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猪场建筑设计普遍存在9大问题
猪场建筑设计普遍存在9大问题
目前中国的养猪业逐步由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为主的模式向规模化方式转变,尤其是近年来,猪病复杂化,猪价持续走高,在一些散养户撤出的同时,许多小规模饲养者扩大规模、一些行业外人士也纷纷加上养猪行业。在当前环保、疾病等压力下,猪场的建筑设计和老猪场的改造扩建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今天着重谈谈猪场建筑设计知识,希望能对广大养猪朋友有所帮助。
当前我国养猪业散养户越来越少,但规模化猪场的建设速度远远没有弥补散养户减少出现的空白,造成了市场上猪肉供不应求,毛猪价格从而居高不下,刺激了社会资本的大量介入,加之市场环境不佳,其他行业的盈利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外行者进入养猪业。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但养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严格精细的管理、切实的防疫措施、合格的饲料原料等,而猪场的建设又是前面几项的基础,往大里说,猪场建设关系到猪场的成败,往小里说,又影响到养猪的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
1.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1.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入、传出猪场,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1.3不能只追求规模,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1.4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2选址不合理(看图学猪场选址及建筑要求)
2.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臭味)和噪声的污染,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其中不乏运猪,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2.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2.4要远离屠宰场,屠宰场是疫病的集散地,携带各种病原体的猪集中于此,运输车辆的污染也很严重,空气、污水中的病原很容易造成疾病向外扩散。
2.5要远离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道理是一样的,但化工厂可以造成空气和饮水的严重污染。
2.6要选择水源好的地方,饮水是猪最重要的营养,没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保障,很难养出合格的猪。
2.7要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电力通讯配套齐全、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利于猪群的保温、通风和污水的排放,并能绝对防止污水倒灌进猪舍,利于清洁和猪舍内部的干燥。
2.8避免占用农地,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最好周边有渔塘、果林或耕地。一方面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消化一部分猪场的排泄物,减轻环保的压力。
整齐的猪舍,旁边是优美的环境
3猪场布局不合理
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在里面就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猪舍,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3.1两地点饲养
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远的地点;或者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在一个地点,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运输成本提高。
3.2三阶段饲养
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3.2.1围墙:猪场要建立围墙,明确猪场的范围,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人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而且要设立消毒池,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以防止将疾病传人猪场。
3.2.2布局: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猪舍的数量,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本人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做到小群饲养,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3.2.3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最重要的原则一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3.2.4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地做到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但由于猪舍不配套,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30%(美国大豆协会朱汉守)。
