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历来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话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组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今后十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积极推行和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拓宽选人视野、防止和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这一思路,去年3月,绥宁县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将4个乡镇正职职位面向全县进行公推公选,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模式,建立起“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选人用人格局,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
一、具体做法
这次公推公选,全县共有80名领导干部报名参加,最终竞选出3名乡长、1名乡人大主席。我们确定此次公推公选的总体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以公开推荐的方式提出初步入围人选,以公开竞争的方式产生最后两名差额人选,然后按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和程序,选举产生最终人选。具体工作要突出三个特点,即在阳光下运作,体现平等竞争、充分反映群众意愿。
1、科学规范程序。为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让每一个职位都能选拔出最优秀、最合适的人选,县委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科学安排,科学设置了公推公选的操作程序与规则。每个职位的产生均需通过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公示、县委组织部考察推荐、定向调研、县委全会差额票决、提名差额选举七道程序。为充分体现公正性、公开性,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公推公选乡镇正职组织人事纪律的规定》,提出“七个严禁”,禁止任何人通过拉关系、找后门、托人打招呼、行贿或其他不正当行为来影响公推公选工作。对违反纪律的一律取消参选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以铁的纪律确保风清气正、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2、层层差额竞争。整个公推公选过程,坚持更大范围扩大党内民主,更大程度体现群众意愿的原则,进行层层推荐、层层筛选。组织全体在职县级领导、县直正科级单位党政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184人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对报名的80名参选人进行第一轮公开推荐。实行差额淘汰制,每个职位的前5名入围。县委组织部在对入围人员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票决,确定每个职位3名同志进入下一轮。然后,由入围的人选到报考职位所在地进行为期3天的定向调研,撰写施政报告,县委全会在听取各参选人员的施政报告后进行票决。每个职位产生两名候选人提交乡人大会选举。乡人大代表在听取候选人的竞职演说后,投票产生最终胜出者。其间,从80名参选人中为每个职位票选出5名候选人,再从5选3到3选2,到2选1,共设置四个主要差额淘汰环节,特别是在最后提交乡人大会选举环节仍保留一个差额。社会普遍反映,在最后环节保留一个差额,其意义积极而深远。该差额与传统选举上的差额不同,是“互相”差额、“真”差额,筛选到该环节,两候选人能力素质已经不相上下,只有差别问题,没有胜任问题。各自之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陪选,而是两匹骏马的较量,能真正体现平等竞争。
3、突出阳光透明。公推公选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全过程公开。所有参选人员的基本信息公开,所有票决结果现场公布,所有选手的施政报告在县内媒体《新绥宁》报全文发布,主要环节在绥宁电视台全程播放,所有过程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透明度。二是全过程差额。以差额增加可比性,让参选人在每一次的差额竞争中充分表现自我能力、价值,实现对其综合素质、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的全方位检验,确保“良木中选栋梁,好马中择良骥”。三是全过程票决。每一个淘汰环节都实行票决制,按得票多少确定入围人选,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正。
二、基本经验
相对于以前的公开选拔,这次公推公选更能体现出特色和亮点。
1、民主推荐,让更多的人来参与选择。努力扩大参加公推的人选范围,把提名权和推荐权交给更多的人,切实扩大干部群众代表比例。这年3月6日,全县公推公选民主推荐大会召开,推荐主体由以前的清一色领导干部扩大到包括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4类人员,总人数达到184人,具有更广泛的群众代表性。此后,组织部门考察,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广泛深入到考察对象服务处所、农村驻点村考察,与群众面对面座谈,更多地听群众声音,看考察对象的群众口碑。下一步,经过部务会票决、全委会票决、人大代表会选举等程序,整个过程至少有300人直接参与投票选择,上千群众的意见得到体现。群众在整个过程中有推荐权、评判权、投票权,群众参与度逐步从过去的有限参与向广泛全程参与发展,群众对人选的评价权重有显著提高。在考察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强烈、经查实确实有问题,特别是“德”有问题的干部,坚决予以淘汰。通过以更民主、更公开、更规范的程序进行初始提名,有效地打破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潜规则,逐步实现了“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民主转变,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
2、同场竞技,让选手全方位展示自己。这次公推公选对干部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采取了创新手段,更加注重对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通过采取到报考职位所在地进行调研、撰写施政报告并进行竞职演说的做法,使以往比较单调、浅显、结构化的干部选拔面试形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级,能确保入围者在与群众面对面互动、全方位了解和感知选拔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深度竞争。它对参加竞争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宏观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实际工作能力、平时工作出色、能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是竞争者在公推公选中必须翻过的一道坎。相反,“丑媳妇见不了公婆”,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突出政绩、工作不务实、群众口碑差的干部不会有任何胜出机会。充分体现出重群众公认、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的选人用人导向。
3、体现公认,把决定权最终交给群众。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主要标准,让广大群众对干部有更多的评判权、选择权。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票决,在过程的最后环节,组织部门不搞“一锤定音”,而是对每个职位都确定两名候选人,一并提名到乡镇人大进行差额选举,由人大代表根据两位候选人的竞职演说并结合其平时的工作表现情况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组织上不带任何意图。整个过程组织部门坚持在两个主要方面实现角色转变:一是打破神秘化,不唱“独角戏”,而仅作为程序的制订者和执行程序的指导者、监督者;二是用人决策权由原来的前置变成充分执行程序后的末置,将党管干部原则丰富为党的组织部门用更民主的方式主要是扩大群众选择权方式来实现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图带给全县干部队伍一次强烈而深厚的思想触动,那就是:只识“官路”(找组织部门)、脱离群众、政绩平庸、群众不认可的干部找不到职务升迁的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干部,群众一定会给他应有的位置。长铺乡是该县社情比较复杂的乡,村级组织面临的困难问题多,候选人杨和成因有效结合乡情村情,对解决群众困难、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因而获得代表们的信任,成功当选为该乡乡长。
