地方坚持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为妥善解决由于利益分配、社会结构调整、思想观念碰撞带来的诸多矛盾,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各行各业应急管理工作,努力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危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
二、准确掌握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科学方法
(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实践证明,提高实际工作中对各种突发问题判断处置的敏锐性至关重要。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并迅速作出敏锐的反应,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的根本前提。敏锐性的培养,一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及时做到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二靠及时捕捉和占有相关的信
息,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事件苗头和动态;三靠勇担责任的精神品质,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负责的态度直面矛盾、果断处置。
(二)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处置突发事件之所以比较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事发突然,客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与系统思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力,首先要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绝不能存在侥幸麻痹心理。其次要有一种日常工作的超前思维状态,善于立足本地本单位实际,超前科学制订好各种处置方案。其三要有一种有效的团体组织动员状态,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组织、动员和影响群众。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努力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抢险救灾团队。
(三)要有细致的疏导力。努力做好群众疏导工作,坚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应把握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二要善于借助外力。注重抓住关键的人,用好有影响的人,努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正面宣传和正面沟通工作,绝不能被动应对、顺其自然。其三要注重因情施策,针对不同事件的成因和事态走向、对症下药,促使问题和矛盾尽快得到解决。
(四)要有平和的内定力。处置突发事件,尤其是群体性事件,最终胜败取决于领导者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有效的方法手段。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持忍耐克制的心态。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面对群众高昂的情绪或者失控的围攻冲击,要能始终做到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其次要有归零心态,无论何种情况下,始终坚持“打铁还要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
斜”,不“退”、不“变”、不“躲”、不“假”,始终保持良好心理承受力与心理素质,泰然处之。
(五)要有深刻的反思力。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反思不足,变坏事为好事,促进各项工作的再完善与团队凝聚力的再提高。做到这一点,首要问题是深刻反思,学会把握客观规律,不断丰富我们的工作方法。其次是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不断学习应急知识。应急管理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涉及的应急管理知识内容广泛,并不断在更新;领导干部没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知识,就谈不上具有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应挤出时间,除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外,多自学一些有关应急管理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尤其是施行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认真开展应急演练。开展应急演练,从现象上看,检验的是演练是不是有序进行,机制是否灵活有效,信息渠道畅不畅通,应急预案具不具备操作性、实效性、实用性;实际上折射出的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高底,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因此,领导干部应经常亲自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实战能力。
(三)精心组织应急处置。实践证明,减轻灾害损失程度是检验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强弱的标杆。领导干部应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准确把握事态发展,牵头制定处置方案,科学决策,果断处置,组织发动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灾,及时转移灾民,妥善予以安置。
人民日报:在法治轨道上应对突发事件 应对明天的公共危机,我们有了法律的“尚方宝剑”。
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今天起正式施行,挑起应对危机、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千斤重担。
这部应急管理的“龙头法”,来自实践的积累,凝聚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顽强搏斗摸索出的经验。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标志着中国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日渐成熟。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今年以来,各类自然灾害已造成逾3亿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264亿元。频发的突发事件,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应急管理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并把这项任务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截至2006年底,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
今天,突发事件应对法让应急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力:
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