猪场管理中如何运用好全进全出呢?详情请访问正确理解和运用全进全出
4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因此,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有的猪场很豪华,用琉璃瓦,铝合金门窗等,但大部分猪场比较寒酸,能省则省,结果是要经常维修,建设维修成本更高。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猪舍要适合养猪,要考虑的是保温、通风和降温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各种阶段的猪感到舒适。
5.1定位栏的硬件不好,造成损伤和生产力下降:配种舍和怀孕舍主要是降温和通风。配种舍顶部要有保温层,墙面最好也有保温层,并在一端安装湿帘,水帘的厚度一般在12厘米以上,另一端安装风机,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容量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计算。另外,降温的能力与猪舍的密闭性能有关,四处漏风的猪舍不容易降温。
经产母猪定位栏的宽度需要至少62厘米(净宽),而后备母猪的定位栏需要小些,净宽56厘米足够。地面需要平整,漏出的水能够流到粪沟内,坡度大约3--5度。母猪的后躯部位漏缝一定要足够宽,以利于粪尿的泄漏,保持后躯的洁净。现实情况下,很多母猪躺卧在污水中,造成严重的不适。定位栏的焊接一定要认真,不应留下太多的锐利的边角,防止肢蹄的损伤。
饮水器太高可造成饮水喷到地面上,若位置低于中间,则影响母猪采食,因此建议不安装饮水器,而将水放在料槽内。以保证充足的饮水。
5.2公猪舍的栏位面积太小,不利于公猪的运动:公猪需要运动,因此建议至少每头公猪有10平方厘米的面积。保温和通风与母猪舍一样。采精栏要安装人员的逃生区,即建立隔栏,只允许人员迅速撤离,而公猪过不去,防止公猪对人的攻击。人工授精实验室应利于清洁,否则可造成精液污染,影响配种。
5.3产房过于潮湿,而且容易损伤仔猪 产床最好高架,以降低猪舍的湿度,而湿度高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另外,产床的毛刺和锐利的边角更容易损伤仔猪,特别是在吃奶的时候,仔猪前指关节处的皮肤往往有损伤,就容易感染细菌。所以最好用圆滑的、没有毛刺的漏缝板,或者普通漏缝板安装后用钢制刷子充分打磨,去除毛刺,使之不能造成仔猪的损伤。
5.4保育舍保温不理想。寒冷季节,保育舍保温是重点,保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热风炉和地暖,也有室内生火炉的,其中最理想的是地暖。但若锅炉太小,不足以将地板加热,特别是夜间,烧锅炉可能不及时,造成白昼的温差增大,对仔猪应激反应比较大。
6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
无论是保育还是育肥猪舍的料槽在大部分猪场都存在问题,料位不足,而且小猪容易钻入,或者容易溢出,造成饲料浪费。这些损失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也是猪场最大的损失。根据每栏的饲养数量确定料位,一个料位有3--4头猪采食,若料位不足,容易造成栏内均匀度不理想。料槽太浅或者太窄是饲料溢出的主要原因,料槽出料口不能高出料槽的外沿,否则漏出饲料就容易溢出。另外,每个猪栏最好安装两个饮水器,一高一低,有利于不同大小的猪饮水,饮水器高度与站立的猪肩齐平即可。
7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
病猪是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源头,大部分情况下,病猪可以通过嘴鼻的直接接触传播疾病,也可通过污染的粪尿以及飞沫传播。因此,建议将病猪舍建在远离健康猪舍的位置,并由专人管理。每栋保育和育肥猪舍要设立病猪栏,病猪栏需要与健康猪栏完全隔开,不留空隙,以免病猪与健康猪隔栏发生直接接触。康复后的病猪不能回到健康猪栏。
8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
有的猪场有解剖室或解剖台,有的猪场没有。其实病死猪一旦被打开,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暴露,污染环境,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解剖台或解剖室不能离猪舍太近,设计应利于清洁和消毒,剖检后的尸体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有尸体掩埋或焚烧场所。
9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装猪台应该是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然而这一区域也最容易被污染,成为疾病传人猪场的重要通道。
9.1装猪台应该设计成单向通道,到装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到猪舍。
9.2应该有利于清洗、消毒,而且污水和粪尿需要有专门的管道流人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倒流进人猪场生产区。
9.3应该有利于禁止猪场人员与外来装猪人员的接触,要安装门,划定界限,杜绝猪场人员上到装猪台上。
