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引导金融业助推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行动指南。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眼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针,调整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助推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一、立足“以人为本”,以满足农民多层次金融需求为重点,提供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市金融机构必须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农民这一群体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为农民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在金融扶持中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帮助农民解困。要创新扶贫贷款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开发,解决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资金不足的困难。要改进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努力满足农民在建房、购置农机具、生活用品、看病就医等生产和生活消费方面的资金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方式,做好高校、技工学校的农村贫困生或其直系亲属的贷款发放,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目前,宜春市在城市打工、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农民工呈逐年上升态势,但现行的下岗再就业小额贷款制度将农民,特别是那些失地农民,摒弃在覆盖范围之外,不利于其摆脱生活贫困的现状,我市金融机构应考虑将这一部分农村居民纳入贷款体系,为实现农民工再就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利用金融资源支持信息、通讯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房舍、通行、水、电等人居环境的改善,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金融机构在获取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方面相对便利的优势,及时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推介致富项目。针对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增多的现实需要,应进一步抓好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支付清算服务。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重点,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得到有效推广。此外,面对当前农村反假币形势比较严峻的现实,要深入农村加大反假币宣传工作力度,解决农民反假知识缺乏、反假意识不够强的问题。
(三)满足产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致富。据对宜春市百户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抽查,其贷款满足率仅为45%,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提速增效。对此,我市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创新信贷手段,推广大额农贷,探索银团贷款,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和种养大户搞好生产,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同时,针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现行的利率定价机制有悖于扶持弱势群体宗旨的现象,我市金融业应切实解决对创业农户贷款利率定价过高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
二、立足“全面发展”,以增强农村金融整体效能为重点,实现金融资源在农村得到充分利用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金融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应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和丰富金融产品等举措,提升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支持能力。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新农村建设服务主体。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突现,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呈现“一农支三农”的局面。要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形全实不全”的问题,必须将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在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应加快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再造步伐。按照国家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拓宽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改造、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出城下乡”,不断创新信贷手段,扶持农村经济中有市场前景和良好信誉的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方向不动摇。另一方面,引进和发展一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三农”占比较大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打破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要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思路,统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巨额资金需求。一是各级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进度,逐年加大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通过财政的先期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金融跟进提供配套服务。二是要加强对
民间投资的引导,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涉农招商引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便利,增强“三农”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鼓励进行小额贷款组织、农村资金合作互助组织等试点,规范农村民间融资行为,在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回流。三是建议合理确定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扩大使用范围,考虑将农业银行作为支农再
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用于水利设施和电网改造等有收费来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小城镇建设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有关的项目。四是打通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渠道,可考虑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将邮政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委托农村金融机构代为发放“三农”贷款。
(三)丰富金融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所需。从宜春市情看,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存款和短期贷款业务,与新农村建设现实金融服务需求存在鲜明反差。要全面提升金融支农功能,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统一设计。一方面,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在具备条件的农业地区推广商业汇票、保函以及承兑等业务;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理财项目、代理业务等中间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为农村居民投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农村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农村信用社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旧村改造项目的合理资金需要;加大对农村科技开发支持力度,确保信贷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结构保持一致。
三、立足“协调发展”,以寻求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和谐统一为重点,增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能否做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能高低。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部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增强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能力。