三、主要成效
这次公推公选,虽然只拿出4个职位来竞争,但对全县干部队伍触动之深、影响之广则前所未有。通过精心运作,此次改革探索实现了初衷,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良性竞争开启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风气。公推公选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使选拔任用的标准通过平等的竞选来表现,任用的人选由群众公认的程度来保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竞争出活力,竞争出动力,一批作风务实、扎实干事的干部借助这一平等竞争的舞台得以一展风采,并最终脱颖而出。3月24日,最后一名公推公选干部在瓦屋塘乡人代会上高票选举产生。社会普遍反映,在公推公选中最终胜出的干部综合素质都很高,各方表现优秀,且都有在一线工作经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经得起实际工作的检验。一些年轻干部说,以前选人用人过于论资排辈,本事最好资历不够也只能安心等“伯乐”,如今有平等竞争舞台,靠的是真才实学和工作业绩,用这种方式选人,上者服众、下者服气。
二是正确导向促成干部扎实干事氛围。公推公选通过创新的方式把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实绩考察到真、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力戒浮躁、扎实干事、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机会胜出,跃上更高的成长平台。同时,公推公选把对干部的评判权、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基层干部和群众,谁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得多,关照得好,谁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信任,最终获得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对在公推公选方式下通过“赛场选马”得以脱颖而出寄予热切期望,更加坚定了靠硬本事,靠真实力换得自己发展成长平台的决心和信心,更加明确了为民扎实办事的努力方向,更多的干部开始反思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加注重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地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县干部队伍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学习、比业绩、比奉献的一种良性竞争氛围。“不用扬鞭自奋蹄”,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更加高涨。当年当月,在全县各地扎实开展的“三保”活动中,1000余名干部踊跃到农村一线为服务群众尽职尽责,累计为群众办实事682件,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23个,调处矛盾纠纷132起。
三是公开透明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实行全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这次公推公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推公选以其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买官卖官的成本和难度,通过把选人用人权更多地交给制度,交给程序,交给群众,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的土壤,对于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和谐,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全县广大群众对该项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支持,对公推公选结果满意度颇高。
(作者系中共绥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二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浅谈
选贤任能是古来有之的治国之道,也是当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主要从“科学标准、完善机制”两个基本来考虑。
一、符合实际选人用人,转变观念
1、事实求是,根据实际情况选人用人
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无论是任何企业和单位,都有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差异,这样就有了岗位差异和工作环境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从自身根本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按部就班,这样,工作体系就全乱套了。选人用人必须跳出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旧矩,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大胆起用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 选人的方法遵守“三个严格”原则,即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选出来的人要有公信度,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选人要依据“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六个导向去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要用好的作风的人,去选作风好的人。去选的人,要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确保党性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2、制定科学选人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
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必须纠正“轻德”、“轻才”两种倾向,用“靠得住”、“有本事”两把尺子来衡量干部。看一个干部是否“靠得住”、“有本事”,就要看他是否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要选用那些敢于发展、善于发展、实现发展的人,敢于改革、善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要选用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宏观发展视野的人,绝不能用那种片面追求政绩、一心只想个人升迁、对仕途患得患失、在经济发展目标、举措上目光短浅的人;要选用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并且有本事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绝不能用那种专打个人小算盘、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人;要选用那些作风扎实、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人,绝不能用那种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花拳绣腿、弄虚作假、欺名盗世,习惯于在领导面前邀功请赏的人;要选用那些勇于正视问题,遇到困难往前站,关键时刻带头上,敢于并善于化解矛盾的人,而不能用那种出现问题“踢皮球”,遇到矛盾绕道走,麻烦事情往上推,关键时刻向后躲的人。
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这实际上是要求在干部选拔人用中坚持“德”准入制度。准入,指对拟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前期审核,符合要求才批准进入制度。德准入,是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将德的考察作为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只有符合德的标准,才能进入干部选拔任用的视野。由于德的非物质性,对德进行评价并非易事。应当坚持“四一三”机制。“四”即把握“四个是否标准”: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一”即健全“一个考核小组”,即在纪委、组织部门建立考核小组,共同实施对干部“德”的评价。“三”即全面听取“三方评价”,在对干部德的评价过程中,首先应当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注重公信度;其次应当听取干部自我评价,注重个人意向;最后,组织上根据日常考核,对干部应当有一个基本评价。二、一个好的工作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来保证它本身的正常运行