巧用龙门架轻松装猪。
第二篇:万头猪场的建筑设计
万头猪场的建筑设计
一、猪场场址选择 ㈠地势和地形
猪场场址一般应选在地势高燥、平坦、开阔、背风、向阳、没有畜禽疫病病原微生物污染和工矿企业严重污染的地方。地势高燥,有利于场区内粪尿等污水以及雨水的排放,使场区内湿度相对较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蚊蝇等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生存受到限制,降低猪舍环境控制的难度,减少疫病的发生。开阔的地形有利于猪舍通风、采光、管理。背风向阳的地方降低寒冷对猪体的侵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提高猪舍的温度。山区和丘陵地区猪场选址要低于居民区,在不影响生产的同时要有一定坡度。平原地区猪场应选在平坦、开阔、背风向阳的地方,同时应远离居民区、旅游区。㈡土质和水源
对土质的要求,一是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要求;二是对土壤卫生状况的要求,看土壤中是否存在恶性、烈性传染病病原。如其他条件差别不大时,选择透气性好、排水性强、雨水容易渗入地下、能使地面保持干燥的沙壤土。如果存在有恶性、烈性传染病病原,该地方绝对不能建造猪场。
猪场的用水量较大,包括生产用水(猪饮用水)、生活用水(人饮用水)以及其他用水(冲刷圈舍、用具,消防,灌溉等用水)。若生产、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分开时,水质必须符合人饮用水的各项要求,其他用水主要考虑水量的问题。大量使用经净化消毒处理和水质监测合格的地面水,可节约用水成本。㈢交通、电力和电信
猪场应该建在远离闹市、交通便利,同时距离交通主干道1 000 米以上的地方。猪场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电,没有充足的电力保障,将会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和生活。畅通的信息有助于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有利于养猪生产者及时调整结构和规模。
二、猪场规划布局
养猪场总体布局包括管理与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年出栏10 000 头肥育猪的商品猪场,生产区需要36 648平方米(折合55 亩),建筑面积16 950平方米(折合25.4 亩)。㈠猪场规划布局(见图1)
⒈管理与生活区管理与生活区位于猪场的上风向、地势较高处,保证有良好的卫生条件,便于与外界联系。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生产监控室、文化娱乐室、职工宿舍、食堂、消毒池和更衣消毒室等。
⒉生产辅助区生产辅助区位于管理与生活区的下风向、生产区的上风向。包括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车间、车库、药房、水塔、配电房和杂品库等。
⒊生产区生产区位于管理与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的下风向,隔离区的上风向。包括种猪舍、产仔舍、保育舍、生长肥育舍、饲料调配储存室、消毒室、值班室和卸猪台等,是猪场的主要区域、卫生防疫的重点
保护区,应用围墙与生活管理区、生产辅助区和隔离区分开,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员和车辆进入时严格消毒。
⒋隔离区(见图2)隔离区位于猪场的下风向、地势较低处,分为引进种猪观察区和污染区。
①引进种猪观察区。为引入种猪进行检疫和观察的区域,靠近生产区的卸猪台,建有观察室,观察区门内设有消毒室。
②污染区。污染区包括病猪隔离治疗舍、兽医室、粪污处理场、尸体处理坑、垃圾场和沼气池等。病猪隔离舍包括母猪舍、产仔猪舍、保育舍和肥育猪舍,进入隔离舍的猪一律不能返回生产区。隔离区与生产区的门卡设消毒通道和消毒室,消毒通道供粪便清除和病死猪的运输,内设有消毒池和清洗系统,运输粪便和病死猪的工具返回生产区前要彻底清洗消毒。消毒室设有消毒池、洗澡间和更衣室,供工作人员出入,工作人员返回生产区前要洗澡、更衣,经过消毒池消毒。隔离区具有较大的生物学危险性,是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的重点防范区。病猪隔离舍通常需要与种猪观察舍以及生产区猪舍的距离保持在200 米以上,尸体坑、粪便存放点距健康猪舍200 米以上。病死猪的尸体必须做无害化处理。
㈡猪场生产区布局(见图3)
猪场生产区的布局包括猪舍、道路和排水管道、消毒室、卸猪台和售猪观察室等。
⒈猪舍布局猪舍生产区的布局从上风向到下风向依此为种猪舍、产仔舍、保育舍、生长肥育舍和售猪观察舍。种猪舍包括种公猪舍和种母猪舍。采用人工授精的猪场,在种母猪舍的上风向单独建种公猪舍,内有人工授精室。猪舍的朝向与猪舍的通风、采光和排污效果紧密相关,要充分调查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以最有利于采光、通风、防暑或保温等作为决定猪舍朝向的依据,一般以坐北向南或南偏东、南
偏西30°以内为宜。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猪舍之间的距离一般为猪舍高度的4~5 倍,若在猪舍之间种植花卉、树木、蔬菜等,则可适当缩短间距;如为机械通风,间距为猪舍高度的1.5~2 倍。
⒉运输道路和排水管道布局①运输道路。生产区内的运输道路分净道和污道。净道为运输饲料等清洁物品的通道,道宽6 米;污道为运送粪便、病猪和死猪等污物的通道,道宽3 米;净道与污道互不交叉。无论净道和污道,都必须防滑,利于排水,便于运输、清洗、消毒。②排水管道。生产区内的排水管道一般分2 种,一种为排除猪舍内粪便、冲洗猪舍的污物管道,可直接排到沼气池;一种为排除雨水、雪水和猪舍空圈清洗消毒后的废水管道。2 种管道互不相通,以暗管道为好,有利于猪场的防疫。