(一)实现中央惠农政策与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协调。中央在近年来的三个“1号”文件中均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力度。为此,要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国家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关注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辨证看待防范风险与加大投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将经营行为统一到国家经济政策上来。作为激励措施,可考虑对支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降低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业信贷中的营运成本,提高其支农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在解决国家大中型企业资金需求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缩小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此方面的经营空间,使商业银行信贷投入逐渐向县域经济倾斜。
(二)实现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近年来,中央银行通过率先放宽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但从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相对严厉的农村信贷市场政策是原因之一。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仍主要局限于种养业及农村小额贷款范围,对农村大额贷款和有抵押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及有收费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这样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拓宽业务范围,提升经营水平。应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审视和梳理各项金融管理政策,切实改变消极规避风险的做法,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限制。根据中央提出的“县域内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关部门应把这项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金融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政策,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三)实现商业银行总行与其分支机构信贷权责的协调。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强化资金法人的统一调度,这样无疑加剧了以县域经济和“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功能的弱化,使其开拓信贷市场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在当前农村自身筹集资金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成效。商业银行总行应适当放松信贷管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对县级支行的授权授信额度,允许基层商业银行在核定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要建立健全信贷营销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基层机构员工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将县级分支机构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运用于县域经济,特别是要直接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就金融业而言,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通过逐步建立防范涉农信贷风险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首先,财政方面可通过适当降低支农金融机构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以及对在支持“三农”中确属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核销等优惠措施,降低“三农”贷款风险度,增强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回流农村。其次,应建立起有效的农业保险机制,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风险的“减震器”作用。第三,推动担保和物权方面的立法进程,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将农作物收益权、在途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纳入可抵押担保资产范围,并保证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同时,担保机构应适当简化担保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加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放贷对象的协作互助,防止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担保基金实行“1:1”担保比率的消极做法。
(二)建立金融信用创评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在大力开展创评金融安全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农户活动的同时,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农村信用社区,全面提高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信用等级,增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心,并通过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措施,提高农户参加农村信用社区创评活动的积极性。我市在这方面有过成功实践,靖安县通过“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以道德联姻金融、信用催生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双赢,在全省推广并受到中宣部的表彰。要坚持多方助力,齐抓共管,加大对农村信用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协助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资产不良率。建议将信用环境建设与综合治理、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等工作并列,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硬指标。此外,应抓紧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经济档案,并纳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统一管理,为金融机构了解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的真实信用记录提供依据。
(三)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机制。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以总行为统一法人的管理体制,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市场风险相对大一些。因此,当前可考虑首先选择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投保对象,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通过运用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对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使之成为建立安全、稳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二篇:市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方案
××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省、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金融支撑作用,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要求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
省、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支撑,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和谐××,不断满足全市人民更多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力争用三年时间,推进金融支持××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工作要求:建立地方政府组织领导、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相关部门配合支持、各金融机构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市各地本着因地制宜、条块结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既要明确全市工作目标、措施,又要根据本地实际分解落实目标责任,抓好重点和特色工作,做到目标明确,特色明显,重点突出,全面推进。
二、工作目标及推进重点
(一)总体目标
以2007年末为基数,实现各市县域贷款年均增长16%以上,农户小额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年均分别增长18%以上,县域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长15%,到2010年末,县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争取达到40%,达xxxx亿元。基本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品种比较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显著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二)市级金融机构支农主要目标
——×××省农村信用社××市办事处:县域贷款增幅13%以上;涉农贷款、农户小额信用和联保贷款年均增长18%;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新增不低200万元;县域个人消费贷款年均增幅不低于15%;实现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全面运行,适时发行农民工银行卡,增强支农服务功能。
——农业银行××分行:新增涉农贷款、县域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每年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达到36%、62%;新增县域基础设施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12%;县域小企业贷款年增幅不低于10%。