1、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要改进考核考察办法,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把“两考核”与“两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增强考核方式的完整性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要建立健全干部平时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考核,把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统筹使用重大资金、谋划实施重大投资项目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实战场所,把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重大工作任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识别干部的必考科目,在工作一线同步考察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执行力,应对困难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要强化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配备、重点培养、重点教育和监督,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而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
2、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责统一,规范提名程序,明确提名责任,防止实际存在的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认真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合理划定参与人员范围,科学运用结果。采取多种渠道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平时考核、考核为基础,以换届考察、任职前考察为重点,注重从履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综合运用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
3、严肃纪律,加强检查,严格惩戒。首先,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本级党委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进行综合性调研检查,及时发现、纠正、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违规违纪用人问题查核力度,对线索清晰、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必须组织力量,一查到底,对违规用人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对反映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要立项调查,严肃处理,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要切实加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建立和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突出科学发展政绩,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内容和权重,使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做到组织选人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
用人之道,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爱护人、培养人的过程。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风气好了,风气正了,选人用人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群众的信任。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标准、完善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温润土壤,就会拥有一支充满活力、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干部队伍。班子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逐渐磨合,优势互补,相互激发,才能实现工作高效,携手共进,齐心协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篇: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第一次提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命题,对于我们贯彻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解决“带病提拔”等问题,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省委书记卫留成同志谈到本届省委主要做好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培训干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海南改革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省委明确要求,以抓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从某种意义来说,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海南发展的未来。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群众公认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公信度是公众认同、群众信任的程度,反映群众观点,也是衡量工作尺度。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组织。这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要把具体的人选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的要求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党的十三大修订党章,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此后差额比例特别是差额考察和差额选举比例不断扩大,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 围也适当扩大。这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本质和方向上相一致,扩大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考察实绩是否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政绩观,用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要把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辩证统一起来,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考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状况,看发展是否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从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负责等来考察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这是向社会树立一面什么样的用人旗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就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任务的高度,就德才论干部,以公认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选人用人客观公正公平。
第四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征文
