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实施五个工程 助推新农村建设
实施五大工程
助推新农村建设
聊城市科协副主席 老科协常务副会长 王延飞
近年来,我市老科协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办[2005]9号、鲁办[2005]22号文件和全省老科协会议精神,围绕助推新农村建设,发挥优势,积极作为,针对需求,讲求实效,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施科技助农工程,提高农民致富能力。2005年5月份,市科协以[2005]27号文件的形式,向各县(市区)科协、老科协和市老科协有关专业委员会印发了《聊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关于实施“科技助农致富”工程的意见》。2006年3月份,市老科协又进一步印发了《关于深化实施“科技助农致富工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百村行”活动的意见》。几年来,全市各级老科协组织共计选择20个乡镇、200个村、2000户农民,为他们提供科普宣传、技术推广、卫生服务,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帮助解决了40多项种养难题,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市老科协先后邀请省老科协副会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王荫墀,省淡水养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梁益岭,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王育义,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养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乃科等10多名省老科协专家,组织20余名市级老农业专家深入到临清、高唐、东昌府等县(市区)的乡镇、办事处讲授蔬菜、棉花、畜牧、水产等方面的种养技术,在临清举办了长达一个月的农业科技讲座和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指导高唐县老科协从省农科院引进了“鲁引1号脱毒土豆”,在鱼丘湖办事处建立了3000亩示范基地,亩产达6000余斤,亩效益3000余元,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900余万元。在高唐县尹集镇大棚种植基地,省老科协专家发现大棚内的西红柿苗大面积枯死,农民用了多种农药都不起作用,专家立即拿死株回农科院化验,诊明了病情,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办法,使农民避免了巨大损失。茌平县老科协在县科协、团县委等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农、林、水、畜牧等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开展了“乡村文明百村行——送科技下乡” 活动,在全县选择100个有带动力、有影响力的、群众素质好、热爱科技的行政村,为他们送去科技图书和资料,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先后到菜屯镇菜屯村、信发办事处雷庄等15个乡镇、村开展科技服务,向群众发放《科技致富向导》、《项目与市场》、山东科技报《种养实用精编小册子》等科技报刊5万余份,解答群众生产、生活疑难300多人次。冠县老科协针对狐、貉、水貂等特种养殖户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管理销售跟不上、经济效益不可观的现状,特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研究员、特养技术专家佟煜仁教授、聊城金桥养狐场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宋书桥同志在冠州宾馆开展了狐、貉等特种养殖技术培训,讲解了有关狐狸、貂、貉等毛皮动物的养殖关键技术以及毛皮市场的未来走势和发展前景,各乡镇及周边县(市区)养殖户共300余人参加了培训,对于提高特种养殖户的科技素质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莘县老科协邀请亿丰公司的科技专家到该县进行技术指导,在燕店、河店、张寨举办了食用菌和蔬菜技术培训班,受益群众260多人,现场解答群众疑难问题30多个;会同县科协联合开辟了绿色农业科技热线咨询电话,先后接到热线电话2000多个,收到求助信件100多件,上门服务200多次,加快了农业科技服务速度,受到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欢迎。阳谷、东阿等地的老科协组织也围绕服务“三农”开展了大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做出了贡献。
二、实施科研扶农工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市老科协农业专业委员会在刘湘书主任的带领下,从潍坊原产地引进的“潍麦9903”品种,在我市增产10%左右,按2005年秋种时播种60000亩计算,2006年麦收时增产480万斤,为农民增收360多万元;他们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丰聊20号新组合”,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稳产、高产、优质、中早熟,平均比国审玉米新品种“郑958”增产3-5%左右,抗病性优于“郑958”,成熟期相当于“郑958”,很适宜我区种植,在前年帮助市种子公司制种2000亩、产种100万斤的基础上,去年播种20万亩,按每亩增产50斤计算,可增产玉米1000余万斤,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 万元;他们选育的“小麦0501”初步试验产量高于“烟麦14号”,增产6.8%以上,早熟2-3天,亩产可达1200斤以上,且抗倒伏,耐白粉病,2005年参加省预备试验,秋种时在斗虎屯镇建立了30亩的良种培育基地,2006年麦收时产种子近3万斤,秋种时在冠县建立了1000余亩的小麦良种试验基地,今年麦收时可收良种100万斤;选育的“聊玉早1号”玉米新品种,通过几年连续试验,在我区85天成熟,抗病,抗倒,高产,优质,晚播早熟,很适宜瓜菜套种、抗灾等,是集高产、优质、早熟于一体的优于“掖单4号”的新品种,现正处在省区试验阶段。工业专业委员会会员郭大威等老专家在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主持试制并批量生产利用日本菌种制造生物肥料,比施化肥成本降低10%,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增产达15%;主持试制并批量生产利用浙江某大型企业的工业废渣制造有机肥料,比施化肥成本降低10%,农作物增产达20%。上述两种肥料共推广3500余亩,为农民增收达40万元。临清市老科协水产专业委员会致力于科技开发,以魏湾镇丁马村的丁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与解放军总医院联合,研制成功了《甲鱼胶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已申报国家专利。去年投资6000万元扩大规模,今年投产后可以年加工甲鱼1500吨,生产九种产品,年销售额达15亿元,利税2亿元,为该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一是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近年来,市老科协积极参与举办了以“宣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全市第9届、10届、11届“科普之春”活动,共计发放科技图书7000余册,科技资料和报刊6万余份,赠送“八荣八耻”荣辱观等科普宣传挂图3000余幅,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在“科普之春”活动期间,市老科协农业、卫生 专家现场开展了以种植养殖、卫生保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服务,邀请聊城大学农学院和市农科院的教授、研究员举办了农民科技培训班,讲解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并与省老科协专家一起赶到渔丘湖、清平等12个乡镇进行科技培训,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市老科协还会同东昌府区科协、老科协在梁水镇大杨庄村举办了科技下乡活动,根据当地群众需要,专门从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单位聘请了老科协会员郝琴庭等四位蔬菜和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咨询,解答群众疑难问题,专家们就黄瓜、云豆、西红柿和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有的群众拿着有病害的植株和叶子,现场请专家诊断,请教好的防治办法,专家均给予了满意的答复。二是参与编印科普图书。去年,市老科协会同市科协、市卫生局、市健康协会等单位,共同编写了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大众科普知识手册》2万册,主要内容包括崇尚科学、文明生活、实用技术、节能环保、防灾急救、合理膳食、防病治病、生活常识、科学健身、休闲娱乐、防禽流感、关爱生命等部分,该手册对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发挥了应有作用。今年以来,市老科协又联合市科协共同编印《节能与环保科普知识手册》2万册,先后在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发放4000余册,对于增强农民群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丰富节能环保知识起到一定作用。