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关于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总 结
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局 2008年6月8日
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以来,我们立足农业大市,在盘活人才资源,创建农村科技服务社,实施科普传播工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通过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盘活市县人才,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建立了科技 “常在乡”的有效机制。以创建农村科技服务社,搭建创业平台为重点,以盘活人才资源,注重培养为前提,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发挥了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目前,围绕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创建,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2人,盘活市县人才769人,培养农村适用技术人才2540人,发展国家级农村科技服务组织3个,市级农村科技服务社12个,县级2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0个,培育出区域性特色产业22个。
一、主要做法
(一)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为科技人才搭建创业平台。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2005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建活动。驻马店市科技局以驻科[2005]4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组织开展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办活动的通知》,确立了“盘活农村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以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为突破口,带动多层次人才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科技服务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主体,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推广为重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创办一个农村科技服务社,培植一区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人才,活跃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群众。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一个根植农村、服务农民,在科技服务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005年12月市政府在汝南县、西平县召开了全市农村科技工作现场会。2006年11月省科技厅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场观摩会。会议对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建工作进行 了认真总结和工作部署,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健康发展。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社这一服务平台,促进了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农村科技人才搭建了服务平台,营造了创业环境。
(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的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围绕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科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签定了长期的技术依托关系,开展科研、开发、推广应用等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引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26项,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89个,提高了我市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围绕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建,广泛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活动,组织联合攻关324项,组装农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8个。三是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我市开展科技成果项目信息发布、高层次论坛,仅河南工业大学来我市专家达到36人次,发布农产品加工项目468项,同时还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会商,寻求项目合作,共谋发展对策,点拨经济发展方向。四是围绕科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和科技下乡“百千万”工程,组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 牧专、省肉牛中心等12家技术依托单位来我市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287期,科技下乡活动366次,培训农民1.5万人。邀请52名省级专家、教授,与我市有关单位结成“合作对子”,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培训,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批省级专家、教授来我市建功立业。如上蔡黄埠无公害蔬菜专家服务社,出资长期聘请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员周建峰,长年居住在科技服务社区,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并定期邀请农业大学教授马长生、孙自强、孙中伟、周春龙等来现场培训和指导。汝南温棚蔬菜科技服务社上面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聘请徐小利研究员、张学文、孙自强教授为长期技术顾问,建立了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泌阳县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社聘请河南农业大学吴云汉教授、宋安东博士为长年技术顾问,联合开展技术协作攻关。新蔡县顿岗农村专家服务社,以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为依托,以精米加工厂为龙头,建立优质水稻示范基地5000亩,带动农户3000余户,现已发展成为我省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基地,成为河南省农科院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产业化开发基地。(三)立足资源优势,盘活市、县农业专家。一是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农业专家建立专家库,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项目,成立了专家技术咨询服务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并逐步拓展到技术、信息,物质供应,市场销售和产后加工全方位综合性服务。同时,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成立了专家智囊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二是在项目立项论证、科技成果评审、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和科技规划编制等方面,积极发挥市、县农业专家积极性,广泛开展项目咨询和评审,在项目管理、监督、实施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科学决策和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围绕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林果等产业,引导市县专家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进村入户活动,积极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引导和创建工作。四是由于农村科技服务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把省级高层次人才、市县农业专家和当地乡土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省、市、县、乡、村五级人才相结合的科技服务队伍,建立了一个科技“常在乡”的有效机制。如汝南县温棚蔬菜专家服务社依据区域化布局,下设四个科技服务站,技术人员分片服务到菜农,现已吸引周边众多群众前来租地建棚,发展温棚蔬菜生产,科技服务社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靠山。