——农业发展银行××分行:积极探索信贷资金、农业保险和扶贫资金运作机制,抓好由金融机构发起组建的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粮棉油收购贷款当年累放12亿元以上,确保合理的收购资金需要;县域贷款及县域小企业贷款年均分别增长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年均增长10%。
——××邮政储汇局:县域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年增长10%以上,县域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不低于60%;每年新增存款的10%以上用于办理省内银团贷款、协议存款;县域绿卡发放量12万张。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行:县域贷款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县域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年均增长达到15%。
——××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加快业务向县域的延伸,加强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县域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
——各保险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分公司、中国人寿××分公司重点推进支农保险,下伸机构,增加险种,扩大业务规模;华安保险做好助学贷款保险工作。其他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涉农保险业务,力争农业保险覆盖率明显增加。
(三)设县(市)重点和特色工作目标
各设县(市)要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作用,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产品和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全力推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地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密切金融机构与各类担保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扶植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探索建设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规范农村信用秩序,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改善农村融资环境。
——××、××:在与县(市)农村信用联社认真配合的基础上,开展村镇住宅按揭贷款业务试点,推进新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发展。
——××、××、××:结合政府规划,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促进留史等新兴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县(市)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进一步加大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探索助学贷款和其他贷款形式的有机结合,创新模式,深化农村脱贫的救助途径。
——××: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积极推进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创新工作。
——××、××:进一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助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
情况进行监测和考核,建立和完善金融支农奖惩机制,推动金融支农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县域经济资源开发、加大对特色产业产品升级的信贷投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扩大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农户贷款面上升2个百分点。
各设区市在特色工作上要勇于创新,率先突破。同时,相互学习特色工作的经验做法,实现全市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主要措施及工作内容
(一)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要发挥支农主力军和支柱作用
农村信用社: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增强服务“三农”功能;以信用户、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户经济档案,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和联保贷款;强化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产业集群中个体、私营及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提升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推进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加大农村消费贷款业务的创新步伐,促进农民消费升级和农村经济增长;加快网络系统建设,推广非现金工具的应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拓展支农新领域。
农业银行:依据“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坚持围绕三农的市场定位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广泛调研,积极开展支农新产品的试点工作,选择确定5个经济强县和个产业集群县(市),实施金融资源倾斜政策,着力打造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力争培育50户规模效益型客户;完善小企业贷款试点管理办法,改进评级和授信制度,降低准入门槛,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密切与担保机构的合作,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建立优质中小企业项目库,探索集群式小企业支持方式,稳步推进“千户百亿”工程建设;按照“项目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要求,积极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支农政策性导向作用
大力支持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做好商品粮棉油收购贷款发放与管理工作;重点支持同业领先、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大中型优质产业化龙头和加工企业;优先支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择优支持涉农领域从事种养、加工、流通、服务的各类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配合,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
(三)邮政储蓄机构要发挥支农新生力量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和推动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采取免收工本费、年费和降低异地手续费等优惠措施,加快绿卡村创建进程,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绿卡发放量;积极开展协议存款业务,促进资金回流农村;与省内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发放银团贷款;积极研发新的信贷品种,满足广大农民的信贷需求;加强网点和设施建设,完善中间业务品种,最大限度方便农村客户。
(四)国有商业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要发挥支农的重要补充作用
工商银行: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综合运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金融手段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制定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完善定价体系,开发和推广应收账款、存货和其他物权质押贷款及保理等新的业务品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中国银行:发挥外汇外贸传统业务优势,重点支持县域外向型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需求和县域特色经济为重点;鼓励产品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加快县域零售贷款发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健支持农村运输户的汽车贷款需求。
建设银行:确定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战略重点,调整信贷、客户和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正向激励考核机制,重点支持市场定位明确,经营县域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绩优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县域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城信社):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完善商业银行各项功能,创新管理模式,丰富金融产品,筛选目标客户,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灵活,运作高效快捷的特点,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
(五)保险机构要发挥保障和支撑作用
人保财险和寿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各地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民生活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保险品种,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保险和农民寿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保障。
华安保险:积极探索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协调各方关系,大力发展贫困生助学贷款保险,支持国家助学政策的深入开展。
其他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的创新和推动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保障程度。
四、组织领导及考核评价