为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社会氛围,临清市老科协会同科协、反邪教办公室共同编印了《崇尚科学远离邪教》反邪教警示教育插图读本,该书共分《邪教的本质特征》、《邪教的歪理邪说》、《邪教的罪恶行径》、《依法防范与治理》、《旗帜鲜明反邪教》、《远离邪教讲科学》等六大部分,共计7万余字。该书的编辑出版,有助于向广大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进行反邪教科普教育,对于他们了解和掌握反邪教知识,提高对邪教的警惕性、鉴别力和抵制防范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培养了一批以老科协会员为主导的农技协、科普基 地和科普带头人。临清市老科协发起成立的庆丰科技协会,去年从省棉花研究中心引进夏播棉鲁棉研19号(代号890)在康庄镇试种15000亩,棉苗长势良好,每亩增产49斤籽棉,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冠县老科协支持原科技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郭克启,原科协副主任马超亮等老科协会员创办了农业良种科技协会,组织引导会员及农户进入市场,为省农科院开发总公司、浙江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代繁的特大花生、豆角等农作物良种30多个,其中大白菜平均亩产白菜籽75公斤、亩收入比种小麦增收700余元,大葱每亩收种子50公斤,种子价每公斤30元,每亩收入1500元,起到了良好的良种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农户300余户;还支持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国政同志创办了大樱桃科技示范园,带领一些老科技人员到全县各乡镇林果村庄进行技术培训,带动大樱桃种植面积由1500亩发展到2800亩,并协助指导果农搞大樱桃保护地栽培建设。茌平县老科协林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农艺师赵荣金同志领办的高科技示范园面积达800余亩,先后引进优良品种100余个,品系300余个,特别是随着茌平枣乡的建设在全县搜集圆铃大枣优良品系80余个,并初选出特优品系4个,向社会提供优良枣苗180万株,指导全县发展枣园5万余亩,为茌平枣乡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莘县老科协去年从荷兰、以色列引进越夏西红柿品种2个,建立荷兰瑞克斯旺百利西红杮示范基地2000亩、以色列海泽拉870西红柿示范基地1000亩,这种西红柿易管理,抗病能力强,大棚亩产可达1万公斤,亩效益可达1万元。临清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水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推广研究员赵志圣同志以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为己任,开展科技咨询1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12个,开发养殖水面6万亩,帮助康庄镇养鱼专业户宋善忠同志解决了养鱼生产中的疑难问题4个,当年养鱼40亩,植苇20亩,年收入4万元;帮助戴湾乡李明堂承包窑口厂250亩荒洼地,搞了鱼种培育和立体渔业,年收入达8万元,另外还组织带领老科协人员承包水面3000亩,年递增产量达20%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20万元。
四、实施卫生支农工程,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去年以来,市老科协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实施“夕阳红营养健康行动计划”,为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素质服务。为将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市老科协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医疗条件较好、覆盖人口数量较多的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博平)、冠县桑阿镇医院等2家基层医院,作为市老科协开展送卫生下乡活动的长期联系点,定期组织老专家赴基层医院开展诊疗活动,促进基层医院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加快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去年11月2日,由聊城市、茌平县两级老科协在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博平)举行了老科协老专家送卫生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原行署副专员、市老科协会长张锡九出席会议并讲话。截至目前,市老科协已经组织老医学专家赴基层医院开展诊疗活动50多人次,为600多名患者提供了诊疗服务,为医院医护人员举办讲座20余次,对于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方便群众就医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基层医院和农民群众的欢迎。此外,市老科协还支持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贾友香同志,兴办贾氏中医肿瘤诊所,使用外用火针及内服中药治疗淋巴结核、乳房肿块、腮腺瘤、脂肪瘤等疾病,该会员近年来先后深入到10个乡镇巡回进行卫生科普宣传,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800多人次,采用火针疗法和传统中医技术治疗肿瘤病人320余人次,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受到群众好评。去年10月份,市老科协还会同市老龄委、市科协、市健康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以“关注老年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九九”老人大型健康义诊活动,向城乡老年代表赠送《大众科普知识手册》1000余册,为1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义诊和咨询服务,并向老年人免费赠送药品近万元。临清市老科协组织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老医务科技工作者,发挥卫生营养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在麦收时节顶着炎炎烈日,组织12名医护人员、2辆救护车辆送知识、送营养、送药物到各个村庄的地头、田间和收麦场,共发放人丹防暑药2000袋、营养小册子3000册,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五、实施网络建设工程,提高老科协服务能力。建立完备的老科协组织网络体系,壮大会员队伍特别是农业会员队伍,是开展老科协活动的依托,也是团结带领老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农业老专家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再作贡献的基础。为此,我市一直把老科协组织建设作为老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实施组织网络建设工程,为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农业老专家发挥余热搭建平台。经过努力,截至去年7月份,我市在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起老科协组织,成为全省第四个全部建立县级老科协组织的市。同时,积极推动市直单位老科协组织建设,先后在市水利局、教育局、农业办公室、卫生局、建设委员会等5个市直单位建立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据统计,全市各级老科协组织共建立农业系统老科协组织1个、农业专业委员会9个,拥有农业老专家会员300余名。此外,市老科协还联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由20余名老农业专家组成的老专家科技服务团,为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与此同时,市老科协积极组织开展老科技工作者高级职称审查推荐工作,近两年全市共有17名农业方面的老科协会员晋升推广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上述工作的开展,既为老科技工作者投身新农村建设二次创业、再做贡献搭建了平台,也为老科协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此文刊登于2007年7月25日中国科普传媒网科普动态、中国老科协网站2007年7月31日工作动态、大众科技报科技文图网站2007年7月10日地方科协栏目)7
第二篇:文化助推新农村建设工程
***县文体局送文化下乡暨助推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群策群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在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
近几年,文体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入了****万元,建设了****个省级服务中心站和****个农村基层服务点。****月份,又投入了****万元,购买了****台电脑,新建了*****个村级服务点,使我县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了******个。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而且文体局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 1