(四)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培养当地乡土人才。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办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造就了大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利用农村星火培训学校、星火课堂、农村远程教育、农广校和农民夜校等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致富状元、种植能手、养殖大户评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争先学技术、用技术。泌阳县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社,围绕本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以当地乡土人才禹宗本、吕付亭、侯定勤、吴华军等为主体,实行技术与农户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为菌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为真正建起抵御市场风险的“联合体”,专家服务社分片包乡,在全县24个乡镇建立了24个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专家服务社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会员理事单位提供菌种,回收产品,统一加工销售,解除了菌农的后顾之忧。目前专家服务社已发展菌农1万多户,净增效益1亿多元,所培训学员有100多人被外聘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年创外汇300多万美元。
(五)实施科普传播工程,大力普及科学知识。2006年以来,河南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共在我市安排实施“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简称科普传播工程)项目30项。科普传播工程项目以科技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广大农民为主要对象,以省属涉农科研单位和高校为技术依托,以传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种植、养殖、林果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科技局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过问,局领导班子中明确一位副局长主抓此项工作,并安排有具体承办人员,及时了解情况,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在技术依托单位和项目实施的乡镇政府之间架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创造了项目实施的和谐宽松环境。
二、主要成效
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创建,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得益于人才的有力促动。
目前全市共发展国家级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3个,市级农村科技服务社12个,县级农村科技服务社28个,培育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中草药、林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22个,发展日光温棚3584座,塑料大棚14336个,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年产鲜菇3375万公斤。全市共带动农户24930户,仅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273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引进农作物、畜禽、林果新品种56个。聘请省级专家、教授52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769人。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创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引导,使全市种、养业显现出风格迥异、规模连片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专用大麦等粮食基地8个;优质白芝麻、花生等油料基地5个;正阳生猪、泌阳黄牛、遂平蛋鸡、西平长毛兔等畜牧养殖基地10个;确山板栗、泌阳瓢梨、西平冬枣、上蔡花木等林果基地15个。
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 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已发展县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0个,发展科技示范基地50.3万亩,辐射带动农民3.3万户。借助园区这一平台,使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我市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样板,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聚集地和开发源,成为科研成果中试、熟化、开发、应用的研发基地。一是以园区为纽带,密切了科研人员和农业生产的直接联系,吸引来大批专家、教授入园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二是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优秀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直接到园区进行创业。三是以园区为核心,提高了周边地区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典型。
(二)提高了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由于农村科技服务社上面依托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下面连接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围绕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建立农业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8个,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系)16个,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组装高产高效标 准化栽培技术模式28个,承担县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24项,转化、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36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2项。
(三)搭建了科技服务平台,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随着农村科技服务社创办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科技培训,建立了科技“常在乡”的长效机制。围绕温棚蔬菜、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林果栽培等特色产业,建立科技培训基地30个,星火培训学校10个,举办培训班287期,科技下乡活动366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同时,结合科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和科技下乡“百千万”工程,聘请省级专家、教授52名,实施科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46项。通过技术合作与对接,有28个乡镇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等12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科技下乡顺应转变为科技“常在乡”,创建了科技“常在乡”的长效机制。
(四)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科普传播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发展了优势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科普传播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 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三农”需求为前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转移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农业科技专家为主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科普工作新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动了当地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例如在南阳牛“导血改良”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省肉牛中心的畜牧专家19人次到泌阳县下碑寺乡举办南阳牛“导血改良”技术、母牛不孕症诊治技术、肉牛冷精制作技术等技术培训班11期次,培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00余人次,深入人工配种网点现场指导8次,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在省肉牛中心畜牧专家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该乡现已建立黄牛改良中心1个,黄牛改良网点6个,全面推广和普及了“导血改良”技术,实现黄牛冷配(黄改肉)100%,该乡目前黄牛存栏量已达2.25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40%,肉牛饲养已成为该乡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牧业品牌。在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开发项目实施中,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7次深入西平县环城乡,举办双孢菇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菇农500余人次,发放栽培技术管理资料300多份,到实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15次。