政府履职,既“授”且“限”。政府是应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突发事件应对法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十分严格地规范其行使。强化对官员问责,设置“八条高压线”,违者将受行政处分。
公众参与,权利义务统一。应对突发事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法定义务,包括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等。同时,有多种应急措施可供选择的,政府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财产被征用应予补偿等。
信息透明,及时发布。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应对公共危机,法律指出了方向,明确了规则,赋予了力量。我们所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是把法律从“纸上的条文”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法治的指引下处置危机,我们将护佑更多的财产,拯救更多的生命;在法治的轨道上应对危机,我们将更加从容自信。
第四篇:突发事件处置
校园“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工作体会
校园非正常死亡突发事件主要指校园中突然发生的,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导致的除老、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事件,从而将要或已经引起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后果严重,影响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妥善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有效避免或减少危害,减少社会影响,已经成为高校维护安全稳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以下我就妥善处理“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一些工作进行介绍:
一、处置过程及策略
1、及时发现,立即拔打120、110,保护现场,确认身份。
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应立即拔打120急救和110报警,同时要注意保留120单据。保卫处到现场后立即拉上警戒线,保护好现场,采取恰当方式疏散围观群众,清散闲杂人员,尽可能不让外界拍摄到相关图片,避免相关媒体利用图片进行炒作。
另外必须尽快确认死者身份,从周围走访,查找相关线索证据。同时调看监控录像,查出死者生前活动路线。
2、及时、妥善处理遗体
及时、妥善处置遗体是直接影响后续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遗体主要是由医院或者殡仪馆等社会机构予以处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项工作务必要及时。
3、查看档案,通知家属
及时查看死者档案,及时了解死者家属的当地风俗习惯,以合适的内容通知家属,避免家属在来校路上出现额外的身心伤害事件。
4、及时捕捉信息,分析死因
死因往往成为家属首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做出简单死因分析是有必要的。学工部、相关学院应立即展开工作,调查死者生前遗书、博客、聊天记录、身体状况、学习情况、感情经历、成长背景等情况,对死亡原因的尽最大可能予以梳理。
5、学院(后勤协助)负责家属后勤保障和安抚工作,公安人员解释现场勘察结论
做好来访家属后勤保障是有必要的,但是一般来讲我们主要负责直系亲属后勤保障,必要时还要配备医生和相关的陪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有利于学校与家属及时进行沟通,尽快尽早的进行善后处置。
6、成立洽谈工作小组
家属与校方应各自成立一个洽谈小组。遇非正常死亡事件后,家属情绪激动在所难免,并且有些家属会找来很多旁系亲属或朋友一起前来学校闹访,而且家属内部对学校的一些要求也会有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促成家属成立洽谈小组,以助于学校能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洽谈。
校方因由保卫、学工、相关学院老师等不超过4人组成洽谈小组。保卫处一般不能成为主谈,保卫处负责场面控制,防止发生过激行为,必要时请公安民警予以告诫或训诫。在学校无责的情况下,我们谈判底线是赔偿不成立,补助成立。谈判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谈判结果必须得到直系亲属的认可。
7、补偿金额
对于死者的补偿金额,在校方无责的情况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退还学费和住宿费;(2)丧葬费(上海市标准);(3)学生保险费(若无保险费,学校出部分费用予以补助)(4)师生员工捐赠。
8、善后处理
务必要签备忘录,签字后起到民事协议的制约作用,防止反悔。
三、我校及时、妥善处置非正常死亡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校发生过几起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但处置比较及时,一般都能在一周内予以妥善处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领导高度重视。
校领导对突发事件高度重视,从预案制定、演练,到事件发生处置,都有校领导的全程亲临指挥。在事件发生时,校领导能亲自坐镇指挥,并能最大限度调动了校内资源,并成立专案工作小组
2、健全的应急处置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我校编制了社会安全类、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类、游行示威群体性大规模聚集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突发环境污染类、考试安全类、网络信息安全类、泄密事件处理类、信访类、新闻报道类、社会安全类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适时组织了师生进行演练,进行修改完善,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制订这些预案,也明确了各职能部处及学院职责,也便于对事件倒查问责。
3、相关职能部处配合默契。
我校成立以1名校领导为组长,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后勤以及相关学院为成员单位的处置工作小组。校领导坐镇指挥,宣传部应对媒体;后勤保障处做好工作人员后勤保障、配合相关学院做好来访家属后勤工作;保卫处、警务人
员负责安全稳定工作,阻止过激行为发生;学院负责介绍死者生前在校情况。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首先,加强与媒体舆论沟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官方微博上及时发布事件情况,“跑”在谣言前面,争取主动权,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恐慌止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信息畅通。其次,充分利用警务人员公信力和威慑力。第三,充分利用家属单位的关系或者地方政府的关系对家属施以影响。第四,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尊重死者家属当地风俗习惯。
谢谢!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2012年2月28日
第五篇:保卫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保卫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一、各类盗窃案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一)接警后的处置措施