(一)明确责任,加强对金融支农的组织领导
市金融证券办公室和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负责全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市级金融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支持,推动全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各设区县(市)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金融发展长期规划,围绕特色工作目标,切实抓好落实。
人民银行要强化信息沟通,加强督导,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监测和通报制度;银监部门要积极推进县域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完善制度,为金融支农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金融支农环境建设,积极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推进诚信建设;要努力提高执法效能,规范行政收费,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壮大县域各类担保机构(担保基金);要鼓励和支持县域带有融资性质的新机构、新组织试点,探索监管模式,规范其运作;要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正向激励机制,制定金融支农考核评价体系,每年以政府的名义召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现场会,督导调度,实现经验和成果的交流、共享。要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本方案实施为契机,结合实际,完善制度办法,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考核,促进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
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及各设区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加强考核,每半年通报有关情况,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金融支持新农村工作,要确定主管领导和具体承办部门及人员,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考核措施,加强和改进实施方式,督导本系统基层单位认真落实。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业务、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各地也要结合辖区金融机构及各县(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属地考核和有关信息发布,考核结果将作为各级政府评价和奖励金融机构的重要依据。2010年,市政府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三年工作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全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00八年一月八日
第三篇:抓好典型示范助推新农村建设
抓好典型示范助推新农村建设
近日,浦北县召开2011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表彰了2010新农村建设工作13个先进后盾单位、23名优秀指导员和19名先进工作者,并精心安排了4个先进典型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重规划。2010自治区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陈冬云认为,调查摸底,科学规划,是有效开展指导员工作的基础。作为县派驻六硍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组长,他首先组织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分别到村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党员和群众代表见面会,传达上级新农村建设要求,了解社情民意。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归类,理清思路,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制订全年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六硍镇新农村建设。
促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龙门镇王坡村是广西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驻该村指导员陆建存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协助村委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建立了约60亩的罗非鱼、塘角鱼养殖基地,引导40多户农民种植穿心莲50多亩,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举办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2010年王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16.2%,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惠民生。浦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寨圩镇秋香村和安石镇新塘村的联谊单位。他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协调市县联谊单位,争取资金,修建村级道路解决群众“行路难”,实施人饮工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建设村级卫生室缓解群众“看病难”,完善娱乐健身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农村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成功创业,组织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等,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2010年,该局荣获了钦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后盾单位称号。
强组织。各先进后盾单位均与联系村党组织签订了“结对共建、先锋同行”协议书,驻村指导员也积极引导村干部、农村党员开展“亮旗承诺、践诺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拓展节日慰问、创先争优领导点评等系列共建活动,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促进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构建了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好格局。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浦北县做好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的选树、总结、宣传和引领工作,让各后盾单位和驻村指导员学有目标、赶有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
第四篇:文化助推新农村建设工程
***县文体局送文化下乡暨助推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群策群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在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
近几年,文体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了****万元,建设了****个省级服务中心站和****个农村基层服务点。****月份,又投入了****万元,购买了****台电脑,新建了*****个村级服务点,使我县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了******个。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且文体局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 1
化站、农村书屋,已建设完成了*****个乡镇文化站。去年*****月份,也实现了图书馆全面向社会群众实行免费开放。
二农民自娱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乡镇,农民自娱文化悄然兴起,建成****个文化大院。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县文化部门将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在“十一五”期间,文体局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
进一步助推新农村建设工程。
首先今年文体系统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开展城乡文化活动。以送戏下乡为载体,带动和引导农村、社区文艺活动的开展。计划对我县的快大茂村、长春沟村、马当村、水洞村、公益村等*****个标兵村进行慰问演出。全方位提升城乡文化氛围。
其次积极探索“农民自办、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多元共建”的发展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我们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的作用,对农民文艺骨干进行系统培圳,深入文化大院现场辅导,培养人才,发掘人才,提高农民活动质量。发挥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从百姓朴素的语话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民间鲜活艺术中汲取创造元素,从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发展动力。
再次是发挥图书馆应有的社会作用。加强科技三下乡、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和读者服务工作。继续完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建设数字文化资源,通过自建共建等多种形式,系统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备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为建设我好我县新农工程,文体人将不遗余的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