通过专家的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交流,使该乡广大菇农掌握了双孢菇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推动了双孢菇在该乡的发展。止目前,该乡已建成占地300亩的集种植、加工、制种、销售为一体的双孢菇生产基地,从业人员600多人,其中菇棚生产占地80余亩,菇棚120座,实用栽培面积9万多平方米,菌种场2500平方米,年产菌种30万瓶,加工厂占地3000平方米,年加工盐渍菇300吨,年产鲜菇150万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在“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深入新蔡县顿岗乡的平楼、支湾、赵庄、顿岗、陈港、杨寨、苏湾等沿河七个村委,举办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培训班14期,对优质水稻新品种的育秧、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进行全程技术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户优质水稻的生产技术,为新蔡县顿岗乡优质水稻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市科技局引导并组织邀请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信阳农专、郑州牧专、省肉牛中心、省农林中心、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10家技术依托单位到我市举办肉牛饲养、南阳牛“导血改良”、食用菌栽培、板栗贮藏防虫加工、鲜食黑色甘薯栽培、林果栽培与管理、温棚蔬菜种植、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品种鸭综合养殖技术推广、西瓜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天樱椒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生猪养殖、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310期次,发放技术资料7000多份,培训农民23000余人次。到我市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论证、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有62人,研究生、助教、助研、讲师等23人。培育形成了新蔡县顿岗乡优质稻米、西平县环城乡双孢菇、确山县瓦岗乡板栗、泌阳县泰山庙乡香菇、确山县三里河乡生猪饲养等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XXXX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社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记服务“三农”宗旨,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扎实推进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半年已参与创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X家,总投资近X万元;为农服务社总数达X个;新办农民专业合作社X家,增资扩股农民专业合作社X家;全面完成农资配送中心改造建设,连锁经营网点近X个;重建乡级农贸市场X个,总投资X多万元;农民经纪人协会发挥良好作用,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
一、参与创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求实务真,因地制宜,规范管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我们加大组织力度和投资力度,要求全系统全力参与,力争做到公共服务中心建到哪里,哪里条件具备,为农服务社就办到那里。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紧密结合,与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XX领导经常深入农村社区,精密策划,现场协调,具体指导创办工作。上半年,我们参与创办XXX等XX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其中固定资产投入X万元,支持社区中心设施投入X万元,广告牌制作投入X万元。上半年已有X家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通过考核验收。
二、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质量,规范运作,争创“四有”。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新办了XX等XX个专业合作社。同时我们还投入XX万元,分别对XXX专业合作社进行增资扩股,指导和支持这些合作社按照《合作法》规范运作,提升质效。4月份我们还专门组织有关负责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赴XXX参观学习,举办了一期专业合作社会计培训班。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全力支持下,XXX专业合作社扩建项目已开工上马。目前,我们还根据产业特色,扩大专业合作社规模,村委干部带头加入合作社,发动农户和农民经纪人入社,改造专业合作社加工场,力争下半年规范运作,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
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造就“新网”。我们历来把服务“三农”作为宗旨,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新网络。我们的第一张服务新网是创办村级为农服务社XX个。我们的第二张新网是重建农资配送中心,发展遍布全市农村的近XX个农资销售终端,覆盖全市XX以上行政村,年销售突破XX万元。我们的第三张新网是新创办X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购销体系,使农产品年交易额上升到X亿元,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上半年,我们还投入XX万元,重建了XXX农贸市场。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全方位的支持。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齐心协力去克
服困难,破解难题。目前,就我们在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遭遇到的两大问题是:
第一,全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强势推进下基本建成,但其服务功能尚残缺不全。尤其是服务中心的便民超市、农资、农产品购销门市开业率很低。究其原因:一是村委选址较偏,远离农民集居区,虽有经营门面,但无经营者。二是村委中心门面租金较高,经营者很难接受。三是中心虽有房屋,但无法作为便民超市、农资、农产品购销门市。为此,我们建议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积极招纳经营者、农民经纪人把为农服务中心尽早开起来,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
第二,如何解放思想,冲破条条框框,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开手脚发展,让农民真正得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正式颁布实施,但有的部门还拿出所谓条上的框框来约束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都要从支持和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出发,破除陈旧的条条框框,放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才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态度。
第三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农村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宁波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发放的排头兵、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形象的代表者。宁波民营企业的相当一部分根植于农村、发迹于农村、壮大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对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农村民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是宁皮经济的主体,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这一数字在县域、镇域经济中所占比例会更高。以奉化市裘村镇为例,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80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全镇财政收入的八成来源于民营企业。可以说,哪里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得好,哪里农村经济就发展得好,哪里建设新农村就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2、农村民营企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5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50万农村劳力力转网转业的目标,宁波农村的民营企业将是一条重要的安置渠道。农村民营企业普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务工门槛较低;同时,由于乡土观念,农民企业家希望招收本地工人,农民群众也希望“离土不离乡”到当地的民营企业就业,由此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奉化市裘村镇5000多名职工中,超过2/3是本地农民。