⒊消毒室消毒室是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惟一通道,内设有消毒池、紫外线灯、洗澡间和更衣间。规定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应该坚持洗手、消毒、更衣、换鞋。
⒋卸猪台卸猪台是猪场产品销售的出口,一般建在距离肥猪舍较近的地方,并与肥猪舍有一通道。每次售猪后要彻底消毒。
三、猪舍建设
㈠猪舍类型与结构
⒈猪舍类型猪舍的类型多种多样。按屋顶形式可分为单坡式、双坡式、联合式、平顶式、拱顶式、钟楼式和半钟楼式等。按墙壁结构与窗户的设置方式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密闭式,密闭式猪舍又可分为有窗式和无窗式。按猪栏排列的方式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和多列式。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墙混凝土式和塑料大棚式。
⒉猪舍结构猪舍的结构要美观牢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猪舍的结构包括地面、屋顶、墙壁、门、窗以及通风换气口。猪舍地面要求坚实耐用,平整不滑,有一定坡度(2%~3%),保温性能好,尿和污水宜排出,不潮湿,耐腐蚀,便于清扫、清洗消毒,适宜猪活动。常见的面有水泥地面、半漏粪地面和砖砌地面。猪舍屋顶要求坚固、不漏水、不透风,保温隔热,有一定的承重能力。猪舍墙体分为纵墙和端墙,沿猪舍长轴方向的墙称为纵墙,两端的墙称为端墙。承重墙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必须满足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坚固耐久,保温隔热,耐水防火;内墙壁光滑防水,便于清扫、冲洗消毒。猪舍门主要是工作人员出入猪舍的口,门的设计既要方便工作,又要防止贼风侵入,保证猪的健康;外门尽量避开主风向。猪舍窗主要用于采光和通风,窗大采光和通风效果好,窗小保温性能好,一般南墙窗大、北墙窗小。
⒊常见的猪舍类型①砖墙混凝土双坡有窗密闭双列式猪舍(见图4)。猪舍墙体采用砖混凝土结构,四面有墙,墙壁有水泥层,南北墙留有窗户,南墙窗户大,北墙窗户小,屋顶为双坡式,内设有两排猪舍。②塑料大棚拱顶无窗密闭列式猪舍(见图5)。猪舍墙体除端墙为砖混凝土结构,内墙壁有水泥层,纵墙为塑料大棚,屋顶为拱型并有排气孔,内设有2 排猪舍。③塑料大棚单坡无窗密闭单列式猪舍(见图6)。猪舍墙体端墙和北墙采用砖混凝土结构,内墙壁有水泥层,其余为塑料大棚,屋顶为单坡式,并有排气孔,内设有一排猪舍。
㈡猪群结构与预期生产指标
⒈猪群结构猪群包括种公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待配母猪、后备母猪、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肥育猪。
⒉预期生产指标①年出栏1 万头肥育猪。②每头母猪年产2.2 窝,提供肥育猪18 头。③母猪受胎率90%。④母猪受胎分娩率95%。⑤母猪更新率25%。⑥公猪更新率50%。⑦母猪每窝产活仔10 头。⑧哺乳仔猪成活率90%。⑨断奶仔猪成活率94%。⑩肥育猪成活率98%。肥育猪出生至出栏需要26 周,体重达100 千克。
㈢种猪群数量与生产流程
⒈种猪群数量①年需分娩母猪数量= 年出栏数÷每头母猪年提供肥育猪数=10 000÷18≈556(头);②年需妊娠母猪数量= 分娩母猪数量÷母猪分娩率=556÷95%≈585头。③年需母猪总数= 妊娠母猪数量÷母猪受胎率=585÷90%≈650(头);④年需后备母猪数量= 母猪总数×母猪更新率=650×25%≈163(头);⑤种公猪数量= 母猪总数量×4%(每1 头公猪负担25 头母猪)=650×4%=26(头);⑥后备公猪数量= 种公猪数量×50%=26×50%=13(头)。
⒉生产流程配种→妊娠→产仔→断奶仔猪保育→育肥出栏。
㈣猪舍及内部设计
为了有利于疫病防疫,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妊娠母猪舍、产仔舍、保育舍和育肥猪舍实行单元式建设,以周为单位,每单元猪栏设计以每周的实际生产数计算。猪舍内部结构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猪群的生理特点、不同的饲养方式、便利的生产工艺合理进行。万头猪场常见猪舍的内部设计,采用双列式三走道结构,一条净道,两条污道,净道设置中间,污道设置两边,净道宽度为100 厘米,污道宽度为110 厘米,其中粪沟宽度20 厘米,坡度1%~1.5%,粪沟的出口处设有三通,将平时的粪尿以及一些污水接入圈舍外排水管道的污物管道,将圈舍清洗和消毒后的清洗用水排入圈舍外排水管道的雨水管道。猪舍门的宽度为120 厘米,每排猪舍设有饲养员休息室和饲料储存室。
⒈公猪舍每头公猪所占面积一般为7~9平方米,每猪1 栏,单独饲养,隔栏高度为l20~140 厘米。采用人工授精的,人工授精室面积13~15平方米。种公猪设有单独的运动场,运动场的地面为沙壤土。公猪舍的跨度内径740 厘米。采用本交配种的,650 头母猪需要26 头公猪,需要种公猪栏29 栏(母猪总头数×4%×1.1=650×4%×1.1)。每年种公猪按总数的50%更新。后备公猪每栏饲养3 头,需要后备公猪栏数5 栏(种公猪数× 年更新率÷3×1.1=26×50%÷3×1.1)。
⒉待配母猪舍待配母猪舍形式较多,各有优缺点,一般采用群饲单喂的形式,每栏饲喂4 头。猪舍面积一般为10~12平方米,隔栏高度为110~120 厘米。待配母猪舍的跨度内径740 厘米。仔猪断奶后母猪转入待配舍,经1 周配种,饲养一个发情期3 周,确认怀孕后转入妊娠舍,清洗消毒1 周。待配母猪栏利用时间约5 周。需要待配母猪栏34 个[母猪总头数×母猪受胎率×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待配母猪栏利用时间÷52÷每栏饲喂数×1.1≈650 头×90%×2.2×5÷52(1 年52 周)÷4×1.1]。