化站、农村书屋,已建设完成了*****个乡镇文化站。去年*****月份,也实现了图书馆全面向社会群众实行免费开放。
二农民自娱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乡镇,农民自娱文化悄然兴起,建成****个文化大院。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县文化部门将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在“十一五”期间,文体局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
进一步助推新农村建设工程。
首先今年文体系统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开展城乡文化活动。以送戏下乡为载体,带动和引导农村、社区文艺活动的开展。计划对我县的快大茂村、长春沟村、马当村、水洞村、公益村等*****个标兵村进行慰问演出。全方位提升城乡文化氛围。
其次积极探索“农民自办、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多元共建”的发展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我们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的作用,对农民文艺骨干进行系统培圳,深入文化大院现场辅导,培养人才,发掘人才,提高农民活动质量。发挥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从百姓朴素的语话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民间鲜活艺术中汲取创造元素,从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发展动力。
再次是发挥图书馆应有的社会作用。加强科技三下乡、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和读者服务工作。继续完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建设数字文化资源,通过自建共建等多种形式,系统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备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为建设我好我县新农工程,文体人将不遗余的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
第三篇:如何引导金融业助推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行动指南。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眼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针,调整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助推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一、立足“以人为本”,以满足农民多层次金融需求为重点,提供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市金融机构必须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农民这一群体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为农民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在金融扶持中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帮助农民解困。要创新扶贫贷款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开发,解决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资金不足的困难。要改进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努力满足农民在建房、购置农机具、生活用品、看病就医等生产和生活消费方面的资金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方式,做好高校、技工学校的农村贫困生或其直系亲属的贷款发放,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目前,宜春市在城市打工、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农民工呈逐年上升态势,但现行的下岗再就业小额贷款制度将农民,特别是那些失地农民,摒弃在覆盖范围之外,不利于其摆脱生活贫困的现状,我市金融机构应考虑将这一部分农村居民纳入贷款体系,为实现农民工再就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利用金融资源支持信息、通讯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房舍、通行、水、电等人居环境的改善,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金融机构在获取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方面相对便利的优势,及时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推介致富项目。针对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增多的现实需要,应进一步抓好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支付清算服务。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重点,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得到有效推广。此外,面对当前农村反假币形势比较严峻的现实,要深入农村加大反假币宣传工作力度,解决农民反假知识缺乏、反假意识不够强的问题。
(三)满足产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致富。据对宜春市百户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抽查,其贷款满足率仅为45%,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提速增效。对此,我市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创新信贷手段,推广大额农贷,探索银团贷款,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和种养大户搞好生产,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同时,针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现行的利率定价机制有悖于扶持弱势群体宗旨的现象,我市金融业应切实解决对创业农户贷款利率定价过高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
二、立足“全面发展”,以增强农村金融整体效能为重点,实现金融资源在农村得到充分利用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金融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应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和丰富金融产品等举措,提升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支持能力。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新农村建设服务主体。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突现,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呈现“一农支三农”的局面。要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形全实不全”的问题,必须将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在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应加快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再造步伐。按照国家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拓宽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改造、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出城下乡”,不断创新信贷手段,扶持农村经济中有市场前景和良好信誉的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方向不动摇。另一方面,引进和发展一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三农”占比较大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打破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要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思路,统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巨额资金需求。一是各级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进度,逐年加大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通过财政的先期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金融跟进提供配套服务。二是要加强对