1、发生盗窃案件,被盗人或发现人应立即向校园报警电话(2529110)或现场附近的执勤校卫队员报告。
2、接到报案后,接警人应问清案件现场位置,报警人姓名和单位,基本案情等,做好登记工作,并及时向保卫处值班干部汇报。
3、值班干部要立即带领正在执勤的班长或其他人员赶赴现场,划定警戒区域,向当事人和周围其他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并将案情及时报处领导和治安科汇报(注:重大盗窃案件直接报处长,中等以下盗窃案件报副处长和治安科负责人)。
4、根据处领导的指示向辖区派出所或110报警。
(二)盗窃现场处置措施
1、组织人员进行盗窃现场警戒,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勘察,调查等工作,处理临时紧急任务。
2、询问被盗人或当事人,查明失盗物品,并进行登记。
3、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公安部门对勘察所获得的材料、物证等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查找线索,对案件进行定性。
4、处领导召集有关人员,根据现场调查和技术鉴定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线索尽可能追查失窃财物;确定案件发生的原因,及时整改治安隐患;并按程序向学院领导汇报。
(三)盗窃案件的分类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和实际情况,校区内发生的盗窃案件可分为大、中、一般三类:
2、重大盗窃案件:各类失窃物品价值5000元以上或同类性质的案件连续发生3次以上;
3、中型盗窃案件:各类失窃物品价值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或同类性质的案件连续发生2次。
一般盗窃案件:一次性作案,各类失窃物品价值1000元以下。
(四)盗窃案件的处置归类
盗窃案件一般情况下都要向公安机关报警,由警方处理。
已经破获的校内一般性盗窃案件,如果属于内盗,由治安科归口处置,然后根据处领导的指示报警或交学生处处置。
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一)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1、政治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以学校师生为主体,针对国际、国内和学校重大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在短时间内骤然发生、聚众性、规模较大、危及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如罢课、罢餐、聚众闹事,非法集会、抗议、游行,散发大小字报、“法轮功”等非法组织的破坏活动等群体性政治事件。
2、公众安全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校区内突然发生的,扰乱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并可能对公众安全造成威胁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校外人员对我院师生人身安全、财物等实施非法侵害。二是师生之间或针对校外人员人身、财物实施不法侵害。三是师生参与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侵害。如外来人员在校区内寻衅滋事、集体斗殴、民工闹事等。
(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1、政治性突发事件:
(1)接警后,值班干部立即向保卫处处长回报,处长向院维稳领导小组报告;
(2)在处领导的指挥下,组织人员对事发现场进行警戒,维持
好现场秩序,严格控制校门人员进出,并加强对要害部位的警戒;
(3)通知党办、院办、组织部、学生处、有关教学系领导等负责人,到现场做好组织疏导工作,控制活动规模;
(4)有关单位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劝导本单位人员签名后离开现场;
(5)保卫处、学生处尽快弄清活动组织者的情况,并立即通知该单位的领导出面做好组织者的劝导工作,防止规模扩大、时间拖长,防止发生过激行为;
(6)保卫处、学生处负责做好总结和善后工作。
2、公众安全群体性突发事件:
(1)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扩大;
(2)加强校门出入检查、登记,严禁无关人员进出,同时控制校外寻衅滋事人员的行动;
(3)向公安部门报警,请其前来处理;
(4)对校内有关当事人进行询问,配合公安机关查处。
3、民工因工资等问题 采取堵塞校门、教学区、生活区,在校内静坐等行为:
(1)迅速派人到现场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扩大;
(2)将民工带到不影响交通和正常教学、生活的地方,请他们推选出代表;
(3)基建处通知工地负责人到校,会同有关部门与民工代表进行谈判,妥善处理;
(4)如发生打、砸、抢等行为,迅速报公安机关依法严肃处理。
4、校内师生发生斗殴等行为:
(1)迅速派人赶赴现场,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扩大;
(2)将当事人带到保卫处办公室进行询问,确定原因;
(3)通知学生处和有关单位的领导或教师前来配合处理;
(4)将调查情况交学生处,根据学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理;
(5)如斗殴等行为的程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条例或犯罪,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4、发生盗窃案件:
依据《处理盗窃案件工作预案》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发生抢劫、诈骗等刑事案件:
(1)迅速派人赶赴现场,控制嫌疑人员;
(2)加强校门出入检查、登记,严禁无关人员进出;
(3)向公安部门报警;
(4)配合公安机关查处案件。
三、涉及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
(一)应急程序
1、发现学生非正常死亡时的接报:
(1)发现有学生非正常死亡时,接警后迅速向保卫处处长报告,处领导应立即要求学院卫生所派医生前来紧急救护,并立即拔打急救电话2288120;
(2)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报告。
(三)紧急处理
1、卫生所:召集医生进行紧急救护工作。
2、后勤管理处:调度车辆,视情况将当事者送往医院抢救。
3、保卫处:维持现场秩序,协助抢救、护送当事者,处理临时紧急任务。
(四)原因调查
1、保卫处负责保护现场,院办、学生处、团委等负责对学生非
正常死亡的原因进行调查。
2、现场的遗物送公安部门进行技术鉴定。
3、分析原因,根据现场调查和技术鉴定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原因。
(五)有关事务处理
1、保卫处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校园治安,保持正常秩序。
2、学生处、团委根据实际情况安抚非正常死亡学生所在班、系同学,保持正常教学秩序。
四、火灾的应急处置程序
(一)执勤队员接到火情报案后,立即向保卫处值班干部汇报,并到现场查看火情,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值班干部了解有关情况后,立即向处领导和学院主管领导报告火场位置、现场人数等情况,如火势较大,可直接向“119”报警;通知应急分队和值班班长,调整执勤人员,做好应急准备。
(二)启动预案。院主管领导和保卫处领导视灾情大小,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应急分队队长立即根据预案通知各位队员。
(三)现场抢救。接到通知后,消防应急分队队员应在三分钟内赶赴现场;灭火组组长迅速将消防防护设备和有关器材带到现场;各小组按照分工展开扑救工作。
保卫处
二00九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