⒊后备母猪舍每年母猪按总数的25%更新,后备母猪在后备母猪舍饲养12 周,转入待配舍,清洗消毒1 周,后备母猪栏利用时间13 周,每栏饲养5 头。需要后备母猪栏9 栏(母猪总头数×年更新率×后备母猪栏利用时间÷52÷每栏饲养数×1.1=650×25%×13÷52÷5×1.1)。
⒋妊娠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形式较多,各有优缺点,一般采用定位栏的形式。定位栏宽度60~65 厘米,长度210 厘米,隔栏高度为110~120 厘米。妊娠母猪舍的跨度内径740 厘米。母猪配种后,在待配舍饲养一个发情期3 周,确认怀孕后转入妊娠舍,预产期前1 周转入产仔舍,清洗消毒1 周。妊娠栏利用时间为13 周。需要妊娠母猪栏354 栏(母猪总头数×母猪受胎率×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妊娠栏利用时间÷52×1.1=650×90%×2.2×13÷52×1.1),妊娠母猪舍分13 个单元,每周28 栏。
⒌产仔舍(见图7)产仔舍是母猪分娩和仔猪哺乳的场所,为了防止母猪踩死、压死仔猪,提高仔猪的成活率,采用高床产仔。高床产仔栏长度210 厘米、宽度180 厘米,中间部位为母猪限位区,其宽度一般为60~65 厘米,两边为仔猪活动区,内设置仔猪补饲槽和仔猪保温箱,保温箱宽45 厘米、长60 厘米。仔猪保温可采用电热板、红外线、热风器和水暖等。产仔舍的跨度内径740 厘米。妊娠母猪预产期提前1 周进入,仔猪哺乳期4 周,清洗消毒1 周,总的利用时间为6 周。需要产床数156 栏(分娩母猪总头数×每头母猪年产窝数×产仔舍利用时间÷52×1.1=556×2.2×6÷52×1.1),每周26 栏。产仔舍分6 个单元。
⒍保育舍(见图8)仔猪保育舍多采用网上群养,每窝哺乳仔猪断奶后占1 圈,每头仔猪所占面积0.4平方米,每圈饲养8~12 头。由于断奶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差,因此,仔猪保育舍的保温、卫生等环境要高于产仔舍。保育舍的跨度内径740 厘米。在猪断奶后,不混群。需要保育床156 栏(产仔舍猪栏数÷1=156÷1),每周26 栏,保育舍分6 个单元。
⒎肥育猪舍(见图9)生长育肥猪多采用地面群养,每窝保育仔猪占1 圈,每头猪所占面积1~1.2平方米,每圈饲养8~10 头。肥育猪舍的跨度内径920 厘米。保育舍饲养5周后,转入肥育猪舍,不混群,饲
养17 周,清洗消毒1 周。肥育栏利用时间18 周。需要肥育猪栏466 栏(分娩母猪总头数×每头母猪年产窝数×肥育栏利用时间÷52÷1×1.1=556 头×2.2×18÷52÷1×1.1),每周26 栏,肥育猪舍分18 个单元。
⒏售猪观察舍售猪观察舍是为出售种猪而准备的圈舍,设计遵循既要方便买方对种猪的观察,又要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原则。观察舍内设一堵密封的隔墙(最好为双层玻璃),将观察舍分为观察区和饲养区,观察区与生产区外相通,门口设消毒池、更衣室,专供购买者活动;饲养区与猪场的生产区相通,内设有猪舍,供待售种猪使用。售猪观察舍应靠近卸猪台。每次出售猪后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⒐饮水与饲喂系统规模化养猪生产饮水应采用自动饮水系统,多用密封性好、坚固耐用、抗腐蚀的鸭嘴式自动饮水器。饲喂槽可根据不同猪的类型和饲喂方法来选择,一般肥育猪采用自动饲喂槽;为防止种公猪、种母猪采食过多长得过肥,影响其繁殖性能,应采用限食槽。
⒑通风换气系统猪舍通风换气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自然通风是指不需要机械设备,而借自然界的风压或热压,使猪舍内平气流动。机械通风是指利用风机强制进行舍内外的空气交换。常用的机械通风有正压通风、负压通风和联合通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⒒采暖系统冬季猪舍采暖常用热水采暖、热风采暖以及辐射式电采暖器供热系统。对仔猪可采取局部保暖措施,如用红外线灯和电热保温板等。
四、粪尿处理
猪场的粪尿及污水排放量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而增加,因此,不但数量多,而且饲料中的氮、磷有70%左右随粪尿排出体外,对人和其他生物构成极大的威胁。解决养猪场的粪尿处理问题,成为养猪业安全、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猪场粪尿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有粪尿直接作为有机肥料还田,粪便堆积密闭发酵、尿液曝氧还田和粪尿———沼气———肥料还田。
⒈粪尿直接作为有机肥料还田采用先清除粪便再用少量水冲洗圈舍的方法,将猪的粪尿作为有机肥料直接应用到农田,改善土壤。这种方法要求猪场周围有足够的容纳消化猪场粪尿污水的农田。
⒉粪便堆积密闭发酵、尿液曝氧还田采用先清除粪便再用少量水冲洗圈舍的方法,将猪粪尿干湿分离,干的粪便堆积密闭,经过发酵后应用到农田,尿液与污水经曝气氧化塘+生物稳定塘处理后用于农田。这种方法同样要求猪场周围有足够的容纳消化猪场粪尿污水的农田。
⒊粪尿———沼气———肥料采用先清除粪便再用少量水冲洗圈舍的方法,将猪粪尿干湿分离,干的粪便堆积密闭,经过发酵后应用到农田,尿液与污水(混有消毒液的尿液与污水除外)通过管道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的途径,制取沼气。
第三篇:大问题感想
《大问题》读后感
蒋映雪
12320014
护理1班 读了《大问题》感触颇深,以前总以为哲学就是关于二者皆可的问题无休无止的讨论,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的思考。但是发现当我们持中庸之道,放弃思考,实际上也错失了自我提升的机会。所以,没事的时候,想想人生,宇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主要谈谈自己关于上帝,信仰的思考。
上帝究竟是什么?