第五篇:土地流转助推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致富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关健。最近,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起了市级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为了切实弄清农村土地流转和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关系,永川区板桥镇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工作调查组从XX年4月5日至4月18日对全镇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截止今年3月底,该镇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村数12个,占总村数的100%,涉及的农户3003户,占总农户的26%,其中土地流出的农户2843户,占总农户的24.6%,土地流入的农户160户(另外,单位和外地业主来镇承包3起),占总农户的1.4%,土地流转面积3794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2%。
二、土地流转的几种模式
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转让和入股。在总的农地流转面积中,转包、转让的比重最大,两者相加所占比重55.2%,入股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4.8%。
1、干交钱粮型。一是鱼鸭工程建设,业主转包稻田,每年按600-800公斤稻谷/亩支付转出方或按照当年稻谷市场中等价支付现金;二是业主承包退耕还林地间隙种植苦蒿,每年按50元/亩支付租金。
2、入股分红型。农户以退耕还林地入股,业主投入种苗、管护等资金,收益按比例分红。
三、土地流转的特点
随着取消农业税,新一轮的农地流转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过去种粮大户承包的粮田大都是免费的,个别还要转出户自己负责上交农业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土地承包费水涨船高,每亩水田年承包费高的已接近600元。二是土地流转全面扩展。不管是农业产业发展或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三是从农民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通过该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几年的不懈努力,搞好服务和鉴证,促进了土地流转。四是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高效种养殖业。五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效益农业的优惠政策,免收土地承包合同鉴证费用。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效果
1、克服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
在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克服当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之路。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使用权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安排使用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民间的分工与专业化、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该镇农业特色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以凉风垭等村为基础的鱼鸭工程基地。通过农户转包、倒包等形式共流转土地1294亩,现全镇已形成池塘养殖面积5500亩,年出栏商品鸭400万只、产成鱼1700吨,鱼鸭总收入达7700万元,纯收入实现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5元。如凉风垭村流转农户土地284亩,现已建成鱼鸭立体养殖面积800亩,其中尖山9社流转土地59户73亩,使土地不断向大户集中,现形成集中成片鱼鸭立体养殖面积150亩;同时,有3户农户到临近村社承包土地13亩,发展鱼鸭立体养殖,现共有养殖大户20余户,使该社成为全镇鱼鸭立体养殖的核心示范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农户的承包收入明显增加,据调查分析,净种稻田一般中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亩产100公斤(部分稻田和深脚冷浸田无再生稻),全年稻谷总收入600元左右,亩生产成本250元,纯收入350元左右;而农户间转让的土地年干收稻谷650-800斤/亩,亩平纯收入在450元以上。另一方面,土地流入的农户通过规模经营同样增加了收入,如凉风垭村尖山9社的徐开红,XX年建有鱼鸭立体养殖面积12亩(其中转入土地7.5亩),年产成鱼4.5吨,出栏商品鸭3万只,鱼、鸭总收入47万元,除去承包费用3400元,再除去其它生产成本,年获纯利润7万元,全家3口人,人平纯收入实现23000元。又如大桥6社的候云刚,XX年底承包汪家岩村菜园4社24户稻田15.6亩发展鱼鸭养殖,预计今年可产成鱼4吨,出栏商品鸭1万只,获纯利2万元以上。二是林业特色经济。结合退耕还林政策,为了加强林地管护,充分发挥林地效益,我镇积极引进业主,流转林地2500亩:一是在柳溪村流转林地700余亩,发展花椒种植,现已基本见效。二是在大坪、柳溪、古佛村流转林地1000余亩,发展速生桉种植,现正在栽植。三是在汪家岩村流转林地800亩,发展苦蒿种植,预计今年即可见效。通过林地流转,退耕农户不用投入种苗、肥料和管护费用,每年便可获得245元/亩的国家粮食补助费和管护费。同时可为业主务工获取收入,产品收获后并取得5:5—2.5:7.5不等的分红,促进了农民增收。
3、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解除了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推动了城市化、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镇已有1XX多个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占劳动力总数的52%以上,XX年的人均收入达到3760元。凉风垭村尖山9社通过土地流转,全社52户有5户落户场镇,做起了生意,有10余户外出务工,如该社董永奎一户到场镇办起了竹木加工厂,年收入四万元,年轻人陈龙海外出务工,年收入XX0元。汪家岩村菜园4社通过土地流转,全社230人有128人外出经商务工,如候天才一家(2个劳动力)外出附近“付家洞”煤矿务工,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吴健一户(2个劳动力)到寿永场镇经商,每年纯收入3万元。
五、对今后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1、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土地流转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关系。土地是我国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但是,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会随着土地在农民收入来源中的重要性的下降或农民人均收入(尤其是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弱,人们以货币收入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已逐步弱化。从另一方面看,土地流转所流转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并不会损害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的选择时,一个最基本的考虑是能否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更多收入,因此,土地流转不但不会削弱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反而会因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得以强化。一些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到城市里务工经商,在经济条件好时可以稳定下来,一旦经济条件不好就只能回流农村,到时却没有了土地,失去了生活保障。从表面上看,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那么这种担心就是不必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土地流转是使用权转让而不是土地买卖,始终存在一定的流转期限,并不会使农民永久失去土地。第 二,土地流转的收益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支付的,农民不能提前支取未来收益,因此,即使农民回流农村,也有一定的收入来源。第三,土地流转的收益通常也不是永久固定的,一般以当年的市场价格确定租金,并留有土地租金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重新商谈约定的空间和余地。土地流转收益应该是有保障的。
2、拓宽渠道,积极探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在总结原有转包、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渠道,创新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开展委托转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社合作经济组织,由村社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发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农业企业。二是实行股份合作。由村社集体将农户土地承包权量化入股,土地由村社统一经营或发包给农业企业、规模经营大户,村社合作经济组织按股份将土地经营所得在年终进行分配。
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采取多种劳动力培训转移方式:一是广泛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促进鱼鸭产业上规模上档次,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努力发展和扩大民营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企业务工;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建设;四是积极有序向镇外输出劳动力。
4、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流转合同管理。虽然农户在土地流转后签订土地承包流转书面合同的意识增强,但签订的程序和流转合同的内容却极不规范。各村社应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土地流转的档案资料并及时上报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审查备案。
5、为了确保鱼鸭产业更大发展,应大力提倡水禽旱养,规范产业发展,强化环境建设,防治环境污染。使鱼鸭产业上规模、上档次,进而促进农村土地更快地流转。
6、畅通渠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培植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畅通流转渠道。特别要发挥好各村社干部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动员、组织、协调和管理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