民间投资的引导,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涉农招商引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便利,增强“三农”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鼓励进行小额贷款组织、农村资金合作互助组织等试点,规范农村民间融资行为,在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回流。三是建议合理确定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扩大使用范围,考虑将农业银行作为支农再
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用于水利设施和电网改造等有收费来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小城镇建设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有关的项目。四是打通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渠道,可考虑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将邮政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委托农村金融机构代为发放“三农”贷款。
(三)丰富金融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所需。从宜春市情看,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存款和短期贷款业务,与新农村建设现实金融服务需求存在鲜明反差。要全面提升金融支农功能,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统一设计。一方面,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在具备条件的农业地区推广商业汇票、保函以及承兑等业务;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理财项目、代理业务等中间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为农村居民投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农村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农村信用社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旧村改造项目的合理资金需要;加大对农村科技开发支持力度,确保信贷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结构保持一致。
三、立足“协调发展”,以寻求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和谐统一为重点,增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能否做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能高低。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部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增强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能力。
(一)实现中央惠农政策与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协调。中央在近年来的三个“1号”文件中均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力度。为此,要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国家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关注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辨证看待防范风险与加大投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将经营行为统一到国家经济政策上来。作为激励措施,可考虑对支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降低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业信贷中的营运成本,提高其支农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在解决国家大中型企业资金需求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缩小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此方面的经营空间,使商业银行信贷投入逐渐向县域经济倾斜。
(二)实现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近年来,中央银行通过率先放宽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但从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相对严厉的农村信贷市场政策是原因之一。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仍主要局限于种养业及农村小额贷款范围,对农村大额贷款和有抵押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及有收费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这样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拓宽业务范围,提升经营水平。应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审视和梳理各项金融管理政策,切实改变消极规避风险的做法,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限制。根据中央提出的“县域内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关部门应把这项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金融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政策,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三)实现商业银行总行与其分支机构信贷权责的协调。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强化资金法人的统一调度,这样无疑加剧了以县域经济和“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功能的弱化,使其开拓信贷市场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在当前农村自身筹集资金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成效。商业银行总行应适当放松信贷管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对县级支行的授权授信额度,允许基层商业银行在核定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要建立健全信贷营销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基层机构员工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将县级分支机构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运用于县域经济,特别是要直接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就金融业而言,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通过逐步建立防范涉农信贷风险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首先,财政方面可通过适当降低支农金融机构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以及对在支持“三农”中确属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核销等优惠措施,降低“三农”贷款风险度,增强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回流农村。其次,应建立起有效的农业保险机制,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风险的“减震器”作用。第三,推动担保和物权方面的立法进程,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将农作物收益权、在途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纳入可抵押担保资产范围,并保证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同时,担保机构应适当简化担保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加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放贷对象的协作互助,防止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担保基金实行“1:1”担保比率的消极做法。