以前和同学们探讨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是必然还是偶然?发现这刚好就是哲学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必然的。以我的见解来说,决定论的观点就是那些事件早就存在于特定的个空间维度,而我们只是以我们人这个物理体,以时间去完成它。如果我们的笑与哭也是早被决定好的,那只因为我们的空间维度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感觉也不一样,因为空间维度的独一性,决定了每个人的唯一性。虽然他们都说自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那那些早就设定好的维度,程序,也就是第一推动者又是谁呢,于是我们走向了上帝。所以别轻易说自己信神还是不信,首先要想清楚你的上帝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有人认为上帝是渡者,帮我们渡过一切苦难,而我认为上帝其实是一种诉求的满足,最高的满足。贫苦的人信仰上帝,是对安稳的诉求;富贵的人信仰上帝,是对赎罪的诉求;科学家信仰上帝,是对真理的诉求,当知识到尽头的时候,他们只能寻求上帝。如果,有人说宇宙是怎么来的——上帝创造的,马上会有无神论者问那上帝是从哪来的,这些人的诉求是対起源的诉求,上帝的存在满足不了他们对最深最深的源头的探知,所以他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创建各种宇宙起源的理论,用来满足自己对源的诉求,尽管这是没有尽头的,不可知的,但不可知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而对于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来说,这根本是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一步一步去探,他们要的是存在的现状,而非过程,上帝能解释他们的存在,并能让这种存在合理或更好,就够了。
你的上帝vs他的上帝;宗教的产生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上帝都不一样。(这里所说的上帝并不是特指基督教的)差异性的存在,必定意味着求同或者是征服,至此,宗教产生了。有相同诉求的人信仰一个上帝,西方世界选择耶稣,东方世界拥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信奉。
我个人对宗教持消极看法。在宗教人士眼里,他们的神是至高的,至善的,不容诋毁的。但是那些以上帝的名义,以真拉的名义发动的战争,耶路撒冷的血流成河也是善的吗?不同宗教的互相谩骂,优越感,只让我感到宗教力量的可怕。宗教实质上是利益的,宗教成员在作为独立的个体时,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他们组织起来,就与信仰无关了,反而跟利益挂钩。若不是虚荣心,美国的那位导演,又有什么立场去嘲笑那么多穆斯林的信仰;若是宽容,哪来宗教之争;若是纯粹,何必建立组织,设法去征服占领。这让我想到书中的“上帝一定是善 的吗”的问题,由于我的上帝是诉求的满足,善恶就靠诉求来判断。
看过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我感受到了宗教力量的可怕。塔利班在带给阿富汗希望后,又亲手把人们推向绝望。他们利用真拉的名义,让人们做祷告,禁止出行,娱乐,把信仰变为强制甚至是强权。但是如此的暴利,为何还是会有人追随,幻想他们能带来阿富汗的明天,那就是宗教的力量与可怕,当人们没有他路可选的时候,宗教是救命草,只能死死不放。
但是,文中的莱拉,玛丽雅姆却把信仰诠释的那么感动。阿富汗的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我们都知道,她们很少有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出门必须戴面纱,她们的美貌只能给自己的丈夫欣赏,若是让别的男人看了,那便是不贞。正如灿烂千阳里娜娜对玛丽亚母所说的—女人所学的只有忍耐。而在关键时刻,她们还是选择了反抗,这种反抗是在真拉的指引下,勇敢的前进。在困苦甚至我们看来是绝望的环境中,仍然并不放弃希望,仍然看得见真拉的千个太阳般的光芒,这便是信仰的神圣所在。所以,我认为,宗教并不等于信仰,宗教是组织的,甚至是有预谋的,而信仰是内在的,本质的,纯粹的。
快乐
《大问题》提到好的生活和快乐的问题,文中提到人人渴望快乐,但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他。有人说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的快乐,这因该是我们很多人在忙碌,伤心,劳累的时候自我的安慰或鼓励。我上高三时,天天有很多卷子做,不能看电视,连假期也只能在家复习,那时,总是幻想毕业以后欢乐自由的场景来使自己坚持下去。但是真真毕业以后,在疯了一个星期以后,我竟然开始怀恋以前忙碌的日子,暑假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乐。但如果让我再次回到高三,一切又会循环,即靠畅想来坚持。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当你达到你所设置的那个快乐的点时,他已经不那么快乐了。书中说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或者是狭隘意义上的快乐,是娱乐,享乐,没有焦躁等等,说即使有人认为责任,荣誉,工作本身也是快乐,也只能说明他们为了快乐而行动。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成立,人类这个物种,注定不会休息。我们的祖先在还是动物的时候,本可以和其他动物一样,原始的活着,但他们逐渐站立起来,慢慢学会用火,最终形成了智慧的人类。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最深沉的里面蕴藏着原始的行动的渴望。快乐有时是需要对比的,假使本无贫穷,富有会让人那么兴奋吗?那快乐是一种过程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高三的孩子会说卷子堆积如山的日子是快乐的。我认为快乐其实是同步。有时,你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街上,也会很快乐,因为那你此时的需求就只是安静,同步了,就快乐了;有人,上亿身家,却不快乐,反而觉得原先白手起家的生活更快乐,那是因为当他真真有钱的时候,亲情,友情或其他东西才是他想要的,现实与需求没有同步。
小结
我思故我存,多一点哲学方式的思考,多生活的一点体味,建立我们自己的哲学。
第四篇:大问题论文
“大问题”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王晓媚
2014年5月22日,我在深圳体育錧参加了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落实十大核心概念,展望未来数学课堂”国际教学研讨峰会,听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讲座和精彩的课例——方程的意义,让我受益非浅,感触较多。
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我们教师们通常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课堂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不太和谐,甚至严重脱离。学生是学习的工具,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始终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痼疾”。
这学期,我们名师工作访提出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所谓“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为点。“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大问题”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于全面落实“四基”,能够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线形逻辑结构,生成一种多线交融,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具有思维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大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抓本质。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有“意义之水”在流淌。第二,外延大。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三,问域宽。它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第四,少而精。它一般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第五,挑战性强。它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它可供迁移,可供生长,一般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坐出大量的新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第五篇:大问题
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
(2012-10-15 11:37:18)转载▼ 标签: 分类: 大问题教学
黄爱华 智慧课堂 杂谈
“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
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小学 林 炜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 谭春兰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之一是“导”:在“大问题”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指导学生渐入佳境,甚至误导学生掉入陷阱?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当好一名重要的导演,把教学导向透彻、自主、高效,把终极目标导向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还真是一门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黄爱华老师提出的若干个“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吧!