3、农村民营企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在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主导力量,通过“龙头”带动广大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合理确定种养结构和规模,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当地企业的务工收入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裘村镇裘一村种(养)植业难成规模,经济效益较差,务农净收入每年在3000—5000元不等,而一般女工在当地衬衫厂的年收入则在1万元以上。“靠不上山,靠不上海”,靠不上田,关键靠厂”,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真实写照。
4、农村民营企业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者。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离不开父老乡亲的辛勤劳动,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发展企业、造福桑梓”是许多农民企业家创业的内在动力和乡土乡情的自然流露。他们扶贫帮困、关爱老幼,修路铺桥、热心公益,农村民营企业的捐赠和上级财政拨款、村集体经济收入一起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建设的三大资金来源。奉化市尚田镇商会18家企业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向社会捐献爱心款达170万元。
5、农村民营企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从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不仅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同时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依靠敏锐的市场意识、先进的经营理念、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成为农村中的“先富群体”。他们的创业经历是一种典型的示范、无声的激励,影响和带动当地农民群众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勤劳致富的本领,所谓“富了一人,带动一方”。
6、农村企业家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农村各级党组织要肾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据浙江省民政厅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省421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村支书中有65%是农村企业家。这些“先富群体”经历多年的商海搏击,具有较一般农民更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手和经济实力,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当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奉化市尚田镇商会的17位企业会长受镇党委、政府的聘请,担任17个经济薄弱村的“经济顾问”,他们积极为所联村办实事、解难题,理清发展思路,协助村两委会工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引导农村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企业层面。要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核心竞争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二次创业”。要规范产权制度,转变家族化管理模式,组建正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创造推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动力。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党工团建设,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积极营造全国工商联、全国总工会所倡导的“企业家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双爱”氛围,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要建立培养人、吸引人、用好人的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农村民营企业,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知力支持。
2、政府层面。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城市的人才、资金、项目和服务进入农村,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各地各部门制定的鼓励、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各地各部门制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维护农村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真正使政策发近作用、企业得到实惠。要从政策上引导、税收上优惠、资金上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鼓励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弥补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要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推动企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通过土地集约化利用、“政府招工”等形式,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瓶颈;探索建立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服务农村民企的专业贷款担保机构,缓解农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行政府买单、高校实施、企业受益,提高农民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民营企业的党工团建设,发挥党群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构建和谐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应完善党工团组织,中小企业可通过组建“联合党支部”、“联合工会”、“商会+支部”等形式,扩大企业党工团覆盖面。依托乡镇商会,把分散在企业中的零星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商会党支部(即“商会+支部”),是加强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切实抓好农村民营企业中党员业主、党员职工的先进性教育,发挥企业党员在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商会层面。工商联(商会)是党委、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在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一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企业家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好企业的发展方向,“团结、帮助、引导、教育”他们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建设者”;引导农民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转变观念、加快发展,自觉地把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引导农村民营企业投身光彩事业,致富思源、回报桑梓,扶危救困、热心
公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三是加快乡镇商会的组建步伐,使更多的农村民营企业享受到商会提供的服务,感受到商会“娘家”的温暖。四是适时组建农业商会。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由于工商联(商会)牵头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商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五是加强商会服务。商会是民间性组织,联系广泛、机制较活,可以和政府部门、中介结构、科研院所等联手,共同为农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信息、维权、培训、市场开拓等优质面广的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
根据农村人才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2013年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江农人才办〔2013〕1号)文件精神。农业局结合本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情况,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将2013年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村为单位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培训目标: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今年组织讲师团进村培训三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25.3万人次,新型农民技能培训38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2090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培训35人,民生工程新型农民技能培训150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33人,农民专项培训1392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带动20000户。让每位受训农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在培训中挖掘优秀人才,利用优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普及推广新技术。