(二)建立金融信用创评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在大力开展创评金融安全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农户活动的同时,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农村信用社区,全面提高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信用等级,增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心,并通过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措施,提高农户参加农村信用社区创评活动的积极性。我市在这方面有过成功实践,靖安县通过“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以道德联姻金融、信用催生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双赢,在全省推广并受到中宣部的表彰。要坚持多方助力,齐抓共管,加大对农村信用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协助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资产不良率。建议将信用环境建设与综合治理、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等工作并列,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硬指标。此外,应抓紧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经济档案,并纳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统一管理,为金融机构了解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的真实信用记录提供依据。
(三)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机制。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以总行为统一法人的管理体制,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市场风险相对大一些。因此,当前可考虑首先选择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投保对象,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通过运用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对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使之成为建立安全、稳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抓好典型示范助推新农村建设
抓好典型示范助推新农村建设
近日,浦北县召开2011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表彰了2010新农村建设工作13个先进后盾单位、23名优秀指导员和19名先进工作者,并精心安排了4个先进典型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重规划。2010自治区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陈冬云认为,调查摸底,科学规划,是有效开展指导员工作的基础。作为县派驻六硍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组长,他首先组织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分别到村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党员和群众代表见面会,传达上级新农村建设要求,了解社情民意。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归类,理清思路,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制订全年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六硍镇新农村建设。
促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龙门镇王坡村是广西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驻该村指导员陆建存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协助村委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建立了约60亩的罗非鱼、塘角鱼养殖基地,引导40多户农民种植穿心莲50多亩,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举办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2010年王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16.2%,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惠民生。浦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寨圩镇秋香村和安石镇新塘村的联谊单位。他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协调市县联谊单位,争取资金,修建村级道路解决群众“行路难”,实施人饮工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建设村级卫生室缓解群众“看病难”,完善娱乐健身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农村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成功创业,组织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等,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2010年,该局荣获了钦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后盾单位称号。
强组织。各先进后盾单位均与联系村党组织签订了“结对共建、先锋同行”协议书,驻村指导员也积极引导村干部、农村党员开展“亮旗承诺、践诺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拓展节日慰问、创先争优领导点评等系列共建活动,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促进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构建了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好格局。
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浦北县做好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的选树、总结、宣传和引领工作,让各后盾单位和驻村指导员学有目标、赶有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
第五篇: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太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陈华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如何结合太华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太华镇通过座谈、入户等形式,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
一、成绩与经验:评价新农村建设 的运转情况
1、在生产发展方面,着重念好四篇文章。一是田里丰收篇。按照“1363”进行生产规划和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值从原来水稻、烟叶、木薯、蔬菜的60:25:10:5调整为40:30:22:8,农民从田里得到的人均收入达1150元。二是山里绿色篇。山地茶果得到长足发展,罗丰、万湖等村人均果树面积1亩以上,农户从中得到收入380元。三是家里庭院篇。通过建设四个生产基地,实现总收入4950万元以上,纯利2656万元,农民从中得到的人均收入932元。四是企业成效篇。重点抓好煤矿、铁矿、非矿三大支柱产业、万湖和仕坑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加强劳力转移工作,有序组织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上述四项合计人均纯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长%,太华农民拥有的存款达到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在生活宽裕方面,优先解决交通不便问题。近年来,太华镇村筹措资
金850万元,铺设了群团至华溪、华溪至高星、汤泉至德安、汤泉至黄沙、太华至张地、温坑至魁城、菖坑至坑头等7条水泥路,万湖至大合的水泥路面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3、在乡风文明方面,努力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以“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以太华、小华、汤泉安全文明共建片区为依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四有”新型农民,办好村级文化图书室,利用文技校等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罗丰村还成立了“果树研究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太华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提高,农村文化长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新农村理事章程等独具特色,卫生初级保健得到加强。获省级文明乡镇。