【大问题的“导”需要引发问题】
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
——黄爱华
小时候看伊索寓言,就听说过“会下金蛋的母鸡”的故事。有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后来发现在数学界上,有个鼎鼎大名的数学定理—费马大定理,被希尔伯特称为是“会下金蛋的鸡”,因为这个定理引申出了无数重要的数学猜想与验证,将近代高等数学推向一个高峰。带着“金蛋”的梦想,我们走近黄爱华老师„„ 在不同的会场上听黄老师上“认识百分数”一课,他都会问:“这节课,你想学习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以问导问,孩子们都自己提出了“为什么喜欢用?”、“意义是什么?”、“特殊在哪里?”这三个典型的“大问题”。课堂中黄老师顺势引导孩子们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从而将百分数的意义、区别于分数的特殊处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重难点问题都深入渗透了进去。当学生把些问题都解决了,他们对百分数就有了完整的认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提到“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而what、why、where,正是学生学习每一个新概念时都应该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问这三个问题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元认知水平的高低正是决定解题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黄老师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自发的提出“大问题”,将“老师给的大问题”延伸至“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大问题”。这便是“大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源于问题,忠于问题,终于问题。以问题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正是“大问题”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大问题”教学的标签。所以,在“大问题”教学中,我们要的不是只会回答问题的工具,而是学会做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为教之道在于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
【大问题的“导”需要关注差异】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导”要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
——黄爱华
自黄老师提出“大问题”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在理论上潜心研究“大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勇于实践“大问题”的教学改革。带着黄老师的“金规则”,我们编制了许多导学材料来导学“大问题”,也精心设计了许多课例。但是在一次交流研讨会上,我们虽然感觉近段的课堂更简洁高效了,但是似乎千篇一律的导学问题,只适合于某一部分的学生。这时,我们再品读“金规则”,目光聚焦在了“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的“不同”二字上——难道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联结点吗?我们的“大问题”是不是需要有层次性的差异?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又设计了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是由如下几个大问题贯穿始终的:
(1)你能否利用已学的知识来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分数和除法是什么关系?(3)4除以2你能否写成分数形式?
(4)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这4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最具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和难度系数都位居四个之首,是一个最大的“大问题”。把这个大问题放于首位,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尽可能将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风格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处理时适当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这4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你已经回答的很好了,后面的问题你就不用做了;如果你回答第一个问题有困难,你就看看第二个问题……” 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是从知识上寻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个联结点,拆分开来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给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何时何处选择联结点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习能力强、有挑战意识的学生他只需思考第一个问题,学习能力弱、依赖心较重的学生,他就可以选择接受帮助。教师安排的联结点是客观的、生硬的,而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要素选择的联结点则是主动的、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们更好地领会了这条“金规则”的内涵。同时,也在思考“大问题”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差异性的导?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不妨可以试一试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导学策略。把探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大展拳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孩子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于此同时,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部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点、难点,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提倡提“大问题”,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挑战。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和联结点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在“大问题”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差异性的导,以期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大问题的“导”需要回头看看】
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黄爱华
“千金难买回头看”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在路上行走时时常回头看看,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的课堂上,“回头看”就是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还是以黄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为例,学生提出了三个“大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意义”,“意义”这个词对他来说是抽象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解决“特殊在哪里?”这个问题,因为他不知道特殊应该怎么样来找。通过老师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最后三个问题都顺利解决了。一般到这里课就结束了,但是黄老师还有后招--深入进小组你会发现,一开始很多小组的学生本子上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即使全班交流后三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要把本组没有研究的那些问题补充完整,要完整地把这些内容思考一遍。意识到这一点,黄老师强力引导大家一起“回头看”,他说:“现在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研究成果,你们小组能不能根据这样的成果,挑选你们认为最合适的,把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补充完整?”这样一个回顾,让学生完整地思考了一遍,这时他们对百分数的认识才是完满的。
“大问题”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回头看”: 学生抄完数据和运算符号,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核对一下抄写是否正确”,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严谨、负责的优良品质;学生解完一道题,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一定这样吗?”、“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做完这一步才算真正解完了一道题。长时间这样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就能潜滋暗长;学生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不仅仅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完善,也让学生有机会吸收同伴的优点从新角度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认知框架;一节课行将结束,提醒学生“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往往就在其中达成和提升。
【大问题的“导”需要主动探索】
“大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黄爱华
你知道鹰是怎么学会飞翔?
在很久很久以前,鹰妈妈每天都亲自捉虫子回来给小鹰吃,小鹰就在家里舒服地等待着。有一天,鹰妈妈生病了,小鹰哭闹着说肚子饿了没东西吃。这时,老鹰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小鹰带到高高的山崖顶上,要教它飞翔。老鹰不顾小鹰的哭闹,用自己的双爪抓起自己的孩子,飞上了高高的天空。飞到了高空,母亲把爪子松开,小鹰就落了下来,看到孩子快到地面了,老鹰再一次抓起来,再放下去。几个反复之后,那小鹰它不用功啊,还在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这时老鹰才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让小鹰快坠落到谷底的时候,自己扭头就飞走。这时小鹰害怕了,用尽全身力气自己用力飞起来。它成功了,如妈妈期望的那样„„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像鹰妈妈一样,事事都为学生准备得那么周全?其实有没有想过,这样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像“机器”一样的操作工,而永远剥夺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 记得我们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指示学生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再指示看一看是否是平角;接着,又令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节课学生有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次是撕一撕,拼一拼;一次是量一量。显然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改善--教师认识到了动手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实践”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主动性、探索性,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一颗没有生命的棋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任人摆布、操纵和安排。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这样的动手和“光绪当朝,太后垂帘”有什么区别吗?
