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组研究课小结[推荐]
音乐组研究课小结
10月30日全天,音乐组全体教师进行了六节音乐研究课(其中有四节歌唱教学综合课及两节欣赏教学综合课),本次教研活动音乐组教师在进一步展现《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同时更加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真实性。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创设赋有想像的音乐情景让学生体验认识音乐中的强、弱、渐强、渐弱记号并运用到歌曲表现中,充分展现歌曲《回声》的意境美;音乐教学中和学生在音乐情景中进行歌曲二声部学习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音乐情景美,同时利用课堂乐器竖笛综合表现歌曲,进行《课堂乐器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课题的探究;通过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在听、看、想、说之中了解蒙古音乐的特点及风土人情,并通过聆听同一首歌曲多种形式的表演深入地挖掘民族音乐的内在美。
11月4日,音乐组全体教师利用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进行了本次研究课的评课研讨活动。在这次评课活动之前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老师必须对自己所执教的这节音乐研究课进行说课,从选教材、课型、班级到单元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完成单元课教学目标的手段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目标的情况;从学生学习情况到老师自身把握课堂能力的教学机智等都一一交流给全组老师听,让全组老师学习借鉴;第三是在本次评课活动中我们要求每位老师从音乐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实效性两方面入手,提出每节研究课最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与方法,找出不恰当地方和需要改进教学方法。第四就是我们提倡每一位音乐教师在研讨课后写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这次研讨中,音乐组的老师们为了上好研究课,让每堂课都有研究价值,他们从选择课题入手,认真分析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教案写了改改了写,年轻教师在平行班试讲时还主动请同组老教师听课,帮助设计最优的教学手段;为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具有实效性,老师们有的自己花钱喷绘教学挂图、有的利用周末到音像店选购与教学相关的音像资料、有的自制相关的乐器模型、有的反复从网上下载与教学相关的自然界声音、有的请美术老师设计精美实用的黑板、有的选择小型打击乐器时特别注重音色的统一等等,因为有了大家积极认真、精心的准备所以音乐组本次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们在每一堂音乐课上都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总目标:那就是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在学习音乐兴趣中树立终身学习愿望;在音乐审美中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老师们在完成这些目标时运用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音乐组的每一位教师真切地认识到:一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都应该有机的渗透在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让师生共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将音乐审美教育贯穿到音乐教学始终,同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注重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在一切音乐活动中有所收获。
当然,再优质的课仍有不足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研讨,比如这次的研究课值得我们反思的有:1.歌曲音乐性挖掘的不够;2.学生的学习方法略显单一;3.年轻教师临场教学机智有待加强;4.音乐课突出音乐的特点不够等,这也是音乐组今后教研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音乐教研课小结
教研课小结
2013年4月15日常技组教研活动是乙青执教了一节六年级的音乐课《梨园新秀》,这是戏曲单元的一首歌曲,歌曲融合了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戏曲因素,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特别是京剧音乐的素材,并与通俗音乐节奏相结合,显得新鲜,亲切,生动活泼。
在教学过程中,乙老师精心准备,教学成果显著,让学生充分溶入到课堂中来,学生不仅动口还动手为乐曲伴奏,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但是老师毕竟不是专业京剧演员,对京剧的唱腔,技巧等还有待提高。常技组老师都能认真参加教育活动。
第三篇:课例研究小结
第十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结
单 位: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小学时 间:2012年10月
第十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小结
本学期10月份,我们语文组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这个月有李晴老师、王焕娜老师、孙小凡老师三位老师进行了公开课,现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三位老师的教课水平较去年都有较大的提高,不管是在教学技能、语言素养、还是在与学生的互动,进步都非常的大。我们在每节课结束时,都会全体语文老师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本学期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结合本月举行的写字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并且继续加强对学生课内的书写指导,狠抓写字教学,强调书写教学规范。
改进建议:
低年级在教学生发音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自己口型的变化,并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读和写要适量,对加练习。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教师应范写,学会读、写、练相结合。丰富课堂语言。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题研究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好。
语文教研组2012年10月30日
附活动照片:
2012.10.31
第四篇:音乐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音乐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机会通过音乐活动发掘音乐的奥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很大。当那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在学生手中变成一个好听又好玩的乐器时,那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创造一件具有个人色彩“独一无二”的乐器,是极具吸引力又富于挑战的活动。在学生敲敲打打乐器的过程中,创新的能量被充分释放出来,而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本阶段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激发学生创意校园乐器的潜力,拓宽学生创意的思路以及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并付诸音乐实践。具体做法是:
一、从模仿打击乐器入手逐渐深入。
二、观看乐器展览,了解乐器发音原理,并从生活中发现声音,从而拓宽学生创意思路。
三、组织创意制作乐器小组进行摸索实践。
一、从模仿打击乐器的音色入手逐步深入。有许多创造性的东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我让学生从模仿现有打击乐器的音色入手逐步深入。我们现有的打击乐器分以下三种:
1、长音乐器,主要包括碰钟、三角铁等,这些打击乐器的音色悠长、清脆悦耳;
2、短音乐器,主要有响板、双响筒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是短促、清脆活泼;
3、碎音乐器,主要有铃鼓、串铃等,这些乐器的音色不整齐,具有凌乱的效果。让学生了解这些乐器的音色进而制作具有以上音色特点的乐器,从模仿入手循序渐进,如:有学生利用废旧的汽车配件在上面搭眼穿上绳子制成碰钟,由于金属材料特殊,沿凑出来的声音效果极具穿透力;还有的同学把几个金属制衣架用绳子系起来,有间隔的拴在一起,产生了风铃般的效果;好多同学都能够利用日常用品如:砂纸、易拉罐、钉子、箱子、竹筒等材料制作简易的打击乐器,最简单的就是用刷子、尺子、筷子作敲击棒来敲击桌面或其他物品发音。
二、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激励学生从课外搜集一些乐器的资料及制作发音原理,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进而拓宽学生的音乐事业及创作思路。如有的学生根据一些弦乐器的发音原理,找来牙膏盒,将盒的一个面去掉,在上面套上几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用手指弹拨汇成生不同的声音;还有的同学根据吹奏乐器的原理,找来大小不同的细口瓶,对着口吹,产生了奇妙的声音效果。
三、组织创意乐器制作小组进行摸索实践。组织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同学成立创意校园乐器小组,每周定期活动,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制作的乐器。
在下一阶段我制定的目标是:
1、从学生创意制作的乐器中选定几种成本低、制作简单、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乐器在校园中推广应用;
2、强调创意的价值,把这些乐器付诸实践,选定几首学生喜欢的经典乐曲,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伴奏。从而把创意校园乐器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课例研究阶段小结
《高中物理学生规范化解题习惯的养成策略实验研究》阶段小结
——学生解题不规范的形成原因
我们的研究课题《高中物理学生规范化解题习惯的养成策略实验研究》自2011年9月份提出,到11月份正式启动,直到现在。我这段时间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学生解题不规范的原因,现小结如下:
1、教材对解题规范性要求不高
新教材对解题的规范性要求不高,没有做硬性的规定,只在相关的内容中有出现相应的文字,例如关于正方向的规定只有匀变速运动的速度计算的例题1(第一册第31页)有提到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还有(第二册第6页)动量定理例题1解题中有规定正方向。实际上高一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内容时就已经涉及到研究对象的确定和正方向的规定问题了,就是牛顿运动三定律这么重要的内容,都没有提到有关正方向的规定问题。对于研究对象的确定就更没有在解题的过程提出了,只是在分析过程中有指出,学生会认为只是分析时要知道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物体或系统,在解题过程中不需要写出来,而80年代和90年代的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就说明的比较清楚。教材的这种编辑方法客观上是为了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主观上却使学生误解了编者的意图,反而认为解题的规范性不是很重要。这也使教师强调解题规范性没有了依据,有的学生还拿出教材对老师说“教材都不要求严格的规范性”,反说教师教学死板保守,对于一些刚任教高中的新教师,就更容易误导他们认为新教材不要求解题的规范性。
2、教师授课不大重视解题规范性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课时少,任务重,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了解题规范的重要性,却没有从根源上去规范学生的解题不规范行为,只是课堂上做了强调,没有从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批改中去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学生看老师在批改时没有把他不规范的解题过程进行改正,久而久之就认为他的解题过程是规范的。因此学生解题不规范的根源在教材和教师。
3、初高中教材体系的差异导致学生解题不规范
初中教材只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解、答和带单位进行运算,不要求学生解题有分析过程,不要求选择判定研究对象,不要求建立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
程。学生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养成了初中的解题习惯。升入高中学习之后,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的物理知识难学,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高中的教材体系不同,初高中的教材跨度和梯度太大。特别是一些只有初中的初级中学,他们为了提高中考的升学率,中考没有要求的内容都没有讲授。例如初二的“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就普遍没有讲授。学生升入高中学习这个内容时就认为是全新的内容,这就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的梯度,也加重了高中教师教学的任务。教师安排不出时间专题讲解题的规范性,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强调解题规范性,对于优秀生和中等生来说,只要她们上课认真听课,解题规范还是可以做到,但对于一些平时学习比较马虎,不认真的同学就容易养成解题不规范的习惯了。
4、学生学习的思维定势养成解题不规范的习惯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已经形成习惯的行为,要改变这种习惯是很困难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改变。首先学生自己要认识到思维定势和不规范解题习惯的危害性,学生要有改变不良习惯的要求和愿望,教师才能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去改正这种不良习惯,学生才能主动和积极配合,双管齐下才可能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和不良习惯。例如,我讲“一个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正向不断增加的力作用时,物体速度不断增大,如果这个力突然变为反向不断增加时,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如何变化”?这个问题讲了十多遍了,一些思维定势顽固的同学,每次考试遇到这个问题还是犯同样的错误,总是认为力增大了速度就增大。再加上一些同学听课不认真,从小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应付了事,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这样的学生做的作业谈何规范性,考试自然是分数低,能力差,素质低下。