2、具体措施: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村选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将培训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纳入讲师团,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三是按照序时进度搞好三次培训,第一轮培训在5月底前完成,为农民的田间管理、春季防疫等提供技术指导;第二轮培训结合夏收夏种,抗灾防疫等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在8月底前完成;第三轮培训为广大农民秋收秋种、产品营销以及第二年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等提供指导服务。
二、以农业优秀人才为主体开展学历教育
1、培训目标是:组织农村优秀人才参加农广校中专或大专学历教育,专业为农技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特色农业产业等。
2、具体方法:一是从全市40个乡镇的产业特色村村干部中各抽选一名文化基础好、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创业基础的主职干部参加农广校大专学历教育,提升他们文化层次和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在专业农民中挑选学习积极性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同志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促进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三是对参加学习人员强化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素质培养,积极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以促进农业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是:以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培训重点,大力开展适应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如农产品加工、地方特色产业、农业服务等方向的涉农专业技能培训,今年培训3800人。
2、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充分的调查分析,采取广播电视宣传、在农业实用培训活动中现场报名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等方法落实具体的培训专业及参训人员;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充分整合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输出进修、自学提高、政策激励等措施促进他们从生产指导型技术人员向教学培训型人才的变更,更好适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在培训过程中突出创业理念培训,通过培训让受训学员不仅能就业,还要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四是做好培训后的跟踪服务,我们要在帮助受训学员成功就业和创业上下功夫,采取个别指导、集中回访、政策引导扶持等形式,帮助受训学员成功就业和创业,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2014年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计划
1、农民科技培训2.5万人。其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1000人,单项农业技术培训1500人。
2、实施全国基层农技体系建设补助项目工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30人,全市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农户科技推广20000万户。
3、新型职业提升农民培训50人
第五篇:土地整理参与新农村建设浅析
研究与探索
土地整理参与新农村建设浅析
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咸宁市共争取高产农田、低丘岗地改造等土地整理项目118个,总建设规模150.32万亩,批准总投资30亿元,预计全部完工后可增加耕地面积19.37万亩。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着力打造一批高产农田示范工程、农业特色板块基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惠及全市60多万农民,有力服务了新农村建设。
一、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土地整理项目的普遍开展,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耕地的质量,增加了农民收益。但土地整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地整理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县、乡、村基层干部对项目期望值过高,希望增添自己政绩,并从项目运作中获得一定工作经费,因此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较高。在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有限及对项目资金使用上的严格监控,加之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难以处理和协调的矛盾,部分基层干部产生失望心理,导致他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顺利施工难以保障,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2、整理资金严重不足。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均为政府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
3、土地整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近几年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一些较易实施的项目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大多是实施难度较大的项目。
4、土地整理涉及政策法律问题,思想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块调整、权属变更、房屋拆迁等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难度很大。
二、对策措施和建议
如何把土地整理工作搞好,积极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实现“四个转变”:
1、土地整理目标由重耕地数量增加向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以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向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转变。围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
2、土地整理内容由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专项整理相一致的原则下,土地整理规划与交通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尤其是土地整理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使土地整理的内容由单纯的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土地整理的效果更加显著,综合效益将发挥得更好。在居民点整理上应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适度逐步开展,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
3、土地整理投入由政府投资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相结合投入资金的多样化转变。咸宁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大难题,因此,广开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化解资金难题,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二是捆绑使用各项支农资金,将农村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国家、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等各项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村庄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三是要发挥商业银行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四是要吸纳产业资本进入。
4、公众参与由参与到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向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转变。公众不仅要参与到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更要参与到土地整理的施工中去,这样也可以为农村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今后与新农村结合的土地整理,不仅涉及到农地整理,还涉及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整理。公众参与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可以保护、尊重公众利益,使相关政策和具体实际相吻合,保证决策合理与公正,弥补技术研究不足,使项目设计更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更顺利并能保证工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