4、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通信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仕坑村“造福工程”取得实效,搬迁农户39户217人。镇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13村约6000人的农民饮水难问题。完成了中心镇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并动工实施省第八批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项目“华麟小区”新村前期建设。完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集镇道路硬化,街道电力、电讯杆线改造、路灯安装、集镇自来水管网改造和政府大院等公共场所美化建设。
5、在工作保障方面,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在组织保障上,拨出1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研究制定了农村工作月考评制度,取消原来发放给镇村干部的浮动工资和月考勤奖,重新制定月考核标准,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与当前计划生育、党建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建立了万湖、温坑、小华、罗丰、高星等五个种烟示范片1500亩和万湖村无公害蔬菜基地600亩,发展华溪、黄沙村
食用菌种植45万袋;把仕坑村仙人谷工业项目区建设列入工业发展的重点。
结合太华镇实际,从发展经验看,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好“五个一”工程:
1、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魁城村、汤泉村等之所以每年经济不断提高,关键是有“村支书榜样”连生锻、蒋先杰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群团村、仕坑村,之所以迅速致富,也是有了陈首伟、唐丁同等好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2、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魁城村党支部名成员有的领办企业,有的是行业能手,全部达到“双强”标准,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搞好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保证“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
3、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太华镇各
村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万湖村以反季节蔬菜等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凸现;黄沙村以矿业资源、矿业加工作为主导产业,走上工业兴村的道路;群团村、太华村等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活跃了乡村市场;还有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各村劳务人员的劳务收入。
4、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万湖村、魁城村等多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企业,农民就地转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黄沙村、汤泉村主动到外地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
谐稳定的氛围。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魁城村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开展遵守《村规民约》的评比活动,开展“十户五联”活动搞好社会治安,保证了全村稳定和谐。
5、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这些村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魁城这样的老典型,还是万湖村、汤泉村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就太华而言,只要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障碍与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太华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发展后劲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村级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普遍不高。
2、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农意识仍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存在排外思想,缺乏“敢拼、敢闯、敢干”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一些单位部门利益意识严重,“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在工业用地方面,受地形地貌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园区建设滞后。
3、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老化严重。太华镇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排涝、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已成为制约太华镇农村发展的“瓶颈”。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资料显示,太华镇农资价格在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升14%以上。其中尿素上涨17%,碳铵上涨%,磷肥上涨%。其次是种子价格同比上涨%,地膜价格上涨了%;农用柴油上涨%,农药价格同比上涨%,农资价格上涨过高过快,加大了农民种田成本,农民对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反映较烈。
5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太华现有农村人口3万多人,目前已转移在外从业人数在5000人左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部分低文化的农民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6村级组织管理协调偏弱,造成工作难落实。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急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基层干部穷于应付。部分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各种服务令人生怨。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搞宗族关系、裙带关系,在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太华镇有35%的村村财低于3万元。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低,干群关系疏远,据调查,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融洽的约占20%,紧张的占10%,70%处于中间或疏远状态。
三、探索与完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太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乡土人才优势,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净化环境、固本强筋”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规划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要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个科
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形成太华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貌、田园村庄。其次,要抓好新村建设,重点建设好华麟小区、汤泉新区、仕坑、西埔、泮车村等新村点,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折旧建新、以旧换新。再次,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沼气等,开展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理,加快推进镇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