浅谈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万事人为本,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有计划的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求贤若渴的典型事例比比皆是,不计其数。从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刘邦重用“初汉三杰”打天下到刘备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促成天下三分;还有李世民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营造大唐盛世,以及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千古名言,都充分说明了要成就一番事业,选准选好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可以说,选人用人事关事业兴衰、民心向背、干部成长,乃至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指出:领导干部如何选人用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建设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人才队伍。因而,培养选拔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合格的领导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同时,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2-
公信度,就必须用人唯贤,任用品德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唐太宗说过一句话:“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任用品行端正的好人,那些做好事的人都会受到激励;错误地任用为非作歹的人,那些做坏事的人就争着往上爬。实践证明,用好一个干部,就在广大干部群众面前树立了一面旗帜,就会激励一批干部奋发向上;用错一名干部,就会伤害干部群众的感情,挫伤一批干部的积极性。因此,要用人唯贤,不用人唯亲;要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人,不用浮夸漂浮、弄虚作假的人;要用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人,不用因循守旧、碌碌无为的人;要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人,不用贪图名利、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埋头奉献、不事张扬的人,不用上窜下跳、搞歪门邪道的人;要多看一眼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要多加留意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不能亏待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真正形成凭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
监督是关键,就是要把严格监督贯穿于选人用人过程的始终。选拔干部的过程需要我们引入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做到公平公正,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出来。同样,在干部的任用过程中,也少不了监督。我们把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出来了,并不是说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人也一样,尤其是在这物欲横流、到处充满诱惑的今天。我们只有在干部的任用过程中,-3-
不断加强对其的监督和 “免疫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干部在任用以后不偏离正确的航向和轨道。同时,监督的过程也是巩固选拔干部工作成果的过程。只有监督好了,我们在选拔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公信度,才能在选拔之后得以延续、持久!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把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置于前后、左右、上下全方位的视角下进行监督,使选人用人监督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我们科学公正选用干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对选人用人程序的监督,确保干部选拔任用整个过程、特别是关键环节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健全干部监督机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按章依规办事的自觉性,强化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辞职和罢免制度,充分运用降职、免职等手段加大对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处置力度,疏通干部“下”的渠道,确保贤者上,庸者下。坚持预防、监督、惩处并举,切实把严格监督贯穿于选人用人工作的始终。
2011年7月2日-4-
第五篇: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话活动情况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话活动情况
(XX处)
根据我局《关于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心谈话活动的通知》和《方案》的安排部署,我处立刻开展全处全员谈心谈话活动,通过谈心谈认识、谈话谈共识,为处室营造了广开言路、广纳贤言、和谐合力、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和风气,切实提高了全处每个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活动情况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认识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于导向。我处谈心谈话主要采取“一对一”形式,事前安排,有准备地谈;平等交流,有诚意地谈;抓住问题,有针对性地谈;把握实质,有深度地谈。并结合实际,共同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六项原则、《公务员法》的主要要求和换届纪律。处室党员干部均对我局干部选任工作表示理解,认知度和认可度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谈心态度诚、谈话内容深、活动效果实的要求。
二、以紧扣公信度为主导,认真听取选人用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拔任用干部需更 1
加重视民意,尊重和保障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我处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一主题,认真引导处室人员说出真话、实话,听取他们对我局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多人提出“不能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能让干事多的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呼声,同时,他们对我局今后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也提出了合理建议:应始终把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作为衡量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工作上鼓励、生活上关心氛围下,注重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注重选拔长期在底层一线工作埋头苦干的老职工。
三、以谈话活动为契机,正确思考影响公信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针对谈心谈话活动中涉及的意见及问题,我处有针对性地对不合理诉求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理顺情绪,正确引导和鼓励工作人员积极思考,合理提出解决当前在选人用人环节、程序和方式上普遍存在共性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一是加大民主公开和透明公平的力度。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上偏重形式和程序化,投票情况不够透明;在考察环节上过于片面,组织层面往往间接了解成分较多,直接了
解成分较少。二是科学合理的确立选人用人标准。我局部门与部门之间人才交流不够充分,干部选拔的备选人选范围过于狭窄,要注重合理交流机制。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坚持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为党员干部群众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条件。
二O一二年六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