动手实践缺少了自主探究,也就缺少了灵魂。要使动手实践成为自主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实施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经过对教师给出的数学材料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得出数学知识的结论。如前面的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各种三角形,量角器、剪刀,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独立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再小组内讨论方法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设计教学,老师的指令没有了,而是为学生创设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就像小鹰学飞翔一样,在真枪实战中,学生的灵感会如泉源源不断地喷发;亲自的探索使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更积极的参与。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时候,学生为主体的乐曲铿然奏响。
【大问题的“导”需要深度对话】
“大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开放。走向教学开放,最关键的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建。
——黄爱华
记得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如果你和很多叔叔阿姨在飞机上,这时候,飞机颠簸得厉害,好像快要出事了,而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办? ”小男孩想了想,然后回答:“我会马上撑起降落伞跳下去!”观众们顿时发出阵阵笑声。此时,小男孩的脸涨得通红,眼睛里似乎有泪珠在打转。主持人马上示意观众安静下来,再次把话筒递到小男孩的嘴边,小男孩认真地说:“我不是想逃走,我是想跳下去拿更多的降落伞,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从这个故事中,教师不妨想一想,自己真正地做到“用心倾听”了吗?真的给孩子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了吗?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作为教学主体的孩子呢?是否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否探下身子深度地与孩子对话?我想,这就是重建师生关系的关键部分。事实证明,深度对话可以帮助我们透彻了解孩子的想法,建立信任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这让我想起黄老师跟我们说起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黄老师在某学校听了一节《圆柱的表面积》的课,上课的老师在让学生课前先尝试制作一个圆柱后,课上与学生是这样对话的: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圆柱的? 生:我准备了纸、圆规和剪刀„„ 师:你直接说出步骤。
生:我先准备纸,然后就卷成圆筒,再剪两个底面,就做出来了。师:好的。
师:侧面的长和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是这样吗?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刚拿出剪刀,老师就一把接了过来,把学生精心制作的圆柱剪开,贴在黑板上。有些学生小声说道:“真可惜。”)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这个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表面积你们会算了吗? 齐答:会了。
听罢,黄老师生发出许多思考。课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导问,黄老师还是很肯定的。尤其是当学生有了那么多自信的表达时,黄老师直觉这里一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倾听,延伸,提炼,概括,问题一定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当上课老师冷冷一句“直接说出步骤时”,让黄老师觉得这么无情地打断学生的讲话,很是失望。之后这个应变能力很强的学生理所当然地省略了很多的内容,单刀直入地回答了老师想要的答案。而上课老师以为有这个答案就够了,对于学生操作经历的概括,是否有助于理解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丝毫没有关注。只是为了板书和讲解一再发出指令,牵引着学生在完全的教师主导意识下回答,甚至最后只匆匆用一句“会了”来结束新知的探索。如此“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看起来过程顺利,但是教师主导的课堂,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不得而知。这,引起了黄老师的不安和深思。他决定课下找那位学生深入聊聊关于“圆柱表面积”的问题:
黄老师:现在愿意跟我们说说圆柱的制作过程吗?
学生:老师根本没有让我把话讲完,其实为了今天的发言,我昨晚就准备了。
我认为,制作圆柱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制作规定底面和高的圆柱。我和同学们,基本都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出圆柱的侧面,然后再用这个圆筒画出两个圆,作为圆柱的底面。这样制作看起来任务是完成了,但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都不太方便。如果要是让我再制作一个,我会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用宽作为高,这个长就要用两次,一次是用来求侧面积,一次用来算底面积,因为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黄老师:你的发现,全班学生都会发现吗?
学生:我相信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并没有很好的理解。黄老师:那怎么办?
学生:老师不是在黑板上讲了吗?没理解的就背公式呗。
学生:老师,我们在课前还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全班学生做出的圆柱都是瘦瘦高高的,身材都那么好。其实很多人做圆柱时,都是用长方形的长作高,宽的长度才是底面的周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应该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中的一条边相当于底面周长,另一条边相当于圆柱的高。
相信这段深度的对话,不仅给黄老师,也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震撼。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竞争力差,知识面窄,缺少创新能力。若为师者总是在拒绝倾听孩子的心声,关闭了与孩子心灵相约的通道,我们的孩子能闪烁着求异的光芒吗?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关系,甚至只有一次充满期待和启发的深度对话,和静静的倾听。
古人云:“唯教之道在于导”。在“大问题”的教学中,导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败,因此对执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黄老师关于“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犹如一盏灯塔,给迷雾中前行的我们点燃几许亮光,支撑我们继续前进。此时此刻,这几条金规则或许还只是几粒小小的种子。但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浇灌,辛勤耕耘,相信总有一天要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